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後,清朝到底訓練了多少新式軍隊,不僅只有北洋新軍

2020-12-24 多邊形的歷史

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這次戰爭以清朝的失敗而告終,最後籤訂了《馬關條約》。戰爭結束後,朝野上下一片震動,沒有人想到清朝能被日本打敗。清朝也在這次戰爭中看到自己軍隊的不足,所以決定訓練新軍。我們熟知的北洋新軍就是在這之後訓練的。不過清朝當時訓練的軍隊遠遠不止北洋新軍,種類和數量都非常多,超出我們想像。

定武軍

甲午戰爭剛剛失敗,李鴻章的淮軍要員胡燏棻就要求訓練新軍。在李鴻章和朝廷的支持下,1894年12月,清政府派胡燏棻到天津馬廠編練新軍,後移小站,共編十個營4700餘人,並聘請德國教官,名為定武軍。這支軍隊規模雖小而步、騎、炮、工俱全。軍隊人數為4750人,這些兵士都先後由天津、山東各地招募而來,用西法教練。這是清朝第一次用西方方式訓練陸軍。

1895年12月,袁世凱接管定武軍,改稱「新建陸軍」。這支軍隊開始歸袁世凱管轄了。北洋軍閥中的很多要員之前都是這支軍隊裡面的。比如王士珍、段祺瑞、馮國璋、曹錕、張勳等都曾在此新軍中任職。

自強軍

在胡燏棻創辦定武軍的同時,南方的張之洞也在創辦新軍。其實,清朝當時的內政還是很有意思的。當年創辦北洋水師的時候,還同時創辦了南洋水師。現在創辦定武軍的同時,還創辦了自強軍,不知道是同時實驗,還是為了互相牽制。

1895年12月2日,張之洞向清廷遞上了《選募新軍創練洋操折》,將自強軍開辦情形專案具奏。自強軍悉仿德制,駐防江南,對開化社會風氣、加強防務起過積極作用,帶有濃厚的"禦侮"愛國色彩,是中國近代新式陸軍的開端。自強軍仿德國營制,設步隊八營、馬隊兩營、炮隊兩營、工程隊一營。步隊每營250人分為3哨,馬隊每營180騎分為3哨,炮隊每營200人分為4哨,工程隊1營100人,醫官、獸醫、槍匠、夥夫、馬夫等另備。全軍兵士額2860名,士兵挑選十六歲以上,二十歲以下,身體健壯且無劣跡者,皆從江蘇、安徽兩省農村招募,年餉40餘萬兩。人數相對比較少。不過自強軍共聘德國軍官32人,不僅擔任訓練教官,且掌營、哨兩級指揮實權。可以說,全面仿製德國。

1896年2月劉坤一回兩江總督本任,張之洞調湖廣總督本任,自強軍由劉坤一接辦。1896年8月,全軍移駐吳淞,原吳淞駐軍移扎獅子林炮臺,騰出營地操場,供自強軍訓練。1901年9月清廷下旨命自強軍「將親兵一哨仍留下」外,「所有馬步炮各營借原領軍械等項」調往山東,「交袁世凱酌量分布和訓練」,併入袁世凱的武衛右軍。此時的自強軍也落入了袁世凱的手裡。

武衛右軍

「戊戌政變」後,清政府令榮祿節制各軍。11月,榮祿編成武衛軍,改袁世凱所部新建陸軍為武衛右軍。第二年,袁世凱率武衛右軍7000人赴山東鎮壓義和團,將部隊主力部署在青州、濰縣一線。袁世凱就任山東巡撫後,將山東舊軍改編為武衛右軍先鋒隊*,進一步擴大了實力。

可以看出來,這支軍隊出現之後,幾乎一直都是袁世凱統帥。袁世凱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的時候,這支軍隊又被袁世凱帶到了京城。

