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大清慘敗,康有為看到機會,組織舉子公車上書力主變法

2020-12-25 騰訊網

1894年2月,因不滿政府腐敗、盤剝民眾,朝鮮全羅道東學黨領袖全琫準率眾起義。為了鎮壓農民起義,李朝政府請求清廷急速派兵入朝。6月5日,清帝下旨批准出兵。此前6月2日,日本召開緊急內閣會議,並通過了外相陸奧宗光的出兵朝鮮案。5日,頒布了天皇敕令,組建入朝混成旅團。16日,在未取得朝鮮政府同意的情況下,日本陸海軍在仁川登陸完畢。

此時,朝鮮政府與東學起義軍籤訂了《全州和約》,朝鮮內亂已經平息。於是中國提出中日兩國同時撤軍。但日本不予理睬,反而向漢城(今首爾)進軍。7月12日,日本內閣再次召開會議,最終確定了同中國開戰的方針。

7月19日和7月20日,大鳥公使照會朝鮮政府,強硬要求朝鮮為日本軍隊建設兵營,同時逼迫朝鮮發表廢除中朝間一切約章的聲明。7月23日,日本軍隊突然包圍了朝鮮王宮,拘禁了朝鮮國王和閔妃,抬出大院君「執政」,逼迫其起用親日派官員。7月25日,按照日本人的旨意,朝鮮親日派政府宣布「獨立」,脫離同中國的朝貢關係,廢除以往同中國籤訂的條約,並授權日本驅逐在朝鮮的中國軍隊。就在這一天,日本海軍在豐島海面偷襲了中國的運兵船,「廣乙」艦被擊沉,「濟遠」艦負傷,中日甲午戰爭爆發。

在豐島海戰爆發的同一天,日軍混成旅團3000餘人在大島少將率領下,兵分兩路向清軍的牙山駐地進犯,幾天後佔據了牙山。日本海陸軍在同一天不宣而戰,7月28日,清政府被迫宣布與日本決裂。8月1日,清帝下詔向日本宣戰。同一天,明治天皇也頒發宣戰詔書。

由於清廷的腐敗無能,在朝鮮的清軍僅一個月時間就遭到慘敗。在陸戰失利的同時,中國海軍作戰也極不順利。北洋水師當時擁有千噸級以上的軍艦10艘,另有南洋水師的軍艦6艘,廣東水師的軍艦3艘,總計19艘戰艦。就海軍實力而言,並不遜於日本的海軍。然而,中國海軍紀律鬆弛,平素缺乏訓練,更缺乏實戰經驗。加之備受朝廷大吏的掣肘,調度指揮失靈,行動盲目,結果貽誤戰機,遭受慘敗。

9月17日,中日海軍在黃海開戰。雖然丁汝昌、鄧世昌、林永升等指揮官及屬下官兵英勇作戰以致犧牲,但北洋水師最終損失5艘戰艦,陣亡600餘人,遭到失敗。

黃海海戰結束後,清廷開始籌劃罷戰求和,請西方列強出面斡旋。然而,日本人根本不接受「調停」,於10月向遼東進攻。11月初,金州、大連灣、旅順等重鎮相繼淪陷。

日軍攻佔旅順後,製造了駭人聽聞的屠殺慘案。大屠殺從11月21日開始到11月25日,持續了5天。有史料記述,一座兩萬多人口的旅順城僥倖逃生者只有六七百人,[插圖]大約有兩萬餘無辜民眾死在日本侵略軍的屠刀之下。

甲午戰爭以中國的失敗而告終。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與日本籤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條約主要內容是:(1)中國放棄對朝鮮的宗主國地位;(2)中國將遼東半島、臺灣島及所有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割讓給日本(後因俄國、德國、法國的幹涉,遼東半島未割讓,但中國要支付3000萬兩白銀的贖金);(3)中國「賠償」日本軍費白銀2億兩;(4)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4地為通商口岸;(5)日本臣民可在中國通商口經營製造業,其產品免徵雜稅;(6)日本軍隊暫行佔領威海衛,直至交清所有賠款。《馬關條約》是繼《南京條約》以來最嚴重的不平等條約。巨額賠款,加重了中國人民的負擔,同時也加速了日本軍國主義的發展。此後,中日兩國侵略與被侵略的基本關係越來越清楚。

