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走向共和》評析

2020-12-25 吟風社

《走向共和》在豆瓣上打了9.7的超高分,平心而論,如果只論人物塑造,這個分數並不為過。這部劇和清末電影/電視劇最大的不同是對慈禧、孫文、袁世凱等幾個人物的塑造,脫離了臉譜化。在劇中我們能看到常被貶低為禍國殃民的慈禧太后在自己的統治不被危害時,對洋務、對新政也有開明的一面。能看到在清廷作為思想進步大臣的袁世凱,在民國卻成了舊官僚思想最重的一類人,有能力,也有野心,最終身敗名裂,所謂朝為伊霍,暮為莽卓,人是很複雜的生物,劇中對幾個主角塑造是體現了的。

但是請不要忘記走向共和的定位,這是一部歷史正劇,既然是歷史正劇,那麼就應該嚴肅一些,不說細節面面俱到,但至少不要出現類似段子一樣的錯誤,而對於重要的歷史人物,我們可以容忍有錯誤,但不應有明顯的立場傾向,這點走向共和在李鴻章這個人物身上顯露的問題很大。

《走向共和》海報

歷史段子

作為一部歷史正劇,走向共和卻充斥著歷史段子,當這些段子誤導過許多人,這裡舉幾個典型的。

1.李鴻章挨了一槍讓馬關賠款少了1億

近代的史料可謂頗為翔實,關於馬關條約的談對話事無巨細,在中國的《中東戰紀本末》、日本的《日本外交文書》等文獻裡都有很詳細的記載,只要看過就會知道,日本首次提出三億兩白銀賠款發生在李鴻章遇刺之後,在李鴻章遇刺前的三輪談判裡,雙方根本的談判根本就還沒進行到賠款問題這一階段。也就是說根本不存在一開始日本提出賠款三億,因為李鴻章挨了一槍所以成了兩億。而日本真正將三億賠款縮減到兩億的原因則是因為日本從一開始就破譯了李鴻章和清廷聯絡的電報,得知清廷根本不可能答應三億兩的賠款,兩億是其底線,加上日本擔心拖得太久會引來外國幹涉,是以最終「讓步」了。

中槍的李鴻章

2.日本將全部的馬關賠款用於教育

這固然是想說明教育的重要性,但卻又是一個實實在在的段子。日本拿到馬關賠款後仍然是主要以發展軍事為大頭,但畢竟這裡的立意是好的,就不多說了。

3.梁啓超改譚嗣同的詩

劇中有這麼一幕,戊戌變法失敗後,康梁流亡海外,依舊宣揚變法,其中梁啓超念出了譚嗣同「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這首詩,這時候突然有人站出來怒斥梁啓超這是偽詩,原詩根本不是這樣,這是梁啓超偽造的!

隨後此人念出了譚嗣同的「原詩」,然後解釋一番,說譚嗣同說「留將公罪後人論」是因為譚嗣同雖然要搞變法,但知道造反是錯的,因此留將去罪後人論,然後此人又怒斥梁啓超改詩是為了掩蓋謀反的事實。

我們說此人所讀的譚嗣同「原詩」出自何處?當真是梁啓超改了譚嗣同的詩嗎?

確實這裡是有出處的,然而這個出場用一句話形容,大概是就是用西遊記去證偽唐代某些歷史是錯誤的。這個出場是什麼呢?是清末小說《康梁演義》,這部書的作者極其仇視康梁,在書中作者設定康梁二人原是天上的心月狐,一個是虛日鼠。這兩個星宿天生狡詐,不耐寂寞,就商量著私下凡間享受榮華富貴。並且為了享受人間富貴,跟著洋人一起禍害我大清江山,後面逃到了海外,受到西洋神仙的庇護,我中華的如來佛祖、太上老君、孔夫人三教聖人協力對付西洋天主耶穌,要把康梁抓獲。

不錯,「手擲歐刀仰天笑,留將公罪後人論」的出處就是這麼一個奇葩的神魔小說。

人物方面

走向共和的人物塑造問題集中體現在了李鴻章,據傳該劇曾有李鴻章後人進行投資,因此李鴻章也被塑造成了半個完人。劇中的李鴻章除了對清廷有幾分愚忠外,從能力到品性都無可挑剔,他對軍國大事處變不驚,置辦洋務兢兢業業,為此劇內還把張之洞給黑了。同時他高瞻遠矚,早就看出日本遲早為中國之大患。

