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朝換代與明朝末年氣候劇變

2021-02-13 世紀風雲潮

2019年:土星木星相合於銀日線-參看89年

※60甲子中的庚子饑荒律出現在2020年.

※千年紀大爭戰規律可能繼續,大戰之兆年?

※眾多預言提示的末劫災難會加劇:南旱北澇當出現。

關於改朝換代:

改朝換代是一種歷史,在中國形成一部中國歷史,然而這一切都是被預定的事。每當改朝換代出現時,都會有天兆,這就是彗星周期。每當天下出現大爭戰,皆是彗星顯示影響太陽系情形,從而造成氣候混亂,水災旱災並發,這時饑荒戰爭必定來臨。其前皆有一個溫暖期!讓人畜繁榮興旺出現,之後就是收殺期,氣候劇變,饑荒戰爭來臨,通過爭戰,讓下一個王朝奠定基礎,其實在世界其他國家都是這樣的。

然而世界還有孛星周期,這就是雙日天文現象。當孛星帶著夥伴們一齊來臨時,就是多日天文現象。這時地球將遭遇劫難洗禮。在過去的歷史中是有3600年一度的周期災難。

2021 年,中國將發射探測器觸摸太陽

現代快報訊(記者 安瑩 胡玉梅 / 文 徐智堅 / 攝 )只要我們抬頭,幾乎就能看到太陽。為了 " 觸摸太陽 ",今年 8 月, 美國成功發射 " 帕克 " 太陽探測器,這也是人類首個將穿越日冕 " 觸摸太陽 " 的探測器。9 月 15 日,在中國首屆天泉湖天文論壇上,中科院院士、國家天文臺研究員汪景琇做了《觸摸太陽——人類認識宇宙的新徵程》的報告,他透露,我國先進天基太陽天文臺將在 2021 年發射。

中國太陽探測科學家團隊目前正全力以赴進太陽探測衛星計劃。汪景琇告訴現代快報記者,先進天基太陽天文臺是放在日地空間的拉格朗日點,和太陽 " 面對面 ",該天文臺的科學目標是," 一磁兩暴 ",即太陽磁場,太陽耀斑和日冕物質拋射。

明朝亡於小冰期?氣象學家:明朝冬天頻打雷,違反氣象規律,詭異

中國古代講究天人感應,天象有什麼異常,往往代表人間的秩序出現問題。皇帝必須迅速下罪己詔,改變統治方法,乞求上天的原諒,如若不然,輕則水旱蝗瘟,重則身死國滅。這種「天人感應」的說法乍看起來很荒謬,似乎不盡可信,但現代氣象學家通過研究發現,天象異常往往代表地球物理環境的變化,直接結果就是人類社會的變化。比如明朝末期,冬天頻繁打雷,違反了一般的氣象規律,醞釀著大的混亂。

中國古代是一個發達的農業國,對於天文和地球環境的研究很深刻,畢竟要仰仗「四時之力」來填飽肚子,不能不學習氣候和環境的奧秘。在古人總結的眾多經驗中,有一條關於雷電的奇怪說法——冬天打雷代表不詳。這條忌諱引起了氣象學家王寶貫的興趣。

華人氣象學家王寶貫從小愛讀古文,他一直有一個疑問——為什麼冬天打雷代表不詳?在樂府詩中,有「冬雷震震,夏雨雪」的說法來表示不可能,在古人眼裡,冬天打雷就跟夏天下雪一樣不可思議。一旦出現,必定代表不祥。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王寶貫進入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留學。

偶然的機會下,王寶貫看到了著名氣象學家竺可楨的文章。竺可楨研究的對象是「物候」,即利用古文獻中的資料,復原古代的氣候特徵,竺可楨甚至畫出了一條中國五千年的氣候變化圖。「物候」並不神秘,通過古文中對於自然現象的記載,反推出當時的氣候條件,比如史書記載某段時間燕子出現較晚,可能就代表當年氣候比較冷。

受到竺可楨的啟發,王寶貫也開始搜集古文獻中的氣候數據,為了統計中國古代冬天打雷的次數,他翻閱了二十四史,把過去2000年中每30年的冬雷次數統計出來。按照氣象規律,冬天打雷代表當年溫度比較溫暖,因為溫暖會造成對流旺盛,容易爆發雷雨,最終產生雷電。

