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共和》前半部精彩,後半部惡俗,只因演員編劇都換了

2020-09-12 宋亞群

《走向共和》前半部精彩,後半部惡俗,只因演員編劇都換了!

據說豆瓣上的評分中,歷史劇得分最高的是《走和共和》,有9.7分之高,和《大明王朝1566》並列榜首,而著名的《三國演義》和《雍正王朝》都屈居其下。《走向共和》看了很多遍了,精彩程度確實非同一般,王冰的李鴻章、呂中的慈禧太后以及孫淳的袁世凱這三大主要角色光芒四射,足以幫助《走向共和》成為經典中的經典。

當然,演藝這個東西,本身就沒有客觀的評價標準,是個見仁見智的問題,蘿蔔青菜,各有所愛。同樣是豆瓣,《雍正王朝》居然和《康熙王朝》的得分一樣,這是件讓兩劇的擁躉都無法接受的事情,雍正迷會說《康熙王朝》充滿低級錯誤只會歇斯底裡大喊大叫,康熙迷會說《雍正王朝》全是權謀絲毫沒有封建帝王君臨天下的氣度……兩劇都喜歡的人不是沒有,但數量肯定不多。

但不知道有沒有人注意到,類似題材的兩部電視劇,肯定有喜歡這一部的,也有喜歡那一部的。比如上文提到的《康熙王朝》與《雍正王朝》,又或者新三國與老三國的對比,新水滸與老水滸的對比,新紅樓與老紅樓的對比,各自都有各自的粉絲,這是極其正常的事情。但有沒有對同一部戲的上下兩個部分有著截然不同的評價的?恐怕很少。

很少,不代表沒有,比如《走向共和》就是這樣一部的歷史大劇:前半部分異常精彩,令人如飲醇酒,後半部分則特別惡俗,說味同嚼蠟已經很客氣了,完全有一種吃了蒼蠅的感覺。我們可以這樣簡單劃分一下《走向共和》的前後部:慈禧太后活著的時候是前半部,她去世之後是後半部。

總體而言,前半部分拍得非常成功,老藝術家王冰塑的李鴻章絕對是可以在演藝史上大書一筆的角色,一個精明、幹練、老成又對清王朝忠心耿耿的裱糊匠形象被他刻畫得有血有肉,異常飽滿,相比之前的李鴻章形象,王冰的飾演有了巨大的突破;同為老藝術家的呂中的慈禧太后同樣精彩,這一版本的慈禧太后,既有自私一面,也有溫情的一面,既有狹隘的一面,又有豁達的一面,也把這個複雜的老太太演得很接地氣,比起來,之前的慈禧太后,被演成了一個政治符號,而非一個活生生的人;《走向共和》中戲份最足的是孫淳的袁世凱,個人感覺對於角色的拿捏上,他不如王冰和呂中那樣駕輕就熟和信手拈來,但已經是非常不容易了,這個角色的塑也算是很成功。

可以說,上述三位演員為《走向共和》的成功做出的貢獻是無可替代的,至少佔據了三分之二。當然這樣說並不是抹煞其他演員的功勞,比如光緒皇帝、盛宣懷、翁同龢、康梁師徒、榮祿、慶王奕劻、伊滕博文包括孫文等次要一些的角色,藝術家們都奉獻了精彩的演技,雖然不能說十分完美,比如張之洞的外形完全不像,載灃完全不是電視劇裡那個飛揚跋扈的醇親王等,但瑕不掩瑜,整個戲給個99分並不過份。《走向共和》憑藉前半部,足以在中國歷史劇的發展史上,佔據極為重要的地位。

但是,非常可惜,有這樣一個極其出色的開頭,《走向共和》的後半部分,卻將整部戲的檔次嚴重地拉低了。主要原因就是在後半部中,出現了兩個不尷不尬的角色,一個是男的,文質彬彬的參議員羅文,另一個是女的,自以為是的田沫。應該說,這是《走向共和》中兩個最欠揍的人物,完全不知道編劇把這樣兩個人硬塞進來是何用意,不僅極大拖慢了整個戲的節奏,還使本來是歷史劇的《走和共和》演成了情節冗長節奏拖沓的都市劇。

當然,在前半部中,也出現了不少虛構的人物,或者說虛構的情節,比如一開場就出現的袁世凱的如夫人沈氏、被送給李鴻章的小紅、和李傅相一起吃飯的孫文等,但從來沒有像這一對男女這樣令人感覺到突兀。兩個人中,為人相對儒雅低調的羅文還好一些,自以為是的田沫則到了令人生厭的地步。

