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凱死後,為何北洋軍會迅速分裂,沒有人願意接替他的位置嗎?

2020-12-22 鮮花暢談歷史

不論是袁世凱,還是北洋軍其他實力派人物,都不希望北洋分裂。

可是,北洋的分裂,是時代的必然,非人力所能逆轉。

袁世凱在時,北洋就已有分裂之像。

袁世凱的去世,只是加快了分裂的速度而已。

派系之源

北洋派系的根源,甚至可以追溯到北洋新軍成軍之前。

袁世凱新軍的班底,除了像徐世昌這樣早年就結識的故交外,主要有兩個來源:1、原淮軍將領;2、北洋武備學堂。

淮軍是當年李鴻章的基本,北洋武備學堂也是李鴻章所創建。

因此,袁世凱的新建陸軍,與當年李鴻章可謂一脈相承。

李鴻章,早年以淮軍起家,後又長期掌管直隸,因此,直隸人、安徽人的比重非常大。

這個特點,自然也就延續到了袁世凱的新建陸軍中。

所以,新建陸軍中,以同鄉、門生為紐帶,很早就結成了不同的派系。

馮國璋所用者,不是直隸人,就是山東人,以此結成自己的派系。

段祺瑞除了連結自己的同鄉外,又利用陸軍行營軍官學堂學堂督辦的身份(與後來的老蔣類似),拉攏了大量的學生、故吏。

因此,北洋軍中的派系,很早就已經存在了。

裂痕擴大

儘管派系早已產生,但畢竟早期北洋系的主要競爭對手是滿清權貴和南方革命派,因此,所以派系之爭,還屬於「內部矛盾」,在袁世凱的駕馭下,大家還能以「袍澤之誼」,和衷共濟。

隨著袁世凱建立統治,情況變了。

滿清末年,地方權力就已經擴大,武昌起義後,各省更是紛紛獨立。

北洋為了維系統治,必須派馮國璋等統兵將領攻佔、控制地方。

如此,各統兵將領,搖身一變,變成了有錢、有地盤、有槍的軍閥。

曾經簡單的軍中同僚,如今已然變成了各個地方的實力派。

現在,眾將之間,眾將與袁世凱之間的矛盾,參雜了各個經濟利益集團、政治集團,甚至不同外國勢力,已經極為複雜,不再可能通過簡單的協調來消除矛盾了。

袁世凱嘎然而止的調整

袁世凱自然不願北洋軍分裂,他企圖通過制度化調整,來保持對軍隊的絕對控制。

1、啟用威望高、能力強,但軍權已弱的人物,加強中樞領導。

自宋以來,通過「樞密院」、「軍機處」等中央機構統一軍權,是歷代制約跋扈武將的重要方法。

在袁世凱奪權後,一段時間內,段祺瑞長期擔任陸軍總長。

這位皖系領袖安插了自己的親信擔任要職,引發了袁世凱的不安。

袁世凱企圖以德高望重,但兵權已弱的徐世昌、王士珍等北洋大佬來協助重建中樞。

徐世昌,袁世凱舊交,參與了整個北洋軍建軍過程,德高望重;王士珍,「北洋三傑之首」,資望、資源、能力,都被認為在段祺瑞、馮國璋之上。

不過,由於二人名望太高,當年滿清打壓袁世凱時,他們就已交出兵權,辛亥革命後,他們更是辭職隱居。

「二次革命」後,袁世凱搬出徐世昌來作國務卿,搬出王士珍來建立「陸海軍大元帥統率辦事處」,架空、排擠段祺瑞。

段祺瑞被迫辭職。

2、通過制度調整,限制馮國璋等地方軍閥軍權。

袁世凱提出廢省改道、裁撤都督、設立將軍府等方案,企圖限制地方將領軍權。

儘管馮國璋等人不情不願,但畢竟不敢公開違抗袁世凱,只能相互聯絡,暗中抵制。

袁世凱的調整,其目的是重建古代封建王朝的軍權體系。

由德高望重、能力突出,但不統兵的元老為輔政,通過制度規範、限制地方將領權力。

如此,不但袁世凱能繼續控制一切,即使是其子袁克定,也能如古代太子一般接班。

可是:袁世凱誤判形勢,居然稱帝!