竺可楨的歷史氣候曲線

不過統計數據出來後,結果居然跟竺可楨曲線完全相反,而且呈現出高度的負相關。換句話說,冬雷多的年份,往往很冷。

為什麼冷的年份容易出現冬雷?這不符合氣象學的規律。王寶貫大膽做出一個假設:冬天產生雷雨,表示對流旺盛,但這個對流不一定是熱對流,而可能是冷鋒的對流。冷鋒附近,對流本來就比較強,而如果冷鋒後面的冷氣團特別冷,冷暖的對比特別強,會出現一種斜壓不穩定狀態。這種狀態往往造成強大的對流,會製造雷雨。

通過王寶貫的解釋,冬天打雷之所以被斥為不詳,是因為當年氣溫驟降,導致農業歉收。如果國家實力強勝,一兩年的歉收,還能抵抗過去。一旦國家實力下降,或者連續遇到氣溫驟降的情況,朝廷無力賑災,就會發生社會動亂。明朝末年,冬雷頻繁,溫度明顯偏低,總爆發大規模的旱災,農民接連遭受災荒,國家也缺少救災的手段,於是內憂外患一起爆發。

王寶貫說,也許明末的皇帝並非真的糟糕,而是運氣不好。與之相對,大家總說唐太宗很英明,但在氣象學家眼裡並非如此,唐代氣候溫暖,很容易實現農業的豐收,因此唐之盛世,除了人力之外,氣候也幫了不少忙。

另外,王寶貫曾與大陸的學者合作,統計了中國古代歷代戰爭的次數。他們發現,戰爭的次數,與冬天打雷的次數,呈現統計上高度的相關性,於是得出結論:冬雷多的時候,戰爭也比較多;而且冬雷多的時候,中國的北方邊界就會向南遷移。這顯示氣候寒冷的時候,北方民族為了抵抗天災,會頻繁南侵,中原的北方防線就會不斷南移。

明朝滅亡與崇禎、小冰期都無關,真實原因出在立國「276年」上

歷史九點半

百家號18-07-1110:21

歷史九點半/文

朱元璋1368年稱帝,立國號「大明」,定都應天府。

明朝的皇帝總體上來說都還不錯,縱觀明朝立國276年時間,「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最被後人推崇。明朝中後期,江南地區工商業發達,逐漸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但是這種萌芽隨著明朝的滅亡,很快中斷。

崇禎皇帝朱由檢登基後,明朝內憂外患瀕臨破產,後李自成攻破京城,崇禎煤山自縊,宣告明朝滅亡,這一年是1644年,至此明朝享國276年。

對於明朝的滅亡原因,大家觀點五花八門,總結起來無外乎這幾點:明朝末年腐敗,東林黨與閹黨之爭耗盡國家實力,崇禎皇帝聽信讒言誅殺袁崇煥等功臣,導致戰時無良將可用,還有說是明朝遇上了小冰期等自然災害,種種原因綜合一起,使得明朝這座大廈轟然倒塌。

事實果真如此嗎?其實,明朝滅亡與崇禎、小河期、李自成等原因都無關,這些都是表象,任何朝代的任何時間段都會面臨這些問題。明朝滅亡的真實原因就出在立國「276年」這個時間點上,而且這個原因在歷朝歷代反覆出現過。

這個時間點大致位於250年-300年之間。自秦漢以來的大一統朝代,兩漢立國400餘年,中間王莽篡漢攔腰截斷,分別是200餘年;唐朝290年;宋朝(南北宋)320年;明朝276年;清朝267年。總體來看,大一統朝代都在250-300年上下徘徊,這絕不是偶然。

王朝之所以都在這個時間點左右滅亡,本質原因是人口與土地。

在這些大一統王朝之前,都處於軍閥混戰時期,常年打仗導致人口銳減,土地荒蕪。能種的土地總量是不會變得,而人口大量減少,意味著倖存下來的人能夠獲得的土地就更多了。

因此這些朝代一旦穩定後,都會經歷一個大的繁榮期,人均土地多,種的糧食吃不完,朝廷就能徵得更多的稅。大家的糧食多了,生活無憂無慮,就會拼命的生孩子,這是一定的。50-100年時間內,大約出生3-4代人,就會迎來一個大盛世。

