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後,清政府為何出現了中興的局面

2020-12-24 網易

2020-12-23 14:50:36 來源: 我的葡萄有點辣

舉報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在這場戰爭中,清政府輸得一敗塗地,割讓了臺灣和澎湖,賠償日本2億兩白銀(加上贖遼費高達2.3億兩)。戰後,清政府不僅背上了沉重的包袱,而且國際威望一落千丈,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日益加深。不過有意思的是,甲午戰爭後本來應該苟延殘喘的清政府卻出現了中興的局面,不僅重建了國防,而且國庫日益充盈,滿人官員的權勢也不斷加強,清政府似乎又迎來了春天。很多人不禁感到疑惑,甲午戰爭後,清政府為何出現了中興的局面?

  

  

  此外,清政府還動用了一切手段增加收入,如賣官鬻爵、貨幣貶值、舉借內外債、增加稅賦、開徵釐金等等。因此,清政府財政收入不斷激增,很快突破了一個億,並一直保持著較快的增長。到1911年辛亥革命前,清政府的財政已經增加到了3億兩。有錢了自然能辦更多的事,因為清政府從來沒有那麼富裕過。因此,清政府又是編練陸軍,又是重建海軍,還修築鐵路、分設槍炮廠等等。甲午戰爭後,短短幾年時間,清政府就從德國、英國、日本等國買了20多艘艦艇,其中有好幾艘都是大噸位軍艦。另外,陸軍規模也擴大了18萬,而且都是裝備精良的新編陸軍。各省新軍加北洋六鎮的開支總費用接近6000萬兩白銀,佔朝廷當年總預算支出的三分之一,練兵買裝備沒錢可是玩不轉的。有了錢,有了兵,清政府自然底氣就足。所以清政府就動了加強中央集權的心思。

  

