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風靡明末的娛樂活動,為何卻把明朝往死裡坑?

2021-02-07 中國國家歷史

一:大明亡國賴打牌?

自從大明王朝悲情滅亡,那些誓不降清的明朝遺民們,一邊把明朝三個世紀興衰掰碎了研究,一邊痛苦反思這個虐心問題:這曾經無比繁華的大明朝,怎麼說亡就亡了呢?

不過,就是在這痛苦反思裡,一項曾火遍明朝的娛樂活動,卻突然悲催「中槍」,竟與「宦官專權」「皇帝昏庸」這類糟心事一道,成了明朝滅亡的罪魁禍首。什麼「娛樂活動」殺傷力這麼大?聽聽明末清初文學家吳梅村的這聲怒吼:「明之亡,亡於馬吊」——大明朝落到這地步,就是被這「馬吊」害的。

「馬吊」,學名葉子戲,是一款起於唐朝的紙牌遊戲,因為其紙牌只有葉子一般大,因此得名「葉子戲」,這種被看做撲克牌前身的遊戲,共有四十張紙牌,按照「十萬貫」「萬貫」「索子」「文錢」分成不同花色,一開打就是譁譁砸錢。比如五代的李後主與小周后,就是這項娛樂活動的「鐵桿玩家」。

歸根結底,所謂 「葉子戲」遊戲,打法和今天的撲克牌類似。那大明王朝真的就是「打牌」打沒的嗎?

一個公認的事實是,就是在明末年間,特別是明朝滅亡前夜,這款玩法別致的「打牌遊戲」,確實曾風靡明朝大江南北。


二:全民瘋狂的葉子戲

其實,雖然「打葉子戲」誕生的比較早,但從唐代至元末的幾百年裡,比起諸如「擲錢」「投壺」「猜枚」等老牌賭錢遊戲,葉子戲流傳範圍也只限於個別貴族圈。而且明朝開國時,對賭博風氣可謂深惡痛絕,在明太祖朱元璋時代,但凡抓住有人賭博,不管是官是民,一律斷手斷腳。後來雖然沒這麼兇殘,但按明孝宗時的《問刑條例》規定,抓住也要遊街示眾,官員更得革職查辦。那年頭真是用生命來打牌。

但是,隨著明朝城市經濟的發展,低調了幾百年的葉子戲,終於成了明朝娛樂生活裡的一匹黑馬。明朝成化年間時,「打葉子戲」就在江南蘇州、崑山一代十分流行,而且當時火熱起來的《水滸傳》故事,都被「葉子戲」紙牌加進來惡搞:牌面上不再簡單寫錢數,而是按照牌面金額大小,依次畫上梁山一百單八將的樣貌,牌上的好漢越牛氣,牌面的金額也就越大,一輪「葉子戲」打完,就好似梁山好漢大殺一場般過癮。當然,錢也大把輸出去了。

而且比起之前明朝流行的鬥蛐蛐,葉子戲顯然更有優勢:參與門檻比較低,不用重金找好蛐蛐,一套紙牌就開打。玩法也更有趣,四個人每人先摸八張牌,圍在一圈以大打小,輪流坐莊狠打,堪稱是既簡單又好玩。於是自成化年間起,就流行於明朝各個城市。一開始還都是各個城裡的賭棍閒人參與,發展到16世紀時,竟連昔日滿嘴聖人訓誡的讀書人們,也紛紛扔下課本,爭相投入其中。

明朝嘉靖年間名臣霍韜嘆息說,那些有著朝廷功名的生員秀才們,本該刻苦讀書,但一瞧見葉子戲,眼睛就放了光。以至於「生員賭博,入市飲酒,大白行儉」。到了萬曆年間,秀才打牌都成了小兒科,就連舉人進士們,也都逮著機會就打一把。甚至「以不工賭博為恥」——不會打葉子戲?您在「精英」圈還有臉混嗎?

如此熱潮下,葉子戲的玩法,也是花樣百出。比如寫過《東周列國志》《三言》等名著的明末文豪馮夢龍,就曾忙裡偷閒,寫出了《牌經十三篇》,詳細解讀葉子戲的打法與獲勝技巧,一亮相就大賣,尤其引得各地青年瘋搶,江南當地的秀才舉人們,幾乎是人手一冊——這玩意又好玩又能來錢,當然要瞪紅了眼狠鑽。

當然代價也是慘重,如果說成化年間的葉子戲,還多是「小賭怡情」,到了明末天啟崇禎年間,哪怕四個人湊一起打一桌,也是瘋狂燒錢。《留青日札》記載,浙江杭州的名門子弟們,經常豪賭一晚上,家裡的婢妾都輸出去好幾位。傾家蕩產更是常見現象。

這越發火熱的葉子戲,連紙牌畫面,都成了明末變遷的縮影。紙牌上印梁山好漢?那時都太俗氣,基本是什麼人物流行,就在牌面上印什麼。崇禎年間李自成農民軍扯起反旗,於是各地葉子戲紙牌上,李自成張獻忠劉宗敏等農民軍形象,清一色都上了牌桌。李自成指揮農民軍直撲北京時,大江南北的牌桌上,那些手握一把葉子戲牌的玩家們,也在興衝衝的「打李自成」呢!

