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力:去留肝膽兩崑崙,我以我血薦軒轅

2020-11-18 騰訊網

【力薦】名家丨讀書丨思享丨美文

墨子:去留肝膽兩崑崙,我以我血薦軒轅

劉力/文

在先秦百家爭鳴的舞臺上,我一直非常奇怪為什麼「儒墨道法」四家能夠成為世間不爭的四大顯學。

尤其是墨家,這樣一個本來曾經與儒家同流而後又分派的學派。

墨子無疑是墨家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據歷史記載,墨子曾經一度與孔子有過不小的交集,然而最終卻因為不能認同孔子的主張而自立門戶。

出身於平民的墨子自然不會像孔子那樣崇尚腐化的禮節,更不會像儒家那樣力主仁政立國,也絕不會像儒生那樣頑固不化,他盡力地把自己與大爭之世融合起來,努力做時代的先行者。也因此,《墨子》一書才會那麼的豐富,融哲學、政治、邏輯、科技、軍事等為一爐,號稱古代中國的一部百科全書。

屹立在春秋戰國之際的墨子就這樣硬生生地把一個本來名不見經傳的門派,契入了諸子當中,成為了許多國家遵循和守望的「康莊大道」。

墨子學說中基本的主張為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節用、節葬、非樂、天志、明鬼、非命,這種完全平民化的主張自然代表了當時民命之所在,更加能夠為很多的當權者提供治國的經驗。他的核心思想「兼愛」更是與儒家「仁」的思想一脈相承,並且將「仁愛」的思想進一步擴充為無差別的愛。在墨子看來,國無分大小,人不辨老幼,都應該得到必須的尊重和愛護,只有人人都充滿愛,世界才會有更加美好的未來。

這自然是一種天真的理想。可是,先秦時代,又有哪位思想家不是一腔情願一腔熱血的理想主義者呢?

於是歷史盛傳墨子曾經做過一件驚天大事,唇齒之間,一場生靈塗炭的戰事免於無形之中。《墨子·公輸》記載的就是這樣一件事情。

我很好奇的是,一個執著於用樸實無華文字敘說個人思想的墨子,竟會用大篇幅來把個人(又或者是他的弟子寫的)的一場豐功偉業寫得如此燦爛,這遠比孟子的論辯更具有現實意義。

事情的原委大家基本很清楚,故事發生在公元前440年左右,當時29歲的墨子正帶領弟子正在家鄉講學,聽說楚國請能工巧匠魯班為其製作雲梯,準備去進攻宋國,他立刻帶著自己的弟子三百餘人一方面布防宋國,一面又自己風塵僕僕趕往楚國,試圖說服楚王。

這裡面值得注意的是關於墨子的母國問題,因為直到現在,墨子的出身都是一個不解的難題,宋國、魯國又或者出生於宋國,活動於魯國,這些問題一直困擾著很多人。

如果是魯國人,那麼等於跟孔子同鄉,魯國儒學澎湃的現實自然深深影響了墨子,他希望能夠用自己的力量來止戰顯然就是一種義舉;如果是宋國人,面對母國可能受到的侵犯,作為哪怕即使在「士子無國家」的那個年代也一定會在內心之中對自己的國家充滿複雜情感,這樣一種行為就自然有了「救亡圖存」的味道。

大家的目光顯然都沒有集中在這裡,我們只知道墨子整整用了十天時間,就從今天的河南或者山東趕到了楚國的都城郢都(今天的湖北荊州市),班固《答賓戲》中說「孔席不暖,墨突不黔」,真的可以算作對於這兩位思想家的高度褒獎。

墨子見到了魯班,不拿事的魯班自然惺惺相惜,他很自然地把墨子帶到了楚王的面前。面對楚王,墨子充分發揮了能言善辯的特長,而後又與魯班進行虛擬推盤,九戰九敗魯班,最終魯班甘拜下風,而楚王曾經野心勃勃的攻城大戰也自然宣告破產。墨子的門人用生動的筆觸描述了墨子的雄才偉略,讓墨子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站在了道義的制高點上,為後世留下了最為生動出彩的「上戰伐謀」。

