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凱辛亥推翻帝制的貢獻為何不被歷史承認?

2020-12-21 騰訊網

袁世凱就任臨時大總統(資料圖)

作者單位:民革中央辦公廳

近日讀到了《人民論壇》雜誌(六月上)的一篇文章《袁世凱靠什麼在晚清政壇崛起》,感觸頗多。隨著辛亥革命100周年紀念日益升溫,關於袁世凱是否對辛亥革命有貢獻的問題再次成為人們的議題。

有人說,明明袁世凱是在推翻滿清政權中起到了決定性作用的功臣,為什麼反被稱為「竊國大盜」?明明武昌起義爆發的時候孫中山還在美國,匆匆趕回來之後,就被推選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此後歷史教科書卻說是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專制制度,這是為什麼呢?

一般來說,政治人物是不可以犯錯誤的,一件壞事足以一筆勾銷一百件好事,而且基本上不會得到原諒。儘管袁世凱是晚清維新派的重要代表,他在推動中國政治、軍事、司法、經濟、社會管理、教育等領域的現代化方面作出了許多貢獻;僅就辛亥革命而言,如果說推翻君主專制制度是其成功標誌的話,那麼袁世凱的功勞是誰也比不上的。但是,袁世凱稱帝了,表明他的骨子裡還存在著傳統帝王思想,這是不可原諒的,由此他就被貼上了「壞人」的標籤而一無是處。

其實,如果說辛亥革命帶來了民主的時代潮流的話,那麼袁世凱所「逆」的是孫中山革命黨人所倡導的民主的形式,而並沒有「逆」其民主的實質。袁世凱的皇帝是「立憲皇帝」,這個「皇帝」和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皇帝的含義是不可同日而語的,「洪憲皇帝」所受制約的程度並不亞於孫中山和蔣介石的「軍政」、「訓政」,至今看來也是十分難得的。尤其是,稱帝受到抵制以後,袁世凱不但認識到了錯誤,而且也改正了錯誤,主動取消了帝制。或許可以說,袁世凱最大的問題只是歷史沒有給他時間糾正錯誤,年僅56歲就死去了。作為當時唯一有能力維持社會政治穩定的人,假定他的生命延長10年、20年,如果他能夠讓中國較長時期保持穩定、推動中國現代化建設取得進展,人們會「計較」他犯了曾經恢復帝制的錯誤嗎?

革命的艱難,也似乎讓人們形成了這樣的觀念,好像沒有流血犧牲,就談不上是革命。相比之下,孫中山多次領導武裝起義,屢敗屢戰、愈挫愈奮,那才是革命;而袁世凱掌控著強大的北洋軍,一哄一騙一逼,敵人就投降了,怎麼看怎麼像投機分子,怎麼看也是欺負孤兒寡母的陰險小人。辛亥革命之前早有人預言中國一旦發生革命,必然像法國大革命那樣千百萬人頭落地,結果沒怎麼打仗就把滿清王朝推翻了,這在具有傳統「革命觀」的人們看來就太不像革命了。至少袁世凱從清廷背叛出來也要經歷一段時間的艱苦奮鬥,那樣人們才可能改變對他的看法。

事實上,正是袁世凱從「敵人」內部響應革命,恰恰差一點讓中國「革命」擺脫了改朝換代必血流成河的歷史宿命。另一方面,清廷願意遜位,而不是把「天下」作為家族、家庭的私利,這也是一種善於妥協的高貴品質。接受袁世凱遜位要求的隆裕太后被許多論者說成是「頭腦簡單」、「無知無能」。以筆者之見,即使她不是有意為之,畢竟是她作出了清帝遜位的決策,承擔了喪失家族皇權的歷史責任,她就是一個懂得妥協、敢作敢當的政治家,是她和袁世凱共同完成了中國歷史上罕見的一次意義重大的政治妥協,這應當是辛亥革命中特別值得紀念的重要歷史事件。

