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慈禧阻撓,戊戌變法能否成功?真相說出來讓人很扎心

2020-12-24 歷史科普醬

公元1898年,光緒皇帝任用維新派大臣康有為、譚嗣同、梁啓超等維新派大臣想要改變清朝積貧積弱的格局,故而想學習當時西方先進的思想和技術來改變困局。

然而,光緒皇帝本人倒是雄心壯志,可是他本人被現實是敲打的遍體鱗傷,因為這場變法在僅僅持續了一百多天之後就匆匆宣告結束,康有為、梁啓超流亡海外,以譚嗣同為首的「戊戌六君子」被殺,而光緒皇帝在這之後被慈禧囚禁至其死亡。

因此現在很多人對於慈禧的所作所為是痛恨至極,因為慈禧的幹預,清朝失去了一次崛起的機會。然而事實上,歷史真如同人們所說的那樣嗎?沒有了慈禧的變法,戊戌變法真的能成功嗎?說出來你可能不信,就算慈禧不幹預光緒,這戊戌變法也很難成功,相反最壞的結果可能是導致清朝提前滅亡,而民國的軍閥混戰之局面只會提早爆發。

守舊派勢力太強大,維新派無法對抗

當年戊戌變法的最基本原因就是當時守舊派勢力太強大,而守舊派主要以兩股力量為主,一派是以慈禧為首的八旗貴族,當時的形勢是一旦維新成功,那麼一大幫的旗人都只能去喝西北風,因為維新變法其中一點就是解決冗官問題;另外一個就是當時的漢族大臣,當年靠著「太平天國運動」才成功上位的漢族大臣們一旦變法,那麼勢必讓他們現在的地位都很難保證。

所以當時八旗貴族以及李鴻章、袁世凱等很多為首的實權派都是聯合起來對抗戊戌變法,而當時維新派呢?手上只有幾個康有為這樣的半吊子,甚至康有為雖然有變法的意識,可是他的思想學識都很淺薄,根本無法擔負變法的重任。

而康有為一旦想要實行變法,那麼勢必會讓當時大部分人的利益受損,而當時旗人都是由朝廷養著的,一旦實行變法勢必會讓這些人失去生存根本,那麼此時此刻會沒有大亂子出現嗎?

而同時當時很多漢族大臣好不容易靠著當年鎮壓太平天國起義而獲得的地位也會因為維新派的變法而不保,所以如果沒有慈禧幹預,這維新派和守舊派之間勢必會發生大的摩擦,而最終的結果只能是導致兩派之間發生火併,而當時維新派的實力是無法和守舊派抗衡的。

而法令朝令夕改,勢必會引起大變亂,所以無論慈禧有沒有幹預戊戌變法,最終的結果是都會失敗,只不過慈禧最終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讓這次變法提前報銷。

變法未深入人心,戊戌六君子死前無人同情

照理來說,當年變法是為了清朝自己考慮,這樣子應該是很多民眾支持的,比如當年日本實行「明治維新」,全國上下縮緊褲腰帶過日子,日本明治天皇帶頭捐款,最終買了西洋人的火炮,而那時候的清朝則是渾渾噩噩,最終的結果是「甲午海戰」失敗。

所以為了改變清朝的困局,光緒想要變法,可是他的想法是好的,可是實際行動上卻是力不從心,因為他的思想還處於封建思想,殊不知那個時候的社會已經變化很大了。

因為國家是由人民組成的,變法是需要讓人民感受到真的不一樣了,變法之後人們的生活會越來越好,那麼這變法勢必會成功。

而戊戌變法的根源就在於變法沒有得到朝臣的支持,同時連人民也不支持他們變法,這樣的變法焉能不失敗?

比如康有為,中國幾千年來實行的都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康有為當時號召學習西方實行一夫一妻制度,可是事實上呢?他在要求人們的同時自己卻是娶了好幾個老婆,所以這樣子的變法能深入人心嗎?

