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共和:評分9.7的歷史劇,卻沒有拍出來觀眾想看到的內容

2020-08-19 老劇有喜

豆瓣評分超過9.5分的國產電視劇一共有5部,其中有2部是歷史劇,分別是《大明王朝1566》和《走向共和》。而且,這兩部電視劇的導演還是同一個人——張黎。

要想拍好一部歷史劇最重要的三點是:1、服化道要符合歷史;2、劇情不要篡改歷史;3、演員演技在線。今天來聊聊《走向共和》,這部講述清朝最後那幾十年的跌宕歷史。


這部劇其實更像是一部紀錄片式的電視劇,重點記錄了中日甲午海戰前到清朝溥儀皇帝退位,大清朝正式滅亡這段時間的一些重要歷史大事件,例如甲午戰爭、公車上書、戊戌變法、八國聯軍侵華等等。

這部劇對於歷史的還原度還算比較高的,而且劇中不再是黑白分明、好人壞人界限那麼明顯,以前在課本上看到的那些對錯分明的歷史人物更加的豐滿了。

權勢滔天的慈禧太后,也會像小女人一樣。

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慈禧和光緒被迫流亡山西。八國聯軍提出的議和條件之一就是誅殺那些迫害、抵抗八國聯軍的重要人物,首當其衝的就是太后慈禧。得知這件事的慈禧,在大臣榮祿面前哭的像個孩子一樣,再也沒有往日高高在上的那種威儀。也不得不感嘆,慈禧終歸還是一介女流之輩,平日裡表面的強勢或許就是為了掩蓋內心的脆弱。


兩次籤訂喪權辱國條約、被罵賣國賊的李鴻章,實非他所願也。

《馬關條約》和《辛丑條約》大概是晚清時期,最喪權辱國的兩款條約了。而在這兩款條約上簽字的,都是李鴻章,也因此李鴻章被貼上了賣國賊的稱號。但是要知道,不管是甲午戰爭還是八國聯軍入侵,李鴻章都是不建議打的,結果都打輸了。打輸就打輸了,還都要李鴻章去和對方談判,去在那些條約上簽字。不管是《馬關條約》還是《辛丑條約》都不是李鴻章一人能決定的,都是要得到慈禧和光緒的同意才能籤的,這賣國的條約能全怪在李鴻章頭上麼?

還有那兩句「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不是譚嗣同所做,而是梁啓超寫的;兩代帝師翁同龢也算的上是「禦敵無術,內鬥有方」;康有為之所以要變法,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科舉落榜了,而且他也去世驕傲自大;孫中山先生為了革命也曾找過康有為,找過李鴻章,但都不接受他,這才走上了起義的道路。


這部劇中很多都是歷史課本上沒有的,同時也把歷史課本上一些三言兩語帶過的事情描寫的更豐滿。

但是很多觀眾最想看到的東西,這部劇卻沒有拍出來。

中日甲午海戰的描述太少了,大清的北洋水師為什麼會輸?是因為戰艦不及日本麼,日本單單購買了一艘「吉野號」戰艦,就能徹底改編戰局,就能讓大清的北洋水師全軍覆沒麼?這北洋水師也太不堪一擊了吧;還是因為沒錢買炮彈?戶部的翁同龢遲遲不肯撥付北洋水師軍費,以擴充軍備向洋人借的錢都拿去給慈禧蓋頤和園,給慈禧過生日了。是因為軍費不足,沒錢買炮彈的原因輸掉的麼;又或者是戰略戰術的原因?甲午海戰的時候,中日雙方的軍事力量懸殊好像不是很大,而且日本又是勞師遠徵。是不是清朝的北洋水師戰略戰術有問題,這才導致戰爭落敗呢?

太多的疑問了,劇中卻並沒給出答案。而且,關於這場足以改變清朝命運的甲午海戰,只是幾個鏡頭就結束了。


還有八國聯軍入侵,從天津一路達到紫禁城。不說天津道紫禁城的沿線,單單天子腳下的紫禁城,也不可能沒有駐軍防守。八國聯軍的人數只有兩三萬,紫禁城的的守衛軍隊遠不止兩三萬,而且紫禁城號稱擁有當時世界上最堅固的城牆。可為什麼八國聯軍只用了一夜就攻破了紫禁城?難道那數萬守衛軍隊和那高聳的城牆都是紙糊的麼?