最有意思的是,《墨子·公輸》的最後一段寫道:子墨子歸,過宋。天雨,庇其閭中,守閭者不內也。故曰:治於神者,眾人不知其功。爭於明者,眾人知之。這簡直就可以算作替墨子鳴不平了。

事實上,墨子也曾阻止魯陽文君攻打鄭國,但偏偏大家就記住了這場精彩,這自然主要還是因為有情節有人物有妙趣橫生的故事,自然最精彩的還在於有思想。

墨子最有特點的不僅僅在於他各科陳雜的思想,更在於他擁有自己的武裝,墨家遊俠更成為那個時代最為靚麗的一抹色彩。

可惜墨子死後,墨家學派一分為三,並且互相攻訐,認為對方為「別墨」,到了漢代竟然漸趨於亡。這實在是非常可惜的事情。然而墨家學派畢竟帶些點神秘的宗教色彩,嚴格的群體組織裡,赴湯蹈火死不旋踵的精神更成為後世很多人心心嚮往的對象,出現在了很多文學作品中。

作為墨子,一生追尋正義,他力主節用,而自己也常常能夠自苦,並且把他自己的這種精神非常完美地存留在了所有弟子的身上,他們玄衣草鞋,卻把自己的一生奉獻給了當時那樣一個望而生畏的時代。

