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凱是如何駕馭「北洋三傑」的?只有一位,一直守護他到最後

2021-01-13 騰訊網

袁世凱雖「自認文武全才,但他畢竟沒有軍事的實際知識」,深知自身存在的缺陷和編練新軍需要新型軍事將領,於是向天津武備學堂的總辦蔭昌求助。蔭昌是旗籍道員,本人沒有太顯赫的戰功,但其識別軍事人才的眼光卻很獨到,他向袁世凱推薦了馮國璋、段祺瑞、梁華殿和王士珍四人,除了梁華殿之外,其他三人成為日後大名鼎鼎的北洋三傑,而梁華殿未能成名並非其能力不濟,而是運氣太差,他在調往小站不久後,就在一次夜間操作中失足掉入水中淹死。

1890 年,段祺瑞(右二)與德國教習瑞乃爾(左一)在德國埃森的克虜伯梅噴射擊場合影

視段祺瑞為「半子」

新軍將領的出身、性格與特長都各不相同,尤其是北洋三傑這樣能獨當一面甚至統籌一方的人物,要駕馭起來並非易事。袁世凱統帥這些人最大的手段是將他們平衡使用,他不會讓任何一方發展得太快或太慢,同時又或公或私地施與恩惠,籠絡人心。比如當初新建陸軍選將時,袁世凱早就內定了王士珍、馮國璋、段祺瑞三人都作為協統,以達到互相牽制,便於控制。不過依照當時定的規矩,要當上協統必須先通過考試,結果王士珍與馮國璋在前兩輪考試中都順利通過,只有從德國留學歸來的段祺瑞兩次都沒能及格。段祺瑞因考試失利悶悶不樂,同時他更擔心如果第三次考試還考不上,就可能屈居人下。就在他為此焦慮之際,有一天袁世凱忽然命人讓段祺瑞去見他。段祺瑞奉命到達袁世凱府邸後,袁世凱「東拉西扯,說了些不著邊際的話」,直到臨走時才塞給段祺瑞一團紙,段祺瑞拜別上司後,將紙團打開一看,發現竟然是考試的試題。這張紙團幫助段祺瑞順利通過考試,當上第三協的協統。袁世凱在考前故意洩露試題之舉,不僅達到他預先讓三傑平衡發展的目的,同時也賣給屬下一個天大的人情,可謂一舉兩得。

袁世凱暗助考試之事令段祺瑞畢生為之感動,此後常對知交說他受袁宮保的私恩太重。1901年,也就是段祺瑞的夫人吳氏病故後一年,袁世凱將自己的表侄女張佩蘅許配給段祺瑞。關於張佩蘅的身份,包括段祺瑞的部屬王楚卿等多人都傳為袁世凱的義女,但張佩蘅的女兒段式巽卻澄清說「事實上母親是袁世凱的表侄女」,這樣袁和段更多了一層翁婿關係,袁將段視為「半子」。

「北洋之狗」馮國璋

和馮國璋的默契遠不如段祺瑞

馮國璋於1898年底被任命為督操營務處幫辦兼步兵學堂監督後,一度成為袁世凱練兵的得力助手。他不僅制定了一套營制軍規、訓練章程及考核制度,並與段祺瑞一起主持編著了新軍訓練的基本教材《新建陸軍操法詳細圖說》。

1900年袁世凱調任山東後,馮國璋擔任濟南秋操總指揮,在他訓練下的武衛右軍「行若奔濤,立如直木」,軍容和作戰素質都與舊軍拉開明顯差距,在鎮壓義和團時屢立戰功。袁世凱對馮國璋的練兵術非常看好,在他出任北洋大臣後,於1902年任命馮國璋為直隸軍政司教練處總辦,負責編練北洋常備軍。北洋軍官兵對袁世凱忠誠度都相當高,有很大一部分原因都得力於馮國璋的軍事教育。對教練、學務、校閱等操兵事務都非常熟悉的馮國璋在訓練士兵上多採用新方法,但在日常教育中則注重強化士兵對袁世凱的忠心意識。後來很多歷史書籍及影視作品將清末的北洋軍刻畫成一支「只知有袁宮保,不知有朝廷」的私家軍或許有所誇張,但袁世凱的確是北洋軍不可或缺的人物,即使在他下野後依舊對這支軍隊發揮影響。

