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南海,小人一個。
雖然我素來不喜康有為此人,可也不得不承認,康乃是晚清至民國這一特殊歷史時期所繞不過的一個人物。
他曾經寫過一本《康南海自編年譜》,用春秋筆法為自己塑造了一個幾近於完美的人設,既是不世出的天才,更是一心為國為民的「聖人」。
不過,民國另一位文壇宗師,被人稱為「章瘋子」的章炳麟卻毫不客氣地諷刺康有為:「國之將亡必有,老而不死是為。」
章炳麟可謂是民國「第一罵才」,他罵光緒皇帝「載湉小丑」,也曾痛罵過開倒車而稱帝的袁世凱。
總之,章炳麟在康有為70大壽之時將之罵作妖賊,可謂詮釋盡了康有為之一生,讓人頗感痛快。
康有為此人雖然很是自負,但是我們也知道他的科舉之路卻異常艱難,考秀才考了3次才考上。
他考舉人之次數更是可怕,足足考了7次,用了20年的時間,才在第7次鄉試之上考中了舉人。
這20年對於康有為而言,不得不說是一場巨大的磨難,但凡有骨氣一些的人可能早就已經放棄了。
左宗棠被林則徐贊為「絕世天才」,被胡林翼譽為「近日楚材第一」,僅兩次會試不中即言「從此款段出都,不復在踏軟紅,與群兒爭道旁苦李矣」,隨後回老家當起了教書先生。
袁宮保科舉不第之後更是投筆從戎,奔赴山東而投入吳長慶所部,隨後隨吳長慶赴「李朝」而崛起。
可康有為就不一樣了,他有天才之稱,區區一個科舉都考不上,那還有什麼臉自稱不世出的天才?
所以,他就死磕科舉。
不過,康有為倒也有一些自知之明,一個鄉試都考了20年,那麼人才薈萃的會試豈不是更沒有希望?
這恐怕也是康有為後來絞盡腦汁走捷徑的原因所在,他所走的捷徑不外乎就是公車上書和百日維新。
雖然康有為自己把公車上書渲染成了清末一大歷史事件,可實際上他的這次公車上書在當時幾乎就沒有產生任何影響。
何也?
當時的康有為只不過是一個小小的「老考生」,一個考了20年才中舉的「廢物」,他在考生之中根本就沒有多大影響。
他想要領導那些考上一起聯名上書好賺取聲望的如意算盤,根本就打不響。
倘若沒有梁啓超這個神童拜他為師的話,根本就沒幾個人會搭理他。
所以,所謂康有為領導的公車上書這次歷史事件,對於當時所產生的影響有限到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雖然不可否認經過了這一次事件,康有為個人的確是漲了一些聲望,但也遠沒有達到他的預期。
康有為後來之所以極力渲染公車上書,其實也只是在利用那個時代交通和交往不便所造成的信息差,再次為自己造勢而已。
公車上書沒有成功,也預示著康有為這一次捷徑走失敗了,但是康有為之所以會中進士卻極有可能是因此而得。
他當時畢竟已經造完了勢,對於他這個「不安」分子,清朝或許會以此作為安撫康有為的條件。
當然,這也僅是我個人之猜測,真相如何早已無人知曉。
康有為最為人所熟知的則是維新變法,這也是他所走的第二條捷徑,這條捷徑他其實已經成功了一半。
為什麼說是一半呢?
因為康有為的的確確已經通過維新變法之主張進入了光緒的視野,也進入了當朝所有權貴乃至慈禧的視野。
可謂是大風一時起,人也憑力上青雲。
可是,康有為雖然極力主張維新變法,可是康有為對於具體如何維新,具體如何變法,實際上半桶水都沒有。
他只不過是因為廣東「得風氣之先」而接觸了幾本所謂的西學而已,他根本就拿不出具體的章程和方案。
康有為之所以會極力主張維新變法,也並不是因為他真的想要維新變法,他只是把維新變法當成一條通往權力高處的捷徑。
所以,後來在變法期間,康有為更多的精力也是放在如何濫權,而非如何變法。
光緒皇帝也同樣如此,光緒真想變法?非也,他只是希望能夠藉助變法之事而從慈禧手中奪回皇權。
這也是維新變法從一開始就註定了將是一場失敗變法的原因,因為光緒和康有為都並非真心實意變法。
當然,維新變法失敗的根本原因則在於光緒根本沒有實權。
可是話又說回來,倘若真讓光緒皇帝當時就已經掌控了實權,他肯定就不會聽康有為的忽悠而變法。
後來,眼看著變法即將失敗,光緒和康有為都心有不甘,於是才想著用更極端的辦法對付慈禧。
只可惜,計劃未行就已然失敗。
康有為一見風聲不對,於是來了一個「風緊扯呼」,自己一個人拔腿就跑出了京城。
光緒就這樣被他給坑了,康廣仁、楊銳、譚嗣同等六人更是因此而亡。
康有為呢?
聽說清朝對他下了通緝令之後一溜煙跑出了國,然後偽造了一張和梁啓超、光緒的合照以及一份光緒的衣帶詔,在海外瘋狂斂財,帶著這筆打著救光緒籌集而來的錢幾乎遊遍了歐美,買小島,娶小妾,好不瀟灑快活。
至於救光緒?他也就說說而已。
後來清朝在1906年頒布了《宣示預備立憲諭》之後,康有為恬不知恥地將之視為自己的功勞,說「今上不危,無待於保」。
你們看吧,我保皇成功了!
此人就是一個妥妥的小人,難怪乎章炳麟會將之罵作妖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