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共和》打疼了誰的臉?

2020-11-19 騰訊網

排名第一的中國電視劇是什麼?

其實略查一下就知道,有兩部《大明王朝1566》和《走向共和》,豆瓣評分都是9.7

兩部都是歷史正劇,都是同一個導演,張黎。

張黎在業內被尊稱為「黎叔」,他不算是高產的導演,但每部作品都引發討論。從《走向共和》到《大明王朝1566》《人間正道是滄桑》,長於「宏大敘事」的導演張黎完成了自己的風格化表達,並一再展示出在群像塑造上的深厚功力,借那些亦正亦邪、難以用簡單的「好壞」來形容的主角們對歷史的發問,帶觀眾陷入思考。

《走向共和》故事背景集中在晚清慈禧還政於光緒直至袁世凱稱帝失敗的前後三十年間。該劇除了史詩般地展現了從推翻帝制到走向共和這一波瀾壯闊的艱難歷程外,還對歷史人物進行了鮮活地還原,塑造了孫中山、李鴻章、慈禧、袁世凱等生動豐滿的人物群像。

《走向共和》的演員提前到劇組的這45天是沒有工資的,願意就來,不願意就請走,不管你名氣有多大,所以《走向共和》的劇組的拍攝狀態是非常好的,要是有誰偷懶,臺詞沒說好的,大家都會鄙視。

雖然歷史劇很多片都能還原歷史人物的形象,但大多數只能還原主要人物,只有幾個角色能做到非常相似,走向共和作為一個十幾年前的連續劇,其演員造型的還原程度直到現在依然讓人非常驚豔。

《走向共和》有4個主要人物:前期是李鴻章、慈禧;後期是袁世凱和孫中山。以「以推動時代進步論英雄」的視角,把劇中人物還原到當時的歷史大環境中去審視,讓歷史人物更忠實於自己的那個年代。

慈禧是近年螢屏上反覆出現的一個熱點人物,無論是「戲說」還是「正說」,她總脫不了「腐朽、保守、陰險、狠毒」的「惡女人」形象。

《走向共和》在大量史料的基礎上,將慈禧定位於清王朝的一位政治家,她的一切行動出發點都是為了維護大清帝國的統治,為了愛新覺羅的萬代江山,而不是純粹出於個人野心而執掌朝政。

同時,該劇還突出表現出了她人性化、有感情的一面,將她還原為一個女人、一個政治家。從而人物具有了更多的真實性與可看性。

演慈禧的是著名演員呂中老師,雖年過六旬,卻一直活躍在舞臺上。她對新版慈禧的演繹分寸把握得當,在開場慈禧和宮女們一起聽崑曲的戲中,呂中就以鬆弛的表演一下子把觀眾帶入了鮮活的場景之中。

袁世凱歷來被稱為「竊國大盜」,如何避免把這一形象臉譜化,是《走》劇反覆考慮的問題。

孫淳演的袁世凱,活脫脫袁世凱再生,跟陳曉旭演的林黛玉和六小齡童演的孫悟空一樣,難以逾越的經典。

孫淳對角色的挑剔在圈裡恐怕也不多見。

像《少年包青天》《雍正王朝》《不要和陌生人說話》等熱播劇都曾第一時間找到他,但固執的他都不願「屈就」,有些連劇本都沒看,就謝絕了。為了找到感覺,孫淳短期增肥了30多斤。

還有孫中山,也是相似度極高:《走向共和》中馬少驊的表演非常精彩,除了做到「形」似之外,還做到了「神」似,舉手投足間都表現出了一種偉人的個性感染力。

連青年孫中山也非常像:

李鴻章,也是高度還原:在以往的歷史教科書及眾多藝術作品中,李鴻章這個人物一直被描繪成一個賣國賊。

《走向共和》中對李鴻章這個人物進行了重新定位,李鴻章作為清廷的重臣,儘管他被當時的西方評價為那個時代最為出色的外交家,但是弱國無外交,他縱有才能,也只能忍氣吞聲籤下了被後世唾罵的「馬關條約」。

