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橫刀向天笑」譚嗣同

2020-12-22 我欲隨波不逐流

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

每次我背誦起這首如歌如泣、盪氣迴腸的慷慨悲歌,眼裡總是飽含熱淚。思緒飄向了1898年9月28日的北京城,一列囚車緩緩行走在街頭,朝菜市囗行進。路邊圍觀的京城百姓,雞蛋蔬菜齊飛,砸向頭車上一人衣衫襤褸、垢面蓬頭的青年,他鎮定自若,望著那些面無表情的冷漠的看客,瞧著那些忠君愛清的憤怒奴才。高呼「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這就是「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譚嗣同。

世間無物抵春愁,合向蒼冥一哭休。

四萬萬人齊下淚,天涯何處是神州?

譚嗣同湖南瀏陽人,1865譚嗣同出生在北京宣武城南孏眠胡同,他父親譚繼洵當時是湖北巡撫,實實在在的「官二代」。

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中方失敗,籤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後,譚嗣同常常思考著國家的前途和救國的道路,他認為國家要強盛唯有變法圖新。

1897年身為江蘇候補知府的譚嗣同,寫成了改革維新的哲學巨著《仁學》,「作獅子吼,作大海潮音」意欲喚醒沉睡的國人,被當時封建奴才稱為「駭俗之文」。並在湖南倡辦時務學堂,辦了《湘報》,宣傳中國要強盛只有變法圖新,發展民族工商業,廢除科舉制度、興辦學、開採礦藏、修建鐵路、改革官僚制度,引進西方民主政治等主張。並痛斥清政府賣國求榮、喪權辱國的政策,從此開始,湖南一地風氣大開,成為全國施行新政的楷模。

同樣希望通過變革來拯救病入膏肓中國的光緒,1898年頒布《定國是詔》,把譚嗣同徵召入京,光緒說:「汝等所欲變者,俱可隨意奏來,我必依從。即我有過失,汝等當面責我,我必速改」。光緒帝變法的決心和信賴使譚嗣同非常感動,決定為變法肝腦塗地,在所不辭。譚嗣同授四品銜軍機章京,與楊銳、林旭、劉光第同為「軍機四卿」,參預國政。可代光緒批閱奏章,草擬諭旨,權重一時。

然而,歷史並沒有因為理想美好而變成現實,變法毫無疑問就是個利益再分配的過程,自然會遭到既得利益者的強烈反對,維新派幼稚的「圍園劫後」計劃也最終觸怒了慈禧太后,導致了光緒皇帝被囚,並下令逮捕維新派人士。

捕者既不至,則於其明日入日本使館與餘相見,勸東遊,且攜所著書及詩文辭稿本數冊家書一篋託焉。曰:「不有行者,無以圖將來;不有死者,無以酬聖主。今南海之生死未可卜,程嬰、杵臼,月照、西鄉,吾與足下分任之。」遂相與一抱而別。初七、八、九三日,君復與俠士謀救皇上,事卒不成。初十日遂被逮。被逮之前一日,日本志士數輩苦勸君東遊,君不聽。再四強之,君曰:「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

上文是梁啓超記述的《譚嗣同傳》,不管是梁啓超,還是別的朋友都勸譚嗣同離開,但是他卻選擇了留下。置自己的安危於不顧,籌劃想營救身陷囹圄的光緒,最終留給了世人一段悲壯。

譚嗣同成為了一個殉道者,正如他所說:「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他的偉大,正是對麻木國人思想的啟蒙,也是譚嗣同意志堅定,不改初衷,寧願人頭落地也不肯流落他鄉的原因。他要用自己的鮮血喚醒同胞,也才有了後來有良知、有正義感的同胞們,前赴後繼,赴湯蹈火一次又一次進行革命,最終埋葬了封建帝制。

譚嗣同死後,他父親寫了一幅輓聯:

謠風遍萬國九州,無非是罵;