個性品德上,他舉賢不計個人恩怨,袁世凱首鼠兩端,為了討好翁同龢而算計他,他固然生氣,但為國家計,考慮到袁世凱的能力,依舊推薦袁世凱去練新軍。康有為罵他為國賊,他卻願為變法出錢。同時,該劇李鴻章可謂清廉的典範,砸鍋賣鐵才湊了三千兩銀子去賄賂李蓮英。

李鴻章

然而,必須要強調的是,這是劇中的李鴻章形象,絕非歷史上的李鴻章,該劇於甲午之戰中完全忽略了李鴻章自身責任,李鴻章一系簡直是受害者,戰敗由對頭翁同龢剋扣軍餉,慈禧挪用軍費所致。然而歷史的現實是,李鴻章的北洋水師也好,淮軍也罷從來沒有缺過錢。事實上,甲午一戰海軍打的還算湊合,朝鮮戰場上淮軍在陸戰上卻是一觸即潰,平壤一戰,李鴻章的親信,作為主將的葉志超,甚至臨陣脫逃。對於這種人,在戰後李鴻章甚至包庇他請求留營效力。

李鴻章的北洋從來不缺錢,他籌辦洋務數十年,長年掌握著半數以上的洋務經費,控制下的軍事工業主要有蘇州洋炮局、江南製造總局、金陵製造局和天津機器局,截止甲午戰前,各局常年經費分別為110,657兩、15,027,736兩、2,494,000兩、7,373,374兩,總計25,005,767兩。除了軍工企業外,其他企業李鴻章控股的更是數不勝數,如招商局、電報局、開平煤礦、中國通商銀行等。清朝洋務運動的企業基本採取官商合辦、官督商辦的形式,作為洋務的主要負責人之一的李鴻章擁有大量的原始股份,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李鴻章作為原始股份的擁有者更是賺的盆滿缽滿。

除此之外,李鴻章的外交責任也是要擔的,早在光緒十一年,李鴻章曾與伊藤博文定約,朝鮮有事,則中日兩國出兵當互相知會,這是很奇怪的條約,朝鮮只是清朝之屬國,並不受日本保護,李鴻章此舉倒似朝鮮為中日共同之保護國,自行放棄了外交的先機。

袁世凱曾經知會李鴻章日本出兵朝鮮之事,應當早些戒備,歷史上李鴻章只以為袁世凱乃至藉機邀戰功,不予重視,且李鴻章過份相信列強的調節能力,以至於日本在朝鮮增兵至萬餘人,清廷尚未有響應措施應對。劇中卻改做李鴻章對袁的警告有所重視,對於李鴻章輕信列強而失機未有體現。

袁世凱

劇中梁啓超甚至是李鴻章的超級粉絲,一度想請李鴻章振臂一呼,改天換地,在李鴻章死後劇中依然讓伊藤博文拿出了梁啓超的《李鴻章傳》繼續為李鴻章添彩。但是此舉完全是對梁啓超所著李鴻章傳的斷章取義,固然梁啓超對李鴻章既惋惜其遇,又敬其才能,但與此對應的,梁啓超對李鴻章的批評也是極其尖銳的(也就是梁啓超所寫的,悲其識)。以下引幾段文字:

史家之論霍光,惜其【不學無術】。吾以為李鴻章所以不能為非常之英雄者,【亦坐此四字而已】。李鴻章不識國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勢,不知政治之本原。

吾敢以一言武斷之日,【李鴻章實不知國務之人也】。不知國家之為何物,不知國家與政府有若何之關係,不知政府與人民有若何之權限,不知大臣當盡之責任。【其於西國所以富強之原,茫乎未有聞焉】,以為吾中國之政教文物風俗,無一不優於他國,所不及者,惟槍耳、炮耳、船耳、鐵路耳、機器耳,吾但學此,而洋務之能事畢矣。

雖然,李鴻章之外交術,在中國誠為第一流矣,【而置之世界,則瞠乎其後也】。李鴻章之手段,專以聯某國制某國為主,而所謂聯者,又非平時而結之,不過臨時而嗾之,蓋有種戰國策之思想,橫於胸中焉。

梁啓超

說完一個被洗白嚴重的李鴻章後,再說一個被醜化嚴重的攝政王載灃吧。歷史上載灃被形容為「囁嚅不敢言」,和袁世凱有過節不假,也曾想拔槍殺袁世凱,但更多是因為其兄光緒的緣故,絕不會像劇中那麼專橫跋扈,講話咄咄逼人,甚至還讓張之洞續命兩年被載灃活活氣死,歷史上張之洞和載灃是有爭執,病倒可能也和載灃有關係,但絕非劇中那種形式,可以說劇中演的根本不是載灃,倒像是多爾袞了。

