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凱為何能讓北洋軍效忠於他,進而架空清政府?他的手段很高明

2020-12-24 騰訊網

作為晚清最具影響力的人物,袁世凱最為人熟知的事就是開歷史倒車,當了83天皇帝。孫中山為何要在南北和談時,將自己為之奮鬥一生的革命成果拱手相讓?原因很簡單,袁世凱手裡有槍。

清朝末年,袁世凱統領著中國最強大的軍隊北洋新軍,爭執不斷的革命軍根本不是他的對手。這支北洋新軍不僅戰鬥力強悍,而且死心塌地效忠袁世凱,孫中山的妥協實屬無奈之舉。那麼,袁世凱又是怎麼操練軍隊、聚攏人心的呢?

嚴格招募新兵

1895年甲午戰爭中,清政府不堪一擊,被打得落花流水。為了加強統治,抵禦外國列強,清政府打算編練新軍。光緒21年,袁世凱得到李鴻章等人上奏保舉,給光緒帝呈送了一封萬言改革綱領,之後順利入駐天津小站練軍。

袁世凱以淮軍舊部為基礎,對軍隊作了擴編改造。招募新兵袁世凱有自己的原則和主張,為此他還專門制定了《募兵格式》。

袁世凱徵兵專挑貧苦人家出身的孩子,年齡不超過25歲,不要富家子弟。對於新兵的身體素質他也有要求,身高要達到「四尺八寸以上」,體力要能「平舉一百斤以外」,一口氣跑十公裡。好吃懶做的不要,賭博、吸食鴉片的不要,有惡習和傳染病的不要。對了,八旗子弟也不要。

袁世凱嚴把兵員素質關,軍制、訓練效仿西方,而且紀律嚴明,賞罰分明。和舊軍隊相比,新軍的戰鬥力和凝聚力有質的提升,堪稱脫胎換骨,這為他日後跟孫中山談條件、復闢稱帝打下了堅實的群眾基礎。

親自發放軍餉

可以說,從編練新軍開始,袁世凱就存了私心,打算把這支隊伍打造成自己的私人武裝和政治資本。

為了拉攏人心,袁世凱經常走訪軍隊,對士兵照管備至,體恤有加。老百姓當兵不過是為了討生活,袁世凱自然深諳這個道理。

他不僅嚴禁剋扣軍餉,要求一分不少發到士兵手中,還親自為士兵發放餉銀,並且別出心裁,將軍餉一分為二,一份發到士兵手中,另一份寄回到士兵老家。此外,凡軍官婚喪嫁娶,袁世凱必有打賞。拿著清廷給的豐厚軍費,袁世凱將中國式人情做到了極致。

靠著這些恩惠,袁世凱在士兵們心中的威望與日俱增,這些人對腐朽無能的清政府早已看透,靠著袁世凱這棵大樹,不僅有飯吃,還能混個好前程,個頂個對袁世凱心服口服,唯命是從。

長期給士兵洗腦

除了親自給士兵發軍餉,灌輸自己的軍事理念,袁世凱還通過給士兵洗腦加強思想控制。他拿出傳統儒家文化忠孝節義思想那一套,無時無刻不在告訴士兵,你們的餉銀是我發的,吃了我的飯,就要保持忠心。

當時北洋新軍多是從直隸、河南、山東等地招募的窮苦農民,出身寒微,沒受過什麼教育,更談不上有什麼追求信仰,誰給錢誰就是主子,就替誰賣命。袁世凱革除大清軍隊貪汙成風、剋扣軍餉的積弊,讓他們的溫飽有了保障,士兵們自然歡欣鼓舞,安心訓練,戰不畏死。

當時軍中上下操集合都要喊口號。咱們吃的誰的飯?袁宮保的飯!咱們給誰出力?為袁宮保出力!

