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是袁世凱,還是北洋軍其他實力派人物,都不希望北洋分裂。
可是,北洋的分裂,是時代的必然,非人力所能逆轉。
袁世凱在時,北洋就已有分裂之像。
袁世凱的去世,只是加快了分裂的速度而已。
派系之源
北洋派系的根源,甚至可以追溯到北洋新軍成軍之前。
袁世凱新軍的班底,除了像徐世昌這樣早年就結識的故交外,主要有兩個來源:1、原淮軍將領;2、北洋武備學堂。
淮軍是當年李鴻章的基本,北洋武備學堂也是李鴻章所創建。
因此,袁世凱的新建陸軍,與當年李鴻章可謂一脈相承。
李鴻章,早年以淮軍起家,後又長期掌管直隸,因此,直隸人、安徽人的比重非常大。
這個特點,自然也就延續到了袁世凱的新建陸軍中。
所以,新建陸軍中,以同鄉、門生為紐帶,很早就結成了不同的派系。
馮國璋所用者,不是直隸人,就是山東人,以此結成自己的派系。
段祺瑞除了連結自己的同鄉外,又利用陸軍行營軍官學堂學堂督辦的身份(與後來的老蔣類似),拉攏了大量的學生、故吏。
因此,北洋軍中的派系,很早就已經存在了。
裂痕擴大
儘管派系早已產生,但畢竟早期北洋系的主要競爭對手是滿清權貴和南方革命派,因此,所以派系之爭,還屬於「內部矛盾」,在袁世凱的駕馭下,大家還能以「袍澤之誼」,和衷共濟。
隨著袁世凱建立統治,情況變了。
滿清末年,地方權力就已經擴大,武昌起義後,各省更是紛紛獨立。
北洋為了維系統治,必須派馮國璋等統兵將領攻佔、控制地方。
如此,各統兵將領,搖身一變,變成了有錢、有地盤、有槍的軍閥。
曾經簡單的軍中同僚,如今已然變成了各個地方的實力派。
現在,眾將之間,眾將與袁世凱之間的矛盾,參雜了各個經濟利益集團、政治集團,甚至不同外國勢力,已經極為複雜,不再可能通過簡單的協調來消除矛盾了。
袁世凱嘎然而止的調整
袁世凱自然不願北洋軍分裂,他企圖通過制度化調整,來保持對軍隊的絕對控制。
1、啟用威望高、能力強,但軍權已弱的人物,加強中樞領導。
自宋以來,通過「樞密院」、「軍機處」等中央機構統一軍權,是歷代制約跋扈武將的重要方法。
在袁世凱奪權後,一段時間內,段祺瑞長期擔任陸軍總長。
這位皖系領袖安插了自己的親信擔任要職,引發了袁世凱的不安。
袁世凱企圖以德高望重,但兵權已弱的徐世昌、王士珍等北洋大佬來協助重建中樞。
徐世昌,袁世凱舊交,參與了整個北洋軍建軍過程,德高望重;王士珍,「北洋三傑之首」,資望、資源、能力,都被認為在段祺瑞、馮國璋之上。
不過,由於二人名望太高,當年滿清打壓袁世凱時,他們就已交出兵權,辛亥革命後,他們更是辭職隱居。
「二次革命」後,袁世凱搬出徐世昌來作國務卿,搬出王士珍來建立「陸海軍大元帥統率辦事處」,架空、排擠段祺瑞。
段祺瑞被迫辭職。
2、通過制度調整,限制馮國璋等地方軍閥軍權。
袁世凱提出廢省改道、裁撤都督、設立將軍府等方案,企圖限制地方將領軍權。
儘管馮國璋等人不情不願,但畢竟不敢公開違抗袁世凱,只能相互聯絡,暗中抵制。
袁世凱的調整,其目的是重建古代封建王朝的軍權體系。
由德高望重、能力突出,但不統兵的元老為輔政,通過制度規範、限制地方將領權力。
如此,不但袁世凱能繼續控制一切,即使是其子袁克定,也能如古代太子一般接班。
可是:袁世凱誤判形勢,居然稱帝!
這下好了,袁世凱成了天下公敵,不光是革命黨人,就是段祺瑞、馮國璋等人,也公開反對!
