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亡於小冰期?氣象學家:明朝冬天頻打雷,違反氣象規律,詭異

2020-11-19 騰訊網

在柴靜和丁仲禮院士地訪談中,丁院士的一番話振聾發聵:地球不需要人類的拯救,人類只是在拯救自己。地球經歷過很多更極端地環境,剛誕生時遍地都是巖漿與噴發的火山,曾有過下了兩三百萬年的大雨,也曾氣溫升高到完全融化掉南北兩極的冰面。

所以人們對於環境的關心歸根結底是在關心自己,而環境也對人類的社會活動影響深遠,就有論調認為明朝亡於小冰期。

冰川時期

地球的氣溫並不平穩,經常會出現原因不明的劇烈上升或者飛速下降,比如「古新世始新世極熱事件」,造成大量生物滅亡,又比如早古生代大冰期。除了這種將整個地球物種分布重新洗牌的氣候事件外,大大小小的其他事件也在接二連三的上演。

儘管我們的歷史書上並無筆墨,但竺可楨先生曾對此方面有過研究,從殷商末期到西周初年,從三國到西晉,從唐末到北宋初年,還有明末清初,分別對應著四次小的冰河期。

似乎冥冥之中自有天定,這四次冰河期也都對應著四次朝廷動蕩。最近的便是明末清初的這一次。準確的講,第四次小冰河期是從元朝開始,直到清初結束,而最寒冷的時候恰好是明朝末年。

清朝的歷史學家談遷《北遊錄》中記載,1653年他從杭州出發,11月7日到達天津,18日運河結冰,無法行船。他在北京居住到1656年,那年3月7日,運河開凍,他乘船返回杭州。

談遷

由此可見,順治年間,運河每年封凍一百一十餘天,比上世紀50年代,天氣最冷的時候還要長。而在明末,崇禎即位後災情不斷,愈演愈烈,全國糧食產量急劇下降,百姓民不聊生,秦晉、河洛、齊魯、吳越全部出現大旱災。

《閱世篇》中就記載,原本江西的柑橘是皇家貢品,家家種植,可小冰川時期,橘子全被凍死,農民也不敢再種。更往南,連珠江三角洲這種向來溫暖之處,也遭遇了異常天氣,頻繁降雪,凍死牲畜。

提起天氣異常,氣象學家竺可楨還發現明朝冬雷陣陣,十分詭異,因為這與一般氣象規律並不相符。人類早期的社會活動中總結出了一些氣象規律,樂府詩也曾用「冬雷震震,夏雨雪」來表示事情發生的可能性極低

竺可楨

但是從竺可楨的研究裡卻發現,明朝的冬雷現象十分頻繁。之後,另一名氣象學家王寶貫,根據竺可楨的研究進一步深入,提出一個假說:冬天的雷雨是因為冷鋒對流旺盛,冷鋒對流本就較強,更容易造成雷雨。

而冬雷滾滾,則代表著當年氣溫驟降,糧食必然減產,再碰上朝廷無能,自然引發社會動亂,內憂外患。明末本就朝廷的式微,趕上降溫與旱災,糧食根本無法滿足社會需要。

更不幸的是,萬曆崇禎年間,旱災頻繁的後果是連帶著鼠疫也開始蔓延,這曾經在歐洲大肆屠殺的瘟疫,也在山西爆發,死亡人數可能達七百餘萬,人口下降百分之四十。只是看著這串數字來想像,就能感覺到當時的人間地獄,人人自危。

王寶貫

明朝到底死在誰手裡

明朝亡於小冰期自然不可靠。一個王朝的滅亡只能是因為自身的原因,從根子裡腐爛的制度與昏庸的君王和姦邪佞臣,而小冰期只是推波助瀾的手。

氣溫降低導致糧食減產,百姓忍飢受餓,同時氣溫的變化又引發了旱災,進一步導致糧食供應不足,而旱災又引發鼠疫,導致人去其四,人口大量虧空,再加上朝廷昏庸無能,導致損失一步步加大,最終傷筋動骨。

可哪怕是這樣,明朝也堅持到了1644年,還要加上崇禎好心辦壞事和吳三桂引清軍入關,這才導致明朝的滅亡。

吳三桂

甚至明朝的滅亡也不只能歸責於崇禎和吳三桂,這是前幾任皇帝將那些英明神武的先祖打下來的江山、積攢下來的底蘊都揮霍得差不多了,到了崇禎這一代已經積重難返,而且崇禎本人也並非雄才大略之人,明朝自然難逃一死。

換句話說明朝氣數已盡也沒錯,這氣數並非指八卦五行陰陽學說裡的氣數,而是指明朝後期的土地兼併十分可怕。權貴沃田千裡,百姓連個立錐之地都沒有,更重要的是權貴階層享有特權,可以免於向國家交稅,而農民沒了土地,更是無稅可交,國家財政如同無源之水,越來越少。

