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名之下,其實難副:被過譽的神劇《走向共和》

2020-09-12 吟風社

《走向共和》在豆瓣上打了9.7的超高分,平心而論,如果只論人物塑造,這個分數並不為過。這部劇和清末電影/電視劇最大的不同是對慈禧、孫文、袁世凱等幾個人物的塑造,脫離了臉譜化。在劇中我們能看到常被貶低為禍國殃民的慈禧太后在自己的統治不被危害時,對洋務、對新政也有開明的一面。能看到在清廷作為思想進步大臣的袁世凱,在民國卻成了舊官僚思想最重的一類人,有能力,也有野心,最終身敗名裂,所謂朝為伊霍,暮為莽卓,人是很複雜的生物,劇中對幾個主角塑造是體現了的。

但是請不要忘記走向共和的定位,這是一部歷史正劇,既然是歷史正劇,那麼就應該嚴肅一些,不說細節面面俱到,但至少不要出現類似段子一樣的錯誤,而對於重要的歷史人物,我們可以容忍有錯誤,但不應有明顯的立場傾向,這點走向共和在李鴻章這個人物身上顯露的問題很大。

《走向共和》海報

歷史段子

作為一部歷史正劇,走向共和卻充斥著歷史段子,當這些段子誤導過許多人,這裡舉幾個典型的。

1.李鴻章挨了一槍讓馬關賠款少了1億

近代的史料可謂頗為翔實,關於馬關條約的談對話事無巨細,在中國的《中東戰紀本末》、日本的《日本外交文書》等文獻裡都有很詳細的記載,只要看過就會知道,日本首次提出三億兩白銀賠款發生在李鴻章遇刺之後,在李鴻章遇刺前的三輪談判裡,雙方根本的談判根本就還沒進行到賠款問題這一階段。也就是說根本不存在一開始日本提出賠款三億,因為李鴻章挨了一槍所以成了兩億。而日本真正將三億賠款縮減到兩億的原因則是因為日本從一開始就破譯了李鴻章和清廷聯絡的電報,得知清廷根本不可能答應三億兩的賠款,兩億是其底線,加上日本擔心拖得太久會引來外國幹涉,是以最終「讓步」了。

中槍的李鴻章

2.日本將全部的馬關賠款用於教育

這固然是想說明教育的重要性,但卻又是一個實實在在的段子。日本拿到馬關賠款後仍然是主要以發展軍事為大頭,但畢竟這裡的立意是好的,就不多說了。

3.梁啓超改譚嗣同的詩

劇中有這麼一幕,戊戌變法失敗後,康梁流亡海外,依舊宣揚變法,其中梁啓超念出了譚嗣同「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這首詩,這時候突然有人站出來怒斥梁啓超這是偽詩,原詩根本不是這樣,這是梁啓超偽造的!

隨後此人念出了譚嗣同的「原詩」:

然後解釋一番,說譚嗣同說「留將公罪後人論」是因為譚嗣同雖然要搞變法,但知道造反是錯的,因此留將去罪後人論,然後此人又怒斥梁啓超改詩是為了掩蓋謀反的事實。

我們說此人所讀的譚嗣同「原詩」出自何處?當真是梁啓超改了譚嗣同的詩嗎?

確實這裡是有出處的,然而這個出場用一句話形容,大概是就是用西遊記去證偽唐代某些歷史是錯誤的。這個出場是什麼呢?是清末小說《康梁演義》,這部書的作者極其仇視康梁,在書中作者設定康梁二人原是天上的心月狐,一個是虛日鼠。這兩個星宿天生狡詐,不耐寂寞,就商量著私下凡間享受榮華富貴。並且為了享受人間富貴,跟著洋人一起禍害我大清江山,後面逃到了海外,受到西洋神仙的庇護,我中華的如來佛祖、太上老君、孔夫人三教聖人協力對付西洋天主耶穌,要把康梁抓獲。

不錯,「手擲歐刀仰天笑,留將公罪後人論」的出處就是這麼一個奇葩的神魔小說。

人物方面

走向共和的人物塑造問題集中體現在了李鴻章,據傳該劇曾有李鴻章後人進行投資,因此李鴻章也被塑造成了半個完人。劇中的李鴻章除了對清廷有幾分愚忠外,從能力到品性都無可挑剔,他對軍國大事處變不驚,置辦洋務兢兢業業,為此劇內還把張之洞給黑了。同時他高瞻遠矚,早就看出日本遲早為中國之大患。