《馬關條約》使中國失去了臺灣,因此引發了強烈反應。在北京,康有為、梁啓超等人聯合參加會試的舉子發表「上皇帝書」,力陳割地之危險,提出「變法成天下之治」的主張,這就是著名的「公車上書」。臺灣民眾也以罷市等行動抗議清政府割讓臺灣。為了保衛臺灣,在丘逢甲的主持下,宣布成立「臺灣民主共和國」而不受《馬關條約》的制約,推舉原臺灣巡撫唐景崧為總統。5月,日本政府任命樺山資紀為臺灣總督,率2萬餘兵向臺灣進發。唐景崧很快逃回大陸,「臺灣民主共和國」不復存在。此時,在中法戰爭中率領黑旗軍大破法軍而此時任臺灣軍務幫辦的劉永福擔起了抗日大任。另外,臺灣民眾在丘逢甲等人的組織下成立起各種形式的民軍或義軍,他們持原始的武器活躍在山區、鄉村、海島,與侵略軍展開了不屈不撓的鬥爭。

從5月27日樺山資紀下令進攻臺灣,到10月27日樺山宣布臺灣島「全部平定」,臺灣軍民堅持抗敵5個月。戰爭期間,日本除投入2個精銳師團外,另有海軍艦隊,近5萬人馬,另有2.6萬隨軍服役。在付出包括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山根信成少將旅團長在內的戰、病死4624人的代價後才佔據了臺灣,這個數字比日軍在甲午戰爭中死亡的人數多了近一倍。

臺灣軍民在朝廷棄臺、失去後援、孤軍奮戰的情況下,毅然決然地豎起抗日義旗,以低劣落後的原始武器與強敵周旋,開了中華民族抗擊日本侵略的先聲。此後,直至1945年臺灣光復,臺灣人民的抗日鬥爭一直沒有間斷,並且和大陸的抗日戰爭融為一體。

