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凱出賣維新派的背後:不只是見利忘義這麼簡單,袁世凱也無奈

2020-12-25 老傅言史

前言:

大約是十多年前,很多網絡名人認為中學的歷史教科書有著太多虛假的成分,和歷史事實不符合。其實客觀來說,中學歷史教材的編輯,需要考慮中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以及人生閱歷,因此在深度方面較為淺薄也是可以理解的。比如袁世凱選擇出賣光緒帝,歷史課本的說法是袁世凱是出於榮華富貴的考慮。

其實這個說法也是一種淺薄的說法,但是大方向是沒錯的:因為袁世凱確實是為了榮華富貴考慮,但是,教科書沒說的是:如果袁世凱選擇支持戊戌變法,其結局是死路一條。

1、 戊戌變法的背景

1895年,大清國遭遇了甲午戰爭的戰敗,最終,清朝被迫向日本割地賠款。說實話,《馬關條約》的籤訂,在清朝歷史上,可以用史無前例來形容。之所以這樣形容是因為:雖然清朝此前,就曾經向列強支付過大量賠款,但是,這些賠款和日本人所要的賠款比起來,簡直是小巫見大巫:因為其他列強的賠款,清政府拿得起,日本人的賠款,連本帶利算起來,清朝需要借高利貸才有可能支付。從這可以看出日本人的歹毒心理。

不過,甲午戰爭帶來的後遺症十分巨大。在外部,列強見大清國如此虛弱,於是開始研究如何瓜分清朝。而內部,清朝在此走在了十字路口:因為此前清朝推行洋務運動二十年,清朝自我感覺自己是一個強大的國家,但是,甲午戰爭以後,說明洋務運動已經徹底失敗了。清政府上下都意識到了一點:那就是,清朝需要再次變法。於是,有了戊戌變法的背景。

2、 康有為的不靠譜

其實客觀來說:當時的整個清朝,不論是慈禧太后還是光緒帝,都深知變法的重要性:雖然後世對慈禧太后的口碑普遍很差,但不可否認,慈禧太后確實是支持變法的。因為如果大清朝滅亡的話,最大的受害者必然是慈禧太后:新的政權,無論如何都不會讓慈禧太后繼續那麼高高在上下去。因此單就這一點來說,慈禧太后是一個最愛大清朝的人。只是變法說起來容易,但是,如何去做卻讓人感到迷茫。舉個較為簡單的例子:

我們每一個人都希望,自己能夠成為一個有錢人。但是,如何成為有錢人?就因為找不到方法,作為我們絕大多數人,都需要依靠一個月幾千塊的工資進行生活。這雖然是一件很殘酷的事情,但卻也沒有辦法否認。康有為是一個擅長炒作的人。通過炒作,沒什麼學問的康有為積攢了很高的名望。並且,光緒帝委任康有為進行變法。其實康有為不過是一個江湖騙子而已,對於西方各國的行政一點不了解。

所謂的知道變法,不過是自己的胡編亂造加上道聽途說整合而來。並且,康有為由於沒有做過官,因此對於大清國具體的行政情況,也絲毫沒有經驗可言。更為重要的是:除了四書五經之外,康有為對於近代的理工方面的知識,其了解程度幾乎為零。因此光緒帝委任康有為進行變法,本質上是一種病急亂投醫的體現。而康有為的變法到底有多麼不靠譜?先說外交方面。康有為主張"合幫理論"。

所謂合幫,指的是清朝、英國和美國以及日本這四個國家組成一個新的國家,英美日清四國政府都放棄原本的權力,而後四個國家的賢良人士,按照比例組成一個新的政府,負責新國家的運作。這個想法,相信有點現代國際關係方面常識的朋友都會意識到這一點:那就是這個想法十分的荒唐。因為一來,這件事情很不現實,二來,即便是合幫,也無非是洋人利用各種外交手段,最終把清朝變成徹底的殖民地,清朝可以用不戰自降來形容。

關鍵詭異的是:康有為告訴光緒帝:自己已經取得了英國、美國和日本的認同。從這我們可以知道:康有為再一次忽悠了光緒帝。在內政上,毫無政治基礎的康有為主張對清朝的官場進行大清洗。這就意味著,整個清朝的官僚集團在一夜間,站在了康有為的對立面,並且,康有為還對基層的公務員以及清軍進行一刀切模式的裁撤。可以說,康有為的這個改革,幾乎在一夜間得罪了大清國上上下下所有的人。