個性品德上,他舉賢不計個人恩怨,袁世凱首鼠兩端,為了討好翁同龢而算計他,他固然生氣,但為國家計,考慮到袁世凱的能力,依舊推薦袁世凱去練新軍。康有為罵他為國賊,他卻願為變法出錢。同時,該劇李鴻章可謂清廉的典範,砸鍋賣鐵才湊了三千兩銀子去賄賂李蓮英。

李鴻章

然而,必須要強調的是,這是劇中的李鴻章形象,絕非歷史上的李鴻章,該劇於甲午之戰中完全忽略了李鴻章自身責任,李鴻章一系簡直是受害者,戰敗由對頭翁同龢剋扣軍餉,慈禧挪用軍費所致。然而歷史的現實是,李鴻章的北洋水師也好,淮軍也罷從來沒有缺過錢。事實上,甲午一戰海軍打的還算湊合,朝鮮戰場上淮軍在陸戰上卻是一觸即潰,平壤一戰,李鴻章的親信,作為主將的葉志超,甚至臨陣脫逃。對於這種人,在戰後李鴻章甚至包庇他請求留營效力。

李鴻章的北洋從來不缺錢,他籌辦洋務數十年,長年掌握著半數以上的洋務經費,控制下的軍事工業主要有蘇州洋炮局、江南製造總局、金陵製造局和天津機器局,截止甲午戰前,各局常年經費分別為110,657兩、15,027,736兩、2,494,000兩、7,373,374兩,總計25,005,767兩。除了軍工企業外,其他企業李鴻章控股的更是數不勝數,如招商局、電報局、開平煤礦、中國通商銀行等。清朝洋務運動的企業基本採取官商合辦、官督商辦的形式,作為洋務的主要負責人之一的李鴻章擁有大量的原始股份,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李鴻章作為原始股份的擁有者更是賺的盆滿缽滿。

除此之外,李鴻章的外交責任也是要擔的,早在光緒十一年,李鴻章曾與伊藤博文定約,朝鮮有事,則中日兩國出兵當互相知會,這是很奇怪的條約,朝鮮只是清朝之屬國,並不受日本保護,李鴻章此舉倒似朝鮮為中日共同之保護國,自行放棄了外交的先機。

袁世凱曾經知會李鴻章日本出兵朝鮮之事,應當早些戒備,歷史上李鴻章只以為袁世凱乃至藉機邀戰功,不予重視,且李鴻章過份相信列強的調節能力,以至於日本在朝鮮增兵至萬餘人,清廷尚未有響應措施應對。劇中卻改做李鴻章對袁的警告有所重視,對於李鴻章輕信列強而失機未有體現。

袁世凱

劇中梁啓超甚至是李鴻章的超級粉絲,一度想請李鴻章振臂一呼,改天換地,在李鴻章死後劇中依然讓伊藤博文拿出了梁啓超的李鴻章傳繼續為李鴻章添彩。但是此舉完全是對梁啓超所著李鴻章傳的斷章取義,固然梁啓超對李鴻章既惋惜其遇,又敬其才能,但與此對應的,梁啓超對李鴻章的批評也是極其尖銳的(也就是梁啓超所寫的,悲其識)。以下引幾段文字:

史家之論霍光,惜其【不學無術】。吾以為李鴻章所以不能為非常之英雄者,【亦坐此四字而已】。李鴻章不識國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勢,不知政治之本原。

吾敢以一言武斷之日,【李鴻章實不知國務之人也】。不知國家之為何物,不知國家與政府有若何之關係,不知政府與人民有若何之權限,不知大臣當盡之責任。【其於西國所以富強之原,茫乎未有聞焉】,以為吾中國之政教文物風俗,無一不優於他國,所不及者,惟槍耳、炮耳、船耳、鐵路耳、機器耳,吾但學此,而洋務之能事畢矣。

雖然,李鴻章之外交術,在中國誠為第一流矣,【而置之世界,則瞠乎其後也】。李鴻章之手段,專以聯某國制某國為主,而所謂聯者,又非平時而結之,不過臨時而嗾之,蓋有種戰國策之思想,橫於胸中焉。