士兵們對袁世凱忠心到什麼地步呢?當時去北洋新軍視察過的清朝官員曾暗自嘀咕:這哪是什麼新軍,這就是袁家軍。就連美國人也說:袁氏軍法雖嚴,卻仍為士兵所愛戴,袁世凱向他們灌輸忠誠觀念,不過他們只向袁世凱效忠,而不是皇帝。

安插培植心腹

北洋新軍建立起來後,袁世凱摒棄了清政府考核選拔軍事人才的流程,從北洋武備學堂中親自遴選人才,又提拔了一批原武定軍中的下級軍官。當時清政府已是苟延殘喘,朝不保夕,這些人跟著袁世凱有兵練,有官做,還拿著優厚的俸銀,對袁世凱感恩戴德,忠心耿耿。

那些被袁世凱提拔起來的下級官員,如段芝貴之流,認為袁世凱對自己有知遇之恩;而北洋武備學堂出身的段祺瑞、馮國璋、王士珍等人,本來就是袁世凱的親信,跟袁世凱一條心,而袁世凱的首席智囊徐世昌,是袁世凱昔日的同窗好友,拜把子兄弟。

袁世凱通過給予恩惠、提拔拉攏、委以重任等方式培植自己的軍事勢力,籠絡控制人心,慢慢架空了清朝廷的控制。即便後來袁世凱下野,依然可以在幕後實現對北洋新軍的指揮和控制。