明朝滅亡後,顧炎武等思想家的嘆息說,自萬曆年間起,這些本該是國家棟梁的士子們,卻是人人沉迷於紙牌之中,滿腦想著牌桌輸贏,國家有事,又能指望誰?

三:該不該背鍋

葉子戲的瘋狂流行,是明末亡國前夜一樁叫多少遺民們跺腳嘆氣的奇現象。可為什麼這麼一項簡單活動,竟會火爆到這地步?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上梁不正。

因為,比起好些士大夫對葉子戲的批評來,更叫人無語的事實是:玩葉子戲最瘋狂,玩法最突破尺度的,恰是明末的士大夫們。

明朝官員玩葉子戲,也是由來已久。就連好些名臣清官,都是鐵桿玩家。比如明孝宗年間的大學士謝遷,退休回家後,玩葉子戲能玩到通宵。不過他的賭博,不過是和家裡的孫子孫女們,賭些當地的點心名吃,純屬找個樂。

可隨著明朝越發腐敗,這事就不止找樂了。特別是萬曆年間起,拜萬曆皇帝多少年不上朝所賜,原先服服帖帖的官員們,從此也就撒了歡。外加明朝行政癱瘓,各級官員常見無所事事,自然也就湊一起撒開了打牌。還有好些官員,退休回家後也不閒著,直接開了賭坊,召集相熟的同僚們一道繼續玩。這又搭錢又耗精力的葉子戲,就是各級官員聯絡感情的手段。不會打?自然被瞧不起。

如此一來,葉子戲在明朝的朝堂高層,自然是無比風靡,因此也上行下效,而且這打牌遊戲還要玩錢,砸錢越多越刺激,放在當時明朝腐敗風氣裡,自然也如魚得水。想給閣老尚書送孝敬?想跑官買官?以前還要跑斷腿求人,這下只要能混進牌局裡去,一把牌打完,就不動聲色把錢送出去。以《荊園小語》記載,很多士大夫沉迷其中,都是「窮日累夜,痴然如狂」,連呼「極有趣」——又好玩又能撈錢,當然極有趣。

但大明朝的腐敗,也在這火熱遊戲裡越陷越深,直到積重難返。

甚至就是在明朝滅亡的前夜,明朝竟還因葉子戲鬧出雷事:李自成高歌猛進,大學士周延儒奉命離京督查軍隊,沒想到剛開動一百多裡,周延儒立刻派親信持令旗快馬返京,這下把全北京城嚇了一跳,以為李自成已經打到城下。細一看差點暈倒:原來周延儒大人酷愛葉子戲,上前線才發現忘帶葉子戲牌了,趕快派人回北京來取——國難臨頭,竟還想著葉子戲!

