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共和》臺前幕後再回首:老戲骨孤獨逝去,歷史劇走向何方

2020-09-06 暴雨將至



1997年,歷史劇《雍正王朝》創造了當時央視最高的收視紀錄,但是,主創們覺得沒拍過癮。兩年後,他們又聚到了一塊兒,用4年時間打造了一部至今仍被很多觀眾津津樂道的電視劇。

這就是評分9.7的國產第一歷史劇《走向共和》。

1 前傳

《雍正王朝》大獲成功後,它的製片人劉文武辭去了海南出版社的工作,來到北京成立了一家文化公司,計劃再做一部在內涵和思想上都超過《雍正王朝》的電視劇。和朋友討論時,他確定了創作方向,拍清末民初,因為這是中國幾千年歷史上變化最複雜最豐富、變革最大的時期。

劉文武找來編劇盛和煜和張建偉,盛和煜負責晚清部分的劇本創作,張建偉負責民國部分的創作。三個人在讀了近6000萬字與晚清民國有關的歷史資料以後,確定了電視劇的主題:找出路,與之相對的,《雍正王朝》的主題則是:當家難。

由於題材的敏感性,劇本每寫完5集,都會馬上送呈專家審讀,提出的意見及時被反饋到編劇手上,經過4次重新修改以後,劇本終於獲得通過。

一劇之本確定後,劉文武請來《雍正王朝》的藝術總監、著名攝影師張黎擔任導演,他擔任攝影的影片有《紅櫻桃》《橫空出世》《一聲嘆息》《大腕》等,《走向共和》是他第一次當導演。


張黎


張黎進入劇組後,跟編劇同吃同住,寫了1100多個人物傳記,最終濃縮成電視劇中和觀眾見面的130個人物,選演員的標準是:不重名氣重實力。所有入圍演員全部試戲,誰好用誰。

選定的演員當中,可能除了張之洞外形不太像之外,李鴻章、慈禧、孫中山、康有為,包括段祺瑞都很形似。

其中,《走向共和》對李鴻章、慈禧、袁世凱和孫中山四位歷史人物的「顛覆」性塑造,引發了從歷史學者到普通觀眾的熱議。


2 「顛覆」李鴻章

《走向共和》的李鴻章出場年齡70歲,為了找到年齡相仿,表演功力深厚的老戲骨,編導進行了全國海選,最終確定了有青藝四大天王之稱的69歲演員王冰。



王老爺子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北京話劇舞臺上的風雲人物,演過《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的保爾-柯察金,還演過蔡鍔,對清末民初的這段歷史很熟。

改革開放後,身體不好的王冰20多年沒有再演戲,因為這部《走向共和》,王老爺子重出江湖,跟著劇組拍了七個月的戲,一直沒離開過。

電視劇播出後,李鴻章的形象引發熱議,廣大觀眾心中的都有個問號,怎麼和我從小到大學的歷史不一樣呢?中學歷史老師也嘀咕,「講到甲午戰爭時,學生問我,慈禧和李鴻章到底是好人還是壞人?」


個別網友則質問導演和編劇,「李鴻章突然變成了愛國者,那以後汪精衛、秦檜之流會不會也變成愛國者?」

而歷史學界卻有不同看法,歷史學家雷頤說,研究者對李鴻章的新看法在八十年代就提出來了,但這種觀點一直沒有擴展到學術界之外。他很欣慰《走向共和》敢於拍出新的歷史觀。

編劇盛和煜在寫李鴻章的戲份時,曾數度落淚,他說「有一次在寫李鴻章忍辱負重赴馬關談判的那段時,我寫著寫著就哽咽了,老半天才平息情緒」。

在劇中,李鴻章在籤訂《馬關條約》的時候,沒有讓本該籤字的慶王爺籤,他說,「你還年輕,路還長,你籤下去會留下萬古的罵名,還是讓我來。」說完,他在條約上寫下了自己的名字。


