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嗣同被斬首,他的湖廣總督父親為何不出手相救?實在有苦難言

2020-11-18 騰訊網

戊戌變法雖然失敗,譚嗣同也被殺,他的那種願以頸血刷汙政,視死如歸的精神不僅直指清朝政府的腐敗和黑暗,同時也為人民樹立了一座不朽的豐碑,讓後人永遠去敬仰。

光緒年間,一個叫譚嗣同的人牽頭發動了戊戌變法。雖然他發動這場變法的初衷是為了救國救民,但是得到的結果卻顯然令人感到非常失望。而隨著變法的失敗,他也成了階下之囚。因為他宣揚的變法損害了慈禧老太后的利益,所以變法失敗後便被老太后視若眼中之釘。後為了警告天下人安分守己,老太后下令將他及其他五個參與了變法的人一同處以斬首之刑。那麼問題來了,出了這麼大的事情,為何譚嗣同的父親沒有露面對他實施救援呢?其實,他是有苦難言!

一、譚嗣同父親的身份

在給大家分析原因之前,我們先來給大家介紹一下譚嗣同的父親的身份。可能在很多人看來,譚嗣同的父親之所以沒有對兒子施以援手,不過是因為他無權無勢,沒有辦法救自己的兒子罷了。然而實際上,情況卻並非如此。要知道,譚嗣同的父親譚繼洵並非是什麼普通人。他官至光祿大夫、湖北巡撫,還兼任著湖廣總督。如此高官厚祿,卻不救自己的兒子,自然就容易讓人感到非常奇怪了。了解了這一信息後,我們再來給大家介紹譚繼洵不救自己兒子的原因。

二、譚嗣同父親不救兒子的原因

首先,他自己本就反對兒子變法。其實在那個時候,不光民間有人一直在積極主動地實施著變法行動,朝廷中也有不少大臣非常贊成變法之舉。可不管別人怎麼支持變法之舉,譚繼洵都明確表示不支持。既然他自己都不支持了,又怎麼可能會允許自己的兒子去搞什麼維新變法呢?於是,他為了阻止兒子搞維新變法,可以說是早就跟兒子將關係鬧到了非常不好的地步。在這種情況下,兒子出事了,他哪裡會不顧一切地選擇去救他呢?

其次,他惹不起慈禧老太后。眾所周知,慈禧在當時代表的是守舊派勢力的利益。別看她自己不是大清朝的皇帝,但是卻手握著大清朝的實權。在這種情況下,別說朝廷中的大官都得唯她命是從了,甚至就連皇帝,也不得不選擇乖乖聽從她的指揮。她讓皇帝做什麼,皇帝就得做什麼。不然的話,皇帝自己的下場也不會好到哪裡去。身為朝廷中的大官,譚繼洵清楚慈禧這個人遠勝於他自己的兒子對慈禧的了解。他知道就算兒子搞的變法得到了皇帝的讚賞,也終究沒有辦法順利在慈禧太后的眼皮子底下得到實施。

所以在剛開始得知兒子搞變法的時候,他就想辦法竭盡所能去進行勸阻。可惜譚嗣同變法的意志非常堅定,無論譚繼洵如何進行勸阻,他都始終一意孤行。這下子,譚繼洵無奈了。一面是有權有勢、錙銖必較的慈禧太后,另一面是無權無勢、堅決變法的親生兒子。兩相碰撞之後,兒子明顯慘敗。若是他在這種時候敢出面拯救自己的兒子,那無疑就會得罪慈禧老太后。而對方並非是他能得罪得起的人物,所以他只能選擇對兒子的死「視而不見」了。

