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政變,袁世凱的告密並不是主要原因,但他卻害死了譚嗣同

2021-01-14 歷史百小生

歷史上最撲朔迷離的一幕,戊戌政變,到底是不是因為袁世凱的告密而引發的?為什麼說袁世凱的告密沒有坑到光緒皇帝,反到直接害死了譚嗣同?

這是一段大家耳熟能詳的歷史,1898年,光緒皇帝銳意變法,但是遭到了頑固派的阻撓,為了將變法進行下去,維新派找到了袁世凱,密謀圍園殺後,但是袁世凱轉身就把消息告訴了榮祿,榮祿連夜趕到頤和園,深夜敲響慈禧的大門,慈禧一聽,大吃一驚,急忙趕回皇宮,第二天上朝,拿下光緒,囚禁瀛臺,是為戊戌政變。從此,光緒恨透了袁世凱,經常畫個烏龜,寫上袁世凱的名字,用小箭射他。

看起來非常的完美,但是探尋歷史的蛛絲馬跡,我們會發現有很多的漏洞。試問,如果慈禧等到榮祿來告訴她的時候,她才大吃一驚,那你也太低估慈禧了。如果慈禧就這種水平的話,怎麼能穩坐大清第一把交椅40年。

其實,在光緒的身邊,以及光緒重用的大臣身邊,都安插的有慈禧的眼線,慈禧發動戊戌政變,並不是由袁世凱的告密直接引起的。但是,袁世凱的告密確實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並且直接害死了譚嗣同。

時間回到1898年9月份,我們來看看當時的袁世凱都經歷了些什麼。

9月18日夜晚,譚嗣同造訪袁世凱在北京的寓所,要求袁世凱20號帶兵到天京,殺榮祿,然後迅速回京包圍頤和園,並告訴袁世凱,你只負責包圍,殺慈禧的事情,我自由其他安排。

袁世凱大吃一驚,這可是謀反啊。譚嗣同給袁世凱看了光緒皇帝的密詔,但是明顯是假的,袁世凱當場表示質疑,譚嗣同也不隱瞞,實話實說,詔書確實是我手抄的,原版的在楊銳手裡,皇上確實有這樣的密詔。

袁世凱沒有明確答應譚嗣同,也沒有明確表示拒絕。含糊的說,等皇上和太后到天津閱兵的時候,相機行事。

根據事後的史料記載我們知道,19日上午,慈禧就已經回到了皇宮裡,根本就不在頤和園了,譚嗣同居然還要袁世凱20號帶兵去包圍頤和園。顯然,這是譚嗣同等人的自作主張,或者根本沒有和光緒商量好,搞得像小孩子過家家。

9月20號上午,光緒皇帝最後一次召見袁世凱,袁世凱絕口不提譚嗣同深夜造訪他,所交代的事情。上午11點,袁世凱從皇宮中出來後,直接坐火車回到了天津,下午3點到達天津。晚上去榮祿家裡匯報工作,但是因為榮祿還有其他客人,袁世凱沒有說到重點,等了很久榮祿還沒有來見他,只要改約第二天。

9月21日,榮祿到袁世凱家中,袁世凱詳細匯報了譚嗣同找他的過程,並把譚嗣同等人的行動計劃合盤拖出,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背叛了光緒皇帝」,「賣主求榮」。榮祿大吃一驚,表示自己雖然聽到了風聲,但是卻沒有袁世凱這麼詳細的第一手資料。

而就在21號的當天早上,政變已經在皇宮發生,慈禧在朝堂上訓斥了光緒,並下令捉拿康有為。當天晚上,榮祿約袁世凱到榮祿府邸,袁世凱才知道,政變已經在宮中發生。

而此時此刻,榮祿一直人都在天津,並沒有向小說裡描寫的那樣,連夜趕到北京,連夜闖入頤和園面見慈禧。

9月22日,慈禧向榮祿發電,讓榮祿在天津、上海等地捉拿康有為。9月24日,再次向榮祿發電,要求捉拿譚嗣同等同黨。9月25日,榮祿到北京,譚嗣同等人被捕,從下發命令到被捕,僅僅一天時間。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袁世凱向榮祿告密和戊戌政變幾乎是同一時間發生的,都是21日的早晨,從時間上看,慈禧上朝痛斥光緒的時間要早於袁世凱約見榮祿的時間,也就是說,袁世凱在告密的時候,政變已經發生。

