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開國六公爵,五個傳不過兩代,只有一個一直傳承到明末

2021-03-05 漲資勢

廣告及合作QQ:843661388

農民出身的朱元璋經過幾十年的奮鬥,建立了大明王朝,其後還北伐驅逐了元朝勢力。開國不久,朱元璋開始大封功臣,在洪武三年十一月(1371年初),朱元璋封了六位公爵,也即明朝開國六公爵。

這六位都是功勳卓著的大功臣或功臣之後,而朱重八同學一貫的形象就是殺功臣,那這六個公爵最後的下場都是怎樣的呢?(以下排名分先後)

1、韓國公李善長(1314年-1390年)。

李善長是文臣,在至正十四年(1354年)就投到朱元璋麾下,朱元璋在外徵戰的時候,李善長為他留守後方,輸送糧草,功勳卓著。

明朝建立後,李善長兼太子少師,授銀青榮祿大夫,上柱國,錄軍國重事。在明朝初年各項禮儀制度不完備的情況下,李善長帶領一幫儒生制定了明朝的官制和禮儀,同時監修《元史》,編修《祖訓錄》、《大明集禮》等,除了軍事方面的,其他事無巨細,朱元璋都交由李善長負責,讓他與儒臣謀議而行。

洪武三年,李善長封韓國公,在六公爵中位列第一,爵位子孫世襲,予鐵卷,免二死,子免一死。

李善長向朱元璋推薦了胡惟庸,但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因謀反被誅殺,朱元璋藉此案大肆誅殺,李善長險些被牽連。然而躲得過一時躲不過一世,十年後李善長還是沒逃過厄運,因為胡惟庸藍玉案被殺,連同他的妻女弟侄七十餘人全部處死,只有一個娶了公主的兒子李琪免死,但也被判流放。

能免死的鐵卷也沒能救得了李善長,皇帝要是想殺你,別說鐵卷,鐵桶都沒用。既然李善長「謀反」,韓國公這個爵位自然不能保留下來,世襲世襲,就成了自己襲自己了。

2、魏國公徐達 (1332年-1385年)。

徐達是朱元璋的第一武將,至正十三年(1353年)參加農民起義軍郭子興部,隸屬於朱元璋。

作為一代名將,徐達一生中幾乎百戰百勝,只有一場失敗,那就是洪武五年(1372年)出徵北元,徐達率中路軍輕敵冒進,遭到北元軍伏擊,損失一萬餘人。

徐達為明朝開國立下了汗馬功勞,他跟隨朱元璋東拒張士誠,西滅陳友諒,與常遇春一起統兵北伐,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直接攻克元大都,將元朝趕回了老家,隨後又繼續徵討北元殘餘勢力。

洪武三年,徐達被封為魏國公。徐達一生剛毅武勇、持重有謀、紀律嚴明、轉戰南北、功高不矜,被朱元璋譽為"萬裡長城"。

後來徐達患了背疽,挨到第二年病重去世,野史傳聞說徐達是吃了朱元璋賜的蒸鵝病重而亡的,但是此事並無正史記載,只見於無端野史,可信度實在不高,畢竟朱重八同志對於那些將死(不是被老朱自己弄到將死)的功臣都是非常慷慨的,而徐達的小心謹慎並沒有觸犯到朱元璋的底線。

徐達死後,朱元璋異常哀痛,為表哀思,他追封徐達為中山王,令其長子徐輝祖承襲魏國公,並代代相傳。魏國公的爵位真正做到了世襲,一直傳到明末,而且還新增了一支公爵傳到明末的公爵——定國公。

第一代定國公徐增壽是徐達的第四子,他沒有資格繼承父親的魏國公爵位,而徐增壽的軍事才能又不怎麼高,這樣一來,他是與公爵是無緣了。但是恰恰碰到了朱棣發動靖難之役,並且最終奪取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

徐增壽是朱棣在南京城(明初都城)最重要的內線之一,雖然後來暴露被建文帝所殺,但等到朱棣進城登基以後,為了表彰徐增壽對自己的忠誠和貢獻,追封其為定國公,世襲罔替,令其子徐景昌繼嗣。而徐輝祖是站在建文帝這邊的,朱棣一方面出於人心考慮,另一方面顧念徐達的功績和徐增壽的擁戴之功,所以仍然留著徐輝祖這個魏國公。