劇中老演員王冰對李鴻章這個角色的駕馭可謂遊刃有餘,75歲高齡的他「重出江湖」仍能將李鴻章演得神色具備、入木三分。

這個片的厲害之處在於,除了主要角色,連配角的造型也高度還原:

不過,《走向共和》成為神劇的路徑頗為坎坷,遭遇被禁的命運,後經刪減才得以播出。其實呢,原因也並不複雜,這裡分享一些圖吧,不說話。

不要以為穿越到近代就認不出你了,大阿哥。關於這句話不解讀,各位看官自己體會,哎。

這一幕出自李鴻章籤訂賣國條約時。有時候我們不管當時的歷史環境,把錯全歸咎於個人身上,是不是有失偏頗?

說好的用歷史唯物主義看待問題呢?用一個流行的詞語來說,李就是御用「背鍋俠」。

不知道袁世凱是真說過這話還是電視劇裡的臺詞,如果他真說過這話要不要收專利費?

所謂古語有云,竊鉤者誅,竊國者侯。

最後放上偉大的孫中山先生的一段話作為結語吧。

我孫文啊,此生沒有別的希望,就一個希望,那就是,讓共和不僅是一個名詞,一句空話,或一個形式。要讓她成為我們實實在在的生活方式,成為我們牢不可破的信念!共和,是普天之下民眾的選擇,是世界的潮流。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我孫文相信,我們這個中華民族啊,它一定會實現共和的!我堅信這一點。

最後,還是要強調一下

文末增加了「分享」「點讚」「在看」。

記得要一鍵三連哦!

這樣就永遠不會失聯啦~!:)