但袁世凱與馮國璋默契就遠不如段祺瑞,這種弊端在小站練兵與北洋建軍時期表現得不是太明顯,但到辛亥革命爆發,馮國璋率北洋軍與南方革命軍作戰時則表露無遺。馮國璋因為沒有領會袁世凱「養寇自重」的算盤,不遺餘力地對革命軍發起進攻,並攻下漢陽重鎮,結果打勝仗反而遭到了袁世凱的冷落。當然,一向對部屬恩威並施的袁世凱不會將馮國璋徹底冷藏,待他當上大總統後,又親自為部屬做媒,讓自己家的家庭女教師周砥嫁給已年過半百的馮國璋。可以看出袁世凱拉攏部下,除了在公務上做文章外,還利用結姻親、拜把子等方法加強私人關係。

1905 年 9 月袁世凱與北洋新軍將領合影。前排右起為王士珍、馮國璋、袁世凱、鐵良、曹錕、言敦源

更像謀士的王士珍

位列北洋三傑之首的王士珍,正如他的綽號「北洋之龍」一樣,能升能隱,頗有些名士風範。相比段祺瑞和馮國璋,他更善於像謀士一樣給袁世凱出謀劃策。袁世凱在山東任職期間,面對有清廷庇護的義和團感到非常棘手,此時,王士珍為他獻上一條剿撫策略,即「先行勸解,然後以武力相威。如仍不從,再捕殺首犯,解散脅從」。袁世凱採納此策,並讓王士珍參謀山東全省軍務,在勸解無果後即以「假義和團」的名義加以捕殺,在不得罪朝廷的前提下將拳民逼離山東。

庚子國難期間,義和團在京津地區活動頻繁,許多外國傳教士、商人逃往青島避難,王士珍則「特派便衣隊沿途保護,並為他們安排舟馬、提供衣食錢糧,竭盡庇護之能事」。後來八國聯軍侵入京師後,四處燒殺搶掠,王士珍派人到山東、直隸交界處的一側牆上寫下「此山東境」,表示到這裡就進入了袁世凱的管轄之地,而袁世凱是保護過外國人的。後來聯軍到此地後,果然停止前進,山東因此免遭兵禍。

袁世凱升任北洋大臣後,對王士珍更為器重,但凡重要的軍事問題,「必諮詢士珍而後行」。袁世凱所寫的奏摺中,無論上奏或下發,他也一定先讓王士珍圈閱修改和臨發前審閱,王士珍因之被稱為「龍目」。袁世凱則讚譽他「聘卿乃北洋第一軍事人才也」。不過,王士珍骨子裡的忠君思想也比較重,因此他與袁世凱之間的交往更多的只限於公務。1912年清帝退位後,王士珍也辭官歸故裡,直到袁氏欲行稱帝時才再度出山。後來袁世凱因洪憲帝制之事與段祺瑞、馮國璋先後鬧翻,唯有王士珍,直到袁臨終前都一直守在他的病榻前。