這樣徐家一門就有了魏國公和定國公兩個爵位,後來定國公一系跟隨朱棣遷都到了北京,而魏國公徐輝祖一系則繼續留在南京,兩支都一直傳承到明末,一門兩國公,分居兩京,還都伴隨始終,也算一大奇景。

3、曹國公李文忠(1339年-1384年)。

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外甥,但他的公爵可不是靠裙帶關係而來的,而是他自己一刀一槍拼來的,他是朱元璋開國的重要將領,十九歲從軍,跟隨朱元璋東徵西討,後來跟隨常遇春北伐元朝,在常遇春病逝之後,代替常遇春繼續北伐,俘獲了元順帝的孫子以及后妃,宋、元兩朝的玉璽等寶物。

洪武三年,李文忠因功被封為曹國公。

洪武十六年(1383年)冬,李文忠患重病,朱元璋親自前往探視。洪武十七年(1384年),李文忠病逝,追封岐陽王,其子李景隆嗣曹國公爵位。

李景隆在靖難之役中率領建文帝軍隊作戰,簡直就是朱棣的神助攻,接連失敗,損兵折將,最終在防守南京城的時候還獻城投降,不過他也因此保留了爵位,但還是免不了被清算,永樂二年(1404年)因「大逆不道」而被削去爵位。嘉靖十一年(1532年),李文忠的六世孫李性封臨淮侯,可畢竟不是公爵了,曹國公已無。

4、宋國公馮勝(?-1395年)。

馮勝原名馮國勝,在元末亂世之中跟哥哥馮國用一起結寨自保,後來投靠朱元璋,開始了傳奇的一生。他參與過救援安豐、決戰鄱陽湖、俘虜張士誠的歷次重大戰爭,洪武初年也率軍北伐,連戰連捷,後又參與明朝遼東的軍事行動。

洪武三年,馮勝因為戰功而被封為宋國公。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藍玉案發,次年,馮勝因為被藍玉案牽連,以藍黨被賜死,宋國公爵位被剝奪。

5、衛國公鄧愈(1337年-1377年)。

鄧愈是明朝開國名將,其主要戰績在江南、江西一帶,在著名的洪都保衛戰中,鄧愈配合朱文正防守洪都,阻止了陳友諒的進攻,為朱元璋回師救援爭取了時間。

之後,在徐達、常遇春北伐的時候,鄧愈也從河南出兵配合大軍北伐,但不是主力。

洪武三年,鄧愈又攻克了烏斯藏部,招降了吐蕃,因功被封為衛國公。

洪武十年(1377年),鄧愈因病去世,年僅41歲。朱元璋聽到消息後十分悲傷,追封其為寧河王。

鄧愈長子鄧鎮襲封衛國公,後改封為申國公,鄧鎮的妻子是李善長的外孫女,後來李善長因為胡惟庸案獲罪,李善長被滅族,鄧鎮也受牽連被殺,爵位被削奪。嘉靖十一年(1532年),鄧愈的後代續封定遠侯,世襲爵位,直到明末。

6、鄭國公常茂。

常茂,是常遇春長子,因為常遇春在北伐過程中病逝,沒趕上大封功臣,朱元璋感念常遇春的功勞,就將常茂封為鄭國公。

常茂並沒有繼承父親的軍事才能,卻養成了一般官二代的驕傲自大。馮勝是常茂的嶽父,常茂跟著嶽父一起出徵納哈出,在軍營裡根本不受軍規管控。納哈出投降後,常茂在宴會上得知納哈出準備逃跑,卻不按馮勝的指令行事,擅自行動,導致納哈出部潰散,朱元璋為此動怒,將他安置到龍州。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常茂病逝,無子,其弟常升襲爵,後來爵位被削奪。

綜上所述,明朝開國六公爵,真正實現世襲的只有魏國公徐達,甚至還多了一個世襲的定國公,相比其他五家不是一代就兩代的結局,徐家算是非常成功了。

今 日 視 頻 推 薦

職場混的好,須看西遊悟真諦

強烈推薦下面生活中你不可或缺的優質微信帳號,相信我,你會從中受益很多!

全球CEO部落

複製搜索微信號:quanqiuceo

CEO智慧,王者精英,打造高端人脈交流平臺,資源共享,合作共贏!活化人脈資源,匯聚信息並快速對流,讓人脈轉化為財脈商機.

常州驛站

網羅常州吃喝玩樂所在;本地新聞,匯聚常州人衣食住行精彩.有關常州最新旅遊攻略;特產小吃;歷史人文;盡收眼底.