突然想起了有一部著名的狙擊題材的電影,忘了什麼名字了,阿富汗的美軍士兵和當地塔利班武裝分子的槍戰中,非常不合時宜地加入了一個女記者,是某個海軍上將的侄女,非要到前線去和戰士們並肩打擊恐怖分子,最後居然極其熟練地拿起武器,成了一個比男兵更堅定的戰士。這個女記者說話的語氣、自以為是的態度和田沫的相似度達到了90%。所不同的是,《走向共和》只是因為田沫的存在被拉低了檔次,而那個狙擊手題材的電影是一部徹頭徹尾的爛片。在此我就不說這部爛片的名字是《狙擊手:特別行動》了。

為什麼同一部電視劇《走向共和》,前後竟有如此大的差距?一個極其精彩,一個十分惡俗,一個很贊,一個很爛,好長時間裡我都沒有找到答案。單純把原因歸結到演員身上是不客觀,也是不公平的,儘管這兩個演員演得不好,演田沫的那個女演員更可以說是演得很爛,但我想,裡面應該有更深刻的原因。

我曾經很著迷於一部在中國影響極大的劇《我愛我家》,這是中國第一部情景喜劇,長達100多集的電視中,有著太多的經典,但是,一個人的出現,讓這道美味的菜裡像掉進了一隻死老鼠,這個人就是孟朝陽,可以說,凡是有孟朝陽的戲,在《我愛我家》中幾乎都算是挺爛的。

那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了羅文和田沫的出現呢?孟朝陽的出現是因為梁天飾演的賈志新要到海南,為了找一個和賈志新有點類似的角色,才硬塞了孟朝陽進來。那麼,是誰把羅文和田沫塞進了《走向共和》呢?

這個迷底是被無意中解開的,在一個偶然的機會,得知了《走和共和》前後兩部分的編劇不是同一個人!清末是一個人,民國是另一個人,原因一下子全清晰了。關於編劇,其實長久以來我們對他的重要性都嚴重低估了,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劉和平被稱為中國第一編劇,他的筆下出了很多精品,經典之一就是《雍正王朝》,劉和平編劇的電視劇,多是精品;另一個例子是朱蘇進,他的幾部戲也相當經典,如《三國》、《太平天國》以及《康熙王朝》,裡面也有太多的名言,最著名的如「我孝莊」、「袁紹就是扶不起的阿鬥」、董卓的「樂不思蜀「等……

其實細品一下,《走和共和》的後半部分比起前半部分來,要差得多,原因固定有演員部分的,特別是演技最精彩的「李鴻章」和「慈禧太后」都死了,但編劇功力的差距才是導致這種不同的主要原因。

這也正可以解釋為什麼前半部中那麼多的虛擬人物和虛構情節,但讓人接受起來沒有難度,毫無違和感;後半部分兩個戲份不少的羅文和田沫,卻使整個戲變了味。也有人會說,《走向共和》前半部分好寫,因為就三個主要人物,李鴻章、慈禧太后和袁世凱,而到了民國,人物一下子多了起來,人物刻畫難度加大。好吧,這也算是一個原因吧,但你自己信嗎?