土地的承載力是有限的,當人口和土地達到最優時,盛世到來。過了這個頂點後,人口還在不斷增加,問題就會出來了,人均土地變少了。人口繼續增加,分到的土地繼續變少。

比如,新朝代開國之初,一戶人家有2口人,他們每人能分到10畝地,共20畝。那這家的生活是很快活的,但是這家人一代又一代的生孩子,兄弟姐妹越來越多,家族越來越大,那原本20畝地再平均分到每個人手裡,還剩多少呢?可能只有一分了,這就慘了,全家人就養不活了。

但實際上呢,這家人或許每人一分地都分不到,因為外部還有大的士族、官宦、地主在不斷的兼併。按照土地總量不變的原則,人口的增加與土地達到爆發點時,大約就是250年-300年時間左右。

大家都沒地了,吃不起飯了,戰爭也就來臨了,然後又是一次大的人口削減,循環反覆,這才是真正的「歷史周期律」。

再來看明朝末年,崇禎殺幾個功臣、朝廷出現腐敗等等,對於普通百姓來說,根本無關緊要,只要有飯吃大家也頂多會發幾句牢騷而已,但是沒飯吃就不行了。

李自成為啥振臂一呼,響應者很快達到百萬?這些人都是沒飯吃的人,所以說李自成很聰明,提了一句:均田免賦,即「迎闖王、不納糧」。

明朝小冰河時期是指中國明朝末期出現了極冷的氣候災害。明朝晚期,當時整個中國的年平均氣溫都比現在要低,夏天大旱與大澇相繼出現,冬天則奇寒無比,不光河北,連上海、江蘇、福建、廣東等地都狂降暴雪。

「小冰河期」將導致地球氣溫大幅度下降,使全球糧食大幅度減產,由此引發社會劇烈動蕩,人口銳減。國外有學者認為小冰河時期是明朝滅亡的主要原因。

明末清初《閱世編》、《庸閒齋筆記》,以及《明史·五行志》、《清史稿·災異志》等等文獻中都提到了這種奇特氣象。

自然成因

明朝小冰河時期指的是明末清初整個中國冬天奇寒無比


歷代中國人口圖表 [1]

的幾十年時期。這一時期的年平均氣溫都很要低,夏天大旱與大澇相繼出現,冬天則奇寒無比,連廣東等地都狂降暴雪。中外專家指出,明朝滅亡後的1650—1700年間是整個小冰河時間中最寒冷的時期之一。 [2-3]

一萬年以前,氣溫有一段驟然升高的時期,而且保持了相當平穩的狀態長達七千多年。這段時期的氣溫一直在我們經歷的二十世紀初期氣溫上下小幅波動,這樣的氣候給予了人類發展良好的條件。從竺可楨寫的中國氣象史的資料中,可以知道中國歷史上幾次最大規模的社會動亂時期確實和四次小冰河期有密切關係,而不完全是吏治失敗引起的。殷商末期到西周初年是第一次小冰河期,東漢末年、三國、西晉是第二次小冰河期,唐末、五代、北宋初是第三次小冰河期,明末清初是第四次小冰河期。當時氣溫劇降,造成北方乾旱,糧食大量減產,形成幾十年的社會劇烈動蕩和戰亂,長期的饑荒是造成戰亂無限制擴大的根本原因。前三次「小冰河期」中國人口銳減超過五分之四,明末最後一次人口只銳減一半是得益於美洲傳來的抗旱高產作物土豆、玉米和紅薯救的命。殷商末年和周初的人口變動缺乏史料記載。東漢末,漢族人口是六千萬,幾十年饑荒和大戰亂後到西晉一統時漢族人口僅剩七百七十萬。隨後又是八王之亂、五胡亂華,中國南北漢族人口僅存四百萬。當時人口銳減是相當驚人的。唐末漢族人口也是六千萬,至北宋初期只剩兩千萬。明末漢族人口一億二千萬,到了清初順治十七年間一億三千五百萬。 [1]

明朝中葉,即1500年後,氣溫驟然下降,有人認為而且氣溫最低的階段就是明朝末期的那段日子——1600年至1644年 [4] ,然而根據美國地理學家協會年刊的研究數據,明亡後的1660年—1680年以及1850年—1880年才是小冰河期間中國北方及中部最冷的兩個時期。 [3]

