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知遠的梁啓超書寫:不失為優秀,但沒自我期許的那麼高

2021-01-08 騰訊網

盛子胥

從關注現實到投向歷史,作為知識人的許知遠正在尋求自己的身份確認。儘管他的歷史寫作已有幾年,但都不足以奠定其歷史寫作者的地位,更不能滿足其寫作的抱負與雄心。一定意義上,《青年變革者:梁啓超(1873-1898)》是其角色轉換的結晶——一方面,他要藉此完成從新聞寫作者到歷史寫作者的真正蛻變;另一方面,他自覺不自覺在梁啓超身上寄予了很多的個人期許,甚至自我的投射。向這位100年前的思想先驅和前輩文人、新聞人致敬的同時,許知遠也在無意中展示了當代知識人的困境。

《青年變革者:梁啓超(1873-1898)》,許知遠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年5月版,68.00元。

相對而言,許知遠選擇了一個非常合適的書寫對象。作為晚清的言論界巨子,梁啓超在一定的時間段是執輿論牛耳的人物;作為政治變革的倡導者和行動者,梁啓超青年時期即介入政治,其後被各方勢力所拉攏;作為學者,梁啓超在生命最後十年左右才專心治學,涉及數量和門類卻令人驚嘆。比較一下許知遠與梁啓超,或許更有助於理解《青年變革者:梁啓超(1873-1898)》所呈現的青年梁啓超形象。在志向上,無論梁啓超還是許知遠,都希望立功、立言;在追求上,兩人都有家國情懷,都有自己的現實關切;在操作上,兩人都關注天下大事;在職業上,兩人都是新聞人和有影響力的知識人;在寫作上,兩人都是才子,文章有才氣。

作為一部非虛構作品,《青年變革者:梁啓超(1873-1898)》是一部才子之書。它保持了許知遠新聞寫作的特點,全書文氣充沛,縱橫捭闔且起伏跌宕。其次,它信息量大,不僅描寫了梁啓超本人的思想和經歷,而且涉及了眾多與歷史人物和事件,勾勒出晚清知識人的群像。第三,本書的文字組織技巧高超,儘管引文甚多,但寫作總體流暢易讀。以上三點,都是本書明顯的優點。

以具體的內容而言,許知遠深得非虛構寫作與新聞寫作之長,以戊戌變法失敗後梁啓超準備流亡為開始,然後追溯梁啓超的出生、成長、求學及參加科舉的經歷。梁啓超12歲就考中秀才,被譽神童。然後從新會來到廣州,輾轉進入幾家書院,17歲以廣東第八名與譚鑣、張元濟同榜中舉,此後參加會試卻一敗再敗。

認識康有為並執弟子禮是梁啓超思想覺醒的開始,他的目光從八股、辭章投向了更廣闊的知識領域,其關注範圍也從中國轉向了世界。幾次會試不第雖然阻擋了他謀取功名的腳步,但卻讓他交遊的範圍大大拓寬,對於西方的知識也逐漸增加。近代之後,清廷在西方列強面前一敗再敗,1894年甲午戰爭又慘敗於日本。這讓康有為和梁啓超等知識分子群體產生了深刻的憂患意識,他們於1895年四五月間參與了公車上書,在社會上產生了較大影響。正是在這一年的會試中,康有為考中供事榜第五名。作為新科進士,他幾次上折,提出自己的改革設想。

1895年8月17日,康有為創辦的雙日刊《萬國公報》開始正式刊行,梁啓超和麥孟華「試著充任主筆,負責論說文字」。這一嘗試獲得了意外的成功,每期可送出兩三千冊。三個月後,又改為《中外紀聞》,梁啓超與汪大燮一起出任主筆。1896年3月下旬,梁啓超來到上海,不久之後與黃遵憲、汪康年等人一起創辦了《時務報》(旬刊)。有了前面的職業積累,作為《時務報》主筆的梁啓超充分發揮了自己的文採,幾乎每期都有梁啓超氣勢恢宏、文採斐然的文章。他批評時政、呼籲變法更是引起了許多大臣和士大夫的共鳴。幾期下來,《時務報》的影響迅速擴大,發行量節節攀升,梁啓超一舉成為深具影響力的名人,其名聲遍及全國。1897年初,梁啓超前往武昌拜見張之洞。此時的張之洞乃清廷重臣,洋務派的實際領袖。在學界,他以《書目問答》一書而著稱。當他得知梁啓超來拜謁時極其興奮,破例打開武昌城中門,以厚禮迎接梁啓超入城。梁啓超拜見張之洞那天,恰好張之洞侄兒結婚。張之洞丟下賓客,和梁啓超暢談「至二更乃散」。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二十三四歲成名,固然讓梁啓超名利雙收。但是,其知識不足的缺陷也很快暴露出來,1897年初,嚴復給梁啓超寫了一封長信,稱梁啓超的文章放縱粗陋,不了解變革的邏輯。對於梁啓超在《古議院考》中,稱西方議院中國古已有之的說法,嚴復表示質疑,對於孔教,嚴復認為,「教不可保,也不必保」。