前面我們已經說過,慈禧能夠執掌大清40多年,權謀之術不是蓋的,光緒的一舉一動都在他的眼皮底下,康有為是19號晚上出逃的,這個事情不可能躲過慈禧的眼睛,憑慈禧的心計,她應該明白,康有為出逃一定是有大事發生,有可能正是因為康有為的出逃,才讓慈禧決定再次出山。

而此時,她應該還不知道有「圍園殺後」這個計劃。但是事情在9月24號發生了變化,本來,慈禧最恨的就是康有為,所以政變當天就發出了通緝令,可是,她是等到24號才下令逮捕譚嗣同等人。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慈禧之所以在24號下令逮捕譚嗣同等人,一定是榮祿告訴了慈禧「圍園殺後」計劃,激怒了慈禧,才讓慈禧對譚嗣同等人痛下殺手。雖然榮祿人在天津,但是他卻有100種方法,把消息送到慈禧耳邊。

好了,至此,屬於袁世凱的表演已經結束了,雖然袁世凱的告密不是戊戌政變的直接原因,但是,他始終是告密了,是一個背叛者,是一個賣主求榮的小人,而且還直接害死了譚嗣同。所以,不論如何,他的罪名是永遠了洗刷不掉了。

至於袁世凱後來的情況,很多人都覺得袁世凱舉報有功,一定是封官加爵。你錯了。袁世凱此刻是膽戰心驚,慌不擇路地跑回了小站,別說升官了,他的小命都快保不住了。袁世凱立了大功,但是卻又一次面臨了生死的風險。

袁世凱是歷史上富有爭議的人物,他的一生經歷豐富,跌宕起伏。他有成就霸業的時刻,也有不擇手段的一面,他一生務實、實幹,但最終卻身敗名裂。

如果你對袁世凱的生平歷史有興趣,推薦你讀一本書《袁世凱全傳》,這本書詳細記錄了袁世凱從朝鮮平亂,到投靠李鴻章,依仗榮祿獲得小站練兵等等細節。生動地展現了一個不一樣的袁世凱,值得一讀。

