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鴻銘罵袁世凱比誰都狠,為何袁世凱不殺他?一句話道出真相

2021-03-03 天下辜家

辜鴻銘(1857年—1928),名湯生,字鴻銘,號立誠,自稱慵人、東西南北人,又別署為漢濱讀易者、冬烘先生,祖籍福建省惠安縣,生於南洋英屬馬來西亞檳榔嶼,說起來,他是一位華僑。留學歐洲,學成回到祖國,學博中西,號稱"清末怪傑",民國時期在北大當教授,始終在腦後託著那條長長的辮子。他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臘、馬來亞等9種語言,獲13個博士學位,是滿清時代精通西洋科學、語言兼及東方華學的中國第一人。

      1903年,辜鴻銘在天津見到袁世凱,當時清政府在北京設立練兵處袁世凱任會辦大臣,負責創辦武備學堂,並聘請大批日本軍官擔任教習。袁世凱見到辜鴻銘,極為謙恭地請教辜道:"湯生兄,西洋人練兵的要旨是什麼?"辜答:"練兵的秘訣,最重要的是尊王。"袁不解,辜繼續說道:"西洋各國,凡大臣寓所,有派軍隊守衛的,都是出於朝廷特別的恩賞。現在香帥(張之洞,時任湖廣總督)入都,你竟派軍隊替他看門,是以國家的軍隊巴結同僚。士兵們見此情形,必只知有你而不知有國家,一上戰場,將士各為自己的領兵統帥而戰,臨陣時一定彼此不相救顧。如此一來,即使步伐齊整,號令嚴明,器械嫻熟,也不可能打勝仗。因此說:練兵的秘訣,第一是尊王。"袁一時大窘下不了臺。

一次,袁世凱對德國公使說:"張中堂(張之洞)是講學問的;我是不講學問的,我是講辦事的。"袁的一位幕僚將此語作為袁的得意之舉告知辜鴻銘,辜聽後不假思索道:"誠然。然要看所辦是何等事,如老媽子倒馬桶,固用不著學問;除倒馬桶外,我不知天下有何事是無學問的人可以辦得好的。"言外之意就是,你袁世凱就是一個倒馬桶的!

1911年冬,張謇、唐紹儀覺得辜鴻銘是個人才,逐引孟子之說"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來遊說辜鴻銘輔佐袁世凱,辜大罵道:"鄙人命不猶人,誠當見棄。然則汝兩人者,一為土芥尚書,一為犬馬狀元乎。"唐紹儀雖然挨罵,卻仍尊重辜。辜去世後,他曾向國民政府為之申請國葬。

      當時流傳有一種說法:洋人孰貴孰賤,一到中國就可判別。貴種的洋人在中國多年,身材不會走形變樣;賤種的洋人則貪圖便宜,大快朵頤,不用多久,就會腦滿腸肥。辜鴻銘借題發揮,以此痛罵袁世凱:"餘謂袁世凱甲午以前,本鄉曲一窮措無賴也,未幾暴發富貴,身至北洋大臣,於是營造洋樓,廣置姬妾,及解職鄉居,又復購甲第,置園囿,窮奢極欲,擅人生之樂事,與西人之賤種到中國放量咀嚼者無少異。莊子曰:'其嗜欲深者,其天機淺。'孟子曰:'養其大體為大人,養其小體為小人。'人謂袁世凱為豪傑,吾以是知袁世凱為賤種也!"

有一次,辜鴻銘與他的法國朋友,學者弗蘭西斯·波裡,談及袁世凱時輕蔑地說:"他甚至還不及段祺瑞這個當兵的,段還稍微有點學問,而他卻只是個大老粗。"波裡略說了幾句反對的意見,辜即激昂地重複:"我跟你說,他是個大老粗,一個大老粗!一個大老粗!"