漲資勢

複製搜索微信號:zhangzishi0519

這裡為你提供你不知道、想知道、不能不知道的新聞,還為你分享你不知道的生活小知識,健康知識,精彩視頻,傳遞正能量,為你每天不斷漲資勢

小方百科

複製搜索微信號:baikexiaofang

傳播養生知識,分享健康的生活方式、幽默笑話、精彩視頻、健康飲食、美容養顏。崇尚健康生活,普及千年養生理念,關注健康,關愛生命,小方百科陪您每天學養生知識。

相關焦點

  • 為什麼朱元璋的開國六公爵,只有徐達的爵位能延續到明朝滅亡
    農民出身的朱元璋經過十幾年的奮鬥,建立了大明王朝,開國時,朱元璋封了六位公爵,這六位都是功勳卓著的大功臣,建立王朝之後的朱元璋以屠殺功臣著稱,那我們來看看這六位公爵最後都是什麼下場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長還是沒有逃過厄運,最終還是因為胡惟庸藍玉謀反案被殺,全家七十餘人都被處死,只有一個娶了公主的兒子免死,被流放。至此,韓國公的爵位自然也無法流傳了。魏國公徐達徐達是朱元璋的第一武將,為明朝開國立下汗馬功勞,他跟隨朱元璋東據張士誠,西滅陳友諒,1367年與常遇春一起統兵北伐,「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後攻克元大都,消滅了元朝。隨後又繼續徵討北元殘餘勢力。
  • 朱元璋冊封了六個「開國公爵」,為何只有徐達的爵位能延續下來?
    而在這份總數多達150人的分封名單中,爵位最為顯赫、同時也是最引人關注和羨慕的,無疑是被冊封為「公爵」的六人,按照排名順序分別為韓國公李善長、 魏國公徐達、鄭國公常茂、曹國公李文忠、宋國公馮勝、衛國公鄧愈,這便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明朝開國六公爵」。
  • 「明朝開國六公爵」都有誰?常遇春、劉伯溫為什麼不在其列?
    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天下初定,朱元璋論功行賞,大封功臣,其中第一批封公爵的有六人,史稱「明朝開國六公爵」,他們依次是(排名分先後):韓國公李善長、 魏國公徐達、鄭國公常茂、曹國公李文忠、宋國公馮勝、衛國公鄧愈。(魏國公徐達)看到這份名單,相信大家心中會湧現出很多問號:排名的根據是什麼?大名鼎鼎的常遇春和劉伯溫為什麼落選?
  • 朱元璋封的開國六公爵都是誰?其中有個人,爵位承襲到了大明滅亡
    那你可知,朱元璋曾封了六位國公,其中有人的爵位是一直承襲到大明滅亡的呢?直到明世宗時,鄧愈的五世孫才被續封定遠侯,並把爵位傳了下去。且因為李善長有此結局,他六公爵之首的位置也讓給了原本排第二的徐達。徐達作為開國第一功臣,配享太廟,並被尊為開國六公爵之首。他的長子徐輝祖雖因反對朱棣篡位而被削爵,但四子徐增壽的後代皆世襲定國公之爵,一直到明朝傾覆。從六位開國公爵的境遇我們可以看出,朱元璋確實有極為冷酷的一面,不然他也不會對李善長等人出手。
  • 哈裡王子晉封公爵,英國爵位的公侯伯子男和中國古代爵位一樣嗎?
    公爵是第一等世襲貴族,公爵是僅次於國王或親王的最高級貴族,類似於中國古代的分封諸侯,英國君主分封王室宗親並授予公爵爵位,如威廉王子是劍橋公爵,之後逐漸也授予王室宗親以外的功勳卓著的重臣。和中國古代一樣,不同的爵位服飾截然不同。在正規場合,公爵穿深紅色的絲絨外套,帽子上鑲四條貂皮,其冠冕上有一個金環,上飾八枚金葉片。第二等為侯爵,侯爵一詞最初指威爾斯邊疆的領主。
  • 大明開國六公爵之一,16歲領兵抗元,朱元璋親自為其祭奠
