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共和:一部無懈可擊的歷史大劇

2020-08-21 安若凡

一、引言

無論你在《今日頭條》,或是在《知乎》《貼吧》等地方提問「哪一部國產電視劇評分最高」類似的話題,想必榜首答案,毋庸置疑,一定會是《走向共和》。張黎導演對自己的要求甚高,精益求精,追求完美,《走向共和》《大明王朝1566》等傑作正是體現他的這種品質。

▲ 豆瓣評分

在豆瓣評分中,《走向共和》和《大明王朝1566》都是9.7的評分,然而在歷年最成功的國產電視劇排行榜中,《走向共和》也始終力壓《大明王朝1566》,霸榜多年。《走向共和》秉承公正、寫實的態度,導演組篩選演員之良苦用心,演員演繹展現之一絲不苟,以及後期製作的精益求精,均堪稱嘔心瀝血,因而一經播出,即成為最無懈可擊的影視作品。

由於種種原因,《走向共和》的播放量並不多,何況其首播年份特殊;然而,但凡用心看過這部劇的,一定會為止震撼,甚至些許引以為傲。

▲ 豆瓣排名:No.1.

二、《走向共和》高度還原歷史事件

歷史劇《走向共和》所涉及到的歷史時段,大約是從1894年到1917年,僅僅24年的時間,然而卻涵蓋了這個歷史時段內的幾乎所有重大歷史事件。

從慈禧太后的萬壽慶典開始(1894),同時進行的還有頤和園工程、甲午中日戰爭,緊接著,是在戰敗後籤訂《馬關條約》(1895)。隨後,以康有為、梁啓超等人為首,發動「公車上書」,促使光緒皇帝宣布變法(戊戌變法,1898)。再隨後,就是義和團運動(1898),義和團在清廷的慫恿下製造了「庚子拳亂」(1900),八國聯軍以此為由,入侵中華(八國聯軍侵華戰爭,1900),同時,慈禧太后向八國(十一國)宣戰。

▲ 慈禧太后強行代光緒皇帝向十一國宣戰

然而,以李鴻章為首、由盛宣懷聯絡的東南半壁,包括張之洞、劉坤一、許應騤、袁世凱等地方督撫紛紛宣布「拒不奉詔」,史稱東南互保(1900)。北京失陷,慈禧太后挾光緒皇帝逃亡西安(1900),同時電召已下放兩廣總督的李鴻章回京,與八國聯軍議和,議和的結果就是《辛丑條約》(1901)。此次條約籤訂,也加速了李鴻章病症惡化,不久去世。

日俄戰爭(1904)的爆發,加速了清廷的立憲,因而派遣五大臣留洋(1905),到1909年時預備立憲。然而,革命的速度卻更快,武昌起義(1911)的成功使得清廷迅速奔潰,孫中山在南京建立民國(1912),在南北議和(1912)過程中,袁世凱以迫使清廷退位的代價,換來了民國大總統。在袁世凱當大總統期間,發生著名的「宋教仁遇刺案」(1913)。後來,袁世凱在楊度、袁克定等人的鼓動下稱帝(1915),僅83天後退位,不久後因尿毒症去世。1917年,張勳拉出溥儀、康有為等人,實行「復闢」(1917),結果被段祺瑞討伐,復闢無果,段祺瑞完成了「三造共和」。

▲ 袁世凱稱帝

這是整個電視劇囊括的歷史片段。然而《走向共和》劇中大部分的情節,幾乎完全符合歷史真實。尤其有些歷史事件——譬如東南互保、三造共和等,連歷史課本都未能提到,卻在《走向共和》中如此生動地演繹。《走向共和》的高度還原,不僅在於真實,而且在於極為公允。近代史上,因為「弱國無外交」,國家被迫籤訂不平等條約,致使許多人物都遭受到並不公正的評價。而《走向共和》並沒有受此掣肘,只是根據事實進行演繹,未失公允。

三、《走向共和》高度還原真實人物

與其說《走向共和》還原了真實歷史,不如說《走向共和》是還原了真實人物。在上文我提到過,「導演組篩選演員之良苦用心」,在真實的歷史中,比如李鴻章、慈禧太后、袁世凱、孫中山、伊藤博文等諸多名人,都是留下照片了的。這一點,給了劇組極大的限制,因為導演要據此篩選演員;相比《大明王朝1566》可以不加選擇地使用演員,《走向共和》要難得多。