而吏治腐敗現象更是嚴峻,宦官想撈一把,大臣想撈一把,就連皇帝自己也想撈一把,從上貪到下,國家不亡才奇怪。就像孫傳庭所說:「權貴豪強、衙蠧學劣。」

內因與外因的辯證關係,內因是第一位的原因,是事物變化的根本因素,是一切發起。而外因則是第二位的,它會加速或者減緩事物的發展,而且,外因必須通過內因起作用。

明朝的滅亡,自身的腐朽是內因,正是因為自己的衰弱,才給了災荒外敵以機會,假如自己強盛起來,小冰河期雖然會造成麻煩,但絕不會直接導致明朝一蹶不振,最終坍塌在歷史的塵埃裡。

也許會捲土重來

氣候的變化並不會因為人類進入現代社會而終止,它依然在一刻不停的變化中。根據相關氣象學家的研究,30年,世界可能會進入一輪全新的冰河期。

歷史上那些王朝所遭遇的挑戰,又重新擺在人類面前。我相信,科技的發展使得人類更有能力來應對這一次的氣候現象。

但如今的世界局勢,又使得人類不止要面對氣候的變化,更多的是大國間的博弈。而今,隨著中國逐漸重回世界中心,和西方世界的衝突逐漸加劇。

就像明朝滅亡的原因並非小冰河期,而是自身的腐朽。在中美對抗逐漸常態化的時期裡,兩個如此體量的國家都不會被外力所擊倒,單獨外因能起到的作用是有限的。更需注意的是中國自身的內在問題,官員貪腐、網絡環境、意識形態高地的爭奪。

在過去的70年,中國締造了世界上的奇蹟,從一個險些滅亡的國家到坐穩五常位置的大國,中國前進的勢頭還沒有止住。在疫情遠未結束的今天,中國可能成為世界上唯一一個經濟增長成正數的國家,這是難得的成就,也是所有中國人都為之做出貢獻的成績。

在大步前進的同時,也要注意在快速發展的同時所留下的隱患,千裡之堤潰於蟻穴,在尖銳的國際局勢下,中國更要注意自身的建設,不能從內部破裂,更不能被別有用心的人操縱內部環境。

就像明朝沒有亡於小冰期,也沒有哪個王朝亡於一次氣候變化,他們都是死在了自己手裡,亡秦者秦也。當然,誰也無可否認氣象學家所指出的,明朝冬天頻繁打雷,違反氣象規律,舒適詭異的現象。