這些犀利的批評,讓如日中天的梁啓超而言猶如當頭一棒。他一直拖延到3月末才寫了一封回信,稱自己過於繁忙,來不及對文章做更多的推敲和論證。而《古議院考》是一篇舊稿,為了湊版面才拿出來。而嚴復 「教不可保,也不必保」的觀點,讓梁啓超深受啟發。

許知遠接受南都採訪

應該說,《青年變革者:梁啓超(1873-1898)》著意凸顯了梁啓超作為報人在言論上取得的成功,這一部分敘述較為充分。接下來,許知遠還寫到了《時務報》的內部矛盾,以及康有為、梁啓超等人在戊戌變法中的經歷。如果說,後面部分的內容因為利用茅海建等人既有的學術成果而比較準確,那麼,對於梁啓超與汪康年因為時務報過分成功而引發矛盾的敘述,則與馬勇等學者的研究頗有出入。

在許知遠的敘述中,報館總理汪康年自認為出力甚多,但外界都將榮譽歸於了梁啓超。而黃遵憲規定的薪酬等級中,主筆優於總理。他花費大量時間用於吃花酒,認為是聯結網絡、獲取新聞的重要手段,但這一點卻遭到指責。而梁啓超則認為,汪康年兄弟主將將報務納入己手,聘任人員也很少徵求他的意見,自己不像是《時務報》創辦人,而像供稿機器。此外,汪康年還對康有為的學說「頗多譏諷」。

相比之下,馬勇2006年發表的論文《近代中國知識分子的悲劇——試論時務報內訌》中的研究,對於這一事情起因、過程和發展的描述更為客觀、細緻和準確,也更具解釋力。

按照馬勇的敘述,黃遵憲主張選舉一個比較超然的董事會,負責制訂章程和制度,但因為時間倉促沒有施行,這為後來的爭執打下了伏筆。梁啓超在《時務報》第五期發表《變法通議》,批評張之洞似有媚洋嫌疑,並稱滿族人為「彼族」,第十期發表的《論學會》等文章,都引發了張之洞的不滿。為了《時務報》生存,汪康年開始調整過激言論。1896年11月17日,回鄉省親的梁啓超給汪康年寫信,說準備在澳門創辦一份仿《時務報》的旬刊,取名《廣時務報》。《廣時務報公啟》在時務報發表後,引發了各方注意。很多人對汪康年說,梁啓超同時擔任這兩份報紙的主筆不可取,而且《廣時務報》不宜與《時務報》產生聯繫。後來,《廣時務報》更名為《知新報》,梁啓超只任一般撰稿人,這導致梁啓超產生不滿。他提議設立報館董事會,汪康年辭去總理,改任總董。後來,這一矛盾經各方友人勸說而暫時平息。

但是,梁啓超不久違反報館創立時的承諾,大肆宣揚康有為的「三世說」「大同說」並主張創立孔教,而報館內康有為的門人鼓吹康有為為「教皇」、「南海聖人」,這引發了另一主筆章太炎的不滿,並與康門弟子發生打鬥。1897年4月,章太炎辭職回了杭州,外界盛傳《時務報》將「盡逐浙人而用粵人」,汪康年和梁啓超是兩方首領,這傳衍加深了他們的猜疑。