相關焦點

  • 「北洋三傑」如何對待袁世凱稱帝
    上世紀初,袁世凱署理山東巡撫時,邀請德國駐膠州總督到濟南閱操。該總督看到袁所練新軍操練水平較高,當場讚揚主持操練的王士珍、段祺瑞和馮國璋為「北洋三傑」。但是,這「三傑」還各有一個外號,由於三個將領的性格各不相同,時人稱其為北洋「龍、虎、狗」。
  • 北洋三傑都是誰,他們後來各自的結局如何
    清末民初,袁世凱手下有三位猛將,被稱為「北洋三傑」。他們分別是王士珍、段祺瑞和馮國璋。那麼,他們都有什麼成就?晚年結局如何呢?王士珍是今天的河北正定人。雖然是北洋三傑之首,王士珍卻為人低調,所以發跡很晚。
  • 袁世凱死後,為何北洋軍會迅速分裂,沒有人願意接替他的位置嗎?
    派系之源北洋派系的根源,甚至可以追溯到北洋新軍成軍之前。袁世凱新軍的班底,除了像徐世昌這樣早年就結識的故交外,主要有兩個來源:1、原淮軍將領;2、北洋武備學堂。淮軍是當年李鴻章的基本,北洋武備學堂也是李鴻章所創建。
  • 北洋三傑前兩位排行龍虎 到他咋就成了狗
    小站練兵時軍人整齊劃一王士珍、段祺瑞和馮國璋三人以他們各自出眾的才能,在小站很快脫穎而出,受到袁世凱的賞識,並且成為袁世凱麾下的最為得力的助手和心腹,開始了他們與袁世凱進退與共的政治生涯。「北洋三傑」的名聲也就從這裡傳開了。
  • 「北洋三傑」,為何又被人喻為「龍」「虎」「狗」?
    1900年冬,袁世凱署理山東巡撫時,邀請德國駐膠州總督到濟南閱操。該總督看到袁世凱所練新軍確比舊軍操練水平高,當場讚揚主持操練的王士珍、段祺瑞和馮國璋為「北洋三傑」。但是,這「三傑」還名有一個外號,您知道是什麼嗎?袁世凱主政北洋政府期間,將他手下的三位愛將王士珍、段祺瑞和馮國璋分別列為福將、重將和主將。
  • 北洋三傑是哪三人?究竟有何能力被稱為三傑
    北洋軍閥合照 中間為袁世凱在袁世凱一手打造的「北洋系」中,最出名的當屬「北洋三傑」,時人冠以龍、虎、狗的稱謂。當時將善操權謀於腹中的王士珍稱為「北洋之龍」,將常行兇殘於外形的段祺瑞稱為「北洋之虎」,將忠於北洋且善於打仗的馮國璋稱為「北洋之狗」。此三人中,段祺瑞赴德國學習過炮兵,馮國璋曾赴日本考察近代軍制和日本軍事,王士珍並未出過國。王士珍是「北洋三傑」中年齡最大的,為政常以「名士」自居,瀟灑超脫。在民國政壇上,段祺瑞、馮國璋是袁世凱的左膀右臂,心腹愛將。
  • 他是北洋三傑的老大,被逼無奈出山組閣,僅僅三個月又被逼著下臺
    高官厚祿是我們很多人窮盡一生所追求的目標,這是我們很多人的理想,但是在中國近代史上卻有這麼一位,面對一次次高官厚祿的任命時,他卻選擇了拒絕,這位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的近代史上的一代將領,他的名字叫王士珍。
  • 北洋三傑,品行最高端的兩位,竟為做大總統撕破臉皮!
    在北洋時期有三個很有名的傑出將領,他們被稱為北洋三傑(王士珍、段祺瑞、馮國璋)在當時被稱為北洋的龍虎狗,王士珍稱為「北洋之龍」,段祺瑞稱為「北洋之虎」,按照中國的傳統說法,龍虎後面應該是豹,可是因為馮國璋太聽袁世凱的話,過分遵從他的意圖,原本的「北洋之豹」也被人們戲謔成了「北洋之狗」,那麼我們今天主要講的是兩個人
  • 王士珍:北洋三傑之首,卻銷聲匿跡,時代拋棄你的時候不會打招呼
    近現代政治人物,北洋三傑之首。 是的,北洋三傑之首。北洋三傑有哪三人?王士珍、馮國璋、段祺瑞。這些都是民國政治舞臺上炙手可熱的人物。但你是不是疑惑為何從未聽說過這個名字,或者說,對王士珍這個名字並沒有什麼印象?沒關係,聽我跟你吹牛皮。
  • 袁世凱手下最重要的三位幹將,被稱為北洋三傑,他們都是誰?
    現在想想袁世凱還是挺厲害的,如果沒有點能力相信他也不會有那樣高的成就。個人能力之外,還需要一些領導能力,從善如流,知人善任之類的品質。事實上,袁世凱當年執政期間手下確實有好幾位得力的幹將,其中更是有三位被稱作「北洋三傑龍虎狗」!
  • 袁世凱是如何從小站練兵到北洋軍閥首領,當時擁有多少兵力
    袁世凱其人,可說盡人皆知,是北洋軍閥的首領。但是,他的出身經歷如何?怎麼會被派往小站練兵?還須稍作補敘。 但是,袁世凱並不滿足,他深知軍隊在國家政權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掌握軍事實力是取得權勢的捷徑,他早就想親自統領一支軍隊,作為自己建立功業的資本。他一直在等待著機會。1894年甲午戰爭,清朝軍隊戰敗,袁世凱本人也從朝鮮逃回北京。適逢清政府決定編練新軍,袁世凱亦積極鼓吹,多次上書朝廷,提出練兵計劃,逐漸獲得「知兵」的美譽。