對於這一點,這部劇也沒有描寫,八國聯軍和清朝部隊到底是如何作戰的,清朝部隊又是如何輸掉的?沒說。

還有康有為的戊戌變法。

康有為的戊戌變法到底都是什麼內容?戊戌變法一百多天,有兩百多道聖旨從紫禁城中傳出來。這些聖旨都是什麼內容,對當時的清朝局面有什麼意義?戊戌變法的內容真的能挽救衰敗的清朝麼?這些,劇中都沒有說。

這部劇像是一部清末大事件年紀,交代了很多大事,豐滿了很多歷史人物形象,但是很多歷史大事的詳細經歷卻沒有表現出來。

相關焦點

  • 《走向共和》:一部真正走向神壇的歷史劇
    從這句評論語中我們就可以清晰的看到,「歷史劇」是中國影視界鮮明的標誌,它應該像美國科幻影視一樣,成為中國的象徵。可是,話說回來,進入新世紀的近20年來真正能拿得出手與美國「科幻影視」相提並論的中國「歷史影視」又有幾部呢?
  • 《走向共和》臺前幕後再回首:老戲骨孤獨逝去,歷史劇走向何方
    兩年後,他們又聚到了一塊兒,用4年時間打造了一部至今仍被很多觀眾津津樂道的電視劇。 這就是評分9.7的國產第一歷史劇《走向共和》。 1 前傳 《雍正王朝》大獲成功後,它的製片人劉文武辭去了海南出版社的工作,來到北京成立了一家文化公司,計劃再做一部在內涵和思想上都超過《雍正王朝》的電視劇。
  • 《走向共和》17年,只有它,敢與《大明王朝1566》叫板
    今天著重給推薦另外一部劇,這部劇目前豆瓣評分9.7分,同《大明王朝1566》不相上下。如果《大明王朝1566》敢說自己是第二,那這部劇就敢說自己是第一,這就是王冰、呂中、馬少驊主演的電視劇《走向共和》。
  • 歷史劇《走向共和》為什麼評價這麼高,看看這些人,都是本色出演
    《走向共和》為什麼評價如此之高?看看這些人,都是「真人」出演!《走向共和》是一部非常優秀的歷史劇,雖然僅上映一次便被冷藏,但並未掩蓋其優秀的光芒。目前,《走向共和》豆瓣評分9.7分,在電視劇排行榜上跟《大明王朝1566》並列第一。那麼作為一部十幾年前的電視劇,當年收視率又那麼低,為什麼評分還這麼高呢?一方面,《走向共和》這部劇寫的是晚清到民國的這段歷史,正所謂「三千年未有之變局」。
  • 走向共和:一部無懈可擊的歷史大劇
    一、引言無論你在《今日頭條》,或是在《知乎》《貼吧》等地方提問「哪一部國產電視劇評分最高」類似的話題,想必榜首答案,毋庸置疑,一定會是《走向共和》。張黎導演對自己的要求甚高,精益求精,追求完美,《走向共和》《大明王朝1566》等傑作正是體現他的這種品質。
  • 《走向共和》:電視劇中的《霸王別姬》
    但有些網友卻也因此將國產歷史劇踩進了泥裡,自信點好不,誰說我們沒有這樣精緻的歷史劇?我們不僅有,而且比這兩部都要好看。這就是——《走向共和》 它是許多人心中最偉大的國產歷史劇,沒有之一。豆瓣評分逆天9.6!常年佔據國產電視劇NO.1。在它面前,《紅樓夢》都要往後挪一挪。這部劇的故事,始於慈禧太后興造頤和園,終於孫中山建立民國。
  • 中國最優秀歷史劇《走向共和》,為何央視僅播放一次,再不復播?
    中國最優秀歷史劇《走向共和》,為何央視僅播放一次,再不復播?
  • 從走向共和到大明王朝:黎叔已經不生氣了
    於是在2000年,《雍正王朝》的製片人劉文武對張黎說,有個清末民初的歷史戲,你想不想來當導演?這部劇就是《走向共和》,目前豆瓣評分最高的國產歷史劇,它的主題是「找出路」。2001年10月,張黎坐在導演椅上,開始執導自己的第一部電視劇,那一年他44歲。
  • 《秋蟬》像雞肋,這三部豆瓣評分9.7的舊劇,你都看了嗎?
    隨著劇情的推進,BUG越來越多,讓追劇的觀眾很受傷,也讓觀眾對巔峰之作的舊劇更加懷念。如其在雞肋似的《秋蟬》中浪費時間,還不如看看這3部豆瓣評分9.7的電視劇。豆瓣評分8以上的影視劇都還不錯。連諜戰劇的巔峰之作《潛伏》豆瓣評分也才9.3,那麼9.7電視劇到底優秀在何處呢?讓我們一起重溫舊夢吧。
  • 《走向共和》——豆瓣最高評分的歷史劇
    豆瓣上,有這麼一個神劇《走向共和》,令人感觸很深。
  • 《走向共和》打疼了誰的臉?
    其實略查一下就知道,有兩部《大明王朝1566》和《走向共和》,豆瓣評分都是9.7 從《走向共和》到《大明王朝1566》《人間正道是滄桑》,長於「宏大敘事」的導演張黎完成了自己的風格化表達,並一再展示出在群像塑造上的深厚功力,借那些亦正亦邪、難以用簡單的「好壞」來形容的主角們對歷史的發問,帶觀眾陷入思考。
