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薦】名家丨讀書丨思享丨美文
墨子:去留肝膽兩崑崙,我以我血薦軒轅
劉力/文
在先秦百家爭鳴的舞臺上,我一直非常奇怪為什麼「儒墨道法」四家能夠成為世間不爭的四大顯學。
尤其是墨家,這樣一個本來曾經與儒家同流而後又分派的學派。
墨子無疑是墨家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據歷史記載,墨子曾經一度與孔子有過不小的交集,然而最終卻因為不能認同孔子的主張而自立門戶。
出身於平民的墨子自然不會像孔子那樣崇尚腐化的禮節,更不會像儒家那樣力主仁政立國,也絕不會像儒生那樣頑固不化,他盡力地把自己與大爭之世融合起來,努力做時代的先行者。也因此,《墨子》一書才會那麼的豐富,融哲學、政治、邏輯、科技、軍事等為一爐,號稱古代中國的一部百科全書。
屹立在春秋戰國之際的墨子就這樣硬生生地把一個本來名不見經傳的門派,契入了諸子當中,成為了許多國家遵循和守望的「康莊大道」。
墨子學說中基本的主張為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節用、節葬、非樂、天志、明鬼、非命,這種完全平民化的主張自然代表了當時民命之所在,更加能夠為很多的當權者提供治國的經驗。他的核心思想「兼愛」更是與儒家「仁」的思想一脈相承,並且將「仁愛」的思想進一步擴充為無差別的愛。在墨子看來,國無分大小,人不辨老幼,都應該得到必須的尊重和愛護,只有人人都充滿愛,世界才會有更加美好的未來。
這自然是一種天真的理想。可是,先秦時代,又有哪位思想家不是一腔情願一腔熱血的理想主義者呢?
於是歷史盛傳墨子曾經做過一件驚天大事,唇齒之間,一場生靈塗炭的戰事免於無形之中。《墨子·公輸》記載的就是這樣一件事情。
我很好奇的是,一個執著於用樸實無華文字敘說個人思想的墨子,竟會用大篇幅來把個人(又或者是他的弟子寫的)的一場豐功偉業寫得如此燦爛,這遠比孟子的論辯更具有現實意義。
事情的原委大家基本很清楚,故事發生在公元前440年左右,當時29歲的墨子正帶領弟子正在家鄉講學,聽說楚國請能工巧匠魯班為其製作雲梯,準備去進攻宋國,他立刻帶著自己的弟子三百餘人一方面布防宋國,一面又自己風塵僕僕趕往楚國,試圖說服楚王。
這裡面值得注意的是關於墨子的母國問題,因為直到現在,墨子的出身都是一個不解的難題,宋國、魯國又或者出生於宋國,活動於魯國,這些問題一直困擾著很多人。
如果是魯國人,那麼等於跟孔子同鄉,魯國儒學澎湃的現實自然深深影響了墨子,他希望能夠用自己的力量來止戰顯然就是一種義舉;如果是宋國人,面對母國可能受到的侵犯,作為哪怕即使在「士子無國家」的那個年代也一定會在內心之中對自己的國家充滿複雜情感,這樣一種行為就自然有了「救亡圖存」的味道。
大家的目光顯然都沒有集中在這裡,我們只知道墨子整整用了十天時間,就從今天的河南或者山東趕到了楚國的都城郢都(今天的湖北荊州市),班固《答賓戲》中說「孔席不暖,墨突不黔」,真的可以算作對於這兩位思想家的高度褒獎。
墨子見到了魯班,不拿事的魯班自然惺惺相惜,他很自然地把墨子帶到了楚王的面前。面對楚王,墨子充分發揮了能言善辯的特長,而後又與魯班進行虛擬推盤,九戰九敗魯班,最終魯班甘拜下風,而楚王曾經野心勃勃的攻城大戰也自然宣告破產。墨子的門人用生動的筆觸描述了墨子的雄才偉略,讓墨子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站在了道義的制高點上,為後世留下了最為生動出彩的「上戰伐謀」。
最有意思的是,《墨子·公輸》的最後一段寫道:子墨子歸,過宋。天雨,庇其閭中,守閭者不內也。故曰:治於神者,眾人不知其功。爭於明者,眾人知之。這簡直就可以算作替墨子鳴不平了。
事實上,墨子也曾阻止魯陽文君攻打鄭國,但偏偏大家就記住了這場精彩,這自然主要還是因為有情節有人物有妙趣橫生的故事,自然最精彩的還在於有思想。
墨子最有特點的不僅僅在於他各科陳雜的思想,更在於他擁有自己的武裝,墨家遊俠更成為那個時代最為靚麗的一抹色彩。
可惜墨子死後,墨家學派一分為三,並且互相攻訐,認為對方為「別墨」,到了漢代竟然漸趨於亡。這實在是非常可惜的事情。然而墨家學派畢竟帶些點神秘的宗教色彩,嚴格的群體組織裡,赴湯蹈火死不旋踵的精神更成為後世很多人心心嚮往的對象,出現在了很多文學作品中。
作為墨子,一生追尋正義,他力主節用,而自己也常常能夠自苦,並且把他自己的這種精神非常完美地存留在了所有弟子的身上,他們玄衣草鞋,卻把自己的一生奉獻給了當時那樣一個望而生畏的時代。
去留肝膽兩崑崙,我以我血薦軒轅,這是所有曾經夢想奉獻國家社會的知識分子的經脈之所在,更是墨子這樣一個從來就不曾華冠麗服出入廟堂者的最真誠的自白。
——2020.5.17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