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聖人,還是小人?康有為之一生,如何評價?

2020-12-23 史不知味

康南海,小人一個。

雖然我素來不喜康有為此人,可也不得不承認,康乃是晚清至民國這一特殊歷史時期所繞不過的一個人物。

他曾經寫過一本《康南海自編年譜》,用春秋筆法為自己塑造了一個幾近於完美的人設,既是不世出的天才,更是一心為國為民的「聖人」。

不過,民國另一位文壇宗師,被人稱為「章瘋子」的章炳麟卻毫不客氣地諷刺康有為:「國之將亡必有,老而不死是為。」

章炳麟可謂是民國「第一罵才」,他罵光緒皇帝「載湉小丑」,也曾痛罵過開倒車而稱帝的袁世凱。

總之,章炳麟在康有為70大壽之時將之罵作妖賊,可謂詮釋盡了康有為之一生,讓人頗感痛快。

康有為此人雖然很是自負,但是我們也知道他的科舉之路卻異常艱難,考秀才考了3次才考上。

他考舉人之次數更是可怕,足足考了7次,用了20年的時間,才在第7次鄉試之上考中了舉人。

這20年對於康有為而言,不得不說是一場巨大的磨難,但凡有骨氣一些的人可能早就已經放棄了。

左宗棠被林則徐贊為「絕世天才」,被胡林翼譽為「近日楚材第一」,僅兩次會試不中即言「從此款段出都,不復在踏軟紅,與群兒爭道旁苦李矣」,隨後回老家當起了教書先生。

袁宮保科舉不第之後更是投筆從戎,奔赴山東而投入吳長慶所部,隨後隨吳長慶赴「李朝」而崛起。

可康有為就不一樣了,他有天才之稱,區區一個科舉都考不上,那還有什麼臉自稱不世出的天才?

所以,他就死磕科舉。

不過,康有為倒也有一些自知之明,一個鄉試都考了20年,那麼人才薈萃的會試豈不是更沒有希望?

這恐怕也是康有為後來絞盡腦汁走捷徑的原因所在,他所走的捷徑不外乎就是公車上書和百日維新。

雖然康有為自己把公車上書渲染成了清末一大歷史事件,可實際上他的這次公車上書在當時幾乎就沒有產生任何影響。

何也?

當時的康有為只不過是一個小小的「老考生」,一個考了20年才中舉的「廢物」,他在考生之中根本就沒有多大影響。

他想要領導那些考上一起聯名上書好賺取聲望的如意算盤,根本就打不響。

倘若沒有梁啓超這個神童拜他為師的話,根本就沒幾個人會搭理他。

所以,所謂康有為領導的公車上書這次歷史事件,對於當時所產生的影響有限到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雖然不可否認經過了這一次事件,康有為個人的確是漲了一些聲望,但也遠沒有達到他的預期。

康有為後來之所以極力渲染公車上書,其實也只是在利用那個時代交通和交往不便所造成的信息差,再次為自己造勢而已。

公車上書沒有成功,也預示著康有為這一次捷徑走失敗了,但是康有為之所以會中進士卻極有可能是因此而得。

他當時畢竟已經造完了勢,對於他這個「不安」分子,清朝或許會以此作為安撫康有為的條件。

當然,這也僅是我個人之猜測,真相如何早已無人知曉。

康有為最為人所熟知的則是維新變法,這也是他所走的第二條捷徑,這條捷徑他其實已經成功了一半。

為什麼說是一半呢?