  • 魏說北洋③:北洋三軍除了袁世凱的新軍,還有兩軍是誰?漲知識了
    歡迎各位朋友繼續閱讀本號的北洋系列文章,袁世凱接手編練新軍,這正是其快速發跡的重要砝碼,新軍的規模不斷擴大、戰鬥力不斷增長,袁世凱的地位也隨之得到火箭般的提升。從編練新軍開始短短幾年時間,袁世凱從從一個普通的中層小吏,迅速變成了一個在清政府朝廷中舉足輕重的大員。
  • 魏說北洋②:小站練兵初展抱負,袁世凱短時間練的新軍實力幾何?
    歡迎大家繼續閱讀小魏的北洋系列文章,接上回,袁世凱研習西方軍事理論,四處奔走呼告,兜售自己的練兵計劃,終於機會來了。袁世凱向權貴大臣四處散發自己的練兵計劃文章。至於袁世凱為什麼能打動張之洞、劉坤一、榮祿、李鴻藻等人,有人說是袁世凱動用了賄賂手段。當然站在唯物主義角度上來說,那個時候,有他的局限性,採用這種非常手段,也無可厚非。慶親王可是當時主管軍機的滿洲權貴,他對甲午戰爭失敗一直耿耿於懷,當袁世凱向其介紹自己的練兵計劃時,慶親王欣然接受。
  • 民國秘史:北洋三傑馮國璋的家產到底有多少?可算富可敵國?
    民國秘史:北洋三傑馮國璋的家產到底有多少?可算富可敵國? 馮國璋在世時即有人批評其「有錢闢」、「善自封殖」。馮當時對此辯解說:「項城壤主,吾學蕭何田宅自肥之計,多為商業,以塞忌者之口。」
  • 為何袁世凱的北洋新軍有德國留學生,卻無日本留學生?
    作為清末最強大軍隊,袁世凱領導的北洋新軍深受矚目。北洋新軍有一個顯著特點:有留德學生,卻無留日學生。這是為何?清朝末年,為挽救時局,各地紛紛編練新軍。大量年輕學生被派往德國、日本、英國、美國等軍事強國學習,返回就成為新軍的中堅力量。
  • 袁世凱57歲病逝,他15個仙女級別的女兒都嫁給了誰?結局如何?
    中國人一直比較講究親情觀念,而且在儒家思想的影響下,中國人骨子裡就非常尊敬自己的長輩,尤其是父母。但是如果大家仔細去了解中國歷史中那些著名的權威人物之後,會發現權貴人物背後有一個特性,就是喜歡利用自己的親屬關係去鞏固自己的權勢地位。比如說像封建王朝時期的一些統治者們就會讓自己的女兒們成為和親公主,來加強兩個政權之間的和平發展。
  • 打勝仗的馮國璋反被冷落:沒領會袁世凱意圖
    在會操中見識過北洋六鎮風貌的黎元洪深知,革命軍面臨的挑戰還遠未到來。 果然,8天以後,馮國璋率領北洋軍殺到劉家廟。馮國璋既不是未發一槍就鑽狗洞逃跑的湖廣總督瑞澂,也不是只會穿著行頭在舞臺上耍大刀的陸軍大臣蔭昌,他可是響噹噹的「北洋三傑」之一。 其實,最初起義的軍隊只有不到4000人,隨著形勢的發展,革命軍很快擴充到三四萬人。
  • 袁世凱如何能讓軍隊死心塌地效忠他一個人,從而架空清政府呢?
    一、袁世凱的開局並不好此時此刻,滿清貴族層面已經拿不出什麼像樣的人才了,朝廷碩果僅存的重臣李鴻章也已經是垂垂老矣,這個時候朝中在軍事上唯一可用的只有袁世凱一人了。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朝廷任命袁世凱負責主持編練北洋六鎮新軍。接下來就是大家所熟悉的「天津小站練兵」了。
  • 從維新派到「告密者」再到大梟雄,袁世凱信奉的成功秘訣只有一條
    康有為這時已察覺維新派沒有抓住兵權的弱處,鄭重向光緒帝舉薦袁世凱,並通過譚嗣同呈遞密奏,請皇上將袁世凱掌握手中,以備不測。此前,康有為已對各將帥進行暗中審查,最後將關注的目光留在了袁世凱身上。種種跡象表明,袁世凱似乎是維新變法的積極倡導者和支持者。當年二月二十五日(3月17日)袁世凱拜訪翁同龢,晤談中「極言非大變法不足以保全,非維新不足以濟時艱」。
  • 袁世凱為什麼能從孫中山手裡拿到總統?我們分析孫中山的性格
    1、袁世凱於1909年就因權力過大致使滿清貴族猜忌,以養痾為由被罷官賦閒。當時的北洋軍閥除袁世凱外,以「北洋三傑」王士珍、段祺瑞、馮國璋為首。這三個人看似利益相同,實則相互掣肘,大權仍被袁世凱牢牢握在手裡。也就是說,當時袁世凱手中握著全國最強大的軍隊。 在「槍桿子裡出政權」的時代,誰的軍隊強大,誰就有說話的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