辛亥革命爆發後,北洋新軍成了清政府最後的救命稻草,但新軍完全不聽軍機大臣的號令,陽奉陰違,作戰懈怠拖延。

無奈之下,載灃只好請袁世凱出山。儘管朝廷一萬個不樂意,可他北洋軍終究還是姓了袁。

相關焦點

  • 為什麼袁世凱能讓軍隊死心塌地效忠他一個人,從而架空清政府呢?
    其實這個問題要從三個方面來分析:1、北洋軍方面:北洋新軍的來龍去脈以及組成,他們與袁世凱有著什麼歷史淵源?2、袁世凱方面:自古擁兵自重的將帥數不勝數,為何袁世凱成功讓北洋軍成了自己的私家軍、最後還依靠這股力量逼清帝遜位、讓自己當上了民國大總統?
  • 袁世凱如何能讓軍隊死心塌地效忠他一個人,從而架空清政府呢?
    現在這個時候,他首先要做的必須是給自己爭取一個穩定的空間,把練兵的權力死死攥在手裡,然後再在練兵的手段裡想辦法。他首先摸準了此刻滿清貴族們的想法,這些人都知道新軍將是未來大清朝的核心戰鬥力,所有都想要插手新軍建設的過程。而袁世凱則是利用「戊戌變法」時與榮祿聯手鎮壓維新派的契機,直接向榮祿表達了投效之意。
  • 民國時期的北洋軍,戰鬥力為什麼是「日漸衰落」?
    甲午戰爭後,清政府派胡燏棻在天津小站練兵,編成「定武軍」。隨後,改派袁世凱訓練新軍。於是,袁世凱仿照德、日陸軍建制和典律條令,對定武軍進行改編,由4000餘人擴編至7300人,並改名「新建陸軍」,即:北洋新軍。而北洋新軍名義上效忠朝廷,但實際上卻效忠於袁世凱個人。然而,作為袁世凱打天下的主力軍——北洋軍,在民國時期,戰鬥力卻是「日漸衰落」。
  • 袁世凱死後北洋軍不可避免分裂?為何接班人不姓袁?
    除了當時支持他的北洋派系,還有一些嘴炮者,以及所謂的外國友人都不認為當時的中國能夠一朝實行共和,並且能夠達成實實在在的共和目標。要有一個過渡期,而袁世凱最喜歡聽這種話。民主共和的觀念確實已經深入人心,當他稱帝以後,社會上出現了巨大動蕩。當時袁世凱的身體就已經出現了問題。而不考慮自己的身後事和繼承人的問題,當時的國家依然是個共和國,袁世凱也已經宣布退位,重新擁立共和。袁世凱最初確實想要把自己的位置讓給自己的兒子袁克定的,但是那是在自己成為皇帝以後,然而就連自己這個革命功臣都沒有辦法恢復帝制。
  • 袁世凱死後,為何北洋軍會迅速分裂,沒有人願意接替他的位置嗎?
    不論是袁世凱,還是北洋軍其他實力派人物,都不希望北洋分裂。可是,北洋的分裂,是時代的必然,非人力所能逆轉。袁世凱在時,北洋就已有分裂之像。袁世凱的去世,只是加快了分裂的速度而已。現在,眾將之間,眾將與袁世凱之間的矛盾,參雜了各個經濟利益集團、政治集團,甚至不同外國勢力,已經極為複雜,不再可能通過簡單的協調來消除矛盾了。袁世凱嘎然而止的調整袁世凱自然不願北洋軍分裂,他企圖通過制度化調整,來保持對軍隊的絕對控制。
  • 清廷危殆之際,為何指揮不動自己重金組建的北洋軍?軍心不向君!
    回答這個問題,必須要解釋清政府組建新軍(包括北洋新軍)的背景,離開北洋軍成立的背景去談這個問題,都無法剖析其真正原因。 清政府並非一個新成立的政權,它已經存在了兩個多世紀,原來有自己一套自己的軍隊系統。那它為什麼要放著自己原有的軍隊不用,非要另起爐灶,再搞一支新軍——北洋軍呢?
  • 打勝仗的馮國璋反被冷落:沒領會袁世凱意圖
    新兵佔很大比例的革命軍與訓練有素的北洋軍狹路相逢,被打得落花流水。不但漢口、漢陽相繼失守,就連首義之地武昌也岌岌可危。可就在北洋軍一路高歌猛進,打算一舉攻克武漢三鎮時,馮國璋卻被袁世凱一紙調令叫回了京城。 沒有革命軍,無法逼清廷就範;沒有連下武漢兩鎮的戰績,無法迫革命黨和談。戰與和,都是袁世凱手中的棋子。他翻雲覆雨,註定要成為這場革命的最大贏家。
  • 推翻大清最強的推手不是辛亥革命,而是一直被人們痛罵的他
    但是,孫先生一直沒有籌集到資金,反而他的生活陷入了困境,不得不暫時在一家餐館打工以維持生計。武昌起義爆發後,各省作出回應,與清朝分離,宣布獨立,清政府的統治面臨崩潰。但是,大多數支持革命的省獨立和同盟會沒有一點關係。每個省的軍事和政治權力大都掌握在各地勢力手中。他們也對清朝的統治不滿意,於是他們都趁著革命的時機獨立了。
  • 袁世凱是如何駕馭「北洋三傑」的?只有一位,一直守護他到最後
    袁世凱統帥這些人最大的手段是將他們平衡使用,他不會讓任何一方發展得太快或太慢,同時又或公或私地施與恩惠,籠絡人心。比如當初新建陸軍選將時,袁世凱早就內定了王士珍、馮國璋、段祺瑞三人都作為協統,以達到互相牽制,便於控制。不過依照當時定的規矩,要當上協統必須先通過考試,結果王士珍與馮國璋在前兩輪考試中都順利通過,只有從德國留學歸來的段祺瑞兩次都沒能及格。
  • 甲午戰爭後,清政府為何出現了中興的局面