因為康有為的的確確已經通過維新變法之主張進入了光緒的視野,也進入了當朝所有權貴乃至慈禧的視野。

可謂是大風一時起,人也憑力上青雲。

可是,康有為雖然極力主張維新變法,可是康有為對於具體如何維新,具體如何變法,實際上半桶水都沒有。

他只不過是因為廣東「得風氣之先」而接觸了幾本所謂的西學而已,他根本就拿不出具體的章程和方案。

康有為之所以會極力主張維新變法,也並不是因為他真的想要維新變法,他只是把維新變法當成一條通往權力高處的捷徑。

所以,後來在變法期間,康有為更多的精力也是放在如何濫權,而非如何變法。

光緒皇帝也同樣如此,光緒真想變法?非也,他只是希望能夠藉助變法之事而從慈禧手中奪回皇權。

這也是維新變法從一開始就註定了將是一場失敗變法的原因,因為光緒和康有為都並非真心實意變法。

當然,維新變法失敗的根本原因則在於光緒根本沒有實權。

可是話又說回來,倘若真讓光緒皇帝當時就已經掌控了實權,他肯定就不會聽康有為的忽悠而變法。

後來,眼看著變法即將失敗,光緒和康有為都心有不甘,於是才想著用更極端的辦法對付慈禧。

只可惜,計劃未行就已然失敗。

康有為一見風聲不對,於是來了一個「風緊扯呼」,自己一個人拔腿就跑出了京城。

光緒就這樣被他給坑了,康廣仁、楊銳、譚嗣同等六人更是因此而亡。

康有為呢?

聽說清朝對他下了通緝令之後一溜煙跑出了國,然後偽造了一張和梁啓超、光緒的合照以及一份光緒的衣帶詔,在海外瘋狂斂財,帶著這筆打著救光緒籌集而來的錢幾乎遊遍了歐美,買小島,娶小妾,好不瀟灑快活。

至於救光緒?他也就說說而已。

▲康有為曾經所買之島

後來清朝在1906年頒布了《宣示預備立憲諭》之後,康有為恬不知恥地將之視為自己的功勞,說「今上不危,無待於保」。

你們看吧,我保皇成功了!