這下好了,袁世凱成了天下公敵,不光是革命黨人,就是段祺瑞、馮國璋等人,也公開反對!

袁世凱為了穩定局面,被迫暫停了調整,重新拉出段祺瑞、拉攏馮國璋。

袁世凱的調整嘎然而止。

金匱石屋:避免公開分裂的接班系統

調整失敗,不僅意味著袁世凱的帝王夢成泡影,也意味著:北洋的權力傳承計劃一切歸零。

袁世凱的迅速離世,也意味著:北洋已不可能來得及培養接班人了,只能通過相互制衡、協商體制的「大佬共治」來繼續維系統一了。

1916年6月5日,袁世凱病重,他急召徐世昌、段祺瑞、王士珍、袁克定等人前來交代後事。

談到總統繼承人時,袁世凱只說了「約法」二字。

所謂約法,就是:現任總統先提名三人,寫於金簡,由人從中選出。當然,這個「袁記約法」,是袁世凱當初為了稱帝而作的安排,是受堅決反對的。

袁克定欣喜問到:金匱石屋?

這位仍然心存幻想「太子爺」至今仍不清楚:隨著袁世凱稱帝的失敗,他已經不可能接班了。

袁世凱提名的三人是:徐世昌、段祺瑞、黎元洪。

最終,北洋系的徐世昌、段祺瑞退讓,由非北洋出身的黎元洪接任總統。

如此,北洋系對「後袁世凱時代」的想法基本成型。

1、北洋系做出讓步,以穩定北洋統治。

總統之位,袁世凱不讓自己的兒子接;段祺瑞、徐世昌也不接。

這個虛名,讓副總統黎元洪來。

由副總統黎元洪接班,符合南京臨時政府當年所作約法,而黎本人又與當年革命黨各派淵源頗深,拿他出來作傀儡,顯然利於北洋繼續掌握實權。

2、以北洋「兄弟」掌握要職,「共同」掌握實權。

段祺瑞為總理,馮國璋為副總統,王士珍為陸軍總長,「北洋三傑」,共掌實權。

再次隱退的徐世昌,則為調停人。

另一方面,馮國璋仍在南京,以維繫直系地盤。

如此,直皖一方面各佔地盤,一方面協商控制政府的奇怪機制,開始了。

不可調和

此後,北洋三傑們確實為維繫團結,做出了許多努力。

馮國璋多次表示:不管什麼總統、總理、總長,有事情,兄弟們商量著來。

北洋三傑,也一度成為時人景仰的對象。

可是,此時,彼此的主張、利益分歧,已不可能通過袍澤之間的協商來化解了。

其中,最不可調和的矛盾,是對於武力統一的看法。

常年坐鎮中央的段祺瑞,企圖依靠日本的支持擴充武力,實現統一。

早在袁世凱統治後期,馮國璋就已經成為地方軍閥「盟主」,他既要維繫盟主之尊,又擔心皖系實力膨脹,打破實力平衡,威脅直系利益,主張通過和平協商來統一。

中央與地方之間的矛盾,豈是你袍澤協商就能化解的呢?

同時,這其間,又參雜了複雜的列強矛盾、利益集團矛盾。

馮國璋活躍的江蘇,是英美勢力範圍。英美擔心日本在華利益膨脹影響自身,也支持馮國璋反對武力統一。

曹錕、吳佩孚、張作霖等人,實力雄厚,「中原鹿正肥」,他們也在其間縱橫捭闔,以求機會!

一群拿槍的武人,磕磕絆絆地搞來搞去數年,沒有大動幹戈,大家已經很「講究」了!

但是,北洋的分裂,終究不可能避免。

1920年,直皖戰爭爆發,北洋,徹底分裂了!

