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變法為何失敗?除了心太急之外,康有為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2020-11-23 騰訊網

戊戌變法是發生在清朝晚期的一場具有資產階級性質的改良自救運動,但是這場變法運動卻僅僅維持了103天就宣告失敗,實在是令人唏噓不已。那麼究竟是哪些原因造成這場「百日維新」運動腹死胎中呢?

1、心急吃不了熱豆腐

要知道變法是一個系統而全面性的問題,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是,主持變法的康有為和梁啓超等人卻並沒有充分預估到變法的艱巨,甚至樂天的認為變法成功簡直就是指日可待的事情!

康有為曾經對光緒帝說人家歐洲變法用時300年,隔壁的日本變法用時30年,我們大清朝變法只需要3年就能讓國家富強。

光緒帝聽了這話可能也很飄,結果就是在短短100天的時間裡接連頒布上百道各種關於改革的命令,搞得各地的官員成天忙著接受命令,根本無暇作何具體措施。如此濫發政令,豈能政通人和?

2、守舊勢力異常強大

說到守舊勢力,那麼就不得不提一下改革的目的是什麼,其實自古以來的所有改革不管打著什麼旗號,都離不開利益再分配這個亙古命題。所謂的守舊勢力,其實就是既得利益集團,變法者最直接的目的就是實行利益重新分配,獲得滿意的既得利益,換種說法就是說讓既得利益者把既得利益吐出來。

你想想,有人要搶你嘴裡的肉了,這難道不會引起你的反撲?就像公獅子吃肉的時候誰敢從自己嘴裡搶肉就先趕走它一樣,除非他已經吃飽了,剩下的你才能去分。要不然你就把佔有肉的公獅子打倒,那這個肉你樂意怎麼分就怎麼分。

但是戊戌變法實在是觸動了眾多利益既得者的利益,而且沒有給予相應的補償,因此眾多被變法損害利益的人們就組成了堅定的反對守舊勢力。

面對這些守舊勢力的反撲,光緒帝和維新人士其實是沒有什麼太好的辦法的,畢竟大權旁落,真可謂是孤掌難鳴。

3、沒有掌握政權就亂彈琴

雖然說光緒帝在舉行戊戌變法的時候,慈禧表面上退居幕後,但是實際的中樞權力依然牢牢掌握在這位老佛爺手中。連一國之君在西太后面前都是個「跳梁小丑」角色,更別說康梁等人。讓這些沒有掌握政權的人進行變法改革,有人會聽嗎?答案十分明顯,那就是政策不出紫禁城!

可能到變法的後期康有為等變法人士也意識到了沒有掌握政權這個問題,於是就暗中和袁世凱密商,希望他能起兵包圍頤和園,把太后老佛爺軟禁起來,這樣最大的掣肘就可以掃清了。

不過這群天真的維新人士可能並沒有了解到袁世凱此時的真實想法,就這樣把計劃和盤託出,顯然十分不明智。果然,袁世凱經過再三考慮,最終密奏慈禧……

4、其他因素

其實導致戊戌變法失敗的因素很多,資產階級過於弱小、沒有正確的綱領和堅強的領導、改革自上而下等都直接或間接導致變法落空。但是,關鍵人物的負面作用還是應該仔細一看。

單看康有為,強烈的民族觀念直接挑戰的是大清朝的統治根基;而且康有為似乎也沒有掌握到變法的精髓,「朋友多多的,敵人少少的」,他做的事情是把寒門學子、商賈富戶、官僚、士兵全部得罪了一個遍,而且完全拋開了廣大農民。沒有最廣大人民的支持,失敗,只是時間問題罷了。

此外,文人治國本就存在一個理論和實際無法緊密結合的天生弊端,面對如此複雜的形勢,本就無何治國理政之經驗,卻依舊以理想化的手段來解決,焉有不敗之理?

