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為什麼在武昌起義爆發後5個月內就土崩瓦解?

2020-12-24 候塞雷的歷史手札
清帝遜位詔書

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攜六歲皇帝溥儀在養心殿舉行最後一次朝見儀式,頒發遜位詔書,正式下詔退位,將權力交給袁世凱政府。儘管清皇室得以保存,卻正式宣告了清朝的滅亡、2132年的帝制歷史的終結。

此時距離1911年10月10日晚爆發的武昌起義僅4個月零2天,也就是說,清朝在武昌起義爆發後的第5個月就土崩瓦解了。

如果仔細研究,其實不難發現,清朝之所以會在短短5個月內便土崩瓦解,溥儀退位只是表象,這六點才是關鍵。

英商在英租界內建造棧橋碼頭

一:民心盡失

當年清軍入關並且成功統治中國,很大程度上就在於當時清朝統治者軟硬兼施,收買了縉紳地主和普羅大眾的民心。此後清朝統治趨於腐敗無能,農民起義此起彼伏,但好歹還能繼續維持,一直到1840年英國叩開中國大門後,情況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

一方面,列強的軍事入侵往往伴隨著經濟入侵,大量廉價商品傾對中國傳統手工業產生嚴重衝擊,許多手工業者因此紛紛破產。

而且許多外國商人在中國開設工廠、勾結官府掠奪低價原料,更進一步扼殺民族手工業,越來越多的手工業者破產,被迫進入到列強開辦的工廠遭受剝削。

也有人想從事洋布洋貨行業,但在當時來說門檻很高,需要先期投入不少資金,只有資金雄厚的地主富商和享受特權的官員才能辦到。因此最終社會財富都積累到外國商人、官員、大地主、大資產階級手中;

清朝上海海關

另一方面,為了籌措對列強的賠款、償還向列強銀行借款的高額利息,清朝統治者先是不斷增加對百姓的賦稅,後來又不斷出賣開礦權、築路權、航運權等各種特權,侵佔大量山林耕地,斷了許多老百姓的生路。

而且此時的官商勾結已經非常嚴重,許多政府需要向商人徵收的賦稅最後都攤到了老百姓頭上。

清朝統治者的種種措施和不作為使得吏治越來越腐敗,老百姓越來越窮困,貧富差距越來越大,民心不斷喪失。

皇族內閣

並且在列強入侵過程中,新思想、新文化不斷湧入,越來越多的讀書人開始接受新思想新文化,他們創辦報刊,積極為新文化新思想的傳播奔走,自由民主等思想得到廣泛傳播,傳統儒家哲學受到衝擊,統治基礎不斷動搖,民心在繼續流失。

為了解決問題挽回民心,清朝統治者搞起了洋務運動,搞起了明治維新,派遣大員出洋考察,回國建立了諮議局,開始了解民意並準備進行立憲,也確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但統治者所做的一切本質上依然是為了維護自己的封建統治,其推出的以滿清貴族為主導的「皇族內閣」不僅使先前多項改革努力前功盡棄,而且立即引發王朝的合法性危機,徹底失去了民心。

得民心者得天下!試問一個得不到民眾支持的王朝,又如何能夠長久?

鴉片戰爭

二:顏面盡失

鴉片戰爭前,清朝統治者閉關鎖國做著天朝上國的春秋大夢,而鴉片戰爭徹底改變了這一局面:曾經精銳的八旗綠營在列強的堅船利炮面前不堪一擊,清朝開始不斷戰敗,然後割地賠款,以至於大部分官員都患上了「恐洋症」。

這就導致美法俄等國不費一兵一卒就能強迫清朝統治者籤訂《黃埔條約》、《望廈條約》、《璦琿條約》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侵佔土地享受特權。

甚至就連曾經的藩屬國日本也敢跑來咬一口,侵佔琉球入侵臺灣,敲詐50萬兩白銀。

國內就更不用說,太平天國起義爆發後,清朝統治者鎮壓起來十分吃力,八旗綠營跟豆腐渣一樣一碰就散,太平軍一支偏師北伐就嚇得京城的達官顯貴們趕著馬車跑路,最後還是依仗曾國藩等人編練的鄉勇以及列強的支持,這才成功鎮壓,勉強維持住自己的顏面。