3、 譚嗣同的謬誤

譚嗣同比康有為誠實一些,但是卻也十分激進。因為康有為雖然設計出了一堆荒唐的理論,但是,這變法在很多程度上是需要金錢支持的。舉個例子:戊戌變法的內容包括基礎建設。而基建也是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才可以。比如說修建鐵路、近代化的兵工廠,幾乎到處都要錢。而新軍的建設,也需要大量的金錢支持。這時的清朝,剛剛支付了甲午戰爭的賠款,是拿不出這筆錢出來的。因此譚嗣同給光緒帝提出了一個意見:

那就是把西域和青藏高原折價賣給英國,這樣可以換來金錢,用來進行變法。甚至譚嗣同還提出:包圍慈禧太后居住的地方,而後誅殺慈禧太后,這樣可以保證變法順利實行。而根據這些表現我們可以看出來:變法是當時的客觀需要,但是我們不能不承認這一點:那就是所謂的戊戌變法,其實本質上更是一場胡鬧。

4、 袁世凱的選擇

儘管當代對袁世凱的評價並不是太好。但是有一點我們必須承認:那就是袁世凱是一個實幹家。袁世凱是一個很務實的人。因此,袁世凱當時已經意識到了,所謂的戊戌變法,其實就是一場鬧劇。而這場鬧劇註定不會成功,自己即便是選擇支持光緒帝,戊戌變法也不會實現富國強兵的目的,更何況,自己還會因此引來大禍。因此經過一番考量,袁世凱選擇出賣了光緒帝。

結語:

歸根結底我們可以這樣理解:那就是袁世凱不論是出於什麼樣子的角度,都不會選擇支持戊戌變法,因為這是註定失敗的一場變法。

相關焦點

  • 戊戌政變:袁世凱為什麼出賣維新派?為何不賭一賭光緒的帝黨?
    公元1898年,年輕的光緒皇帝在康有為、梁啓超等維新派人物的推動下,衝破頑固派的阻撓,頒布《定國是詔》,開始實行變法維新。 變法運動初期,袁世凱曾經表現出支持變法、積極推動變法的熱忱:強學會成立之後,袁世凱積極參與,稱為強學會的發起人之一;袁世凱又派人到北京與維新派保持緊密地聯繫;袁世凱積極的幫助維新派…………袁世凱對戊戌變法的熱情和關心,贏得了維新派志士和光緒皇帝對他的信任。為此,光緒皇帝還專門在頤和園召見了袁世凱,破格提升他為候補侍郎,專辦練兵事務。
  • 從維新派到「告密者」再到大梟雄,袁世凱信奉的成功秘訣只有一條
    康有為這時已察覺維新派沒有抓住兵權的弱處,鄭重向光緒帝舉薦袁世凱,並通過譚嗣同呈遞密奏,請皇上將袁世凱掌握手中,以備不測。此前,康有為已對各將帥進行暗中審查,最後將關注的目光留在了袁世凱身上。種種跡象表明,袁世凱似乎是維新變法的積極倡導者和支持者。當年二月二十五日(3月17日)袁世凱拜訪翁同龢,晤談中「極言非大變法不足以保全,非維新不足以濟時艱」。
  • 袁世凱與徐世昌,本應兄弟攜手改變歷史走向,最終卻選擇分道揚鑣
    一、文武相和,出賣變法 徐世昌,字卜五,號菊存,又號菊人,祖籍浙江。幼時徐家不算是大富大貴的家庭,但也算的上是書香門第。袁憑藉自己對日作戰經歷取得了康有為、梁啓超等人的信任,徐也躋身於維新派之間。1895年8月袁與徐一同加入強學會。之後的袁徐也曾向朝廷提出變法,可朝廷此時已經是帝(光緒)後(慈禧)相爭,支持維新派的光緒帝並不掌握兵權,所以維新改革阻力極大。 此時在小站練兵,擁有一定兵權的袁世凱就成為了這個局中的焦點人物。
  • 袁世凱告密導致戊戌政變爆發,這個說法真的可靠嗎?
    事情是這樣:原本慈禧是默認變法的,她覺得,只要不對她尊貴的地位構成威脅,皇帝愛幹什麼就幹什麼,不多過問。她認為:康有為只是一介書生,任他們鬧,也鬧不了天上去。但是,9月18日她突然接到御史楊崇伊的上疏,說光緒帝支持維新變法;私自提拔官員;勾結洋人;違背祖制;攪亂朝綱等問題,要求她出面幹涉並重新訓政。慈禧感覺到了時局的嚴重性,決定立即停止變法,馬上回紫禁城訓政。
  • 揭秘「戊戌政變」真相,是袁世凱告密直接導致的嗎?
    1898年夏,27歲的光緒皇帝在維新派的極力推動下,頒布「明定國是」詔書,「不惑於浮言,不撓於舊黨」,開始了轟轟烈烈的「戊戌變法」。九月二十一日凌晨,慈禧太后風風火火的從頤和園趕回紫禁城,直奔養心殿,命人帶走所有奏章和文書,將光緒帝怒斥之後立傳懿旨,以其不能理政為由,再次臨朝訓政,將光緒帝幽禁於南海瀛臺涵元殿。
  • 袁世凱辛亥推翻帝制的貢獻為何不被歷史承認?
    《袁世凱靠什麼在晚清政壇崛起》,感觸頗多。 一般來說,政治人物是不可以犯錯誤的,一件壞事足以一筆勾銷一百件好事,而且基本上不會得到原諒。儘管袁世凱是晚清維新派的重要代表,他在推動中國政治、軍事、司法、經濟、社會管理、教育等領域的現代化方面作出了許多貢獻;僅就辛亥革命而言,如果說推翻君主專制制度是其成功標誌的話,那麼袁世凱的功勞是誰也比不上的。
  • 光緒皇帝要發動政變,為何那麼多將領中,偏選中賣友求榮的袁世凱
    但袁世凱並未感念維新派的知遇之恩和光緒皇帝的提拔,轉身向頂頭上司榮祿告密,將維新派殺榮祿、調兵入京、囚禁慈禧太后的主張和盤託出。雖然現在關於袁世凱出首告密和慈禧太后囚禁光緒皇帝孰先孰後的問題一直爭論不休,但袁世凱賣友求榮、賣皇帝求榮,卻是板上釘釘的事實。
  • 袁世凱在濟南幹的那些事兒
    自從上一年戊戌政變後,慈禧太后開始對新政進行全面清算,維新派人物被到處追捕、處斬、圈禁和罷官。清廷政治上的全面反動和保守,又直接影響到了社會上早已存在的仇外情緒,各地教案頻頻發生。從1897年曹州教案起,到袁世凱署理巡撫,三年內,因民教衝突愈演愈烈,山東巡撫先後換了四任。
  • 戊戌政變,袁世凱的告密並不是主要原因,但他卻害死了譚嗣同
    這是一段大家耳熟能詳的歷史,1898年,光緒皇帝銳意變法,但是遭到了頑固派的阻撓,為了將變法進行下去,維新派找到了袁世凱,密謀圍園殺後,但是袁世凱轉身就把消息告訴了榮祿,榮祿連夜趕到頤和園,深夜敲響慈禧的大門,慈禧一聽,大吃一驚,急忙趕回皇宮,第二天上朝,拿下光緒,囚禁瀛臺,是為戊戌政變。從此,光緒恨透了袁世凱,經常畫個烏龜,寫上袁世凱的名字,用小箭射他。
  • 袁世凱為什麼要稱帝?