袁世凱稱帝之後,辜鴻銘怒罵:"袁世凱之行為,尚不如盜蹠賊徒,其寡廉鮮恥無氣義乃爾耳。"又曾多次在不同場合罵袁世凱是"賤種""流氓",公開宣言袁是"中國群氓的化身","我認為他的統治將不會長久"。

德國漢學家衛禮賢曾記載一事,袁世凱為了堵住辜鴻銘的利嘴,曾託人請辜到袁家做家庭教師,月薪六百元,這在當時是令人羨慕很優厚的待遇了,希望以此緩和一下與辜的關係。辜毫不猶豫地一口回絕了。

袁世凱死後,全國舉哀三天,辜鴻銘卻特地請來一個戲班,在家中連開三天堂會。附近巡邏的警察聞訊趕來驅散人群,卻被辜大罵一通。因辜家的座上客中有不少洋人,警察不敢得罪,只能報告上司。北京警察總監吳炳湘聞訊趕來,發現是辜鴻銘,便對下屬說:"不要惹他,且隨他去好了。"

這就是辜鴻銘,怪傑辜鴻銘為人處世特立獨行,不向權貴低頭,不為錢財彎腰!辜鴻銘深愛著自己的國家,他說:"中國是一個永不衰老的民族,一個擁有了永葆青春的秘密的民族,一個像孩童一樣過著心靈生活"的民族。"

