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為是不是一個聖人?公車上書、戊戌變法背後不為人知的事

2021-02-08 騰訊網

昨天,在宿舍閒來沒事,隨手翻翻那本百看不厭《中國軍閥的最後結局》一書,打開的那一頁介紹的正好是張勳「辮子軍」。我在想,寫了近有一個月的民國,還沒有寫過一次這位民國史中的「辮帥」,區區大洲,竟然敢慢待這位大帥,我問心有愧,隨即寫下昨天那篇文章。

在翻找資料史實的時候,我意外地發現康有為也出現在張勳復闢的「案發現場」。停下來深究片刻,結果令我瞠目結舌。

大家都知道,大洲還是一名在校學生,閱歷自然沒有各位前輩高,對於教科書上的東西是無條件信任的,在大洲接受的教育中,康有為一直是以一個推動歷史進程的偉人。尤其是他「公車上書」、「戊戌變法」,所行之事無不令人拍手稱快。

可,我怎麼也想不到,那些都是「假象」。

過多的消息如水湧般充斥在腦子裡,我的大腦瞬間發熱,待到冷卻後,只得在心裡暗自感嘆:果然,新聞的背後,是另外一個大千世界。

胡適先生說得好,歷史是一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當仔細研讀了近代的許多史料之後,我們會驚訝地發現——這位「光芒萬丈」的康聖人(自詡南海聖人),竟然是個不折不扣的「賣國賊」、「大忽悠」。

一、公車上書的真相

公車上書在很多人的認知中是這樣的:1895年,中國在甲午戰爭中戰敗,康有為領導上千名舉人向皇帝上書請願,反對與日本籤訂喪權辱國的條約,史稱「公車上書」。

這種說法,大部分來自康有為的自述。事實上,康有為只不過是組織了一場在松筠庵的集會,收集了1300名士子的籤名。

康有為多「聰明」啊,他把公車上書鼓吹的沸沸揚揚,但公車上書過程中確認自己中了進士,生怕自己的功名有什麼閃失,因此這份多名士子籤字的「萬言書」他根本就沒有呈遞上去。

這份萬言書就此夭折。

二、戊戌變法的背後

康有為雖然為人虛妄,但還是很有一番雄心壯志的,他認為自己能夠改變晚清積貧積弱的亂象。於是就常給光緒皇帝進言。

在給光緒皇帝的上書裡,康有為慷慨陳詞,極力陳述國家貧弱,變法勢在必行,只有這樣才能振興大清。

光緒皇帝畢竟是個年輕人,不甘心受制於慈禧太后坐視大清衰敗,看康有為三番兩次上書,心裡也難免躍躍欲試,就下旨宣康有為進宮面聖。

然而這次面聖,是康有為一生中唯一一次見到光緒皇帝,也成為他後來招搖撞騙的重要資本。

戊戌變法時,康有為是急功近利沽名釣譽的冒進主義者,禮部主事王照曾勸戒他要循序漸進,可惜他根本聽不進去。「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楊銳就曾經斷言康有為說話不靠譜,認為只要康有為在,變法就不可能成功。