昭雪在千秋百世,不得而知。

看著這副對聯,我不禁黯然淚下,一百多年過去了,回看歷史和人性,才發現譚嗣同死得多麼不值得。

相關焦點

  • 「我自橫刀向天笑」,譚嗣同留絕命詩慷慨就義,原來詩中藏著玄機
    變法者中,除了那位偽聖人康有為、以及後來看清康聖人真面目的梁啓超之外,還有譚嗣同、楊銳、劉光弟等人才,他們積極支持光緒皇帝變法,卻用力過猛,寄希望於用猛藥治頑疾,怎知適得其反,最終以失敗而告終。正應那句「書生造反,三年不成,反累其主」,可憐光緒皇帝被囚禁瀛臺,六君子被斬菜市口。
  • 我自橫刀向天笑 去留肝膽兩崑崙
    我們熟知他為戊戌變法慷慨赴義的壯舉,但我們或許不知道,譚嗣同從少年時代起,就有「劍膽琴心」的雅號。 在才常路的「譚烈士專祠」裡,曾經有一幅譚嗣同攝於南京的照片,那年他32歲,外穿月白色長衫,內著玄色武士裝,左手叉腰,右手持劍,濃眉俊目,閃閃似電,有一種立如山嶽、傲視死神的凜然正氣。譚嗣同短暫的一生中,兩劍三琴陪伴他度過了不少蒼茫歲月。
  • 《大俠霍元甲》兩個必須較真的地方:譚嗣同很真,霍元甲跑題了
    《大俠霍元甲》我很喜歡該劇的歷史大背景。關於這段歷史,咱們就跟隨影視劇的節奏來絮叨一下。故事情節就以營救譚嗣同而展開,這期間穿插著一些大刀王五和霍元甲故事。故事情節很精彩,但可千萬不要當真。不過值得欣慰的是,關於譚嗣同的幾處情節還是很真實。比如在獄中所作的這首詩: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
  • 譚嗣同絕命詩:去留肝膽兩崑崙,兩崑崙指的是誰
    在獄中,譚嗣同寫下了一首後來流傳甚廣的絕命詩: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有人問詩中兩崑崙指的是誰?張儉一路上看到有人家開門就去投奔借宿,告訴人家:我是張儉,你們抓我去朝廷能得一筆封賞,如果不想抓我,就管我頓飽飯,讓我住一宿。張儉是大名人,為人名聲很好,東漢人很耿直,很多人冒險收留張儉。
  • 我自橫刀向天笑——維新志士譚嗣同
    聽到譚嗣同慘死的噩耗,唐才常已行至漢口。急忙掉頭回瀏陽家中,譚嗣同早前寫給他的遺書,也輾轉到來。譚嗣同之死,告訴他改良之道已不可行,非以革命不能救蒼生。報兄弟仇,雪家國恨。他取道上海,東渡扶桑。在日本,唐才常見了很多人。保皇黨、革命派、投機者、野心家。
  • 尋訪譚嗣同: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
    2018年是戊戌年,為隆重紀念湖南維新運動和譚嗣同殉難120周年,學者們紛紛撰述有關紀念文章,或研究譚嗣同的思想,或弘揚先烈的精神,而作家彭曉玲卻立意新穎,別開生面,不直面談論維新運動與譚嗣同。
  • 僅有的3張存照揭秘譚嗣同最後3年|人物
    譚嗣同,字復生,號壯飛,湖南瀏陽人,歷史對他的定義為「政治家、思想家」。1898年9月28日,一個秋高氣爽的好天氣,因變法失敗而不願出走的譚嗣同留下一句「我自橫刀向天笑」,於是頭顱輕一擲,慷慨燕歌行。譚嗣同存世照片極少,僅有3張,分別拍攝於1896、1897、1898年,南京、上海、長沙三地,前人多不知其照片緣起以及相關的具體細節。
  • 【每日一詩】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
    ⒊譚這一句詩的意思是:新黨既不宜逃,又不宜諫,只有訴諸武力。今所謀既不成功,譚視死如歸,亦甘之如飴。⒋比喻去者和留下的都是光明磊落、肝膽相照,像崑崙山一樣巍峨高大。
  • 譚嗣同認為的,「無我」和「大無畏」,是什麼樣的精神?
    既然「我」是由五蘊因緣和合而成,並無時無刻的處在不生不滅的生死輪迴之中,那麼在對待個人生死問題上如何進行實踐呢?譚嗣同說:「誾者猶知死後有莫大之事,及無窮之苦樂,必不於生前之暫苦暫樂而生貪著厭離之想。知天堂地獄,森列於心中,必不敢欺飾放縱,將日遷善以自兢惕。」
  • 譚嗣同行刑前,妻子因沒留下子嗣哭喊,譚嗣同回一句話,讓人淚崩
    不過譚嗣同卻並不為此悲傷,他妻子哭著對他說:「我們連孩子都還沒有,你就要走了嗎?」譚嗣同卻笑著說,「沒有孩子也許是一件好事。」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清朝曾經有過「康乾盛世」,朝廷上下都處在一片「天朝上國」的當中,一片歌功頌德的風景。然而俗話說得好,不比不知道,一比嚇一跳。