北洋的分裂,是時代的必然。

那是一個迷茫的年代。

幾千年皇權系統已經崩潰,共和之制尚未成型。

古老的忠君思想、宗法觀念與西方三權分立、約法思想相互組合,光怪陸離。

覺醒的民族意識與「公理戰勝強權」的幻想同時發展。

袁世凱試圖延續皇權系統,通過類似古代樞密院、軍機處的方式來統一軍權,維繫北洋統一,實現權力傳承,這註定失敗。

「金匱石屋」,北洋諸將企圖以袍澤之誼,義氣觀念,來駕馭三權分立的政治制度,來處理不可調和的中央與地方,地方與地方,甚至列強之間的矛盾,怎麼可能持久呢?

北洋的分裂,只是那個迷茫時代的必然。

相關焦點

  • 袁世凱死後北洋軍不可避免分裂?為何接班人不姓袁?
    袁世凱死後,北洋軍並沒有迅速分裂為各大軍閥。這是有一個很複雜的政治過程的,只不過歷史已經發生,而且在我們看來那幾年就像過眼雲煙一樣,頃刻之間達成了。我們都知道袁世凱在當上大總統以後,妄圖復闢帝制,當然這在當時也並不是袁世凱腦袋一熱拍腦門兒決定的。
  • 「北洋三傑」如何對待袁世凱稱帝
    「北洋三傑」中,王士珍位列第一,號稱「北洋之龍」,王本來只是清朝某個總兵的馬夫,因為深受總兵的喜愛,而被推薦到武備學堂念書。其人性格穩重,做事心細,卻處事低調,不為眾人所熟知。有一次,慈禧太后召見王士珍,當眾稱讚他:「我要是有個像你一樣的兒子,該有多好啊!」還特意封王士珍的母親為「誥命一品夫人」。武昌起義後,袁世凱再次得到清廷的重用,出任內閣總理大臣,王士珍出任陸軍大臣。
  • 為何袁世凱的北洋新軍有德國留學生,卻無日本留學生?
    作為清末最強大軍隊,袁世凱領導的北洋新軍深受矚目。北洋新軍有一個顯著特點:有留德學生,卻無留日學生。這是為何?清朝末年,為挽救時局,各地紛紛編練新軍。大量年輕學生被派往德國、日本、英國、美國等軍事強國學習,返回就成為新軍的中堅力量。
  • 武昌起義北洋崛起,袁世凱備受猜忌,清廷為何卻無奈令其復出?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的爆發令已經風雨飄搖的清王朝徹底走向了末路,但是對於早已隱居多時的袁世凱以及備受打壓的北洋軍而言卻是命運的轉折點。武昌起義爆發僅僅兩日的時間,武漢三鎮便悉數被起義軍光復,攝政監國的醇親王載灃大為震動,急忙召開內閣緊急會議商議對策。
  • 為什麼袁世凱能讓軍隊死心塌地效忠他一個人,從而架空清政府呢?
    其實這個問題要從三個方面來分析:1、北洋軍方面:北洋新軍的來龍去脈以及組成,他們與袁世凱有著什麼歷史淵源?2、袁世凱方面:自古擁兵自重的將帥數不勝數,為何袁世凱成功讓北洋軍成了自己的私家軍、最後還依靠這股力量逼清帝遜位、讓自己當上了民國大總統?
  • 魏說北洋③:北洋三軍除了袁世凱的新軍,還有兩軍是誰?漲知識了
    歡迎各位朋友繼續閱讀本號的北洋系列文章,袁世凱接手編練新軍,這正是其快速發跡的重要砝碼,新軍的規模不斷擴大、戰鬥力不斷增長,袁世凱的地位也隨之得到火箭般的提升。從編練新軍開始短短幾年時間,袁世凱從從一個普通的中層小吏,迅速變成了一個在清政府朝廷中舉足輕重的大員。
  • 「北洋三傑」,為何又被人喻為「龍」「虎」「狗」?