點擊上方的的橫條就可以購買。

相關焦點

  • 揭秘「戊戌政變」真相,是袁世凱告密直接導致的嗎?
    從此,這位稚嫩的皇帝在這四面環水、把守森嚴的孤島上度過了他一生中的最後九年,他所興革之事僅開展三個多月被全部廢除,「伏屍名士賤,稱疾詔書哀」,近代史稱之為「戊戌政變」。 二、宮廷內部悄然政變,原因不詳 據袁世凱的《戊戌日記》記載,他於九月二十日陛辭出京,日落時乘車抵天津,拜謁直隸總督榮祿,「略述內情,並稱皇上聖孝,實無他意,但有群小結黨煽惑,謀危宗社,罪實在下」,所以「必須保全皇上」。後因葉祖珪等人入座,而約次日詳談。
  • 袁世凱告密導致戊戌政變爆發,這個說法真的可靠嗎?
    文/穆炳森清末,慈禧太后發動的戊戌政變是因袁世凱告密而引起的說法,似乎成為定論,甚至寫入了教科書。筆者認為這種說法有誤,因為其中存在諸多疑點,很多地方不能自圓其說。那麼袁世凱有沒有告密?政變是否與他告密有關?政變又是因何而起的呢?如果我們通過史料對其中的疑點進行分析,或許能看到事件的另一面。
  • 戊戌政變:袁世凱為什麼出賣維新派?為何不賭一賭光緒的帝黨?
    變法運動初期,袁世凱曾經表現出支持變法、積極推動變法的熱忱:強學會成立之後,袁世凱積極參與,稱為強學會的發起人之一;袁世凱又派人到北京與維新派保持緊密地聯繫;袁世凱積極的幫助維新派…………袁世凱對戊戌變法的熱情和關心,贏得了維新派志士和光緒皇帝對他的信任。為此,光緒皇帝還專門在頤和園召見了袁世凱,破格提升他為候補侍郎,專辦練兵事務。
  • 日本發現一密檔,揭開戊戌政變真相,學者:康有為把譚嗣同害慘了
    為了應對這場危機,譚嗣同找到了袁世凱,想要說服對方出兵滅掉慈禧太后。為什麼康有為派譚嗣同與袁世凱接觸呢?他看中了袁世凱的什麼呢?這一個問題,在畢永年編著的《詭謀直紀》中,可以找到答案。畢永年是維新派的一份子,曾參與過戊戌變法。所以,他編著的這本書,真實性還是很高的。
  • 譚嗣同被處決時,妻子因沒懷孕而哭喊,譚嗣同卻說:沒有比有好啊
    譚嗣同在光緒十年因個別原因離家出走,在江蘇、甘肅、湖北、山東、浙江、新疆、河南、直隸(今河北)、陝西等省遊歷,觀察當地的風土人情,也在遊歷的過程中結識了很多的名士。《馬關條約》的籤訂激起了無所仁人志士的憂憤,譚嗣同自《馬關條約》之後積極呼籲,因譚嗣同的號召,他也結識了梁啓超、康有為、林旭、劉光第、楊深秀、楊銳、康廣仁等維新派的志士。
  • 譚嗣同:中國為國流血第一士
    譚嗣同出生的時候,他家屬於用板車往家拉銀子那種,他爹譚繼洵時任湖北巡撫,一省之長,後來幹到湖廣總督、光祿大夫,正一品大員。所以說譚嗣同就是生當為人傑那種,跟家境沒多大關係。說來也巧,就在他5歲的時候,得了重病,昏死三日,結果又活過來了,之後他又有個名字叫:「復生」。譚嗣同在早期的學習中,對王夫之的思想很感興趣。
  • 光緒皇帝要發動政變,為何那麼多將領中,偏選中賣友求榮的袁世凱
    ▲袁世凱告密1898年9月18日,維新派重要人物譚嗣同夜訪統率新建陸軍的直隸按察使袁世凱,向其提出建議:誅殺掌握京津兵權的北洋大臣榮祿,調兵進北京包圍頤和園、劫持慈禧太后,為變法圖強掃清障礙。此前兩天,光緒皇帝曾兩次找見袁世凱,並將其升任侍郎候補。
  • 從維新派到「告密者」再到大梟雄,袁世凱信奉的成功秘訣只有一條
    袁世凱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七月二十日(9月5日),光緒帝加賞擁護新政的譚嗣同、楊銳、劉光第、林旭四品卿銜,擔任軍機章京,參與新政事宜。時稱這四位受皇帝重用的人物為「軍機四卿」。他們擁有批閱奏摺、草擬詔書的權力,成為事實上的「新政宰相」。
  • 袁世凱出賣維新派的背後:不只是見利忘義這麼簡單,袁世凱也無奈
    比如袁世凱選擇出賣光緒帝,歷史課本的說法是袁世凱是出於榮華富貴的考慮。其實這個說法也是一種淺薄的說法,但是大方向是沒錯的:因為袁世凱確實是為了榮華富貴考慮,但是,教科書沒說的是:如果袁世凱選擇支持戊戌變法,其結局是死路一條。