然而結果卻是,《走向共和》一炮走紅。張黎導演曾要求演員「神形皆似」,同時要求演員「試戲」必須得到劇組全體成員認可,因此,最後的演員角色、演繹過程都達到無可挑剔的地步。下面我們舉出幾個例子:

▲ 李鴻章

為了挑選李鴻章的演員,劇組在全國範圍內遴選。由於李鴻章出場時就已經71歲,因而選擇的餘地不多。最後,選擇了年近70的王冰老先生來飾演李鴻章。王冰的李鴻章不僅年齡接近,而且形神貌完全相似;同時,王冰以其卓越的演技復活李鴻章,成為《走向共和》中最大的看點。

▲ 慈禧太后

為了使得人物形象貼近慈禧真實形象,《走向共和》劇組請來了已退休的國家一級演員呂中老師。年過六旬的老太太為準備飾演兇狠貪婪的慈禧而大病一場,而劇組卻耐心等待老人康復,方始開機。我們只知道慈禧老太后的「貪婪奢侈」、「陰險狠毒」,然而她終究是凡人,而只有在《走向共和》中,慈禧才貼近歷史真實。

▲ 袁世凱

坊間一直在討論「誰飾演袁世凱最好」的問題。然而答案顯而易見,就是《走向共和》中的那一位。這一點,也是袁氏後人認定的。《走向共和》劇組看中並發掘孫淳,而孫淳也為此特意「增肥」,下了不少功夫。因此可以說,「孫淳飾演袁世凱最好」,並不只是說說而已的。

▲ 孫中山

馬少驊有著一張天然和孫中山相似的臉。因而《走向共和》劇組很順利地選擇了馬少驊。馬少驊也承認,自己「用熱情和真心演繹孫中山」,尤其最敬佩孫中山的「天下為公」。這張比較圖中,左側為真實照片,右側是《走向共和》劇照,「兩兔傍地走」,誰能辨清真偽?

▲ 伊藤博文

伊藤博文是甲午戰爭及《馬關條約》時期的首相,是明治維新的主要人物之一;在歷史中,他的貢獻多,地位崇高,性格堅強,因此伊藤博文的演員並不容易。《走向共和》劇組最終選擇了平田康之。在演繹中,演員同樣有著堅毅的眼神,尤其注意的是,右臉頰上的那顆痣,說明了劇組在細節上處理的多麼完美。

▲ 張之洞

除了滿臉的絡腮鬍子,「張之洞」人物的刻畫,最精確的就是他的光亮的前額。雖然這在清朝時期就必須的,但在張之洞身上,他的「光頭」卻分外明顯。國家一級演員廖丙炎的本來就髮際線向後,飾演剃髮的張之洞時,反而顯得極為自然。另外,不得不說的是,張之洞另一個明顯的特徵,就是眼袋下垂。

▲ 康有為

康有為的形象同樣「神行皆似」,尤其是他的八字須下,一副傲慢的表情,簡直類比一人。前期的康有為領導「公車上書」,而後期卻成為頑固的保皇黨,尤其在最後,「張勳復闢」時康有為成為「復闢功臣」,和張勳一起演繹了這場鬧劇。而演員孫寧則將康有為這矛盾、頑固的性格演繹的淋漓盡致。

諸如此類,《走向共和》中還有很多人物角色,都是經過大量的篩選最終確定,並儘可能「神行皆似」。除了以上所舉的例子,還有光緒皇帝載湉、盛宣懷、梁啓超、段祺瑞、徐世昌,甚至連幼小的宣統皇帝溥儀,都具備這樣的特徵,《走向共和》劇組真可謂良苦用心。

四、《走向共和》演員組演技超群

無論是主角,還是配角,甚至是一些看似不起眼的群眾角色,《走向共和》都能把握的極其到位。據統計,《走向共和》所邀請的國家一級演員,就多達11位,包括呂中(飾慈禧太后)、馬少驊(飾孫中山)、孫寧(飾康有為)、戈治均(飾榮祿)、韓再芬(飾沈玉英)、廖丙炎(飾張之洞)、馬小寧(飾小德子)、賈兆冀(飾趙啟霖)、蔡偉(飾黃興)、尚印泉(飾閻敬銘)、徐敏(飾奕劻)等。