  太平天國運動後,漢人官僚尤其是地方督撫已經開始尾大不掉,離心傾向越來越嚴重。由於漢人官僚集團勢力越來越大,清政府已經無法掌控漢人集團,以至於出現了「東南互保」的情況。隨著清政府實力的增強,清政府動了削弱漢人集團權力的心思,開始從漢人官僚手中收權。左宗棠和李鴻章去世後,碩果僅存的張之洞明升暗降,立憲運動的領袖、兩廣總督岑春煊被貶,直隸總督袁世凱被罷,晚晴的三大漢人重臣全都被拿下。如果不是張之洞力保,袁世凱很可能被清政府給幹掉了。辛亥革命前,清政府打著立憲改革的幌子,不斷加強滿清貴族的權力,沉重打擊了漢人官僚的勢力。改革之後,朝廷內身居高位的大臣多為滿清親貴,連北洋新軍的指揮官都換成了滿人。與此同時,清政府還向地方下手,試圖收回掌握在地方督撫手中的財政、軍事和外交權。可以說,清政府在辛亥革命前的努力頗有成效,起碼錶現上來看,清政府似乎正在走向中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甲午戰爭時,清政府另外三支水師為何按兵不動,不北上救援北洋水師
    其中南洋水師實力在甲午戰爭前僅次於北洋水師,主力軍艦十七艘,總噸位兩萬餘噸;廣東水師共有艦艇37艘,總噸位1.1萬噸。在甲午戰爭爆發後,為何這三支水師不立即北上救援參加戰鬥,卻按兵不動? 各自為政,保存實力 清政府的這四隻水師,雖全部隸屬清政府中央,但實際上完全是地方大員的私人武裝一樣
  • 甲午戰爭:清朝與俄國同敗於日本,結局為何天差地別?如清朝學俄國...
    中日甲午戰爭的失敗及清政府的軟弱示和,對中國的歷史進程產生了極深遠的影響。清政府戰敗後,向日本割地和支付巨額賠款,進一步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程度,給中國人民造成了沉重的負擔。並且,清朝的戰敗,使世界列強進一步認清了清政府的虛弱本質,從此大大小小的帝國主義國家蜂擁而至,掀起了侵略中國的新狂潮,使中國滑向更苦難、悲慘的深淵。
  • 中日甲午戰爭真的是輸在了軍事裝備上了麼?
    1894年9月17日,自居天朝上國的清朝北洋水師與日本的聯合艦隊在黃海大東溝海域進行了一場遭遇戰,被後人成為黃海大戰也叫甲午海戰,此戰為日後的甲午戰爭拉開了序幕,雖然此場戰役日本聯合艦隊被迫率先撤出戰場,但是被西方列強譽為亞洲第一艦隊的北洋水師亦遭受重創,"致遠號"管帶鄧世昌為國捐軀
  • 北洋水師實力強大,為何還會在甲午戰爭中慘敗?難道日軍更強大?
    可實際上,在甲午戰爭爆發後,北洋水師的表現實在讓人感到失望。結果,這場戰爭以北洋水師的慘敗告終。清政府為了儘快平息此事,再次跟侵略者籤訂了喪權辱國的賠償條約。那麼,北洋水師實力不小,為何還會在甲午戰爭中慘敗?只因日軍太強大?
  • 甲午戰爭不該輸,大清原本穩操勝券,各方面「碾壓」日本
    或許我們大多數人只知道在這一場戰役中清政府戰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籤訂了喪權辱國的條約。但有誰注意到,在當時,清帝國的強盛呢?既然強盛,為何還輸了這一場戰役呢?如今,很多人可能會將這一段恥辱歸咎於清鎮府的無能,衰弱,但其實卻並非如此。
  • 甲午戰爭中為何清軍63萬兵力,日本僅24萬兵力,卻毫不還手之力?
    1894年7月的甲午戰爭,清政府被迫賠償日本兩億兩白銀。此外還要割讓遼東半島和臺灣及其附屬島嶼,後來因為日本強佔遼東半島影響了俄國的殖民利益,在俄德法等國幹涉下,日本被迫退還遼東半島,卻以「贖遼費」的名義,額外勒索了三千萬兩白銀,對中華民族絕對是深創巨痛。
  • 唐武宗被一女人推上位,七年卻開創了中興局面,史稱「會昌中興」
    唐文宗在世時,宦官掌權,大唐宗室處於水深火熱之中。 但這其中突然出現了一點小波折,這個突如其來的狀況發生之後,唐朝的大局便開始朝新的方向發展。唐文宗說不行,就不行了,事發突然。急的仇士良派神策軍去十六王宅接未來的接班人。
  • 日俄戰爭中,清政府是最大贏家?別鬧了,清政府啥好處沒撈到
    在遼東半島「歸還」清政府後,俄國與清政府籤訂了《中俄密約》,俄國獲得了西伯利亞大鐵路穿過中國領土直達海參崴的特權,並實現了其租借旅順的目的,至此俄國在遠東地區擁有了真正戰略上的不凍港。隨後,俄國開始在東北境內大肆修建鐵路,連通俄國-旅順的交通,同時派出了大量軍隊駐守,逐步蠶食中國東北。
  • 甲午戰爭的3大謠言:多數國人被誤導,謠傳究竟從何而起?
    ——李鴻章《據實陳奏軍情折》 1894年,中國歷史爆發了最為知名也最為國人恥辱的甲午戰爭,當時的清政府選擇割地賠款以求自保,最終也徹底引發了各國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而在很多後人看來,甲午戰敗最大的原因居然是腐敗的北洋水師。
  • 如果甲午戰爭大清勝利了,李鴻章的境遇會怎麼樣
    首先要說一下,按照清政府和清軍那德性,甲午戰爭是沒有任何勝利的可能。當然既然題主這麼問了,我們就假設日本運氣不好,運兵船在海上遇到風暴沉了,軍艦不是海難就是彈藥庫自爆,折損大半。戰場上清軍運氣爆棚,炮炮擊中日軍指揮部,朝天放槍都能擊中目標……總之日軍莫名其妙就那麼輸了。
  • 甲午戰爭時,清軍陸軍裝備到底如何?武器真是奢侈,但歸結:真亂