相關焦點

  • 《走向共和》編劇執筆,劇版《決勝時刻》開拍,唐國強再演領袖
    《走向共和》編劇執筆《走向共和》編劇盛和煜在國內的地位毋庸置疑,其擔任編劇的《恰同學少年》《走向共和》都是國內影視作品中的頂級作品。以《走向共和》為例,劇情紮根於歷史,著眼於大時代下的風流人物,勾畫了清末民初的眾生相,以史詩般的藝術筆觸全景式地呈現了中華各民族人民推翻帝制、走向共和這一波瀾壯闊的艱難歷程。
  • 當前熱播五部電視劇:《半是蜜糖半是傷》第二,榜首口碑炸裂
    進入十一小長假後,除了迎來了《急先鋒》《姜子牙》《我和我的家鄉》等多部新電影上映,近期熱播的多部電視劇同樣得到了不少觀眾的關注和好評。今天,筆者就目前熱播多部電視劇中,值得大家一睹為快,甚至值得熬夜追的五部劇集給大家做個簡單點評,劇荒的你可以選擇收藏。
  • 《走向共和》打疼了誰的臉?
    其實略查一下就知道,有兩部《大明王朝1566》和《走向共和》,豆瓣評分都是9.7 兩部都是歷史正劇,都是同一個導演,張黎。 張黎在業內被尊稱為「黎叔」,他不算是高產的導演,但每部作品都引發討論。從《走向共和》到《大明王朝1566》《人間正道是滄桑》,長於「宏大敘事」的導演張黎完成了自己的風格化表達,並一再展示出在群像塑造上的深厚功力,借那些亦正亦邪、難以用簡單的「好壞」來形容的主角們對歷史的發問,帶觀眾陷入思考。
  • 《創世紀》:後無來者的半部巨作
    這部總共107集的《創世紀》,可謂是香港電視劇史上最大的製作,為此無線電視臺也可謂是精英盡出,無論是當家小生羅嘉良、陳錦鴻、郭晉安、古天樂,還是當紅花旦蔡少芬、陳慧珊、郭可盈、邵美琪,還包括老一輩的秦沛、汪明荃這樣的老牌明星,以及吳奇隆、雪兒、葉佩雯、劉愷威、馬德鐘等一大批中生代和新生代演員,都紛紛投入了本劇的參演中。
  • 《時間脫離者》毀在了後半部
            剛開始看到這部片還是很興奮的,因為看了信號後荒太久了。要說這部真不該歸在懸疑裡,其實就是部裝著大尾巴狼的愛情片。
  • 歷史劇《走向共和》為什麼評價這麼高,看看這些人,都是本色出演
    《走向共和》為什麼評價如此之高?看看這些人,都是「真人」出演!《走向共和》是一部非常優秀的歷史劇,雖然僅上映一次便被冷藏,但並未掩蓋其優秀的光芒。目前,《走向共和》豆瓣評分9.7分,在電視劇排行榜上跟《大明王朝1566》並列第一。那麼作為一部十幾年前的電視劇,當年收視率又那麼低,為什麼評分還這麼高呢?一方面,《走向共和》這部劇寫的是晚清到民國的這段歷史,正所謂「三千年未有之變局」。
  • 《巡迴檢察組》:其實是半部懸疑刑偵劇,外加半部《監獄風雲》
    《巡迴檢察組》【《巡迴檢察組》:這其實是半部懸疑刑偵劇,外加半部《監獄風雲》】 《巡迴檢察組》原來的劇名是《人民的正義》,一是原來就是要把它當成《人民的名義》的續集來打造,二則是劇中確實有「人民的正義」這句臺詞。
  • 從走向共和到大明王朝:黎叔已經不生氣了
    《走向共和》播出後,有報紙刊登了《電視劇為政改鳴鑼開道》的文章,而《大明王朝1566》首播那年,又有雜誌寫「以歷史劇資治」。張黎當時的回應是:「為什麼弄歷史正劇?如果連『資治』的效果都達不到的話,不妨去戲說。」
  • 9部十月開播電視劇,終於等到來,鬥羅大陸、半是蜜糖半是傷都在
    第三部:《半是蜜糖半是傷》主演:羅雲熙、白鹿《半是蜜糖半是傷》是一部甜寵職場劇,講述了患有重度眼淚過敏症的江君,多年後重遇青梅竹馬袁帥的故事。羅雲熙飾演的袁帥是一位毒舌傲嬌又霸道的總裁,看似高冷無情,實則可愛溫暖。而白鹿飾演的江君表面上是職場女王的形象,但實則是一位溫柔的小女生。她與羅雲熙的袁帥將軍組合也是CP感十足。預告片中兩人從清純校園戀情到攜手走入婚姻殿堂,經歷了十多年終於修成正果,相信這部小甜劇一定會非常好看。
  • 《走向共和》為什麼被奉為神劇?看看這些角色,都是「真人」出演
    《走向共和》為什麼評價如此之高?看看這些人,都是「真人」出演!
  • 熱度最高五部劇:《半是蜜糖半是傷》靠後,第一豆瓣高達9.1
