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劇《走向共和》為什麼評價這麼高,看看這些人,都是本色出演

2020-11-28 楊角風發作

《走向共和》為什麼評價如此之高?看看這些人,都是「真人」出演!

《走向共和》是一部非常優秀的歷史劇,雖然僅上映一次便被冷藏,但並未掩蓋其優秀的光芒。

目前,《走向共和》豆瓣評分9.7分,在電視劇排行榜上跟《大明王朝1566》並列第一。

那麼作為一部十幾年前的電視劇,當年收視率又那麼低,為什麼評分還這麼高呢?

一方面,《走向共和》這部劇寫的是晚清到民國的這段歷史,正所謂「三千年未有之變局」。變化的不僅是日新月異的新事物,更是神秘莫測的人心,這段歷史還從來沒有像這部劇一樣,從宏觀到細節,一一還原。

更重要的是,這部劇的主線很清晰,那就是通過晚清到民國各類風騷人物的行為,探索國家的未來,以及對體制問題的思考,並從探索和實踐中為中國找一條出路。

四大主角,慈禧、李鴻章、袁世凱、孫中山,各有特點,各有主張,並通過自己的實踐來驗證自己的主張,並最終「走向了共和」。

所以,這部劇評價之高,除了劇情精彩,人物特點突出外,更是因為給了人們很深刻的思考,而且這種思考,直到現在還在繼續。

但,如果僅僅從這幾個方面評價這部劇的話,還不足以表明該劇的強大。這麼一部老戲骨雲集,又集中了優秀導演張黎,及幾位優秀編劇外,還有一個大家不易察覺的細節,那就是,這部劇幾乎都是「真人」出演!

而這個真人,可不是張真人哦!

以下多圖警告————就按人物出場順序來吧:

李鴻章,北洋大臣,外貌神似,再上一張對比圖:

慈禧太后,呂中扮演,跟李鴻章的扮演者王冰,號稱劇組兩寶,為了拍好這部戲,每天五點就爬起來背臺詞,進入狀態:

光緒帝,晚清還算是開明的皇帝,但一輩子活在了慈禧太后的身影之下:

醇親王載灃:我大清不能就這樣完了……

南洋大臣張之洞,一心創辦漢陽鐵廠,號稱「錢屠」:

光緒帝的老師,一心跟李鴻章過不去的翁同龢:

大太監李蓮英,一個長腳氣的大總管,慈禧身邊的大紅人:

李鴻章的小跟班,後來坑了張之洞的盛宣懷:

張之洞的幕僚,晚清怪才,辜鴻銘:

民國大總統,辛亥革命後,維持中國大一統的人物,袁世凱:

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

一代狂人,康聖人,康有為:

類似的對比還有很多,就不一一列舉了:

各種人物刻畫圓滿,整部劇從君主走向共和,從專制走向民主,總結起來就是講了一個體制問題。

那麼這部劇為什麼播了一次,沒有再重播呢?

還是跟時代有關,一方面劇中有一些史實錯誤,比如張謇並非跟康有為同年科舉,比如譚詞同的詩,比如李鴻章遇刺減賠款,及臨終舉薦袁世凱等等。也存在人為洗白某某歷史人物的嫌疑,比如李鴻章,比如慈禧,容易誤導人們。

當然還有一些其他方面的原因。

《走向共和》真的值得一看,劇情緊湊,每個人物形象飽滿,很容易讓人感同身受,也引發對那個晚清時代的思考。

更重要的是,每個演員都是用真心在演出,不僅神似,而且注入了靈魂,這就是神劇!