王冰自己也說,他小時候就認為李鴻章是賣國賊,但進了劇組看到大量史料後,逐漸融入了這個大清裱糊匠的角色,「這個人物很複雜,有他的錯誤和局限性,我演完以後我很想能有一本專門寫李鴻章的戲,包括從他年輕時候開始為清朝服務,幹了一些錯誤的事,鎮壓太平軍,鎮壓捻軍,這些都是不對的,但是作為當時的人物,在閉關自守封建社會的底下,他想幹一點事業,雄心勃勃,這樣一個人物還是有著傲氣的,因為我已經七十多歲了,所以身體不是太頂得住。」


為了演好李中堂,王老爺子把一生的感情都調動起來了,劇中被罷官後的失落心理,就出自他中年時的牛棚經歷,王老爺子說,他給自己的表演打八分。

2012年,王冰駕鶴西去,各家媒體竟無一報導。幾天後,在《大明王朝1566》裡扮演楊金水的演員王勁松發了一條微博,「驚聞,無語,難過,竟錯過相送。」

3 「還原」慈禧

慈禧一角由北京人藝的著名演員呂中扮演,她當時剛退休,一直活躍在話劇舞臺上。呂中的突破是把慈禧從狠毒兇殘的魔頭形象還原成了一個女人和政治家,導演張黎說,「如果慈禧只是一個陰險的女人,根本不可能統治一個國家長達47年。」



呂中自己對慈禧的理解是,「我覺得她的經歷從選妃進宮,受到皇上的寵愛,又為皇上生了兒子,後來又做了太后,然後又讓光緒做了皇上,三次垂簾聽政,一共47年。她的閱歷,首先說明她是一個有能力的、有智慧,很有政治頭腦的女人,我覺得她是一位政治家。」

對於網友「你演的慈禧太善良」的質疑,呂中這麼回答,「我只不過把她人性化了,她處在一個特殊的歷史背景前提下,她是封建統治政權和親情融合在一起的,因此她很複雜,她有親情的一面。親情和善良不是一個概念。」


呂中演了七個半月的慈禧,在寒冷的冬天,她在寬大的戲服下面穿了好多件棉毛褲和棉背心,幾經折騰才進入角色,把慈禧的局限性和敗掉江山的心虛表現得淋漓盡致,可以說在此之後,誰來演慈禧都繞不開她這座高山。

4 「再認識」袁世凱

誰都沒有想到,袁世凱這個角色會讓外形帥氣的孫淳來演,他自己都對張黎說,「你膽子可真大,敢找我演袁世凱」。


孫淳進入劇組後,張黎每天盯著他增肥,吃了幾碗麵條都有人數著。有天早上,孫淳發現脖子後面長出了一塊肉,把自己高興壞了,一稱體重,胖了近30斤,這塊肉直到今天也沒減下來。

孫淳對袁世凱的理解是「亂世梟雄,治世能臣。他一生謹慎,但最後為稱帝落得一身罵名,融槍桿、政權、謀略、機遇為一身。」


為了演好袁世凱,孫淳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看了不下十本傳記,即使過了很久,他在回答網友有關袁世凱給天津做了哪些貢獻時,仍然能脫口而出劇中的臺詞,「八國聯軍損毀的四面城基地已建起了有軌電車,白河一帶架起了電線電話,我大清的郵政樓正在加緊施工,即將發行首枚大龍郵票,開灤煤礦也已經正式啟用。北洋軍隊從原有的三鎮擴建為六鎮,正在加緊訓練。我大清自建的京張鐵路籌備工作已經啟動,臣保舉候選道詹天佑先行勘察並已任命其為總工程師……」

演完袁世凱,孫淳大病了一場,但他心裡很踏實,他知道自己終於有一部作品放在這兒了。

5 「親和」孫中山

《走向共和》播出後,馬少驊被認為是最像孫中山的演員,不是廣東人的他為了劇中的一場戲,聽了半年的粵劇。他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曾經有過出演孫先生的機會,但因為年紀太小錯過了。