相關焦點

  • 甲午戰爭不該輸,大清原本穩操勝券,各方面「碾壓」日本
    這時候,民族資本企業也慢慢開始出現,到甲午戰爭時期已經擴充到了170家,由此可見速度之快。而甲午戰爭爆發前夕的長達10年的時間裡,這一時期是中國在19世紀末經濟最穩固的一段時期。在這一期間,中國與歐洲許多國家都處於和平發展的狀態。可見,以「自強、求富」為目標的洋務運動,歷經幾十年,效果極其明顯啊。
  • 如果在甲午戰爭中大清打敗了日本,接下來的歷史會如何發展?
    1894年7月25日—1895年4月17日,因實行27年「明治維新」而振興起來的日本為了滿足其軍事擴張的野心,對老牌東亞封建大國大清及其藩屬國朝鮮發動了侵略戰爭,大清被迫迎戰,終因大清內部滿漢權臣矛盾導致的勾心鬥角、互相掣肘,不能全國團結一心共同抗敵(如甲午戰爭中,大清南洋艦隊對北洋艦隊隔岸觀火
  • 自欺欺人:甲午戰爭期間中國的報刊插畫是如何誤導大眾輿論的?
    在100多年前的甲午戰爭中,國內的報刊製造了巨大的信息繭房,在前線清軍不斷失利的情況下,國內的報刊卻在繪製一系列和實際情況不相符合的繪畫,展示清軍的「勝利」,但是真實的世界早已天翻地覆,只有當馬關條約籤訂和賠款的時候,國人才意識到甲午戰爭清軍慘敗,國恥被殘酷的施加在清軍頭上。
  • 北洋水師實力強大,為何還會在甲午戰爭中慘敗?難道日軍更強大?
    可實際上,在甲午戰爭爆發後,北洋水師的表現實在讓人感到失望。結果,這場戰爭以北洋水師的慘敗告終。清政府為了儘快平息此事,再次跟侵略者籤訂了喪權辱國的賠償條約。那麼,北洋水師實力不小,為何還會在甲午戰爭中慘敗?只因日軍太強大?
  • 為什麼有人說,清朝之亡,並非亡於辛亥革命,而是甲午戰爭?
    無獨有偶,有人在總結大清滅亡的原因時,也提出了清朝的滅亡,並非亡於辛亥革命,而是亡於甲午戰爭!持此論者認為,甲午戰爭的失敗,標誌著清朝歷時三十餘年的洋務運動的失敗,取得的近代化成果化為烏有,打破了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對民族復興的追求。緊接而來的割地賠款,主權淪喪,便利列強對出資本,掀起瓜分狂潮,標誌著列強侵華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中國的國際地位急劇下降。
  • 康有為是不是一個聖人?公車上書、戊戌變法背後不為人知的事
    一、公車上書的真相 公車上書在很多人的認知中是這樣的:1895年,中國在甲午戰爭中戰敗,康有為領導上千名舉人向皇帝上書請願,反對與日本籤訂喪權辱國的條約
  • 如果甲午戰爭大清勝利了,李鴻章的境遇會怎麼樣
    首先要說一下,按照清政府和清軍那德性,甲午戰爭是沒有任何勝利的可能。當然既然題主這麼問了,我們就假設日本運氣不好,運兵船在海上遇到風暴沉了,軍艦不是海難就是彈藥庫自爆,折損大半。戰場上清軍運氣爆棚,炮炮擊中日軍指揮部,朝天放槍都能擊中目標……總之日軍莫名其妙就那麼輸了。
  • 維新志士還是投機改良:找尋真實的康有為【上】
    比如說著名學者茅海建先生通過多年的研究,對於康有為在他的自編年譜《我史》裡面的各種編造、扭曲、誇大之詞給予了駁正和袪魅,更多地讓我們看到了一個謊話連篇、恬不知恥、自私自利的康有為形象! 不過康有為的思想確實是非常激進的,而且越來越激進,越來越大膽,他不僅在圖謀「種族革命」,而且還策劃以自己的「大同國」來取代大清這個「大濁國」。
  • 康有為的新媒體運營思維
    人們常說的大清無昏君,但是,即便是這樣,也沒有阻止清朝的滅亡,由此看來,時代拋棄你的時候,不是看你是什麼人,而看你能不能順應歷史潮流,一個歷史人物的評價也是隨著時代潮流而變遷。懂得自我運營和人設打造的康有為1898年9月24日,變法失敗的康有為在上海被英國船隻「重慶輪」所救,在中國歷代文人中為自己做史的文人屈指可數,也就康有為能厚著臉皮為自己寫本歷史傳記《我史》。
  • 甲午戰敗後的三年,大清國在幹什麼?
    仗打得不好,當然要找人來背鍋,於是慈禧抓住機會,罷免了包括奕在內的軍機處全班人馬,換上了一批能力平庸的官員。這一次事件,也叫做「甲申易樞」。通過此次大換血,慈禧掃清了慈安太后和奕訢的障礙,一舉成為了清朝的最高統治者。
  • 1986年,李鴻章訪美看見高樓大廈,感嘆:大清國建不出來