再次,為了保全家人,他不敢救兒子。除了本就不支持變法和惹不起慈禧老太后的緣故外,譚繼洵之所以不去救自己的兒子,並不是因為他不想去救,而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不敢去救。要知道,一旦他出面去救了自己的兒子,那不僅容易給自己也招致來殺身之禍,而且還很有可能會給自己的家人甚至整個家族都招致來殺身之禍。若是這個家族就只有他跟譚嗣同兩個人,那或許在這種危急時刻,他會奮不顧身地選擇出面去營救自己的兒子。可偏還得考慮家人和家族的利益和生死存亡,那他自然就只能寧可捨棄兒子的性命,也不能出面去做可能會危機家人和家族利益的事情了。

結語:

當然了,在譚嗣同被抓並遭到處斬這件事上,譚繼洵並非是沒有任何作為。要知道,有資料顯示,他在兒子被害以後,曾十分沉痛地為他寫下了一副輓聯。一是為了哀悼自己的兒子,二則是為了表達自己內心對兒子被殺一事的悲傷情感。由此可見,身為一個父親,他不救兒子主要是因為有太多的無奈存在。

相關焦點

  • 我自橫刀向天笑——維新志士譚嗣同
    聽到譚嗣同慘死的噩耗,唐才常已行至漢口。急忙掉頭回瀏陽家中,譚嗣同早前寫給他的遺書,也輾轉到來。譚嗣同之死,告訴他改良之道已不可行,非以革命不能救蒼生。報兄弟仇,雪家國恨。他取道上海,東渡扶桑。在日本,唐才常見了很多人。保皇黨、革命派、投機者、野心家。
  • 吳三桂兵敗後,孫女被人納小妾,康熙知情後,雲貴總督全家遭殃
    早在吳三桂攻入緬甸之前,他的謀士劉玄初就提醒他,養寇自重才是上策,但吳三桂不聽,毅然處死了永曆帝朱由榔。古人云:狡兔死,走狗烹。永曆帝被殺後,清廷立即開始著手削弱吳三桂的勢力。康熙二年,清廷以「雲貴已無賊寇」為由,收繳了吳三桂的平西大將軍印。康熙六年,清廷又下旨令雲貴總督聽命於朝廷,並且取消了吳三桂的人事任命權。
  • 年羹堯擔任撫遠大將軍後,他的權力有多大?總督見了他都要下跪
    ——《清史稿》 年羹堯生於康熙十八年(1679年),父親年遐齡是清廷的官員,最高官至湖廣巡撫。生在這樣的家庭,他從小自是衣食無憂,而他又十分的聰慧。21歲那年就考中了進士,進入翰林院,此時的他可謂是前途無限。事實上也是如此,康熙皇帝很喜歡他,對這個青年格外賞識和破格提拔。
  • 譚嗣同:中國為國流血第一士
    1898年9月28日,北京菜市口6顆人頭落地,其中有譚嗣同的一顆。「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譚嗣同完全有機會逃走,康有為、梁啓超們都逃了,他要用這顆頭來開啟民智。
  • 清朝八大總督的差距有多大?一個被人搶破頭,一個沒人看得上
    不過熟悉歷史的人我們可以看到,清朝的行政體制幾乎是換湯不換藥的。明朝時期為了便於管理全國,在全國設立了若干個總督,而總督一詞也成為了」封疆大吏「的代言詞彙,當時總督的權力究竟有多大呢?簡單來說就是軍政一把抓,平時管理地方,必要時甚至可以派出軍隊。
  • 清朝有哪些總督,權力大嗎?
    清初總督額數及轄區並不固定,乾隆以後成為定製,全國設有八個總督:直隸總督 、兩江總督、陝甘總督、閩浙總督、湖廣總督、兩廣總督、四川總督、雲貴總督。光緒三十二年,東北奉天、吉林、黑龍江建行省,改將軍為總督,稱東三省總督。此外明清時還專門設有河道總督、漕運總督等專管某項政務的總督官職。