袁世凱為了穩定局面,被迫暫停了調整,重新拉出段祺瑞、拉攏馮國璋。
袁世凱的調整嘎然而止。
金匱石屋:避免公開分裂的接班系統
調整失敗,不僅意味著袁世凱的帝王夢成泡影,也意味著:北洋的權力傳承計劃一切歸零。
袁世凱的迅速離世,也意味著:北洋已不可能來得及培養接班人了,只能通過相互制衡、協商體制的「大佬共治」來繼續維系統一了。
1916年6月5日,袁世凱病重,他急召徐世昌、段祺瑞、王士珍、袁克定等人前來交代後事。
談到總統繼承人時,袁世凱只說了「約法」二字。
所謂約法,就是:現任總統先提名三人,寫於金簡,由人從中選出。當然,這個「袁記約法」,是袁世凱當初為了稱帝而作的安排,是受堅決反對的。
袁克定欣喜問到:金匱石屋?
這位仍然心存幻想「太子爺」至今仍不清楚:隨著袁世凱稱帝的失敗,他已經不可能接班了。
袁世凱提名的三人是:徐世昌、段祺瑞、黎元洪。
最終,北洋系的徐世昌、段祺瑞退讓,由非北洋出身的黎元洪接任總統。
如此,北洋系對「後袁世凱時代」的想法基本成型。
1、北洋系做出讓步,以穩定北洋統治。
總統之位,袁世凱不讓自己的兒子接;段祺瑞、徐世昌也不接。
這個虛名,讓副總統黎元洪來。
由副總統黎元洪接班,符合南京臨時政府當年所作約法,而黎本人又與當年革命黨各派淵源頗深,拿他出來作傀儡,顯然利於北洋繼續掌握實權。
2、以北洋「兄弟」掌握要職,「共同」掌握實權。
段祺瑞為總理,馮國璋為副總統,王士珍為陸軍總長,「北洋三傑」,共掌實權。
再次隱退的徐世昌,則為調停人。
另一方面,馮國璋仍在南京,以維繫直系地盤。
如此,直皖一方面各佔地盤,一方面協商控制政府的奇怪機制,開始了。
不可調和
此後,北洋三傑們確實為維繫團結,做出了許多努力。
馮國璋多次表示:不管什麼總統、總理、總長,有事情,兄弟們商量著來。
北洋三傑,也一度成為時人景仰的對象。
可是,此時,彼此的主張、利益分歧,已不可能通過袍澤之間的協商來化解了。
其中,最不可調和的矛盾,是對於武力統一的看法。
常年坐鎮中央的段祺瑞,企圖依靠日本的支持擴充武力,實現統一。
早在袁世凱統治後期,馮國璋就已經成為地方軍閥「盟主」,他既要維繫盟主之尊,又擔心皖系實力膨脹,打破實力平衡,威脅直系利益,主張通過和平協商來統一。
中央與地方之間的矛盾,豈是你袍澤協商就能化解的呢?
同時,這其間,又參雜了複雜的列強矛盾、利益集團矛盾。
馮國璋活躍的江蘇,是英美勢力範圍。英美擔心日本在華利益膨脹影響自身,也支持馮國璋反對武力統一。
曹錕、吳佩孚、張作霖等人,實力雄厚,「中原鹿正肥」,他們也在其間縱橫捭闔,以求機會!
一群拿槍的武人,磕磕絆絆地搞來搞去數年,沒有大動幹戈,大家已經很「講究」了!
但是,北洋的分裂,終究不可能避免。
1920年,直皖戰爭爆發,北洋,徹底分裂了!
北洋的分裂,是時代的必然。
那是一個迷茫的年代。
幾千年皇權系統已經崩潰,共和之制尚未成型。
古老的忠君思想、宗法觀念與西方三權分立、約法思想相互組合,光怪陸離。
覺醒的民族意識與「公理戰勝強權」的幻想同時發展。
袁世凱試圖延續皇權系統,通過類似古代樞密院、軍機處的方式來統一軍權,維繫北洋統一,實現權力傳承,這註定失敗。
「金匱石屋」,北洋諸將企圖以袍澤之誼,義氣觀念,來駕馭三權分立的政治制度,來處理不可調和的中央與地方,地方與地方,甚至列強之間的矛盾,怎麼可能持久呢?
北洋的分裂,只是那個迷茫時代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