    近日,從某瓣頁面數據顯示,當前熱度最高五部劇分別是(從左至右):9.1分的《沉默的真相》;8.9分的《在一起》;以及7.7分的《本宮今天不加班》、7.5分的《風犬少年的天空》,7.7分的《半是蜜糖半是傷》。下面,筆者就榜單五部電視劇給大家做個簡單點評,劇荒的你可以選擇收藏。
  • 《半是蜜糖半是傷》編劇太會了,24集片段惹熱議,羅雲熙暖人心
    時至10月中旬,多部熱播國產劇陸續收官,與熒幕前的觀眾說再見,包括「全員BE」的《親愛的自己》,以及《盜墓筆記重啟》等等,與此同時還有不少新劇播出過半,劇情進入白熱化階段,其中就有我們接下來要說到的國產甜寵大作《
  • 前半部分顧佳受寵,後半部分鐘曉芹受寵,王漫妮主角光彩黯然
    01這部電視劇的前半部分,編劇在顧佳這個人物上用了很大的筆墨,把女人的所有優點都集中在了她身上。給了她漂亮的臉蛋,給了她左右逢源的情商,給了她超乎常人的智慧,給了她妻子的溫柔賢惠,給了她女強人的果敢堅毅,給了她為人母的慈愛,給了她為人女的孝順。
  • 豆瓣7.7分,《半是蜜糖半是傷》真的是部爛劇麼?
    01劇作本身談是不是部爛劇,首先我們要面對的是劇作本身。《半是蜜糖半是傷》是由白鹿、羅雲熙主演的愛情劇。無論是美食戀愛輕喜劇《我,喜歡你》,還是《心動的瞬間》,它們的播放量和熱度都獲得了不錯的成績。而《半是蜜糖半是傷》作為新劇,雖未擺脫邊工作邊戀愛的俗套劇情,但和以往的愛情劇相比,它的劇情設計突破了現有模板,瞄準了話題性更強、熱度更高的金融領域,這一設定也令人耳目一新。
  • 《走向共和》:一部真正走向神壇的歷史劇
    筆者是一個非常喜愛觀看歷史題材電視劇的人,作為一個歷史題材影視劇的愛好者,我曾經光看過許多部歷史劇,但是近幾年來我已經不太喜,著重看歷史劇,因為現在根本就沒有以前意義上的歷史劇。今天,筆者只是想回憶一部很老很老的電視劇歷史題材的電視劇《走向共和》。開始是即巔峰——這個讖語能否打破?筆者並不是專業的影評人和電視劇評論員,我只能將我觀看電視劇時的主觀感受和內心想法直白的說出來並不能去從專業的角度去評價這部電視劇整體藝術的高低。
  • 前半部笑,後半部哭,細思極恐的《美麗人生》
    十年前看這部電影,為裡面的愛情感動,十年後再看這部電影,情感已經轉移到了深沉的父愛上。
  • 《半是蜜糖半是傷》有第二部嗎 半是蜜糖半是傷2是原班人馬嗎
    《半是蜜糖半是傷》剛開播沒幾天,熱度就非常高,該電視劇導演今日發博文似乎透露有第二部的希望,這讓劇粉激動了,那麼,《半是蜜糖半是傷》第二部是原班人馬嗎?  《半是蜜糖半是傷》有第二部嗎  《半是蜜糖半是傷》雖然剛開播不久,但熱度非常高,在網上的討論還是比較多的,據悉愛奇藝站內熱榜破8000是非常好的數據。
  • 半是蜜糖半是傷有第二部嗎 半是蜜糖半是傷2是原班人馬嗎
    《半是蜜糖半是傷》剛開播沒幾天,熱度就非常高,該電視劇導演今日發博文似乎透露有第二部的希望,這讓劇粉激動了,那麼,《半是蜜糖半是傷》第二部是原班人馬嗎?《半是蜜糖半是傷》有第二部嗎《半是蜜糖半是傷》雖然剛開播不久,但熱度非常高,在網上的討論還是比較多的,據悉愛奇藝站內熱榜破8000是非常好的數據。
  • 《半是蜜糖半是傷》和《我喜歡你》撞檔,兩部甜寵劇,你喜歡哪部
    《半是蜜糖半是傷》和《我喜歡你》正在熱播,從內容上看,它們都是「甜寵劇」,給觀眾餵甜甜的狗糧,相比之下,這兩部劇你更喜歡哪部呢?導演非常實在,他告訴白鹿:因為沒有錢,白鹿的自黑後,讓更多網友主動了解《半是蜜糖半是傷》。從更新的劇情上看,《半是蜜糖半是傷》絕對是甜寵劇,提到「甜寵劇」,大家還會想到正在熱播的《我喜歡你》,這部開播後,林雨申憑藉傲嬌總裁路晉,吸引到一大批忠實粉絲,我們可以用快速走紅來形容他。
  • 走向共和:一部無懈可擊的歷史大劇
    然而,革命的速度卻更快,武昌起義(1911)的成功使得清廷迅速奔潰,孫中山在南京建立民國(1912),在南北議和(1912)過程中,袁世凱以迫使清廷退位的代價,換來了民國大總統。在袁世凱當大總統期間,發生著名的「宋教仁遇刺案」(1913)。後來,袁世凱在楊度、袁克定等人的鼓動下稱帝(1915),僅83天後退位,不久後因尿毒症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