如此看來,康有為等維新領袖人物也確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相關焦點

  • 康有為、梁啓超是戊戌變法的真正領袖嗎?
    一種認為,康、梁在變法中的作用本來沒這麼大,由於事後他們在講述這段歷史時將其作用不適當地誇大了,而且很長時間以來,戊戌變法的研究者多以他們提供的這些材料為依據,故而高估了他們的作用。另一種認為,康有為應該為戊戌變法的最終失敗負責,他的急躁、莽撞乃至激進,是戊戌變法沒有成功的重要原因。
  • 康有為是不是一個聖人?公車上書、戊戌變法背後不為人知的事
    大家都知道,大洲還是一名在校學生,閱歷自然沒有各位前輩高,對於教科書上的東西是無條件信任的,在大洲接受的教育中,康有為一直是以一個推動歷史進程的偉人。尤其是他「公車上書」、「戊戌變法」,所行之事無不令人拍手稱快。 可,我怎麼也想不到,那些都是「假象」。
  • 變法失敗後,康有為逃到海外做了什麼事情?曾為躲風流債藏船板下
    變法失敗後,康有為逃到海外做了什麼事情?曾為躲風流債藏船板下 我們很小的時候學習歷史,就總會學到戊戌變法這一重要事件,對於當時保守腐敗的大清朝來說,戊戌變法宛如一股春風吹開了清朝積壓了很久的厚厚的灰塵,然而最後還是失敗了,維新變法的人士也都被殺的殺,能逃的逃,康有為就逃到了海外,那麼他在海外的那些年都做了些什麼呢?
  • 康有為,一個沒有人品的大忽悠
    子虛烏有的公車上書1895年,這一年的中國剛好和日本打了一場仗,而且失敗了。這一年的康有為已經37歲了高中進士,正好在北京參加完會試。當中日甲午戰爭失敗的消息傳到北京,聽到清政府又要籤訂喪權辱國的條約時,參加考試的士子們激動了。
  • 戊戌變法其實註定失敗!
    大家都知道在清朝晚年從天朝上國淪落到被動挨打的地步,所以清政府內部也出現了變法,想學習日本明治維新變法圖強,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戊戌變法,由康有為梁啓超組織的!雖然出現了百日維新,但也只是曇花一現!我想失敗的原因有人肯定會說是因為袁世凱的背叛,導致維新派被抓,光緒帝也被軟禁!
  • 康有為為何被稱為小人?
    政治體制方面的改革是重中之重,由于洋務運動的失敗,讓慈禧和光緒都認識到了祖宗之法已經沒辦法再延續清朝的命運,而放棄儒家體制下的政治結構,讓這個學說回歸學說才是改變國家命運的唯一途徑,於是變法的想法也就應運而生了。變法的起源就是「公車上書」,當時甲午陰雲依然籠罩,面對不平等條約,康有為聯同數百名舉人聯名上書,反對甲午賠款。
  • 康有為猝死青島之謎:為何喝完一杯橙汁後就七竅流血而亡
    後經過北大歷史教授茅海建的考證,康有為曾組織過"十八行省舉人聯名上書",但最終並非都察院不收這份聯名上書,而是康有為壓根沒有送到他們手中。 1898年9月21日,戊戌變法前日,維新派抱著必死的決心策劃著。康有為帶著僕人逃出皇都,從天津塘沽南下直奔上海。
  • 沒有慈禧阻撓,戊戌變法能否成功?真相說出來讓人很扎心
    所以當時八旗貴族以及李鴻章、袁世凱等很多為首的實權派都是聯合起來對抗戊戌變法,而當時維新派呢?手上只有幾個康有為這樣的半吊子,甚至康有為雖然有變法的意識,可是他的思想學識都很淺薄,根本無法擔負變法的重任。
  • 戊戌變法,慈禧太后為何會大力鎮壓?原因是維新派和某位官員接觸
    1898年,光緒皇帝為了救國,毅然發動了戊戌變法運動。不幸的是,變法運動在僅僅103天之後就被迫停止了,這就是歷史上所稱的「百日維新」。那麼,為什麼變法不能繼續下去呢?為什麼會失敗?據史料記載,戊戌變法涉及文化、經濟、政治、軍事等各個方面,可以稱之為一場大的綜合性的變法。
  • 從中國女子與外國和親到中日合邦,陳平、康有為:他們有個共同點
    在我的認知領域,上一個說出這話的人可能就是戊戌變法的主導者——康有為。那麼,我們來說說康有為。康有為在美國芝加哥遊歷4月17日,這一天對於中日兩國來說是個大日子。在幾千公裡之外的北京,國人得知消息後,憤懣不已。這時候有個廣東人按捺不住了,他趁著入京應試的機會,聯合各省應試的精英1300多人,聯名請願。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公車上書」。這個組織者便是日後大名鼎鼎的康有為。補充一句,可能很多人看到「公車上書」,對為何用「公車」一詞感到疑惑?