相關焦點

  • 改朝換代與明朝末年氣候劇變
    明朝亡於小冰期?氣象學家:明朝冬天頻打雷,違反氣象規律,詭異中國古代講究天人感應,天象有什麼異常,往往代表人間的秩序出現問題。皇帝必須迅速下罪己詔,改變統治方法,乞求上天的原諒,如若不然,輕則水旱蝗瘟,重則身死國滅。這種「天人感應」的說法乍看起來很荒謬,似乎不盡可信,但現代氣象學家通過研究發現,天象異常往往代表地球物理環境的變化,直接結果就是人類社會的變化。
  • 明朝小冰河時期
    歷史上,明朝小冰河時期指的是明朝末年以後、清代康熙年間以前),當時整個中國的年平均氣溫都比現在要低,夏天大旱與大澇相繼出現,冬天則奇寒無比,不光河北,連上海、江蘇、福建、廣東等地都狂降暴雪。明末清初《閱世編》、《庸閒齋筆記》,以及《明史·五行志》、《清史稿·災異志》等等文獻中都提到了這種奇特氣象。
  • 明朝小冰河時期,奇特的氣象
    在明末清初的《閱世編》、《庸閒齋筆記》,以及《明史•五行志》、《清史稿•災異志》等等的文獻當中都提到了這種奇特的氣象。      明朝小冰河期(LittleIceAge)所遭遇的一個冬天非常的寒冷,尤其是末期的1580-1644是最為寒冷的,因為在一千年裡也都是最冷的,同樣在一萬年裡也是同樣佔第二位的,因此在一百萬年裡也能排進6-7位,只是因為它是相當寒冷的,因此可以說自人類進入文明時期以來,這是最寒冷的一個時期。      明朝小冰河時期指的是明末清初整個中國的冬天都是奇寒無比的幾十年時期。
  • 大明朝滅亡時,世界各國都在幹什麼?清華教授:明亡不可思議
    作為古代中國封建歷史上的倒數第二個王朝,明代歷史一直是人們重點研究的對象,在明期間,先後經歷了洪武之治、永樂盛世和仁宣之治等盛世,之後又經過了弘治中興、萬曆中興,但最終還是在內外交困下,遺憾的退出了歷史舞臺,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自縊,明朝結束。
  • 明朝的滅頂天災大有名堂?地球的一次小「翻身」就讓明朝成炮灰
    要是說起大明朝覆滅的就是突然,在明朝末期的時候,國家內部呈現出的內戰不斷,官員之間的貪汙成風,國家因為內亂造成了很多土地都沒有得到很好的利用,每年都有很多良田變成荒地,本身這就是一個讓人十分的難以解決的問題,但是不湊巧的是,在最後的幾年時間裡,明朝的天災不斷,要是迷信一點的人一定相信這是天要亡大明朝
  • 為什麼有人說明朝亡於萬曆
    明神宗萬曆皇帝帝朱翊鈞是明朝第十三位皇帝,相對於其他幾位皇帝而言,萬曆皇帝可以說是一個知名度很高的皇帝,當然,他的出名源於偷懶和怠政。萬曆帝死後24年,清軍入主中原,明朝宣告了結束。而明實亡於萬曆這個觀點在某些方面來說還是有一定道理的。社會風氣轉變明朝萬曆時期,是整個明朝的社會風氣大轉變的時期,明朝的商品經濟發展很快,社會頂層在生活上越發奢侈。「今貴臣大眾,爭為奢侈,眾庶仿效,沿習成風,服食器用,逾僭凌逼。」
  • 從四個角度全面剖析明朝滅亡的原因
    這種情況歷朝歷代都存在,但是明朝後期卻尤為嚴重。當然,這一點並不是明亡的根本原因。  4、明朝中後期統治者的無為和荒誕。明神宗朱翊鈞貪婪荒誕,日日笙歌燕舞,為了一己之私大興土木,而明朝面臨的卻是各地農民的騷動和反抗,這也是很多學者口中"明實亡於萬曆"的原因。明熹宗朱由校作為一個被皇帝耽誤的木匠,對朝政不重視,最終給了閹臣魏忠賢弄權的機會,明朝也開始搖搖欲墜。  然而上面這些皇帝種下的苦果卻要由明思宗朱由檢品嘗。朱由檢執政期間,剷除閹臣,以己作責,勤儉治國,可惜無力回天,並沒能把明朝從深淵之中拉出來。
  • 氣象專家這樣說……
    伴著雨聲,天空雷聲滾滾,冬天打雷,俗稱「冬打雷」或「雷打冬」。城區雷聲陣陣雨濛濛冷暖對流 劇烈成雷冬天為什麼打雷?冬天打雷 易成雨雪資料顯示,民間通過對「雷打冬」現象長期而細緻的觀察,總結出「冬天打雷雷打雪」之規律,意思就是,冬天打雷說明空氣溼度大,易形成雨雪;民間還有「雷打冬,十個牛欄九個空」之說,意思是說,冬天打雷,暖溼空氣很活躍,冷空氣也很強烈,天氣陰冷,冰雪多,連牛都可能被凍死。
  • 明朝農民養出四十斤「公雞」,道士看後說一預言,不久明朝亡了
    在明朝末期,各類異象層出不窮。其中一件是就農民家普通的雞長到了40多斤,這種體型的雞放到如今都是難以培育出來的,而在古代,那可更是稀罕之物。農名為此十分得意,他沒有打算將雞殺了吃掉,而是好好圈養起來。農夫家裡出了巨型公雞的消息被街坊們知道了,一名路過的道士也趕來參觀,但是他看到這隻雞後告訴農夫這並不是雞,而是一種叫鷔的東西。
  • 明朝已亡,朝鮮君臣為什麼一想到萬曆、崇禎皇帝就流淚?
