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共和》在豆瓣上打了9.7的超高分,平心而論,如果只論人物塑造,這個分數並不為過。這部劇和清末電影/電視劇最大的不同是對慈禧、孫文、袁世凱等幾個人物的塑造,脫離了臉譜化。在劇中我們能看到常被貶低為禍國殃民的慈禧太后在自己的統治不被危害時,對洋務、對新政也有開明的一面。能看到在清廷作為思想進步大臣的袁世凱,在民國卻成了舊官僚思想最重的一類人,有能力,也有野心,最終身敗名裂,所謂朝為伊霍,暮為莽卓,人是很複雜的生物,劇中對幾個主角塑造是體現了的。
但是請不要忘記走向共和的定位,這是一部歷史正劇,既然是歷史正劇,那麼就應該嚴肅一些,不說細節面面俱到,但至少不要出現類似段子一樣的錯誤,而對於重要的歷史人物,我們可以容忍有錯誤,但不應有明顯的立場傾向,這點走向共和在李鴻章這個人物身上顯露的問題很大。
歷史段子
作為一部歷史正劇,走向共和卻充斥著歷史段子,當這些段子誤導過許多人,這裡舉幾個典型的。
1.李鴻章挨了一槍讓馬關賠款少了1億
近代的史料可謂頗為翔實,關於馬關條約的談對話事無巨細,在中國的《中東戰紀本末》、日本的《日本外交文書》等文獻裡都有很詳細的記載,只要看過就會知道,日本首次提出三億兩白銀賠款發生在李鴻章遇刺之後,在李鴻章遇刺前的三輪談判裡,雙方根本的談判根本就還沒進行到賠款問題這一階段。也就是說根本不存在一開始日本提出賠款三億,因為李鴻章挨了一槍所以成了兩億。而日本真正將三億賠款縮減到兩億的原因則是因為日本從一開始就破譯了李鴻章和清廷聯絡的電報,得知清廷根本不可能答應三億兩的賠款,兩億是其底線,加上日本擔心拖得太久會引來外國幹涉,是以最終「讓步」了。
2.日本將全部的馬關賠款用於教育
這固然是想說明教育的重要性,但卻又是一個實實在在的段子。日本拿到馬關賠款後仍然是主要以發展軍事為大頭,但畢竟這裡的立意是好的,就不多說了。
3.梁啓超改譚嗣同的詩
劇中有這麼一幕,戊戌變法失敗後,康梁流亡海外,依舊宣揚變法,其中梁啓超念出了譚嗣同「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這首詩,這時候突然有人站出來怒斥梁啓超這是偽詩,原詩根本不是這樣,這是梁啓超偽造的!
隨後此人念出了譚嗣同的「原詩」,然後解釋一番,說譚嗣同說「留將公罪後人論」是因為譚嗣同雖然要搞變法,但知道造反是錯的,因此留將去罪後人論,然後此人又怒斥梁啓超改詩是為了掩蓋謀反的事實。
我們說此人所讀的譚嗣同「原詩」出自何處?當真是梁啓超改了譚嗣同的詩嗎?
確實這裡是有出處的,然而這個出場用一句話形容,大概是就是用西遊記去證偽唐代某些歷史是錯誤的。這個出場是什麼呢?是清末小說《康梁演義》,這部書的作者極其仇視康梁,在書中作者設定康梁二人原是天上的心月狐,一個是虛日鼠。這兩個星宿天生狡詐,不耐寂寞,就商量著私下凡間享受榮華富貴。並且為了享受人間富貴,跟著洋人一起禍害我大清江山,後面逃到了海外,受到西洋神仙的庇護,我中華的如來佛祖、太上老君、孔夫人三教聖人協力對付西洋天主耶穌,要把康梁抓獲。
不錯,「手擲歐刀仰天笑,留將公罪後人論」的出處就是這麼一個奇葩的神魔小說。
人物方面
走向共和的人物塑造問題集中體現在了李鴻章,據傳該劇曾有李鴻章後人進行投資,因此李鴻章也被塑造成了半個完人。劇中的李鴻章除了對清廷有幾分愚忠外,從能力到品性都無可挑剔,他對軍國大事處變不驚,置辦洋務兢兢業業,為此劇內還把張之洞給黑了。同時他高瞻遠矚,早就看出日本遲早為中國之大患。
個性品德上,他舉賢不計個人恩怨,袁世凱首鼠兩端,為了討好翁同龢而算計他,他固然生氣,但為國家計,考慮到袁世凱的能力,依舊推薦袁世凱去練新軍。康有為罵他為國賊,他卻願為變法出錢。同時,該劇李鴻章可謂清廉的典範,砸鍋賣鐵才湊了三千兩銀子去賄賂李蓮英。