    雖然西方列強屢次入寇,但是要論哪次戰爭對晚清時的中國影響最大,那幾乎所有史學家都會選"中日甲午戰爭"。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在1894年,那時清政府已經搞了幾十年的洋務運動,國家有中興的氣象,史稱"同治中興"。但是這場中日戰爭,把清政府和洋務派的"強國夢"給徹底打碎了。無論是陸軍還是海軍,清軍都被日軍打得落花流水,用白銀堆砌的"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大清最精銳的淮軍和湘軍也死傷慘重。
  • 袁世凱為何能讓北洋軍效忠於他,進而架空清政府?他的手段很高明
    孫中山為何要在南北和談時,將自己為之奮鬥一生的革命成果拱手相讓?原因很簡單,袁世凱手裡有槍。 清朝末年,袁世凱統領著中國最強大的軍隊北洋新軍,爭執不斷的革命軍根本不是他的對手。這支北洋新軍不僅戰鬥力強悍,而且死心塌地效忠袁世凱,孫中山的妥協實屬無奈之舉。那麼,袁世凱又是怎麼操練軍隊、聚攏人心的呢?
  • 大連萬忠墓:中日甲午戰爭殉難者長眠之地
    萬忠墓紀念館位於大連市旅順口區白玉山東麓,是為紀念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中慘遭日軍殺害的近2萬名中國同胞而建,屬於清代墓地建築,是大連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國家第六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館主要分為基本陳列內容包括「甲午戰爭前的旅順口」、「甲午戰爭與旅順口的陷落」、「震驚中外的旅順慘案」、「旅順萬忠墓」四部分。整個陳列館內容真實地反映了中日甲午戰爭時期,日本侵略軍在旅順製造的慘無人道的大屠殺,其罪惡行徑時刻提醒著國人要牢記歷史,勿忘國恥。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清政府從旅順港到丹東的運兵船被日軍在黃源偷襲!
  • 長崎事件,清朝鴉片戰爭後首次勝利,一日本人卻影響甲午戰爭結局
    中日兩國海軍的首次交鋒也以北洋水師的勝利和平結束,成為清朝自鴉片戰爭後,第一次對外的外交勝利。北洋水師首次訪問日本1886年(清光緒十二年),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總教習琅威理率「定遠」、「鎮遠」、「濟遠」、「威遠」、「超勇」、「揚威」等6艘軍艦前往朝鮮東海岸海面操演,以此展示清政府強大的海軍實力,制止敵國可能的侵略企圖。
  • 甲午戰爭中,北洋艦隊戰敗的背後,與洋務派的內鬥分不開
    "攘外必先安內",當趙普對宋太祖趙匡胤說這句話的時候,他應該想不到這句話會在幾百年後的清代末年得以驗證。1888年,清朝政府建立北洋海軍,北洋的實力在當時的世界排在第八,亞洲第一,可隨著甲午戰爭在1894年的開啟,曾經的亞洲第一的北洋水師卻被敵軍打得潰不成軍,抱憾而歸。
  • 甲午戰爭後,清朝到底訓練了多少新式軍隊,不僅只有北洋新軍
    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這次戰爭以清朝的失敗而告終,最後籤訂了《馬關條約》。戰爭結束後,朝野上下一片震動,沒有人想到清朝能被日本打敗。清朝也在這次戰爭中看到自己軍隊的不足,所以決定訓練新軍。我們熟知的北洋新軍就是在這之後訓練的。
  • 甲午海戰中,清政府戰敗的因素有哪些?北洋艦隊果真不堪一擊嗎?
    這些戰爭中最令國人印象深刻的無疑是中日之間的甲午戰爭,其中北洋艦隊和日本聯合艦隊在黃海上發生的海戰更是令我們心痛不已。在一些文藝作品以及民間言論中,北洋艦隊在戰鬥中是處於絕對下風的,此戰過後,北洋艦隊便基本失去了所有戰鬥力,日本聯合艦隊則保全了所有艦艇,這也是之後威海衛和旅順口海軍基地相繼淪陷的根本原因。如此誇張的戰損比讓這種清軍不堪一擊的論調甚囂塵上。
  • 為什麼袁世凱能讓軍隊死心塌地效忠他一個人,從而架空清政府呢?
    2、袁世凱方面:自古擁兵自重的將帥數不勝數,為何袁世凱成功讓北洋軍成了自己的私家軍、最後還依靠這股力量逼清帝遜位、讓自己當上了民國大總統?3、清政府方面:靠著驍勇善戰的八旗子弟成功入關,並且統治中國近300年的清王朝,最後為何被架空?
  • 甲午戰爭繼續打,清朝勝算多大?日本籤約時其實很心虛,再打躺贏
    維新領袖梁啓超曾這樣評論甲午戰爭:「吾國四千年大夢之喚醒,實自甲午戰敗割臺灣、償二百兆始。」甲午戰敗後割讓臺灣島和遼東半島,並賠白銀2億兩給日本,就算遼東半島最後用3000萬兩「贖回」,但是這個割地賠款的體量也是前所未有的。以前歐洲侵略清朝,賠款頂多千萬兩,割地也就一些小島嶼,而小小的日本的胃口之大讓清朝驚訝,甚至讓歐洲列強都目瞪口呆。
  • 甲午戰爭前中日兩國海軍對比,以及統治者在態度上的差異
    自兩次鴉片戰爭以後,清王朝開始逐漸意識到海防的重要性,至1862年,清政府即正式開始了購買外國軍艦、組建中國近代水師的計劃。不過需要指出的是,這時的清政府主要的假想敵還是西方各國,對於鄰國日本,始終還抱著天朝上國的自尊,這就導致了後來的甲午之敗。清政府洋務運動興起之時,正值日本的明治維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