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編自《追尋歷史的印跡》,重慶出版社出版,本公眾號獲得授權刊登
康有為曾有一篇手寫的揭帖式的文字,破口大罵「梁賊啟超」。這到底是為什麼?戊戌變法期間,徐致靖曾推薦康有為、譚嗣同、梁啓超等人。政變時,徐致靖因「濫保匪人」獲罪,定永遠監禁。義和團運動期間,他「出獄待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列強分為同盟國(德、奧、意)與協約國(英、法、俄、日、美)兩大軍事集團。
日本借大戰之機,出兵我國山東,強佔原為德國侵佔的膠州灣及膠濟鐵路沿線地區。同時,慫恿北洋政府參加協約國,對德宣戰。英國政府也鼓動中國政府一致行動。
1917年2月,德國悍然實行潛艇新政策,封鎖公海,襲擊商船。同月9日,北洋政府就此向德國政府提出抗議,日本外務大臣即於同日召見中國駐日公使章宗祥,建議中國政府即行宣布對德絕交。
當時,中國政府覺得日本有求於中國,便抓住這一機會,要求日本給予財政援助,並請日本政府及有關各國政府同意中國提高關稅稅率,減緩交付庚子賠款。
日本為了拉攏中國參加協約國,於27日通過外務大臣表示:中國希望之事,自有商量餘地。有了日本這句話,國務總理段祺瑞等便決心加入協約國。
3月3日,國務會議通過對德絕交案。段祺瑞沒有想到的是,總統黎元洪卻以事關重大,需要慎重為詞,拒絕籤字。段一怒之下,宣布辭職,離京赴津。
黎元洪的總統府和段祺瑞的國務院之間本來就存在著矛盾,參戰之爭使矛盾進一步加劇起來。黎元洪本想藉此改組內閣,踢開段祺瑞,但是他赤手空拳,無所憑藉,自然鬥不過武力在握的段祺瑞。
7日,段祺瑞返京,宣稱對德外交方針已獲總統贊同。14日,北洋政府宣布與德國斷絕國交。8月14日,對德宣戰。
對德外交問題不僅加劇了府院之爭,而且在社會各階層間引起了廣泛爭議。一時間,名流們紛紛表態,尖銳地形成兩派。
主張參戰的有蔡元培、陳獨秀、李大釗等,反對參戰的有孫中山、章太炎、馬君武等。雙方都各有其理由。
徐致靖反對對德宣戰。3月8日,他致函康有為稱:中國參戰絕無勝利的可能,即使勉強打勝了,也不會有什麼好結果。函稱:「無端加入,既與結約,必且受其要挾而不能拒,必且竭膏血以相供給。即能制德而勝,國已不支;若德終勝,則禍尚可問乎!」
因此,他一方面譴責段祺瑞等人「兒戲國事,妄欲為孤注之一擲」,把主張參戰的諸人比之為「義和團罪魁」,另一方面則盛讚黎元洪,支持他改組內閣。
信中,徐致靖要康有為出面聯合同志,匯集輿論,制止政府參戰,以免打輸了,「身為亡國之民」。
康有為也反對對德宣戰。他主張保持中立,乘歐戰之際,勵精圖治,理財練兵,振興農工商各業,爭取國家自強。
3月13日,他致電黎元洪和段祺瑞二人,歷述不應參戰的種種理由,聲稱德國強大,「全球畏德如虎」,與德作戰,必敗無疑。
電稱:「僕為五千年之中國計,為四萬萬之同胞計,故流涕瀝血,竭誠奉聞,望垂察行;否則懸吾目於國門,以視德艦之人也。」
但是,梁啓超卻主張參戰。3月上旬,他連續致函段祺瑞,建議先下手為強,首先捕獲德國和奧國在中國海域的商船,以免它們以爆破的方式封鎖黃埔,同時則宣布對德絕交。
函稱:「絕交既為終不能免之事,早絕一日,則德人及國內搗亂分子即少一份活動餘地,此不可不當機立斷者也。」
為此,他6次會見黎元洪,勸黎支持段祺瑞。10日,他又對英文《京津時報》記者發表談話,聲稱:「現國會至少有五分之四贊成中德絕交,而後繼之以宣戰,北京有九大政團,幾全體一致主張加入。勢已如此,總統雖欲不許,亦不可得。」26日,他致函北洋政府國務院政務評議會,主張從速對德奧宣戰。
梁啓超的主張受到徐致靖的強烈反對,也激起他的強烈憤怒。不僅如此,徐致靖還要康有為斷絕和梁啓超的師生關係,宣布其罪狀,鳴鼓而攻,「使天下人鹹曉然於若人罪惡,人得而誅」。
他甚至表示,戊戌維新時不該保薦梁啓超,認為政變時西太后將梁殺了倒好,「免至今日肆虐」云云,確乎已經到了「怒不擇言」的狀況。
梁啓超的主張自然也受到康有為的強烈反對。函稱「吾先生緣是怒氣衝激,幾成肝厥」,可見康有為盛怒之下幾乎發昏的情形。這一時期,康有為還有一篇手寫的揭帖式的文字,破口大罵「梁賊啟超」,當是接受了徐致靖此函的建議。
梁啓超之所以主張參戰,據他自己說,其理由有二:從積極方面看,必須乘此時有所表現,以求置身於國際團體之林;從消極維持現狀看,必須與周圍關係密切的國家「同其利害」,才能受到「均勢」的庇護,云云。
梁啓超的理由是否正確,可以討論。不過,他是看準了德國必敗才敢於下此一著的。後來的歷史發展是:德國終於被打敗,中國成為「戰勝國」,顧維鈞等人有了在巴黎和會上要求收回山東權利的資格。
年末快遞停業,大家購買的雜誌我們年後發貨噢~
看歷史已登錄騰訊新聞、天天快報、今日頭條、網易、搜狐、Zaker、蜻蜓FM、荔枝FM、喜馬拉雅FM、考拉FM各大客戶端,日均閱讀量已達98.5萬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