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訪譚嗣同: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

2020-12-22 騰訊網

譚嗣同是中國近代史上一位叱吒風雲的傑出人物,是瀏陽的驕傲。按照今天的網絡語言,他在當時是屬於「高富帥」的人物,但他卻鄙視紈絝子弟,卓然特立,出類拔萃。連帝師翁同龢都稱讚他「通洋務,高視闊步,世家子弟中桀傲者也」。

他品行高潔,一生追求真理,摯愛著自己的國家、民族和人民;他天才軼蕩,所著《仁學》「以求仁為宗旨」,救國救世,變法圖存,是十九世紀末中國人的人權宣言,批判中國君主專制與綱常名教的啟蒙書,是維新變法的綱領。

2018年是戊戌年,為隆重紀念湖南維新運動和譚嗣同殉難120周年,學者們紛紛撰述有關紀念文章,或研究譚嗣同的思想,或弘揚先烈的精神,而作家彭曉玲卻立意新穎,別開生面,不直面談論維新運動與譚嗣同。她以《尋訪譚嗣同》為題,採用「從故園出發,從心靈出發」的紀實散文筆法,選取與譚嗣同關係密切的父母兄弟、愛妻師友及戊戌變法時的重要人物、場景,圍繞譚嗣同從不同角度作眾星拱月、萬蓮託佛似的敘寫,使譚嗣同的思想、情操、人格、精神等更鮮活、更故事化,讀來真讓人有如行走在山陰道上,有美不勝收的感覺。

△ 《尋訪譚嗣同》,嶽麓書社出版

譚嗣同的父親譚繼洵、母親徐五緣、夫人李閏、二哥譚嗣襄及瀏陽三先生、吳樵父子等,都是此前尚無人專題寫作的新題材,彭曉玲通過大量文獻閱讀、深入實地的調查訪問,都寫成了便於人們更深刻認識譚嗣同人道精神、民族大愛、獨立人格和悲憫情懷的紀實散文。

她從《譚繼洵集》和譚氏年譜的字裡行間,找到了譚繼洵從瀏陽城外大山深處天井坡走向外面世界的路徑,敘述了譚氏不避勞怨,「勤求教養之方」的官宦人生,而以父子之間「點一盞燈,為乾坤增色」的對聯故事,突出了其父愛子孝的深沉,只是父親愛子的方式多從科舉功名出發。

在譚嗣同外婆家,聽彭義文老師和徐家後人講述其母徐五緣代姐出嫁與譚嗣同父子回鄉探親的故事,彭曉玲又以她素來的樸素語言,從容的敘述,挖掘出譚氏父子身上的人文光輝。此文最後以譚嗣同幼時對私塾老師講授宋人詩句「日暮狐狸眠冢上」的敏感,突顯譚嗣同一生的多愁善感和母親突然病逝後的孤苦傷痛。

令人十分欽佩的是,彭曉玲筆下的這23篇文章,竟都能像寫譚氏父母一樣以貼切的聯語、詩句為題,來畫龍點睛,來統帥全篇。這是非廣泛徵討文獻,且有獨到領悟所難能做到的。

△ 譚嗣同

彭曉玲是一位有著強烈的文學使命感且才情出眾的作家,近年繼《蒼茫瀟湘》在創作上取得新的突破之後,又有長篇紀實《空巢——鄉村留守老人生活現狀啟示錄》獲得了文學界的廣泛讚譽,認為《空巢》一書是對當今社會之痛作「病理切片」,為探析空巢老人現象提供了非常真實的範本,充分體現了她的人文關懷和社會擔當,是一部「真正用腳走出來的報告文學」。

在《尋訪譚嗣同》中,彭曉玲仍在發揮她的長處,不畏艱難,從譚嗣同的故國家園出發,走訪瀏陽東南西北四鄉、商洛、天水、蘭州、武漢等地,尋訪譚氏父母兄弟、瀏陽三先生與摯友唐才常的故址與後代,到譚烈士與夫人李閏的墓前多次祭拜,凝思遐想。