梁啓超

劇情方面

這部劇的主線可以五個歷史大事件概括甲午之戰、戊戌變法、庚子事變、十年新政、民國建立。關於甲午史實部分的問題,主要就集中在李鴻章,最大的問題在於將李鴻章寫的過於無辜,李鴻章長年手握半數以上的洋務經費,二十年打造,結果淮軍不堪一擊,一觸即潰,北洋水師全軍覆沒,這些責任他是不可推卸的,而以上文說到李鴻章的家資豐厚,所謂的北洋無錢更是偽命題。

而餘下的歷史考證部分,主要談談問題最大的戊戌變法劇情。

戊戌變法部分,該劇犯了一個很低級的歷史錯誤,就是過度強調康有為的作用,將康有為視作此部分的主角。確實,變法是康有為發起,然而真正能去實施這個變法的卻是光緒,康有為在變法中的地位只是一個顧問,甚至光緒經常是聽不懂他的廣東話,戊戌變法中康有為佔據各種重要地位很多是日後他書中自抬身價。

如果在古代,這種錯誤還情有可原,但清帝是退位,整個清宮的檔案大量的保存了下來,這是真正實打實的第一手資料,關於戊戌變法的這第一手資料也包含其內,導演竟然還是按照康有為自抬身價的說法去拍攝。

《走向共和》裡的康有為

重視康有為作用的同時,劇中對兩個真正的重要人物竟然完全沒有提及。一是張蔭桓,戊戌變法到來之後,張蔭桓取代翁同龢成為了光緒皇帝身邊最親信的大臣,同時他也變法的重要支持者,維新派的眾多有名人物都是通過張蔭桓所引薦,甚至變法失敗的重要原因,有觀點認為就是李鴻章與張蔭桓政見不和,使得李鴻章命楊崇伊上奏摺以打擊戊戌變法的形式,擊垮張蔭桓。

張蔭桓

另一人物便是楊崇伊這個御史,所有對戊戌變法的研究,都認為讓慈禧下定決心毀掉這場變法的導火索,就來自楊崇伊的奏摺,這封奏摺十分高明,先是從甲午往事說起,強調維新派的文廷式是甲午主戰的罪魁禍首之一,而現今此人外奉孫文為主,內奉康有為為主,把康有為和孫文捆綁在一處。而康有為本人的幼稚政治手腕也被楊崇伊抓住,此時伊藤博文訪華,康有為十分殷切的希望得到伊藤博文的支持,而之前康有為更是提出過「中日合邦」的暴論,據此楊崇伊上奏慈禧說,康有為招引&34;&34;。