馬少驊對孫先生的理解是親和及透明,「我在創作這個人物的時候,儘量把他演透,孫中山的孫大炮這三個字我的理解是敢說話,敢說真話。因此我在創造這個人物的時候,儘量不要演成那種城府很深,我儘量演的透明一點,也許生活中這樣的人不是很招人喜歡,但是我想要這樣。」


在59集的拍攝中,導演張黎沒動過攝影機,唯一一次扛起機器拍就是為了馬少驊。劇中孫先生有四次讓人難忘的演講,馬少驊在拍這四次演講時,都動了真心,甚至拍完後徹夜不眠。


讓觀眾印象最深的,就是最後一集裡那場已成傳說的演講,拍攝時,張黎特意走到他跟前說「不著急,記不住慢慢來」,過了一會兒,馬少驊說,「我準備好了」,然後一氣呵成地拍完了。


多年後,他仍對這場戲念念不忘,「我很平靜,極其平靜,但是血液是激動的,《走向共和》播完了,如果觀眾們覺得某些章節能給他們的心靈有那麼一點點震顫的話,我就謝天謝地了。」

6 走向何處

1999年3月籌劃,2001年10月開拍,2002年7月停機,一部《走向共和》,拍了九個月。期間,劇組踏遍了大江南北,民國戲在上海拍攝,日本戲在廣東中山完成,戰爭戲則在青島尋景,為了追求真實效果,還動用了大批軍艦還原甲午海戰的悲壯場面。

張黎很懷念那段日子,他記得王冰在冬天大病了一場,瘦了十多斤,但還是趕回劇組堅持拍完,在火車站拍攝李鴻章的最後一場戲時,劇組一百多位工作人員都去現場給王老爺子加油,順利拍完最後一個鏡頭後,全組人都像導演一樣大喊一聲「過」。