此時清朝哪裡是什麼天朝上國,壓根兒就是一軟柿子,阿貓阿狗都可以來捏兩下。

洋務運動創辦的漢陽鐵廠

為了維護統治挽回顏面,清朝統治者在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在李鴻章等洋務派主導、慈禧的支持下進行了一場引進西方先進軍事裝備、機器生產和科學技術的自救運動,開工廠、辦學校、練新軍,確實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還拼湊了一支實力曾經排名亞洲第一、世界第九的北洋海軍,老佛爺覺得終於可以揚眉吐氣了。

結果呢,耗費巨資的北洋海軍在甲午戰爭中全軍覆沒,地方編練的新軍更是難堪大用,堂堂大清朝居然輸給了自己曾經的藩屬國日本,然後繼續割地賠款,要啥給啥,要不是俄德法三國幹涉迫使日本吐出遼東半島,恐怕老佛爺得遷都了。

後面的事情更不用說,老佛爺想借義和團打洋鬼子,一口氣向11國宣戰那叫一個硬氣,結果悲劇重演,八國聯軍打入北京,她領著光緒撒丫子一路向西狂奔,差點餓死在半路上。

至於那些地方督撫,乾脆玩起了東南互保,公然違抗朝廷命令,扯下了清朝最後一塊遮羞布。

至此清朝徹底成了一個笑話,誰還願意跟著他一起丟人現眼?

訓練中的北洋軍

三:無兵可用

甲午戰爭結束後,清朝統治者為加強陸軍力量,於1895年派胡燏棻在天津小站練兵,後改派袁世凱。這支新軍與董福祥的「甘軍」、聶士成的「武毅軍」並稱北洋三軍。

只是北洋三軍在八國聯軍侵華期間表現不佳,於是又在1901年讓袁世凱練兵,並且給了很大的支持,當時每年全國練兵費用是600萬兩,而其中有70%以上都撥給了北洋新軍。

在給錢的同時,清朝統治者也給自己上了一道保險:為防止袁世凱把新軍練成袁家軍,清朝統治者還特意派首席軍機大臣、慶親王奕劻和袁世凱同管新軍。

北洋新軍在訓練

只是統治者嚴重低估了袁世凱的野心,高估了滿清大員的作用。奕劻能力不高學問不行,但做事圓滑,你讓他在朝堂上爭權奪利,那絕對是一把好手;但你要讓他去阿兵哥打交道,那絕對玩不轉。

袁世凱就不一樣了,有野心有能力,把奕劻服侍的舒舒服服,以至於奕劻僅僅掛個名,隔三差五跟老佛爺匯報一下練兵的情況,新軍中的日常軍政事務仍由袁世凱管理,加上統治者允許袁世凱自行招募,這就讓袁世凱安插自己的人手變得十分方便。

最終袁世凱在奕劻眼皮子低下把這支新軍變成了袁家軍。

辛亥革命爆發後,袁世凱領著新軍停停打打,趁機跟清朝統治者談條件為自己撈取更大的資本,使得清政府立即陷入被動。

正在訓練的清朝新軍

那其他地方新軍呢?恐怕更糟糕!地府督撫奉命編練新軍的時候,革命黨趁機安插人手,武昌起義恰恰就是新軍率先發起的,整場起義中,除上海、廣東、廣西辛亥革命起義是以民軍為主之外,其他各地起義均為新軍為主,辛亥革命也可以說是一場規模空前的新軍大起義。

而且在地方編練新軍的時候,有的地方督撫或者統兵將領就像袁世凱一樣趁機把這些新軍變成了自己的私軍。

寄予厚望的北洋軍成了袁世凱私產,地方新軍或參與起義或成私軍,八旗綠營早成了廢物點心,清朝統治者無兵可用,又能堅持多久。

清朝總督將軍轄區圖

四:失去對地方的控制

清朝為加強對地方的統治,任用了更多的滿族官員而不是漢族官員擔任地方總督和巡撫,他們與十四個八旗駐防將軍一起掌控地方軍政大權,構成了當時清朝統治的中堅力量。

但這一體系在太平天國運動的衝擊下瀕臨崩潰,當時除督撫外,欽差大臣、都統將軍先後被革職被殺者達三十人之多;至於督撫以下各級政府官員被革職、被殺者更是不計其數,以至於清政府職能經常不能正常運轉。

為了鎮壓太平天國起義,清朝統治者不得不放權於地方官員,尤其是總督巡撫,允許他們自練軍隊自籌軍餉,使得地方督撫逐漸開始執掌一方軍政。

並且由於漢族官員在地方上的影響力要大於滿族官員,漢族官員開始不斷崛起,掌握更多實權。

北洋水師

而列強在侵略中國的過程中,為了自己的利益也著重於結交、培養一批依附於自己的官僚買辦和知識階層,這些地方督撫也需要列強的支持、利用列強的影響力來加強自己在朝廷中的權力,雙方之間的關係開始變得日漸親密。

