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共和》前半部精彩,後半部惡俗,只因演員編劇都換了!
據說豆瓣上的評分中,歷史劇得分最高的是《走和共和》,有9.7分之高,和《大明王朝1566》並列榜首,而著名的《三國演義》和《雍正王朝》都屈居其下。《走向共和》看了很多遍了,精彩程度確實非同一般,王冰的李鴻章、呂中的慈禧太后以及孫淳的袁世凱這三大主要角色光芒四射,足以幫助《走向共和》成為經典中的經典。
當然,演藝這個東西,本身就沒有客觀的評價標準,是個見仁見智的問題,蘿蔔青菜,各有所愛。同樣是豆瓣,《雍正王朝》居然和《康熙王朝》的得分一樣,這是件讓兩劇的擁躉都無法接受的事情,雍正迷會說《康熙王朝》充滿低級錯誤只會歇斯底裡大喊大叫,康熙迷會說《雍正王朝》全是權謀絲毫沒有封建帝王君臨天下的氣度……兩劇都喜歡的人不是沒有,但數量肯定不多。
但不知道有沒有人注意到,類似題材的兩部電視劇,肯定有喜歡這一部的,也有喜歡那一部的。比如上文提到的《康熙王朝》與《雍正王朝》,又或者新三國與老三國的對比,新水滸與老水滸的對比,新紅樓與老紅樓的對比,各自都有各自的粉絲,這是極其正常的事情。但有沒有對同一部戲的上下兩個部分有著截然不同的評價的?恐怕很少。
很少,不代表沒有,比如《走向共和》就是這樣一部的歷史大劇:前半部分異常精彩,令人如飲醇酒,後半部分則特別惡俗,說味同嚼蠟已經很客氣了,完全有一種吃了蒼蠅的感覺。我們可以這樣簡單劃分一下《走向共和》的前後部:慈禧太后活著的時候是前半部,她去世之後是後半部。
總體而言,前半部分拍得非常成功,老藝術家王冰塑的李鴻章絕對是可以在演藝史上大書一筆的角色,一個精明、幹練、老成又對清王朝忠心耿耿的裱糊匠形象被他刻畫得有血有肉,異常飽滿,相比之前的李鴻章形象,王冰的飾演有了巨大的突破;同為老藝術家的呂中的慈禧太后同樣精彩,這一版本的慈禧太后,既有自私一面,也有溫情的一面,既有狹隘的一面,又有豁達的一面,也把這個複雜的老太太演得很接地氣,比起來,之前的慈禧太后,被演成了一個政治符號,而非一個活生生的人;《走向共和》中戲份最足的是孫淳的袁世凱,個人感覺對於角色的拿捏上,他不如王冰和呂中那樣駕輕就熟和信手拈來,但已經是非常不容易了,這個角色的塑也算是很成功。
可以說,上述三位演員為《走向共和》的成功做出的貢獻是無可替代的,至少佔據了三分之二。當然這樣說並不是抹煞其他演員的功勞,比如光緒皇帝、盛宣懷、翁同龢、康梁師徒、榮祿、慶王奕劻、伊滕博文包括孫文等次要一些的角色,藝術家們都奉獻了精彩的演技,雖然不能說十分完美,比如張之洞的外形完全不像,載灃完全不是電視劇裡那個飛揚跋扈的醇親王等,但瑕不掩瑜,整個戲給個99分並不過份。《走向共和》憑藉前半部,足以在中國歷史劇的發展史上,佔據極為重要的地位。
但是,非常可惜,有這樣一個極其出色的開頭,《走向共和》的後半部分,卻將整部戲的檔次嚴重地拉低了。主要原因就是在後半部中,出現了兩個不尷不尬的角色,一個是男的,文質彬彬的參議員羅文,另一個是女的,自以為是的田沫。應該說,這是《走向共和》中兩個最欠揍的人物,完全不知道編劇把這樣兩個人硬塞進來是何用意,不僅極大拖慢了整個戲的節奏,還使本來是歷史劇的《走和共和》演成了情節冗長節奏拖沓的都市劇。
當然,在前半部中,也出現了不少虛構的人物,或者說虛構的情節,比如一開場就出現的袁世凱的如夫人沈氏、被送給李鴻章的小紅、和李傅相一起吃飯的孫文等,但從來沒有像這一對男女這樣令人感覺到突兀。兩個人中,為人相對儒雅低調的羅文還好一些,自以為是的田沫則到了令人生厭的地步。
突然想起了有一部著名的狙擊題材的電影,忘了什麼名字了,阿富汗的美軍士兵和當地塔利班武裝分子的槍戰中,非常不合時宜地加入了一個女記者,是某個海軍上將的侄女,非要到前線去和戰士們並肩打擊恐怖分子,最後居然極其熟練地拿起武器,成了一個比男兵更堅定的戰士。這個女記者說話的語氣、自以為是的態度和田沫的相似度達到了90%。所不同的是,《走向共和》只是因為田沫的存在被拉低了檔次,而那個狙擊手題材的電影是一部徹頭徹尾的爛片。在此我就不說這部爛片的名字是《狙擊手:特別行動》了。
為什麼同一部電視劇《走向共和》,前後竟有如此大的差距?一個極其精彩,一個十分惡俗,一個很贊,一個很爛,好長時間裡我都沒有找到答案。單純把原因歸結到演員身上是不客觀,也是不公平的,儘管這兩個演員演得不好,演田沫的那個女演員更可以說是演得很爛,但我想,裡面應該有更深刻的原因。
我曾經很著迷於一部在中國影響極大的劇《我愛我家》,這是中國第一部情景喜劇,長達100多集的電視中,有著太多的經典,但是,一個人的出現,讓這道美味的菜裡像掉進了一隻死老鼠,這個人就是孟朝陽,可以說,凡是有孟朝陽的戲,在《我愛我家》中幾乎都算是挺爛的。
那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了羅文和田沫的出現呢?孟朝陽的出現是因為梁天飾演的賈志新要到海南,為了找一個和賈志新有點類似的角色,才硬塞了孟朝陽進來。那麼,是誰把羅文和田沫塞進了《走向共和》呢?
這個迷底是被無意中解開的,在一個偶然的機會,得知了《走和共和》前後兩部分的編劇不是同一個人!清末是一個人,民國是另一個人,原因一下子全清晰了。關於編劇,其實長久以來我們對他的重要性都嚴重低估了,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劉和平被稱為中國第一編劇,他的筆下出了很多精品,經典之一就是《雍正王朝》,劉和平編劇的電視劇,多是精品;另一個例子是朱蘇進,他的幾部戲也相當經典,如《三國》、《太平天國》以及《康熙王朝》,裡面也有太多的名言,最著名的如「我孝莊」、「袁紹就是扶不起的阿鬥」、董卓的「樂不思蜀「等……
其實細品一下,《走和共和》的後半部分比起前半部分來,要差得多,原因固定有演員部分的,特別是演技最精彩的「李鴻章」和「慈禧太后」都死了,但編劇功力的差距才是導致這種不同的主要原因。
這也正可以解釋為什麼前半部中那麼多的虛擬人物和虛構情節,但讓人接受起來沒有難度,毫無違和感;後半部分兩個戲份不少的羅文和田沫,卻使整個戲變了味。也有人會說,《走向共和》前半部分好寫,因為就三個主要人物,李鴻章、慈禧太后和袁世凱,而到了民國,人物一下子多了起來,人物刻畫難度加大。好吧,這也算是一個原因吧,但你自己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