此時,黃遵憲到湖南就職,得知湖南創辦時務學堂後,向陳寶箴推薦梁啓超為總教習。經過協商,梁啓超與1897年11月到湖南就任。汪康年擔心梁啓超不能及時供稿,《時務報》銷量下滑,於是準備聘請鄭孝胥為總主筆,梁啓超改任正主筆,這引發梁啓超大怒,和他徹底翻臉。而汪康年也逐漸將《時務報》變成自己的私有產業。

此時,康有為受到光緒重用介入戊戌新政。在弟弟康廣仁及梁啓超的建議下,通過御史宋伯魯上書光緒,建議將《時務報》改為官報,並由梁啓超主持。光緒批給孫家鼐酌情處理。此時,康有為以小小的工部主事,因為被光緒看重而氣焰囂張,得罪了眾多朝中重臣,在有關大學堂人事布局方面,康、梁主持的大學堂章程明顯侵犯了作為管學大臣孫家鼐的利益。於是,孫藉機打壓康有為,他藉口梁啓超已經奉旨辦理譯書局事務,建議由康有為督辦改為官報之後的《時務報》,並提出了嚴格的管理建議,其真實意圖是將康有為趕出京師。對此,康有為只得將計就計。

梁啓超和康有為利用政府權力接管《時務報》,反而導致汪康年獲得了道義上的支持。汪康年不願將《時務報》平和交出,在張之洞的幫助和謀劃下,他將《時務報》改名《昌言報》繼續出版,將《時務報》的空名留給康有為。劉坤一上走之後光緒大怒,派黃遵憲徹查此事。知道內情的黃遵憲尚未想出合適的處理辦法,戊戌政變就已經發生,康、梁流亡國外,此時也就不了了之。

馬勇的研究對於梁啓超和汪康年之間矛盾的產生、勢態的發展,以及雙方之間的爭奪和較量理出了一條清晰的脈絡,展示了作為歷史學者的史識和史料辨析能力。反觀許知遠在《青年變革者:梁啓超(1873-1898)》中的敘述,關於這一糾葛的經過和某些環節雖然也被提及,但是未能梳理出這一糾紛的要害和邏輯關係。在與此內容相關的第11章到第13章中,注釋部分沒有看到馬勇的這篇論文。顯然,許知遠對於已經學術研究成果的利用儘管下了很大功夫,但仍然不夠充分,而他自己爬梳史料的能力不足,因此導致了這部分的敘述事實模糊不清。

而《青年變革者:梁啓超(1873-1898)》給讀者留下的印象,是許知遠受到康有為、梁啓超兩人自己的歷史敘述影響太深,對傳主的熱愛使之與傳主過於親密,未能拉開合適的距離,以理性的眼光作出冷靜的審視。在我看來,理性、冷靜而客觀的歷史書寫,較之「同情之理解」更為可取,因為前者可以提供更接近真相的史實,而後者很可能滑入價值觀虛擲或事實不清的陷阱。就此而言,許知遠的非虛構寫作尚顯不足

在論及自己回憶錄四部曲的寫作時,王鼎鈞先生把作品分成三級:初級是職業認可,中級是社會認可,高級是歷史認可。以王鼎鈞的標準,許知遠《青年變革者:梁啓超(1873-1898)》可以獲得職業認可和社會認可,但不能獲得歷史認可。但即便如此,此書仍不失為優秀的非虛構作品,只是沒有許知遠自我期許的那麼高