這就有了之後戊戌六君子被押赴刑場,可是當時的百姓卻並沒有因為「戊戌六君子」的慷慨赴義而感到難過,說明這就是戊戌變法沒有深入人心的結果,而變法如果真的照康有為等人所想的那樣做下去,那麼不但是之前的旗人要反對他們,就連普通的底層百姓也是要反對他們了。

康有為志大才疏,無法擔當變法重任

在戊戌變法之中,康有為絕對是起主腦作用的,可是事實上這個人可以用志大才疏來形容,甚至說的難聽點,如果真的任由康有為變法下去,那麼清朝真的是萬劫不復了,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首先來看看當時變法的幾點:

對於變法來說最需要的就是資金,這無論古今中外都是一樣,可是當時維新派缺的恰恰就是資金,而當時維新派成員為了籌措資金想了個什麼法子呢?賣掉那些偏遠地區的國土來籌措軍費,要知道當年為了收復國土,左宗棠提著棺材出徵,而維新派居然如此輕易的就說出這樣的話,把那些將士置於何地?

其次,當時學習西方國家最像的就是當時的日本,日本明治維新讓日本走向了列強的道路,所以從清朝時期開始便不斷派出留學生走訪日本,然而當時的康有為出了個什麼招呢?想讓光緒聘請伊藤博文為變法顧問,把變法大事全權交給他,而同時和當時的列強建立一個友好同盟關係,把軍事、財政、外交等大權通通都由列強處理。這已經不單單是變法了,這已經屬於把主權給割讓了,如果真的按照康有為等人的想法搞下去,那麼就不是富國強兵而是賣國求榮。

所以縱觀歷史,說句很扎心的話,如果當年戊戌變法真的按照康有為等人想法走下去,最後的結果就是提前走上民國積貧積弱的狀態,因為中國變法的道路是要靠自己走,西方當時的確有其先進之處,可是康有為等人卻全盤否定當時一些東方思想,所以最後只能是四不像,失敗是必然的,雖然慈禧是近代衰落很重要的罪魁禍首,可是如果戊戌變法她不出手制止的話,最終清朝可能會提前走向滅亡。