此人就是一個妥妥的小人,難怪乎章炳麟會將之罵作妖賊。

相關焦點

  • 康有為是不是一個聖人?公車上書、戊戌變法背後不為人知的事
    大家都知道,大洲還是一名在校學生,閱歷自然沒有各位前輩高,對於教科書上的東西是無條件信任的,在大洲接受的教育中,康有為一直是以一個推動歷史進程的偉人。尤其是他「公車上書」、「戊戌變法」,所行之事無不令人拍手稱快。 可,我怎麼也想不到,那些都是「假象」。
  • 康有為的新媒體運營思維
    在需要革新的年代,似乎和革新有關係的人,都會給予很正面的歷史評價,而如今這些評價在經受質疑和考驗。康有為本身出身封建官僚之家,是封建社會利益階層的獲利者之一,其變法的本質自然是以維護地主階級的封建統治為主,因為他發現如果不變法,在進步思想的衝擊下,舊的的社會制度必然分崩離析。
  • 維新志士還是投機改良:找尋真實的康有為【上】
    當然了,無論如何我們對於事物的認知必將是見仁見智、各執一詞的,但是所謂「兼聽則明,偏聽則暗」,我們還是應該多傾聽一下不同的聲音,尤其是來自歷史專業研究者的意見。 康有為是「戊戌變法」的關鍵人物,一百多年來,他給我們所留下的歷史形象還是相當正面的,除了是一個疑似保守主義者的保皇派,康有為主要是被看作了一個啟蒙主義者與維新主義者。
  • 康有為:我有一個大膽的想法
    逃亡海外,康有為到過印度,他發現世界上原來不止白種人黃種人,還有黑色人種和棕色等有色人種,他在《大同書》丁字卷之《去種界同人類》卷中寫了自己對有色人種的看法,那就是和白人雜交改良,如果不能改良的呢: 「其棕黑人有性情太惡,或有疾者,醫者引其斷嗣之藥,以絕其種。」 康聖人太瘋狂了。
  • 康有為的風流史
    因為他「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與人交談時,總是有意無意地提及「聖人」,大家笑他,又給他取了個「聖人為」的雅號。康有為逐漸將一些原本由何旃理來做的助理類的工作,也交給了鶴子,開始讓她研墨展紙,代為購買書籍等。後來,不知是因為日久生情,還是日本姑娘實在魅力太大,總之,沒過多久,康有為又和這位16歲的神戶少女搞到了一起。這事兒整的,31歲的梁隨覺就不說了,懷孕中的三姨太何旃理才20歲,她怎麼看?事實證明,結婚才四年的何旃理,不愧是見過大世面的美國華僑。
  • 康有為鄙視此人,發生一事後,他卻提著禮腆著臉拜他為師
    比如,在康有為眼裡,「天地君親師」,父母不好說,但老師他是沒怎麼放眼裡的,他不是親師,他是輕師—按照康有為的排位,排到神龕裡的當是「天地康」。康有為自稱「康聖人」,這稱號在他成名之前就已有了。他穿開襠褲時,立志於聖賢之學,開口聖人、閉口聖人,也自稱聖人—小孩子喊他一句聖人,可以分得一塊糖吃,也樂得喊他聖人,於是他就叫康聖人了。康聖人夠狂吧?不狂,後來更狂了呢!
  • 康有為為何被稱為小人?
    #歷史風雲人物#在清朝末年經歷了太平天國運動和義和團運動,再加上數次和外國的戰爭,當時的清廷已經日薄西山,如何拯救自己就成了當時清廷必須要去做的事情了變法的起源就是「公車上書」,當時甲午陰雲依然籠罩,面對不平等條約,康有為聯同數百名舉人聯名上書,反對甲午賠款。最終讓光緒理解了變法才是拯救國家的方法,就給了後來戊戌變法留下了種子。可事實真就是這樣嗎?這段「公車上書」的事件記載在康有為的自傳《康南海自編年譜》,也就是《我史》中,歷史上根本就沒有這件事。
  • 康有為29歲到70歲的書作
    捧他的,說他是不世出的一代聖人;貶他的,說他是無人格的跳梁小丑。
  • 王陽明:老實人鬥不過小人?學會上中下三策,輕鬆笑到最後
    在《論語》中有這樣的說法:「君子坦蕩,小人長戚」。當皇帝都要被佞臣蒙蔽,做學問也要被小人戳脊梁骨,人活一世,誰能不遇上幾個小人呢?達到「立功,立德,立言,皆居絕頂」的賢者王陽明,世世代代的名臣,心學大家,都很少遇到糟心的人,那他是如何做到的?
  • 【推薦】康有為《大同書》對國家價值的反思和世界秩序的設想 | 幹春松
    在康有為那裡,「天下」與「國家」是兩個不同階段的行為準則。  「國土之所為,僅私其國,而聖人之所為,乃為天下。當國界分明之時,眾論如飲狂泉,群盲共室,但知私其國,不知天下為公。至國界既平時,即覺其私愚可笑。今歐美諸國並立,其論議行事,自私其國,而不求天下公益,與戰國同,故有議孔孟為天下學,而無國家學者。夫聖人以天下為一體,何為獨親一國,而必獨私之哉?」