此外,歷史上載灃辭去攝政王之位後,回家對其妻瓜爾佳氏說:「我終於可以回家抱孩子啦!」 把瓜爾佳氏氣哭並罵他沒出息,而劇中載灃被免職則是滿臉沮喪。

後來的各種復闢活動,載灃均未參與,甚至說張勳的復闢是胡鬧,劇中倒是挺執著復闢,大誇康有為是忠臣。最後還有那句名言了:「我大清自有國情在此」。

載灃

劇情方面

這部劇的主線可以五個歷史大事件概括甲午之戰、戊戌變法、庚子事變、十年新政、民國建立。關於甲午史實部分的問題,主要就集中在李鴻章,最大的問題在於將李鴻章寫的過於無辜,李鴻章長年手握半數以上的洋務經費,二十年打造,結果淮軍不堪一擊,一觸即潰,北洋水師全軍覆沒,這些責任他是不可推卸的,而以上文說到李鴻章的家資豐厚,所謂的北洋無錢更是偽命題。

下面來說說具體問題:

晚清篇

晚清篇質量上乘,問題比較嚴重的是戊戌變法劇情。

戊戌變法部分,該劇犯了一個很低級的歷史錯誤,就是過度強調康有為的作用,將康有為視作此部分的主角。確實,變法是康有為發起,然而真正能去實施這個變法的卻是光緒,康有為在變法中的地位只是一個顧問,甚至光緒經常是聽不懂他的廣東話,戊戌變法中康有為佔據各種重要地位很多是日後他書中自抬身價。

如果在古代,這種錯誤還情有可原,但清帝是退位,整個清宮的檔案大量的保存了下來,這是真正實打實的第一手資料,關於戊戌變法的這第一手資料也包含其內,導演竟然還是按照康有為自抬身價的說法去拍攝。

《走向共和》裡的康有為

重視康有為作用的同時,劇中對兩個真正的重要人物竟然完全沒有提及。一是張蔭桓,戊戌變法到來之後,張蔭桓取代翁同龢成為了光緒皇帝身邊最親信的大臣,同時他也變法的重要支持者,維新派的眾多有名人物都是通過張蔭桓所引薦,甚至變法失敗的重要原因,有觀點認為就是李鴻章與張蔭桓政見不和,使得李鴻章命楊崇伊上奏摺以打擊戊戌變法的形式,擊垮張蔭桓。

張蔭桓

另一人物便是楊崇伊這個御史,所有對戊戌變法的研究,都認為讓慈禧下定決心毀掉這場變法的導火索,就來自楊崇伊的奏摺,這封奏摺十分高明,先是從甲午往事說起,強調維新派的文廷式是甲午主戰的罪魁禍首之一,而現今此人外奉孫文為主,內奉康有為為主,把康有為和孫文捆綁在一處。而康有為本人的幼稚政治手腕也被楊崇伊抓住,此時伊藤博文訪華,康有為十分殷切的希望得到伊藤博文的支持,而之前康有為更是提出過「中日合邦」的暴論,據此楊崇伊上奏慈禧說,康有為招引"東洋故相伊藤博文,即日來京,將專權柄。""則祖宗之江山,不啻拱手讓人"。

對於慈禧來說,江山是祖宗留下的江山,祖宗江山讓於日本人,這是絕不容許的,這才是慈禧下決心毀滅戊戌變法的原因。

《走向共和》裡的慈禧太后

討論維新變法而不提張,楊二人更讓人懷疑此劇的歷史考證水平。

民國篇

到了民國篇,原創了兩個人物,分別是記者田沫和議員羅文,田沫成了戲份僅次於慈禧的女二號,和羅文愛恨糾葛了十幾集,此人可謂是站在上帝的視角,比如她一眼看穿袁世凱的野心,指出出段祺瑞在二次組閣中耍出的手段,在宋教仁案中,兇殺武士英被當場擊斃(歷史上是被陳其美抓獲,又滅口),田沫又成了女神探將其破案。

本來,導演將複雜的政治鬥爭通過田沫之口傳達出來,起到了很好的濃縮與銜接作用。但田沫戲份過多,就起到了本末倒置的作用,畢竟我們看的是歷史劇,而不是《田沫傳》,並不想花那麼多時間去看一個虛構女記者的內心糾結以及她的正義。

田沫

其餘問題

稱謂:劇中一堆沒封過王的人自稱本王,比如載澤、溥倫這樣的貝子,甚至榮祿,剛毅、恩銘這樣的非皇族,也敢一口一聲本王,這在封建時代是僭越,要殺頭的。

時間:歷史事件上的張冠李戴或者時間錯亂很多,比如前文提到的讓張之洞續命兩年,活到了1911年,還有什麼李鴻章辦華美銀行是在1887年,而非劇中的甲午前夕。日本向朝鮮增兵是1894年,而非劇中的1892。不過為了服務劇情,做些適當時間變動,無傷大雅。