去留肝膽兩崑崙,我以我血薦軒轅,這是所有曾經夢想奉獻國家社會的知識分子的經脈之所在,更是墨子這樣一個從來就不曾華冠麗服出入廟堂者的最真誠的自白。

——2020.5.17夜

相關焦點

  • 我自橫刀向天笑 去留肝膽兩崑崙
    譚嗣同短暫的一生中,兩劍三琴陪伴他度過了不少蒼茫歲月。「雷經其始,我竟其工。是皆有益於琴而無益於桐。」相傳,1898年譚嗣同應召去京參加維新運動前夕,還與夫人李閏秉燭夜話,並對彈「殘雷」、「崩霆」兩琴。 譚嗣同一生好琴,他曾收藏到一架他平生最崇敬的文天祥的「蕉雨琴」。文天祥寫的琴銘是「海沉沉,天寂寂,芭蕉雨,聲何急。孤臣淚,不敢泣!」譚嗣同再也想不到,他殉難之地就是600年前與文天祥同一個刑場:菜市口。
  • 譚嗣同寫下「去留肝膽兩崑崙」的詩句,「兩崑崙」究竟說的是誰?
    譚嗣同在臨死前夕,於囚獄裡用炭渣在牆上題過一首七絕詩,這就是膾炙人口、傳頌不絕的《獄中題壁》: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這首詩借諷喻東漢黨錮之禍,譴責頑固派羅織成罪的卑鄙行為,在表現自己視死如歸的無畏精神時,寄莫大希望於來者。後人稱讚「其勇於解放舊思想之束縛,則有清一代,未有其比也」。
  • 【每日一詩】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
    【新朋友】點標題下藍字免費關注訂閱【老朋友】點手機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出自清代 譚嗣同《獄中題壁》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詩的前兩句,表達的是:一些人「望門投止」地匆忙避難出走,使人想起高風亮節的張儉;一些人「忍死須臾」地自願留下,並不畏一死,為的是能有更多的人能如一樣高風亮節的杜根那樣,出來堅貞不屈地效命於朝廷的興亡大業。詩的後兩句,則意為:而我呢,自赴一死,慷慨激揚;仰笑蒼天,凜然刑場!而留下的,將是那如莽莽崑崙一樣的浩然肝膽之氣!(請關注薇信公號:reallylife,明天更精彩!)
  • 去留肝膽兩崑崙 譚嗣同絕命詩中 兩崑崙是指這兩種人
    前言去留肝膽兩崑崙,出自譚嗣同臨刑前的一首絕命詩,《獄中題壁》詩: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譚嗣同是戊戌變法時犧牲的六君子之一,他似乎留下了一個謎語,兩崑崙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 【文化船舶】去留肝膽兩崑崙
    「我自橫刀向天笑」是承接上兩句而來:如若康、梁諸君能安然脫險,枕戈待旦,那麼,我譚某區區一命豈足惜哉,自當從容地面對帶血的屠刀,沖天大笑。「讓魔鬼的宮殿在笑聲中動搖」。對於死,詩人譚嗣同早有準備。當政變發生時,同志們曾再三苦勸他避居日本使館,他斷然拒絕,正是由於他抱定了必死的決心,所以才能處變不驚,視死如歸。「去留肝膽兩崑崙」對於去留問題,譚嗣同有自己的定見。
  •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
    2020.11.10 佳豫東方有佳人,豫雲聖賢道幸福大先生,逍遙女作家《未來學院》院長《佳豫太空站》站長豫見生命,綻放天性《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解讀論語第253天)日經第590篇(憲問第十四)經典原文: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 譚嗣同絕命詩:去留肝膽兩崑崙,兩崑崙指的是誰
    壹:兩崑崙光緒24年6月11日在康有為梁啓超等人的上書請願中,光緒皇帝開始變法。由於這一年是戊戌年,這次變法又稱戊戌變法。在獄中,譚嗣同寫下了一首後來流傳甚廣的絕命詩: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有人問詩中兩崑崙指的是誰?
  • 我以我血薦軒轅!
    馬上,丁祖曉姐妹雙雙鋃鐺入獄,原來丁祖曉的姐姐丁祖霞她的前夫就是個公安,是他檢舉了她們兩姊妹。緊接著,不祥的陰雲開始向我們襲來,並籠罩著我們家及我們的生活。  縣「人保組」的一次又一次來到我們生產隊,一來就把我大姐叫去談話,每次談話回來,大姐總是沉默不語、深夜不寐。
  • 「我以我血薦軒轅」,魯迅的民族魂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這首詩寫於1903年前後,這個時候是中國處於民族危機空前嚴重、人民生活異常痛苦的年代。自1840年鴉片戰爭、中國閉關自守的局面被衝破之後,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中國的野心日益顯露,不斷進行瘋狂的侵略。富有革命傳統的中國人民則不甘忍受凌辱和壓迫,英勇的抗擊八國聯軍,反對帝國主義侵略。作者魯迅在1902年懷著滿腔愛國熱忱到日本。
  •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性格桀驁不馴的3星座
