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為為何大罵梁啓超?|故事

2021-02-13 看歷史
摘編自《追尋歷史的印跡》,重慶出版社出版,本公眾號獲得授權刊登
康有為曾有一篇手寫的揭帖式的文字,破口大罵「梁賊啟超」。這到底是為什麼?戊戌變法期間,徐致靖曾推薦康有為、譚嗣同、梁啓超等人。政變時,徐致靖因「濫保匪人」獲罪,定永遠監禁。義和團運動期間,他「出獄待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列強分為同盟國(德、奧、意)與協約國(英、法、俄、日、美)兩大軍事集團。
日本借大戰之機,出兵我國山東,強佔原為德國侵佔的膠州灣及膠濟鐵路沿線地區。同時,慫恿北洋政府參加協約國,對德宣戰。英國政府也鼓動中國政府一致行動。
1917年2月,德國悍然實行潛艇新政策,封鎖公海,襲擊商船。同月9日,北洋政府就此向德國政府提出抗議,日本外務大臣即於同日召見中國駐日公使章宗祥,建議中國政府即行宣布對德絕交。
當時,中國政府覺得日本有求於中國,便抓住這一機會,要求日本給予財政援助,並請日本政府及有關各國政府同意中國提高關稅稅率,減緩交付庚子賠款。
日本為了拉攏中國參加協約國,於27日通過外務大臣表示:中國希望之事,自有商量餘地。有了日本這句話,國務總理段祺瑞等便決心加入協約國。
3月3日,國務會議通過對德絕交案。段祺瑞沒有想到的是,總統黎元洪卻以事關重大,需要慎重為詞,拒絕籤字。段一怒之下,宣布辭職,離京赴津。
黎元洪的總統府和段祺瑞的國務院之間本來就存在著矛盾,參戰之爭使矛盾進一步加劇起來。黎元洪本想藉此改組內閣,踢開段祺瑞,但是他赤手空拳,無所憑藉,自然鬥不過武力在握的段祺瑞。
7日,段祺瑞返京,宣稱對德外交方針已獲總統贊同。14日,北洋政府宣布與德國斷絕國交。8月14日,對德宣戰。
對德外交問題不僅加劇了府院之爭,而且在社會各階層間引起了廣泛爭議。一時間,名流們紛紛表態,尖銳地形成兩派。
主張參戰的有蔡元培、陳獨秀、李大釗等,反對參戰的有孫中山、章太炎、馬君武等。雙方都各有其理由。
徐致靖反對對德宣戰。3月8日,他致函康有為稱:中國參戰絕無勝利的可能,即使勉強打勝了,也不會有什麼好結果。函稱:「無端加入,既與結約,必且受其要挾而不能拒,必且竭膏血以相供給。即能制德而勝,國已不支;若德終勝,則禍尚可問乎!」
因此,他一方面譴責段祺瑞等人「兒戲國事,妄欲為孤注之一擲」,把主張參戰的諸人比之為「義和團罪魁」,另一方面則盛讚黎元洪,支持他改組內閣。
信中,徐致靖要康有為出面聯合同志,匯集輿論,制止政府參戰,以免打輸了,「身為亡國之民」。
康有為也反對對德宣戰。他主張保持中立,乘歐戰之際,勵精圖治,理財練兵,振興農工商各業,爭取國家自強。
3月13日,他致電黎元洪和段祺瑞二人,歷述不應參戰的種種理由,聲稱德國強大,「全球畏德如虎」,與德作戰,必敗無疑。
電稱:「僕為五千年之中國計,為四萬萬之同胞計,故流涕瀝血,竭誠奉聞,望垂察行;否則懸吾目於國門,以視德艦之人也。」
但是,梁啓超卻主張參戰。3月上旬,他連續致函段祺瑞,建議先下手為強,首先捕獲德國和奧國在中國海域的商船,以免它們以爆破的方式封鎖黃埔,同時則宣布對德絕交。
函稱:「絕交既為終不能免之事,早絕一日,則德人及國內搗亂分子即少一份活動餘地,此不可不當機立斷者也。」
