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廷危殆之際,為何指揮不動自己重金組建的北洋軍?軍心不向君!

2021-01-13 騰訊網

回答這個問題,必須要解釋清政府組建新軍(包括北洋新軍)的背景,離開北洋軍成立的背景去談這個問題,都無法剖析其真正原因。

清政府並非一個新成立的政權,它已經存在了兩個多世紀,原來有自己一套自己的軍隊系統。那它為什麼要放著自己原有的軍隊不用,非要另起爐灶,再搞一支新軍——北洋軍呢?

表面上看,是因為大清自從鴉片戰爭後,國門被列強的艦船利炮洞開,一次次挨打,割地賠款。昔日的輝煌成為過眼雲煙,昔日的威嚴蕩然無存。清廷統治者意識到中國跟西方存在的差距,明白挨打的原因是因為軍隊落後,所以才不惜代價,重金組建一支現代化的部隊,向西方學習,希望能扭轉被動挨打的局面。

這是清廷組建北洋軍的初衷。

但在滿清的精英,尤其是漢族精英們看來,滿清政府的亡羊補牢已經為時太晚。

如果說中英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和中國跟俄國的一系列衝突,中國政府割地賠款是因為國力落後於西方國家,被洋人痛打還有情可原的話;而中國在朝鮮的失敗,在甲午戰爭中被鄰國日本狠揍,就無法用中西對抗,我們贏不了人家這個理由來解釋了。

說真的,世界上哪個民族都有崇拜強者的心理,漢民族也不例外。

滿清作為少數民族,當年能夠統治一個人口比自己多幾十倍幾百倍的中原地區,最主要的原因是戰力強大。

大家什麼都不服,就服拳頭。

在中原人看來,清朝軍隊就是勇猛,就是彪悍,就是不可戰勝,我們不聽他的聽誰的。

但不可一世的清廷軍隊,不但被太平軍打得落花流水,被英法和俄國打得滿地找牙,還被東方小國日本打得找不著北。

甲午戰爭後,清廷在漢人心裡的高大形象一下子垮塌了,滿清的政權合法性也出現了問題。

以前,漢人都會覺得,被清廷統治是天經地義的,毋庸置疑的。因為人家威猛、強大,就該是中國的合法代表。

可是,現在你不但被洋人欺負,也被日本人擠兌,你的偉大呢 ,你的正確呢?你還有資格當中國的老大嗎?

老百姓提出這個質疑倒不是那麼可怕,就怕清廷的鷹犬和走狗,也覺得清廷沒有了當老大的資格,統治者不再神聖,不再英明,不再可怕,他們甚至為有這樣的老大感到羞恥。一旦這樣,清廷的軍隊、清廷的將領還會對清朝政府死心塌地嗎?

論威望、論韜略、論人品,袁世凱不過是個二流角色,到曾國藩、左宗棠和李鴻章跟前一比差遠了,但為什麼為滿清掘墓的不是他們三位而是袁世凱?

哪個時期都有權力鬥爭,都有派系鬥爭,都有控制和反控制的鬥爭,為什麼北洋軍幾乎成為袁世凱私兵,跟清廷的關係演變為敵我矛盾,不可調和,原因就是清廷的執政合法性出現危機,清廷的漢臣們對主子出現了信任危機。

打個比方,就是一幫小弟跟著一個老大,老大出手狠大家都怕他,別人也怕他,所以大家心悅誠服跟他幹。可是後來漸漸發現別人不再怕他,反而他常被別人打得磕頭求饒,你還會贊成他當老大嗎?你一定會說,瞧他這份德性,有什麼資格當老大,我當老大肯定比他好。

尤其庚子國難中,清廷的鷹犬們親眼看到自己的主子在列強到來後,驚恐萬狀、哭爹喊娘、狼狽逃竄的熊樣,誰還對他有絲毫敬畏之心?

最要命的是,清朝統治者希望新建的軍隊注入新鮮血液,任用留日歸來的學生,讓他們擔負起軍隊重任,擔任管帶和標統,企圖削弱袁世凱的影響。

但北洋軍中的骨幹,在日本不但學到了先進的軍事知識,還學到了先進思想。

那些曾經留日的學生,很多都接受了孫中山同盟會的民主思想,腦袋裡的忠君思想被連根拔起,一個個都變成了無君無父的「亂臣賊子」。

這時候的北洋軍不好控制,原因就不是一個人的問題了,是軍人的立場動搖了,思想亂了。

這樣一來,就是把清朝統治者累死,把袁世凱宰了,也無法控制北洋軍隊。

當滿清統治者感覺這支軍隊被袁世凱操控的時候,他們的去袁化動作不可謂不大,一出手就解除了北洋軍中袁世凱的臂膀、第六鎮統制趙國賢的職務,繼任第六鎮統制的段祺瑞又因為受到舉報被明升暗降,調任蘇北提督。