相關焦點

  • 袁世凱帝制被推翻,誰的功勞最大?若看不清形勢,打臉的就是自己
    在中國近代史上,袁世凱是很有爭議的一位人物。戊戌變法的失敗有他的「參與」,清王朝的推翻有他的「功勞」,且是第一任中華民國大總統。直到1915年12月12日,他不再「故作姿態」,宣布恢復帝制,冊立了128位官員,但其中並沒有段祺瑞。
  • 歷史上的今天 | 從帝制走向共和
    辛亥革命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次比較完全意義上的革命,它推翻了中國封建社會兩千多年的帝制,開啟了對一種新的社會制度的探求,從此之後,中國人民的鬥爭一浪高過一浪,洶湧澎湃,再也無法阻遏。著名歷史學家楊天石的《從帝制走向共和:楊天石解讀辛亥秘檔》,從史料本身出發,對辛亥革命前後的史料進行系統梳理,嚴密分析論證,進行探微發隱,目的在於揭示辛亥革命前後一段時間中國政治、文化、人物的歷史真相。
  • 誰是推翻洪憲帝制的最大功臣?
    美國歷史學者路康樂論辛亥革命,曾有妙論:對於中國這樣一個超級大國而言,革命形勢遠比革命黨的起義重要。大勢一張,人心激蕩,響應者前赴後繼,風起雲湧。不要問他們為什麼而響應,理念還是利益,只要能推動大勢,便該鼓勵、讚賞。
  • 陳少白: 協助孫中山推翻帝制 功成身退 歸鄉隱居 ----江門考察陳少白陵墓記事
    陳少白:協助孫中山推翻帝制 功成身退 歸鄉隱居----江門考察陳少白陵墓記事 曾祥裕 曾海亮在孫中山反清革命團隊中有一個功臣叫陳少白 。
  • 陳少白: 協助孫中山推翻帝制 功成身退 歸鄉隱居 民國具有隱士精神第一人
    陳少白:協助孫中山推翻帝制 功成身退 歸鄉隱居   民國具有隱士精神第一人----江門考察陳少白陵墓記事 曾祥裕 曾海亮在孫中山反清革命團隊中有一個功臣叫陳少白 。說起陳少白,讀過民國史的人才對他有所了解。他協助孫中山推翻帝制, 被稱為"國叔",功成身退 , 歸隱澤被一方。所以,我說他是民國具有隱士精神第一人。
  • 袁世凱自省:責任在《順天時報》?
    偶爾看到一幅袁世凱的手跡照片,是他在稱帝以後寫的。全文如下:恨只恨我,讀書太少,歷事時多,今萬方有事,皆由我起。帝制之誤,苦我生靈,勞我將士,群情惶惑,商業凋零,如此結果,咎由自取,誤我事小,誤國事大,摸我胸口,痛兮愧兮!下面是袁世凱的署名及名章,和一些閒章、收藏章。落款日期是一九一六年六月六日。
  • 袁世凱和司馬懿同樣是「偷天換日」,為何唯獨袁世凱成為歷史笑柄
    而袁世凱成為歷史笑柄,而司馬懿卻安然無恙,死後,也被子孫追王拜帝。成為歷史的一段佳話。筆者現在就通過還原歷史闡述分析這個問題:第一,袁世凱只做了八十三天的皇帝,是個短命皇帝,被世人當成一種笑話。袁世凱強逼清帝退位,自己私底下與南方的革命軍籤下協議,自己只要讓清帝退位,告別帝制,承認共和,就推選袁世凱為中華民國的總統,袁世凱就這樣竊取了革命軍的成果,但是他不想只限於總統之位,權利的貪慾,使的袁世凱想更進一步,成為皇帝,這個時候他的親信楊度看出袁世凱的意圖,便投其所志,屢次建議袁世凱稱帝,袁世凱一聽,大喜,便一股腦的在1915年12月12日,又再一次,宣布承認帝位
  • 胡曉:洪憲帝制時期的御用機構
    摘    要:   洪憲帝制時期較有影響的御用機構,有籌安會、全國請願聯合會、中樞小組、辦理國民會議事務局、參政院、大典籌備處等。這些御用機構均由帝制派骨幹分子控制,在帝制活動各個階段,圍繞袁世凱稱帝這個中心任務,扮演了各自角色,發揮了不同作用,並且伴隨洪憲帝制的夭折,很快退出了歷史舞臺。
  • 袁世凱為何一定要稱帝?馮鞏的曾祖父馮國璋說出了原因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後,袁世凱找準了機會,成功逼迫清帝溥儀退位,以和平的方式推翻了清朝,並在1912年3月,當選民國臨時大總統。 1913年10月,袁世凱當選為首任中華民國大總統。
  • 父是太平天國義士,自己是辛亥元老,五子投身抗日,他是李烈鈞
    文武雙全的李烈鈞出生在一個既平凡又不普通的家庭。他家雖然不是多麼富貴、地位多麼顯赫的人家,但是李父卻曾是參加過太平天國太平軍的義士。一直以來,傲骨錚錚的李烈鈞都在踐行著自己「寧做自由鬼,不做專制奴」的誓言。兩次反對袁世凱的行動就是最有力的說明。第一次,時任討袁總司令的李烈鈞痛斥袁世凱是要為自己而恢復封建帝制,破壞了共和制,是人民的敵人;第二次,是在袁世凱公然接受日本提出的旨在「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出賣國家主權後,又一次的反對。
