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10月10日,在湖北武昌發生了一場兵變,這場兵變是由革命黨領導,旨在推翻清朝統治,這場兵變就是著名的武昌起義。
不過這場起義可不像教科書中描寫的那樣順利。當初,革命黨領導人計劃在10月6日發動起義,可之後卻發生了種種意外,使起義軍不得不推遲起義計劃。
在武昌起義爆發前,共發生了四個意外,不過也正是這四個意外使武昌起義順利打響,成功敲響了清王朝的喪鐘。
第一個意外、南湖炮隊事件
1911年9月24日,革命黨的兩個團體文學社和共進會召開了聯合會議,正是這場會議敲定於10月6日打響武昌起義,可就在當天夜裡,卻發生了第一個意外。
當天夜裡,新軍炮隊中的幾名士兵和其中一個軍官打了一架,這個軍官寡不敵眾,自然被幾名士兵給打跑了。不過這起事件並未結束,跑掉的軍官在回到軍營後咽不下這口氣,糾集了一大群士兵,帶著槍械,回到炮隊中想要出口惡氣。
這件事鬧到湖北新軍頭子瑞澄和張彪那裡去了,這兩人當即嚴肅處理了此事,開除了鬧事官兵的軍籍,並開始大刀闊斧的整頓軍紀。不過這也驚擾了革命黨,革命黨提前處理了部分文件,在此後也變得更加小心翼翼,
之後,瑞澄和張彪為了防止此類事件再次發生,竟將新軍的所有武器彈藥全部收納到了軍火庫中,這個看似正確的決定卻幫了革命黨一個大忙。武昌起義打響時,很多新軍都沒有武器彈藥,只能被動挨打,都得益於這場意外。
第二個意外、爆炸事件
南湖炮兵事件發生後不久,張彪就下令新軍換防,這導致革命黨在軍中的部署全部被打亂,不得已,起義總指揮決定將起義推遲,但在這期間,又發生了第二個意外。
當時,孫武作為革命黨中的知識分子,決定製作炸藥幫助起義。不幸的是,10月9日下午,孫武在製作炸藥時因失誤發生了爆炸,起義領導人之一的孫武也被炸傷。好在轉移及時,才沒被敵人捉住。
不過這個意外導致革命黨中多名同志被捕,瑞澄也得到了一份名單。瑞澄立即命新軍全城搜捕名單上的人。這一搜捕不要緊,把新軍將士們折騰得夠嗆不說,革命黨也沒抓住幾個。
瑞澄在新軍中放出圍剿的狠話,在軍中形成了一種人人自危的恐怖氣氛。本想以此提高新軍士氣,誰料起了反作用,令更多的士兵開始倒向起義軍。
第三個意外、多名起義領導人被逮捕
1911年10月9日夜,換防離去的蔣翊武及時趕回武昌,召集劉復基、彭楚藩等幾位起義領導人,準備按原定計劃於10月10日凌晨12點發動起義,可意外再次發生。
本想以城外起義軍的炮聲為號發動起義,可送信的士兵沒能在12點之前趕到,導致起義計劃流產。隨後,新軍在革命黨叛徒的指引下找到了蔣翊武等人的藏身處,除了蔣翊武逃脫外,其他幾位起義領導人均被逮捕。
不過正是這個意外,起義軍在缺乏領導人和總指揮的情況下,使基層的士兵站了出來,並成功帶領起義軍發動了起義。
第四個意外、打響武昌起義第一槍
10月10日晚,新軍內部的一個排長陶啟勝奉命查寢。這個陶啟勝是個死腦筋,在查寢過程中懷疑一個叫金兆龍的士兵心懷不軌,非要沒收他的配槍。兩人在爭執過程中,在一旁的革命戰士程正瀛上前幫忙,並一槍結果了這個新軍排長。
這意外的一聲槍響,瞬間點燃了城中革命戰士心中的火焰,各處起義軍揭竿而起,武昌起義正式爆發,而程正瀛這一槍正是打響武昌起義的第一槍,正是這一槍,敲響了清王朝的喪鐘。
至於教科書上所說的熊秉坤打響第一槍,是之後孫中山先生寫的。
正是這四個意外,讓武昌起義順利打響,成功敲響了清王朝的喪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