  • 古代斬首為何在午時三刻?午門又是在哪裡?
    古裝影視劇中有一個幾乎人人耳熟能詳的情節,就是某人被判死刑,主審官宣布:午時三刻,推出午門斬首!為什麼古代斬首要在午時三刻?其實,午時三刻行刑,是明清官府的慣例,或者是民間百姓、說書人、寫書人的普遍看法,古代法律根本沒有這樣的規定。那麼「午時三刻」究竟有什麼奧妙?1、午時三刻到底是什麼時候?
  • 三生三世十裡桃花:桑籍和少辛命不該絕?至少有3人會出手相救
    天君的3個兒子中,桑籍是他比較喜歡的一個,可是他居然為了一條小巴蛇與父親作對,身份和生命都可以不要,天君非常生氣,決意要拆散他們,桑籍不願,決定與少辛雙雙赴黃泉,以死謝罪。當時在座的神仙,都親眼目睹了桑籍和少辛的深情相許,一條小巴蛇死了不打緊,可是天族二皇子如果沒了,影響還是很大的。當時有心救他們的人,至少有3人,他們都抱著何種心態呢?一,折顏。
  • 三生三世十裡桃花:桑籍和少辛命不該絕?至少有3人會出手相救
    天君的3個兒子中,桑籍是他比較喜歡的一個,可是他居然為了一條小巴蛇與父親作對,身份和生命都可以不要,天君非常生氣,決意要拆散他們,桑籍不願,決定與少辛雙雙赴黃泉,以死謝罪。往淺顯了說,少辛到底在狐狸洞住了這麼久,折顏不忍心看著少辛死,所以他出手相救。往深一點說,折顏是為了白淺和青丘,他不希望因為桑籍和少辛的死,讓白淺背上更大的汙名。
  • 清朝名臣于成龍為何不可能斬殺江寧總督?
    于成龍上任之後,堅決不像周圍的其他官員一樣貪汙腐敗,成為官場的一股清流,更為關鍵的是,于成龍想盡辦法為百姓創造美好生活,廣西的窮是出了名的,並且匪患很多,于成龍專門追捕盜賊還百姓安居樂業。于成龍還在當地半期學校,提高人們的教育水平,幫助寒門子弟讀書出人頭地。明朝滅亡後,于成龍繼續做官,他的美名被康熙皇帝得知,從此得到康熙皇帝的重用,將他晉升為兩江總督。
  • 清朝八大總督,平級卻差距很大,直隸有權,兩江有錢,雲貴最苦
    ▲清朝八大總督分布圖當時的清朝有八大總督,分別為直隸總督、兩江總督、湖廣總督、閩浙總督、兩廣總督、陝甘總督、四川總督、雲貴總督。這裡不但是清廷的經濟命脈,更是文人翰林的主要來源地。如果不是科舉錄取時向各省略有平均,很可能百分之六十以上的進士,都來自於此地。後來兩江總督又兼任南洋大臣,負責五口通商,在地位上也與直隸平起平坐。
  • 清朝八大總督受歡迎程度有多大差距?一個搶破頭,一個沒人看得上
    清朝也學習了一些明朝的制度,設立八個總督,我們不知道的是,總督雖然都是一品,但是彼此還是有等級差距,當時直隸總督最搶手,而雲貴總督就沒人想當,到底是為什麼會有如此大的差距呢?清朝最火的是直隸總督和兩江總督,這跟當時的地緣有關係,北京是書讀,所以直隸總督的地位可想而知,整個北京的事務和官員都是直隸總督在管理,還要保衛北京城。
  • 安撫邊遠:成化年間,為何開設湖廣鄖陽府
    安撫邊遠:成化年間,為何開設湖廣鄖陽府自成化初年,陝西至荊、襄、唐、鄧之間,皆為長山大谷,綿亙長達千裡,所以流逋的人能夠藏聚,這也是劉千斤之亂的原因。至李鬍子復亂,流民人數甚至多達一百萬。宣德年間,有流民鄒百川、楊繼保匿聚為非作歹。正統年間,百姓胡忠等開墾荒田,才開始入版籍,編成裡甲。成化年以來,劉千斤、石和尚、李鬍子相繼作亂,大臣處置失宜,終未安輯。現在,河南歉收百姓饑荒,只能入山就食,勢不可止,如何保護以後不成後患?