到嶽陽,她找到譚嗣襄的後人譚士愷先生,看烈士生前用過的銅墨盒、印泥盒和硯臺;在株洲,她找到譚氏後裔譚志宏先生聊譚氏家史;在南京,她瞻仰楊仁山墓塔和金陵刻經處,了解譚嗣同為時務學堂購買儀器的諸多細節;在商洛道中、天水、蘭州,她探訪譚嗣同生前寫過的武關、藍橋、韓文公祠、王氏園林、莊嚴寺,生活舊地鞏秦階道署、憩園等地,盡力探究譚嗣同南北奔試的艱難及成長的奧秘;到北京宣武門外,更是多次瞻仰譚嗣同出生地和瀏陽會館,詳細詢問譚嗣同童年故事和會館住戶騰退情況,並以其女作家特有的纖細入微的視角,儘量捕捉訪談的閃光點,然後用質樸的文字付諸筆端。所以,我相信她的《尋訪譚嗣同》問世,一定也會像《空巢》一樣引起眾人關注。

當然,由於《尋訪譚嗣同》這一課題可選的題材非常廣泛,作者不可能面面俱到。

但從影響譚嗣同思想、行性中重要的因素來說,明末清初卓越思想家王船山的學術思想及其至今作為大儒聖地的衡陽湘西草堂,似乎也很有「尋訪」的必要。譚嗣同一生對王船山推崇備至,認為船山思想是民族復興的「昭蘇天地」的一聲春雷。因此,他「為學專主船山遺書,輔以廣覽博取」,且往往深造有得,「多發前人之未發」。梁啓超說,「近世譚嗣同私淑船山,青出於藍」,這話是很有深意的。所以,如果篇幅允許的話,我認為這一尋訪內容是可以增補的。這是我讀完全部書稿後,感覺到的不足之處。

至於關於譚嗣同的研究,我認為永遠沒有止境,因為譚嗣同提倡的人類仁愛精神、平等生萬物等課題都是人類永恆的大課題,只要他所要衝決的網羅仍未衝決,如利祿之網羅、俗學之網羅,君主、倫常、宗教等網羅尚未衝決,以實現大同、人類命運共同體,就是永遠常新不衰的話題。所以譚嗣同的崇拜者一直在不斷增加,譚嗣同的學說有可能像船山學說一樣成為一門學者們永恆的研究課題。

本文為嶽麓書社《尋訪譚嗣同》序,作者夏劍欽,嶽麓書社原社長、編審,船山書社副社長,湖南省譚嗣同研究會理事,《湖湘文庫》組委會副主任。

END

推薦閱讀

《尋訪譚嗣同》

作 者:彭曉玲 著

定 價:¥78.00

全書按照譚嗣同的生平分為「身世飄零」「輾轉功名」「北遊訪學」「寓官南京」「投身維新」「戊戌北上」幾個階段。用「從故園出發,從心靈出發」的紀實散文筆法,每一階段分別選取與譚嗣同關係密切的父母、兄弟、愛妻、師友及戊戌變法時的重要人物、場景,圍繞譚嗣同,從不同角度作眾星拱月、萬蓮拖佛似的敘寫,使譚嗣同的思想、情操、人格、精神更加鮮活、更加故事化。