▲ 光緒皇帝

這其中,像沈玉英、小德子、趙啟霖、閻敬銘等都是相對戲份較少的角色,然而《走向共和》仍然使用了這些「國家一級演員」級別的演員來出演,可見其到底是下了功夫的。

另外,還有王冰(飾李鴻章)、孫淳(飾袁世凱)、李光潔(飾光緒皇帝)、矢野浩二(飾明治天皇)、平田康之(飾伊藤博文)等著名演員,雖無「一級演員」的頭銜,但其演技仍然無可挑剔。其中王冰的李鴻章形象、孫淳的袁世凱形象均已成為經典。

五、同時採用多種語言、多國演員

當下中國的影視劇,沒有幾部作品敢使用外語,同樣也沒有幾部作品敢邀請外國演員;在一些荒誕神劇中,本該屬於「外籍」人員的角色,不僅是由一個中國演員來擔任,還能說出一口毫無加工痕跡的中國話,荒唐可笑,毫不知恥。而《走向共和》這部劇中,全無這樣的荒誕不經,一切都秉承最真實、最現實的場景來演繹。

▲ 明治天皇

眾所周知,《走向共和》是一部近代歷史劇。近代史上有著為數眾多的「洋面孔」,而這些「洋面孔」就包括了日本人、德國人、英國人、法國人、俄國人等,比如劇中的伊藤博文、明治天皇、陸奧宗光、莫裡遜、海因裡希、純子、瓦德西、各國公使等。因此,在《走向共和》電視劇的拍攝過程中,邀請了矢野浩二、平田康之、漢斯、桑名湧等大量外籍演員,同時,所有的外國人均使用「本國語言」,日本人講日語,英國人講英語,俄國人講俄語——對於電視劇而言,這本身就是很了不起的了。根據歷史情境,劇本中也確實安排辜鴻銘、盛宣懷、伍廷芳等人做翻譯。

六、採用對比手法,強烈反襯人物形象

《走向共和》之所以成為經典,還在於其採用對比手法。電視劇是影視藝術,但凡為藝術,一定會用到表現手法。而「對比」就是《走向共和》中多次用到的。

最經典的一個對比,就是日本明治天皇為了提前購買「吉野號」,不惜發誓「每日一餐」,而且這一餐只是普通飯糰。然而,鏡頭切換到大清國。慈禧太后自己的六十大壽,御膳房擺出了118道山珍海味,慈禧太后仍極為不滿,張口訓斥。

▲ 明治天皇發誓每日一餐

▲ 慈禧太后不滿壽宴

這樣的表現手法,在整部劇中都很多。這一切都反映了「新」和「舊」兩種勢力、兩種力量的對比,也體現了這個社會,要從「專制」走向「共和」所面臨的困難,同時也說明「走向共和」是一段漫長的路程,並非一蹴而就的。

