中日甲午戰爭真的是輸在了軍事裝備上了麼?

2020-12-23 青樓大茶壺

1894年9月17日,自居天朝上國的清朝北洋水師與日本的聯合艦隊在黃海大東溝海域進行了一場遭遇戰,被後人成為黃海大戰也叫甲午海戰,此戰為日後的甲午戰爭拉開了序幕,雖然此場戰役日本聯合艦隊被迫率先撤出戰場,但是被西方列強譽為亞洲第一艦隊的北洋水師亦遭受重創,"致遠號"管帶鄧世昌為國捐軀,在犧牲前鄧管帶曾含淚陳詞道:"人誰不死?但願死得其所爾!吾輩從軍衛國,早置生死於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

倭艦專恃吉野,苟沉此艦,足以奪其氣而成事,傳我命令,開足馬力!撞沉吉野!"日軍發現了衝向吉野的致遠號,於是乎分分調轉炮口,猛擊致遠號,不幸的是,一枚魚雷彈正中致遠號,致遠號隨即沉沒,落水的鄧世昌拒絕一切營救,包括看到自己親手餵養的愛犬遊泳來救自己,他都毅然拒絕營救,並高聲呼喊道:"我立志殺敵報國,今死於海,義也,何求生為"眼看無法將愛犬趕走於是鄧忍痛將愛犬的頭按入水下,自己也一頭扎進海裡,以身殉國!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雖然北洋水師受到重創,但是水師官兵面對敵軍,毫無畏懼,絕不後退半步,直至以身殉國!甲午海戰北洋艦隊受到重創是日後清政府輸掉整場戰爭的一個引子,那麼,到底是什麼導致了中日甲午戰爭整場戰役的失敗呢?

有的人會說:"那肯定是軍備不如日本先進啦!所以輸掉戰爭啊!軍備落後當然會挨打啊!"當然,軍備落後會挨打,那麼我們有沒有考慮到為什麼北洋艦隊會出現軍備落後的情況呢?況且此前北洋水師被歐美等西方列強稱為"亞洲第一,世界第四"的艦隊,那麼到底是什麼導致了這支世界級的艦隊的沒落呢?

相信很多小夥伴都想到了一個人,沒錯!正是慈谿,北洋艦隊屬於李鴻章的個人產物,他主張建立一支能撐起海上霸權的屬於清朝自己的海洋艦隊,他明白只有掌控制海權,才能慢慢發展軍事力量,雖然說清政府贏得了甲午海戰,但是日本才是真正的贏家,日本屬於輸掉了海戰贏下了全盤。為何這麼說?因為雖然海戰日本先撤退是毋庸置疑的(隨著日本的撤退,北洋艦隊稍事追擊,也收隊返回旅順),但是縱觀大局,日本艦隊的傷亡情況遠不如清廷的北洋水師,北洋水師此役之後,不敢再戰,所以日本基本上掌握了黃海制海權。這是導致中日甲午戰爭清朝戰敗的根本原因之一,我們理性分析,會得出軍備不如日本的結果,那麼為何不如日本?

據歷史學家唐德剛先生考證,在甲午海戰中,日本海軍的頭號功臣是戰艦"吉野號",此艦為英國製造,原本是為清政府定做的,後來慈禧太后要辦六十大壽,海軍衙門就把這筆預算轉為了禮金。而日本政府打聽到這個消息後,決定傾全國之財力購買此艦,連日本皇后都將首飾捐出,天皇頓頓蘿蔔白菜,日本連皇朝都為海軍發展做貢獻了,而清政府卻在忙著給慈禧太后辦生日大宴,差距由此可見,如果日本這都不贏那真是活見鬼了。那海戰受到重創僅僅是這一艘吉野號的原因嗎?