災害表現極度嚴寒

早在20世紀70年代,中國著名的科學家竺可楨就在這方面進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竺可楨注意到,清朝初年,一位歷史學家談遷,寫了一本叫《北遊錄》的書,書中的一段記載,可以還原小冰期時中國江南的寒冷程度。1653年(順治十年)陽曆7月底,談遷從家鄉杭州出發,由運河坐船前往北京;11月7日,他到達天津,到18日運河就封凍了。談遷在北京住了三年,1656年(順治十三年)陽曆3月,等到3月7日,運河開凍,他坐船南返。由談遷的記載可以推算出,順治年間,北運河每年封凍的時間長達110天,比上世紀50年代,華北最冷冬天時北運河封凍的時間還要長。

而當時明末時期,崇禎即位以後災情更嚴重。綜合南北方志的記載,災變的前兆可追溯至嘉靖前期,萬曆十三年(1585年)開始變得明顯,但時起時伏,1600年前後開始驟然加劇,崇禎一朝才達到災變的高峰。

小冰期時代,不僅中國北方受到影響,就連江南,也因為氣溫的異常,出現了河面結冰的情形。談遷提到,1654(順治十一年)陽曆11月,吳江運河冰厚三尺多,而且從吳江一直凍到嘉興,要壯士鑿冰,每天才能前行3-4公裡。陽曆11月南運河封凍,這在歷史上是少有的,可見順治年間,江南天氣的寒冷。另外,當時,也出現了長江結冰的記載。

糧食減產

明朝小冰河時期,極度寒冷驟然加劇,糧食產量驟然下降。北方的酷寒使降雨區域普遍南移,這導致了明朝全國各地幾乎連年遭災。先秦晉,後河洛,繼之齊魯、吳越、荊楚、三輔,並出現全國性的大旱災。

由於溫度的下降和乾冷天氣的持續,中國的農業經濟經歷了嚴峻的考驗,從清朝初年葉夢珠編輯的《閱世編》中可見,書中提到,江西的柑橘,向來是貢品,家家戶戶廣泛栽種。然而,在明清小冰期最盛的順治、康熙年間,橘子常常被凍死,受到打擊的橘農都不敢再種橘子。

明清小冰期時,在中國,就連氣候一向溫暖的珠江三角洲也遭遇了異常天氣,廣州等地頻繁遭遇降雪,並出現牲畜凍死的現象。

有人認為清政權建立後,隨著遠道而來的馬鈴薯、玉米等耐寒高產農作物在中國的普及,農業經濟才逐漸恢復。 [5] 然而學者研究指出,清朝的馬鈴薯、玉米等耐寒高產農作物的產量事實上僅佔全中國糧食產量的4.63%。 [6]

鼠疫爆發

萬曆、崇禎年間,旱災變得越來越頻繁,同時鼠疫也開始蔓延,波及華北數省的大鼠疫終於在山西爆發,明朝末年蔓延到了京畿地區。明朝滅亡以後的1660年,氣溫正式步入了最寒冷的時期。美國地理學家協會年刊研究指出,1660年—1680年以及1850年—1880年是小冰河期間中國北方及中部最冷的兩個時期。 [7]

歷史影響

明清小冰期的到來,不僅給農業社會帶來了災難,甚至成為戰爭爆發的導火索。例如,在明代中葉,受到小冰期的影響,北方持續低溫、乾旱,草場退化,為了改善處境,北方少數民族頻繁南下,大範圍的戰亂和饑荒摧垮了明朝政權。 [5]

專家預計

據英國《每日郵報》網站7月10日報導,近日,科學家警告稱太陽將在2030年「休眠」,這將導致地球氣溫大幅度下降、使得地球步入「小冰河期」。

這一發現是在英國皇家天文學會於威爾斯蘭迪德諾召開的國家天文會議上公布的。瓦倫蒂娜·扎爾科夫教授及其研究團隊在會上介紹了他們研發的太陽活動周期新模型,該模型關注太陽兩個層面——一個靠近太陽表面,另一個深入太陽的對流區——的發電機效應,預測到太陽活動將在2030年左右減少60%,屆時地球將很有可能進入「小冰河期」。