相關焦點

  • 走向共和:一部無懈可擊的歷史大劇
    ,《走向共和》也始終力壓《大明王朝1566》,霸榜多年。然而《走向共和》劇中大部分的情節,幾乎完全符合歷史真實。尤其有些歷史事件——譬如東南互保、三造共和等,連歷史課本都未能提到,卻在《走向共和》中如此生動地演繹。《走向共和》的高度還原,不僅在於真實,而且在於極為公允。近代史上,因為「弱國無外交」,國家被迫籤訂不平等條約,致使許多人物都遭受到並不公正的評價。而《走向共和》並沒有受此掣肘,只是根據事實進行演繹,未失公允。
  • 《走向共和》為什麼被禁?
    今天給大家來說說《走向共和》,這部電視劇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李鴻章了,看完劇,讓我最崇拜的就是李鴻章李中堂。而實際上呢,課本上並沒有詳盡李鴻章是怎樣的一個人,想要認識李鴻章必須要深入追溯歷史,那我們就先從《走向共和》說起。
  • 《走向共和》:電視劇中的《霸王別姬》
    但有些網友卻也因此將國產歷史劇踩進了泥裡,自信點好不,誰說我們沒有這樣精緻的歷史劇?我們不僅有,而且比這兩部都要好看。這就是——《走向共和》 它是許多人心中最偉大的國產歷史劇,沒有之一。豆瓣評分逆天9.6!常年佔據國產電視劇NO.1。在它面前,《紅樓夢》都要往後挪一挪。這部劇的故事,始於慈禧太后興造頤和園,終於孫中山建立民國。
  • 電視劇《走向共和》的一些細節
    走向共和之一。與蒼穹之昴相比,走向共和的歷史背景也設定在清末戊戌變法前後,但不再是清宮戲視角,敘事更宏大,跨度更長。反正歷史課本上出現的各色人物都悉數登場,還原度也很高。談到最後,李鴻章在爭取減少賠款,但日方回絕了……甲午戰敗早已註定,就算李鴻章不去籤約,朝庭也會派張鴻章、王鴻章去籤……怪不得李鴻章說,這世上最難寫的就是自己的名字,籤在這賣國條約上就是千古罵名……走向共和之三。北洋水師缺軍費,李鴻章派盛宣懷向各國銀行借錢,向哪國借,就從哪國買軍火。盛宣懷主張向兩家借,李中堂則只向一家借。
  • 推薦歷史電視劇《走向共和》
    今天給大家推薦電視劇《走向共和》。這部電視劇拍攝於2003年,拍攝完成後就在央視播出,但只在央視播出了幾集就被禁播了,原因眾說紛紜。
  • 電視劇《走向共和》評析
    《走向共和》在豆瓣上打了9.7的超高分,平心而論,如果只論人物塑造,這個分數並不為過。這部劇和清末電影/電視劇最大的不同是對慈禧、孫文、袁世凱等幾個人物的塑造,脫離了臉譜化。在劇中我們能看到常被貶低為禍國殃民的慈禧太后在自己的統治不被危害時,對洋務、對新政也有開明的一面。
  • 《走向共和》走向共和
    但顧全大局去爭取本來敵視他的南洋大臣張之洞;視滿朝的非議詆毀如過耳雲煙;馬關和談時盡其所能與日本人周旋(看過的朋友可能都知道,他甚至把自己在日本被刺後治療所需的醫藥費都當作籌碼,他與伊藤博文討價還價那一段拍得最為震撼,當然,也最讓每個國人痛苦);戊戌變法時聰明地自保赴歐考察而不參與帝後之爭;義和團運動時一言看破慈禧意圖而聯合張之洞不奉上命,力求東南自保以為國家保存實力;但在籤訂辛丑條約這種找罵不討好的差事找上頭時又走向前臺與列強周旋
  • 《走向共和》:一部真正走向神壇的歷史劇
    今天,筆者只是想回憶一部很老很老的電視劇歷史題材的電視劇《走向共和》。開始是即巔峰——這個讖語能否打破?筆者並不是專業的影評人和電視劇評論員,我只能將我觀看電視劇時的主觀感受和內心想法直白的說出來並不能去從專業的角度去評價這部電視劇整體藝術的高低。
  • 《走向共和》王冰塑造了不朽的「李鴻章」
    「顛覆」李鴻章《走向共和》的李鴻章出場年齡70歲,為了找到年齡相仿,表演功力深厚的老戲骨,編導進行了全國海選,最終確定了有青藝四大天王之稱的69歲演員王冰。改革開放後,身體不好的王冰20多年沒有再演戲,因為這部《走向共和》,王老爺子重出江湖,跟著劇組拍了七個月的戲,一直沒離開過。電視劇播出後,李鴻章的形象引發熱議,廣大觀眾心中的都有個問號,怎麼和我從小到大學的歷史不一樣呢?中學歷史老師也嘀咕,「講到甲午戰爭時,學生問我,慈禧和李鴻章到底是好人還是壞人?」
  • 歷史上的今天 | 從帝制走向共和