  • 袁世凱死後北洋軍不可避免分裂?為何接班人不姓袁?
    袁世凱死後,北洋軍並沒有迅速分裂為各大軍閥。這是有一個很複雜的政治過程的,只不過歷史已經發生,而且在我們看來那幾年就像過眼雲煙一樣,頃刻之間達成了。我們都知道袁世凱在當上大總統以後,妄圖復闢帝制,當然這在當時也並不是袁世凱腦袋一熱拍腦門兒決定的。
  • 歷史上的朝代滅亡時,皇室都很慘,為何愛新覺羅家族全身而退
    那麼,為什麼辛亥革命發生,清朝被推翻以後,愛新覺羅家族,卻非常平安,沒有人遭到清算呢? 我認為,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恰好是因為清朝之後,建立的並不是新王朝。 也不是說沒人想建立新王朝,當時的很多舊軍閥,其實都想建立新王朝。
  • 《走出帝制》到底是怎樣一本書
    它到底是一本怎樣的書,到底寫了什麼?雖然現已無緣得見,好在著名媒體人、前《南風窗》《中國周刊》總編輯朱學東先生曾拜讀並寫下評論文章。老格獲朱先生授權轉載,以饗讀者!歷史的一種導讀——《走出帝制:晚清到民國的歷史回望》讀後文/朱學東 相較過去對歷史的評說只允許有一種主張一種觀點,如今對中國歷史尤其是晚清到民國的歷史,觀點越來越多元。
  • 袁世凱去世後,偌大的家族樹倒猢猻散,好在出了個袁家騮光宗耀祖
    早年發跡於朝鮮,後在天津小站訓練新軍,新政期間積極推動近代化改革,辛亥革命期間逼清帝退位以和平的方式推翻清朝,成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並於1913年當選為首任中華民國大總統,然而,這個推翻封建王朝的袁世凱卻於1915年12月復闢稱帝,改國號為中華帝國、建元洪憲,史稱「洪憲帝制」。
  • 袁世凱與徐世昌,本應兄弟攜手改變歷史走向,最終卻選擇分道揚鑣
    袁世凱、徐世昌都是在清末民初這段歷史中留下巨大影響力的人物。徐世昌與袁世凱兩人青年結義,做官後也相互照應,兩人都做到了軍機大臣、清朝總督、民國總統的位置。相較於袁世凱,徐少了幾分果斷和膽量,卻更多了幾分智謀和謹慎。也正是這樣的性格使得兩人行為互補、合作辦事,最終先後成為了中國短暫的最高統治者。
  • 袁世凱生命最後時刻,一頓飯頂普通人十天飯量,走路像只鴨子般搖搖...
    今天的故事,要從中國歷史上一個頗有爭議的人物開始說起,而這個人物最具爭議的地方,不在於他的功過是非,而在於涉及到了一個很嚴肅的歷史遺留問題——中國最後一個皇帝究竟花落誰家?
  • 辛亥雙十歷史場景還原:感恩華夏光復107年
    【辛亥時賢認為「有孫逸仙,而中國始可為」,「孫逸仙者,近今談革命之初祖,實行革命之北辰」,「熱烈之志士,時時有一中山先生印相,盤旋牢結於腦海,幾欲破浪走海外以從之,不能得,則如醉如痴,甚至發狂」, 認為孫中山與新中國,如克虜伯與大炮(序《孫逸仙》)之關係,此為「孫大炮」由來。】場景二:同盟會宣言:「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
  • 人家這朋友圈:只跟孫中山袁世凱等超級巨佬玩,杜月笙只能站後排
    孫中山、袁世凱、梁啓超、張之洞、黃興、張勳、汪精衛、杜月笙等等,對了,還有李大釗、周恩來。是不是都是超級巨佬?杜月笙在這些人中,真的只能站在後排。沒辦法,人家就這麼牛,朋友圈裡都是這些影響歷史進程的人物,上海灘大佬跟這些人比,實在不算什麼,只能排在末流。要說起他的人生經歷,那簡直就是一部傳奇。
  • 《洪憲帝制外交》 大象公會解讀
    (二十一條)日本政客特別不能原諒的,是袁世凱對「二十一條」的強硬抵制。我們前面說了,歷史書告訴我們,袁世凱以接受「二十一條」為籌碼,換取日本對他稱帝的支持,不過,唐啟華教授在對各國檔案做了細緻對照研究後卻發現,在現存的中、日、英、美等國相關檔案中,不但找不到支持袁世凱賣國的證據,反而有大量證據表明,在「二十一條」談判中,袁世凱使盡手腕把條約對中國權益的損害降到了最低。
  • 「北洋三傑」如何對待袁世凱稱帝
    上世紀初,袁世凱署理山東巡撫時,邀請德國駐膠州總督到濟南閱操。該總督看到袁所練新軍操練水平較高,當場讚揚主持操練的王士珍、段祺瑞和馮國璋為「北洋三傑」。但是,這「三傑」還各有一個外號,由於三個將領的性格各不相同,時人稱其為北洋「龍、虎、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