為此,他6次會見黎元洪,勸黎支持段祺瑞。10日,他又對英文《京津時報》記者發表談話,聲稱:「現國會至少有五分之四贊成中德絕交,而後繼之以宣戰,北京有九大政團,幾全體一致主張加入。勢已如此,總統雖欲不許,亦不可得。」26日,他致函北洋政府國務院政務評議會,主張從速對德奧宣戰。
梁啓超的主張受到徐致靖的強烈反對,也激起他的強烈憤怒。不僅如此,徐致靖還要康有為斷絕和梁啓超的師生關係,宣布其罪狀,鳴鼓而攻,「使天下人鹹曉然於若人罪惡,人得而誅」。
他甚至表示,戊戌維新時不該保薦梁啓超,認為政變時西太后將梁殺了倒好,「免至今日肆虐」云云,確乎已經到了「怒不擇言」的狀況。
梁啓超的主張自然也受到康有為的強烈反對。函稱「吾先生緣是怒氣衝激,幾成肝厥」,可見康有為盛怒之下幾乎發昏的情形。這一時期,康有為還有一篇手寫的揭帖式的文字,破口大罵「梁賊啟超」,當是接受了徐致靖此函的建議。
梁啓超之所以主張參戰,據他自己說,其理由有二:從積極方面看,必須乘此時有所表現,以求置身於國際團體之林;從消極維持現狀看,必須與周圍關係密切的國家「同其利害」,才能受到「均勢」的庇護,云云。

梁啓超的理由是否正確,可以討論。不過,他是看準了德國必敗才敢於下此一著的。後來的歷史發展是:德國終於被打敗,中國成為「戰勝國」,顧維鈞等人有了在巴黎和會上要求收回山東權利的資格。

年末快遞停業,大家購買的雜誌我們年後發貨噢~

看歷史已登錄騰訊新聞、天天快報、今日頭條、網易、搜狐、Zaker、蜻蜓FM、荔枝FM、喜馬拉雅FM、考拉FM各大客戶端,日均閱讀量已達98.5萬次。

相關焦點

  • 康有為、梁啓超是戊戌變法的真正領袖嗎?
    梁啓超在《戊戌政變記》開篇就寫道:「自光緒十四年(1888年),康有為以布衣伏闕上書,極陳外國相逼,中國危險之狀,並發俄人蠶食東方之陰謀,稱道日本變法致強之故事,請釐革積弊,修明內政,取法泰西,實行改革。當時舉京師之人,鹹以康為病狂。大臣阻格,不為代達。康乃歸廣東開塾講學,以實學教授弟子。」
  • 那日午後,飲冰室,當梁啓超遇到梁啓超…
    4月6日、7日,由佛山粵劇傳習所演出的話劇《康有為與梁啓超》即將在天津大劇院上演,而劇組人員已經先期抵達天津。來津以後,扮演康有為的張琳老師、扮演梁啓超的徐經緯老師及劇組其他幾位主創老師非常希望到天津梁啓超飲冰室參觀,於是,在這個溫暖的下午,幾位老師一同遊覽了位於天津梁啓超故居內的梁啓超紀念館。
  • 馬勇 康有為「衣帶詔」真相(下)
    康有為覺得這件事太不同尋常了,光緒帝既然明降諭旨,何以又讓林旭面傳口諭?朝廷究竟發生了什麼事?難道皇帝已被皇太后所控制?基於這些無限想像,康有為不敢繼續猜下去。他一面草擬密折謝恩,一面默誦林旭轉達的聖諭,發誓不惜代價救皇上。康有為謝恩折由林旭持還復命,康有為也明白表示將在第二天啟程赴上海。
  • 重論廖平、康有為「學術公案」
    庚寅六月以後,陳千秋、梁啓超相繼投入康門,康有為授以「孔子改制之意」「諸經真偽之故」,(46)兩人也參與兩《考》編撰。《偽經考》敘目提到「門人好學,預我《玄》文。其贊助編檢者,則南海陳千秋、新會梁啓超也」,最後三篇序說又分別交代他倆「贊助編檢」的具體內容。(47)梁啓超也回憶:「先生著《新學偽經考》方成,吾儕分任校讎。」
  • 很少有人知道,康有為在上海的最後六年是在這裡度過的
    聽到學生這麼說,康有為勃然大怒,拍著桌子大罵:「你好大的膽子。他革他的命,我不是什麼革命,為什麼要相提並論呢?再說他的學問能和我相比嗎?」劉海粟辯解道:「我知道老師不喜歡隨聲附和。所以如實相告,所謂革命就是除舊布新。
  • 好書推薦|中國別樣近代史——《梁啓超傳》