相關焦點

  • 《走向共和》為什麼被奉為神劇?看看這些角色,都是「真人」出演
    《走向共和》為什麼評價如此之高?看看這些人,都是「真人」出演!
  • 《走向共和》:一部真正走向神壇的歷史劇
    筆者是一個非常喜愛觀看歷史題材電視劇的人,作為一個歷史題材影視劇的愛好者,我曾經光看過許多部歷史劇,但是近幾年來我已經不太喜,著重看歷史劇,因為現在根本就沒有以前意義上的歷史劇。即使是最近炒的很火熱的《大明風華》,在筆者這個資深歷史影視觀看者看來,也不足以與當年那些歷史劇相提並論,也許是明代離當代中國太近的緣故,筆者觀看時已經找不到歷史的那種厚重感與滄桑感,看到的是唯美的畫風瀰漫著彩色虛假的場景,令筆者不堪足觀。對於《大明風華》筆者並沒有看多少集,也不好過多評論。今天,筆者只是想回憶一部很老很老的電視劇歷史題材的電視劇《走向共和》。
  • 中國最優秀歷史劇《走向共和》,為何央視僅播放一次,再不復播?
    2003年上映的《走向共和》導演是張黎,很牛叉的導演,可以說,中國歷史劇的頭把交椅非張黎莫屬。2007年上映的《大明王朝1566》導演同樣是張黎,這兩部神級歷史劇,目前在豆瓣電視劇排名並列第一。可以預見的是,本世紀之內,恐怕也難找到第二位能超越他的歷史劇導演了。
  • 應該如何評價《走向共和》?
    《走向共和》肯定有很多問題,很多硬傷,甚至是認知上的謬誤,確實需要反省和揭露。但就價值與影響而言,這樣一部劇首先要與當時和此前的同類型劇相比:看看它有哪些突破,有哪些前人受種種局限未能觸及的領域,有哪些同樣因為研究有誤造成的大眾認知錯誤,有哪些因為宣傳需要硬性塑造的人物臉譜,有哪些時過境遷後可以多維拓展的歷史思考。也就是引領人們對既有的歷史知識和觀念加以反思,有裨於將來。
  • 走向共和:為什麼甲午戰爭必敗?看看李鴻章用的這些人就明白了!
    雖然不想再次回顧,但講近代史,總繞不過這場戰爭,我們後面將用幾期的篇幅,來詳細分析一下甲午中日戰爭的經過,以及,清朝究竟為什麼會失敗?楊角風談《走向共和》第36期:甲午戰爭前,大清被歐美公認為列強之一,為什麼還會敗給日本人?
  • 《走向共和》17年,只有它,敢與《大明王朝1566》叫板
    最近,電視劇市場上劇目倒是不少,硬職場劇,都市情感劇,懸疑劇,軍旅劇應有盡有,但是唯獨古裝歷史劇卻少之又少,剛剛播出的羅晉、李一桐、黃志忠《鶴唳華亭》也僅僅只是之前的未播戲份而已,算不上一部真正的古裝劇。作為喜歡古裝劇的小編,無奈翻翻此前的老劇看看,權當溫習經典。
  • 走向共和:評分9.7的歷史劇,卻沒有拍出來觀眾想看到的內容
    豆瓣評分超過9.5分的國產電視劇一共有5部,其中有2部是歷史劇,分別是《大明王朝1566》和《走向共和》。而且,這兩部電視劇的導演還是同一個人——張黎。要想拍好一部歷史劇最重要的三點是:1、服化道要符合歷史;2、劇情不要篡改歷史;3、演員演技在線。
  • 《走向共和》為什麼被禁?
    《走向共和》影視海報國內有網友說,《走向共和》是拔高了李鴻章,甚至誇大李鴻章的北洋勢力說他貪功斂財,是大清第二大貪官,不僅賣國還私交外敵。說真的,如果只看國內歷史對李鴻章的評價,那麼以上網友所說並不過分,因為他看的只是國內的介紹。不管是哪個國家的歷史,只要有建立外交,那麼對於本國的有關記載,邦交國也是有相應記載的。日本的甲午戰爭歷史上也有對李鴻章的事跡記載,我覺得這位網友應該到某些渠道上深扒一下日本歷史和甲午戰爭期間外國記者莫裡遜,看他們都是怎麼評價李中堂的。
  • 《走向共和》前半部精彩,後半部惡俗,只因演員編劇都換了
    《走向共和》前半部精彩,後半部惡俗,只因演員編劇都換了!《走向共和》憑藉前半部,足以在中國歷史劇的發展史上,佔據極為重要的地位。應該說,這是《走向共和》中兩個最欠揍的人物,完全不知道編劇把這樣兩個人硬塞進來是何用意,不僅極大拖慢了整個戲的節奏,還使本來是歷史劇的《走和共和》演成了情節冗長節奏拖沓的都市劇。