扎爾科夫的研究發現,在太陽活動的第25周期(該周期的太陽活動在2022年達到峰值),被列為觀測對象的太陽兩個層面的電磁波開始相互抵消;進入第26周期(2030年至2040年)後,這兩個層面的電磁波變得完全不同步,導致太陽活動劇烈減少。

「在第26周期,這兩個層面的電磁波完全互為鏡像——在相對的太陽半球同時達到峰值。」扎爾科夫說,「它們的相互作用是極具破壞性的,近乎相互徹底抵消。我們預測這將引發與『蒙德極小期』相同的效應。」

1645年至1715年是蒙德極小期,在此期間太陽活動非常衰微,持續時間長達不可思議的70年,此時也恰好是地球的小冰期,但兩者是否有關聯,仍然沒有定論。當時在寒冷的冬季,英國大部分河流都凍結了,當代油畫顯示人們甚至能夠穿著旱冰鞋橫穿泰晤士河。

以及16世與17世的北方威脅預言,16世大寶法王時期有日本從東北入侵中華,這時改變清朝帝制,世襲制度改變,這就是毛澤東開國之史,中共崛起!但是預言中還提到在17世時同樣會爆發北方危機。如今我們就關注普京會不會打造新華約來對抗美國,一旦他開始行動,那麼新的希特勒就會在北方出現。

五世大寶法王的黑帽是明帝朱棣冊封的。從《透天經》預言可以明白紫薇的四次下凡,開創中華王朝歷史,一次是漢光武帝,一次是唐李世民,一次是明朝朱棣,朱元璋奠基明朝,驅逐外夷,開拓疆土是朱棣成就的。第四次就是中共開國。這暗示了毛在四次輪迴中的開國歷史,但每一次都會有北方威脅來臨。

第五世噶瑪巴德新謝巴(1384-1415 )  預言詩:  

 此後噶世系,十六十七際,佛法岡倉教,恰似季秋蜂。東帝世系絕,邊民誰奪都,東北狂亂民,如環圍蕃域,衛君福德盡,所做皆顛倒,凡說盡幹革,善泯惡行盛。邊民幻化輪,翔空觀界域。如次惡世時,心無喜樂相,然應不為苦,心不離三寶,實修大手印,禪觀於隱域。

