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凱雖「自認文武全才,但他畢竟沒有軍事的實際知識」,深知自身存在的缺陷和編練新軍需要新型軍事將領,於是向天津武備學堂的總辦蔭昌求助。蔭昌是旗籍道員,本人沒有太顯赫的戰功,但其識別軍事人才的眼光卻很獨到,他向袁世凱推薦了馮國璋、段祺瑞、梁華殿和王士珍四人,除了梁華殿之外,其他三人成為日後大名鼎鼎的北洋三傑,而梁華殿未能成名並非其能力不濟,而是運氣太差,他在調往小站不久後,就在一次夜間操作中失足掉入水中淹死。
1890 年,段祺瑞(右二)與德國教習瑞乃爾(左一)在德國埃森的克虜伯梅噴射擊場合影
視段祺瑞為「半子」
新軍將領的出身、性格與特長都各不相同,尤其是北洋三傑這樣能獨當一面甚至統籌一方的人物,要駕馭起來並非易事。袁世凱統帥這些人最大的手段是將他們平衡使用,他不會讓任何一方發展得太快或太慢,同時又或公或私地施與恩惠,籠絡人心。比如當初新建陸軍選將時,袁世凱早就內定了王士珍、馮國璋、段祺瑞三人都作為協統,以達到互相牽制,便於控制。不過依照當時定的規矩,要當上協統必須先通過考試,結果王士珍與馮國璋在前兩輪考試中都順利通過,只有從德國留學歸來的段祺瑞兩次都沒能及格。段祺瑞因考試失利悶悶不樂,同時他更擔心如果第三次考試還考不上,就可能屈居人下。就在他為此焦慮之際,有一天袁世凱忽然命人讓段祺瑞去見他。段祺瑞奉命到達袁世凱府邸後,袁世凱「東拉西扯,說了些不著邊際的話」,直到臨走時才塞給段祺瑞一團紙,段祺瑞拜別上司後,將紙團打開一看,發現竟然是考試的試題。這張紙團幫助段祺瑞順利通過考試,當上第三協的協統。袁世凱在考前故意洩露試題之舉,不僅達到他預先讓三傑平衡發展的目的,同時也賣給屬下一個天大的人情,可謂一舉兩得。
袁世凱暗助考試之事令段祺瑞畢生為之感動,此後常對知交說他受袁宮保的私恩太重。1901年,也就是段祺瑞的夫人吳氏病故後一年,袁世凱將自己的表侄女張佩蘅許配給段祺瑞。關於張佩蘅的身份,包括段祺瑞的部屬王楚卿等多人都傳為袁世凱的義女,但張佩蘅的女兒段式巽卻澄清說「事實上母親是袁世凱的表侄女」,這樣袁和段更多了一層翁婿關係,袁將段視為「半子」。
「北洋之狗」馮國璋
和馮國璋的默契遠不如段祺瑞
馮國璋於1898年底被任命為督操營務處幫辦兼步兵學堂監督後,一度成為袁世凱練兵的得力助手。他不僅制定了一套營制軍規、訓練章程及考核制度,並與段祺瑞一起主持編著了新軍訓練的基本教材《新建陸軍操法詳細圖說》。
1900年袁世凱調任山東後,馮國璋擔任濟南秋操總指揮,在他訓練下的武衛右軍「行若奔濤,立如直木」,軍容和作戰素質都與舊軍拉開明顯差距,在鎮壓義和團時屢立戰功。袁世凱對馮國璋的練兵術非常看好,在他出任北洋大臣後,於1902年任命馮國璋為直隸軍政司教練處總辦,負責編練北洋常備軍。北洋軍官兵對袁世凱忠誠度都相當高,有很大一部分原因都得力於馮國璋的軍事教育。對教練、學務、校閱等操兵事務都非常熟悉的馮國璋在訓練士兵上多採用新方法,但在日常教育中則注重強化士兵對袁世凱的忠心意識。後來很多歷史書籍及影視作品將清末的北洋軍刻畫成一支「只知有袁宮保,不知有朝廷」的私家軍或許有所誇張,但袁世凱的確是北洋軍不可或缺的人物,即使在他下野後依舊對這支軍隊發揮影響。
但袁世凱與馮國璋默契就遠不如段祺瑞,這種弊端在小站練兵與北洋建軍時期表現得不是太明顯,但到辛亥革命爆發,馮國璋率北洋軍與南方革命軍作戰時則表露無遺。馮國璋因為沒有領會袁世凱「養寇自重」的算盤,不遺餘力地對革命軍發起進攻,並攻下漢陽重鎮,結果打勝仗反而遭到了袁世凱的冷落。當然,一向對部屬恩威並施的袁世凱不會將馮國璋徹底冷藏,待他當上大總統後,又親自為部屬做媒,讓自己家的家庭女教師周砥嫁給已年過半百的馮國璋。可以看出袁世凱拉攏部下,除了在公務上做文章外,還利用結姻親、拜把子等方法加強私人關係。
1905 年 9 月袁世凱與北洋新軍將領合影。前排右起為王士珍、馮國璋、袁世凱、鐵良、曹錕、言敦源
更像謀士的王士珍
位列北洋三傑之首的王士珍,正如他的綽號「北洋之龍」一樣,能升能隱,頗有些名士風範。相比段祺瑞和馮國璋,他更善於像謀士一樣給袁世凱出謀劃策。袁世凱在山東任職期間,面對有清廷庇護的義和團感到非常棘手,此時,王士珍為他獻上一條剿撫策略,即「先行勸解,然後以武力相威。如仍不從,再捕殺首犯,解散脅從」。袁世凱採納此策,並讓王士珍參謀山東全省軍務,在勸解無果後即以「假義和團」的名義加以捕殺,在不得罪朝廷的前提下將拳民逼離山東。
庚子國難期間,義和團在京津地區活動頻繁,許多外國傳教士、商人逃往青島避難,王士珍則「特派便衣隊沿途保護,並為他們安排舟馬、提供衣食錢糧,竭盡庇護之能事」。後來八國聯軍侵入京師後,四處燒殺搶掠,王士珍派人到山東、直隸交界處的一側牆上寫下「此山東境」,表示到這裡就進入了袁世凱的管轄之地,而袁世凱是保護過外國人的。後來聯軍到此地後,果然停止前進,山東因此免遭兵禍。
袁世凱升任北洋大臣後,對王士珍更為器重,但凡重要的軍事問題,「必諮詢士珍而後行」。袁世凱所寫的奏摺中,無論上奏或下發,他也一定先讓王士珍圈閱修改和臨發前審閱,王士珍因之被稱為「龍目」。袁世凱則讚譽他「聘卿乃北洋第一軍事人才也」。不過,王士珍骨子裡的忠君思想也比較重,因此他與袁世凱之間的交往更多的只限於公務。1912年清帝退位後,王士珍也辭官歸故裡,直到袁氏欲行稱帝時才再度出山。後來袁世凱因洪憲帝制之事與段祺瑞、馮國璋先後鬧翻,唯有王士珍,直到袁臨終前都一直守在他的病榻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