    歷史上的今天 | 從帝制走向共和 2020-10-11 16:3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走向共和》臺前幕後再回首:老戲骨孤獨逝去,歷史劇走向何方
    一劇之本確定後,劉文武請來《雍正王朝》的藝術總監、著名攝影師張黎擔任導演,他擔任攝影的影片有《紅櫻桃》《橫空出世》《一聲嘆息》《大腕》等,《走向共和》是他第一次當導演。所有入圍演員全部試戲,誰好用誰。 選定的演員當中,可能除了張之洞外形不太像之外,李鴻章、慈禧、孫中山、康有為,包括段祺瑞都很形似。
  • 《走向共和》這部電視劇有哪些歷史錯誤?
    這位總策劃還說, 為什麼要「走向共和」,實際上直到現在為止我們仍在大步走向共和。你問《走向共和》好在哪,我想第一,把這個戲的主題點出來了。第二,把戲的主線貫穿起來了。第三,它是「現在完成進行時」,我們一直走到現在,還在走,人們在讀「走向共和」這四個字的時候,就是想我們現在是不是在走向共和。雖然我們不主張歷史劇幹預現實,實際上以史為鑑是有意義的。
  • 應該如何評價《走向共和》?
    《走向共和》肯定有很多問題,很多硬傷,甚至是認知上的謬誤,確實需要反省和揭露。但就價值與影響而言,這樣一部劇首先要與當時和此前的同類型劇相比:看看它有哪些突破,有哪些前人受種種局限未能觸及的領域,有哪些同樣因為研究有誤造成的大眾認知錯誤,有哪些因為宣傳需要硬性塑造的人物臉譜,有哪些時過境遷後可以多維拓展的歷史思考。也就是引領人們對既有的歷史知識和觀念加以反思,有裨於將來。
  • 盛名之下,其實難副:被過譽的神劇《走向共和》
    《走向共和》在豆瓣上打了9.7的超高分,平心而論,如果只論人物塑造,這個分數並不為過。這部劇和清末電影/電視劇最大的不同是對慈禧、孫文、袁世凱等幾個人物的塑造,脫離了臉譜化。在劇中我們能看到常被貶低為禍國殃民的慈禧太后在自己的統治不被危害時,對洋務、對新政也有開明的一面。
  • 盛名之下,其實難副:被過譽的神劇《走向共和》
    《走向共和》在豆瓣上打了9.7的超高分,平心而論,如果只論人物塑造,這個分數並不為過。這部劇和清末電影/電視劇最大的不同是對慈禧、孫文、袁世凱等幾個人物的塑造,脫離了臉譜化。在劇中我們能看到常被貶低為禍國殃民的慈禧太后在自己的統治不被危害時,對洋務、對新政也有開明的一面。
  • 電視劇《走向共和》孫中山最後的震撼演講
    向各位推薦一部曾經央視播放過的由中央電視臺、北京同道影視節目製作有限公司、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長沙電視臺等聯合出品的中國近代史題材電視劇《走向共和》,劇情背景為自清朝末期慈禧太后歸政光緒皇帝,至民初袁世凱稱帝失敗約30年間的中國近代歷史,包括洋務運動、中日甲午戰爭、戊戌變法、庚子拳亂、庚子後新政、辛亥革命、張勳復闢等史事。
  • 《走向共和》第一集賞析
    作為國內電視劇巔峰之作,《走向共和》一直成為許多人津津樂道的精品,筆者也不例外,但是由於一些爭議,解讀這部神劇的人很少,從今天開始,筆者就試著對這部劇進行解讀和賞析,希望有識之士多提建議。原則:尊重歷史但儘量拋開歷史,放棄成見,對神劇和人物進行客觀的賞析。
  • 《走向共和》劇集記錄
    走向共和水師要建設頤和園要建設慈谿名義上還政,實際上還掌權有幾派:南洋張之洞, 北洋 李鴻章,滿族 大臣,皇帝翁同龢一派李鴻章圓滑又辦實事漢陽鐵廠 架設有問題李鴻章發起海防捐,賣朝廷的官籌錢。漢陽鐵廠,張之洞積極籌錢,李鴻章輔助。
  • 再看《走向共和》
    拍攝於2003年的鴻篇巨製《走向共和》,無論從哪一方面來看都是經典裡的經典,無論是劇本的深度、導演的高度以及演員的表演都是走向巔峰之作,看得人驚心動魄的同時,也對這段波瀾壯闊的歷史產生了深深的思考!
  • 《走向共和》17年,只有它,敢與《大明王朝1566》叫板
    這句話用在張黎身上再恰當不過,這麼多年,我國古裝歷史劇兩部頂級作品,《走向共和》和《大明王朝1566》均出自他手,2003年的《走向共和》就是這位強者早期的作品,同樣也是因為此劇,開啟了他國內歷史劇第一人的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