    此外,清政府還動用了一切手段增加收入,如賣官鬻爵、貨幣貶值、舉借內外債、增加稅賦、開徵釐金等等。因此,清政府財政收入不斷激增,很快突破了一個億,並一直保持著較快的增長。到1911年辛亥革命前,清政府的財政已經增加到了3億兩。有錢了自然能辦更多的事,因為清政府從來沒有那麼富裕過。因此,清政府又是編練陸軍,又是重建海軍,還修築鐵路、分設槍炮廠等等。甲午戰爭後,短短幾年時間,清政府就從德國、英國、日本等國買了20多艘艦艇,其中有好幾艘都是大噸位軍艦。另外,陸軍規模也擴大了18萬,而且都是裝備精良的新編陸軍。
  • 64歲徐世昌當選總統,有名無權,被架空,徐:幕僚好做,總統難當
    到了他24歲的時候,他遇到了同為河南老鄉,並且年齡相仿的袁世凱,二人一見如故,是年,二人同時趕考,同時中舉,袁世凱入伍去了朝鮮,徐世昌則在4年後考上了進士,隨後進入了翰林院。第二件事情就是站位,站對了位,袁世凱一世梟雄,知道中國的現狀只有變法圖強才是出路,因此他前期與維新黨人士譚嗣同等人走得很近,·但是作為老大哥的徐世昌卻看得很明白,這個時候的清政府最嚴重的問題是光緒皇帝與慈禧太后二人的兩黨之爭,如果站位不對,很容易,身首異處。
  • 「北洋三傑」如何對待袁世凱稱帝
    有一次,慈禧太后召見王士珍,當眾稱讚他:「我要是有個像你一樣的兒子,該有多好啊!」還特意封王士珍的母親為「誥命一品夫人」。武昌起義後,袁世凱再次得到清廷的重用,出任內閣總理大臣,王士珍出任陸軍大臣。袁世凱去世後,王士珍還一度出任民國總理,但依然保持低調,充當和事佬的角色。在袁世凱稱帝的整個過程中,王士珍一直保持沉默——既沒有說過贊成,也沒有說過反對。
  • 北洋三傑前兩位排行龍虎 到他咋就成了狗
    不知道當時考的什麼內容,竟然讓精通炮兵軍事技術的段祺瑞考了兩次都沒有通過,據說最後還是從袁世凱那裡弄來了答案才勉強考上。段祺瑞1901年,袁世凱晉升為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馮國璋隨同赴任。袁世凱到任後,開始大規模地擴充北洋軍,培植自己的勢力。為了編練北洋常備軍,他在保定設立軍政司,讓馮國璋出任其中教練處的總辦,編練新軍工作頗有成效。
  • 剪辮子竟是清政府下的令
    這個時候,袁世凱卻看到了機會,一方面袁世凱無論在國內外都保持一種中立的姿態,另一方面,袁世凱積極改革軍制,讓自己手裡的兵權更集中。 光緒三十一年夏。袁世凱處心積慮的制定了一套《陸軍營制餉章》,這套制度就立軍、督練、募兵、設官、軍令、訓練、校閱、獎懲、撫恤、薪餉、軍器等各方面都做了嚴格的規定。
  • 剪辮子竟是清政府下的令
    這個時候,袁世凱卻看到了機會,一方面袁世凱無論在國內外都保持一種中立的姿態,另一方面,袁世凱積極改革軍制,讓自己手裡的兵權更集中。光緒三十一年夏。袁世凱處心積慮的制定了一套《陸軍營制餉章》,這套制度就立軍、督練、募兵、設官、軍令、訓練、校閱、獎懲、撫恤、薪餉、軍器等各方面都做了嚴格的規定。
  • 八國聯軍攻打北京,袁世凱為何靠邊站?
    ——雨果(法)文章類型/歷史見聞字數|1041,閱讀約3分鐘有網友留言提出一個問題:1900年8月,八國聯軍攻佔北京,山東巡撫袁世凱為何選擇袖手旁觀?袁世凱有何考慮?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值得今天朝九晚五的白領認真思考。
  • 袁世凱是通過什麼辦法,把整個清朝軍隊,變成他的私家軍的
    當辛亥革命爆發,全國各地的督撫們紛紛獨立的時候,當時只有袁世凱能夠出來收拾這種殘局。有四點可以證明,袁世凱在當時強大的力量。一是只有袁世凱能夠讓清朝滅亡。雖然辛亥革命爆發,很多地方督撫們鬧獨立。但實際上整個清朝的勢力還是比較強大的,支持清政府統治的人還是比較多的。
  • 袁世凱和司馬懿同樣是「偷天換日」,為何唯獨袁世凱成為歷史笑柄
    袁世凱強逼清帝退位,自己私底下與南方的革命軍籤下協議,自己只要讓清帝退位,告別帝制,承認共和,就推選袁世凱為中華民國的總統,袁世凱就這樣竊取了革命軍的成果,但是他不想只限於總統之位,權利的貪慾,使的袁世凱想更進一步,成為皇帝,這個時候他的親信楊度看出袁世凱的意圖,便投其所志,屢次建議袁世凱稱帝,袁世凱一聽,大喜,便一股腦的在1915年12月12日,又再一次,宣布承認帝位
  • 辜鴻銘罵袁世凱比誰都狠,為何袁世凱不殺他?一句話道出真相
    1903年,辜鴻銘在天津見到袁世凱,當時清政府在北京設立練兵處袁世凱任會辦大臣,負責創辦武備學堂,並聘請大批日本軍官擔任教習。袁世凱見到辜鴻銘,極為謙恭地請教辜道:"湯生兄,西洋人練兵的要旨是什麼?"
  • 袁世凱帝制被推翻,誰的功勞最大?若看不清形勢,打臉的就是自己
    除此,在北洋軍中,還有一位「反對者」,他就是馮國璋。馮國璋雖不反對「復闢帝制」,但他也沒有想到袁世凱卻騙了他,自己做了皇帝。其實,馮國璋對袁世凱並非沒有防備之心。 在馮國璋看來,袁世凱當上皇帝之後,很快就會拿自己開刀,從政治、軍事及經濟等各方面考慮,袁世凱不會讓江蘇落入旁人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