對於慈禧來說,江山是祖宗留下的江山,祖宗江山讓於日本人,這是絕不容許的,這才是慈禧下決心毀滅戊戌變法的原因。

《走向共和》裡的慈禧太后

討論維新變法而不提張,楊二人更讓人懷疑此劇的歷史考證水平,後面庚子,新政,民國三大主線劇情歷史考究同樣各有問題,本文不就再細說了。

相關焦點

  • 盛名之下,其實難副:被過譽的神劇《走向共和》
    《走向共和》在豆瓣上打了9.7的超高分,平心而論,如果只論人物塑造,這個分數並不為過。這部劇和清末電影/電視劇最大的不同是對慈禧、孫文、袁世凱等幾個人物的塑造,脫離了臉譜化。在劇中我們能看到常被貶低為禍國殃民的慈禧太后在自己的統治不被危害時,對洋務、對新政也有開明的一面。
  • 演技被高估的女星,網友:盛名之下其實難副
    最近馬伊琍新劇《旗袍美探》正在熱播,這是一部年代探案劇。馬伊琍飾演一名媛,搭檔高偉光一起探案。觀眾對電視劇的期待非常高,人設也是有突破。但是播出後不少網友吐槽馬伊琍演技差,搖頭晃腦,沒有期待的那麼高水準發揮。
  • 走向共和:一部無懈可擊的歷史大劇
    ,《走向共和》也始終力壓《大明王朝1566》,霸榜多年。《走向共和》秉承公正、寫實的態度,導演組篩選演員之良苦用心,演員演繹展現之一絲不苟,以及後期製作的精益求精,均堪稱嘔心瀝血,因而一經播出,即成為最無懈可擊的影視作品。由於種種原因,《走向共和》的播放量並不多,何況其首播年份特殊;然而,但凡用心看過這部劇的,一定會為止震撼,甚至些許引以為傲。
  • 《走向共和》為什麼被奉為神劇?看看這些角色,都是「真人」出演
    《走向共和》為什麼評價如此之高?看看這些人,都是「真人」出演!
  • 《走向共和》打疼了誰的臉?
    該劇除了史詩般地展現了從推翻帝制到走向共和這一波瀾壯闊的艱難歷程外,還對歷史人物進行了鮮活地還原,塑造了孫中山、李鴻章、慈禧、袁世凱等生動豐滿的人物群像。走向共和》的劇組的拍攝狀態是非常好的,要是有誰偷懶,臺詞沒說好的,大家都會鄙視。
  • 《走向共和》第一集賞析
    作為國內電視劇巔峰之作,《走向共和》一直成為許多人津津樂道的精品,筆者也不例外,但是由於一些爭議,解讀這部神劇的人很少,從今天開始,筆者就試著對這部劇進行解讀和賞析,希望有識之士多提建議。原則:尊重歷史但儘量拋開歷史,放棄成見,對神劇和人物進行客觀的賞析。
  • 17年前的神劇《走向共和》中已經去世的四位演員
    而能夠將臺詞做的和人物設計嚴絲合縫的電視劇,我認為有這麼幾部《大明王朝1566》、《大宅門》、《潛伏》以及《走向共和》。這個電視劇講述了從1890年到1917年將近30年的時間裡,中國政治的波譎雲詭,中國從封建專制一步步走向共和的故事。劇中對慈禧太后、李鴻章、袁世凱、孫中山等人都有了一定程度新的刻畫,但是這些都是藝術加工的需要,各位不要當做歷史。
  • 《走向共和》:電視劇中的《霸王別姬》
    這就是——《走向共和》 它是許多人心中最偉大的國產歷史劇,沒有之一。豆瓣評分逆天9.6!常年佔據國產電視劇NO.1。在它面前,《紅樓夢》都要往後挪一挪。這部劇的故事,始於慈禧太后興造頤和園,終於孫中山建立民國。其中經歷了洋務運動、中日甲午戰爭、戊戌變法、辛亥革命等一系列中國近代史上最重要的事件。橫跨中國近三十年的歷史,堪稱史詩級作品。
  • 《走向共和》為什麼被禁?
    今天給大家來說說《走向共和》,這部電視劇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李鴻章了,看完劇,讓我最崇拜的就是李鴻章李中堂。歷史人物李鴻章本尊而實際上呢,課本上並沒有詳盡李鴻章是怎樣的一個人,想要認識李鴻章必須要深入追溯歷史,那我們就先從《走向共和》說起。
  • 歷史劇《走向共和》為什麼評價這麼高,看看這些人,都是本色出演
    《走向共和》為什麼評價如此之高?看看這些人,都是「真人」出演!《走向共和》是一部非常優秀的歷史劇,雖然僅上映一次便被冷藏,但並未掩蓋其優秀的光芒。目前,《走向共和》豆瓣評分9.7分,在電視劇排行榜上跟《大明王朝1566》並列第一。那麼作為一部十幾年前的電視劇,當年收視率又那麼低,為什麼評分還這麼高呢?一方面,《走向共和》這部劇寫的是晚清到民國的這段歷史,正所謂「三千年未有之變局」。