  • 仔細想想戊戌變法就知道,造成失敗的根本原因,是底層百姓?
    當我們在教科書中了解到1898年的戊戌變法時,我們都知道,由於慈禧太后為首的頑固派的阻撓,導致了1898年戊戌變法的失敗。但如果你仔細想想,慈禧真的是個頑固分子嗎?洋務運動發動時,慈禧太后並沒有不支持的態度。而且,公車上書以來,慈禧一直關注著戊戌變法的一切宣傳活動,但她並沒有試圖阻止他們。
  • 《大俠霍元甲》以戊戌變法啟幕,那個內憂外患風雨飄搖的年代
    當時以康有為新法的事實大幅度地傷害到了以慈禧太后為代表的守舊勢力的利益,於是在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囚禁了支持變法的光緒帝,瘋狂反撲抓捕維新人士,康有為、梁啓超分別逃往法國、日本,而未逃走的譚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殺害,共計103天的戊戌變法以失敗告終,戊戌變法的失敗,使得外國侵略者更加囂張肆無忌憚,清王朝割地賠款已是家常便飯。
  • 「大忽悠」康有為,海外逃亡十五年卻生活優越,他哪來那麼多錢
    公元1898年,在光緒皇帝的支持下以及梁啓超、康有為等人的主持下,轟轟烈烈的戊戌變法開始了。然而由於戊戌變法觸動了慈禧太后為首的一眾保守派勢力,遭到了慈禧太后等人的反撲,最終戊戌變法僅僅持續了一百零三天便宣告失敗,故又將此次變法稱之為「百日維新」。
  • 康有為:我有一個大膽的想法
    康有為也就是生的太早了,如果他晚生幾十年,大約可以和阿道夫同學做朋友。 康有為想法大膽,在戊戌變法時候就有苗頭了。 戊戌變法時,康有為曾經提出一個大膽的想法,讓清朝和日本英國等國家合併成一個國家,名曰:中日英美合邦,還想請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擔任合邦首相,康有為在給光緒上書中寫道:
  •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韓紅和康有為的結在哪兒?
    是戊戌變法的主要策劃人,戊戌變法的失敗他也是主因。在變法中,光緒帝的老師翁同和是支持變法的人,可是他極力勸說光緒帝棄用康有為,說康有為:「語太訐直,無益只生釁耳。」何意?就是說話太不注意,很傷人,無端挑釁生事,樹敵過多,恐怕壞了變法大計。最後的結果真的讓老翁不幸言中了。其實康有為在變法前就以聖人自居,眼下無人。
  • 《戊戌變法》幕後推手,那個為變法犧牲的第七君子誰又知?
    一直以來,對於戊戌變法的主導者,我們都有這樣一個概念,來自廣東南海的康有為,公車上書,引起了光緒帝的注意,於是拉開了變法的序幕。但是,康有為一個民科憤青,怎麼可能一下子進入皇帝的視野,從而得到重視呢?完全可以這樣說,如果沒有他,就不會有戊戌變法。張蔭桓跟康有為是同鄉,都是廣東南海人,不過康有為考上了進士,而張蔭桓連個秀才都不是。但這並不能說張蔭桓不如康有為,而是他根本沒有去考,因為他說自己不喜歡八股文。
  • 臺報:美國對伊拉克有不可推卸的道德責任
    分析指,其實,美國對伊拉克人民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文章摘編如下:  2014年6月9日那天,ISIL(伊拉克與黎凡特伊斯蘭國)佔領伊拉克第二大城,摩蘇爾,伊拉克政府軍從北部、中部、到西部,幾乎全面崩潰,震驚了全世界。國際油價隨之大幅波動。十年後的今天,恐怕在大多數伊拉克人心中,仇恨多些。
  • 康有為的風流史
    正因為縱情聲色,康有為身上仕途多舛的悲情色彩被大大弱化,以至於今天后人提起他時,除了對他變法失敗有些許同情,更津津樂道的,反而是他的風流獵豔往事。 021858年3月19日,康有為生於廣東南海一個富庶的書香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