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嗣同認為的,「無我」和「大無畏」,是什麼樣的精神?

2021-01-09 追夢少年講娛樂

既然「我」是由五蘊因緣和合而成,並無時無刻的處在不生不滅的生死輪迴之中,那麼在對待個人生死問題上如何進行實踐呢?譚嗣同說:「誾者猶知死後有莫大之事,及無窮之苦樂,必不於生前之暫苦暫樂而生貪著厭離之想。知天堂地獄,森列於心中,必不敢欺飾放縱,將日遷善以自兢惕。」他認為人生前的苦樂僅僅是暫時的,死後在無窮盡的輪迴中所體味的苦樂才是永恆的,不能因小不忍而亂大謀,要時時反醒自己的行為與本心,警惕不要被世間的假相所蒙蔽和誘惑。

譚嗣同的這種殺身取義的思想不僅僅是說說而已,他的確也是這麼做的。如果說不怕犧牲,看淡生死的精神僅僅是一種個人的解脫,是自我的超度,那麼佛教所宣講的「大無畏」精神也被譚嗣同用來借鑑,作為他用來度人的理論基礎。他說:「無畏則無所用機矣。佛一名『大無畏』。其度人也,曰:『施無畏』。無畏有五,曰:無死畏,無惡名畏,無不活畏,無惡道畏,乃至無大眾威德畏。」可見,譚嗣同明確表示出度人就是施無畏,施無畏也就是度人,並且他將無畏作了進一步的劃分。他說到:「救人之外無事功,即度眾生之外無佛法。」由此可見,在他看來救人與度人就是佛法的一切,這種救國民於水深火熱之中的強烈願望,才是譚嗣同研習佛法的終極目標。

那麼如何來看待自我解脫與「施無畏」二者的關係呢?既然都是解救,到底先解救誰呢?譚嗣同對於這個世人爭論的先後順序問題也提出了質問,他說:「度人不先度己,則己之智慧不堪敷用,而度人之術終窮;···然則先度人乎?先度己乎?」可見,先度人可能會因為自己修行不夠,誤人子弟;先度己而又「易遺棄眾生」,還是功德不圓滿,緊接著,他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如人外無己,己外無人,度人既是度己,度己既是度人。譬諸一身,先度頭乎?先度手乎?頭亦身之頭,手亦身之手,度即並度,無所先後也。」在譚嗣同看來,度人與度己二者並不矛盾,都屬於度眾生,度人與度己相互包含,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無所謂主次與先後,無所謂清晰明顯的界限。

從表面上看是有分別的,但就本質而言是一體的。如果非要把兩者割裂開來,那是由於人們的私心私慾在作祟,沒有做到人外無己,己外無人,才會形成有度人與度己這兩種說法,造成先後的順序問題。既然眾生都要度,那麼到底度得盡還是度不盡,若是度得盡那麼又當在何時才能度盡呢?譚嗣同說:「時時度盡,時時度不盡,自有眾生以來,即各各自有世界,各各之意識所造不同,即各各之五識所見不同。」佛教所講的五識即眼、耳、鼻、舌、身,第六識是意識,前五識也就是由人的感覺器官所感知後形成的認識,第六識能夠想像與思維。在譚嗣同看來,正是由於這六識的存在,造成了形形色色的眾生,而這無量眾生,又各自具備自己的主觀世界。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同樣的日月山河,長林幽谷,不同的人會抒發出不同的情懷,形成不同的認知。在社會領域,同樣的人因意識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國家,不同的語言和文字,即使是相同的語言和文字,因使用的場合與環境不同,也會造成不同的認知。可見,大千世界中的無量眾生所形成的主觀世界真可謂是個天文數字。譚嗣同進而指出:「三界惟心,萬法唯識,世界因眾生而異,眾生非因世界而異。···有所增亦必有所滅,二者皆非理也。」他認為眾生所見所聞所想的來源於現實世界,是對現實世界客觀的如實的表達出來,那麼在譚嗣同看來,只要改變了現實世界,就可以統一眾生的主觀世界,這樣度人就不用度一個個的個體的人,也就變成了要度整個世界,如果能度了這個世界,那麼生活在這個世界的眾生也會自然得度。