【來源:嶽麓書社】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焦點

  • 我自橫刀向天笑 去留肝膽兩崑崙
    崩霆」,琴銘分別為「破天一聲揮大斧,幹斷枝折皮骨腐。「雷經其始,我竟其工。是皆有益於琴而無益於桐。」相傳,1898年譚嗣同應召去京參加維新運動前夕,還與夫人李閏秉燭夜話,並對彈「殘雷」、「崩霆」兩琴。 譚嗣同一生好琴,他曾收藏到一架他平生最崇敬的文天祥的「蕉雨琴」。文天祥寫的琴銘是「海沉沉,天寂寂,芭蕉雨,聲何急。孤臣淚,不敢泣!」譚嗣同再也想不到,他殉難之地就是600年前與文天祥同一個刑場:菜市口。
  •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性格桀驁不馴的3星座
    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維新派政治家(譚嗣同)一首在獄中所作的七言絕句,一首飽含詩人絕望與豪情的絕命詩。盪氣迴腸,蓬勃大氣。然而今天我卻來形容了人的性格,瀟灑大氣,為朋友兩肋插刀或者寧願插自己兩刀的一類人,肝膽相照,公道自在己心。下面我們就來看看我說的是哪3個星座,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
  •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
    2020.11.10 佳豫東方有佳人,豫雲聖賢道幸福大先生,逍遙女作家《未來學院》院長《佳豫太空站》站長豫見生命,綻放天性《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解讀論語第253天)日經第590篇(憲問第十四)經典原文: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這是誰的作品?別百度!
    至於楚南公是誰我不知道,具體是楚國哪裡人我也不清楚,但這句話真的就極其靈驗而且名垂千古了,因為後來滅亡秦朝的兩大集團,項羽集團和劉邦集團都是楚國舊地之人,象棋中的楚河漢界也直接來源於這兩個楚國老鄉兼結拜兄弟之間的奪國之戰。 之所以很多人認為是項燕說的,個人認為是因為現代電影電視搞的。
  • 【每日一詩】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
    【新朋友】點標題下藍字免費關注訂閱【老朋友】點手機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出自清代 譚嗣同《獄中題壁》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詩的前兩句,表達的是:一些人「望門投止」地匆忙避難出走,使人想起高風亮節的張儉;一些人「忍死須臾」地自願留下,並不畏一死,為的是能有更多的人能如一樣高風亮節的杜根那樣,出來堅貞不屈地效命於朝廷的興亡大業。詩的後兩句,則意為:而我呢,自赴一死,慷慨激揚;仰笑蒼天,凜然刑場!而留下的,將是那如莽莽崑崙一樣的浩然肝膽之氣!(請關注薇信公號:reallylife,明天更精彩!)
  • 去留肝膽兩崑崙 譚嗣同絕命詩中 兩崑崙是指這兩種人
    前言去留肝膽兩崑崙,出自譚嗣同臨刑前的一首絕命詩,《獄中題壁》詩: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譚嗣同是戊戌變法時犧牲的六君子之一,他似乎留下了一個謎語,兩崑崙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 「去留肝膽兩崑崙」,譚嗣同絕命詩慷慨悲壯,「留」者有3種說法
    知道譚嗣同絕筆詩的人很多,會背誦的也不少,特別是後兩句「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不知激發了多少的英雄氣概,其視死如歸的壯舉,驚天地泣鬼神。譚嗣同這首絕命詩是這樣的: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
  • 譚嗣同寫下「去留肝膽兩崑崙」的詩句,「兩崑崙」究竟說的是誰?
    康有為、梁啓超東渡日本避難,譚嗣同等6 人被押上菜市口刑場,不經審訊即被處死;其中最為慷慨自若的,是被梁啓超譽為晚清思想界彗星的譚嗣同。譚嗣同在臨死前夕,於囚獄裡用炭渣在牆上題過一首七絕詩,這就是膾炙人口、傳頌不絕的《獄中題壁》: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
  • 譚嗣同絕命詩:去留肝膽兩崑崙,兩崑崙指的是誰
    在獄中,譚嗣同寫下了一首後來流傳甚廣的絕命詩: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有人問詩中兩崑崙指的是誰?張儉一路上看到有人家開門就去投奔借宿,告訴人家:我是張儉,你們抓我去朝廷能得一筆封賞,如果不想抓我,就管我頓飽飯,讓我住一宿。張儉是大名人,為人名聲很好,東漢人很耿直,很多人冒險收留張儉。