在變法開始之後,康有為不斷上書,建議皇帝出手要迅速,以免守舊勢力抱團負隅頑抗。光緒帝裁撤了大量官員,一時間朝野人心不穩。

康有為跑去找光緒帝的老師孫家鼐商議:英國一直垂涎西藏地區,那地方荒遠偏僻,不如讓朝廷將西藏賣給英國,賣個高價錢正好變法可用。

孫家鼐覺得康有為簡直不可理喻,沒有搭理他。

康有為可能覺得這樣鬧太簡單了,在得到光緒皇帝手抄秘本後,悄悄篡改了密詔,並將自己的名字填寫在最後,以突顯自己的地位。

然後令譚嗣同連夜勸說袁世凱,讓他起兵勤王,並前往頤和園逼迫慈禧徹底交權。並說事成以後立即升任袁世凱為直隸總督。

袁世凱深知政權鬥爭,怎麼可能答應在他眼裡只是「小毛孩」的譚嗣同。袁世凱當面並不拒絕,兩天以後立即向榮祿全盤交待了譚嗣同夜訪的情況。

榮祿急乘專車趕到北京,同懷塔布等人面見慈禧,密謀至半夜方散。慈禧傳旨說皇帝生病,由她「臨朝訓政」。

慈禧太后出手了,1898年9月24日凌晨,楊銳與譚嗣同、劉光第、林旭、楊深秀、康廣仁同時關押刑部監獄。28日,「戊戌六君子」同時遇害於北京菜市口。

六君子雖然是慈禧所殺,看似是袁世凱出賣變法,實際卻是死在康有為手中。

三、招搖撞騙於海外

戊戌變法失敗後,康有為從日本流亡到歐美,想到楊銳已經被殺,死無對證,他便將自己篡改的假密詔公之於天下,欺騙外國人和華僑,處處打著保皇的旗號,以「衣帶詔」等事欺世而盜名,斂了很多財並大肆揮霍。

康聖人用籌集的錢,在歐洲買了一個風景迷人的小島,在那裡住了好幾年。

康有為一直提倡一夫一妻制,男女平等,但自己卻娶了六房太太。直到1919年,康有為都已經是62歲的老頭子了,還看上了19歲的船家女張光,強行納為第六房太太。康有為的子女們都深以為恥。

值得一提的是康有為56歲時娶的第四房小妾,是個年輕的日本女人。卻不料這個日本女人和康有為的長子私通並懷上了孩子,康有為大怒。真是讓人感慨康聖人「教子有方」,家風一脈相承啊!

不僅如此,流亡日本的康有為甚至還提出了荒唐的「中日合邦」。康有為早在《自編年譜》中並不諱言:「(我當時)與日本使矢野文雄約兩國合邦大會議,定稿極詳,請矢野君行知總署答允,然後可以大會於各省。」

同時,康有為還曾讓其心腹楊深秀向光緒上奏,建議「我皇上早定大計,固結英、美、日本三國,勿嫌合邦之名之不美,誠天下蒼生之福矣」。

觀其此言此行,康有為可謂是空前絕後的奇葩改革家。

四、張勳復闢

在張勳鬧復闢的時候,康有為匆匆趕往北京,希望在死灰復燃的清王朝謀得一份美差。

在所有參與復闢的大佬中,眾人的辮子都保留得完好無損,唯獨康有為的辮子既短而禿,垂下來也不過六七寸,蓬蓬然如蒲草一般。

當有人指斥他不像個復闢派時,康有為辯解道:「我自從戊戌年後亡命海外,不得不剪髮易服。自從辛亥國變後,這才返回祖國,重新蓄髮,距今五年有餘,所以長不盈尺耳。」

眾人問他,辛亥年後,別人都剪髮,為何你反而要蓄髮?

康夫子得意地說:「我早料到必有今日也!」

張勳復闢失敗後,這位聖人又開始了流亡生活。

1927年,這位欺世盜名的大忽悠,終於走到了人生的盡頭,病死於青島。章太炎送他的一副對聯最能夠概括他的一生:國之將亡必有,老而不死是為。

令有一段對話,由於史料上沒有記載,我單獨拿出來,就是覺得有意思罷了。

復闢失敗後,之前積極參與的遺老們大部分都提前逃走了,只有幾個倒黴蛋被討逆軍捉住。最先逃走的夫子康有為,他老人家從戊戌變法失敗後便東躲西藏,逃跑的經驗最足,因此,這次他仍舊化裝成老農,逃之夭夭。

據說,康有為開始並不想逃跑,而是想去法源寺剃度出家,結果被同鄉梁鼎芬識破並大罵道:「你早不剃髮,晚不剃髮,偏偏在這晨光出家,這不明擺著是想脫逃罪責嗎?」康有為說:「胡說,你幾曾看見我逃跑?」梁鼎芬大笑道:「戊戌之役,你若不逃,豈能活到今天?你這次來,既然想做復闢功臣,就不要怕死,怕死就別來。成則居功,敗則惜命,有你這樣的聖人嗎?從今天起,我不承認你是廣東人了。」