連換兩位統制後,清廷讓忠心耿耿的吳祿貞擔負軍中重任,但軍中各級軍官均對吳的到來非常排斥,直到最後把吳祿貞刺殺。

其餘各鎮的統制王士珍、馮國璋雖然不停向清廷表忠心,但也是吃裡爬外,身在曹營心在漢。

因此清政府嘔心瀝血打造的北洋新軍,把自己送進了墳墓。不是清朝統治者的手腕不行,而是時代變了,軍人的思想變了,腦子裡不再有君王就是爹的觀念;時代潮流浩浩蕩蕩, 不能順應,註定被掃進歷史的垃圾堆。

相關焦點

  • 武昌起義北洋崛起,袁世凱備受猜忌,清廷為何卻無奈令其復出?
    在如此情況之下,蔭昌奉命前往武漢自然會心生不滿,但是更加令蔭昌難以接受的是,即便到了出徵前夕,自己麾下竟然仍舊沒有一兵一卒。載灃在罷免了袁世凱之後,便開始著手組建滿清皇室直接控制的新式禁衛軍,對於這支部隊載灃寄予厚望,不僅待遇優厚,配備的各色裝備也十分先進。
  • 危殆,危殆,危殆……
    香港警察公共關系科總警司謝振中昨日在記者會表示,「大學從不是無法可依的地方」,謝振中質疑「為何大學有人用弓箭、信號彈攻擊警察,校內並有幾百枚汽油彈,是否容許大學變成兵工廠,孕育暴徒?」此外,謝振中還批評校長段崇智未能守諾,勸止學生不再向橋下擲雜物,認為他欠香港、尤其是新界區居民一個交代。同時,網上流傳有警察查獲了暴徒所持裝有疑似槍枝的箱子……
  • 袁世凱為何能讓北洋軍效忠於他,進而架空清政府?他的手段很高明
    孫中山為何要在南北和談時,將自己為之奮鬥一生的革命成果拱手相讓?原因很簡單,袁世凱手裡有槍。 清朝末年,袁世凱統領著中國最強大的軍隊北洋新軍,爭執不斷的革命軍根本不是他的對手。這支北洋新軍不僅戰鬥力強悍,而且死心塌地效忠袁世凱,孫中山的妥協實屬無奈之舉。那麼,袁世凱又是怎麼操練軍隊、聚攏人心的呢?
  • 清史:滿清為何要組建艦隊?花146萬兩白銀,控制權卻在別人手裡
    十九世紀六十年代初期,清政府在對抗英國等侵略和鎮壓國內太平軍的過程中,進一步認識到自己武器的落後和西方科學技術的先進,所以決定籌建屬於自己的新式海軍。籌建新式海軍,就一定要有新式裝備的兵船。當時國內根本不會製造兵權,只能向外國去買。主管這類事的是奕,向哪個國家去買兵船,買什麼樣的兵船,以及買多少兵船等等,都要主持這些事務的奕來考慮。
  • 聶士成陣亡後,為何被清廷定性為「誤國喪身、實堪痛恨」?
    因彈藥殆盡,敵眾我寡,聶士成下令趁夜脫離戰鬥,向公州轉進。轉移途中,突然陷入日軍伏擊圈,清軍亂成一團,軍心混亂。聶士成沉著應戰,指揮部下且戰且退。天色微明時,清兵絕望地發現「迷失道」,個個被嚇得「無人色」。聶士成登上高處,冷靜觀察四周,驚喜發現對面山頭上有兩隻美麗的白鶴在嬉戲,急忙傳令:「那個方向絕對沒有伏兵!」將士們軍心大振,「遂出險。」
  • 民國時期的北洋軍,戰鬥力為什麼是「日漸衰落」?
    然而,作為袁世凱打天下的主力軍——北洋軍,在民國時期,戰鬥力卻是「日漸衰落」。舉一個例子便可以看出,剿滅只有幾千人的白朗起義軍,居然耗費了北洋軍兩年的時間,調用的兵力佔到總兵力的2/3,且裝備齊全,懸賞也超出了常規。其實,從紀律到專業程度,白朗起義軍都不如北洋軍。但是,白朗起義軍為何能在北洋軍的「槍林彈雨」中來去自由?馮玉祥的一個記錄可以解釋。
  • 袁世凱死後北洋軍不可避免分裂?為何接班人不姓袁?
    除了當時支持他的北洋派系,還有一些嘴炮者,以及所謂的外國友人都不認為當時的中國能夠一朝實行共和,並且能夠達成實實在在的共和目標。要有一個過渡期,而袁世凱最喜歡聽這種話。而不考慮自己的身後事和繼承人的問題,當時的國家依然是個共和國,袁世凱也已經宣布退位,重新擁立共和。袁世凱最初確實想要把自己的位置讓給自己的兒子袁克定的,但是那是在自己成為皇帝以後,然而就連自己這個革命功臣都沒有辦法恢復帝制。
  • 「北洋三傑」,為何又被人喻為「龍」「虎」「狗」?
    一身戎裝的段祺瑞武昌起義後,袁世凱出山,擔任內閣總理大臣,並任命段祺瑞為第一軍統領兼湖廣總督,指揮北洋軍討伐革命軍。段祺瑞早年留學德國,深受西方民主共和思想的影響。當德國駐膠州總督受邀觀看新軍操練時,馮國璋在臺下向全體官兵大聲發號施令:一舉足則萬足齊發,一舉槍則萬槍同聲,行若奔濤,立如直木。德國駐膠州總督聽後連連稱讚,袁世凱倍感欣慰。講到這裡,大家不禁要問:原本是「北洋之豹」的馮國璋究竟為何被人戲稱為「北洋之狗」呢?這是因為他太聽袁世凱的話了,像狗一樣忠誠。