  • 康有為猝死青島之謎:為何喝完一杯橙汁後就七竅流血而亡
    而戊戌六君子慷慨赴死時,康有為已經從香港轉上去日本的輪船日本。 康有為渴望權力,並不深究變法,變法條文效果可想而知。其間充斥著幼稚的思考。戊戌變法開始之前,康有為已經預感到,中國即將飽受列強的侵略。
  • 康有為也「流氓」,寫的這副婚聯,新娘讀後瞬間臉紅了
    戊戌變法失敗後,康有為被清政府通緝,不得不慌忙遠逃日本。在日本期間,康有為度過了一陣頗為清閒的日子。除了參加一些政治活動,其他的時間就是在日本到處遊玩尋樂。有一次,他的朋友梁渭家結婚,康有為帶了一副對聯前去道賀。當對聯打開後,眾人都給愣住了。原來康有為寫的這幅對聯,完全讀不通順。只見上下聯寫道:司月二大,旦牛住了;共計八個字。眾人一時有點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 時也命也康有為
    這個世上也有英雄創造出的時代,康有為顯然不屬於後者。其實不能造勢也沒有什麼,關鍵要能夠順勢,借勢,借力打力,四兩撥千斤不單是中國的功夫,也是中國的文化,政治文化。像李白、韓愈這樣的的文學大才,都覺得自己懷才不遇,不能將自己所學治國平天下。這和君王大臣縱然有關係,但是哪個朝代沒有好壞忠奸呢?像他們這樣的人,不是懷才不遇。
  • 康有為夢到孔子,被罵自尋死路,得罪孔子果然沒有好下場
    康有為,字長素。清末光緒年間的進士,後來授予工部主事,為翁同龢所稱讚。當時甲午戰敗,國家危難,翁同龢向光緒帝推薦康有為,說康有為的才能勝他十倍,可以勝任要職。光緒就下詔要康有為入宮,兩個人密談了兩個小時。康有為才從宮中出來之後就驕傲得像元老一樣。
  • 康有為70大壽送對聯,不帶髒字卻罵得狗血淋頭
    其中魯迅評價他的一句話足可見魯迅對他的崇拜:考其生平,以大勳章作扇墜,臨總統府之門,大詬袁世凱包藏禍心者,並世無第二人;七被追捕,三入牢獄,而革命之志終不屈撓者,並世亦無第二人。這才是先哲的精神,後生的楷模。
  • 恭親王奕訢:能力出眾卻做慈禧的工具人,臨死告誡光緒遠離康有為
    所以在眼中儘管奕訢會做出那樣的行為確實有維護清朝的私心,但是更多的還是無奈。至於奕訢借用列強的扶持來進行洋務運動一事,奕訢確實有親近列強的媚外之嫌,他能從列強那獲得進行洋務運動的支持也確實主要是依靠犧牲國家利益換來的。但是我們不能否認奕訢在外交方面確實有一定的才能,何天爵曾評價他:"精通東方外交藝術的老手"。
  • 康有為:蛋蛋的憂傷
    誰不知道,康有為流亡海外那些年,成立保皇會,以營救光緒皇帝為名,大肆斂財,積累了巨額財富,在上海、杭州、青島分別購買了豪華別墅,甚至還在瑞典斯德哥爾摩買了個小島,在島上建了中式園林,取名「北海草堂」,當地居民稱其為「康有為島」。儘管眼下有些失意,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結婚的錢還是有的。
  • 康有為臨終前,最放心不下的六姨太,後來過得怎樣?
    康有為的一生頗具傳奇色彩,但也極為矛盾:他因變法而被國人尊為康聖人,可晚年又爆出了偽造衣帶詔,騙取海外華僑捐款的醜聞;他提倡張一夫一妻制,而自己卻盡享齊人之福,一生娶了六個老婆
  • 康有為,一個沒有人品的大忽悠
    康有為是中國近代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一個人,在我們的印象中他發起的公車上書,推動的維新變法,是一個有志於改變當時清政府積貧積弱的進步人士。連他自己也自稱為「南海聖人」。然而當我們翻開歷史的資料,發覺這位進步人士和留給我們印象中的人物完全不是一回事。康有為出生於1858年的廣東南海縣一個封建官僚家庭。
  • 《大江大河2》相比宋運輝的「聖人」,我更喜歡楊巡的「真小人」
    然而宋運輝跟楊巡的人設明顯不如尋建祥討喜,有人認為宋運輝恪守原則是一個完美的聖人,而楊巡處處算計,一直將自己的利益放到首要位置,這樣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就應該遭到失敗決絕乃至破產的結局,可是對於我來說,相比宋運輝的聖人,我更喜歡楊巡的真小人。為何說宋運輝是一個完美的堪稱聖人的角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