然而,必須要強調的是,這是劇中的李鴻章形象,絕非歷史上的李鴻章,該劇於甲午之戰中完全忽略了李鴻章自身責任,李鴻章一系簡直是受害者,戰敗由對頭翁同龢剋扣軍餉,慈禧挪用軍費所致。然而歷史的現實是,李鴻章的北洋水師也好,淮軍也罷從來沒有缺過錢。事實上,甲午一戰海軍打的還算湊合,朝鮮戰場上淮軍在陸戰上卻是一觸即潰,平壤一戰,李鴻章的親信,作為主將的葉志超,甚至臨陣脫逃。對於這種人,在戰後李鴻章甚至包庇他請求留營效力。
李鴻章的北洋從來不缺錢,他籌辦洋務數十年,長年掌握著半數以上的洋務經費,控制下的軍事工業主要有蘇州洋炮局、江南製造總局、金陵製造局和天津機器局,截止甲午戰前,各局常年經費分別為110,657兩、15,027,736兩、2,494,000兩、7,373,374兩,總計25,005,767兩。除了軍工企業外,其他企業李鴻章控股的更是數不勝數,如招商局、電報局、開平煤礦、中國通商銀行等。清朝洋務運動的企業基本採取官商合辦、官督商辦的形式,作為洋務的主要負責人之一的李鴻章擁有大量的原始股份,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李鴻章作為原始股份的擁有者更是賺的盆滿缽滿。
除此之外,李鴻章的外交責任也是要擔的,早在光緒十一年,李鴻章曾與伊藤博文定約,朝鮮有事,則中日兩國出兵當互相知會,這是很奇怪的條約,朝鮮只是清朝之屬國,並不受日本保護,李鴻章此舉倒似朝鮮為中日共同之保護國,自行放棄了外交的先機。
袁世凱曾經知會李鴻章日本出兵朝鮮之事,應當早些戒備,歷史上李鴻章只以為袁世凱乃至藉機邀戰功,不予重視,且李鴻章過份相信列強的調節能力,以至於日本在朝鮮增兵至萬餘人,清廷尚未有響應措施應對。劇中卻改做李鴻章對袁的警告有所重視,對於李鴻章輕信列強而失機未有體現。
劇中梁啓超甚至是李鴻章的超級粉絲,一度想請李鴻章振臂一呼,改天換地,在李鴻章死後劇中依然讓伊藤博文拿出了梁啓超的《李鴻章傳》繼續為李鴻章添彩。但是此舉完全是對梁啓超所著李鴻章傳的斷章取義,固然梁啓超對李鴻章既惋惜其遇,又敬其才能,但與此對應的,梁啓超對李鴻章的批評也是極其尖銳的(也就是梁啓超所寫的,悲其識)。以下引幾段文字:
史家之論霍光,惜其【不學無術】。吾以為李鴻章所以不能為非常之英雄者,【亦坐此四字而已】。李鴻章不識國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勢,不知政治之本原。
吾敢以一言武斷之日,【李鴻章實不知國務之人也】。不知國家之為何物,不知國家與政府有若何之關係,不知政府與人民有若何之權限,不知大臣當盡之責任。【其於西國所以富強之原,茫乎未有聞焉】,以為吾中國之政教文物風俗,無一不優於他國,所不及者,惟槍耳、炮耳、船耳、鐵路耳、機器耳,吾但學此,而洋務之能事畢矣。
雖然,李鴻章之外交術,在中國誠為第一流矣,【而置之世界,則瞠乎其後也】。李鴻章之手段,專以聯某國制某國為主,而所謂聯者,又非平時而結之,不過臨時而嗾之,蓋有種戰國策之思想,橫於胸中焉。
說完一個被洗白嚴重的李鴻章後,再說一個被醜化嚴重的攝政王載灃吧。歷史上載灃被形容為「囁嚅不敢言」,和袁世凱有過節不假,也曾想拔槍殺袁世凱,但更多是因為其兄光緒的緣故,絕不會像劇中那麼專橫跋扈,講話咄咄逼人,甚至還讓張之洞續命兩年被載灃活活氣死,歷史上張之洞和載灃是有爭執,病倒可能也和載灃有關係,但絕非劇中那種形式,可以說劇中演的根本不是載灃,倒像是多爾袞了。
此外,歷史上載灃辭去攝政王之位後,回家對其妻瓜爾佳氏說:「我終於可以回家抱孩子啦!」 把瓜爾佳氏氣哭並罵他沒出息,而劇中載灃被免職則是滿臉沮喪。
