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這次戰爭以清朝的失敗而告終,最後籤訂了《馬關條約》。戰爭結束後,朝野上下一片震動,沒有人想到清朝能被日本打敗。清朝也在這次戰爭中看到自己軍隊的不足,所以決定訓練新軍。我們熟知的北洋新軍就是在這之後訓練的。不過清朝當時訓練的軍隊遠遠不止北洋新軍,種類和數量都非常多,超出我們想像。
定武軍
甲午戰爭剛剛失敗,李鴻章的淮軍要員胡燏棻就要求訓練新軍。在李鴻章和朝廷的支持下,1894年12月,清政府派胡燏棻到天津馬廠編練新軍,後移小站,共編十個營4700餘人,並聘請德國教官,名為定武軍。這支軍隊規模雖小而步、騎、炮、工俱全。軍隊人數為4750人,這些兵士都先後由天津、山東各地招募而來,用西法教練。這是清朝第一次用西方方式訓練陸軍。
1895年12月,袁世凱接管定武軍,改稱「新建陸軍」。這支軍隊開始歸袁世凱管轄了。北洋軍閥中的很多要員之前都是這支軍隊裡面的。比如王士珍、段祺瑞、馮國璋、曹錕、張勳等都曾在此新軍中任職。
自強軍
在胡燏棻創辦定武軍的同時,南方的張之洞也在創辦新軍。其實,清朝當時的內政還是很有意思的。當年創辦北洋水師的時候,還同時創辦了南洋水師。現在創辦定武軍的同時,還創辦了自強軍,不知道是同時實驗,還是為了互相牽制。
1895年12月2日,張之洞向清廷遞上了《選募新軍創練洋操折》,將自強軍開辦情形專案具奏。自強軍悉仿德制,駐防江南,對開化社會風氣、加強防務起過積極作用,帶有濃厚的"禦侮"愛國色彩,是中國近代新式陸軍的開端。自強軍仿德國營制,設步隊八營、馬隊兩營、炮隊兩營、工程隊一營。步隊每營250人分為3哨,馬隊每營180騎分為3哨,炮隊每營200人分為4哨,工程隊1營100人,醫官、獸醫、槍匠、夥夫、馬夫等另備。全軍兵士額2860名,士兵挑選十六歲以上,二十歲以下,身體健壯且無劣跡者,皆從江蘇、安徽兩省農村招募,年餉40餘萬兩。人數相對比較少。不過自強軍共聘德國軍官32人,不僅擔任訓練教官,且掌營、哨兩級指揮實權。可以說,全面仿製德國。
1896年2月劉坤一回兩江總督本任,張之洞調湖廣總督本任,自強軍由劉坤一接辦。1896年8月,全軍移駐吳淞,原吳淞駐軍移扎獅子林炮臺,騰出營地操場,供自強軍訓練。1901年9月清廷下旨命自強軍「將親兵一哨仍留下」外,「所有馬步炮各營借原領軍械等項」調往山東,「交袁世凱酌量分布和訓練」,併入袁世凱的武衛右軍。此時的自強軍也落入了袁世凱的手裡。
武衛右軍
「戊戌政變」後,清政府令榮祿節制各軍。11月,榮祿編成武衛軍,改袁世凱所部新建陸軍為武衛右軍。第二年,袁世凱率武衛右軍7000人赴山東鎮壓義和團,將部隊主力部署在青州、濰縣一線。袁世凱就任山東巡撫後,將山東舊軍改編為武衛右軍先鋒隊*,進一步擴大了實力。
可以看出來,這支軍隊出現之後,幾乎一直都是袁世凱統帥。袁世凱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的時候,這支軍隊又被袁世凱帶到了京城。
這是甲午戰後,清朝訓練的三支軍隊。其實我們可以看出,定武軍後來被袁世凱掌握了。武衛右軍在榮祿去世後也被袁世凱掌握了,這兩支軍隊是北洋軍的前身。而南方的自強軍,由於一直更換統帥,沒有後臺,最後也被袁世凱兼併了。清朝在當時訓練的主要新軍都被袁世凱掌握。也難怪袁世凱後來能掌握清朝大權,光是掌握軍權這一點,其他人也無法和他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