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也命也康有為

2021-02-18 九方雲康

《書經》裡「康濟小民」的康;《禮記》裡「養其身以為有為也」的有為

這個世上有時勢造出的英雄,然後淹沒在歷史中。

這個世上也有英雄創造出的時代,康有為顯然不屬於後者。

其實不能造勢也沒有什麼,關鍵要能夠順勢,借勢,借力打力,四兩撥千斤不單是中國的功夫,也是中國的文化,政治文化。

像李白、韓愈這樣的的文學大才,都覺得自己懷才不遇,不能將自己所學治國平天下。這和君王大臣縱然有關係,但是哪個朝代沒有好壞忠奸呢?

像他們這樣的人,不是懷才不遇。而是只有文才,幹事的才,沒有政治才能,政治才能是基石,是生存之道,政治才能就像一個轉換器或承載器,把個人的才幹、兼濟天下的理想安全地正確地發揮出去。

如果整體時代的氣場和自己不相符合,就顯得自自兀兀的站在時代潮流中央,不知道是向上還是向下,溯流還是逆流。

站在這樣時代裡,是痛苦的,因為這時候的所有才能、知識都不再是實現抱負的工具,而是一種詛咒,讓你無時無刻都與這個時代不相適應。

其結果要麼如譚嗣同被時代殺害,要麼如康有為被時代遺棄。

有些人一輩子出奇的執著,不舍的放下獨樹一幟的旗幟,即便是手裡暫時放下也不肯。於是從裡到外變成了人們口中的古董,歷史的先知。

譚嗣同一心求死,康有為一生求變法,人不是不能執著,而是不要我執和執我。

其實康有為並沒有錯,或者在他看來自己的理論、自己的看法、自己的判斷都沒有錯,借著清朝建立了二百多年的忠孝和根基,有著日本等其他國家的經驗,只要君臣一心……

可是為什麼就是失敗了呢?

錯就錯在這些理論看法都發生在康有為的世界裡,心甘情願的世界裡,在這個世界裡這些都是沒問題的。

所以即便是失敗了,他仍然覺得我是對的,錯就錯在慈禧、錯就錯在袁世凱、錯就錯在那些大臣們、錯就錯在那些愚昧的百姓們……

就好像當初學習蘇聯佔領大城市一樣,路線肯定是對的,錯在於沒有充分發動工人、沒有大量的武器、沒有及時的援助……

這就是被時勢造出來的英雄的悲哀,他的思想他的行事,和當下完全不符合,可是他偏偏還要左衝右撞,全憑著光緒的信任和他自己的一腔熱血。

且不說光緒只是個傀儡,即便是康熙,面對一眾滿親權貴大臣,也不得不將功勞顯赫的漢臣周培公調離京城,所幸周培公還是個明白人,他知道這是皇上和他演的一出雙簧,自己並沒有錯,但也明白地像有錯地樣子離開了京城。

剛剛被委以重任的康有為一到任就上了數十道奏摺,要求改良禮儀、考學,經濟,職位等數十項內容,光是批閱康有為的奏章都把光緒累的半死,這麼大的一塊響雷,又怎會不驚動守舊派呢?大秦國尚且知道數代蠶食,更何況一個剛任命的官員?

兵權掌握在手中了嗎?門下的眾多弟子都安排進樞要部門了嗎?清流都控制住了嗎?滿親的權貴都威懾安撫了嗎?百姓們都站在你這邊了嗎?

這些都沒做,又怎麼去運用自己數十年對變法的總結,去實現改良呢?

所以不是政策錯了,也不是這個時期的改良錯了,也不是反動勢力的阻止(任何時期都不能避免反動勢力)