相關焦點

  • 究竟誰殺死的馬三俊?說出來你可能不信,並非袁世凱而是李鴻章!
    而標誌性事件,便是馬三俊的死……楊角風談《走向共和》第56期:袁世凱殺了李鴻章心腹,榮祿為何說彼中堂就是此中堂?一、馬三俊在劇中是虛擬的人物,但歷史上也是有原型的,其父馬瑞辰曾被太平軍殺害,臨死前大喊:「吾命二子團練鄉兵,今仲子死,少子從軍,吾豈降賊者耶?」
  • 揭秘「戊戌政變」真相,是袁世凱告密直接導致的嗎?
    榮祿告以袁世凱告密之語,慈禧太后震怒,連叫:「小子負心」,立即起駕回宮,並命令榮祿馳赴宋慶、董福祥諸軍防變。這天光緒帝原擬赴頤和園向慈禧太后請安,未及成行,慈禧太后的轎輿已進皇宮,正在他出而迎駕、驚異不止之時,慈禧太后把他狠罵一通,宣布「訓政」了。 范文瀾先生寫的《中國近代史》、郭沫若主編的《中國史稿》、作為高等院校教材的《中國近代史》等著作,也都持這種觀點。
  • 袁世凱為何能讓北洋軍效忠於他,進而架空清政府?他的手段很高明
    作為晚清最具影響力的人物,袁世凱最為人熟知的事就是開歷史倒車,當了83天皇帝。孫中山為何要在南北和談時,將自己為之奮鬥一生的革命成果拱手相讓?原因很簡單,袁世凱手裡有槍。 清朝末年,袁世凱統領著中國最強大的軍隊北洋新軍,爭執不斷的革命軍根本不是他的對手。
  • 戊戌政變:袁世凱為什麼出賣維新派?為何不賭一賭光緒的帝黨?
    變法運動初期,袁世凱曾經表現出支持變法、積極推動變法的熱忱:強學會成立之後,袁世凱積極參與,稱為強學會的發起人之一;袁世凱又派人到北京與維新派保持緊密地聯繫;袁世凱積極的幫助維新派…………袁世凱對戊戌變法的熱情和關心,贏得了維新派志士和光緒皇帝對他的信任。為此,光緒皇帝還專門在頤和園召見了袁世凱,破格提升他為候補侍郎,專辦練兵事務。
  • 袁世凱和司馬懿同樣是「偷天換日」,為何唯獨袁世凱成為歷史笑柄
    袁世凱和司馬懿二人是各個時代的權臣,都是優秀的控局者,他們二人身上有太多的相似,首先,二人都是河南人,袁世凱是河南項城人,司馬懿是河南焦作人,中原大地上的河南地區歷史上就是長期政治角力之地,所以會出許多擁有乾坤治世的大才,而袁世凱和司馬懿作為其中的兩位,聲名顯赫。
  • 1912年2月袁世凱為什麼在北京自導自演了一場兵變
    1912年2月的一個晚上,一群北洋大兵在商家雲集的北京城東安門一帶燒殺搶掠,自打八國聯軍侵華以來,這些生活在皇城根下的皇民哪裡見過這些陣仗,紛紛逃到家中哭爹喊娘。反而是剛剛回來的戲劇家齊如山倒是不怕,身穿西裝看了一晚上的熱鬧,大兵們不僅沒找他麻煩還不斷地向他諮詢。
  • 八國聯軍攻打北京,袁世凱為何靠邊站?
    ——雨果(法)文章類型/歷史見聞字數|1041,閱讀約3分鐘有網友留言提出一個問題:1900年8月,八國聯軍攻佔北京,山東巡撫袁世凱為何選擇袖手旁觀?袁世凱有何考慮?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值得今天朝九晚五的白領認真思考。
  • 袁世凱自省:責任在《順天時報》?
    這些文字是否真是袁世凱的手跡,未考。袁世凱那個時代作文,一般不做標點的。這一大段話,標點分明,且按公曆紀年落款,故有點疑問。但歷史學家周谷城老先生曾親口告訴過我,他是主張寫毛筆字標點的,並說明此舉是有來歷的。這麼說來,是不是真跡,並不重要了。袁世凱寫完這些個字以後,不久就去世了。歷史書寫的是,袁世凱倒行逆施,在國民的一片唾罵聲中一命嗚呼了。他為什麼寫下這幾十個字?
  • 袁世凱為什麼要稱帝?
    當年忠心不二的部下,替袁世凱分別鎮守各地,也就分別取代了他在軍隊中的位置,3年來,他們各自培養起一批親信,猶如小號的袁世凱。袁世凱感覺到,指揮軍隊不太靈敏了。他必須和各個軍頭商量妥協,才能貫徹自己的命令,而當年只需要一句話就可以如臂使指。刀,已經不在他的手中了。
  • 慈禧臨死前說了一句話,勾走了袁世凱的魂,結局有點尷尬
    慈禧告訴他,自己決定讓他的兒子溥儀繼承光緒的皇位。慈禧說,我給你半個時辰,你現在就回去,將你兒子接到宮裡來。據說載灃聽後跪了下來,先是表了下忠心,表示一定延續慈禧的治國政略。但緊接著他就提出了一個問題,說現在大清最危險的人物就是袁世凱,此人腦後的反骨比康有為的都大,希望太后下旨殺了他,哪怕約束他一下也成啊。
  • 戊戌政變,袁世凱的告密並不是主要原因,但他卻害死了譚嗣同