17世大寶法王

相關焦點

  • 河森堡:人間地獄——物資匱乏、瘟疫肆虐的明朝末年
    目前不少學者認為,這種全球危機爆發的主要原因在於,17世紀的氣候較之如今要明顯寒冷,尤其是在17世紀中葉,太陽活動明顯減弱,寒冷進一步加劇,從而引發了全球各地一系列的動蕩,從明朝晚期的不少記載中都可以看到極寒氣候留下的種種跡象。  天啟元年(公元1621年)春,長江中下遊及以南地區,大範圍冰雪天氣竟然持續了40多天,洞庭湖隨之冰封。
  • 打敗明朝的是大順朝不是清朝對嗎?
    明朝滅亡是一系列內在的、外在的因素所共同促成的結果,不光光是軍事上的失敗,同時也是政治上、經濟上、以及文化上、外交上全方位的潰敗。不然,即便以明朝末年腐敗政治下依然是東亞首屈一指的超級強國般的綜合國力,當時任何一個地方勢力都沒有辦法掀翻明朝的國際地位,更不用談明朝滅亡的事情了。
  • 明朝末年漢人的各派勢力為什麼全都失敗了?
    明朝末年,漢人真的很絕望,各派勢力全都失敗,最後「鷸蚌相爭,漁翁得利」,被後金一鍋端。1.皇族。萬曆、天啟、崇禎三任皇帝全都很奇葩。萬曆算是非常有作為的一位君主,堪稱一代雄主。只能一起看著明朝走向滅亡。明末東林黨執掌朝政的時間最長。所以,明朝的滅亡東林黨要負最大的責任。3.閹黨。所有反對東林黨的大臣都投靠了魏忠賢,這就是閹黨。魏忠賢只忠於皇帝一個人,他在江南還是能收上來一些稅的。不過,閹黨只執掌朝政三年,很難有大的作為。
  • 明朝末年的經濟狀況為何如此糟糕?原因不在國內,而在國外
    明朝末年的經濟為什麼搞不好?對於這個問題,多數人給出的答案想必應該是這樣的:明朝末年內憂外患,天災頻發,因此經濟每況愈下。可問題是,事情真的有那麼簡單嗎?當然不是,想要弄清楚明朝末年的經濟狀況為何如此糟糕,決不能只看國內之情況,而更重要的是要聯繫起當時的全球經濟來看!
  • 明朝小冰河時期
    歷史上,明朝小冰河時期指的是明朝末年以後、清代康熙年間以前),當時整個中國的年平均氣溫都比現在要低,夏天大旱與大澇相繼出現,冬天則奇寒無比,不光河北,連上海、江蘇、福建、廣東等地都狂降暴雪。明末清初《閱世編》、《庸閒齋筆記》,以及《明史·五行志》、《清史稿·災異志》等等文獻中都提到了這種奇特氣象。
  • 馮遠徵主演叫好卻不叫座的一部講述明朝末年那些事
    今天給各位看官聊一部明朝的電影《大明劫》,它是由王競指導,謝曉東製片兼編劇,馮遠徵、戴立忍、馮波、餘少群領銜主演的歷史災難題材作品。影片講述了崇禎15年(1642年)瘟疫橫行,李自成攻打開封,明朝江山內憂外患,孫傳庭與吳又可分別誓死抗擊闖軍與瘟疫的故事。電影於2013年10月在中國及北美地區上映。
  • 明朝末年「帝國雙璧」,每人都堪稱曠世奇才,阻擋不了王朝衰落
    明朝末年是英雄輩出的時代,很多人說明朝1644年就滅亡了。後面的南明政權存在時間僅僅十幾年,所以存在感比較低,但同樣值得大家理性看待。明末從萬曆後期一直延續到永曆政權滅亡,長達半個多世紀。在這裡,我就來說一下明朝末年赫赫有名的帝國雙璧,二人都是曠世奇才,可惜生不逢時,改變不了王朝滅亡的命運。
  • 如果明神宗末年大明對女真的薩爾滸之戰勝了,中國歷史走向會如何
    此後明朝與後金攻守異勢,後金(努爾哈赤之子皇太極即位後於1636年把後金改為清朝)不斷在東北向大明發動進攻,蠶食大明遼東土地,並終乘明末農民起義風起雲湧、天下大亂之際,鳩佔鵲巢,成為中國的主人,建立了統一的大清王朝,統治中國三百多年。
  • 明朝小冰河時期,奇特的氣象
    明朝小冰河時期Little Ice Age主要指的是明朝末年以後、在鴉片戰爭以前(一說康乾盛世以前),當時因為整個中國的年平均氣溫都比現在要低得多,因此夏天大旱與大澇的時期也會相繼出現大約在十六世紀到十九世紀之間,地球上的廣大地區也同時出現了一些寒冷氣候,因此人們稱之為小冰河期(Little Ice Age)。在崇禎即位的1628年正好是最寒冷的一段時期之中段,因為整個氣溫回暖是在明朝滅亡以後的1650年左右。
  • 本格派武俠戰棋單機遊戲《蒼墨龍吟》上架steam,背景為明朝末年
    明朝末年,朝政腐敗,魏忠賢獨攬大權,大肆誅殺異己,前錦衣衛指揮使聶玉弓因不忍枉殺忠良,得罪了奸臣魏忠賢,遭其陷害以致家破人亡。