  • ...貼出高雄市長任內最後一篇文章:我自橫刀向天笑 去留肝膽兩崑崙...
    他6月11日在高雄鳳山行政中心舉行草地音樂會,並率市府團隊向支持者道別。他在致辭中批評民進黨借民主搞暴政,他說「仇恨對立和黨同伐異所培養出來的民意,到底是民主、還是猛獸?民主如此的珍貴難得,民主所創造和成就的應該是良善與和諧,而不是仇恨與對立。仇恨跟對立所創造出來和產生的』民主』,是披著民主外衣的暴政。」
  •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 韓國瑜,告別高雄!
    韓國瑜在告別會的致辭中表示,他不敢自比周武王,但是高雄市府團隊的各首長,都有經世濟民的才華。他向市民和支持者表達感謝。現場民眾大聲呼喊,「加油」。音樂會最後,韓國瑜率領市府團隊合唱《感恩的心》。
  • 韓國瑜貼出高雄市長任內最後一篇文章:我自橫刀向天笑 去留肝膽兩...
    他6月11日在高雄鳳山行政中心舉行草地音樂會,並率市府團隊向支持者道別。他在致辭中批評民進黨借民主搞暴政,他說「仇恨對立和黨同伐異所培養出來的民意,到底是民主、還是猛獸?民主如此的珍貴難得,民主所創造和成就的應該是良善與和諧,而不是仇恨與對立。仇恨跟對立所創造出來和產生的』民主』,是披著民主外衣的暴政。」
  • 【文化船舶】去留肝膽兩崑崙
    「望門投止思張儉止」這一句,是身處囹圄的譚嗣同記掛、牽念倉促出逃的康有為等人的安危,借典述懷。私心祈告:他們大概也會像張儉一樣,得到擁護變法的人們的接納和保護。「忍死須臾待杜根」是用東漢諍臣義士的故事,微言大義。通過運用張儉的典故,以鄧太后影射慈禧,事體如出一轍,既有對鎮壓變法志士殘暴行徑的痛斥,也有對變法者東山再起的深情希冀。
  • 「我自橫刀向天笑」,譚嗣同留絕命詩慷慨就義,原來詩中藏著玄機
    縱觀歷史,叫喊著要變法之人,似乎都沒有好下場,從商鞅到張居正,再到譚嗣同等人,其下場都是悲催的。戊戌變法失敗後,康聖人遠遁海外,梁啓超受到日本人的庇護。譚嗣同見梁啓超時,梁曾勸他於自己一起前往日本避難,但被譚嗣同拒絕,並留下「不有行者,無以圖將來;不有死者,無以酬聖主。」這番慷慨激昂的話。
  • 「我自橫刀向天笑」譚嗣同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每次我背誦起這首如歌如泣、盪氣迴腸的慷慨悲歌,眼裡總是飽含熱淚。思緒飄向了1898年9月28日的北京城,一列囚車緩緩行走在街頭,朝菜市囗行進。路邊圍觀的京城百姓,雞蛋蔬菜齊飛,砸向頭車上一人衣衫襤褸、垢面蓬頭的青年,他鎮定自若,望著那些面無表情的冷漠的看客,瞧著那些忠君愛清的憤怒奴才。高呼「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這就是「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譚嗣同。世間無物抵春愁,合向蒼冥一哭休。四萬萬人齊下淚,天涯何處是神州?
  • 去留肝膽兩崑崙,崑崙所謂又指誰?
    俠士說「兩崑崙」指武林「崑崙派」的兩位拳師王五和胡七。這是陶菊隱的說法。眾所周知,譚嗣同出身名門,俠肝義膽,喜結交天下豪傑。當時他與名滿京城的武林高手「大刀王五」和「通臂猿」胡七結拜為兄弟,王五稱「五爺」,譚嗣同稱「三哥」,胡七為「七哥」。戊戌政變發生後,譚嗣同曾與王五、胡七等謀救光緒,因戒備森嚴未果。
  • 郭曉峰《錦衣之下》楊程萬: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
    楊程萬費力地抬了抬眸,望向陸炳,心情有些複雜。此刻坐在眼前之人,正是勾結嚴嵩、構陷夏然,致林荷慘死的錦衣衛指揮使陸炳。卻也是曾對自己有知遇之恩、恩重如山的人。此刻他不知當是恨他,或是敬他。但無論如何,楊程萬絕不攀扯於他。去夏府報信、執意救林荷乃他個人所為,與他無關。即便他明知是陸炳陷林荷於死地,他也不能胡亂攀扯於他。
  • 我自橫刀向天笑——維新志士譚嗣同
    聽到譚嗣同慘死的噩耗,唐才常已行至漢口。急忙掉頭回瀏陽家中,譚嗣同早前寫給他的遺書,也輾轉到來。譚嗣同之死,告訴他改良之道已不可行,非以革命不能救蒼生。報兄弟仇,雪家國恨。他取道上海,東渡扶桑。在日本,唐才常見了很多人。保皇黨、革命派、投機者、野心家。
  • 我自橫刀向天笑,笑完我就去睡覺
    我自橫刀向天笑,笑完我就去睡覺文:霧滿攔江 (01) 非常喜歡網絡時代那些不靠譜的文字結構 比如說這一句: 我自橫刀向天笑,笑完我就去睡覺。 (02) 我有個朋友,事業有成,家庭幸福。 他家裡,有個很小的貯物箱,不知是誰的,從未打開過。
  • 劉力:去留肝膽兩崑崙,我以我血薦軒轅
    【力薦】名家丨讀書丨思享丨美文 墨子:去留肝膽兩崑崙,我以我血薦軒轅 劉力/文 我很好奇的是,一個執著於用樸實無華文字敘說個人思想的墨子,竟會用大篇幅來把個人(又或者是他的弟子寫的)的一場豐功偉業寫得如此燦爛,這遠比孟子的論辯更具有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