    9月18日夜晚,譚嗣同造訪袁世凱在北京的寓所,要求袁世凱20號帶兵到天京,殺榮祿,然後迅速回京包圍頤和園,並告訴袁世凱,你只負責包圍,殺慈禧的事情,我自由其他安排。袁世凱大吃一驚,這可是謀反啊。譚嗣同給袁世凱看了光緒皇帝的密詔,但是明顯是假的,袁世凱當場表示質疑,譚嗣同也不隱瞞,實話實說,詔書確實是我手抄的,原版的在楊銳手裡,皇上確實有這樣的密詔。
  • 袁世凱辛亥推翻帝制的貢獻為何不被歷史承認?
    一般來說,政治人物是不可以犯錯誤的,一件壞事足以一筆勾銷一百件好事,而且基本上不會得到原諒。儘管袁世凱是晚清維新派的重要代表,他在推動中國政治、軍事、司法、經濟、社會管理、教育等領域的現代化方面作出了許多貢獻;僅就辛亥革命而言,如果說推翻君主專制制度是其成功標誌的話,那麼袁世凱的功勞是誰也比不上的。
  • 袁世凱在濟南幹的那些事兒
    袁世凱一口氣寫了篇長達數千言的《復陳辦理東省民教情形折》,針對社會上的種種議論,向朝廷匯報了平息民教衝突所採取的措施。在奏摺中,袁世凱對朝議對他的批評、不滿作出了激烈的反駁,並申明了自己解決山東教案問題的思路。他認為,民教衝突不在於民,也不在於教,而在於地方官員「不能持平辦案」。他奉行的基本方針是標本兼治,所謂治本,「在於調和民教而已。
  • 光緒帝到底是被誰毒殺的,袁世凱是「背鍋俠」,真正兇手另有其人
    顯然是被毒死的,但是誰毒死了光緒帝,歷來存在慈禧說和袁世凱說。《崇陵傳信錄》記載:「時太后病洩瀉數日矣,有譖上者謂帝聞太后病,有喜色。太后怒曰:我不能先爾死」的說法。《清稗類鈔》也認為,慈禧太后擔心自己死後,再度親政的光緒皇帝可能清算自己,自己甚至會落得多爾袞的悲慘下場,於是就毒殺了光緒。
  • 魯迅老師痛罵袁世凱,袁世凱還得好吃好喝供著,死後享受國葬待遇
    章太炎經常責罵孫中山,別人只能聽,不能答,如果有人附和說他罵得對,他馬上一耳光過去說:「你是什麼東西?總理是中國第一等的偉人,除我之外,誰敢罵之?」估計大家最為熟知的還是章太炎罵袁世凱的故事。袁世凱稱帝前,章太炎就曾在報紙上公開表示反對。袁世凱畏懼章太炎手中勝過千軍萬馬的筆桿子,便將其誘騙到京,軟禁了起來。章太炎誓死不屈,在獄中破口大罵袁賊,以絕食明志。
  • 袁世凱為何一定要稱帝?馮鞏的曾祖父馮國璋說出了原因
    有人說是因為袁世凱心中有帝王思想,雖然他積極推崇革新,在經濟文化上積極學習西方,但他本質上是個舊派人物,思想中傳統部分根深蒂固。有稱帝之心。 也有說是袁世凱其實是被人騙了,騙他的這些人中有他的下屬楊度等人,也有袁世凱的長子袁克定。袁克定一心想當太子,為鼓動老爸稱帝,他不惜偽造報紙,製造百姓都擁戴老袁當皇帝的假象。
  • 袁世凱死後北洋軍不可避免分裂?為何接班人不姓袁?
    袁世凱死後,北洋軍並沒有迅速分裂為各大軍閥。這是有一個很複雜的政治過程的,只不過歷史已經發生,而且在我們看來那幾年就像過眼雲煙一樣,頃刻之間達成了。我們都知道袁世凱在當上大總統以後,妄圖復闢帝制,當然這在當時也並不是袁世凱腦袋一熱拍腦門兒決定的。
  • 1916年袁世凱去世,留下12個漂亮女兒,她們後來怎樣了?嫁給了誰
    在其一生中,袁世凱真是一個千瘡百孔的人啊,原來他還頗有成就,只可惜後來被權勢所迷惑,走上了復闢帝制的道路。正如美籍華裔歷史學家唐德剛所言:袁世凱晚年當皇帝,汪精衛晚年當漢奸,流芳百世,遺臭萬年,良機只在一念之間。現在不談他的人生經歷,只談他的孩子們,他們後來怎麼樣了?
  • 「北洋三傑」如何對待袁世凱稱帝
    其人性格穩重,做事心細,卻處事低調,不為眾人所熟知。有一次,慈禧太后召見王士珍,當眾稱讚他:「我要是有個像你一樣的兒子,該有多好啊!」還特意封王士珍的母親為「誥命一品夫人」。武昌起義後,袁世凱再次得到清廷的重用,出任內閣總理大臣,王士珍出任陸軍大臣。袁世凱去世後,王士珍還一度出任民國總理,但依然保持低調,充當和事佬的角色。
  • 八國聯軍侵華,近在咫尺掌握兵權的袁世凱,為何袖手旁觀?
    為什麼這些漢族大臣都異口同聲的和洋人私下做了交易,而朝廷居然什麼都不知道。這到底還是不是大清的天下?這群封疆大吏為什麼要跟朝廷對著幹?是老佛爺對你們不好嗎? 於是後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慈禧太后的舉棋不定,敷衍了事,讓義和團在燕趙之地做大做強,被殺的洋人越來越多,終於讓各國列強藉機出兵幹預。 當時大清沒有足夠的實力和八國聯軍對抗 在八國聯軍入侵清朝的時候,大清剛剛經歷了甲午之敗,士卒缺乏戰意,國家財政窘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