  • 《走向共和》:電視劇中的《霸王別姬》
    文|夜雨聞鈴感覺最近熱播的美劇,都將鏡頭瞄準了皇室。
  • 走向共和:一部無懈可擊的歷史大劇
    一、引言無論你在《今日頭條》,或是在《知乎》《貼吧》等地方提問「哪一部國產電視劇評分最高」類似的話題,想必榜首答案,毋庸置疑,一定會是《走向共和》。張黎導演對自己的要求甚高,精益求精,追求完美,《走向共和》《大明王朝1566》等傑作正是體現他的這種品質。
  • 從走向共和到大明王朝:黎叔已經不生氣了
    《走向共和》播出後,有報紙刊登了《電視劇為政改鳴鑼開道》的文章,而《大明王朝1566》首播那年,又有雜誌寫「以歷史劇資治」。張黎當時的回應是:「為什麼弄歷史正劇?如果連『資治』的效果都達不到的話,不妨去戲說。」
  • 《走向共和》打疼了誰的臉?
    走向共和》的劇組的拍攝狀態是非常好的,要是有誰偷懶,臺詞沒說好的,大家都會鄙視。 雖然歷史劇很多片都能還原歷史人物的形象,但大多數只能還原主要人物,只有幾個角色能做到非常相似,走向共和作為一個十幾年前的連續劇,其演員造型的還原程度直到現在依然讓人非常驚豔。 《走向共和》有4個主要人物:前期是李鴻章、慈禧;後期是袁世凱和孫中山。
  • 走向共和:歷史進程中的真與假
    【原創】《走向共和》可以說是國產歷史劇、電視劇的巔峰,無論其表現形式、劇本編寫、人物刻畫、演員演技等方方面面,都已達到前所未有高度。我將《走向共和》與同一導演製作的另一部歷史劇《大明王朝1566》稱為中國電視劇的「雙子星」,這兩部劇在中國電視劇領域,可以說前無古人,甚至後無來者。
  • 《走向共和》臺前幕後再回首:老戲骨孤獨逝去,歷史劇走向何方
    這就是評分9.7的國產第一歷史劇《走向共和》。 1 前傳 《雍正王朝》大獲成功後,它的製片人劉文武辭去了海南出版社的工作,來到北京成立了一家文化公司,計劃再做一部在內涵和思想上都超過《雍正王朝》的電視劇。和朋友討論時,他確定了創作方向,拍清末民初,因為這是中國幾千年歷史上變化最複雜最豐富、變革最大的時期。
  • 《走向共和》——豆瓣最高評分的歷史劇
    豆瓣上,有這麼一個神劇《走向共和》,令人感觸很深。
  • 評價最高的十部歷史劇,帶你走進古代封建王朝的「興」與「衰」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歷史故事數不勝數,拍成的歷史劇更是多如牛毛,小編推薦評價最高的十部歷史劇—— 一、《走向共和》
  • 《走向共和》走向共和
    片中的李鴻章無疑是被著力塑造的人物,不同於以往的賣國賊形象的是,這裡的李鴻章是一個講求實幹,精於世故,老成謀國,苦苦支撐國事的偏於正面的形象:他為北洋水師的軍費與朝中以翁同龢為代表的不解時艱、唯尚空談的清流派爭鬥;耍了手腕,但顧全大局去爭取本來敵視他的南洋大臣張之洞;視滿朝的非議詆毀如過耳雲煙;馬關和談時盡其所能與日本人周旋(看過的朋友可能都知道,他甚至把自己在日本被刺後治療所需的醫藥費都當作籌碼,
  • 《走向共和》編劇執筆,劇版《決勝時刻》開拍,唐國強再演領袖
    ,其擔任編劇的《恰同學少年》《走向共和》都是國內影視作品中的頂級作品。以《走向共和》為例,劇情紮根於歷史,著眼於大時代下的風流人物,勾畫了清末民初的眾生相,以史詩般的藝術筆觸全景式地呈現了中華各民族人民推翻帝制、走向共和這一波瀾壯闊的艱難歷程。
  • 《走向共和》這部電視劇有哪些歷史錯誤?
    該劇的一位編劇說:「這部電視劇中所提到的中國經歷的幾大歷史事件都是絕對真實的,毫無虛構。……所以這部電視劇才可以被人叫做歷史正劇。最初策劃這部電視劇時定的調子就是『找出路』,不論是在野的在朝的,當時的人無論出於什麼目的,都是在為中國找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