終究說來,初是還不懂政治,不會為官,即不能徹底的推翻局勢,又不能很好順應時勢來達到自己的目的;後是又不能於不變中通變,在變中不變,達恆。

卡在新與舊,前與後,變與革的中間,是時代的玩笑

陷入其中,不能自拔,卻是其自性使然。

時也,命也。

                                                                        ——讀《北京法源寺》

我想來想去,無可奈何之餘,發現只有一條路就是上萬言書,直接給皇上,如能說動皇上,根本上來一番大變法,國家才有救,一切問題才得根本解決。守舊的勢力和小人的勢力是中國政治上的兩大特色,越不過這兩關,就要準備悲劇的收場。一個人帶著一個大集團做壞事,壞事對大集團有好處,雖然不合正義他會得到擁護。可是一個人帶著一個大集團做好事,好事對大集團有壞處,雖然合乎正義,他會得到反對。你想跳過皇帝下面百姓上面那個中間集團,而想和平轉變,這個是很不可想像的。和平的轉變不能靠一兩個覺悟的個人立竿見影,你必須得先改變那個集團,但集團又是不見棺材不落淚,所以談變法簡直走不通。一切都是上行下效,這是中-國的特色。這也說明了中-國的許多事情,要辦,都得從上面來。你的不幸是你一生都跟這死老太婆密不可分,你同她好像是一塊硬幣,兩人各站一面,她朝天的時候你就朝地,她朝上的時候你就嘲下,它走運的時候你就倒黴,你生來就和她完全相反。但又被命運硬鑄在一起,難解難分。儘管你們相反,有枯有榮,但你們屬同一個時代,也象徵同一個時代,也構成同一個時代,如今她那一面沒有了,你這一面,代表的只是續代,不是延續。江山代有才人出,時代比你去的快,你是落幕的19世紀裡最後一個先知。但20世紀以來你就變成了活古董。你命運註定要為時代殉難,你超不過你的時代。譚嗣同精神和身體都早為時代殉難了,你身體活下來,但你的精神卻早已同譚嗣同一塊兒坐化死去,只是你自己不知道。梁啓超不同。梁啓超不算是先知,他不代表時代,但他離先知最近,所以他能老是花樣翻新,他從那個時代變出來,你卻陷在那個時代。所以事實上你沒死,但在感覺上和理論上你早已是古人,人們看到你,是看到歷史,你並不比戲臺上的你更真,報上說南邊演戊戌政變的戲,你也去看了,看到臺上的自己。你康先生淚灑戲院,其實戲臺上的你才是真正的你,而真的你卻已經變成了活古董。30年前,我做的不是你們流行的革命,而是改良,但在西太后那些人眼中,其實與革命也差不了多少。革命就是我們那一代的所謂造反,造反也不過殺頭。但我們沒造反,還不是殺了頭,後來譚嗣同他們死了。你們都相信改良是一條死路,都相信只有革命才成,如今一革不成,又要再革,再革真能成功嗎?我老了,我看不到了,我看到的只是改良也不成,革命也不成。但我仍相信改良。人民的信仰和信念,人民的價值觀念不是一朝一夕硬造起來的,清朝天下造了268年才有了那麼點規模。你們想在短短的十幾年或幾十年裡造出天堂嗎?我真的不敢相信,只怕造到頭來遭到千萬人頭落地,造到人心已死。那時候再後悔也來不及了。他總是朝前去了,可是人們還揮手朝背後指點他。他覺得好孤立,現在的人們只知道欣賞過去的他,只有未來的人們才能追懷現在的他。那時候他早已不在人世了——這就是先知的下場,他只有未來,卻只能活在現在。