    對於維新派領袖之一的梁啓超來說,變法的失敗迫使他流亡海外,於無邊的黑暗中奔走呼號,希望喚起民智,拯救國家危亡為己任。也就在這個危難關頭,他成為了繼李鴻章、康有為之後的又一中心人物。從這個時候開始,梁啓超的思想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他不再是固執保皇的「改良」派意見,而是鮮明地反思並反對以他的「老師」康有為為首的「保皇」黨,進而成為中國近代的治國理念形成的一大助力。梁啓超這樣的歷史人物,人們對他都有自己的解讀。
  • 許知遠的梁啓超書寫:不失為優秀,但沒自我期許的那麼高
    這讓康有為和梁啓超等知識分子群體產生了深刻的憂患意識,他們於1895年四五月間參與了公車上書,在社會上產生了較大影響。正是在這一年的會試中,康有為考中供事榜第五名。作為新科進士,他幾次上折,提出自己的改革設想。 1895年8月17日,康有為創辦的雙日刊《萬國公報》開始正式刊行,梁啓超和麥孟華「試著充任主筆,負責論說文字」。
  • 梁啓超故居(新會):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梁啓超故居由銅像、故居、怡堂書室、迴廊、梁啓超故居紀念館等建築組成。梁啓超紀念銅像進入故居景區後,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梁啓超紀念銅像。這是一個關於天才傳奇的故事。梁啓超出生於讀書世傳的耕讀之家,其祖父和父親都是晚清秀才,執教鄉裡。梁啓超六歲學完五經,九歲能夠寫千字文章,十二歲考中秀才。他是中國科舉制度有史以來,難得一見的「童子秀」。十七歲考中舉人。他是思維敏捷、見識廣博、絕頂聰明的奇才。
  • 康有為為何被稱為小人?
    變法的起源就是「公車上書」,當時甲午陰雲依然籠罩,面對不平等條約,康有為聯同數百名舉人聯名上書,反對甲午賠款。最終讓光緒理解了變法才是拯救國家的方法,就給了後來戊戌變法留下了種子。可事實真就是這樣嗎?這段「公車上書」的事件記載在康有為的自傳《康南海自編年譜》,也就是《我史》中,歷史上根本就沒有這件事。
  • 通宵讀完許知遠的新書,對梁啓超有了新的認識
    這本書其實是許知遠計劃為梁啓超寫的三卷書中的第一卷,記錄的是他在1873-1898之間的事,戊戌變法之前。我將這本書概括為三個部分,卓越少年梁啓超、變革者梁啓超和報業開拓者梁啓超。 第一部分實際是從他出生到幼年教育啟蒙到求學考試之路的階段。
  • 梁啓超愛上貌美女翻譯,寫信問妻子怎麼辦,妻子回信讓他脊背生汗
    現實中的愛情大多有源可尋,比如晚清民國時期的梁啓超,他非常清楚自己的愛情從何而來。1873年,梁啓超出生於一個普通士紳家庭。12歲時,他通過了科舉考試,被視為"神童"。祖父和父親從小給他講愛國英雄的故事,使梁啓超從小就充滿了愛國熱情。他下定決心要通過科舉考試,為國家的發展而奮鬥。1889年,16歲的梁啓超參加鄉試,在選舉中勝出。
  • 梁啓超和王桂荃生了6個孩子,為何王桂荃一直沒有名分?原來如此
    梁啓超這個一直出現在歷史課本上與康有為並列的人,他不僅是戊戌變法的發起人之一更是參加了新文化運動,是中國思想解放的先驅。有句老話講的好,每個成功男人的背後都有一個無私奉獻的女人。 這個女人不僅僅讓梁啓超在外開拓事業無後顧之憂,更是將梁啓超的子女都培養成了祖國之棟梁。
  • 隨心所欲的蘇曼殊為何意欲刺殺康有為?