  • 遭遇危機南宋能夠延續,南明卻迅速崩潰,明朝差在什麼地方?
    明朝崩潰的速度超出了滿人的預料。他們根本沒有想到天下得了如此輕鬆。對比明朝之前的其他朝代,即使強大如元朝,統一南宋幾乎廢了九牛二虎之力,前後四十多年,在付出慘重的代價之後方才完全消滅宋朝和抵抗力量。再往前,遊牧民族的能力極限就是飲馬長江,金人以摧枯拉朽的自私屯遼滅宋,依然沒辦法佔有天下。
  • 明朝亡於小冰期?氣象學家:明朝冬天頻打雷,違反氣象規律,詭異
    準確的講,第四次小冰河期是從元朝開始,直到清初結束,而最寒冷的時候恰好是明朝末年。 清朝的歷史學家談遷在《北遊錄》中記載,1653年他從杭州出發,11月7日到達天津,18日運河結冰,無法行船。他在北京居住到1656年,那年3月7日,運河開凍,他乘船返回杭州。
  • 直接導致了明朝的滅亡
    都說要以史為鑑,不由得就讓人深思,明朝為什麼會滅亡呢?02氣候降到了極點在明朝的這段時期正處於小冰河期,氣候寒冷。這一寒冷的氣候在崇禎登基後愈演愈烈,一直延續到明朝滅亡。雖然在在明朝之前也經歷過小冰河期,這就使得明代的人口減到了一半,因為美洲地區的土豆、玉米等作物的支持下,才不至於像前幾次的冰河期那麼嚴重。因為氣候的影響,在長城地區的農業已經支撐不了人民的日常生活,走投無路下農民只能是向南遷移。由於小冰河期的影響,明朝的天氣不僅寒冷,也非常乾燥。明朝時期的旱災不斷,一直延續到了明朝末年,當時的狀況就是赤地千裡。苦,百姓苦。
  • 金庸先生《碧血劍》中的袁承志與阿九姑娘明朝真的存在嗎
    金庸先生的第二部武俠巨著《碧血劍》是以明朝末年為時代背景創作的,裡面的主人公是一名江湖大俠,明朝末年含冤被殺的抗金名將袁崇煥的兒子,為了與父親報仇,邂逅了皇帝女兒阿九(也就是被崇禎砍殺未死的長平公主朱媺娖)。歷史上真的有袁承志和阿九的原型嗎,有的話是怎麼的人生結局呢?
  • 同樣是改朝換代,為何後世認可曹丕代漢自立,鄙視司馬炎篡魏立晉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最長的亂世,這個時期謀朝篡位之事屢見不鮮,改朝換代也和走馬燈一樣,讓人眼花繚亂。三國兩晉南北朝最開始的兩次改朝換代,第一次是曹丕代漢自立,第二次是司馬炎篡魏立晉。然而,後世認可曹丕代漢自立,卻鄙視司馬炎篡魏立晉,這是為什麼呢?
  • 明朝有120萬兵力,4萬多門神飛炮,為何還是敗於清朝
    紅夷大炮明朝的火槍技術明朝時期,葡萄牙人以傳教的方式進入中國,明朝也積極引入這種先進的火炮技術,王陽明平定寧王朱宸濠的時候,就用了葡萄牙的佛郎機,後來王陽明還寫了本《書佛朗機遺事》詳細介紹了佛郎機。佛郎機澳門是明朝和葡萄牙人重要的貿易港口,明朝派遣人到澳門購買各種西洋大炮,還聘請歐洲製造大炮的工匠,在北京仿製這種紅夷大炮,並命名為神飛炮。
  • 《奮鬥在洪武末年》:284萬字明朝小說,永樂大典記錄不朽傳說!
    書生當國,藩王虎視,削藩靖難,血火刀鋒中,殺出凜凜新明朝。一個失業的錦衣衛,一個卑微的小人物,左持劍,右握鋤,一劍平天下,一鋤養萬民。這是個小特工,奮鬥成為盛世大豪的曲折故事。大明盛世有千鈞,錦衣衛擔八百!
  • 明朝敗亡,絕對不是孔有德部下偷了一隻雞那麼簡單
    關於明朝敗亡的原因,流傳著很多說法。有天氣說、土豆紅薯說、瘟疫說、甚至還有「偷雞說」….…這些學說,大多數都比較荒誕。就拿天氣說來講。小冰河這種天氣,不可能是區域性的。絕對不可能單單只影響到大明王朝,而後金和朝鮮卻絲毫不受影響。至於土豆紅薯說,那就更經不起推敲。
  • 明朝末年「朱三太子」朱慈炯下落之謎
    南明朝廷派內監將他帶回南京,召集了大臣馬士英等,福王朱由崧對他進行盤問時,他竟然能對答如流,甚至連一些在場的大臣名字也能叫得出來出。原宮中內監是由北京南逃來的,也認為他就是太子朱慈炯。但是,另一些作為太子應該認識的大臣他卻不認識。最後,在酷刑之下,他才招了,他是一位駙馬的侄孫,名叫王元明,是來假冒太子的。因為對宮中的事略知一二,想投機一下,碰碰運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