相關焦點

  • 推薦歷史電視劇《走向共和》
    今天給大家推薦電視劇《走向共和》。這部電視劇拍攝於2003年,拍攝完成後就在央視播出,但只在央視播出了幾集就被禁播了,原因眾說紛紜。
  • 《走向共和》:電視劇中的《霸王別姬》
    這就是——《走向共和》 它是許多人心中最偉大的國產歷史劇,沒有之一。豆瓣評分逆天9.6!常年佔據國產電視劇NO.1。在它面前,《紅樓夢》都要往後挪一挪。這部劇的故事,始於慈禧太后興造頤和園,終於孫中山建立民國。其中經歷了洋務運動、中日甲午戰爭、戊戌變法、辛亥革命等一系列中國近代史上最重要的事件。橫跨中國近三十年的歷史,堪稱史詩級作品。
  • 《走向共和》這部電視劇有哪些歷史錯誤?
    這位總策劃還說, 為什麼要「走向共和」,實際上直到現在為止我們仍在大步走向共和。你問《走向共和》好在哪,我想第一,把這個戲的主題點出來了。第二,把戲的主線貫穿起來了。第三,它是「現在完成進行時」,我們一直走到現在,還在走,人們在讀「走向共和」這四個字的時候,就是想我們現在是不是在走向共和。雖然我們不主張歷史劇幹預現實,實際上以史為鑑是有意義的。
  • 電視劇《走向共和》的一些細節
    走向共和之一。與蒼穹之昴相比,走向共和的歷史背景也設定在清末戊戌變法前後,但不再是清宮戲視角,敘事更宏大,跨度更長。反正歷史課本上出現的各色人物都悉數登場,還原度也很高。談到最後,李鴻章在爭取減少賠款,但日方回絕了……甲午戰敗早已註定,就算李鴻章不去籤約,朝庭也會派張鴻章、王鴻章去籤……怪不得李鴻章說,這世上最難寫的就是自己的名字,籤在這賣國條約上就是千古罵名……走向共和之三。北洋水師缺軍費,李鴻章派盛宣懷向各國銀行借錢,向哪國借,就從哪國買軍火。盛宣懷主張向兩家借,李中堂則只向一家借。
  • 電視劇《走向共和》孫中山最後的震撼演講
    向各位推薦一部曾經央視播放過的由中央電視臺、北京同道影視節目製作有限公司、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長沙電視臺等聯合出品的中國近代史題材電視劇《走向共和》,劇情背景為自清朝末期慈禧太后歸政光緒皇帝,至民初袁世凱稱帝失敗約30年間的中國近代歷史,包括洋務運動、中日甲午戰爭、戊戌變法、庚子拳亂、庚子後新政、辛亥革命、張勳復闢等史事。
  • 看電視劇《走向共和》觀後感 1
    《走向共和》這部電視劇拍的真的是不錯,不過現在各大平臺只能找到刪減版的,這也是沒辦法,我國廣電就是這種樣子。不想別的大國都能拍總統之類的。這種片子能過審已經很不錯了,畢竟比較敏感。 現在我看到了22集,康有為戊戌變法的開始與落敗。感覺裡面最讓人生氣的就是慈禧太后。
  • 《走向共和》走向共和
    在這部電視劇裡,慈禧太后、李鴻章、康有為,甚至袁世凱的形象以及對洋務運動,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清末新政的描述都與我們從官方的教科書和學術書籍或刊物中得來的印象相差極大。但如果要說歷史的真實,我會毫不猶豫的選擇這部電視劇。
  • 《走向共和》:一部真正走向神壇的歷史劇
    今天,筆者只是想回憶一部很老很老的電視劇歷史題材的電視劇《走向共和》。開始是即巔峰——這個讖語能否打破?筆者並不是專業的影評人和電視劇評論員,我只能將我觀看電視劇時的主觀感受和內心想法直白的說出來並不能去從專業的角度去評價這部電視劇整體藝術的高低。
  • 《走向共和》為什麼被禁?
    今天給大家來說說《走向共和》,這部電視劇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李鴻章了,看完劇,讓我最崇拜的就是李鴻章李中堂。歷史人物李鴻章本尊《走向共和》影視海報國內有網友說,《走向共和》是拔高了李鴻章,甚至誇大李鴻章的北洋勢力說他貪功斂財,是大清第二大貪官,不僅賣國還私交外敵。
  • 走向共和:一部無懈可擊的歷史大劇