大明王朝極低的效率,人浮於事的風氣,看看這狂熱打葉子戲紙牌的一幕,原因不難猜。

可這事情,真的只能怪葉子戲紙牌?那個葉子戲紙牌風靡的明末,已腐敗到骨子裡。玩物喪志,自然不可免。

參考資料:《五雜俎》《綏寇紀略》《明實錄》《大明會典》

相關焦點

  • 明末四大「繁榮」景象,告訴你明朝為何會滅亡
    不過,如果細看幾個「繁榮景象」,明朝滅亡的伏筆,卻是觸目驚心的浮現。甚至可以說,堪稱超越歷史的教訓!「繁榮景象」一:不賭博沒臉見人明代萬曆年間,商業活動出名火熱,但要論火爆整個晚明年間的「商業活動」,卻首推賭博。雖說明朝開國時,曾對賭博風氣重手狠打,《國初榜文》記載,明初老百姓賭博要斷手,官員賭博要罷官。
  • 明朝末年,朱元璋的子孫已達100萬,為何被屠殺殆盡?
    明末時朱元璋的子孫已上100萬!這個數字在當時是什麼概念?朱元璋從明朝建立起,就一直在開枝散葉,直至明朝滅亡時,在短短276年的時間裡,子孫後代人數已高達100萬之巨!這個數字在當時來說是個什麼概念呢?
  • 從影視劇《明末風雲》看錦州城戰役,明朝大廈將傾的最後一塊基石
    2004年播出的歷史劇《明末風雲》主要講述的是三帝爭雄的故事。大明王朝末代皇帝崇禎(鄧超飾)看似野心勃勃,除掉魏忠賢(魏宗萬飾)後打算重整江山,但他卻並非是一代明君,雖然志向高遠,實際則是有心無力。多位名將都折於他手,自毀長城引龍下山,真是聰明一時糊塗一世啊。
  • 二郎神為何「聽調不聽宣」?這事兒預言了明朝衰亡
    所以,這「聽調不聽宣」的意思也很明白:二郎神擁兵灌江口,天庭的各級部門都管他不著,天庭的日常活動他也不參加,就是呆在灌江口享受香火。這叫「不聽宣」。但需要他出力時,只要玉帝發話,他就得來助拳。這就叫「聽調」。如此奇特關係,《西遊記》裡也有詩句形容:「心高不認天家眷,性傲歸神住灌江。」十分特立獨行。為何會有這奇特關係?
  • 明朝開國六公爵,五個傳不過兩代,只有一個一直傳承到明末
    開國不久,朱元璋開始大封功臣,在洪武三年十一月(1371年初),朱元璋封了六位公爵,也即明朝開國六公爵。明朝建立後,李善長兼太子少師,授銀青榮祿大夫,上柱國,錄軍國重事。在明朝初年各項禮儀制度不完備的情況下,李善長帶領一幫儒生制定了明朝的官制和禮儀,同時監修《元史》,編修《祖訓錄》、《大明集禮》等,除了軍事方面的,其他事無巨細,朱元璋都交由李善長負責,讓他與儒臣謀議而行。洪武三年,李善長封韓國公,在六公爵中位列第一,爵位子孫世襲,予鐵卷,免二死,子免一死。
  • 明末軍隊戰鬥力很弱,為何降清以後卻個個神勇無比,以一當十?
    明朝的軍隊有多差?對外抵擋不了女真的八旗軍,對內鎮壓不了李自成、張獻忠的起義軍。而正是因為雙線作戰,雙線失敗,明朝才滅亡的那麼快。雖然明朝鎮守邊關的軍隊有一定的戰鬥能力,也曾讓努爾哈赤折戟而歸,含恨而終。但總體來說,明末的軍隊還是差到了極點。
  • 為什麼《明史》上說,孫傳庭一死,則明朝就註定亡了
    孫傳庭是明末時期的名將,史書記載:「傳庭儀表頎碩,沈毅多籌略。」萬曆四十七年,孫傳庭考中進士,出任永城知縣。天啟年間入京任職,為吏部驗封主事,後升至稽勳郎中。既然如此,為何《明史》上還會說,孫傳庭一死,則明朝就註定亡了?到了崇禎年間,農民起義活動猖獗,孫傳庭為了救國救民,便主動請纓出任陝西巡撫,負責剿滅農民軍。當時農民起義軍的第一代首領闖王高迎祥,率領軍隊從湖廣來到陝西,打算從漢中進攻西安。孫傳庭主動請纓後,打算組建一支軍隊,到潼關鎮守,就上報朝廷請求撥軍餉。
  • 明末鄭和下西洋的意義為何不及西方地理大發現?
    就拿明末的下西洋為例,在明朝永樂到宣德年間,航海家鄭和曾經先後七次出海遠航,到達過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甚至到達過非洲東海岸和紅海。這是當時世界上很多國家所不能比擬的,可見當時我國航海技術之發達可見一斑。鄭和七下西洋是我國歷史上規模最大、航程最久、出徵船員最多的一次遠航,就算是拿當時1433年鄭和最後一次下西洋來比較的話,也比當時歐洲航海家哥倫布發現北美新大陸時候早了半個多世紀。
  • 為什麼明朝第一太監一死,明朝就滅亡了,因為他從不壓迫這些人!
    所以,當時的新皇帝登基之後,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除掉魏忠賢,然而讓人萬萬沒想到的是,魏忠賢一死,朝廷變的更加黑暗,民間各種起義爆發,頓時世界陷入一片戰亂之。,最後由李自成帶領的農民起義軍殺進皇城,崇禎最後被逼無奈,只能上吊自殺,明朝也就此宣告覆滅。