錯了,是整個清朝整條海軍補給供給鏈的原因,清軍的炮彈,生產的很多都不符合規格,很多炮彈因為過於粗大,導致進不去艦隊炮筒,因此在海戰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這一幕,日軍在密集的火炮打擊下越戰越勇,反觀清朝官兵,卻在拿著銼刀,打磨著自己的炮彈。

還有一點,清政府其實在甲午海戰的時候有兩支艦隊,北洋和南洋,從戰爭開始到結束,南洋艦隊一直在隔岸觀火,並未作出志願行動,其實這也是開始為要提到北洋艦隊是李鴻章的艦隊的原因,清廷內部明爭暗鬥,南洋艦隊見死不救,與打壓李鴻章本身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這個時候清廷官員不想著為國捐軀,卻在背後搞宮鬥,這實在是讓人無語啊!

隨著甲午海戰,北洋水師遭到重創,南洋水師的見死不救,李鴻章也意識到了清廷內部的宮鬥聲音,於是覺得如果再讓北洋艦隊打下去,只是無謂的鬥爭,也會對自己在清廷內部的地位越來越不利,於是乎打算養精蓄銳,停止再戰,正所謂你見死不救,我也不打了。我何必出力不討好呢?最後導致了清朝徹底失去了戰爭主動權,只得籤署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將臺灣島拱手相讓,還賠了錢賠了地,讓日本人建了工廠,日本人建工廠影響最大,因為一旦日本人建了工廠,那麼根據與其他列強籤署的條約裡的最惠國待遇,導致其他侵佔中國領土的國家也可以建立工廠,直接對民族資本主義產生了巨大影響。

其實說了這麼多,我們會發現,真正的腐敗根源實在清朝,也正是中國奉行了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制度,這個制度不但腐敗,封建迷信,且嚴重的影響國家進步和軍事力量的發展,日本為何能打贏這場戰役?它只是一個彈丸小國罷了,因為清朝不敢堅持打仗,統治者只想著自己的利益和權力,那麼清朝如果堅持到底能贏嗎?那這是毋庸置疑的,清朝不但會贏,甚至有可能大勝而歸,日本當時雖然贏了甲午戰爭,但是因為這場戰役,整個國家一窮二白,剛剛明治維新完,一切都是雛形,一旦甲午戰爭日本失利,那日本所建立的一切新制度都將灰飛煙滅。日本統治者當時最怕的就是清廷會堅持打下去,但是他們為了錢為了新政不得不賭一把,伊藤博文明白清朝財大地大,是不會堅持打下這場戰役的,然而這一次他的的確確的賭對了。

所以說,中日甲午戰爭,中國輸在制度,輸在統治者,而不輸在將士官兵和軍備、財力,他們都是肯為國捐軀的人民榜樣,國家英雄!我們要正視歷史,不忘過去,堅決支持我們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堅決反對封建迷信君主專制制度!

