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898年,光緒皇帝任用維新派大臣康有為、譚嗣同、梁啓超等維新派大臣想要改變清朝積貧積弱的格局,故而想學習當時西方先進的思想和技術來改變困局。
然而,光緒皇帝本人倒是雄心壯志,可是他本人被現實是敲打的遍體鱗傷,因為這場變法在僅僅持續了一百多天之後就匆匆宣告結束,康有為、梁啓超流亡海外,以譚嗣同為首的「戊戌六君子」被殺,而光緒皇帝在這之後被慈禧囚禁至其死亡。
因此現在很多人對於慈禧的所作所為是痛恨至極,因為慈禧的幹預,清朝失去了一次崛起的機會。然而事實上,歷史真如同人們所說的那樣嗎?沒有了慈禧的變法,戊戌變法真的能成功嗎?說出來你可能不信,就算慈禧不幹預光緒,這戊戌變法也很難成功,相反最壞的結果可能是導致清朝提前滅亡,而民國的軍閥混戰之局面只會提早爆發。
守舊派勢力太強大,維新派無法對抗
當年戊戌變法的最基本原因就是當時守舊派勢力太強大,而守舊派主要以兩股力量為主,一派是以慈禧為首的八旗貴族,當時的形勢是一旦維新成功,那麼一大幫的旗人都只能去喝西北風,因為維新變法其中一點就是解決冗官問題;另外一個就是當時的漢族大臣,當年靠著「太平天國運動」才成功上位的漢族大臣們一旦變法,那麼勢必讓他們現在的地位都很難保證。
所以當時八旗貴族以及李鴻章、袁世凱等很多為首的實權派都是聯合起來對抗戊戌變法,而當時維新派呢?手上只有幾個康有為這樣的半吊子,甚至康有為雖然有變法的意識,可是他的思想學識都很淺薄,根本無法擔負變法的重任。
而康有為一旦想要實行變法,那麼勢必會讓當時大部分人的利益受損,而當時旗人都是由朝廷養著的,一旦實行變法勢必會讓這些人失去生存根本,那麼此時此刻會沒有大亂子出現嗎?
而同時當時很多漢族大臣好不容易靠著當年鎮壓太平天國起義而獲得的地位也會因為維新派的變法而不保,所以如果沒有慈禧幹預,這維新派和守舊派之間勢必會發生大的摩擦,而最終的結果只能是導致兩派之間發生火併,而當時維新派的實力是無法和守舊派抗衡的。
而法令朝令夕改,勢必會引起大變亂,所以無論慈禧有沒有幹預戊戌變法,最終的結果是都會失敗,只不過慈禧最終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讓這次變法提前報銷。
變法未深入人心,戊戌六君子死前無人同情
照理來說,當年變法是為了清朝自己考慮,這樣子應該是很多民眾支持的,比如當年日本實行「明治維新」,全國上下縮緊褲腰帶過日子,日本明治天皇帶頭捐款,最終買了西洋人的火炮,而那時候的清朝則是渾渾噩噩,最終的結果是「甲午海戰」失敗。
所以為了改變清朝的困局,光緒想要變法,可是他的想法是好的,可是實際行動上卻是力不從心,因為他的思想還處於封建思想,殊不知那個時候的社會已經變化很大了。
因為國家是由人民組成的,變法是需要讓人民感受到真的不一樣了,變法之後人們的生活會越來越好,那麼這變法勢必會成功。
而戊戌變法的根源就在於變法沒有得到朝臣的支持,同時連人民也不支持他們變法,這樣的變法焉能不失敗?
比如康有為,中國幾千年來實行的都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康有為當時號召學習西方實行一夫一妻制度,可是事實上呢?他在要求人們的同時自己卻是娶了好幾個老婆,所以這樣子的變法能深入人心嗎?
這就有了之後戊戌六君子被押赴刑場,可是當時的百姓卻並沒有因為「戊戌六君子」的慷慨赴義而感到難過,說明這就是戊戌變法沒有深入人心的結果,而變法如果真的照康有為等人所想的那樣做下去,那麼不但是之前的旗人要反對他們,就連普通的底層百姓也是要反對他們了。
康有為志大才疏,無法擔當變法重任
在戊戌變法之中,康有為絕對是起主腦作用的,可是事實上這個人可以用志大才疏來形容,甚至說的難聽點,如果真的任由康有為變法下去,那麼清朝真的是萬劫不復了,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首先來看看當時變法的幾點:
對於變法來說最需要的就是資金,這無論古今中外都是一樣,可是當時維新派缺的恰恰就是資金,而當時維新派成員為了籌措資金想了個什麼法子呢?賣掉那些偏遠地區的國土來籌措軍費,要知道當年為了收復國土,左宗棠提著棺材出徵,而維新派居然如此輕易的就說出這樣的話,把那些將士置於何地?
其次,當時學習西方國家最像的就是當時的日本,日本明治維新讓日本走向了列強的道路,所以從清朝時期開始便不斷派出留學生走訪日本,然而當時的康有為出了個什麼招呢?想讓光緒聘請伊藤博文為變法顧問,把變法大事全權交給他,而同時和當時的列強建立一個友好同盟關係,把軍事、財政、外交等大權通通都由列強處理。這已經不單單是變法了,這已經屬於把主權給割讓了,如果真的按照康有為等人的想法搞下去,那麼就不是富國強兵而是賣國求榮。
所以縱觀歷史,說句很扎心的話,如果當年戊戌變法真的按照康有為等人想法走下去,最後的結果就是提前走上民國積貧積弱的狀態,因為中國變法的道路是要靠自己走,西方當時的確有其先進之處,可是康有為等人卻全盤否定當時一些東方思想,所以最後只能是四不像,失敗是必然的,雖然慈禧是近代衰落很重要的罪魁禍首,可是如果戊戌變法她不出手制止的話,最終清朝可能會提前走向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