另外,由於前面第一條所說,中國民族主義工商業在發展過程中實際上還是以官僚資本為主、地方資本為輔、官商結合這麼一個表現形式,地方督撫在其中起到了主導作用,因此逐漸掌握了地方經濟大權。

隨著地方的不斷崛起,清朝統治者開始指揮不動了,尤其是在八國聯軍侵華期間,地方督撫公然違背皇命勾結列強玩起了東南互保,令老佛爺大為光火卻無可奈何。

不過當時地方督撫沒有著急獨立,因為清政府依然是諸多列強承認的中國唯一合法的政府,貿然獨立不僅不會得到列強的支持,反而會偷雞不成蝕把米。

辛亥革命

但是當辛亥革命打響推翻清朝統治第一槍、列強保持中立、清朝軍隊被袁世凱控制的時候,情況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以湖南新軍起義為開頭,很多地方督撫甚至是市縣都開始宣布獨立,一些地方官搖身一變,成了新政府的都督。

至此關內18省已有15個獨立,只剩下甘肅、河南、直隸三省在袁世凱控制下效忠清朝,後來袁世凱又奪取了已經獨立的山西、山東二省,使得效忠清政府的省份增加到5個。

但袁世凱表面上還效忠清政府,實際上這5個省已是他的私人地盤,清朝已成為他手中的籌碼。

其餘5大將軍轄區中,東三省總督兼將軍趙爾巽鎮壓革命,攫取東北軍政大權,但並不打算入關勤王;伊犁將軍轄區爆發起義,宣布伊犁脫離滿清政府統治;烏裡雅蘇臺將軍轄區被庫倫的哲布尊丹巴政權奪取,宣布獨立;

關內13個省獨立,其餘5省被袁世凱控制,關外東3省被趙爾巽控制,2個將軍轄區獨立,至此清朝徹底失去了對地方的控制。沒了來自地方的財稅收入、沒了來自地方漕運的糧草,沒了來自地方的兵源,清朝統治者還怎麼玩。

列強瓜分中國

五:失去列強支持

在清朝統治中晚期,列強一直是一個影響力很大的外部因素:洋務運動能夠順利展開,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洋務派得到列強支持,後來慈禧想要廢掉光緒另立新君,也因為列強反對作罷。

但列強所做的一切其出發點並不是為了中國,而是為了自己在中國的利益能夠最大化。

因此當辛亥革命爆發的時候,列強擔心中國會成立一個強大的、獨立自主的政府,從被掠奪、奴役的對象變成與其競爭、抗爭的對手;擔心新政府會否認清朝的條約和借款;擔心辛亥革命會影響到國內政局;擔心在華洋人的生命和財產能否得到保全,因此想進行武力幹涉,維護清朝統治;

後來隨著革命形勢的發展和革命黨人對列強的保證,列強又在1911年10月18日,由英法俄德日五國駐漢口領事聯名發出「嚴守中立」的布告,明確表示不會幹涉。

臨時大總統選舉

不過這也只是表面中立,實際上列強也沒閒著,尤其是列強發現辛亥革命迅速蔓延全國,各地紛紛宣布獨立、清朝這條到處漏水的破船沒有搶救的價值之後,開始尋找新的代理人,最終選中了袁世凱。

當然了,單純扶持袁世凱並不足以讓袁世凱控制中國,順利成為自己的代理人,列強又用經濟、政治和外交手段操縱中國局勢,使得清政府和革命黨建立的南京臨時政府勢均力敵,均無法獲得最終的勝利,只能在列強的調停下進行南北和談。

在和談期間,列強繼續對南京臨時政府和清政府施壓,並在1912年1月22日由英法日俄四國公使聲明贊成清室退位,意思很明白,愛新覺羅家的好下臺了,該袁世凱上臺幫我們幹活了。

沒有列強支持,此時已經風雨飄搖的清朝,又該如何繼續堅持下去。

身著清朝軍服的袁世凱

六:袁世凱逼宮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袁世凱是一個很有能力、也很有野心的人,13歲時便制聯「大野龍方蟄,中原鹿正肥」,表明了他逐鹿中原統治天下的野心。