相關焦點

  • 甲午戰爭時,清軍陸軍裝備到底如何?武器真是奢侈,但歸結:真亂
    文/商學野在內憂外患的清朝末年,中國的對外戰爭中一直輸多勝少,甚至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連首都北京都一度被外國人攻佔。雖然西方列強屢次入寇,但是要論哪次戰爭對晚清時的中國影響最大,那幾乎所有史學家都會選"中日甲午戰爭"。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在1894年,那時清政府已經搞了幾十年的洋務運動,國家有中興的氣象,史稱"同治中興"。
  • 甲午戰爭前中日兩國海軍對比,以及統治者在態度上的差異
    不過需要指出的是,這時的清政府主要的假想敵還是西方各國,對於鄰國日本,始終還抱著天朝上國的自尊,這就導致了後來的甲午之敗。清政府洋務運動興起之時,正值日本的明治維新。以當時的綜合實力而言,中國的國力顯然勝過日本,經濟、軍事實力也都遙遙領先。當然最重要的還是中國的統治者認為,日本不過是個島國,對中國構不成直接的威脅,這一點在甲午戰爭前尤為明顯。
  • 大連萬忠墓:中日甲午戰爭殉難者長眠之地
    萬忠墓紀念館位於大連市旅順口區白玉山東麓,是為紀念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中慘遭日軍殺害的近2萬名中國同胞而建,屬於清代墓地建築,是大連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國家第六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館主要分為基本陳列內容包括「甲午戰爭前的旅順口」、「甲午戰爭與旅順口的陷落」、「震驚中外的旅順慘案」、「旅順萬忠墓」四部分。整個陳列館內容真實地反映了中日甲午戰爭時期,日本侵略軍在旅順製造的慘無人道的大屠殺,其罪惡行徑時刻提醒著國人要牢記歷史,勿忘國恥。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清政府從旅順港到丹東的運兵船被日軍在黃源偷襲!
  • 甲午戰爭不該輸,大清原本穩操勝券,各方面「碾壓」日本
    於是,清政府便主張開始創辦軍事工業,後又創辦了交通運輸業和農用工礦業。這時候,民族資本企業也慢慢開始出現,到甲午戰爭時期已經擴充到了170家,由此可見速度之快。而甲午戰爭爆發前夕的長達10年的時間裡,這一時期是中國在19世紀末經濟最穩固的一段時期。在這一期間,中國與歐洲許多國家都處於和平發展的狀態。
  • 甲午戰爭後,清政府為何出現了中興的局面
    2020-12-23 14:50:36 來源: 我的葡萄有點辣 舉報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
  • 如果甲午戰爭大清勝利了,李鴻章的境遇會怎麼樣
    首先要說一下,按照清政府和清軍那德性,甲午戰爭是沒有任何勝利的可能。當然既然題主這麼問了,我們就假設日本運氣不好,運兵船在海上遇到風暴沉了,軍艦不是海難就是彈藥庫自爆,折損大半。戰場上清軍運氣爆棚,炮炮擊中日軍指揮部,朝天放槍都能擊中目標……總之日軍莫名其妙就那麼輸了。
  • 清朝GDP和軍事實力都高於日本,甲午海戰為什麼還會輸的那麼徹底
    19世紀末發生的中日甲午戰爭以中國慘敗為結局,中日籤訂《馬關條約》,中國也徹底淪為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會。而清政府進行的洋務運動僅僅是引進西方先進的科學、軍工技術,但在國家自身體系建設上遠遠落後於日本。軍隊管理方面清政府也遠不及日本,中國人當時甚至沒有國家的理念,天高皇帝遠,這些被強徵的士兵自然也無法展現強大的戰鬥力,這是再好的裝備也無法彌補的。
  • 老照片:一個日本人拍攝的甲午戰爭
    下面這些照片是日本隨軍記者在1894年拍攝的甲午戰爭實況,應該是反映中日甲午戰爭很珍貴的老照片。而甲午戰爭對我國的歷史也意義深遠,比鴉片戰爭深遠的多。鴉片戰爭是跟英國人打,咱們打輸了,好像還並不是很丟人,畢竟英國是世界強國,有誰能打贏他?無論怎樣中國還是亞洲老大。