相關焦點

  • 戊戌變法,慈禧太后為何會大力鎮壓?原因是維新派和某位官員接觸
    1898年的維新運動想一下子為清朝做一個大手術,但很多人都得罪了。 在文化方面,變法主張廢除科舉,這得罪了在世界各地努力學習十年的學者。這些學者背誦了四本書和五部經典著作。轉型去學習西方文化不是他們一天的工作。變法並沒有給這些學者一個調整期,直接切斷了他們唯一的上升通道。他們不會自然地支持它。
  • 仔細想想戊戌變法就知道,造成失敗的根本原因,是底層百姓?
    當我們在教科書中了解到1898年的戊戌變法時,我們都知道,由於慈禧太后為首的頑固派的阻撓,導致了1898年戊戌變法的失敗。但如果你仔細想想,慈禧真的是個頑固分子嗎?洋務運動發動時,慈禧太后並沒有不支持的態度。而且,公車上書以來,慈禧一直關注著戊戌變法的一切宣傳活動,但她並沒有試圖阻止他們。
  • 康有為、梁啓超是戊戌變法的真正領袖嗎?
    另一種認為,康有為應該為戊戌變法的最終失敗負責,他的急躁、莽撞乃至激進,是戊戌變法沒有成功的重要原因。還有一種意見,直接指向康的品性,指責他狂妄自負,導致了與其他改革勢力離心離德,像以張之洞為代表的群體,不僅不與他合作,甚至給他拆臺,不願意看到他的成功。再有一種看法更充滿戲劇性,據說慈禧原本並不反對變法,如果不是康有為處理不當,竟想要鼓動袁世凱兵變,圍慈禧於頤和園,慈禧是不會突然變臉,發動政變的。
  • 公車上書、戊戌變法背後不為人知的事
    我在想,寫了近有一個月的民國,還沒有寫過一次這位民國史中的「辮帥」,區區大洲,竟然敢慢待這位大帥,我問心有愧,隨即寫下昨天那篇文章。 一、公車上書的真相 公車上書在很多人的認知中是這樣的:1895年,中國在甲午戰爭中戰敗,康有為領導上千名舉人向皇帝上書請願,反對與日本籤訂喪權辱國的條約
  • 戊戌變法其實註定失敗!
    大家都知道在清朝晚年從天朝上國淪落到被動挨打的地步,所以清政府內部也出現了變法,想學習日本明治維新變法圖強,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戊戌變法,由康有為梁啓超組織的!雖然出現了百日維新,但也只是曇花一現!我想失敗的原因有人肯定會說是因為袁世凱的背叛,導致維新派被抓,光緒帝也被軟禁!
  • 如果光緒皇帝一直討好慈禧忍讓慈禧,慈禧死後再變革的話能成功?
    一直忍讓慈禧,沒事討好慈禧?等到慈禧嘎嘣了,然後再變革?咱這裡先下一個結論,光緒的變革,壓根就不會成功的,慈禧在不在都一個樣。要把這事弄明白了,咱得從兩個階段來分析這事,第一階段假設慈禧和光緒關係好的沒得說,有那麼個母慈子孝的意思,第二階段假設慈禧嘎嘣了,光緒獨攬大權,這變法如何。第一階段,真能好嗎咋說呢?
  • 「戊戌六君子」的後代說出真相,令人唏噓不已
    西方列強憑藉手中的堅船利炮,向清朝發起一輪又一輪的野蠻侵略和掠奪,曾經雄踞世界的大清朝,轉眼之間已經淪為俎上魚肉,任人宰割,一步步向覆滅的深淵逼近。「窮則變,變則通」,迫在眉睫的危機,讓當時的有識之士們痛心疾首,他們深刻意識到,必須對清朝進行一場脫胎換骨式的大變革和大調整,才有可能扭轉敗局,挽救清朝。
  • 如果光緒皇帝一直討好慈禧,等到慈禧死後再變革的話能成功嗎?
    如果慈禧真的放手讓光緒皇帝搞改革,有可能清朝提前就滅亡了。變法圖強是一個好東西,畢竟一個皇帝有理想有追求是一件好事情。這就和人一樣,想要成一番事情,自然值得鼓勵。但是有一點大家要注意,理想很豐滿,現實很殘酷。
  • 光緒本來有個絕好機會,衝破慈禧掌控上位,為何他卻沒有利用
    光緒皇帝在戊戌變法失敗,被慈禧囚禁以後,其實此後他是有一個機會翻身的。如果光緒能抓住這個機會翻身,打倒慈禧,可能中國的走向,會發生另外的改變。可惜光緒並沒有抓住這個機會。那麼,這個機會是什麼呢?
  • 戊戌變法為何失敗?除了心太急之外,康有為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但是,主持變法的康有為和梁啓超等人卻並沒有充分預估到變法的艱巨,甚至樂天的認為變法成功簡直就是指日可待的事情! 康有為曾經對光緒帝說人家歐洲變法用時300年,隔壁的日本變法用時30年,我們大清朝變法只需要3年就能讓國家富強。
  • 《大俠霍元甲》以戊戌變法啟幕,那個內憂外患風雨飄搖的年代
