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宿舍閒來沒事,隨手翻翻那本百看不厭《中國軍閥的最後結局》一書,打開的那一頁介紹的正好是張勳「辮子軍」。我在想,寫了近有一個月的民國,還沒有寫過一次這位民國史中的「辮帥」,區區大洲,竟然敢慢待這位大帥,我問心有愧,隨即寫下昨天那篇文章。
在翻找資料史實的時候,我意外地發現康有為也出現在張勳復闢的「案發現場」。停下來深究片刻,結果令我瞠目結舌。
大家都知道,大洲還是一名在校學生,閱歷自然沒有各位前輩高,對於教科書上的東西是無條件信任的,在大洲接受的教育中,康有為一直是以一個推動歷史進程的偉人。尤其是他「公車上書」、「戊戌變法」,所行之事無不令人拍手稱快。
可,我怎麼也想不到,那些都是「假象」。
過多的消息如水湧般充斥在腦子裡,我的大腦瞬間發熱,待到冷卻後,只得在心裡暗自感嘆:果然,新聞的背後,是另外一個大千世界。
胡適先生說得好,歷史是一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當仔細研讀了近代的許多史料之後,我們會驚訝地發現——這位「光芒萬丈」的康聖人(自詡南海聖人),竟然是個不折不扣的「賣國賊」、「大忽悠」。
一、公車上書的真相
公車上書在很多人的認知中是這樣的:1895年,中國在甲午戰爭中戰敗,康有為領導上千名舉人向皇帝上書請願,反對與日本籤訂喪權辱國的條約,史稱「公車上書」。
這種說法,大部分來自康有為的自述。事實上,康有為只不過是組織了一場在松筠庵的集會,收集了1300名士子的籤名。
康有為多「聰明」啊,他把公車上書鼓吹的沸沸揚揚,但公車上書過程中確認自己中了進士,生怕自己的功名有什麼閃失,因此這份多名士子籤字的「萬言書」他根本就沒有呈遞上去。
這份萬言書就此夭折。
二、戊戌變法的背後
康有為雖然為人虛妄,但還是很有一番雄心壯志的,他認為自己能夠改變晚清積貧積弱的亂象。於是就常給光緒皇帝進言。
在給光緒皇帝的上書裡,康有為慷慨陳詞,極力陳述國家貧弱,變法勢在必行,只有這樣才能振興大清。
光緒皇帝畢竟是個年輕人,不甘心受制於慈禧太后坐視大清衰敗,看康有為三番兩次上書,心裡也難免躍躍欲試,就下旨宣康有為進宮面聖。
然而這次面聖,是康有為一生中唯一一次見到光緒皇帝,也成為他後來招搖撞騙的重要資本。
戊戌變法時,康有為是急功近利沽名釣譽的冒進主義者,禮部主事王照曾勸戒他要循序漸進,可惜他根本聽不進去。「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楊銳就曾經斷言康有為說話不靠譜,認為只要康有為在,變法就不可能成功。
在變法開始之後,康有為不斷上書,建議皇帝出手要迅速,以免守舊勢力抱團負隅頑抗。光緒帝裁撤了大量官員,一時間朝野人心不穩。
康有為跑去找光緒帝的老師孫家鼐商議:英國一直垂涎西藏地區,那地方荒遠偏僻,不如讓朝廷將西藏賣給英國,賣個高價錢正好變法可用。
孫家鼐覺得康有為簡直不可理喻,沒有搭理他。
康有為可能覺得這樣鬧太簡單了,在得到光緒皇帝手抄秘本後,悄悄篡改了密詔,並將自己的名字填寫在最後,以突顯自己的地位。
然後令譚嗣同連夜勸說袁世凱,讓他起兵勤王,並前往頤和園逼迫慈禧徹底交權。並說事成以後立即升任袁世凱為直隸總督。