  • 《走向共和》編劇執筆,劇版《決勝時刻》開拍,唐國強再演領袖
    ,其擔任編劇的《恰同學少年》《走向共和》都是國內影視作品中的頂級作品。以《走向共和》為例,劇情紮根於歷史,著眼於大時代下的風流人物,勾畫了清末民初的眾生相,以史詩般的藝術筆觸全景式地呈現了中華各民族人民推翻帝制、走向共和這一波瀾壯闊的艱難歷程。
  • 《走向共和》:一部真正走向神壇的歷史劇
    今天,筆者只是想回憶一部很老很老的電視劇歷史題材的電視劇《走向共和》。開始是即巔峰——這個讖語能否打破?筆者並不是專業的影評人和電視劇評論員,我只能將我觀看電視劇時的主觀感受和內心想法直白的說出來並不能去從專業的角度去評價這部電視劇整體藝術的高低。
  • 《哈爾的移動城堡》盛名之下 其實難副
    可再高三星也是極限了,豆瓣評分感覺實在太過譽了。本片情節交代不清楚,人物行為完全沒邏輯,故事完全沒講好。小反派荒地魔女莫名其妙就從反派變成了個被主角團接納、照顧的角色,後來覬覦男主的心臟,險些害死男主,居然到結尾還被女主施以愛的抱抱?女主為了救她,還差點一瓢水澆死了卡爾西法和男主?
  • 電視劇《走向共和》評析
    《走向共和》在豆瓣上打了9.7的超高分,平心而論,如果只論人物塑造,這個分數並不為過。這部劇和清末電影/電視劇最大的不同是對慈禧、孫文、袁世凱等幾個人物的塑造,脫離了臉譜化。在劇中我們能看到常被貶低為禍國殃民的慈禧太后在自己的統治不被危害時,對洋務、對新政也有開明的一面。
  • 《走向共和》17年,只有它,敢與《大明王朝1566》叫板
    今天著重給推薦另外一部劇,這部劇目前豆瓣評分9.7分,同《大明王朝1566》不相上下。如果《大明王朝1566》敢說自己是第二,那這部劇就敢說自己是第一,這就是王冰、呂中、馬少驊主演的電視劇《走向共和》。
  • 應該如何評價《走向共和》?
    《走向共和》肯定有很多問題,很多硬傷,甚至是認知上的謬誤,確實需要反省和揭露。但就價值與影響而言,這樣一部劇首先要與當時和此前的同類型劇相比:看看它有哪些突破,有哪些前人受種種局限未能觸及的領域,有哪些同樣因為研究有誤造成的大眾認知錯誤,有哪些因為宣傳需要硬性塑造的人物臉譜,有哪些時過境遷後可以多維拓展的歷史思考。也就是引領人們對既有的歷史知識和觀念加以反思,有裨於將來。
  • 電視劇《走向共和》的一些細節
    走向共和之一。與蒼穹之昴相比,走向共和的歷史背景也設定在清末戊戌變法前後,但不再是清宮戲視角,敘事更宏大,跨度更長。反正歷史課本上出現的各色人物都悉數登場,還原度也很高。談到最後,李鴻章在爭取減少賠款,但日方回絕了……甲午戰敗早已註定,就算李鴻章不去籤約,朝庭也會派張鴻章、王鴻章去籤……怪不得李鴻章說,這世上最難寫的就是自己的名字,籤在這賣國條約上就是千古罵名……走向共和之三。北洋水師缺軍費,李鴻章派盛宣懷向各國銀行借錢,向哪國借,就從哪國買軍火。盛宣懷主張向兩家借,李中堂則只向一家借。
  • 風雲:邪皇此人,既是盛名之下無虛士,也是盛名之下其實難副?
    所謂盛名之下無虛士,指的便是在整座天下江湖之中擁有厚重威名之人,其人雖然多半不如傳聞中那麼神乎其技,卻一定有其過人獨到之處,與傳聞雖有出入,卻必定相差無幾,並且還有機率會比傳聞中更加神乎其技,這是一種看待事物的方法。
  • 中國最優秀歷史劇《走向共和》,為何央視僅播放一次,再不復播?
    2003年上映的《走向共和》導演是張黎,很牛叉的導演,可以說,中國歷史劇的頭把交椅非張黎莫屬。2007年上映的《大明王朝1566》導演同樣是張黎,這兩部神級歷史劇,目前在豆瓣電視劇排名並列第一。可以預見的是,本世紀之內,恐怕也難找到第二位能超越他的歷史劇導演了。
  • 《走向共和》臺前幕後再回首:老戲骨孤獨逝去,歷史劇走向何方
    一劇之本確定後,劉文武請來《雍正王朝》的藝術總監、著名攝影師張黎擔任導演,他擔任攝影的影片有《紅櫻桃》《橫空出世》《一聲嘆息》《大腕》等,《走向共和》是他第一次當導演。 其中,《走向共和》對李鴻章、慈禧、袁世凱和孫中山四位歷史人物的「顛覆」性塑造,引發了從歷史學者到普通觀眾的熱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