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評分超過9.5分的國產電視劇一共有5部,其中有2部是歷史劇,分別是《大明王朝1566》和《走向共和》。而且,這兩部電視劇的導演還是同一個人——張黎。
要想拍好一部歷史劇最重要的三點是:1、服化道要符合歷史;2、劇情不要篡改歷史;3、演員演技在線。今天來聊聊《走向共和》,這部講述清朝最後那幾十年的跌宕歷史。
這部劇其實更像是一部紀錄片式的電視劇,重點記錄了中日甲午海戰前到清朝溥儀皇帝退位,大清朝正式滅亡這段時間的一些重要歷史大事件,例如甲午戰爭、公車上書、戊戌變法、八國聯軍侵華等等。
這部劇對於歷史的還原度還算比較高的,而且劇中不再是黑白分明、好人壞人界限那麼明顯,以前在課本上看到的那些對錯分明的歷史人物更加的豐滿了。
權勢滔天的慈禧太后,也會像小女人一樣。
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慈禧和光緒被迫流亡山西。八國聯軍提出的議和條件之一就是誅殺那些迫害、抵抗八國聯軍的重要人物,首當其衝的就是太后慈禧。得知這件事的慈禧,在大臣榮祿面前哭的像個孩子一樣,再也沒有往日高高在上的那種威儀。也不得不感嘆,慈禧終歸還是一介女流之輩,平日裡表面的強勢或許就是為了掩蓋內心的脆弱。
兩次籤訂喪權辱國條約、被罵賣國賊的李鴻章,實非他所願也。
《馬關條約》和《辛丑條約》大概是晚清時期,最喪權辱國的兩款條約了。而在這兩款條約上簽字的,都是李鴻章,也因此李鴻章被貼上了賣國賊的稱號。但是要知道,不管是甲午戰爭還是八國聯軍入侵,李鴻章都是不建議打的,結果都打輸了。打輸就打輸了,還都要李鴻章去和對方談判,去在那些條約上簽字。不管是《馬關條約》還是《辛丑條約》都不是李鴻章一人能決定的,都是要得到慈禧和光緒的同意才能籤的,這賣國的條約能全怪在李鴻章頭上麼?
還有那兩句「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不是譚嗣同所做,而是梁啓超寫的;兩代帝師翁同龢也算的上是「禦敵無術,內鬥有方」;康有為之所以要變法,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科舉落榜了,而且他也去世驕傲自大;孫中山先生為了革命也曾找過康有為,找過李鴻章,但都不接受他,這才走上了起義的道路。
這部劇中很多都是歷史課本上沒有的,同時也把歷史課本上一些三言兩語帶過的事情描寫的更豐滿。
但是很多觀眾最想看到的東西,這部劇卻沒有拍出來。
中日甲午海戰的描述太少了,大清的北洋水師為什麼會輸?是因為戰艦不及日本麼,日本單單購買了一艘「吉野號」戰艦,就能徹底改編戰局,就能讓大清的北洋水師全軍覆沒麼?這北洋水師也太不堪一擊了吧;還是因為沒錢買炮彈?戶部的翁同龢遲遲不肯撥付北洋水師軍費,以擴充軍備向洋人借的錢都拿去給慈禧蓋頤和園,給慈禧過生日了。是因為軍費不足,沒錢買炮彈的原因輸掉的麼;又或者是戰略戰術的原因?甲午海戰的時候,中日雙方的軍事力量懸殊好像不是很大,而且日本又是勞師遠徵。是不是清朝的北洋水師戰略戰術有問題,這才導致戰爭落敗呢?
太多的疑問了,劇中卻並沒給出答案。而且,關於這場足以改變清朝命運的甲午海戰,只是幾個鏡頭就結束了。
還有八國聯軍入侵,從天津一路達到紫禁城。不說天津道紫禁城的沿線,單單天子腳下的紫禁城,也不可能沒有駐軍防守。八國聯軍的人數只有兩三萬,紫禁城的的守衛軍隊遠不止兩三萬,而且紫禁城號稱擁有當時世界上最堅固的城牆。可為什麼八國聯軍只用了一夜就攻破了紫禁城?難道那數萬守衛軍隊和那高聳的城牆都是紙糊的麼?
對於這一點,這部劇也沒有描寫,八國聯軍和清朝部隊到底是如何作戰的,清朝部隊又是如何輸掉的?沒說。
還有康有為的戊戌變法。
康有為的戊戌變法到底都是什麼內容?戊戌變法一百多天,有兩百多道聖旨從紫禁城中傳出來。這些聖旨都是什麼內容,對當時的清朝局面有什麼意義?戊戌變法的內容真的能挽救衰敗的清朝麼?這些,劇中都沒有說。
這部劇像是一部清末大事件年紀,交代了很多大事,豐滿了很多歷史人物形象,但是很多歷史大事的詳細經歷卻沒有表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