相關焦點

  • 通宵讀完許知遠的新書,對梁啓超有了新的認識
    讀完許知遠的新書《青年變革者》,順便看了看豆瓣評分,7.4,作為一本新書,實話說不算太糟。吸引我的是幾個一星評論,言辭比較激動,全是在罵許知遠。說他不知羞恥自我陶醉,說他將自己寫成主角,而梁啓超成了配角(您真看這本書了麼?),說他賣人設,說他是這個地球上最把自己當個人的人... ...
  • 許知遠:那個叫梁啓超的年輕人
    這個特徵可以串聯起青年梁啓超生活中的幾個關鍵點。據說,25歲的梁啓超在見大自己幾歲的光緒帝時,因為口音太重,把光緒說懵了,只給了他很低的官職。 而口音並沒有阻礙當時的有志青年吸收他的進步思想。 在辦《時務報》遇到困境後,梁啓超逃離上海,來到「內地」湖南暫時投身教育。
  • 許知遠:你們把我當娛樂人物,我能怎麼辦
    /單向空間 自稱「只花了三成精力」製作的文化節目《十三邀》,讓許知遠為大眾熟知。 他剩下的精力都在寫作,特別是完成《青年變革者:梁啓超(1873—1898)》(以下簡稱《青年變革者》)的歷史書寫。
  • 許知遠:流行不再讓我臉紅
    十月,阿那亞,單向街15周年,許知遠作為主角,被眾星捧月。 十二月,北京單向空間,他的辦公室更像一個書房,被兩面觸到天花板的大書架包圍,一眼掃去,有幾部書脊上印著李鴻章、陳寅恪的名字。許知遠的書架多被清末民初的中國近代史名人所「霸佔」:「我在寫梁啓超,有很多資料要查。」
  • 許知遠,永遠的刺兒頭
    一百一十年後,37歲的許知遠在舊金山的一家書店看到了梁啓超的照片,他被梁堅定的眼神擊中,想要探究這個中國近代史的先驅,在經歷理想破滅時的所思所想。許知遠決定要為梁啓超寫部傳記,還原這個歷史中的模糊面孔。
  • 「人氣主播」許知遠
    那時,許知遠的《梁啓超傳》第一卷順利出版,從2016年開始播出的《十三邀》讓許知遠始終處在媒體的鎂光燈下,擁有讚譽,也充滿各種質疑與否定。這個年少成名的中年人似乎找到了與世界更多對話的方式。「我以前從單純的紙質文本,到現在對多樣的文本產生了興趣,這是我開心的一件事情,雖然有時候力不從心。」許知遠在那場「音頻」節目裡也表達了喜悅。
  • 許知遠:我怎麼可能是個笨拙的提問者
    這次來到這裡的是,上期評論區呼聲最高的許知遠和他的《十三邀》《十三遊》《青年變革者:梁啓超》。···············許知遠一直是我很想採訪的創作者。GQ報導:讀《青年變革者:梁啓超》時,跟看節目的體驗非常不一樣,你會非常耐心地去描寫當時房梁上雕的花紋是什麼樣。許知遠:對,是。
  • 許知遠:我是如何創作出《十三邀》的?
    GQ報導:讀《青年變革者:梁啓超》時,跟看節目的體驗非常不一樣,你會非常耐心地去描寫當時房梁上雕的花紋是什麼樣。許知遠:對,是。許知遠:第三季,他們在街上拍我的時候,我沒有那麼不自在了。我本質上是一個害羞的人,我不喜歡別人老盯著我。
  • 許知遠:我是如何創作出《十三邀》的?-虎嗅網
    GQ報導:讀《青年變革者:梁啓超》時,跟看節目的體驗非常不一樣,你會非常耐心地去描寫當時房梁上雕的花紋是什麼樣。許知遠:對,是。許知遠:第三季,他們在街上拍我的時候,我沒有那麼不自在了。我本質上是一個害羞的人,我不喜歡別人老盯著我。
  • 李誕與許知遠的「神仙打架」
    那麼,今天所說的「內傾型」和「外傾性」將會讓你有一個全新的理解。 李誕與許知遠的「神仙打架」 簡單來說,外傾型是在不斷的變化中認識自己的,而內傾型則是在恆定不變中認識自己的。 怎麼理解呢?
  • 許知遠 |「這本書也是個避難所,我常躲入另一個時空尋求慰藉」
    百餘年後,前身為京師大學堂的北京大學之畢業學子許知遠,受到梁啓超之精神感召,把對眼前這個巨大的轉折年代的擔憂與期待,都投射到《青年變革者:梁啓超1873—1898》這本書的創作之中。這部傳記,有他回訪與重塑歷史現場的努力,更有他對今天的反思與質疑。「我希望這三卷本的傳記成為一部悲喜劇、一部近代中國的百科全書。我期望它能復活時代的細節與情緒,展現出幾代人的焦灼與渴望、勇氣與怯懦。」