    香爐裡青煙嫋嫋,彎彎曲曲的衝房梁而去,猶如袁世凱躁動不安的內心。他用胖胖的手猛然拍了一下光頭,口中發出一聲長長的嘆息:「做皇帝到底對不對?」袁世凱不禁陷入沉思。當天上午,由全國選出的1993名國民代表齊聚,對共和制更改為君憲制進行投票,結果不出意料,1993名國民代表全票通過施行君憲制,並懇請袁世凱就任中華帝國皇帝。
  • 袁世凱帝制被推翻,誰的功勞最大?若看不清形勢,打臉的就是自己
    馮國璋雖不反對「復闢帝制」,但他也沒有想到袁世凱卻騙了他,自己做了皇帝。其實,馮國璋對袁世凱並非沒有防備之心。 在馮國璋看來,袁世凱當上皇帝之後,很快就會拿自己開刀,從政治、軍事及經濟等各方面考慮,袁世凱不會讓江蘇落入旁人之手。於是,馮國璋開始找外援,和雲南的蔡鍔、廣西的陸榮廷私下聯繫,並在「反袁」的認識上達成了一致。
  • 「北洋三傑」如何對待袁世凱稱帝
    上世紀初,袁世凱署理山東巡撫時,邀請德國駐膠州總督到濟南閱操。該總督看到袁所練新軍操練水平較高,當場讚揚主持操練的王士珍、段祺瑞和馮國璋為「北洋三傑」。但是,這「三傑」還各有一個外號,由於三個將領的性格各不相同,時人稱其為北洋「龍、虎、狗」。
  • 辜鴻銘罵袁世凱比誰都狠,為何袁世凱不殺他?一句話道出真相
    士兵們見此情形,必只知有你而不知有國家,一上戰場,將士各為自己的領兵統帥而戰,臨陣時一定彼此不相救顧。如此一來,即使步伐齊整,號令嚴明,器械嫻熟,也不可能打勝仗。因此說:練兵的秘訣,第一是尊王。"袁一時大窘下不了臺。
  • 袁世凱自省:責任在《順天時報》?
    袁世凱自省,責任在《順天時報》? 武漢抗疫經歷了兩個月,看到的聽到的太多,想說的太多,但好多話又不能說,不敢說。說了也無益,於是改弦更張,說點別的。這些文字是否真是袁世凱的手跡,未考。袁世凱那個時代作文,一般不做標點的。這一大段話,標點分明,且按公曆紀年落款,故有點疑問。但歷史學家周谷城老先生曾親口告訴過我,他是主張寫毛筆字標點的,並說明此舉是有來歷的。這麼說來,是不是真跡,並不重要了。袁世凱寫完這些個字以後,不久就去世了。歷史書寫的是,袁世凱倒行逆施,在國民的一片唾罵聲中一命嗚呼了。他為什麼寫下這幾十個字?
  • 袁世凱的「皇太子」袁克定的悽涼結局
    ,皇帝美夢只做了83天;在其背後極力鼓吹復闢帝制的袁克定也從此被打上「欺父誤國」的標籤。  袁、張兩家專就親戚交誼而論,實非如何親近;並且袁世凱與其長兄關係並不親密,所以袁世凱起用張鎮芳且委以鹽務重任,應更多是出於對張鎮芳經濟才幹的賞識,而不是簡單的裙帶關係。張、袁兩家都是當地大家。項城是個老城,主城區幾乎一條街的房子都是張家的。
  • 此人是民國初年黑社會1哥,無奈惹怒袁世凱,中計死在亂刀下
    但即便是他有這麼高的官職,他還是改不了他的不良惡習。他開始欺壓百姓、騙取政府的錢財,這件事情讓他被孫中山免了職。被免職後的他,準備東山再起,不久後就加入了中華共進會,成為會長。這是一個只會惹是生非的組織,這引起了袁世凱的注意。當時的應桂馨正因為這個組織參與了武昌兵變被黎元洪通緝。為了讓他為自己所用,袁世凱對他實行了招安,託關係取消了他的通緝令。
  • 袁世凱和司馬懿同樣是「偷天換日」,為何唯獨袁世凱成為歷史笑柄
    司馬懿作為一個故人,尚且懂的明哲保身,不去挑戰世間的輿論和無常,而袁世凱則冒天下之不韙,鋌而走險的去稱帝,這不由讓我想起了三國中一個叫袁術的諸侯,也是貿然稱帝,使自己遭受了滅頂之災。袁術和袁世凱,兩袁稱帝之事,可謂有異曲同工之處,二人的結局也一樣,匆匆而逝,成為笑談。
  • 使袁世凱成為「竊國大盜」的罪魁禍首,他寧死也不願意說出名字
    馮國璋怕袁世凱真做什麼傻事,衝動地跑去試探袁世凱:「您真要當皇帝?」意思是說,都這種時候了,你得說真話,不然讓他們這些打手到時候怎麼幫忙?袁世凱當時其實只是在兒子袁克定的攛掇下微微有些意動,但也仍然堅定共和主義的。
  • 民國八年袁世凱銀元,為啥總是這麼貴?
    文瀚樂拍為你探尋背後的淵源。民國八年袁大頭,指的是民國八年(1919年)發行的袁世凱像背嘉禾銀幣,雖然以專業人士的眼光來看,還會細分成普通版、連口造版等,不過下面的內容不會這麼專業,提到的袁大頭也只是整體概念,不包括具體的特殊版本。
  • 袁世凱是如何從小站練兵到北洋軍閥首領,當時擁有多少兵力
    1894年甲午戰爭,清朝軍隊戰敗,袁世凱本人也從朝鮮逃回北京。適逢清政府決定編練新軍,袁世凱亦積極鼓吹,多次上書朝廷,提出練兵計劃,逐漸獲得「知兵」的美譽。同時,袁世凱亦積極利用袁甲三和袁保恆的關係,在北京廣交諸如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有及翁同和 、榮祿等權貴,爭取支持。終於皇帝下諭,袁世凱接替在天津小站編練「定武軍」、成績不甚顯著的胡燏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