    惟仁者為能以大事小,是故湯事葛,文王事昆夷。惟智者為能以小事大,故大王事獯鬻,句踐事吳。以大事小者,樂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樂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國。《詩》雲:'畏天之威,於時保之'。"所謂「事大主義」,便是小國侍奉大國以保存自身的策略。這不僅僅是一種出於實力懸殊的無奈之舉,更多的是對中華文化的認同。
  • 不要說明朝亡於萬曆 始亡於嘉靖 明朝的滅亡從成化年間就開始了
    說起明朝的滅亡,清代學者在總結之時,提出「明之亡,非亡於崇禎,而亡於天啟,實亡於萬曆,始亡於嘉靖」的觀點,這個觀點的解讀主要是基於黨爭。從嘉靖朝開始,為了爭奪首鋪之位,張璁、夏言、嚴嵩、徐階、高拱、張居正等人拉幫結派,開啟了黨爭,以至於在萬曆、天啟年間愈演愈烈,為明朝的滅亡埋下伏筆。但是從經濟角度來看,明朝滅亡的根源應該要從明憲宗成化年間說起。
  • 為什麼《明史》上說,孫傳庭一死,則明朝就註定亡了
    既然如此,為何《明史》上還會說,孫傳庭一死,則明朝就註定亡了?到了崇禎年間,農民起義活動猖獗,孫傳庭為了救國救民,便主動請纓出任陝西巡撫,負責剿滅農民軍。當時農民起義軍的第一代首領闖王高迎祥,率領軍隊從湖廣來到陝西,打算從漢中進攻西安。孫傳庭主動請纓後,打算組建一支軍隊,到潼關鎮守,就上報朝廷請求撥軍餉。
  • 明朝敗亡,絕對不是孔有德部下偷了一隻雞那麼簡單
    關於明朝敗亡的原因,流傳著很多說法。有天氣說、土豆紅薯說、瘟疫說、甚至還有「偷雞說」….…這些學說,大多數都比較荒誕。就拿天氣說來講。小冰河這種天氣,不可能是區域性的。絕對不可能單單只影響到大明王朝,而後金和朝鮮卻絲毫不受影響。至於土豆紅薯說,那就更經不起推敲。
  • 明朝的精彩遠不止《明朝那些事兒》!
    譬如,書中在講明朝的滅亡的時候將「白銀貨幣」的短缺視為明朝氣數已盡的重要因素,而市場為何缺白銀?因為老百姓喜歡保存銀子,不拿去流通。乍一看,明朝白銀短缺似乎頗有道理。實際上呢?如果明朝政府不是大力推行「白銀貨幣」,城市鄉野的老百姓又怎會有機會去使用白銀、收藏白銀?
  • 一直喊全球變暖,又說地球2020年後進入小冰期,到底變暖,變冷?
    不過我相信你也看到過這樣的報導,說是目前的太陽即將進入「極小期」,開啟「冬眠」模式,由於太陽是地球光和熱的來源,所以地球也即將進入「小冰期」,並且有可能會持續30年的時間。看完後感覺有點懵,不是說全球變暖麼?為何又說要進入「小冰期」了?這是怎麼回事?那地球往後的幾十年到底是變暖還是變冷?首先我們說下什麼是「小冰期」?
  • 明朝人有多愛追求時尚潮流?看看明朝的服飾就知道
    雖說明朝建國時,明太祖朱元璋曾狠抓服飾問題,全國官民按各自身份,必須要穿「指定款」,戴錯一件首飾都可能是牢獄之災。但隨著明代紡織技術進步,各種紡織面料越發豐富,「西洋布」「高麗布」等海外面料大量湧入。十六世紀起,心學等思想的流行,讓明朝人的審美觀念也更自由。外加強大商品經濟打底,明朝的服飾文化,也得以突飛猛進。到了明朝中後期時,更是美到華麗轉身。
  • 又打雷了!「雷打冬,十個牛欄九個空」靠譜嗎?冬天打雷咋回事?
    今天是2020年的11月18日,早上一睜眼,就在手機上看到了網友發布的11月17日山東濟寧、菏澤、棗莊、滕州以及河南新鄉等地下雨又打雷的消息。而如今早已經進入了立冬節氣,於是有人又把那句「雷打冬,十個牛欄九個空」的農村俗語,翻出了故紙堆,在評論區你言我語地討論了起來。
  • 明朝那些昏君
    ,明朝給我的第一印象,明朝的歷史一共是276年,不算短,但荒誕皇帝特別扎堆,明朝的皇帝高達121年不上朝,佔了明史的一半時間,而且昏帝還是連載的,要不是明朝少有的好皇帝朱祐樘搞了個弘治中興,留了點家底,估計明史很有可能提前報銷。
  • 明朝滅亡在崇禎,梁啓超說:都怪毛羽健
    作為末代皇帝,崇禎還是非常有理想的,他希望自己成為大明的中興之主,讓大明在自己手上恢復往日的榮光,但是不管他怎麼努力,怎麼勤政,破敗的大明朝還是在他手上結束了。《中國歷史研究法》裡頭,梁啓超先生說了一句非常有意思的話:明亡於御史毛羽健。
  • 淺析明朝萬曆三大徵後的晚明局勢
    可以這麼說,明末以前,明朝的軍事總體來講是相當成功的,明朝積累的各種戰爭經驗應該是相當豐富的。大明萬曆二十年,掌握日本大權的豐臣秀吉命加藤清正、小西行長率軍從對馬攻佔朝鮮釜山,又渡臨津江,進逼王京(今漢城)。朝鮮國王李昖沉湎酒色、弛於武備,軍隊望風而潰。朝鮮八道幾乎全部淪陷。在這種形勢下,明廷應朝鮮之請,出兵援朝。十一月,戰爭基本結束。3次戰役雖取得勝利,但也使明王朝的人力物力遭受巨大損失,成為導致明代滅亡的重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