到百日維新期間,袁世凱已經升任工部右侍郎,在小站負責練兵,手中握有兵權。當時的維新派曾寄希望於袁世凱,但最終被袁世凱出賣。

袁世凱藉此平步青雲,後來又藉助編練新軍的機會攫取軍權,廣結朋黨,控制甘肅、河南、直隸三省,形成一個以他為首的龐大的北洋軍事政治集團,儘管中間曾主動去職,但沒多久便復出,擔任湖廣總督鎮壓辛亥革命。

在鎮壓辛亥革命的過程中,他一邊借鎮壓革命的機會控制了山西和山東,然後向清政府索要各種特權和好處,終於得以升任內閣總理大臣,組建了以北洋集團為主的內閣,逐步獨攬大權;

袁世凱和各國使節

一邊又跟革命黨打打停停,表示自己支持共和,同時利用軍隊對革命黨形成壓迫,讓想要保住共和的革命黨人也認為袁世凱能領導中國。因此孫中山雖當選臨時大總統,卻向袁世凱說明他這大總統只是暫代,實際上的大總統位子,仍然是「虛位以待袁世凱」;

之後袁世凱利用革命黨的支持和自己所掌握的優勢開始向清皇室逼宮,迫使溥儀退位。

隆裕皇后只是個婦道人家,不懂得政治,溥儀還是個什麼都不懂小屁孩,兩個人根本不是政壇老手袁世凱的對手,只是清政府也沒兵沒將沒支持沒收入,無法繼續維持,最終只能在袁世凱的威逼利誘下接受了《清室優待條件》。

袁世凱的逼宮成為了壓垮清朝這隻駱駝、讓溥儀退位的最後一根稻草。

退位後的溥儀

正是基於以上的種種原因,使得清朝已經沒有再戰之力,就算溥儀不退位,清朝的滅亡也只是時間問題。

而溥儀的退位成功避免了大規模戰爭的再次爆發,避免了更大的流血傷亡和中國分裂的危機,保住了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可以說是「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最佳範例。

不過清朝是覆滅了,袁世凱卻藉機竊取了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然後結結實實地開了一回歷史的倒車,好在袁世凱的陰謀未能得逞,否則如今又是另外一副光景了。