謝謝

相關焦點

  • 康有為的風流史
    正因為縱情聲色,康有為身上仕途多舛的悲情色彩被大大弱化,以至於今天后人提起他時,除了對他變法失敗有些許同情,更津津樂道的,反而是他的風流獵豔往事。 021858年3月19日,康有為生於廣東南海一個富庶的書香世家。
  • 她是康有為四姨太,17歲入府嫁給56歲的康有為,臨終時才坦白真相
    而康有為是戊戌變法的代表人物之一。不要看康有為鼓吹婦女解放的滿嘴新思想。而康有為本人則有六房姑姑,其中四房姑姑岡鶴子的故事最為傳奇。康有為的足跡遍及世界各地,到過30多個國家,在世界各地置產無數,至今在瑞典的一個小島,當地華人稱其為「康有為島」。此外,中國首次踏上北極,不是探險家,也不是地質學家,而是康有為。
  • 康有為:我有一個大膽的想法
    康有為也就是生的太早了,如果他晚生幾十年,大約可以和阿道夫同學做朋友。 康有為想法大膽,在戊戌變法時候就有苗頭了。 戊戌變法時,康有為曾經提出一個大膽的想法,讓清朝和日本英國等國家合併成一個國家,名曰:中日英美合邦,還想請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擔任合邦首相,康有為在給光緒上書中寫道:
  • 很少有人知道,康有為在上海的最後六年是在這裡度過的
    庭院中間,是為「神廳」,其實是一間傳統形式的平房,命之為「三本堂」,其意在天為生之本,祖為類之本,聖為教之本。康有為常對人曰:人既受生於天,傳類於祖,聆教於聖,豈可忘本。每逢初一十五,他總要帶全家來此焚香叩拜。孔子忌日,他也要率全體學生拈香祭祀。「神廳」裡還供奉著追隨他多年,戊戌變法中遇害的弟弟康廣仁的遺像,另有會客的「竹屋」一間,後又在臨街處造了一幢樓房。
  • 康有為:蛋蛋的憂傷
    61歲的康有為從上海到杭州旅遊,找了當地名妓伴遊西湖。在遊船上,康有為面對美景,詩興大發,兩句詩脫口而出:「南妝西子泛西湖,我亦飄然範大夫」。想當年,康有為可是晚清風雲人物,改良派代表,保皇會領袖,門下弟子眾多,曾領導公車上書,戊戌變法,失敗後流亡海外15年,後回國協助張勳復闢,擁立溥儀登基,再次遭遇失敗。
  • 康有為是不是一個聖人?公車上書、戊戌變法背後不為人知的事
    這種說法,大部分來自康有為的自述。事實上,康有為只不過是組織了一場在松筠庵的集會,收集了1300名士子的籤名。 康有為多「聰明」啊,他把公車上書鼓吹的沸沸揚揚,但公車上書過程中確認自己中了進士,生怕自己的功名有什麼閃失,因此這份多名士子籤字的「萬言書」他根本就沒有呈遞上去。
  • 馬勇 康有為「衣帶詔」真相(下)
    康有為覺得這件事太不同尋常了,光緒帝既然明降諭旨,何以又讓林旭面傳口諭?朝廷究竟發生了什麼事?難道皇帝已被皇太后所控制?基於這些無限想像,康有為不敢繼續猜下去。他一面草擬密折謝恩,一面默誦林旭轉達的聖諭,發誓不惜代價救皇上。康有為謝恩折由林旭持還復命,康有為也明白表示將在第二天啟程赴上海。
  • 重論廖平、康有為「學術公案」
    在廣雅時傳鈔頗多。」(32)《知聖篇》提要也說:「平客廣州時,欲刊此本,或以發難為嫌。東南士大夫轉相鈔錄,視為枕中鴻寶。」(33)因此,《經話甲篇》卷1記康有為來廣雅書局相訪,「餘以《知聖篇》示之」,確鑿無疑。但《闢劉篇》未與《知聖篇》同時成稿,《六譯先生年譜》戊子年下說「成《知聖篇》一卷,附《孔子作六藝考》一卷,《闢劉篇》一卷,《周禮刪劉》一卷」,(34)其實有誤。
  • 康有為:一個廣東人為何客死青島,而沒有葉落歸根?
    1926年春,康有為到青島市郊去看望一位老朋友,車子行到李村時,透過車窗,康有為看到一座小山,恰似一隻五彩的鳳凰展翅欲飛,山上綠樹鬱鬱蔥蔥,山坡上鮮花五彩繽紛,山下的溪水清澈見底。停下車,康有為向一位打柴人打聽後,得知這座山叫鳳凰山,又叫象耳山。
  • 康有為的新媒體運營思維
    但凡一個人時間久了,都經不起議論,總有一些隱私至極的事情的流落在江湖之外,而康有為就是這樣一個人。其實學習歷史的時候,有時候發現會有一種荒誕感,因為歷史的面貌在不斷刷新,從我的記憶中來看,也就是90年代左右,康有為就是一個非常正面的形象。