參考

《帝國的回憶》/方激

《<走向共和>的內幕故事》/《南方周末》

相關焦點

  • 《走向共和》:一部真正走向神壇的歷史劇
    即使是最近炒的很火熱的《大明風華》,在筆者這個資深歷史影視觀看者看來,也不足以與當年那些歷史劇相提並論,也許是明代離當代中國太近的緣故,筆者觀看時已經找不到歷史的那種厚重感與滄桑感,看到的是唯美的畫風瀰漫著彩色虛假的場景,令筆者不堪足觀。對於《大明風華》筆者並沒有看多少集,也不好過多評論。今天,筆者只是想回憶一部很老很老的電視劇歷史題材的電視劇《走向共和》。
  • 歷史上的今天 | 從帝制走向共和
    歷史上的今天 | 從帝制走向共和 2020-10-11 16:3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推薦歷史電視劇《走向共和》
    今天給大家推薦電視劇《走向共和》。這部電視劇拍攝於2003年,拍攝完成後就在央視播出,但只在央視播出了幾集就被禁播了,原因眾說紛紜。
  • 《走向共和》臺前幕後再回首:老戲骨孤獨逝去,歷史劇走向何方
    兩年後,他們又聚到了一塊兒,用4年時間打造了一部至今仍被很多觀眾津津樂道的電視劇。 這就是評分9.7的國產第一歷史劇《走向共和》。 1 前傳 《雍正王朝》大獲成功後,它的製片人劉文武辭去了海南出版社的工作,來到北京成立了一家文化公司,計劃再做一部在內涵和思想上都超過《雍正王朝》的電視劇。
  • 《走向共和》這部電視劇有哪些歷史錯誤?
    該劇的一位編劇說:「這部電視劇中所提到的中國經歷的幾大歷史事件都是絕對真實的,毫無虛構。……所以這部電視劇才可以被人叫做歷史正劇。最初策劃這部電視劇時定的調子就是『找出路』,不論是在野的在朝的,當時的人無論出於什麼目的,都是在為中國找出路。」
  • 《走向共和》為什麼被奉為神劇?看看這些角色,都是「真人」出演
    《走向共和》是一部非常優秀的歷史劇,雖然僅上映一次便被冷藏,但並未掩蓋其優秀的光芒。目前,《走向共和》豆瓣評分9.7分,在電視劇排行榜上跟《大明王朝1566》並列第一。那麼作為一部十幾年前的電視劇,當年收視率又那麼低,為什麼評分還這麼高呢?一方面,《走向共和》這部劇寫的是晚清到民國的這段歷史,正所謂「三千年未有之變局」。
  • 盛名之下,其實難副:被過譽的神劇《走向共和》
    《走向共和》在豆瓣上打了9.7的超高分,平心而論,如果只論人物塑造,這個分數並不為過。這部劇和清末電影/電視劇最大的不同是對慈禧、孫文、袁世凱等幾個人物的塑造,脫離了臉譜化。在劇中我們能看到常被貶低為禍國殃民的慈禧太后在自己的統治不被危害時,對洋務、對新政也有開明的一面。
  • 盛名之下,其實難副:被過譽的神劇《走向共和》
    《走向共和》在豆瓣上打了9.7的超高分,平心而論,如果只論人物塑造,這個分數並不為過。這部劇和清末電影/電視劇最大的不同是對慈禧、孫文、袁世凱等幾個人物的塑造,脫離了臉譜化。在劇中我們能看到常被貶低為禍國殃民的慈禧太后在自己的統治不被危害時,對洋務、對新政也有開明的一面。
  • 應該如何評價《走向共和》?
    《走向共和》肯定有很多問題,很多硬傷,甚至是認知上的謬誤,確實需要反省和揭露。但就價值與影響而言,這樣一部劇首先要與當時和此前的同類型劇相比:看看它有哪些突破,有哪些前人受種種局限未能觸及的領域,有哪些同樣因為研究有誤造成的大眾認知錯誤,有哪些因為宣傳需要硬性塑造的人物臉譜,有哪些時過境遷後可以多維拓展的歷史思考。也就是引領人們對既有的歷史知識和觀念加以反思,有裨於將來。
  • 《走向共和》17年,只有它,敢與《大明王朝1566》叫板
    最近,電視劇市場上劇目倒是不少,硬職場劇,都市情感劇,懸疑劇,軍旅劇應有盡有,但是唯獨古裝歷史劇卻少之又少,剛剛播出的羅晉、李一桐、黃志忠《鶴唳華亭》也僅僅只是之前的未播戲份而已,算不上一部真正的古裝劇。作為喜歡古裝劇的小編,無奈翻翻此前的老劇看看,權當溫習經典。
  • 《走向共和》編劇執筆,劇版《決勝時刻》開拍,唐國強再演領袖