  • 自我禁忌,時代癲狂,及許知遠式的擰巴
    然而,總有一天人會明白,與其等候命運的宣判與禁足,不如早日開始自我審視與自我禁忌,因為唯有自律才能帶來真正的自由。 癲狂 幾篇媒體報導將「養成式」偶像團體帶入我的視野。王小波說,人身體裡都有那麼一股子瘋勁兒,你不讓他發洩出來,就要出問題。只是我還沒想清楚,與更久遠的沒有直播和應援的時代相比,今天這個時代的癲狂,究竟是更好了,還是更壞了? 擰巴 許知遠的《十三邀》請來了馬東做受訪嘉賓。
  • 自我期許有多高格調就有多高
    三年前濟南中院微博對那一起舉國關注案件審判的直播,不但使眾多人對其「路轉粉」,更重要的是,經此直播,其對自己有了很高的期許,從此有了不俗的水準。  有怎樣的自我期許,往往就有怎樣的格調。對於處於融合發展中的媒體來說,更加需要對自己有應有的期許。這一場媒體的供給側改革,只能改出質量更高、用戶體驗更佳的產品,除此,別無選擇。需要提升的,不僅是裝備、手藝,還有機制、工序。
  • 06-【自我形象是自我期許與自我應驗的預言】-做你形象的建築師
    ·他的人緣較好,擁有較佳資源去解決人際關係的緊張,較有力量面對困難,比較容易飛越成敗得失的困擾。·他比較不自私,比較能愛別人。 自己與自己對話。 你的自我形象是你自尊的建築師。你的自我期許是你前途的預言家。
  • 楊燾鳴:提高自我期許
    自我期許是一種思維模式,它是對將要發生的事情一種胸有成竹的信念。「我成功是因為我提高了對自己和事物的期許。自我期許決定了我們人生的大方向,引導我們成長並發展人格特質。每一件事情的發生必有其原因和結果。成功的人心中都有夢想,他們每天都在想他們想要的,以及如何才能得到他們想要的。
  • 許知遠上吐槽大會,熱搜3千字解析他的10句話
    第四句:許知遠向張大大發問:「比如,亞里斯多德走近柏拉圖的房間,說出那句:吾愛吾師,但吾更愛真理。那麼請問張大大——這個屋裡一共有幾個人?」這是相當高級的笑點。罵人一面,是暗諷張大大學養不夠,不知道真理是什麼——言下之意,在張大大的理解裡,真理是個人名。本來一個哲學命題,變成了一個明星八卦。但針砭一面,則是拍案叫絕。
  • 反向《十三邀》 葉三發問許知遠外賣時代的愛情
    人應該實現自我的潛能,如果你有觀察能力、思考能力、感受能力、寫作能力,就把這個能力最大程度地發揮。這是個人層面的理想。第二種是對社會有某種關懷。許知遠並不相信烏託邦,但是相信一種更美好的社會存在,相信社會的自我改進能力,不一定完全可預測,不一定完美,但仍然充滿期待。
  • 晨讀丨懷他人之期許,書自我之人生
    面對自我的定位,個人與家庭、社會的期望難免產生落差與錯位,而作為新時代的青年,唯有懷他人之期許,同時執掌自我人生的畫筆,方能創造人生輝煌,與時代同頻共振。人是社會性動物。約翰·鄧恩曾說:「沒有人是一座孤島。」在這個萬物互聯的時代,我們每個人都同時扮演著個人追求與家庭、社會預期影響下的雙重角色,如何面對個人與家庭、社會之間的角色錯位便顯得尤為重要。
  • 時代的聲音:羅大佑、高曉松、許知遠的人生中局
    今時今日·許知遠 「我們團隊過去半年在拍攝一部關於日本的旅行紀錄片,我還在寫第二卷《梁啓超傳》。」許知遠陷在化妝間角落的單人沙發裡,緩慢講述自己最近的狀態,語落間隙,趕忙往嘴裡塞了幾塊鍋巴。
  • 許知遠上知乎獨家推薦新書 獲網友關注
    在近期上線的《昨日與今日:許知遠的日本行紀》知乎鹽選專欄中,許知遠這樣寫道:「突如其來的疫情,讓許知遠探訪一百二十年前『梁啓超流亡日本』的旅行意外延長,日常的節奏,變得如此重要,它的精確、平靜、克服著那種無力、彷徨。在異鄉,日本變得清晰起來,一個新世界的版圖開始浮現。前所未有的,許知遠渴望日常的、規律性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