這是甲午戰後,清朝訓練的三支軍隊。其實我們可以看出,定武軍後來被袁世凱掌握了。武衛右軍在榮祿去世後也被袁世凱掌握了,這兩支軍隊是北洋軍的前身。而南方的自強軍,由於一直更換統帥,沒有後臺,最後也被袁世凱兼併了。清朝在當時訓練的主要新軍都被袁世凱掌握。也難怪袁世凱後來能掌握清朝大權,光是掌握軍權這一點,其他人也無法和他相比。

相關焦點

  • 甲午戰爭之後,清朝先後組建了兩個新式陸軍,統帥都是誰
    甲午戰爭後,組建新式陸軍的事情被快速提上議程。因為牽扯利益過多,朝中一直有人反對變革軍隊,他們或以洋務中軍隊變革已經卓有成效為由,認為無需再變,或抬出祖宗家法,阻擾軍隊變革。但甲午戰爭的慘敗,讓這些說辭都變得極為無力。北洋海軍是清朝洋務三十年最大成果,其鼎盛時期,被譽為亞洲最強大的艦隊,卻一朝覆滅。
  • 魏說北洋②:小站練兵初展抱負,袁世凱短時間練的新軍實力幾何?
    慶親王可是當時主管軍機的滿洲權貴,他對甲午戰爭失敗一直耿耿於懷,當袁世凱向其介紹自己的練兵計劃時,慶親王欣然接受。恰逢此時,原來編練定武軍的胡燏棻被調去督辦蘆津鐵路。光緒二十一年十月二十二,慶親王奕劻、恭親王奕訢、李鴻藻、翁同龢、榮祿、長麟等人聯名奏請光緒帝改變兵制,並保舉袁世凱編練新兵。
  • 晚清新軍到底能不能打?看看訓練舊照,再看看那新式軍裝,你會懂
    晚清新軍到底能不能打?橫向對比的話他們是當時中國裝備最精良、訓練最嚴格的部隊,尤其以北洋新軍為最強,這是新軍的訓練舊照,看看這些照片在看看原有的清軍,再看看他們此時穿的軍裝,就知道新軍和舊部隊相比精氣神已經大為不同。
  • 魏說北洋③:北洋三軍除了袁世凱的新軍,還有兩軍是誰?漲知識了
    歡迎各位朋友繼續閱讀本號的北洋系列文章,袁世凱接手編練新軍,這正是其快速發跡的重要砝碼,新軍的規模不斷擴大、戰鬥力不斷增長,袁世凱的地位也隨之得到火箭般的提升。從編練新軍開始短短幾年時間,袁世凱從從一個普通的中層小吏,迅速變成了一個在清政府朝廷中舉足輕重的大員。
  • 甲午戰爭時,清軍陸軍裝備到底如何?武器真是奢侈,但歸結:真亂
    無論是陸軍還是海軍,清軍都被日軍打得落花流水,用白銀堆砌的"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大清最精銳的淮軍和湘軍也死傷慘重。甲午戰爭中最為人矚目的是北洋水師和日本海軍的海戰,而陸地上的戰鬥,從朝鮮到遼東、山東,一直以來都不受重視。在歷史記載當中,自從日本沿朝鮮半島進入中國,幾乎在陸戰之中就沒有失敗過,一路將中國軍隊追著打。
  • 北洋水師實力強大,為何還會在甲午戰爭中慘敗?難道日軍更強大?
    可實際上,在甲午戰爭爆發後,北洋水師的表現實在讓人感到失望。結果,這場戰爭以北洋水師的慘敗告終。清政府為了儘快平息此事,再次跟侵略者籤訂了喪權辱國的賠償條約。那麼,北洋水師實力不小,為何還會在甲午戰爭中慘敗?只因日軍太強大?
  • 罕見的清朝軍隊彩色照片,太珍貴了
    罕見的清朝軍隊彩色照片,太珍貴了加上清朝統治者固步自封,盲目自大,視火槍大炮為奇技淫巧,才讓泱泱中華遭遇了西方列強的輪番入侵,倍受凌辱的百年恥辱史。透過留存下來的影像,我們一起了解清末清軍的變革和歷史的變遷。時搬到客廳,有時搬進陽光房,輕鬆音樂,焚香品茗,談天說地;瓜果佐酒,漫論詩書。