  • 電視劇《走向共和》評析
    《走向共和》在豆瓣上打了9.7的超高分,平心而論,如果只論人物塑造,這個分數並不為過。這部劇和清末電影/電視劇最大的不同是對慈禧、孫文、袁世凱等幾個人物的塑造,脫離了臉譜化。在劇中我們能看到常被貶低為禍國殃民的慈禧太后在自己的統治不被危害時,對洋務、對新政也有開明的一面。
  • 應該如何評價《走向共和》?
    《走向共和》肯定有很多問題,很多硬傷,甚至是認知上的謬誤,確實需要反省和揭露。但就價值與影響而言,這樣一部劇首先要與當時和此前的同類型劇相比:看看它有哪些突破,有哪些前人受種種局限未能觸及的領域,有哪些同樣因為研究有誤造成的大眾認知錯誤,有哪些因為宣傳需要硬性塑造的人物臉譜,有哪些時過境遷後可以多維拓展的歷史思考。也就是引領人們對既有的歷史知識和觀念加以反思,有裨於將來。
  • 《走向共和》為什麼被奉為神劇?看看這些角色,都是「真人」出演
    《走向共和》為什麼評價如此之高?看看這些人,都是「真人」出演!
  • 《走向共和》這部電視劇有哪些歷史錯誤?
    《走向共和》,是2003年5—6月在中央電視臺黃金時間熱播的一部長達59集的電視連續劇。由於在中央電視臺第一頻道的黃金時間播放,加上播放前、播放中的強力推薦,聲稱它是歷史正劇,在SARS流行的時候,吸引了大批觀眾,獲得了創紀錄的收視率。
  • 《走向共和》編劇執筆,劇版《決勝時刻》開拍,唐國強再演領袖
    不難看出,其實《香山葉正紅》就是電視劇版本的《決勝時刻》,兩部作品在內容和歷史背景上大體一致。,其擔任編劇的《恰同學少年》《走向共和》都是國內影視作品中的頂級作品。以《走向共和》為例,劇情紮根於歷史,著眼於大時代下的風流人物,勾畫了清末民初的眾生相,以史詩般的藝術筆觸全景式地呈現了中華各民族人民推翻帝制、走向共和這一波瀾壯闊的艱難歷程。
  • 《走向共和》前半部精彩,後半部惡俗,只因演員編劇都換了
    據說豆瓣上的評分中,歷史劇得分最高的是《走和共和》,有9.7分之高,和《大明王朝1566》並列榜首,而著名的但有沒有對同一部戲的上下兩個部分有著截然不同的評價的?恐怕很少。很少,不代表沒有,比如《走向共和》就是這樣一部的歷史大劇:前半部分異常精彩,令人如飲醇酒,後半部分則特別惡俗,說味同嚼蠟已經很客氣了,完全有一種吃了蒼蠅的感覺。我們可以這樣簡單劃分一下《走向共和》的前後部:慈禧太后活著的時候是前半部,她去世之後是後半部。
  • 《走向共和》王冰塑造了不朽的「李鴻章」
    「顛覆」李鴻章《走向共和》的李鴻章出場年齡70歲,為了找到年齡相仿,表演功力深厚的老戲骨,編導進行了全國海選,最終確定了有青藝四大天王之稱的69歲演員王冰。改革開放後,身體不好的王冰20多年沒有再演戲,因為這部《走向共和》,王老爺子重出江湖,跟著劇組拍了七個月的戲,一直沒離開過。電視劇播出後,李鴻章的形象引發熱議,廣大觀眾心中的都有個問號,怎麼和我從小到大學的歷史不一樣呢?中學歷史老師也嘀咕,「講到甲午戰爭時,學生問我,慈禧和李鴻章到底是好人還是壞人?」
  • 《大明王朝》導演張黎再拍《曹操》,國產歷史劇能否重回巔峰?
    新劇張黎最近拍了一部新劇,《武動乾坤》,正在優酷平臺上播出。因為是人氣網文作品再加上口碑過硬的大導演,這部劇在早前的優酷劇集發布會上就頗受期待。如今,播出過半,它的口碑卻似乎並不如預期。這讓曾被張黎歷史劇深深圈粉的觀眾有些失望。然而,黎叔終歸是黎叔,他說他很少看網上的評論,且「一部劇有一部劇的運氣」。採訪那天,他依然是平和、淡然。
  • 大秦賦高開走低,觀眾炸毛,那麼還有哪些優秀歷史劇可以追呢?
    最近在熱播的《大秦賦》想必很多人都有所耳聞,本來觀眾想的是,終於能看到偉大的秦始皇嬴政攜手文官武將橫掃六國氣吞八荒,做出一番轟轟烈烈的功績,而後克服種種艱辛,建立影響後世兩千多年封建制度,無論是廢分封、行郡縣、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南徵百越、北擊匈奴、修築萬裡長城還是修築靈渠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