    李鴻章是晚清的一個傳奇人物,正所謂時勢造英雄,原本李鴻章作為一個小小的編修,或許一生都不會有機會成為晚清第一重臣。但正是晚清內憂外患的局勢,讓李鴻章成為「東方俾斯麥」,許多西方列強都對他充滿了敬意。李鴻章在李鴻章晚年出訪美國的時候,73歲的李鴻章第一次看到了高樓大廈,在震驚之餘李鴻章說了一句:「我想我們大清國,建不了這樣的高樓。」這話既是李鴻章的辛酸淚,更是所有中國人的辛酸淚。
  • 日本人撿到一本中國禁書,用這本書,把當時的大清打的慘敗!
    1841年1月7日 虎門之戰 清軍水師與英國海軍在穿鼻灣激戰(圖/維基百科)自從鴉片戰爭後一聲炮響,號稱天朝的大清王朝,對外戰爭的主旋律就成了一個詞:挨揍!但雖說挨揍的是大清,但經常感到疼的,卻只有清政府。比如第一次鴉片戰爭時,英軍殺到哪裡,好奇圍觀群眾就常跟到哪裡。二次鴉片戰爭的情況更誇張,英法聯軍剛殺進北京,京郊群眾都熱情高漲的搶了圓明園。
  • 大清終歸是亡了
    在這個時候,《走向共和》的康有為出現了。教科書裡的康有為儼然正人君子模樣,戊戌變法幾君子來著,肝膽相照可歌可泣。劇中的康有為,是空有大志報效無門的一介落榜書生,滿腹經綸,坐井觀天,即便這樣的人在那個年代也是門庭若市招攬無數弟子。康有為的觀點是犯了教條主義錯誤的,君主立憲,君主為何人?慈禧也,普天下之眾知,或許是因為沒被金榜題名,一心認定君主乃光緒,出發點都錯了,結果能對嗎?
  • 走向共和:評分9.7的歷史劇,卻沒有拍出來觀眾想看到的內容
    這部劇對於歷史的還原度還算比較高的,而且劇中不再是黑白分明、好人壞人界限那麼明顯,以前在課本上看到的那些對錯分明的歷史人物更加的豐滿了。權勢滔天的慈禧太后,也會像小女人一樣。>之所以要變法,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科舉落榜了,而且他也去世驕傲自大;孫中山先生為了革命也曾找過康有為,找過李鴻章,但都不接受他,這才走上了起義的道路。
  • 大清恭親王奕訢的非凡才幹
    一生奔走辛勞,為大清的江山社稷傾盡了畢生之精力,才讓這個氣數將盡、積重難返的沒落王朝有了一個短暫的回光。這個被光緒皇帝喚做「六皇叔」的人,在病危之際還不忘拼盡最後一口氣力將自己的畢生心血總結為寥寥數語,當作告誡之言囑予了光緒帝,不僅提醒光緒帝要心存孝義,還特別指出讓光緒帝遠離康有為。
  • 康有為的風流史
    1872年,15歲的康有為再次參加童子試,又落榜,從此對八股文深惡痛絕。1876年,康有為參加鄉試,又考砸了,於是拜嶺南大儒朱次琦為師,誦讀掌故詞章。此時康有為的父親已經早逝,母親見兒子考場失意,鬱鬱寡歡,就為他操辦了一門親事。1876年臘月,19歲的康有為,與22歲的張雲珠結為伉儷。
  • 發起甲午戰爭的伊藤博文 到中國後為何受到朝野禮遇
    1894年——1895年發生的中日甲午戰爭,給中國人民留下了慘痛的回憶。以至於到了100多年後的今天,人們提起中日甲午戰爭來,依然是義憤填膺,恨不能時光倒流,回到1894年重新與日本大戰一回。伊藤博文,是中日甲午戰爭的發起人。站在中國人的角度來看,他就是這場戰爭的罪魁禍首。
  • 百年前,康有為豪擲150萬在歐洲買了座島,現今此島歸誰所有?
    ——譚嗣同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再次以清朝的失敗而告終,次年的一紙《馬關條約》讓清政府再次背上沉重的債務,而且洋務派一時間也被打得一蹶不振,整個中華大地籠罩在了一片愁雲慘霧之中。此時的光緒帝已經因為之前的大婚而獲得了一段親政的機會,光緒帝因為受慈禧的鉗制,很長時間以來都享受不到自己的皇權,只能眼睜睜地看著中華大地受列強踐踏,現在終於有機會一展自我抱負,自然是什麼都願意幹了。
  • 甲午戰爭幕後贏家英國:不費一兵一卒,卻同樣獲得2億兩白銀賠款
    英國作為當時世界的霸主,被譽為「日不落帝國」,也是列強在遠東地區的直接利益人,英國既是當時大清的主要貿易夥伴,當時英國的貨物有57%出口到大清、進口中有87%的原材料來自大清;同樣也是日本的盟友,日本自從黑船事件之後,就一直從英國進口貨物,這個比重隨著三艘富士級的訂單的軍艦貿易的籤訂也越來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