  • 為什麼袁世凱能讓軍隊死心塌地效忠他一個人,從而架空清政府呢?
    袁世凱清朝晚期,由於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國內起義頻發外國勢力不斷膨脹。自甲午戰爭失敗後,清政府迫切建立一支新式陸軍隊伍,於是派胡燏棻在天津小站練兵,編成「定武軍」。李鴻章逝世後,袁世凱接替了直隸總督以及北洋大臣職位,同時負責訓練新軍。最原始的「定武軍」隊伍中,大多都是湘軍和淮軍的舊部,袁世凱接任後不斷招募新軍擴充隊伍,由4000餘人擴編至7300餘人。新進的人員當中,很多是從天津武備學堂畢業,再由袁世凱親信介紹、或者親自物色到了隊伍當中。至此,「定武軍」 改名為「新建陸軍」,也就是北洋新軍。
  • 甲午戰爭中黃海大海戰如果用的是真炮彈,那清朝會戰勝日本嗎?
    《甲午風雲》電影,我第一次看還是在甲午戰爭110年紀念日,當時跟著父親一起看,在看到鄧世昌敕令致遠艦上的海軍將彈頭拔下後,從炮彈裡面倒出來的全部是沙子時,我父親非常的憤怒,而我也被他帶動了情緒,於是也開始變得憤怒,並且迎合我父親,但那時年少的我還沒有學過歷史,只知道是清朝因為沒有炮彈打了敗仗。
  • 清朝為什麼在武昌起義爆發後5個月內就土崩瓦解?
    結果呢,耗費巨資的北洋海軍在甲午戰爭中全軍覆沒,地方編練的新軍更是難堪大用,堂堂大清朝居然輸給了自己曾經的藩屬國日本,然後繼續割地賠款,要啥給啥,要不是俄德法三國幹涉迫使日本吐出遼東半島,恐怕老佛爺得遷都了。
  • 甲午戰爭:清朝與俄國同敗於日本,結局為何天差地別?如清朝學俄國...
    中日甲午戰爭的失敗及清政府的軟弱示和,對中國的歷史進程產生了極深遠的影響。清政府戰敗後,向日本割地和支付巨額賠款,進一步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程度,給中國人民造成了沉重的負擔。並且,清朝的戰敗,使世界列強進一步認清了清政府的虛弱本質,從此大大小小的帝國主義國家蜂擁而至,掀起了侵略中國的新狂潮,使中國滑向更苦難、悲慘的深淵。
  • 甲午戰爭中,北洋艦隊戰敗的背後,與洋務派的內鬥分不開
    "攘外必先安內",當趙普對宋太祖趙匡胤說這句話的時候,他應該想不到這句話會在幾百年後的清代末年得以驗證。1888年,清朝政府建立北洋海軍,北洋的實力在當時的世界排在第八,亞洲第一,可隨著甲午戰爭在1894年的開啟,曾經的亞洲第一的北洋水師卻被敵軍打得潰不成軍,抱憾而歸。
  • 新軍:清朝廷自養的掘墓人(國家命運·清末新軍·連載66)
    袁接手後,又派員去山東、河南、安徽及錦州、新民等地招募新兵2550人,將小站新軍擴編至7300人。1894年11月2日,湖廣總督張之洞調任署理兩江總督。張之洞到任後,立即對轄地的軍隊和防務進行了巡閱。因此,必須徹底拋棄而編練新軍。新軍之所以為新,就必須採用「西法」訓練調教。聽說漢納根在天津閒住後,他第一時間想到的是把他調到南京幫助自己編練新軍。後考慮漢納根這個人好誇誇其談,且不聽約束而放棄。他的計劃是以德國陸軍為學習對象,聘請有經驗的德國軍事人才為教習。
  • 同樣經歷閉關鎖國,為何清朝洋務運動失敗,而日本明治維新卻成功?