他從不同的角度來衡量度盡與度不盡,說度不儘是因為眾生每天都在增加,說度儘是因為佛每天都在在增加。可見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問題所得到的結論是不一樣的,站在眾生的角度,看到如此芸芸眾生會說度不盡;站在佛的角度,看到遍地是佛又會說度得盡。度盡與度不盡只是相對而言,輕易的妄下結論只會帶有片面性,因此,譚嗣同的「時時度盡,時時度不盡」觀點應該是一個最理想且充滿智慧的回答。最後,譚嗣同說:「其實佛外無眾生,眾生外無佛,雖真性不動,依然隨處現身,雖流轉世間,依然遍滿法界。往而未嘗生,生而未嘗往。一身無量身,一心無量心。一切入一,一入一切。」佛與眾生是同體異態的,也就是說眾生與佛為同一法身,眾生是未度之佛,佛是已度之眾生。

看似佛在世間流轉不居,但實際上是無所不在的,佛教曾提出過「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的主張,不管是眾生還是佛都具備這種真性、佛性,只要這個佛性在,那麼佛也就在。佛性「遍滿法界」,佛也就會「隨處現身」。綜上所述,譚嗣同的關於度人與度己,度盡與度不盡兩套理論是其佛學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將這些觀點放在了《仁學》一書的最後兩篇,大概想以此作為他全書的一個總結。度人也就是「施無畏」,度人是佛學理論,施展大無畏的精神是一種政治抱負,講度人還是在探討人生,說大無畏則離不開社會。