  • 美若天仙的美女被清廷處予裸衣極刑,民眾感念不已,將之膜拜為仙
    可是,清廷卻要對其處以慘無人道的凌遲極刑。原本,清廷參照明律,判處施刀3357刀,但鑑於案情巨大,又法外施刑,改判為3650刀!那麼,這個貌似手無縛雞之力的女子到底犯了什麼彌天大罪,會使得清廷統治者如此惱羞成怒,施行如此慘烈的酷刑呢?
  • 【寶馬撞店屋起火】勇救未婚夫 為愛闖火海 空姐歌手危殆
    據悉,「空姐歌手」胡秀惠是喪命司機喬納森·龍的未婚妻,她當時就在案發現場附近。另外,也有網民把她最近唱歌臺的視頻截錄和截圖放上網,其中有一首歌是《兩個人的回憶一個人過》,有一句歌詞唱道:「你知不知道我愛你就像飛蛾撲向火」,令人不勝唏噓。胡秀惠在馬來西亞出生,她為減輕父親負擔,16歲時開始唱歌臺,個性獨立,被形容是個不會輕易向困難屈服的勇者。
  • 「知止可以不殆」的真正意思是什麼?
    「 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於江海 」 —— 《道德經》第三十二章知止, 以前的理解是做到一定程度就可以了, 最多只能做到某個層次, 就不要超越了。原文是表達這個意思嗎? 未必!知道了道本身和道在某個時刻的表現,或者說知道了道在某個時刻的止,辨析了道與止的關係之後,自然會明白:要追隨道,就不能停留在止,而要不殆不停留類似於: 止是浪花, 道是大海。 知止可以不殆: 你知道止只是一個浪花,並不是大海,想看到大海的話, 怎麼能殆於停留在浪花這個止之上呢?
  • 為何會被清廷禁止呢?
    在清廷看來,滿洲的尚武之風不能丟,滿洲的風俗習慣不能丟,可在漢文化的衝擊下,想要保存下來確實太難,乾脆,一不做二不休——封關!二,維護滿族利益關東地區的特產是人參、貂皮等,這些在當時完全屬於「奢侈品」,由滿族人民把持著,是八旗百姓的生計所在。
  • 花錢給書生捐官,讓清廷損失一員大將
    公元1853年,農曆是鹹豐三年臘月,是清廷難以忘卻的一年。太平天國西徵大軍在胡以晃的率領下,發動對廬州城的圍攻。此時,廬州城內的守將是知府胡元煒,他是一介書生,不太知曉兵事。無奈之下,只好一封書信求救於上司安徽巡撫江忠源,希望江忠源能夠親自來廬州指揮戰事。
  • 喬家大院富可敵國,為何日軍侵華時卻不敢動?跟7位外國女人有關
    由此創造出了晉商的巔峰傳奇,甚至還影響了清廷。 比如,左宗棠出任軍機大臣時,一切費用都是由喬致庸經管。為此,左宗棠曾特地拜訪喬致庸,見面的第一句話既是:「亮大哥,久仰了。」
  • 戰爭爆發時,為什麼指揮軍隊作戰的指揮員不拿起武器去一線戰鬥?
    以民國時期的著名陸軍軍官學校,黃埔軍校為例,一名軍校學員從入校到畢業,至少需要經過一年及以上時間的學習,需要學習很多內容,如步兵指揮、槍械操作、地形學等等內容。畢業以後還要經過一段時間的實習,最後才能被任命為軍官。能夠擔任的人都必須擁有一定的知識文化背景以及相應軍校或實際從軍經歷。下面我將從幾個方面來談談這個問題:
  • 清廷能打敗上百萬的太平軍,為何打不贏只有幾萬人的八國聯軍
    是因為清朝八旗軍在太平天國的衝擊下,實在不堪一擊,所以清廷只好讓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這些漢人大臣組織地主武裝,和太平天國廝殺。同時,又得力於太平天國內訌,所以清廷才僥倖絞殺了起義軍。不過,當太平天國以及後面的捻軍失敗以後,清廷怕地主武裝做大,成割據的藩鎮,於是解散了地主武裝。這樣一來,清廷就沒有了足夠的力量對付外國軍隊的入侵。
  • 清末的八旗兵都怎麼了,清廷當時為什麼只靠湘軍、淮軍作戰?
    此時的八旗就已經成平日久,在清廷的贍養下基本不勞作也不怎麼進行軍事訓練了,老的幹不動了,年輕的有國家養著,也不想好好當兵,很多八旗子弟都是僱人幫自己從軍,只是在點名確認人員的時候會去軍官那裡,平常各幹各的,早就已經武藝荒廢了,不要說騎馬射箭了,有的人連普通的弓都拉不開,這樣的八旗怎麼可能上戰場作戰,這不是給敵人送人頭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