    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然而今天我卻來形容了人的性格,瀟灑大氣,為朋友兩肋插刀或者寧願插自己兩刀的一類人,肝膽相照,公道自在己心。下面我們就來看看我說的是哪3個星座,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
  • 去留肝膽兩崑崙,崑崙所謂又指誰?
    俠士說「兩崑崙」指武林「崑崙派」的兩位拳師王五和胡七。這是陶菊隱的說法。眾所周知,譚嗣同出身名門,俠肝義膽,喜結交天下豪傑。當時他與名滿京城的武林高手「大刀王五」和「通臂猿」胡七結拜為兄弟,王五稱「五爺」,譚嗣同稱「三哥」,胡七為「七哥」。戊戌政變發生後,譚嗣同曾與王五、胡七等謀救光緒,因戒備森嚴未果。
  • 「去留肝膽兩崑崙」,譚嗣同絕命詩慷慨悲壯,「留」者有3種說法
    知道譚嗣同絕筆詩的人很多,會背誦的也不少,特別是後兩句「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不知激發了多少的英雄氣概,其視死如歸的壯舉,驚天地泣鬼神。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譚嗣同《絕命詩》這是譚嗣同被捕後在獄中寫就的。我們都知道,譚嗣同是戊戌變法的三大領袖人物之一,排在康有為梁啓超之後。戊戌變法失敗後,譚嗣同完全是可以逃走的。但是,他沒有。
  • ...貼出高雄市長任內最後一篇文章:我自橫刀向天笑 去留肝膽兩崑崙...
    晚間韓在臉書貼出市長任內最後一篇文章,並以「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為題,向支持者分享心情並訴說感謝。內容如下: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我們就將卸下市府職務,離開這裡。我不敢自比周武王,但我敢說我們這個團隊裡的首長是真的個個都有經世濟民的才能,並且我們同心同德,都懷抱著奉獻社會的真心誠意、有所不為的道德自律。今天,大家共聚在此、臨別在即,請容我最後一次以市長的身份好好謝謝他們。謝謝這一群讓我感到驕傲與不舍的市府團隊,謝謝他們願意放下原本舒適的生活,來到熱情的高雄;謝謝他們不少人離家背井、放棄高薪來這個城市和我一起打拼。
  •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這是誰的作品?別百度!
    至於楚南公是誰我不知道,具體是楚國哪裡人我也不清楚,但這句話真的就極其靈驗而且名垂千古了,因為後來滅亡秦朝的兩大集團,項羽集團和劉邦集團都是楚國舊地之人,象棋中的楚河漢界也直接來源於這兩個楚國老鄉兼結拜兄弟之間的奪國之戰。 之所以很多人認為是項燕說的,個人認為是因為現代電影電視搞的。
  •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 韓國瑜,告別高雄!
    ▲大批韓國瑜支持者穿白衣齊聚告別音樂會 據海峽新幹線報導 臺灣《聯合報》指出,韓國瑜邀請參與者穿白色上衣的動員令,除要展現他在高雄的民意,也要傳遞「還我清白
  • 我以我血薦軒轅-致奧杯賽的青少年朋友
    此時組委會邀請我錄製一段視頻,為你們鼓勁加油。說心裡話,你們的今天,就是我們的昨天。今天的賽事,讓我又想起了上世紀八十年代--如火如荼的青春歲月。撫昔追往,心緒難平,覺的還是給你們寫一封信⋯⋯ 對於作文,至今還是一臉困惑,一肚子茫然,儘管小學漢語拼音識字課後,就是作文課。然而,總感到一種前後未有的迷茫,文以載道,何謂之道?道在何方?
  • 都在傳楊思琦的性感寫真,我卻想起了她早年的這部《血薦軒轅》
    生於香港,長於香港的楊思琦是典型的「港女」,不曾留意她如何在香港小姐選拔中過關斬將,她主演的電視劇也只看過《血薦軒轅》,所以,印象中的她,始終是那個清秀溫婉,卻命薄如紙的「王怡」。《血薦軒轅》是2004年的劇,總共37集,講述了一個舊仇催新仇,跨度20多年的復仇故事。演員集合了鄭少秋、汪明荃、陳鴻烈、林峰、楊雪、楊思琦等老戲骨和新秀。
  • 「我以我血薦軒轅!」3年獻8次,博愛縣張立罡再為武漢獻血
    ①我以我血薦軒轅2月13日,博愛縣政協委員張立罡收到了朋友圈轉來武漢血站的簡訊通知,他自願捐獻的血小板,已經被武漢市一家醫院應用於臨床救治,又有一位病人的生命得以延續。當時,張立罡正在抗疫第一線站崗,負責博愛縣清化鎮街道辦事處官莊交通局家屬院的防疫值守,以一個普通奉獻者的名義。
  • 詩詞大會考「我以我血薦軒轅」,56人答錯,魯迅真的要被遺忘嗎?
    近些年,有一個很熱的文化熱詞,一遍一遍地被提及,它就是:去魯迅化。這個名詞是從哪裡來的,其實大家都不太能說清楚。之所以會有這個詞,很大原因是有些朋友發現語文課本上有一部分魯迅的經典小說節選被刪除了。頗有意思的是,在「去魯迅化」被不斷提及時,莫言、餘華、賈平凹、陳丹青、馬未都等文化名人,又多次在不同場合承認:魯迅是對我影響很大的作家。莫言先生甚至表示,如果能用平生所有小說,換一部《阿Q正傳》他是很願意的。其對魯迅的敬仰之情,可想而知。
  • 紀檢監察幹部踐行「我以我血薦軒轅」
    楊榮、李淼、朱建波……這些紀檢監察幹部踐行「我以我血薦軒轅」。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   誰的生命都只有一次,誰都有難以割捨的親人。這群最美「逆行者」正用自己一點一點的力量,和這場病毒災難進行鬥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