相關焦點

  • 戰史今日10月10日:武昌起義 辛亥革命爆發
    工程第八營起義領導人熊秉坤1911年10月10日(夏曆辛亥年八月十九日),武昌起義一聲槍響,標誌著辛亥革命的全面爆發,譜寫了資產階級革命奪取全國勝利的新篇章。1911年4月,廣州黃花崗起義失敗以後,同盟會領導人決定把革命的重心轉移到長江流域,在同盟會中部總會的推動下,實現了湖北地區革命組織的大聯合。夏天爆發的四川保路運動,預示著全國革命風暴的到來。武漢新軍大部被調入川,統治者的武力減弱,武昌起義的條件已經成熟。9月24日,文學社與共進會在武昌舉行聯席會議,推蔣翊武為臨時總司令,孫武為參謀長,制定了起義計劃。但實際起義並沒有按預定計劃進行。
  • 清政府土崩瓦解後,九大總督都去了哪裡,他們結局如何?
    俗話說:「樹倒猢猻散」,清朝土崩瓦解後,朝廷的各方大員也自謀出路。在上篇文章中,爆史君給大家介紹了直隸總督張鎮芳、東三省總督趙爾巽、兩江總督張勳、兩廣總督張鳴岐的結局,今天再來給大家介紹一下其他五位總督的下落。
  • 四個意外讓武昌起義順利打響,成功敲響清王朝的喪鐘
    1911年10月10日,在湖北武昌發生了一場兵變,這場兵變是由革命黨領導,旨在推翻清朝統治,這場兵變就是著名的武昌起義。 不過這場起義可不像教科書中描寫的那樣順利。當初,革命黨領導人計劃在10月6日發動起義,可之後卻發生了種種意外,使起義軍不得不推遲起義計劃。
  • 總督是清朝的封疆大吏,那麼清朝滅亡後末代總督的結局又如何呢?
    當辛亥革命徹底爆發之後,這九位總督有的為清朝殉國,有的被革命志士處死,有的則是潛逃國外,甚至後來還有的淪為漢奸,出賣國家,下面就來詳細說一說清朝滅亡之時中國封建歷史上最後的這九位總督的結局。趙爾豐血腥鎮壓保路運動以及製造的「成都血案」造成了四川激烈的民變和革命志士的反抗,因此清政府不得不抽調武昌兵力入川平復,由此導致武昌兵力空虛,也直接導致了武昌起義的爆發,可以說趙爾豐在保路運動中的所作所為成為了導致清朝滅亡的武昌起義導火索,也是辛亥革命的導火索。
  • 清朝這個官員真倒黴,剛「捐」了個官,清朝就結束了
    據說清朝的名官李衛,也是通過「捐官」入仕,後來才一步步受到雍正皇帝的重用。像李衛這樣真心為民辦事的「捐官」者也不是沒有,但是還是少數,更多的是那些貴族世家為了孩子有些顏面,「捐」個閒職給他們噹噹,這像是古典小說《紅樓夢》裡,賈璉便是「捐」了個同知的閒職。這「買官」的行為做得最極致的當屬清末的慶親王奕劻了。
  • 清朝滅亡前辦了三件利國利民的好事
    對於清朝這個朝代,大家對它的觀感都是不一樣的,喜歡它的人認為清朝開疆拓土,把中華文明的實控版圖達到了最大。不喜歡的人認為清朝腐敗落後,成為中國百年國恥的開端。此時的西藏名義上是清朝的領土,實際上已經在英國的控制之下。1908年,清朝任命趙爾豐為駐藏大臣,趙爾豐到任後立即開展對西康的整頓,攝政王載灃對趙爾豐的治理工作非常滿意,特撥款60萬兩白銀令其謀劃入藏事宜。
  • 清朝滅亡後,九位封疆大吏的結局如何?下場一個比一個慘
    清朝有很多封疆大吏,他們掌握權力,守護一邊,有些人掌管好幾個省,是實實在在的「土皇帝」。他們不在中央工作,但比中央的官員方便多了。清朝滅亡後,萬有請求者自然也不存在。那麼這些人都去了哪裡呢?清朝共有9名總督大臣,滿清滅亡後,他們都有了不同的歸宿。
  • 溥儀宣布退位後,這位封疆大吏仍在為清朝南徵北戰,打下很多地方
    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此時的清朝已經處於風雨飄搖中,武昌起義成功後,很多省份迅速宣布獨立。清朝不得不重新啟用袁世凱鎮壓起義。結果清朝這一招可以說是自掘墳墓,袁世凱和革命黨開始談判,最後逼迫清帝遜位。1912年2月12日,清朝最後一個皇帝溥儀頒布了清帝退位詔書,清朝自此滅亡。
  • 辛亥革命後清朝滅亡建立民國,為何很快陷入了軍閥混戰
    清朝時革命黨人的辛亥革命推翻的嗎?為什麼清朝滅亡後,中國會出現唐末五代時期軍閥混戰?誰該為軍閥混戰負責呢?而為了繼續激發革命鬥志,清末的革命黨人開始了對滿清官員的刺殺,很多高官被革命黨幹掉,甚至當時的汪精衛還帶著自己女友陳璧君直接到北京去刺殺溥儀的老爸,攝政王載灃,不過當時懷有著大無畏革命精神的汪精衛被清朝俘獲,刺殺也遭到失敗,不過清朝並沒有處死汪精衛,而他的「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也讓他名聲大噪,後來成為國民黨的二號人物。誰知道他後來居然成為漢奸。
  • 隆裕太后必須在武昌起義後下詔退位
    ;袁世凱拿個算盤,撥拉著算盤珠子,跟隆裕太后在討價還價。1911年10月,武昌起義暨辛亥革命爆發。此時的清廷,能夠打仗的軍隊就只有袁世凱的北洋新軍了。而北洋新軍各部深受袁世凱厚待,也只聽命於袁世凱。在清廷派往南方鎮壓武昌起義的時候,袁世凱的大將馮國璋(後換為段祺瑞領兵)等在是否進兵,是否圍而不打,都要暗中請示袁世凱。