  • 不堪回首的甲午戰爭:本有一人出了奇招,但卻不敢實施,真是可惜
    戰爭一直是世界上最殘酷的事情。為了獲得更大的利益,兩國都召集本國人民前往戰場。他們以惠民為口號,或以正義之名,展開了一場人生悲劇。這真是人類的悲哀之一。當然,那些先發動戰爭的人是絕對不可原諒的。畢竟他們是第一位的,為了利益,他們無視人民的生命。
  • 甲午戰爭繼續打,清朝勝算多大?日本籤約時其實很心虛,再打躺贏
    文/商學野在清末的列強侵略戰爭裡,甲午中日戰爭是史學界公認的對晚清影響最大的戰爭,其地位可能在後來的「庚子事變」之上。維新領袖梁啓超曾這樣評論甲午戰爭:「吾國四千年大夢之喚醒,實自甲午戰敗割臺灣、償二百兆始。」
  • 日本人拍攝的甲午戰爭照片流出-還原真實的甲午戰爭之黃海戰役
    此時正有「高升」(租英商船)運輸船及護航艦「操江」由天津駛來,日艦俘獲「操江」,擊沉「高升」,「高升」上700餘人犧牲。日本以突襲方式,挑起了甲午中日戰爭。「高升」號運兵船被日艦擊沉1894年8月1日,中日雙方同時宣戰。這一年是舊曆甲午年,歷史上稱這次戰爭為「甲午 中日戰爭」。
  • 中日抗戰14年,為何如此艱辛武器差距只是表面原因
    有些人一直對抗戰的時候中日傷亡比感到痛心,我們幾乎是拿4個中國人的命去換1個日本人的性命,而且還打的異常艱難。很多人都認為這是裝備的原因,中國軍隊當時不夠人手一支槍,而且槍的性能還參差不齊,缺少重武器。如果武器裝備能達到相同水準的話,中國軍隊絕對不會敗落到這種地步。
  • 甲午戰爭120年祭:規模最大失敗最慘影響最深
    《馬關條約》讓中國徹底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把中華民族推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而日本憑藉從中國勒索的巨額賠款,迅速擴張軍事實力,一躍躋身世界列強。甲午戰爭的結果是:中國沒落,日本崛起。前事不忘,後事之師。2014年8月1日,是中日甲午戰爭正式宣戰120年的日子。
  • 記住它吧:摩天嶺大捷,中日甲午戰爭中,清軍唯一的一場勝利!
    發生在1894年的中日甲午戰爭,以清軍完敗籤訂《馬關條約》而結束。這場戰爭帶給中國人民的傷害是巨大的,朝鮮完全落入日本之手,北洋艦隊全軍覆沒,臺灣被割讓日本。聶世成不敢怠慢,立即召開戰前軍事會議,把打擊目標集中在日軍的補給線上的後勤輜重,斷了日軍的糧道,然後再伺機打擊日軍。但是,聶世成的這個方案出乎意料地遭到了許多將領的反對,按照他們的想法,日軍來了,咱們應該接著跑路才對,你居然還有我們繼續打?不幹!
  • 走向共和:為什麼甲午戰爭必敗?看看李鴻章用的這些人就明白了!
    楊角風談《走向共和》第36期:眾所周知,中國近代備受西方列強欺凌,但中國從強大走向沒落,真正的轉折點並非是鴉片戰爭,而是甲午中日戰爭。正是由於甲午戰爭的失敗,引發了列強瓜分中國的浪潮,不僅賠了銀子,還搭上了土地,甚至自己的主權。
  • 清朝軍隊普遍裝備威力巨大的克虜伯大炮,為何清軍還屢戰屢敗
    而學習洋人特長最直接的辦法,就是直接從國外引進先進武器,壯大清兵的軍事力量。(甲午戰爭)據統計,從1877年到1900年間,清政府購買的克虜伯大炮多達2000多門。這些被裝備在中國海防線城市的大炮,成為清朝海防的中堅力量。
  • 甲午戰爭的起因是清日爭奪朝鮮控制權,引爆點是日本製造的「高升號...
    戰爭的結果導致了中日兩國命運的改變:日本邁入了近代列強的行列,大清則承受割地賠款之辱,淪入了任人宰割的地步。起因:日本妄圖使朝鮮脫離清政府控制甲午戰爭前,朝鮮仍是中國的附庸國。當時的朝鮮仍處於封閉自守的封建王朝控制下,生產力落後,國內政局飄搖。
  • 如果在甲午戰爭中大清打敗了日本,接下來的歷史會如何發展?
    1894年7月25日—1895年4月17日,因實行27年「明治維新」而振興起來的日本為了滿足其軍事擴張的野心,對老牌東亞封建大國大清及其藩屬國朝鮮發動了侵略戰爭,大清被迫迎戰,終因大清內部滿漢權臣矛盾導致的勾心鬥角、互相掣肘,不能全國團結一心共同抗敵(如甲午戰爭中,大清南洋艦隊對北洋艦隊隔岸觀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