相關焦點

  • 「我自橫刀向天笑」譚嗣同
    這就是「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譚嗣同。世間無物抵春愁,合向蒼冥一哭休。四萬萬人齊下淚,天涯何處是神州?譚嗣同湖南瀏陽人,1865譚嗣同出生在北京宣武城南孏眠胡同,他父親譚繼洵當時是湖北巡撫,實實在在的「官二代」。
  • 「我自橫刀向天笑」,譚嗣同留絕命詩慷慨就義,原來詩中藏著玄機
    清朝晚期,如同朽木,外強中乾,卻老大自豪,認為世界環宇,大清國位列前茅,當屬第一。西方列強認為只有暴力才是大清帝國能聽懂的唯一語言,於是乎,憑藉堅船利炮狠狠地教訓了大清國一頓,這才使得腐朽的滿清遺老們知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
  • 尋訪譚嗣同: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
    2018年是戊戌年,為隆重紀念湖南維新運動和譚嗣同殉難120周年,學者們紛紛撰述有關紀念文章,或研究譚嗣同的思想,或弘揚先烈的精神,而作家彭曉玲卻立意新穎,別開生面,不直面談論維新運動與譚嗣同。
  • 【新書推薦】跟作家彭曉玲一起《尋訪譚嗣同》
    今年是戊戌年,為隆重紀念湖南維新運動和譚嗣同殉難120周年,學者們紛紛撰述有關紀念文章,或研究譚嗣同的思想,或弘揚先烈的精神,而作家彭曉玲卻立意新穎,別開生面,不直面談論維新運動與譚嗣同。  譚嗣同的父親譚繼洵、母親徐五緣、夫人李閏、二哥譚嗣襄及瀏陽三先生、吳樵父子等,都是此前尚無人專題寫作的新題材,彭曉玲通過大量文獻閱讀、深入實地的調查訪問,都寫成了便於人們更深刻認識譚嗣同人道精神、民族大愛、獨立人格和悲憫情懷的紀實散文。
  • 譚嗣同行刑前,妻子因沒留下子嗣哭喊,譚嗣同回一句話,讓人淚崩
    吾行卻曲,無傷吾足。 不過譚嗣同卻並不為此悲傷,他妻子哭著對他說:「我們連孩子都還沒有,你就要走了嗎?」譚嗣同卻笑著說,「沒有孩子也許是一件好事。」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清朝曾經有過「康乾盛世」,朝廷上下都處在一片「天朝上國」的當中,一片歌功頌德的風景。然而俗話說得好,不比不知道,一比嚇一跳。
  • 《亮劍》值得我們去學習的大無畏精神!是什麼支撐著他們?
    但是這個時候的政委和他的兄弟們都是經過了一場大戰的!並且還是死了很多的人!所以這個戰爭有被李雲龍帶上了幫他們報仇的帽子!雖然這樣的一個戰爭的開始有點荒唐!但是他的做法像是一個男人應該做的!想想看現在的你!如果你的媳婦被人家抓走了你會怎麼樣去做!當然這個時候的你估計會直接就是炸了的吧!當然這個時候李雲龍也是這樣想的!並且還是這樣去做的!就像是他說的!到了司令員的哪裡他也是有話說的!
  • 司馬遷受宮刑,寫《史記》,該被記住的只有這種大無畏精神麼?
    說道《史記》的作者司馬遷,大家都普遍認為,司馬遷有著大無畏精神,受到了腐刑之後依舊在獄中花費全部精力寫《史記》。於是《史記》成為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同史,並且列為「二十四史」之首,被魯迅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而司馬遷真的只有大無畏精神嗎?
  • 金庸寫飛狐系列原來是暗喻大刀王五和譚嗣同
    譚嗣同身後,留有絕命詩一首,廣為流傳: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據言此詩原作非此,乃梁啓超為了自己的保皇活動作宣傳改作的。梁啓超說,兩崑崙指康有為及大刀王五,因為康有為跑路了,王五還在。由於梁的名氣大,所以這個說法為大多數人認同。還有陶菊隱說,崑崙就是武俠小說中的崑崙派,指大刀王五及通臂猿胡七。
  • 國際醫生白求恩,心懷大無畏精神,在我國救死扶傷直至去世
    白求恩一個偉大的醫生,抗戰時期他不遠萬裡從加拿大來到中國,救治了我國無數的百姓和士兵。為我國抗戰勝利做出巨大貢獻,是我們的英雄,受到了我國人民的愛戴。那麼如此偉大的人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呢,我來給大家介紹一下吧。
  • 譚嗣同被處決時,妻子因沒懷孕而哭喊,譚嗣同卻說:沒有比有好啊
