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於江海 」 —— 《道德經》第三十二章
知止, 以前的理解是做到一定程度就可以了, 最多只能做到某個層次, 就不要超越了。
原文是表達這個意思嗎? 未必!
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於江海。
川谷之於江海,看到的是江海在川谷之中,但川谷是江海嗎? 不是的,川谷是江海的表現形式,但單獨的川谷並不能稱之為江海。
同理,道的表現形式,是象、是器, 你看到的是天下萬象,但天下萬象其實並不能完全代表道。
知止可以不殆的意思是: 你看到的天下萬象,其實只是道在某個時刻的止,是道在這個時刻止的時候呈現出來對應的一種象;
明白了你看到的止,或者說你看到的象其實是道在某個具體時刻的止,就知道這個止只能側面反映出道在這個時刻的表現,但它不是道本身。
知道了道本身和道在某個時刻的表現,或者說知道了道在某個時刻的止,辨析了道與止的關係之後,自然會明白:要追隨道,就不能停留在止,而要不殆不停留
類似於: 止是浪花, 道是大海。 知止可以不殆: 你知道止只是一個浪花,並不是大海,想看到大海的話, 怎麼能殆於停留在浪花這個止之上呢?
為什麼這樣理解呢? 是憑空想出來的嗎?不是的,而是有前後文意思支撐的。
前面一句: 「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 」 這句話的意思是: 這個東西我們想表明它就給它單獨提煉出來並且起一個名字,那麼在有這個名字的同時,你也要知道,這個名字只是道的一個止、一個現象,並不能代表道本身。
加上後一句:知止可以不殆。 知道了這個就不會殆在這個名字上、這個具體事物上、這個止上了。
老子的諄諄告誡啊。 怕人不懂,還加了個注釋:「 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於江海 」 道跟天下萬物萬象的關係,就像江海跟川谷的關係,川谷只是表現形式,並不是江海;同樣,萬物、萬象、名、或者本文說的「 止 」,也只是道的表現形式,並不是道本身。
這樣理解了之後,就不會殆於萬物、萬象、名或者止上了,這才是「 知止可以不殆」的真正意思,也符合道家「衝虛」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