    新法的事實大幅度地傷害到了以慈禧太后為代表的守舊勢力的利益,於是在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囚禁了支持變法的光緒帝,瘋狂反撲抓捕維新人士,康有為、梁啓超分別逃往法國、日本,而未逃走的譚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殺害,共計103天的戊戌變法以失敗告終,戊戌變法的失敗,使得外國侵略者更加囂張肆無忌憚,清王朝割地賠款已是家常便飯。
  • 滿分問答:戊戌變法和義和團運動的觀點和區別在哪,為什麼搞不成
    我們先來看看他們的一些比較具體的觀點,在這兩場愛國救亡運動中,維新派大力宣傳「優勝劣汰」的理論,他們說:「吾既自居於弱昧,安能禁人之兼攻?吾既日即於亂亡,安能怨人之取辱?」
  • 陰面慈禧:內外戰爭的始作俑者
    隨著近些年的「慈禧熱」,這些扁平化的形象已經立不住腳,於是,突然又來了個180度的大轉彎,老佛爺的形象突然變得高大起來了:深謀遠慮的改革家、支持洋務和立憲的實幹家、「近代中國的伊莉莎白」……仿佛近代中國的開放和進步,都是這個「好女人」的功勞。
  • 很少人要,真相說出來很扎心
    很少人要,真相說出來很扎心,時代的進步可以用肉眼看到, 現在去哪裡旅行都可以馬上到, 附近的話可以坐車也可以坐高鐵, 如果離得遠,你也可以坐飛機, 你可以到達世界上任何地方, 有很多喜歡旅行的人, 到處飛,吳先生也很羨慕。
  • 走向共和:評分9.7的歷史劇,卻沒有拍出來觀眾想看到的內容
    權勢滔天的慈禧太后,也會像小女人一樣。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慈禧和光緒被迫流亡山西。八國聯軍提出的議和條件之一就是誅殺那些迫害、抵抗八國聯軍的重要人物,首當其衝的就是太后慈禧。得知這件事的慈禧,在大臣榮祿面前哭的像個孩子一樣,再也沒有往日高高在上的那種威儀。
  • 「寧與友邦,不予家奴」看看慈禧太后這副嘴臉!
    本來還有幾分強硬的慈禧太后灰溜溜地逃往了西安,留下金銀珠寶、珍奇古玩無數的圓明園給八國聯軍消受,那是中國人永遠揮之不去的痛。這事兒還沒完,八國聯軍點名要找慈禧算帳,因為義和團就是在慈禧支持下,被利用來對付西方列強的,現在義和團失敗了,慈禧必須出來承擔主要責任。說白了:西方列強就是想撈好處,同時決定到底由誰來做中華區新的代理人。
  • 電視連續劇愛上主題曲《戲說慈禧》
    我相信每個人都能列出很多。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是《戲說慈禧》。我仍然認為以前的電視劇是經得起考驗的。雖然有幾十集,但我並不厭倦看。現在,古裝劇,隨意篡改歷史,最好乾脆叫戲劇。這齣戲是1992年由臺灣在北京故宮現場拍攝的,是一出良心好的戲。
  • 光緒與慈禧死亡日期只差一天,這是巧合嗎?慈禧為何要謀害光緒?
    殫竭心力終為子,可憐天下父母心!——慈禧大家應該很難想像慈禧會說出這樣的話吧,在我們零零碎碎的印象中,覺得她是一個追逐權利的女性政治家。就像武則天一般,她既是一位政績頗佳的皇帝,也是一個心狠手辣的人,連自己的孩子都下得了手,從武才人一步步到皇帝的寶座,有多少人因她而死。政治向來都是冷酷無情的,更別說身在皇家了,不是有那麼一句話麼,「最是無情帝王家」。
  • 慈禧60歲壽辰穿龍袍問李鴻章意見,他是如何回答的?只說了三個字
    引言 我國古代歷史上有且只有一位女皇帝,那就是武則天,諸如慈禧、呂雉等人終其一生都沒有稱帝。但是她們掌權期間,其實已經和皇帝無異,只是差一個名聲而已。在歷史上慈禧就曾經穿著龍袍詢問李鴻章的意見,而李鴻章回答的三個字,盡顯其智慧。
  • 慈禧生母60大壽,慈禧寫了一首七言絕句祝壽,最後一句成千古名句
    慈禧太后在能力上可以說是千古一後了,若不是晚清腐敗,趕上千古未有之變局,說實話慈禧真沒準能和呂后、劉娥等實權派皇后拿一起稱道稱道。慈禧太后鹹豐帝病逝以後,慈禧成為大清王朝權力最大的人物,他的兒子同治年幼無知,只得由母親大人垂簾聽政,但是人對於權利的欲望是無止境的,慈禧可能一開始並沒那麼大的野心,只是接觸權力時間長了,野心就滋長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