    廣結良友譚嗣同自幼就敬仰那些濟弱鋤強的草莽英雄,能與譚嗣同成為生死之交的仗義俠客少之又少,在北京譚嗣同初識了開著源順鏢局的大刀王五(王正誼),因大刀王五豪爽的性格和崇高的道德和義氣與譚嗣同成為至死不渝的摯友。在瀏陽求學期間結識唐才常,二人在長沙時務學堂學習時被稱為"瀏陽二傑",與唐才常的相識為之後的維新變法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 世人學問求道,少不了勇猛精進的大無畏精神,否則便會一事無成
    世人學問求道,少不了勇猛精進的大無畏精神,否則便會一事無成。當年宰予白天睡覺孔子就嘆氣道:「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粉刷)也,"這種人真是連責備也不值得!時間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是公平的。時間就是生命,從這個意義上說,若不抓緊時間,勤於進取把上帝賜給人們最寶貴的東西給平白無故地很費掉,就等於是糟蹋了人的生命。
  • 日本發現一密檔,揭開戊戌政變真相,學者:康有為把譚嗣同害慘了
    畢永年在9月13日這天抵達京城,而在9月15日晚上,康有為就和他見了面。康有為對他說:「汝知今日之危急乎?太后欲於九月天津大閱時殺皇上,將奈之何?或欲效唐朝張柬之廢武后之舉,然天子手無寸兵,殊難舉事。吾已奏請皇上,召袁世凱入京,欲令其為李多祚也。」看得出來,康有為已經察覺出了現在緊張的氣氛,他認為當今局勢危急,太后可能會藉機謀害皇帝。
  • 平凡人的大無畏精神——淺談《一拳超人》中無證騎士的逆行之路
    意思是,英雄人物何必問他的出身和來歷。而我認為,這句話可以有更廣義的解釋。英雄不分年齡與性別;不考量能力的大小;不計較貢獻的多少。無證騎士一直在履行他作為英雄的職責,即便很多問題都不是他能解決的,也義無反顧的投身其中,在強援到來之前竭盡全力保護普通民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無證的力量是渺小的,可他的行動是偉大的,他的這種精神可以點燃人們的信念,更能夠增強大家對「英雄」的信任。
  • 我自橫刀向天笑——維新志士譚嗣同
    聽到譚嗣同慘死的噩耗,唐才常已行至漢口。急忙掉頭回瀏陽家中,譚嗣同早前寫給他的遺書,也輾轉到來。譚嗣同之死,告訴他改良之道已不可行,非以革命不能救蒼生。報兄弟仇,雪家國恨。他取道上海,東渡扶桑。在日本,唐才常見了很多人。保皇黨、革命派、投機者、野心家。
  • 張維欣丨關於譚嗣同三張照片背後的故事
    其中就有瀏陽人劉善涵在收到照片後,題寫了一則《題譚壯飛太守小像》:「圖中左肩偏袒、右膝著地,手合十而氣沉肅者,其我壯飛尊者乎?」,又「大地山河,了了到眼,見者莫不皆歡喜。」目前流傳最為廣泛的譚嗣同合十像,即為此照中所截取。譚嗣同曾將自己的部分單獨衝印並在旁籤名以貽他人。
  • 「榮光·領隊」|廣東第七批醫療隊領隊張剛慶:我為隊員大無畏精神...
    領隊張剛慶感言: 第七批廣東馳援醫療隊: 為方艙醫院貢獻廣東經驗 2月3日晚12時,廣東國家緊急醫學救援隊61人,冒雨攜帶7臺救援車輛及藥品、醫療設備、防護和生活物資31噸,成建制地馳援武漢
  • 僅有的3張存照揭秘譚嗣同最後3年|人物
    譚嗣同,字復生,號壯飛,湖南瀏陽人,歷史對他的定義為「政治家、思想家」。1898年9月28日,一個秋高氣爽的好天氣,因變法失敗而不願出走的譚嗣同留下一句「我自橫刀向天笑」,於是頭顱輕一擲,慷慨燕歌行。譚嗣同存世照片極少,僅有3張,分別拍攝於1896、1897、1898年,南京、上海、長沙三地,前人多不知其照片緣起以及相關的具體細節。
  • 願你能真正懂得「四大皆空」,無欲則剛,以大無畏的精神面向人生
    由此及彼,客觀分析,佛門認為,不僅小小陶罐要由「四大」和合而成,就是大至日月星辰,小至日用萬物,並且就連我們人的身體,乃至其他一切生物,也無不都由「四大」湊成。佛說:當念身中四大,各自有名,都無我者。」這是就人的身體分析,地是骨肉,水是血液,火是體溫,風是呼吸,並由此「結而成身,以為神宅」。圓覺經卷上則說得更加細緻:「我今此身,四大和合。
  • 《大俠霍元甲》寇家瑞飾演的黃文發,一如譚嗣同,用鮮血喚醒同胞
    《大俠霍元甲》寇家瑞劇照寇家瑞塑造的愛國青年非常完美,對師父謹遵師命,盡職盡責;對師兄弟親如兄弟,寬厚豁達,哪怕和師弟大有同時喜歡了小蓮,那是他僅有的一次對女孩動心,但當小蓮說出喜歡的人是大有時,黃文發也完全尊重小蓮的意願;對自己熱愛的武術勤勤懇的,決心跟隨三年練不成不離開;對先進理念滿腔熱血,最終甘願捨棄自己的生命、對師父和霍家的熱愛、對南洋產業的繼承,毅然參與了行刺欽差大臣的行動,捨生取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