  • 譚嗣同寫下「去留肝膽兩崑崙」的詩句,「兩崑崙」究竟說的是誰?
    譚嗣同臨終前曾留下一首非常著名的詩歌,在這首詩歌中的「兩崑崙」究竟指的是誰呢?下面來分析一下。1898年9 月,光緒皇帝苦心經營的新政,被戊戌政變付之東流。李志等編《近代愛國人物剪影》還對王五此人作了介紹,說他原名白正誼,字子斌,父母雙亡,年輕時為北京前門外順興鏢局王五夫婦收養,始改姓王,因善使單刀,人稱「大刀小王五」。後在反抗八國聯軍侵略者的戰鬥中犧牲。近年出版的《大刀王五傳》即演其故事。據稱王五在譚嗣同被捕前幾分鐘,還催他逃走,後來還打算劫法場搭救。
  • 這是譚嗣同?王五是這樣?左手右手一個慢動作究竟為哪般?
    這部劇把他和大刀王五的友情單獨拿出來作為主線,這本來是一個非常好的角度,不過成片的確是不忍卒視。首先是選角,雖然趙文卓的霍元甲和歷史上本尊從形象上不是很符合,但趙文卓整體形象不錯,也是武術練家子,精神和氣質上還是能撐起霍元甲這個形象的。
  • 譚嗣同被斬首,他的湖廣總督父親為何不出手相救?實在有苦難言
    一、譚嗣同父親的身份 在給大家分析原因之前,我們先來給大家介紹一下譚嗣同的父親的身份可能在很多人看來,譚嗣同的父親之所以沒有對兒子施以援手,不過是因為他無權無勢,沒有辦法救自己的兒子罷了。然而實際上,情況卻並非如此。要知道,譚嗣同的父親譚繼洵並非是什麼普通人。他官至光祿大夫、湖北巡撫,還兼任著湖廣總督。如此高官厚祿,卻不救自己的兒子,自然就容易讓人感到非常奇怪了。了解了這一信息後,我們再來給大家介紹譚繼洵不救自己兒子的原因。
  • 《無間道2》劉建明為什麼害死瑪麗姐?不是我的情人就是我的敵人
    作者:薩沙本文章為薩沙原創,謝絕任何媒體轉載薩沙看電影系列第23集《無間道2》劉建明為什麼要害死瑪麗姐?不是我的情人就是我的敵人很多人不明白,為什麼劉建明如此愛瑪麗姐,卻最終出賣害死了她。大家注意,瑪麗姐離開劉建明去機場,準備去泰國尋找丈夫韓琛。
  • 袁世凱是如何從小站練兵到北洋軍閥首領,當時擁有多少兵力
    北洋軍閥的產生有其原因和過程,這個還要從曾國藩的「湘軍」和李鴻章的「淮軍」談起。 曾國藩(1811——1872),湖南湘鄉人。地方家庭出身,時任禮部侍郎,因喪母在家,清政府命令他幫助湖南巡撫督辦團練。
  • 光緒帝到底是被誰毒殺的,袁世凱是「背鍋俠」,真正兇手另有其人
    不過慈禧太后的親信榮祿一直是光緒帝懼怕的,所以光緒帝就把殺榮祿然後包圍頤和園的重擔交給了袁世凱。袁世凱出賣了光緒帝。顯然在袁世凱看來,光緒帝和康有為沒有成功的可能,自己跟著也只能當炮灰。馬上,光緒帝被慈禧太后囚禁在瀛臺,這一囚禁就是十年,慈禧太后重新走到前臺親政。所以光緒帝恨死了袁世凱。
  • 袁世凱逼溥儀退位時,宮內1萬多禁衛軍為何不來救駕?他們去哪了
    如果把注意力只放在溥儀被袁世凱逼迫退位的時候,那人們可能就會疑惑:為什麼清朝的禁衛軍沒有保護著溥儀呢?其實簡單來說,還是離不開這兩個原因。第1個原因是不需要保護。因為袁世凱在逼迫溥儀退位時,之前就已經和隆裕太后做了約定。因為溥儀當時的年歲還小,在紫禁城內真正做主的人是隆裕太后。
  • 「我自橫刀向天笑」譚嗣同
    路邊圍觀的京城百姓,雞蛋蔬菜齊飛,砸向頭車上一人衣衫襤褸、垢面蓬頭的青年,他鎮定自若,望著那些面無表情的冷漠的看客,瞧著那些忠君愛清的憤怒奴才。高呼「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這就是「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譚嗣同。世間無物抵春愁,合向蒼冥一哭休。四萬萬人齊下淚,天涯何處是神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