  • 譚嗣同:中國為國流血第一士
    1898年9月28日,北京菜市口6顆人頭落地,其中有譚嗣同的一顆。「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譚嗣同完全有機會逃走,康有為、梁啓超們都逃了,他要用這顆頭來開啟民智。
  • 譚嗣同被處決時,妻子因沒懷孕而哭喊,譚嗣同卻說:沒有比有好啊
    為了讓觀眾更好地了解譚嗣同的生平事跡,《十三邀》於2018年(戊戌年)10月12日重磅播出"戊戌雙甲子,尋找譚嗣同"。節目以探訪的形式從瀏陽、長沙、上海和北京追溯譚嗣同的足跡,呈現他為戊戌變法所做的努力。即便譚嗣同在被處決時,他依然沉著冷靜地安慰沒有懷孕的妻子。戊戌六君子中慷慨赴死的譚嗣同不僅是那個時代的紀念碑,也成為了我們心目中的英雄。
  • 張維欣丨關於譚嗣同三張照片背後的故事
    120年前,也是一個戊戌年,在9月28日——一個秋高氣爽的好天氣,因變法失敗而不願出走的譚嗣同留下一句「吾自橫刀仰天笑」,於是頭顱輕一擲,慷慨燕歌行。譚嗣同存世照片極少,僅有三張,分別拍攝於1896、1897、1898三年,南京、上海、長沙三地,前人多不知其照片緣起以及相關的具體細節,今恰逢雙甲子過,聊以其三張照片作為紀念,為讀者呈現譚嗣同生平較稀見之經歷。
  • 我自橫刀向天笑:災煞
    這讓小編想起了之前一個妹子問編一張盤子,我朝中·紀·委,吳·官·正的命盤,時間是源於吳書記的自傳中的一篇文章《童年記憶與求學之路》裡頭寫道:「1938年農曆八月二十五日約下午3點,我出生了。」這是原話,當時妹紙給我的是申時盤。小編當時是堅持認為3點之前出生。
  • 金庸寫飛狐系列原來是暗喻大刀王五和譚嗣同
    譚嗣同身後,留有絕命詩一首,廣為流傳: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據言此詩原作非此,乃梁啓超為了自己的保皇活動作宣傳改作的。梁啓超說,兩崑崙指康有為及大刀王五,因為康有為跑路了,王五還在。由於梁的名氣大,所以這個說法為大多數人認同。還有陶菊隱說,崑崙就是武俠小說中的崑崙派,指大刀王五及通臂猿胡七。
  • 【新書推薦】跟作家彭曉玲一起《尋訪譚嗣同》
    今年是戊戌年,為隆重紀念湖南維新運動和譚嗣同殉難120周年,學者們紛紛撰述有關紀念文章,或研究譚嗣同的思想,或弘揚先烈的精神,而作家彭曉玲卻立意新穎,別開生面,不直面談論維新運動與譚嗣同。她以《尋訪譚嗣同》為題,採用「從故園出發,從心靈出發」的紀實散文筆法,選取與譚嗣同關係密切的父母兄弟、愛妻師友及戊戌變法時的重要人物、場景,圍繞譚嗣同從不同角度作眾星拱月、萬蓮託佛似的敘寫,使譚嗣同的思想、情操、人格、精神等更鮮活更故事化,讀來真讓人有如行走在山陰道上有美不勝收的感覺。
  • 「去留肝膽兩崑崙」,譚嗣同絕命詩慷慨悲壯,「留」者有3種說法
    知道譚嗣同絕筆詩的人很多,會背誦的也不少,特別是後兩句「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不知激發了多少的英雄氣概,其視死如歸的壯舉,驚天地泣鬼神。譚嗣同這首絕命詩是這樣的: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
  • 日本發現一密檔,揭開戊戌政變真相,學者:康有為把譚嗣同害慘了
    對於這番話,袁世凱假意相信了,並且說道:「當初翁同龢要給我增兵,他死活不同意,原來懷著這種心。」有了袁世凱的這一席話,康有為便真的以為袁世凱被騙到了,其實,被騙到的是他。傻乎乎的康有為,使了這一招計謀以後,當即奏請皇帝,希望皇帝安撫袁世凱,藉機拉攏他。從康有為的這種過度自信,可以看得出來,他是一個有想法,但缺少實際操作能力的人。
  • 譚嗣同寫下「去留肝膽兩崑崙」的詩句,「兩崑崙」究竟說的是誰?
    康有為、梁啓超東渡日本避難,譚嗣同等6 人被押上菜市口刑場,不經審訊即被處死;其中最為慷慨自若的,是被梁啓超譽為晚清思想界彗星的譚嗣同。譚嗣同在臨死前夕,於囚獄裡用炭渣在牆上題過一首七絕詩,這就是膾炙人口、傳頌不絕的《獄中題壁》: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