    ,其擔任編劇的《恰同學少年》《走向共和》都是國內影視作品中的頂級作品。以《走向共和》為例,劇情紮根於歷史,著眼於大時代下的風流人物,勾畫了清末民初的眾生相,以史詩般的藝術筆觸全景式地呈現了中華各民族人民推翻帝制、走向共和這一波瀾壯闊的艱難歷程。
  • 《走向共和》打疼了誰的臉?
    從《走向共和》到《大明王朝1566》《人間正道是滄桑》,長於「宏大敘事」的導演張黎完成了自己的風格化表達,並一再展示出在群像塑造上的深厚功力,借那些亦正亦邪、難以用簡單的「好壞」來形容的主角們對歷史的發問,帶觀眾陷入思考。
  • 《走向共和》為什麼被禁?
    今天給大家來說說《走向共和》,這部電視劇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李鴻章了,看完劇,讓我最崇拜的就是李鴻章李中堂。歷史人物李鴻章本尊而實際上呢,課本上並沒有詳盡李鴻章是怎樣的一個人,想要認識李鴻章必須要深入追溯歷史,那我們就先從《走向共和》說起。
  • 《走向共和》:電視劇中的《霸王別姬》
    這就是——《走向共和》 它是許多人心中最偉大的國產歷史劇,沒有之一。豆瓣評分逆天9.6!常年佔據國產電視劇NO.1。在它面前,《紅樓夢》都要往後挪一挪。這部劇的故事,始於慈禧太后興造頤和園,終於孫中山建立民國。其中經歷了洋務運動、中日甲午戰爭、戊戌變法、辛亥革命等一系列中國近代史上最重要的事件。橫跨中國近三十年的歷史,堪稱史詩級作品。
  • 電視劇《走向共和》評析
    《走向共和》在豆瓣上打了9.7的超高分,平心而論,如果只論人物塑造,這個分數並不為過。這部劇和清末電影/電視劇最大的不同是對慈禧、孫文、袁世凱等幾個人物的塑造,脫離了臉譜化。在劇中我們能看到常被貶低為禍國殃民的慈禧太后在自己的統治不被危害時,對洋務、對新政也有開明的一面。
  • 歷史劇《走向共和》為什麼評價這麼高,看看這些人,都是本色出演
    《走向共和》為什麼評價如此之高?看看這些人,都是「真人」出演!《走向共和》是一部非常優秀的歷史劇,雖然僅上映一次便被冷藏,但並未掩蓋其優秀的光芒。目前,《走向共和》豆瓣評分9.7分,在電視劇排行榜上跟《大明王朝1566》並列第一。那麼作為一部十幾年前的電視劇,當年收視率又那麼低,為什麼評分還這麼高呢?一方面,《走向共和》這部劇寫的是晚清到民國的這段歷史,正所謂「三千年未有之變局」。
  • 解讀電視連續劇《走向共和》「新保守主義」的集體無意識
    主創者稱,《走》劇是一部「觀點戲」,新觀點是該劇最大的「看點」(註:見《〈走向共和〉是部觀點戲》,《北京青年報》 2003年4月29日。)。同時也一再表示,標新立異絕非為了譁眾取寵,而是以一種鄭重的態度儘可能地「還歷史本來面目」。
  • 走向共和:歷史進程中的真與假
    【原創】《走向共和》可以說是國產歷史劇、電視劇的巔峰,無論其表現形式、劇本編寫、人物刻畫、演員演技等方方面面,都已達到前所未有高度。我將《走向共和》與同一導演製作的另一部歷史劇《大明王朝1566》稱為中國電視劇的「雙子星」,這兩部劇在中國電視劇領域,可以說前無古人,甚至後無來者。
  • 《走向共和》第一集賞析
    作為國內電視劇巔峰之作,《走向共和》一直成為許多人津津樂道的精品,筆者也不例外,但是由於一些爭議,解讀這部神劇的人很少,從今天開始,筆者就試著對這部劇進行解讀和賞析,希望有識之士多提建議。原則:尊重歷史但儘量拋開歷史,放棄成見,對神劇和人物進行客觀的賞析。
  • 中國最優秀歷史劇《走向共和》,為何央視僅播放一次,再不復播?
    但,收視率低,並不代表這兩部劇不好,群眾的眼光是厚道的,這也是為什麼這兩部劇能長期霸佔排行榜榜首的原因。言歸正傳,《走向共和》展現的歷史主要包括,甲午中日戰爭、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八國聯軍侵華、辛亥革命、清帝退位、民國成立、袁世凱稱帝、二月革命、張勳復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