    一、引言無論你在《今日頭條》,或是在《知乎》《貼吧》等地方提問「哪一部國產電視劇評分最高」類似的話題,想必榜首答案,毋庸置疑,一定會是《走向共和》。張黎導演對自己的要求甚高,精益求精,追求完美,《走向共和》《大明王朝1566》等傑作正是體現他的這種品質。
  • 《走向共和》打疼了誰的臉?
    排名第一的中國電視劇是什麼?該劇除了史詩般地展現了從推翻帝制到走向共和這一波瀾壯闊的艱難歷程外,還對歷史人物進行了鮮活地還原,塑造了孫中山、李鴻章、慈禧、袁世凱等生動豐滿的人物群像。
  • 推薦:電視劇《走向共和》值得一看,臺詞經典.
    《走向共和》在當年引起的爭議直達中央高層。
  • 再看《走向共和》
    拍攝於2003年的鴻篇巨製《走向共和》,無論從哪一方面來看都是經典裡的經典,無論是劇本的深度、導演的高度以及演員的表演都是走向巔峰之作,看得人驚心動魄的同時,也對這段波瀾壯闊的歷史產生了深深的思考!了解這段歷史以及看了這部電視劇的人也許都在思考這一問題,但歷史就是歷史,這些只有歷史的當事人明白的東西,也許已成千古之謎!
  • 《走向共和》第一集賞析
    作為國內電視劇巔峰之作,《走向共和》一直成為許多人津津樂道的精品,筆者也不例外,但是由於一些爭議,解讀這部神劇的人很少,從今天開始,筆者就試著對這部劇進行解讀和賞析,希望有識之士多提建議。原則:尊重歷史但儘量拋開歷史,放棄成見,對神劇和人物進行客觀的賞析。
  • 《走向共和》17年,只有它,敢與《大明王朝1566》叫板
    如果《大明王朝1566》敢說自己是第二,那這部劇就敢說自己是第一,這就是王冰、呂中、馬少驊主演的電視劇《走向共和》。這句話用在張黎身上再恰當不過,這麼多年,我國古裝歷史劇兩部頂級作品,《走向共和》和《大明王朝1566》均出自他手,2003年的《走向共和》就是這位強者早期的作品,同樣也是因為此劇,開啟了他國內歷史劇第一人的稱號。
  • 《走向共和》王冰塑造了不朽的「李鴻章」
    「顛覆」李鴻章《走向共和》的李鴻章出場年齡70歲,為了找到年齡相仿,表演功力深厚的老戲骨,編導進行了全國海選,最終確定了有青藝四大天王之稱的69歲演員王冰。改革開放後,身體不好的王冰20多年沒有再演戲,因為這部《走向共和》,王老爺子重出江湖,跟著劇組拍了七個月的戲,一直沒離開過。電視劇播出後,李鴻章的形象引發熱議,廣大觀眾心中的都有個問號,怎麼和我從小到大學的歷史不一樣呢?中學歷史老師也嘀咕,「講到甲午戰爭時,學生問我,慈禧和李鴻章到底是好人還是壞人?」
  • 【我喜愛的文化經典】 連續劇 《走向共和》
    《走向共和》是一部由中央電視臺、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長沙電視臺等聯合出品的中國近代史題材電視劇,該劇由張黎執導,盛和煜、張建偉編劇,王冰、呂中、孫淳、馬少驊、李光潔等主演。該劇以史詩般的藝術筆觸全景式地呈現了中華各民族人民推翻帝制、走向共和這一波瀾壯闊的艱難歷程。
  • 歷史上的今天 | 從帝制走向共和
    歷史上的今天 | 從帝制走向共和 2020-10-11 16:3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17年前的神劇《走向共和》中已經去世的四位演員
    隨著現在電視劇的製作水平的提升,高分電視劇越來越多。不過我認為一個好的電視劇除了那些縝密的劇情設計,還有那些經典的臺詞。而能夠將臺詞做的和人物設計嚴絲合縫的電視劇,我認為有這麼幾部《大明王朝1566》、《大宅門》、《潛伏》以及《走向共和》。
  • 《走向共和》編劇執筆,劇版《決勝時刻》開拍,唐國強再演領袖
    ,其擔任編劇的《恰同學少年》《走向共和》都是國內影視作品中的頂級作品。以《走向共和》為例,劇情紮根於歷史,著眼於大時代下的風流人物,勾畫了清末民初的眾生相,以史詩般的藝術筆觸全景式地呈現了中華各民族人民推翻帝制、走向共和這一波瀾壯闊的艱難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