  • 康有為流亡在外的愛國經:借「衣帶詔」之名斂財頗豐
    光緒帝的密詔僅命楊銳等人出謀劃策,即如何能夠「全變」,而不拂慈禧太后之意。令人覺得可笑的是,這份原本是給楊銳的詔書,到了康南海的嘴裡,竟然成了給他的「衣帶詔」,康稱該密詔「朕位且不能保,令與諸同志設法密救」,在文字和意思上,都作了較大的改動,「密救」二字完全改變了性質。康有為爾後又多次刊布此詔,更是對文字進行了多次的竄改,竟將自己定為受詔之人。
  • 康有為的煩惱:怎樣學好英語
    年末在德國境內漫遊時,康氏還感嘆書店裡英文書太少,並「購《德英會話》一冊」,似乎打算兼通德語。       當時陪他一同遊歐的二夫人梁隨覺,也受他影響而「好言之」,常喜歡操習幾句英語。康有為曾責備她不懂得區分like和love之義:「華文之『愛』字無施不可,而英文之like與love有分。
  • 康有為鄙視此人,發生一事後,他卻提著禮腆著臉拜他為師
    比如,在康有為眼裡,「天地君親師」,父母不好說,但老師他是沒怎麼放眼裡的,他不是親師,他是輕師—按照康有為的排位,排到神龕裡的當是「天地康」。康有為自稱「康聖人」,這稱號在他成名之前就已有了。他穿開襠褲時,立志於聖賢之學,開口聖人、閉口聖人,也自稱聖人—小孩子喊他一句聖人,可以分得一塊糖吃,也樂得喊他聖人,於是他就叫康聖人了。康聖人夠狂吧?不狂,後來更狂了呢!
  • 提出男女平等者康有為,耐不住後娶5個小妾,為辯解說了這句話
    提出男女平等者康有為,耐不住後娶5個小妾,為辯解說了這句話康有為領導了公車上書運動,百日維新變法運動,雖然後來維新變法運動失敗,康有為也是流亡海外。不過他在革命歷史上的貢獻還是非常引人注目的,康有為還是梁啓超的老師。由此足以見得他當時在文化界的聲望與地位。
  • 康有為、梁啓超是戊戌變法的真正領袖嗎?
    一種認為,康、梁在變法中的作用本來沒這麼大,由於事後他們在講述這段歷史時將其作用不適當地誇大了,而且很長時間以來,戊戌變法的研究者多以他們提供的這些材料為依據,故而高估了他們的作用。另一種認為,康有為應該為戊戌變法的最終失敗負責,他的急躁、莽撞乃至激進,是戊戌變法沒有成功的重要原因。
  • 康有為之一生,如何評價?
    總之,章炳麟在康有為70大壽之時將之罵作妖賊,可謂詮釋盡了康有為之一生,讓人頗感痛快。康有為此人雖然很是自負,但是我們也知道他的科舉之路卻異常艱難,考秀才考了3次才考上。他考舉人之次數更是可怕,足足考了7次,用了20年的時間,才在第7次鄉試之上考中了舉人。
  • 康有為為何大罵梁啓超?|故事
    摘編自《追尋歷史的印跡》,重慶出版社出版,本公眾號獲得授權刊登康有為曾有一篇手寫的揭帖式的文字,破口大罵「梁賊啟超」。這到底是為什麼?
  • 康有為只愛少女,走到哪娶到哪,其中這位日本妻子為他臥軌自殺
    康有為只愛少女,走到哪娶到哪,其中這位日本妻子為他臥軌自殺 提起康有為,想必大家對這個名字並不陌生,講近代歷史總是繞不過去康有為、梁啓超等人,因為晚清時期著名的戊戌變法就是由康有為和梁啓超兩個人為代表的維新派共同發動的,在光緒皇帝的支持下,維新變法得以展開,但是因為損傷了以慈禧太后為代表的守舊派的利益
  • 維新志士還是投機改良:找尋真實的康有為【上】
    當然了,趙先生的主要學術貢獻就是在於他對康有為、梁啓超以及維新運動的研究,《嶺南文庫·康有為》一書實際上是趙先生罹患重症之後,在病床上完成的最後的修訂、校對工作,並最終成為先生的遺著(2015年去世)。 趙先生的夫人以體潔女士在回憶自己的丈夫時,有這樣一段話特別感人:「他是我的老師,是我的朋友,是我的愛人。
  • 康有為29歲到70歲的書作
    現在,我們集合康有為29歲直到70歲的書作,看看能否發現什麼秘密——29歲作品他從唐楷啟蒙,十來歲時承襲當地傳統,開始接觸北碑,從此便一發不可收拾。不過從39歲所作小字來看,他在帖上也下過很大力氣。此時,著名的「公車上書」已過,他成了中央機關在編幹部。大概就在此時,他說了一句話,後來弄暈了很多人:光學魏碑還不行,學書仍宜尊閣帖。40歲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