相關焦點

  • 公車上書?衣帶詔?康有為,一個沒有人品的大忽悠
    康有為是中國近代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一個人,在我們的印象中他發起的公車上書,推動的維新變法,是一個有志於改變當時清政府積貧積弱的進步人士。連他自己也自稱為「南海聖人」。然而當我們翻開歷史的資料,發覺這位進步人士和留給我們印象中的人物完全不是一回事。康有為出生於1858年的廣東南海縣一個封建官僚家庭。
  • 康有為、梁啓超是戊戌變法的真正領袖嗎?
    再有一種看法更充滿戲劇性,據說慈禧原本並不反對變法,如果不是康有為處理不當,竟想要鼓動袁世凱兵變,圍慈禧於頤和園,慈禧是不會突然變臉,發動政變的。凡此種種,不一而足。 這些說法在坊間流傳甚廣,影響極大。事實上,在清末那樣一個萬馬齊喑、萬喙息響的年代,康有為的舉動的確給人以石破天驚之感。要知道,清王朝對讀書人的管控是極嚴的,不能隨意談論政治,更不許隨意上書。
  • 清末的公車上書到底上沒上?康有為為何被稱為小人?
    變法的起源就是「公車上書」,當時甲午陰雲依然籠罩,面對不平等條約,康有為聯同數百名舉人聯名上書,反對甲午賠款。最終讓光緒理解了變法才是拯救國家的方法,就給了後來戊戌變法留下了種子。可事實真就是這樣嗎?這段「公車上書」的事件記載在康有為的自傳《康南海自編年譜》,也就是《我史》中,歷史上根本就沒有這件事。
  • 是聖人,還是小人?康有為之一生,如何評價?
    康南海,小人一個。雖然我素來不喜康有為此人,可也不得不承認,康乃是晚清至民國這一特殊歷史時期所繞不過的一個人物。他曾經寫過一本《康南海自編年譜》,用春秋筆法為自己塑造了一個幾近於完美的人設,既是不世出的天才,更是一心為國為民的「聖人」。
  • 康有為猝死青島之謎:為何喝完一杯橙汁後就七竅流血而亡
    3月的最後一天,康有為走到了人生的盡頭。 樸學大師章太炎作輓聯以送之:"國之將亡必有,老而不死是為。"其中挖苦諷刺之意盡顯。這位憑藉"公車上書"在政權更替的年代一度大火的文人似乎頗有爭議,與之相當的,還有他風流的情史和離奇的死因。
  • 從中國女子與外國和親到中日合邦,陳平、康有為:他們有個共同點
    一個影響力巨大的知名學者,居然能說出這麼驚世駭俗的話,我想在中國很少見了。在我的認知領域,上一個說出這話的人可能就是戊戌變法的主導者——康有為。那麼,我們來說說康有為。康有為在美國芝加哥遊歷4月17日,這一天對於中日兩國來說是個大日子。
  • 康有為:我有一個大膽的想法
    康有為也就是生的太早了,如果他晚生幾十年,大約可以和阿道夫同學做朋友。 康有為想法大膽,在戊戌變法時候就有苗頭了。 戊戌變法時,康有為曾經提出一個大膽的想法,讓清朝和日本英國等國家合併成一個國家,名曰:中日英美合邦,還想請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擔任合邦首相,康有為在給光緒上書中寫道:
  • 《戊戌變法》幕後推手,那個為變法犧牲的第七君子誰又知?
    大家好,我是折緣,一個不學無術卻假裝自己滿腹經綸的打工人。今天我們來聊一聊戊戌變法。這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提及戊戌變法,給我們的印象就是一個沒有實權的皇帝,和一群沒有實幹經驗的書生們的上演的一場鬧劇。
  •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韓紅和康有為的結在哪兒?
    為什麼她做了那麼多的好事善事,卻得不到所有人的理解?她當面怒斥阿寶,讓他滾出娛樂圈。是的,阿寶出道時是聽從了所在經濟公司的建議,隱瞞了身世,編造放牛娃的經歷博取了觀眾的同情,獲得了不該有的榮譽。但是阿寶是有歌唱天賦的,要不郭蘭英也不會收他為徒。阿寶的歌唱得也確實好,他的《山丹丹花開紅豔豔》一炮而紅,那麼多觀眾喜愛他,並不是因為他的身份。
  • 康有為的風流史