袁世凱深知政權鬥爭,怎麼可能答應在他眼裡只是「小毛孩」的譚嗣同。袁世凱當面並不拒絕,兩天以後立即向榮祿全盤交待了譚嗣同夜訪的情況。
榮祿急乘專車趕到北京,同懷塔布等人面見慈禧,密謀至半夜方散。慈禧傳旨說皇帝生病,由她「臨朝訓政」。
慈禧太后出手了,1898年9月24日凌晨,楊銳與譚嗣同、劉光第、林旭、楊深秀、康廣仁同時關押刑部監獄。28日,「戊戌六君子」同時遇害於北京菜市口。
六君子雖然是慈禧所殺,看似是袁世凱出賣變法,實際卻是死在康有為手中。
三、招搖撞騙於海外
戊戌變法失敗後,康有為從日本流亡到歐美,想到楊銳已經被殺,死無對證,他便將自己篡改的假密詔公之於天下,欺騙外國人和華僑,處處打著保皇的旗號,以「衣帶詔」等事欺世而盜名,斂了很多財並大肆揮霍。
康聖人用籌集的錢,在歐洲買了一個風景迷人的小島,在那裡住了好幾年。
康有為一直提倡一夫一妻制,男女平等,但自己卻娶了六房太太。直到1919年,康有為都已經是62歲的老頭子了,還看上了19歲的船家女張光,強行納為第六房太太。康有為的子女們都深以為恥。
值得一提的是康有為56歲時娶的第四房小妾,是個年輕的日本女人。卻不料這個日本女人和康有為的長子私通並懷上了孩子,康有為大怒。真是讓人感慨康聖人「教子有方」,家風一脈相承啊!
不僅如此,流亡日本的康有為甚至還提出了荒唐的「中日合邦」。康有為早在《自編年譜》中並不諱言:「(我當時)與日本使矢野文雄約兩國合邦大會議,定稿極詳,請矢野君行知總署答允,然後可以大會於各省。」
同時,康有為還曾讓其心腹楊深秀向光緒上奏,建議「我皇上早定大計,固結英、美、日本三國,勿嫌合邦之名之不美,誠天下蒼生之福矣」。
觀其此言此行,康有為可謂是空前絕後的奇葩改革家。
四、張勳復闢
在張勳鬧復闢的時候,康有為匆匆趕往北京,希望在死灰復燃的清王朝謀得一份美差。
在所有參與復闢的大佬中,眾人的辮子都保留得完好無損,唯獨康有為的辮子既短而禿,垂下來也不過六七寸,蓬蓬然如蒲草一般。
當有人指斥他不像個復闢派時,康有為辯解道:「我自從戊戌年後亡命海外,不得不剪髮易服。自從辛亥國變後,這才返回祖國,重新蓄髮,距今五年有餘,所以長不盈尺耳。」
眾人問他,辛亥年後,別人都剪髮,為何你反而要蓄髮?
康夫子得意地說:「我早料到必有今日也!」
張勳復闢失敗後,這位聖人又開始了流亡生活。
1927年,這位欺世盜名的大忽悠,終於走到了人生的盡頭,病死於青島。章太炎送他的一副對聯最能夠概括他的一生:國之將亡必有,老而不死是為。
令有一段對話,由於史料上沒有記載,我單獨拿出來,就是覺得有意思罷了。
復闢失敗後,之前積極參與的遺老們大部分都提前逃走了,只有幾個倒黴蛋被討逆軍捉住。最先逃走的夫子康有為,他老人家從戊戌變法失敗後便東躲西藏,逃跑的經驗最足,因此,這次他仍舊化裝成老農,逃之夭夭。
據說,康有為開始並不想逃跑,而是想去法源寺剃度出家,結果被同鄉梁鼎芬識破並大罵道:「你早不剃髮,晚不剃髮,偏偏在這晨光出家,這不明擺著是想脫逃罪責嗎?」康有為說:「胡說,你幾曾看見我逃跑?」梁鼎芬大笑道:「戊戌之役,你若不逃,豈能活到今天?你這次來,既然想做復闢功臣,就不要怕死,怕死就別來。成則居功,敗則惜命,有你這樣的聖人嗎?從今天起,我不承認你是廣東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