    甲午戰爭後,清朝洋務運動被迫流產,籤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日本成為了當時亞洲唯一的資本主義強國,並且10年後在戰爭中打敗了俄羅斯帝國。 1895年李鴻章前往日本籤訂《馬關條約》
  • 鎮嵩軍集團,控制了河南省10多個縣,到底擁有多少兵力?
    那麼,盤踞河南省西部10多個縣的鎮嵩軍,到底擁有多少兵力呢?今天,我們就聊聊這個問題。首先,我們需要聊聊近代軍閥混戰的起因。因為這段歷史與清朝末期的歷史有很大的關係。起初,清朝的武裝力量分為八旗軍和綠營軍兩個體系。八旗軍屬於清朝軍隊的野戰主力部隊,又被分為了滿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漢八旗。八旗軍的總兵力大約有20多萬,清朝入關以後,駐紮在全國省會城市和主要城市。
  • 為何袁世凱的北洋新軍有德國留學生,卻無日本留學生?
    作為清末最強大軍隊,袁世凱領導的北洋新軍深受矚目。北洋新軍有一個顯著特點:有留德學生,卻無留日學生。這是為何?清朝末年,為挽救時局,各地紛紛編練新軍。大量年輕學生被派往德國、日本、英國、美國等軍事強國學習,返回就成為新軍的中堅力量。
  • 清朝最早剪掉辮子的人——程璧光
    很多人認為,清朝人主動剪掉辮子是在辛亥革命期間,其實早在辛亥革命前6個月,就有人帶頭剪掉了辮子,而且這個人還是清朝官員,他就是清末海軍新軍官員程璧光。晚清新軍甲午戰爭中,程璧光帶領的廣丙號與日軍英勇作戰,曾經重創日軍西京丸號,差點擊斃日軍海軍中將樺山資紀,程璧光還在戰鬥中受重傷。
  • 八國聯軍入侵時,如果袁世凱的小站新軍出來抵抗,能有多大勝算
    清朝末年,經歷了帝國主義的入侵和剝削,國家主權和威嚴雙雙掃地。從鴉片戰爭開始,到八國聯軍入侵,中國傳統舊制軍隊被一次次地擊敗。當然,由八支現代化軍隊組成的軍事力量不容小覷,可是當時的清政府也有現代化軍隊,那就是袁世凱主持操練的小站新軍。
  • 菊紋與龍旗之戰:淺談北洋水師在黃海海戰中失利的根本原因
    1894年春,朝鮮爆發了東學黨起義,朝鮮軍隊節節敗退,朝鮮國王向清朝請求出兵幫助平叛。當時朝鮮作為清朝的藩屬,清朝遂出兵3000幫助鎮壓起義。朝鮮國內的動亂對於覬覦朝鮮已久的日本來說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日本不顧中朝雙方的反對,悍然出動7000人的登陸部隊和8艘常備軍艦出兵朝鮮。在朝鮮境內,日本不斷尋釁滋事,意圖將清軍逐出朝鮮。此後日本不宣而戰,先後主動發起了豐島海戰和平壤戰役。
  • 甲午戰爭繼續打,清朝勝算多大?日本籤約時其實很心虛,再打躺贏
    維新領袖梁啓超曾這樣評論甲午戰爭:「吾國四千年大夢之喚醒,實自甲午戰敗割臺灣、償二百兆始。」甲午戰敗後割讓臺灣島和遼東半島,並賠白銀2億兩給日本,就算遼東半島最後用3000萬兩「贖回」,但是這個割地賠款的體量也是前所未有的。以前歐洲侵略清朝,賠款頂多千萬兩,割地也就一些小島嶼,而小小的日本的胃口之大讓清朝驚訝,甚至讓歐洲列強都目瞪口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