    因為他「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與人交談時,總是有意無意地提及「聖人」,大家笑他,又給他取了個「聖人為」的雅號。俗話說「女大三,抱金磚」,康有為的結髮妻子張雲珠容貌端莊,溫柔賢惠,不但很孝敬婆婆,而且「終日勤勤無稍暇」,康有為不在的日子裡,把家中上上下下、老老少少,都打理得和諧有愛,井井有條。正是因為有了張雲珠的勤勉操持,解除了康有為的後顧之憂,這才有了後來的公車上書、戊戌變法。
  • 康有為29歲到70歲的書作
    捧他的,說他是不世出的一代聖人;貶他的,說他是無人格的跳梁小丑。
  • 康有為:蛋蛋的憂傷
    61歲的康有為從上海到杭州旅遊,找了當地名妓伴遊西湖。在遊船上,康有為面對美景,詩興大發,兩句詩脫口而出:「南妝西子泛西湖,我亦飄然範大夫」。想當年,康有為可是晚清風雲人物,改良派代表,保皇會領袖,門下弟子眾多,曾領導公車上書,戊戌變法,失敗後流亡海外15年,後回國協助張勳復闢,擁立溥儀登基,再次遭遇失敗。
  • 康有為曾想剃度出家,住持幾句話羞得他狼狽而去
    說起康有為,很多人多少都能知道一些和他有關的事——「公車上書」、「百日維新」、「張勳復闢」。光緒二十四年,光緒皇帝推行新政,然而才一百來天就失敗了,康有為第一時間得知維新變法失敗後帶著衣帶詔倉皇逃往日本避難,組建保皇派。孫中山先生等人發動辛亥革命後建立民國。
  • 戊戌變法為何失敗?除了心太急之外,康有為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戊戌變法是發生在清朝晚期的一場具有資產階級性質的改良自救運動,但是這場變法運動卻僅僅維持了103天就宣告失敗,實在是令人唏噓不已。那麼究竟是哪些原因造成這場「百日維新」運動腹死胎中呢?
  • 康有為的新媒體運營思維
    作為封建社會階層的獲利者之一,他不想發生這樣的事情,因此才又有了公車上書的事情,康有為變法的內容在今天看來沒有任何的新意,或者說正常社會的發展歷程就該如此,不斷的去糾正自己。人們常說的大清無昏君,但是,即便是這樣,也沒有阻止清朝的滅亡,由此看來,時代拋棄你的時候,不是看你是什麼人,而看你能不能順應歷史潮流,一個歷史人物的評價也是隨著時代潮流而變遷。
  • 康有為臨終前最放心不下六姨太,留下無恥遺言,六姨太后來怎樣了
    歸網,一個跨國交友的小圈子幫你在風雨中尋找良緣加微信:sunnylife2585來源:頭條號歲月靜好一世晴天1927年,曾被視為戊戌變法引路人的康有為病逝於青島,章太炎贈其一幅藏尾輓聯「國之將亡必有,老而不死是為。」,意在痛斥康有為是國之妖孽、國之賊。
  • 康有為臨終前,最放心不下六姨太,無恥遺言逼其立毒誓
    ——康有為 前言:康有為是頗具爭議的改良派的代表人物,他從小的學習和書法成就等都是非常高的,但是他的科舉之路沒有那麼順利,出生於官僚家庭的他,接觸西方文化的時間也是比較早的,所以這也就有了光緒十四年康有為上京考試時的變法請願未果,接著才有了光緒二十年的「公車上書」。
  • 仔細想想戊戌變法就知道,造成失敗的根本原因,是底層百姓?
    當我們在教科書中了解到1898年的戊戌變法時,我們都知道,由於慈禧太后為首的頑固派的阻撓,導致了1898年戊戌變法的失敗。但如果你仔細想想,慈禧真的是個頑固分子嗎?洋務運動發動時,慈禧太后並沒有不支持的態度。而且,公車上書以來,慈禧一直關注著戊戌變法的一切宣傳活動,但她並沒有試圖阻止他們。
  • 吳孟達的第一部電影,演了怎樣一個讓人唏噓不已的歷史配角?
    在戊戌變法的歷史大潮中,人們只記得康有為與他的得意弟子梁啓超,卻不知道為變法奔走最後血濺京華的康有為的幼弟。在罹難的戊戌六君子中,人們只記得頗有俠士做派、「我自橫刀向天笑」的譚嗣同,卻不記得排在譚嗣同之後的康廣仁。至今,仍有很多歷史學者認為康廣仁沒有或者很少參與變法之事,他的死純屬受了康有為的牽連。歷史對他而言,真可謂不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