  • 不同的結局:辛亥革命爆發後地方督撫的抉擇
    武昌起義後新任督撫19人中,漢人17人,佔89.5%;旗人中滿洲、蒙古各1人,共計2人,佔10.5%。據有關資料統計,1860-1900年,督撫中漢人佔79.1%,旗人佔20.9%。 可見,武昌起義時在職督撫中漢人的比例減少了8.3%,而旗人比例則相應增加,這大概與清末新政尤其是預備立憲時期清廷集權滿洲親貴有關。
  • 清朝滅亡時各省駐紮的滿洲八旗,究竟到哪裡去了?
    槍劍戟出政權,中國歷代王朝建立初期都有一支非常強大的軍隊,清朝建立靠的是八旗軍。說到八旗,很多人以為他們就是滿人的軍隊,其實也不盡然。八旗軍有漢族人,被分為漢軍八旗,和蒙古八旗共同為大清奪取政權而作戰,並且做出巨大貢獻。
  • 為何武昌起義1聲槍響清朝就滅亡了?
    慈禧最後的幾年,大清朝就是彌留之際最後掙扎的幾年。慈禧一死,最後的政治平衡也不存在了,大清朝的滅亡只是時間問題。辛亥革命,就是起到了推一把的作用。太平天國,則是真正的消耗掉了清朝中央政權的元氣。由於慈禧太后高超的政治手腕所蘊藏的矛盾,藉助辛亥革命來了個總爆發。辛亥革命不是弄死了大清朝,只是在給大清朝辦喪事!太平天國為什麼滅亡?它就沒有一個完整的戰略目標與政治主張!
  • 武昌起義規模不大遠遠比不上太平天國為什麼能直接撼動清朝的統治?
    武昌起義時的滿清政權已經徹底爛了徹底沒戲了,只要一推就倒了。而太平天國時候,滿清還沒有完全爛透,靠著出賣國家利益和下放權力,靠著漢人地主和列強幫著絞殺掉太平天國,說白了以前還有點資本出賣讓別人幫忙,到了武昌起義已經是窮光蛋了,誰願意幫你呢!
  • 武昌起義北洋崛起,袁世凱備受猜忌,清廷為何卻無奈令其復出?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的爆發令已經風雨飄搖的清王朝徹底走向了末路,但是對於早已隱居多時的袁世凱以及備受打壓的北洋軍而言卻是命運的轉折點。武昌起義爆發僅僅兩日的時間,武漢三鎮便悉數被起義軍光復,攝政監國的醇親王載灃大為震動,急忙召開內閣緊急會議商議對策。
  • 辛亥革命時期的珍貴照片:就是照片中的人,推翻了大清朝
    1911年10月10日,湖北爆發了影響中國進程的武昌起義,吹響了晚清最後喪鐘;1912年,溥儀宣布退位,統治了中國兩百多年的清王朝自此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本組老照片,真實展示了百年前辛亥革命時期的百態,一起回望那場革命。
  • 清朝最早剪掉辮子的人——程璧光
    很多人認為,清朝人主動剪掉辮子是在辛亥革命期間,其實早在辛亥革命前6個月,就有人帶頭剪掉了辮子,而且這個人還是清朝官員,他就是清末海軍新軍官員程璧光。但是,1895年,甲午戰敗後,清朝不反思自己的責任,反而將戰敗矛頭直指北洋海軍。程璧光受到牽連,被革除職務,1896年在李鴻章的幫助下復職。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清朝再次戰敗,籤訂《辛丑條約》,在內外的壓力下,清朝被迫改革,操練新式陸海軍,歷任兵艦管帶、船政司司長、統領巡洋艦隊等職。
  • 推翻清朝,太平天國十四年都沒能成功,為何辛亥革命只要四個月?
    1911年10月10日夜,武昌楚望臺的槍聲,敲響了清朝滅亡的喪鐘。很快,起義的烽火席捲了大半個中國,各省紛紛宣布脫離。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清朝滅亡。此時距離武昌起義爆發,僅僅過去了四個月不到。
  • 武昌起義為何未遭重兵彈壓:四川清軍去了西藏,湖北清軍大批入川
    1895年3月,清政府開始按照德國軍制,在河北馬廠(後改為天津小站)訓練槍炮隊,並命名為「定武軍」,這也是後來袁世凱北洋軍的雛形。其中,四川新軍從1902年7月開始組建,當時近代著名政治人物岑春煊從山西巡撫調任署理四川總督,隨隊帶來兩旗山西常備軍和150名衛隊。入川後,岑春煊將這些新軍官兵編為4營常備兵,配備新式槍炮,教習西洋操法,從此四川開始有了新軍。但第二年岑春煊調任兩廣總督,又將這4營新軍全部帶走,後來以此為基礎組建了兩廣新軍。
  • 大清滅亡後,九位總督的最後下場如何?
    1923年9月,69年的張勳病逝天津。閩浙總督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順治二年,當時還叫福建總督,已經兼轄浙江省。所以其實和後來的閩浙總督區別不大。但順治十五年到康熙二十三年這近三十年的時間裡,因為浙江也設有總督一職,所以福建總督管轄區域縮小。而後雍正時期,又復設浙江總督,期間一直換來換去。其最後一任總督名叫松壽,滿洲正白旗。1911年11月8日,福建新軍響應武昌起義,發動起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