一轉眼,已經過去了17個年頭,導演和演員走過了一個又一個片場,之後的歷史劇卻不知走向了何處。

相關焦點

  • 走向共和:一部無懈可擊的歷史大劇
    《走向共和》秉承公正、寫實的態度,導演組篩選演員之良苦用心,演員演繹展現之一絲不苟,以及後期製作的精益求精,均堪稱嘔心瀝血,因而一經播出,即成為最無懈可擊的影視作品。由於種種原因,《走向共和》的播放量並不多,何況其首播年份特殊;然而,但凡用心看過這部劇的,一定會為止震撼,甚至些許引以為傲。
  • 《走向共和》:一部真正走向神壇的歷史劇
    即使是最近炒的很火熱的《大明風華》,在筆者這個資深歷史影視觀看者看來,也不足以與當年那些歷史劇相提並論,也許是明代離當代中國太近的緣故,筆者觀看時已經找不到歷史的那種厚重感與滄桑感,看到的是唯美的畫風瀰漫著彩色虛假的場景,令筆者不堪足觀。對於《大明風華》筆者並沒有看多少集,也不好過多評論。今天,筆者只是想回憶一部很老很老的電視劇歷史題材的電視劇《走向共和》。
  • 推薦歷史電視劇《走向共和》
    今天給大家推薦電視劇《走向共和》。這部電視劇拍攝於2003年,拍攝完成後就在央視播出,但只在央視播出了幾集就被禁播了,原因眾說紛紜。
  • 《走向共和》打疼了誰的臉?
    從《走向共和》到《大明王朝1566》《人間正道是滄桑》,長於「宏大敘事」的導演張黎完成了自己的風格化表達,並一再展示出在群像塑造上的深厚功力,借那些亦正亦邪、難以用簡單的「好壞」來形容的主角們對歷史的發問,帶觀眾陷入思考。
  • 歷史上的今天 | 從帝制走向共和
    歷史上的今天 | 從帝制走向共和 2020-10-11 16:3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走向共和:歷史進程中的真與假
    我將《走向共和》與同一導演製作的另一部歷史劇《大明王朝1566》稱為中國電視劇的「雙子星」,這兩部劇在中國電視劇領域,可以說前無古人,甚至後無來者。該劇的導演張黎也憑藉這兩部劇穩坐國產劇第一導演的地位,他還導演監製了很多膾炙人口和風靡的電視劇,比如《雍正王朝》、《人間正道是滄桑》等劇目。均獲得高度評價,這些作品在豆瓣上評分均超過9.0,尤其是《走向共和》和《大明王朝1566》兩部評分更是高達9.7!
  • 《走向共和》這部電視劇有哪些歷史錯誤?
    我們從一開始就要求自己,以歷史唯物主義為指導,以史學成果為依據,特別重視近20年的新成果、新結論。」這位總策劃還說, 為什麼要「走向共和」,實際上直到現在為止我們仍在大步走向共和。你問《走向共和》好在哪,我想第一,把這個戲的主題點出來了。第二,把戲的主線貫穿起來了。第三,它是「現在完成進行時」,我們一直走到現在,還在走,人們在讀「走向共和」這四個字的時候,就是想我們現在是不是在走向共和。
  • 中國最優秀歷史劇《走向共和》,為何央視僅播放一次,再不復播?
    當然,這兩部劇的投資很大,老戲骨雲集,但可惜的是,收視率並不高,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歷史劇受眾不多,另一方面劇情也過於隱喻,老百姓看電視圖個樂呵,並不願意過多去思考劇情背後的故事。再加上尺度較大,基本都是首播之後,再無復播,從而受眾較小,收視率不足。但,收視率低,並不代表這兩部劇不好,群眾的眼光是厚道的,這也是為什麼這兩部劇能長期霸佔排行榜榜首的原因。言歸正傳,《走向共和》展現的歷史主要包括,甲午中日戰爭、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八國聯軍侵華、辛亥革命、清帝退位、民國成立、袁世凱稱帝、二月革命、張勳復闢等。
  • 《走向共和》:電視劇中的《霸王別姬》
    這就是——《走向共和》 它是許多人心中最偉大的國產歷史劇,沒有之一。豆瓣評分逆天9.6!常年佔據國產電視劇NO.1。在它面前,《紅樓夢》都要往後挪一挪。這部劇的故事,始於慈禧太后興造頤和園,終於孫中山建立民國。其中經歷了洋務運動、中日甲午戰爭、戊戌變法、辛亥革命等一系列中國近代史上最重要的事件。橫跨中國近三十年的歷史,堪稱史詩級作品。
  • 盛名之下,其實難副:被過譽的神劇《走向共和》
    《走向共和》在豆瓣上打了9.7的超高分,平心而論,如果只論人物塑造,這個分數並不為過。這部劇和清末電影/電視劇最大的不同是對慈禧、孫文、袁世凱等幾個人物的塑造,脫離了臉譜化。在劇中我們能看到常被貶低為禍國殃民的慈禧太后在自己的統治不被危害時,對洋務、對新政也有開明的一面。