  • 清朝的八大總督權勢滔天,封疆一方,清廷不擔心他們造反麼
    清朝承接明制,在地方上設立八大總督(後來設立東三省總督,但是沒多久清朝就滅亡了),統管一省或數省的民軍經政,可謂權柄滔天。經歷過「三藩之亂」的清朝,為何放心地將權力,交給總督這種級別的封疆大吏,不擔心重蹈覆轍嗎?其實清朝作為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將管理制度細化到極致。
  • 如何給清代的八大總督進行排名?
    當然在總督的設置上同樣如此,除去特殊時期,清代常設的總督共有八個,即,直隸總督、兩江總督、湖廣總督、陝甘總督、四川總督、閩浙總督、兩廣總督、雲貴總督(東三省總督暫不列入)。這八大總督都是封疆大吏,官居從一品,但從具體的職責情況以及朝廷的重視程度來看,也分三六九等。
  • 惡徒猥褻少女逍遙法外,少年出手相救卻被蹲看守所
    他的家人,為了拯救自己的孩子,正在四處奔走,然而四處碰壁,受到無數的冷眼。王勇為何會遭受如此厄運?在接受大河報採訪時,王勇的父親王恆波的說法是這樣的——2019年12月10日,王勇陪兩名女同學,去當地一家酒吧聚會。他們玩得真開心時,一位叫和某豪的男子出現了。和某豪和這三人素不相識,卻以喝酒為名湊近乎,然後開始強行摟脖親吻王勇的同學佳佳。
  • 惡徒猥褻少女逍遙法外,少年出手相救蹲看守所
    他的家人,為了拯救自己的孩子,正在四處奔走,然而四處碰壁,受到無數的冷眼。王勇為何會遭受如此厄運?在接受大河報採訪時,王勇的父親王恆波的說法是這樣的——2019年12月10日,王勇陪兩名女同學,去當地一家酒吧聚會。他們玩得真開心時,一位叫和某豪的男子出現了。
  • 湖廣填四川,發生在什麼時期?大概遷移了多少人?
    與此同時,起義軍首領之一的明玉珍下令攻打四川,並且在四川自創「大夏政權」稱帝,而追隨他入川的那些湖廣農民起義軍隨著明玉珍建立政權也全都在四川主要城市安定了下來這一次的「湖廣填四川」歷時時間較長,移民人口數量也有五十萬左右,但與第二次「湖廣填四川」比起來,卻僅僅只像是個短暫的開頭罷了。第二次「湖廣填四川」與第一次「湖廣填四川」背景相似,明末清初,崇禎皇帝的統治早已是窮努之末,1633年,陝西農民起義軍首領張獻忠率眾起義,從陝西南下,一直活躍在湖廣地區。
  • 僅有的3張存照揭秘譚嗣同最後3年|人物
    他單膝著地,雙手合十,神情肅穆沉靜。與他一同合影的,前排左起為時任《時務報》主筆的梁啓超、士人胡惟志、佛學家吳嘉瑞,後排左起為時任《時務報》經理的汪康年、兩廣總督李瀚章之婿孫寶瑄、「浙東三傑」之一維新思想家宋恕。這幾位雅集於此的士人學者,皆為譚嗣同交往甚深之師友。在他們中間,有政治家、思想家、出版家、史學家,有文學家、教育家、政論家、佛學家。
  • 晚清十大武林高手之一,被八國聯軍斬首示眾,霍元甲冒死為其入殮
    ,常為國家貧弱而感到憤憤不平,大刀王五出生貧寒,身世悽慘,三歲時父親便因病去世,只好和母親相依為命。 由於家庭貧困,只能靠幹各種雜活賺錢養家,王五雖處於社會底層,但是從未放棄對生活的期望,少年時的他看到了太多的社會陰暗面,達官貴人朱門酒肉臭,而貧苦農民則常常路有凍死骨,王五為給窮人爭一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