後來的各種復闢活動,載灃均未參與,甚至說張勳的復闢是胡鬧,劇中倒是挺執著復闢,大誇康有為是忠臣。最後還有那句名言了:「我大清自有國情在此」。
劇情方面
這部劇的主線可以五個歷史大事件概括甲午之戰、戊戌變法、庚子事變、十年新政、民國建立。關於甲午史實部分的問題,主要就集中在李鴻章,最大的問題在於將李鴻章寫的過於無辜,李鴻章長年手握半數以上的洋務經費,二十年打造,結果淮軍不堪一擊,一觸即潰,北洋水師全軍覆沒,這些責任他是不可推卸的,而以上文說到李鴻章的家資豐厚,所謂的北洋無錢更是偽命題。
下面來說說具體問題:
晚清篇
晚清篇質量上乘,問題比較嚴重的是戊戌變法劇情。
戊戌變法部分,該劇犯了一個很低級的歷史錯誤,就是過度強調康有為的作用,將康有為視作此部分的主角。確實,變法是康有為發起,然而真正能去實施這個變法的卻是光緒,康有為在變法中的地位只是一個顧問,甚至光緒經常是聽不懂他的廣東話,戊戌變法中康有為佔據各種重要地位很多是日後他書中自抬身價。
如果在古代,這種錯誤還情有可原,但清帝是退位,整個清宮的檔案大量的保存了下來,這是真正實打實的第一手資料,關於戊戌變法的這第一手資料也包含其內,導演竟然還是按照康有為自抬身價的說法去拍攝。
重視康有為作用的同時,劇中對兩個真正的重要人物竟然完全沒有提及。一是張蔭桓,戊戌變法到來之後,張蔭桓取代翁同龢成為了光緒皇帝身邊最親信的大臣,同時他也變法的重要支持者,維新派的眾多有名人物都是通過張蔭桓所引薦,甚至變法失敗的重要原因,有觀點認為就是李鴻章與張蔭桓政見不和,使得李鴻章命楊崇伊上奏摺以打擊戊戌變法的形式,擊垮張蔭桓。
另一人物便是楊崇伊這個御史,所有對戊戌變法的研究,都認為讓慈禧下定決心毀掉這場變法的導火索,就來自楊崇伊的奏摺,這封奏摺十分高明,先是從甲午往事說起,強調維新派的文廷式是甲午主戰的罪魁禍首之一,而現今此人外奉孫文為主,內奉康有為為主,把康有為和孫文捆綁在一處。而康有為本人的幼稚政治手腕也被楊崇伊抓住,此時伊藤博文訪華,康有為十分殷切的希望得到伊藤博文的支持,而之前康有為更是提出過「中日合邦」的暴論,據此楊崇伊上奏慈禧說,康有為招引"東洋故相伊藤博文,即日來京,將專權柄。""則祖宗之江山,不啻拱手讓人"。
對於慈禧來說,江山是祖宗留下的江山,祖宗江山讓於日本人,這是絕不容許的,這才是慈禧下決心毀滅戊戌變法的原因。
討論維新變法而不提張,楊二人更讓人懷疑此劇的歷史考證水平。
民國篇
到了民國篇,原創了兩個人物,分別是記者田沫和議員羅文,田沫成了戲份僅次於慈禧的女二號,和羅文愛恨糾葛了十幾集,此人可謂是站在上帝的視角,比如她一眼看穿袁世凱的野心,指出出段祺瑞在二次組閣中耍出的手段,在宋教仁案中,兇殺武士英被當場擊斃(歷史上是被陳其美抓獲,又滅口),田沫又成了女神探將其破案。
本來,導演將複雜的政治鬥爭通過田沫之口傳達出來,起到了很好的濃縮與銜接作用。但田沫戲份過多,就起到了本末倒置的作用,畢竟我們看的是歷史劇,而不是《田沫傳》,並不想花那麼多時間去看一個虛構女記者的內心糾結以及她的正義。
其餘問題
稱謂:劇中一堆沒封過王的人自稱本王,比如載澤、溥倫這樣的貝子,甚至榮祿,剛毅、恩銘這樣的非皇族,也敢一口一聲本王,這在封建時代是僭越,要殺頭的。
時間:歷史事件上的張冠李戴或者時間錯亂很多,比如前文提到的讓張之洞續命兩年,活到了1911年,還有什麼李鴻章辦華美銀行是在1887年,而非劇中的甲午前夕。日本向朝鮮增兵是1894年,而非劇中的1892。不過為了服務劇情,做些適當時間變動,無傷大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