  • 盛名之下,其實難副:被過譽的神劇《走向共和》
    《走向共和》在豆瓣上打了9.7的超高分,平心而論,如果只論人物塑造,這個分數並不為過。這部劇和清末電影/電視劇最大的不同是對慈禧、孫文、袁世凱等幾個人物的塑造,脫離了臉譜化。在劇中我們能看到常被貶低為禍國殃民的慈禧太后在自己的統治不被危害時,對洋務、對新政也有開明的一面。
  • 再看《走向共和》
    拍攝於2003年的鴻篇巨製《走向共和》,無論從哪一方面來看都是經典裡的經典,無論是劇本的深度、導演的高度以及演員的表演都是走向巔峰之作,看得人驚心動魄的同時,也對這段波瀾壯闊的歷史產生了深深的思考!,為何甘受其辱,俯首稱臣於慈禧、榮祿之下,終大失晚節,被釘在歷史恥辱柱上。
  • 《走向共和》為什麼被禁?
    今天給大家來說說《走向共和》,這部電視劇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李鴻章了,看完劇,讓我最崇拜的就是李鴻章李中堂。歷史人物李鴻章本尊《走向共和》中李鴻章劇照記得在學校的歷史課本上,關於李鴻章的歷史介紹並不多,以致於對李鴻章的印象只停留在他創立了北洋水師和籤了《馬關條約》《辛丑和約》被安上賣國賊的歷史罪名。
  • 《走向共和》17年,只有它,敢與《大明王朝1566》叫板
    最近,電視劇市場上劇目倒是不少,硬職場劇,都市情感劇,懸疑劇,軍旅劇應有盡有,但是唯獨古裝歷史劇卻少之又少,剛剛播出的羅晉、李一桐、黃志忠《鶴唳華亭》也僅僅只是之前的未播戲份而已,算不上一部真正的古裝劇。作為喜歡古裝劇的小編,無奈翻翻此前的老劇看看,權當溫習經典。
  • 《走向共和》為什麼被奉為神劇?看看這些角色,都是「真人」出演
    《走向共和》是一部非常優秀的歷史劇,雖然僅上映一次便被冷藏,但並未掩蓋其優秀的光芒。目前,《走向共和》豆瓣評分9.7分,在電視劇排行榜上跟《大明王朝1566》並列第一。那麼作為一部十幾年前的電視劇,當年收視率又那麼低,為什麼評分還這麼高呢?一方面,《走向共和》這部劇寫的是晚清到民國的這段歷史,正所謂「三千年未有之變局」。
  • 走向共和劇組:一群「戲精」的瘋魔之作,多位老藝術家已離世
    《走向共和》,一部已然成為國產劇中一顆璀璨明珠的殿堂級作品。談到兩者,少有不豎起大拇指的。從收視率方面來看,《走向共和》其實是慘澹的,在2003年央視黃金時代播出,收視率僅為3.1%,連央視黃金時段的基準線都沒有達到。
  • 應該如何評價《走向共和》?
    《走向共和》肯定有很多問題,很多硬傷,甚至是認知上的謬誤,確實需要反省和揭露。但就價值與影響而言,這樣一部劇首先要與當時和此前的同類型劇相比:看看它有哪些突破,有哪些前人受種種局限未能觸及的領域,有哪些同樣因為研究有誤造成的大眾認知錯誤,有哪些因為宣傳需要硬性塑造的人物臉譜,有哪些時過境遷後可以多維拓展的歷史思考。也就是引領人們對既有的歷史知識和觀念加以反思,有裨於將來。
  • 《走向共和》走向共和
    但如果要說歷史的真實,我會毫不猶豫的選擇這部電視劇。但顧全大局去爭取本來敵視他的南洋大臣張之洞;視滿朝的非議詆毀如過耳雲煙;馬關和談時盡其所能與日本人周旋(看過的朋友可能都知道,他甚至把自己在日本被刺後治療所需的醫藥費都當作籌碼,他與伊藤博文討價還價那一段拍得最為震撼,當然,也最讓每個國人痛苦);戊戌變法時聰明地自保赴歐考察而不參與帝後之爭;義和團運動時一言看破慈禧意圖而聯合張之洞不奉上命,力求東南自保以為國家保存實力;但在籤訂辛丑條約這種找罵不討好的差事找上頭時又走向前臺與列強周旋
  • 《走向共和》編劇執筆,劇版《決勝時刻》開拍,唐國強再演領袖
    ,其擔任編劇的《恰同學少年》《走向共和》都是國內影視作品中的頂級作品。以《走向共和》為例,劇情紮根於歷史,著眼於大時代下的風流人物,勾畫了清末民初的眾生相,以史詩般的藝術筆觸全景式地呈現了中華各民族人民推翻帝制、走向共和這一波瀾壯闊的艱難歷程。
  • 電視劇《走向共和》評析
    《走向共和》在豆瓣上打了9.7的超高分,平心而論,如果只論人物塑造,這個分數並不為過。這部劇和清末電影/電視劇最大的不同是對慈禧、孫文、袁世凱等幾個人物的塑造,脫離了臉譜化。在劇中我們能看到常被貶低為禍國殃民的慈禧太后在自己的統治不被危害時,對洋務、對新政也有開明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