  • 重溫《新白娘子傳奇》後吐槽:白素貞你為啥要把許仙往死裡坑?
    不過,魅野在重溫該劇之後,發現白素貞的確是來報恩,卻多次無意中把許仙往死裡坑。這樣美妙的愛情故事背後,卻有這樣諷刺的黑色喜劇,讓魅野都忍不住莞爾。這件事如果仔細一分析,我們會發現當時許仙就差點被白素貞「坑死」了。
  • 明朝是因為什麼滅亡了呢
    清兵入關後仍使用明的官吏,而清維持了二百多年,由此看來明的官吏系統沒有太大的問題,那明到底為何而亡呢?明朝的滅亡是綜合因素影響的結果,並非單一隻是明朝的政治制度上存在缺陷。萬曆皇帝以後,明朝土地兼併日益嚴重,大量農民失去土地而流離失所,而偏偏又遇上了明末各種大規模自然災害,農民起義不斷;因為「國本之爭」,朝野之中的黨爭不斷,極大損害了明朝統治的根基;以及明朝財政系統的崩潰、邊患嚴重外敵入侵等,都造成了明朝最終的滅亡。清朝承襲了明朝大部分的政治制度,卻又不同於清朝,明清兩朝大權其實都掌握在皇帝手中,而不同的是,明朝的大臣比清朝的大臣更能蹦躂。
  • 明末大儒朱舜水
    朱舜水是浙江餘姚人,明末思想家,文學家,史學家。      朱舜水曾參加抗清活動,南明滅亡後,不願降清,東渡日本。於日本和水戶光國接觸,其遺臣性格與儒家思想讓水戶光國深感敬佩,朱舜水著有《朱舜水先生文集》、《安南供役紀事》、《陽久述略》、《釋奠儀注》等文集,更對水戶學擁有不可磨滅之影響。。
  • 民不聊生 李自成推翻明朝 甘當漢奸 吳三桂引清入關
    地方官員相互混戰B.皇帝大多不務正業C.官僚地主兼併土地D.陝北一帶連年大旱3、下列關於李自成領導的明末農民起義的說法,錯誤的一項是(  )A.爆發於陝西北部B.提出「均田免賦」口號C.在北京建立大順政權D.推翻了明朝的統治
  • 明光宗朱常洛,為何登基一個月就死了?
    明光宗朱常洛,為何登基一個月就死了?
  • 崇禎帝到底被誰坑死了?
    明史一直擁有眾多愛好者,對明朝的覆滅亦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吳思老師的這篇文章從另一個角度解讀明朝滅亡的原因,原來要了「勤奮敬業」的皇帝崇禎性命,毀掉200多年大明的U形死彎,只不過是一個在我們兩千多年封建磚制帝國歷史上反覆發作的周期律的一個螺旋圈而已。
  • 明末官場有多荒唐?看這幾件奇葩事就知道
    但事實是,明朝之亡,誰都不怪,就怪其政治軍事,已是嚴重腐敗。看看下面這幾個奇葩事,就知道明朝當時,已經「腐」到何等觸目驚心的程度。奇葩事1:官員困於「京債」明末買官跑官成風,每到選官時,各路官員都使勁砸錢,越是肥缺越大價錢。可錢從哪來?那些要官要瘋的傢伙,主要都去借「京債」。
  • 明朝為什麼能圈粉無數?
    2、明朝高考的一次慘烈「翻車」-朱元璋建立的明朝,是如何大力發展教育的?-精心制定的考試流程,為何翻車?-明朝版《人民的名義》,是怎樣強勢反腐?4、朱棣內心隱秘的角落-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書,背後蘊含著朱棣怎樣的小心思?-明朝遷都北京的真實內幕是什麼?
  • 明末吳橋兵變坑慘新城王家?他家不僅是明末科舉第一家,還斷送整個大明王朝
    文震孟和錢謙益都認為他們家是明末科舉第一家(錢謙益給世叔老王王象乾寫過墓志銘),家族姻親眾多,家族成員無意中做下的一些事情甚至影響了明末的歷史,可不僅僅是吳橋兵變的苦主那麼簡單。新城王家著名的姻親之一就是淄川畢氏,老畢家出過畢自嚴和畢自肅這對兄弟,他們對明末的影響了很大。畢自肅最著名的事跡就是在遼東當巡撫時發不出工資,被常年拖欠工資的士兵包圍,弄得差點上吊身亡(最後可能是被圍毆傷重而死)。
  • 看著特解氣,《回到明朝做千戶》書評
    裡面的理念和寫作手法都出現了在了後來的明末邊軍一小兵中。大家都知道,明朝末年是一個爛到骨子裡的王朝,各種的腐朽各種的不行。但是在作者的筆下各種煥發新的生機,然後南邊平定土人作亂北面滅掉努爾哈赤。看著是又解氣又爽,實話實說金錢鼠尾,就是蠻夷的象徵,滿清三百年就沒幹什麼好事。
  • 明朝的輝煌與死穴?《軍師聯盟》裡曹操的這幾句臺詞全部戳中
    有血有肉的人物設定,外加老戲骨于和偉的精彩塑造,每次出場都近乎演技炸裂,別看二十幾集就領了盒飯,卻有大批死忠粉邊追劇邊懷念,高呼曹操別走!為何如此高人氣?這一版曹操,除了有高調的好演技,更有一樣低調奢華的亮點:臺詞。哪怕簡單幾句,都是內涵深厚,引得觀眾連呼過癮後,依然回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