    但就是這位看似多愁善感的文士,卻曾起意刺殺康有為,這又是為了什麼呢?原來,維新變法失敗後,康有為逃亡到了日本東京,當時與他同行的梁啓超想與孫中山聯合起來,重組新黨,但梁知道康是個自負大才、目高於頂的人,且為人相當執拗。於是,梁便試探性地與康商量道:「此事對我們也大有好處。
  • 維新志士還是投機改良:找尋真實的康有為【上】
    趙立人先生在2006年擔任了廣東康梁研究會會長,應該說他的學術成就還是受到普遍肯定的,而尤為難得的是,趙先生秉持著一顆學術良心,沒有給康有為、梁啓超這兩位著名的「鄉賢」繼續塗脂抹粉,而是通過多年精心的研究、考證,為我們呈現出一個與主流觀點大相逕庭的康有為形象——當然,也包括對梁啓超的形象某種顛覆,儘管梁本人遠遠不如康有為那樣醜陋不堪!
  • 梁啓超拜訪張之洞被出對聯批評,淡定作出下聯,後者立馬出府相迎
    落第後的梁啓超藉由這一緣故,逐漸對西方的政治和文化產生興趣,沒過多久又認識了康有為,後者從光緒五年就開始接觸西方文化,梁啓超自然而然就成為了康有為的追隨者,從此走上了改良維新的道路。這一段時期以後,他們一直在廣州萬木草堂講學,宣揚西方文化和思想,大概也就是這一時期梁啓超拜訪了當時的兩廣總督張之洞。
  • 武昌起義後南北談判,康有為出了個餿主意:把孔子後人弄成皇帝!
    而在這其中,康有為的政論可謂別具一格。在各方勢力還在為共和還是君憲、清帝保留與否你來我往、跳腳罵娘的時候,康有為在亂世中語出驚人:咱可以搞一個「虛君共和」嘛,要麼留著清帝、要麼把孔聖人的後代弄成皇帝。這樣的觀點可謂是時代的一朵奇葩,我讀到此處不免哈哈大笑。笑完後不禁思考:康有為為啥會這麼想?
  • 康有為:一個廣東人為何客死青島,而沒有葉落歸根?
    一個廣東人為何客死在青島,而沒有葉落歸根呢? 康有為是廣東南海人,人稱「康南海」,清光緒年間進士,官授工部主事。1897年,德國人強佔膠州灣,康有為上書朝廷請求變法,這是康有為第一次開始關注青島。1917年,康有為和效忠前清的北洋軍閥張勳發動復闢,擁戴溥儀登基,不久即在當時北洋政府總理段祺瑞的討伐下宣告失敗。
  • 康有為只愛少女,走到哪娶到哪,其中這位日本妻子為他臥軌自殺
    康有為只愛少女,走到哪娶到哪,其中這位日本妻子為他臥軌自殺 提起康有為,想必大家對這個名字並不陌生,講近代歷史總是繞不過去康有為、梁啓超等人,因為晚清時期著名的戊戌變法就是由康有為和梁啓超兩個人為代表的維新派共同發動的,在光緒皇帝的支持下,維新變法得以展開,但是因為損傷了以慈禧太后為代表的守舊派的利益
  • 康有為之一生,如何評價?
    總之,章炳麟在康有為70大壽之時將之罵作妖賊,可謂詮釋盡了康有為之一生,讓人頗感痛快。康有為此人雖然很是自負,但是我們也知道他的科舉之路卻異常艱難,考秀才考了3次才考上。他考舉人之次數更是可怕,足足考了7次,用了20年的時間,才在第7次鄉試之上考中了舉人。
  • 梁啓超逃亡日本,寫下一本曠世奇書,預言60年後中國,竟大半應驗
    提到中國近代史,一定有一對師徒繞不過,那就是「南海聖人」康有為和「飲冰室主人」梁啓超。戊戌變法失敗後,戊戌六君子譚嗣同等人慷慨就義,而康有為和梁啓超兩人則分別逃亡法國、日本。梁啓超與康有為在啟程逃亡前,梁啓超正在譚嗣同家裡共商大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