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變法是發生在清朝晚期的一場具有資產階級性質的改良自救運動,但是這場變法運動卻僅僅維持了103天就宣告失敗,實在是令人唏噓不已。那麼究竟是哪些原因造成這場「百日維新」運動腹死胎中呢?
1、心急吃不了熱豆腐
要知道變法是一個系統而全面性的問題,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是,主持變法的康有為和梁啓超等人卻並沒有充分預估到變法的艱巨,甚至樂天的認為變法成功簡直就是指日可待的事情!
康有為曾經對光緒帝說人家歐洲變法用時300年,隔壁的日本變法用時30年,我們大清朝變法只需要3年就能讓國家富強。
光緒帝聽了這話可能也很飄,結果就是在短短100天的時間裡接連頒布上百道各種關於改革的命令,搞得各地的官員成天忙著接受命令,根本無暇作何具體措施。如此濫發政令,豈能政通人和?
2、守舊勢力異常強大
說到守舊勢力,那麼就不得不提一下改革的目的是什麼,其實自古以來的所有改革不管打著什麼旗號,都離不開利益再分配這個亙古命題。所謂的守舊勢力,其實就是既得利益集團,變法者最直接的目的就是實行利益重新分配,獲得滿意的既得利益,換種說法就是說讓既得利益者把既得利益吐出來。
你想想,有人要搶你嘴裡的肉了,這難道不會引起你的反撲?就像公獅子吃肉的時候誰敢從自己嘴裡搶肉就先趕走它一樣,除非他已經吃飽了,剩下的你才能去分。要不然你就把佔有肉的公獅子打倒,那這個肉你樂意怎麼分就怎麼分。
但是戊戌變法實在是觸動了眾多利益既得者的利益,而且沒有給予相應的補償,因此眾多被變法損害利益的人們就組成了堅定的反對守舊勢力。
面對這些守舊勢力的反撲,光緒帝和維新人士其實是沒有什麼太好的辦法的,畢竟大權旁落,真可謂是孤掌難鳴。
3、沒有掌握政權就亂彈琴
雖然說光緒帝在舉行戊戌變法的時候,慈禧表面上退居幕後,但是實際的中樞權力依然牢牢掌握在這位老佛爺手中。連一國之君在西太后面前都是個「跳梁小丑」角色,更別說康梁等人。讓這些沒有掌握政權的人進行變法改革,有人會聽嗎?答案十分明顯,那就是政策不出紫禁城!
可能到變法的後期康有為等變法人士也意識到了沒有掌握政權這個問題,於是就暗中和袁世凱密商,希望他能起兵包圍頤和園,把太后老佛爺軟禁起來,這樣最大的掣肘就可以掃清了。
不過這群天真的維新人士可能並沒有了解到袁世凱此時的真實想法,就這樣把計劃和盤託出,顯然十分不明智。果然,袁世凱經過再三考慮,最終密奏慈禧……
4、其他因素
其實導致戊戌變法失敗的因素很多,資產階級過於弱小、沒有正確的綱領和堅強的領導、改革自上而下等都直接或間接導致變法落空。但是,關鍵人物的負面作用還是應該仔細一看。
單看康有為,強烈的民族觀念直接挑戰的是大清朝的統治根基;而且康有為似乎也沒有掌握到變法的精髓,「朋友多多的,敵人少少的」,他做的事情是把寒門學子、商賈富戶、官僚、士兵全部得罪了一個遍,而且完全拋開了廣大農民。沒有最廣大人民的支持,失敗,只是時間問題罷了。
此外,文人治國本就存在一個理論和實際無法緊密結合的天生弊端,面對如此複雜的形勢,本就無何治國理政之經驗,卻依舊以理想化的手段來解決,焉有不敗之理?
如此看來,康有為等維新領袖人物也確有不可推卸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