    1900年冬,袁世凱署理山東巡撫時,邀請德國駐膠州總督到濟南閱操。該總督看到袁世凱所練新軍確比舊軍操練水平高,當場讚揚主持操練的王士珍、段祺瑞和馮國璋為「北洋三傑」。但是,這「三傑」還名有一個外號,您知道是什麼嗎?袁世凱主政北洋政府期間,將他手下的三位愛將王士珍、段祺瑞和馮國璋分別列為福將、重將和主將。
  • 袁世凱為何能讓北洋軍效忠於他,進而架空清政府?他的手段很高明
    作為晚清最具影響力的人物,袁世凱最為人熟知的事就是開歷史倒車,當了83天皇帝。孫中山為何要在南北和談時,將自己為之奮鬥一生的革命成果拱手相讓?原因很簡單,袁世凱手裡有槍。 清朝末年,袁世凱統領著中國最強大的軍隊北洋新軍,爭執不斷的革命軍根本不是他的對手。
  • 北洋三傑是哪三人?究竟有何能力被稱為三傑
    北洋軍閥,是民國最主要的軍事政治勢力之一,1912年袁世凱奪取政權後,建立了北洋軍閥統治,袁死後,無人具有足夠能力統領整個北洋軍隊及政權,各領導人以省割據導致分裂,以軍隊為主要力量在各省建立勢力範圍。在名義上仍接受北京政府的支配。
  • 北洋三傑前兩位排行龍虎 到他咋就成了狗
    按照中國的傳統說法,龍虎後面應該是豹,可是因為馮國璋太聽袁世凱的話,過分遵從他的意圖,原本的「北洋之豹」也被人們戲謔成了「北洋之狗」。不過忠勇有加的狗也不都是貶義的,再說中國古代也有這種典故。後來到了北洋軍中,袁世凱組織考試,擇優挑選協統(相當於旅長)。馮國璋輕鬆過關,成了第二協的協統。
  • 為什麼慈禧剛死載灃就要誅殺袁世凱,為公還是為私?
    他攝政以後,眼前擺著一個袁世凱,處於軍機大臣的要地,而奕劻又是叫袁使金錢餵飽了的人,完全聽袁支配。近畿陸軍將領以及幾省的督撫,都是袁所提拔,或與袁有秘密勾結。他感到,即使沒有光緒帝的往日仇恨,自己這個監國攝政亦必致大權旁落,徒擁虛名。」
  • 魏說北洋②:小站練兵初展抱負,袁世凱短時間練的新軍實力幾何?
    歡迎大家繼續閱讀小魏的北洋系列文章,接上回,袁世凱研習西方軍事理論,四處奔走呼告,兜售自己的練兵計劃,終於機會來了。袁世凱向權貴大臣四處散發自己的練兵計劃文章。至於袁世凱為什麼能打動張之洞、劉坤一、榮祿、李鴻藻等人,有人說是袁世凱動用了賄賂手段。當然站在唯物主義角度上來說,那個時候,有他的局限性,採用這種非常手段,也無可厚非。慶親王可是當時主管軍機的滿洲權貴,他對甲午戰爭失敗一直耿耿於懷,當袁世凱向其介紹自己的練兵計劃時,慶親王欣然接受。
  • 袁世凱手下最重要的三位幹將,被稱為北洋三傑,他們都是誰?
    現在想想袁世凱還是挺厲害的,如果沒有點能力相信他也不會有那樣高的成就。個人能力之外,還需要一些領導能力,從善如流,知人善任之類的品質。事實上,袁世凱當年執政期間手下確實有好幾位得力的幹將,其中更是有三位被稱作「北洋三傑龍虎狗」!
  • 袁世凱是如何駕馭「北洋三傑」的?只有一位,一直守護他到最後
    蔭昌是旗籍道員,本人沒有太顯赫的戰功,但其識別軍事人才的眼光卻很獨到,他向袁世凱推薦了馮國璋、段祺瑞、梁華殿和王士珍四人,除了梁華殿之外,其他三人成為日後大名鼎鼎的北洋三傑,而梁華殿未能成名並非其能力不濟,而是運氣太差,他在調往小站不久後,就在一次夜間操作中失足掉入水中淹死。
