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晚清最具影響力的人物,袁世凱最為人熟知的事就是開歷史倒車,當了83天皇帝。孫中山為何要在南北和談時,將自己為之奮鬥一生的革命成果拱手相讓?原因很簡單,袁世凱手裡有槍。
清朝末年,袁世凱統領著中國最強大的軍隊北洋新軍,爭執不斷的革命軍根本不是他的對手。這支北洋新軍不僅戰鬥力強悍,而且死心塌地效忠袁世凱,孫中山的妥協實屬無奈之舉。那麼,袁世凱又是怎麼操練軍隊、聚攏人心的呢?
嚴格招募新兵
1895年甲午戰爭中,清政府不堪一擊,被打得落花流水。為了加強統治,抵禦外國列強,清政府打算編練新軍。光緒21年,袁世凱得到李鴻章等人上奏保舉,給光緒帝呈送了一封萬言改革綱領,之後順利入駐天津小站練軍。
袁世凱以淮軍舊部為基礎,對軍隊作了擴編改造。招募新兵袁世凱有自己的原則和主張,為此他還專門制定了《募兵格式》。
袁世凱徵兵專挑貧苦人家出身的孩子,年齡不超過25歲,不要富家子弟。對於新兵的身體素質他也有要求,身高要達到「四尺八寸以上」,體力要能「平舉一百斤以外」,一口氣跑十公裡。好吃懶做的不要,賭博、吸食鴉片的不要,有惡習和傳染病的不要。對了,八旗子弟也不要。
袁世凱嚴把兵員素質關,軍制、訓練效仿西方,而且紀律嚴明,賞罰分明。和舊軍隊相比,新軍的戰鬥力和凝聚力有質的提升,堪稱脫胎換骨,這為他日後跟孫中山談條件、復闢稱帝打下了堅實的群眾基礎。
親自發放軍餉
可以說,從編練新軍開始,袁世凱就存了私心,打算把這支隊伍打造成自己的私人武裝和政治資本。
為了拉攏人心,袁世凱經常走訪軍隊,對士兵照管備至,體恤有加。老百姓當兵不過是為了討生活,袁世凱自然深諳這個道理。
他不僅嚴禁剋扣軍餉,要求一分不少發到士兵手中,還親自為士兵發放餉銀,並且別出心裁,將軍餉一分為二,一份發到士兵手中,另一份寄回到士兵老家。此外,凡軍官婚喪嫁娶,袁世凱必有打賞。拿著清廷給的豐厚軍費,袁世凱將中國式人情做到了極致。
靠著這些恩惠,袁世凱在士兵們心中的威望與日俱增,這些人對腐朽無能的清政府早已看透,靠著袁世凱這棵大樹,不僅有飯吃,還能混個好前程,個頂個對袁世凱心服口服,唯命是從。
長期給士兵洗腦
除了親自給士兵發軍餉,灌輸自己的軍事理念,袁世凱還通過給士兵洗腦加強思想控制。他拿出傳統儒家文化忠孝節義思想那一套,無時無刻不在告訴士兵,你們的餉銀是我發的,吃了我的飯,就要保持忠心。
當時北洋新軍多是從直隸、河南、山東等地招募的窮苦農民,出身寒微,沒受過什麼教育,更談不上有什麼追求信仰,誰給錢誰就是主子,就替誰賣命。袁世凱革除大清軍隊貪汙成風、剋扣軍餉的積弊,讓他們的溫飽有了保障,士兵們自然歡欣鼓舞,安心訓練,戰不畏死。
當時軍中上下操集合都要喊口號。咱們吃的誰的飯?袁宮保的飯!咱們給誰出力?為袁宮保出力!
士兵們對袁世凱忠心到什麼地步呢?當時去北洋新軍視察過的清朝官員曾暗自嘀咕:這哪是什麼新軍,這就是袁家軍。就連美國人也說:袁氏軍法雖嚴,卻仍為士兵所愛戴,袁世凱向他們灌輸忠誠觀念,不過他們只向袁世凱效忠,而不是皇帝。
安插培植心腹
北洋新軍建立起來後,袁世凱摒棄了清政府考核選拔軍事人才的流程,從北洋武備學堂中親自遴選人才,又提拔了一批原武定軍中的下級軍官。當時清政府已是苟延殘喘,朝不保夕,這些人跟著袁世凱有兵練,有官做,還拿著優厚的俸銀,對袁世凱感恩戴德,忠心耿耿。
那些被袁世凱提拔起來的下級官員,如段芝貴之流,認為袁世凱對自己有知遇之恩;而北洋武備學堂出身的段祺瑞、馮國璋、王士珍等人,本來就是袁世凱的親信,跟袁世凱一條心,而袁世凱的首席智囊徐世昌,是袁世凱昔日的同窗好友,拜把子兄弟。
袁世凱通過給予恩惠、提拔拉攏、委以重任等方式培植自己的軍事勢力,籠絡控制人心,慢慢架空了清朝廷的控制。即便後來袁世凱下野,依然可以在幕後實現對北洋新軍的指揮和控制。
辛亥革命爆發後,北洋新軍成了清政府最後的救命稻草,但新軍完全不聽軍機大臣的號令,陽奉陰違,作戰懈怠拖延。
無奈之下,載灃只好請袁世凱出山。儘管朝廷一萬個不樂意,可他北洋軍終究還是姓了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