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名第一的中國電視劇是什麼?
其實略查一下就知道,有兩部《大明王朝1566》和《走向共和》,豆瓣評分都是9.7
兩部都是歷史正劇,都是同一個導演,張黎。
張黎在業內被尊稱為「黎叔」,他不算是高產的導演,但每部作品都引發討論。從《走向共和》到《大明王朝1566》《人間正道是滄桑》,長於「宏大敘事」的導演張黎完成了自己的風格化表達,並一再展示出在群像塑造上的深厚功力,借那些亦正亦邪、難以用簡單的「好壞」來形容的主角們對歷史的發問,帶觀眾陷入思考。
《走向共和》故事背景集中在晚清慈禧還政於光緒直至袁世凱稱帝失敗的前後三十年間。該劇除了史詩般地展現了從推翻帝制到走向共和這一波瀾壯闊的艱難歷程外,還對歷史人物進行了鮮活地還原,塑造了孫中山、李鴻章、慈禧、袁世凱等生動豐滿的人物群像。
《走向共和》的演員提前到劇組的這45天是沒有工資的,願意就來,不願意就請走,不管你名氣有多大,所以《走向共和》的劇組的拍攝狀態是非常好的,要是有誰偷懶,臺詞沒說好的,大家都會鄙視。
雖然歷史劇很多片都能還原歷史人物的形象,但大多數只能還原主要人物,只有幾個角色能做到非常相似,走向共和作為一個十幾年前的連續劇,其演員造型的還原程度直到現在依然讓人非常驚豔。
《走向共和》有4個主要人物:前期是李鴻章、慈禧;後期是袁世凱和孫中山。以「以推動時代進步論英雄」的視角,把劇中人物還原到當時的歷史大環境中去審視,讓歷史人物更忠實於自己的那個年代。
慈禧是近年螢屏上反覆出現的一個熱點人物,無論是「戲說」還是「正說」,她總脫不了「腐朽、保守、陰險、狠毒」的「惡女人」形象。
《走向共和》在大量史料的基礎上,將慈禧定位於清王朝的一位政治家,她的一切行動出發點都是為了維護大清帝國的統治,為了愛新覺羅的萬代江山,而不是純粹出於個人野心而執掌朝政。
同時,該劇還突出表現出了她人性化、有感情的一面,將她還原為一個女人、一個政治家。從而人物具有了更多的真實性與可看性。
演慈禧的是著名演員呂中老師,雖年過六旬,卻一直活躍在舞臺上。她對新版慈禧的演繹分寸把握得當,在開場慈禧和宮女們一起聽崑曲的戲中,呂中就以鬆弛的表演一下子把觀眾帶入了鮮活的場景之中。
袁世凱歷來被稱為「竊國大盜」,如何避免把這一形象臉譜化,是《走》劇反覆考慮的問題。
孫淳演的袁世凱,活脫脫袁世凱再生,跟陳曉旭演的林黛玉和六小齡童演的孫悟空一樣,難以逾越的經典。
孫淳對角色的挑剔在圈裡恐怕也不多見。
像《少年包青天》《雍正王朝》《不要和陌生人說話》等熱播劇都曾第一時間找到他,但固執的他都不願「屈就」,有些連劇本都沒看,就謝絕了。為了找到感覺,孫淳短期增肥了30多斤。
還有孫中山,也是相似度極高:《走向共和》中馬少驊的表演非常精彩,除了做到「形」似之外,還做到了「神」似,舉手投足間都表現出了一種偉人的個性感染力。
連青年孫中山也非常像:
李鴻章,也是高度還原:在以往的歷史教科書及眾多藝術作品中,李鴻章這個人物一直被描繪成一個賣國賊。
《走向共和》中對李鴻章這個人物進行了重新定位,李鴻章作為清廷的重臣,儘管他被當時的西方評價為那個時代最為出色的外交家,但是弱國無外交,他縱有才能,也只能忍氣吞聲籤下了被後世唾罵的「馬關條約」。
劇中老演員王冰對李鴻章這個角色的駕馭可謂遊刃有餘,75歲高齡的他「重出江湖」仍能將李鴻章演得神色具備、入木三分。
這個片的厲害之處在於,除了主要角色,連配角的造型也高度還原:
不過,《走向共和》成為神劇的路徑頗為坎坷,遭遇被禁的命運,後經刪減才得以播出。其實呢,原因也並不複雜,這裡分享一些圖吧,不說話。
不要以為穿越到近代就認不出你了,大阿哥。關於這句話不解讀,各位看官自己體會,哎。
這一幕出自李鴻章籤訂賣國條約時。有時候我們不管當時的歷史環境,把錯全歸咎於個人身上,是不是有失偏頗?
說好的用歷史唯物主義看待問題呢?用一個流行的詞語來說,李就是御用「背鍋俠」。
不知道袁世凱是真說過這話還是電視劇裡的臺詞,如果他真說過這話要不要收專利費?
所謂古語有云,竊鉤者誅,竊國者侯。
最後放上偉大的孫中山先生的一段話作為結語吧。
我孫文啊,此生沒有別的希望,就一個希望,那就是,讓共和不僅是一個名詞,一句空話,或一個形式。要讓她成為我們實實在在的生活方式,成為我們牢不可破的信念!共和,是普天之下民眾的選擇,是世界的潮流。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我孫文相信,我們這個中華民族啊,它一定會實現共和的!我堅信這一點。
最後,還是要強調一下
文末增加了「分享」「點讚」「在看」。
記得要一鍵三連哦!
這樣就永遠不會失聯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