  • 辛亥革命後清朝滅亡建立民國,為何很快陷入了軍閥混戰
    清朝時革命黨人的辛亥革命推翻的嗎?為什麼清朝滅亡後,中國會出現唐末五代時期軍閥混戰?誰該為軍閥混戰負責呢?此時的袁世凱已經賦閒在家,因為他清楚光緒的弟弟載灃成為攝政王,必然會清算他對光緒的背叛,但是清朝唯一強軍北洋軍確實在河南老家釣魚的袁世凱所控制,所以武昌起義的一段時間內,並沒有得到清朝快速而有效的鎮壓,在這樣的情況下,很多人南方的省份開始宣布脫離清朝,清朝無奈之下只得答應袁世凱的全部要求,袁世凱成為清朝的總理大臣,掌握大權,而後北洋軍在馮國璋的帶領下趕到武漢,
  • 袁世凱是如何從小站練兵到北洋軍閥首領,當時擁有多少兵力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淮軍將領丁汝昌指揮的北洋海軍和葉志超、衛汝貴統率的陸軍都在作戰中一敗塗地。 在中日甲午戰爭後,清政府為了鞏固和加強封建統治,決定「參酌中外兵制」,改練新軍,命令淮系官僚胡燏棻在天津具體負責編練新軍。1895年底,胡燏棻調任蘆津鐵路督辦,小站練兵則由袁世凱接替。
  • 魏說北洋:統一軍制,袁氏軍制啥樣子?剪辮子竟是清政府下的令
    歡迎各位繼續關注本號的北洋系列,精彩北洋,有魏來說! 光緒三十年到光緒三十一年,日俄兩國形勢緊張,戰爭危機一觸即發。這個時候,袁世凱卻看到了機會,一方面袁世凱無論在國內外都保持一種中立的姿態,另一方面,袁世凱積極改革軍制,讓自己手裡的兵權更集中。
  • 袁世凱如何能讓軍隊死心塌地效忠他一個人,從而架空清政府呢?
    只不過滿清實際上從一開始便防著袁世凱,在其練兵期間朝廷的各級官員無不時時刻刻的都盯著袁世凱,其稍有異動立刻便有彈劾的奏本。另一方面,朝廷也在暗地培養許多年輕的滿清貴族,準備在今後接替袁世凱執掌兵權,同時還將一些人送去西洋留學,準備在學成歸來後擔任新軍中的軍官。所以說,袁世凱實際上自從編練新軍開始,實際上就是如坐針氈。
  • 魏說北洋⑦:統一軍制,袁氏軍制啥樣子?剪辮子竟是清政府下的令
    歡迎各位繼續關注本號的北洋系列,精彩北洋,有魏來說!光緒三十年到光緒三十一年,日俄兩國形勢緊張,戰爭危機一觸即發。這個時候,袁世凱卻看到了機會,一方面袁世凱無論在國內外都保持一種中立的姿態,另一方面,袁世凱積極改革軍制,讓自己手裡的兵權更集中。光緒三十一年夏。袁世凱處心積慮的制定了一套《陸軍營制餉章》,這套制度就立軍、督練、募兵、設官、軍令、訓練、校閱、獎懲、撫恤、薪餉、軍器等各方面都做了嚴格的規定。
  • 袁世凱死後,有民國曹植之稱的二兒子袁克文結局如何?
    袁克文出生於朝鮮,袁世凱在朝鮮任職時,朝廷規定官員不得在國外娶妻生子。袁世凱就把袁克文過繼到了自己的妾室沈氏名下。沈氏無子女,對於袁克文非常寵溺,簡直是有求必應,百依百順。袁世凱對這個兒子悉心栽培,邀請名師教導,袁克文也十分聰明,有讀書過目不忘之本領,文章也做得非常好,袁世凱的很多文件、信箋都由他代筆。《北洋畫報》稱讚袁克文「瀟灑風流、馳騁當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