    相比較徐達常遇春等人,這個人史書裡記載寥寥無幾,卻位居明朝開國六公爵之一,可見他對明朝的貢獻之大,這個人就是鄧愈,今天一起來詳細了解一下這個人物。堅守了85天之久,堪稱古代戰爭史的一個奇蹟,這85天為朱元璋調兵全殲陳友諒贏得了寶貴的時間,朱元璋大賞鄧愈。
  • 明朝唯一善終的開國功臣湯和,在其死後,為何爵位被徹底剝奪了?
    在明朝歷史上,曾有一位著名的開國將領,名叫湯和。說起湯和,很多熟悉明朝歷史的朋友,應該都非常熟悉。因為此人的故事,實在是太過傳奇了。明太祖朱元璋,之所以會參加農民軍起義,就是因為湯和介紹的原因。後來明朝開國之後,湯和亦憑藉軍功,逐漸受封為信國公。
  • 一項風靡明末的娛樂活動,為何卻把明朝往死裡坑?
    聽聽明末清初文學家吳梅村的這聲怒吼:「明之亡,亡於馬吊」——大明朝落到這地步,就是被這「馬吊」害的。「馬吊」,學名葉子戲,是一款起於唐朝的紙牌遊戲,因為其紙牌只有葉子一般大,因此得名「葉子戲」,這種被看做撲克牌前身的遊戲,共有四十張紙牌,按照「十萬貫」「萬貫」「索子」「文錢」分成不同花色,一開打就是譁譁砸錢。
  • 明朝開國武尊文卑,為何武臣地位卻越來越低,後來崇文抑武?
    眾所周知,明太祖朱元璋在明朝開國後,曾根據功勞冊封了六個公爵,也就是韓國公李善長、 魏國公徐達、鄭國公常茂、曹國公李文忠、宋國公馮勝、衛國公鄧愈等人
  • 明末四大「繁榮」景象,告訴你明朝為何會滅亡
    可就是這麼個繁榮的世界,竟然轉眼就是內憂外患的戰火,直到山河變色,悲情滅亡。不過,如果細看幾個「繁榮景象」,明朝滅亡的伏筆,卻是觸目驚心的浮現。甚至可以說,堪稱超越歷史的教訓!「繁榮景象」一:不賭博沒臉見人明代萬曆年間,商業活動出名火熱,但要論火爆整個晚明年間的「商業活動」,卻首推賭博。
  • 明朝34個開國功臣,朱元璋殺了30個,為何獨獨留下四人不殺?
    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以冷酷無情著稱,原因是他建國後開始大肆屠殺開國功臣。朱元璋生性多疑,當了皇帝後,更是畏懼有能力且野心勃勃之人奪取自己辛辛苦苦打下來的江山,於是採取「殺」的策略,對「明朝34個開國功臣」痛下殺手,以除後患。
  • 明朝的權力遊戲,比影視劇精彩多了
    這個朝代無疑是中國人最為熟悉、最為關注的朝代之一,從清季民初的革命到21世紀的明史熱,漢人的最後一個王朝雖然已經煙消雲散,但一直縈繞在中國人的夢魂間。但我們真的了解明朝嗎?北京的故宮、天壇、長城,是可以看到見摸得著的明朝軀幹,那些已逝於歷史長河中僅僅留於史書的人物,才是復盤這個王朝的靈魂。
  • 明朝為什麼那麼窮?淺析明朝制度,一手好牌打稀爛
    一、含著木湯匙出生的帝國 明朝卻是個例外,明朝的財政狀況自開國之初就不甚寬裕,永樂一朝國力還算強盛,但明朝中期開始,國家財政很快就陷入了危機
  • 明末官場有多荒唐?看這幾件奇葩事就知道
    但事實是,明朝之亡,誰都不怪,就怪其政治軍事,已是嚴重腐敗。看看下面這幾個奇葩事,就知道明朝當時,已經「腐」到何等觸目驚心的程度。奇葩事1:官員困於「京債」明末買官跑官成風,每到選官時,各路官員都使勁砸錢,越是肥缺越大價錢。可錢從哪來?那些要官要瘋的傢伙,主要都去借「京債」。
  • 明朝皇帝簡介,有不少破了歷史記錄,你最喜歡哪一個呢
    自從泥腿子朱元璋在應天稱帝後,明朝共傳一十六帝,國祚延續了二百七十六年,雖說終明一朝戰爭也不少,但大明一直踐行著「不割地,不和親,不稱臣,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也是讓後人津津樂道的重要原因。封建社會,改朝換代江山易主,每隔幾百年都要循環一次,而為了國祚永昌,即使強盛的漢唐,也幹過割地和親、忍辱負重的事。
  • 洪武三年,明朝江山大定,明太祖開始論功行賞,分封部眾
    朱元璋1368年登基,1398年去世,在位的31年裡,一共分封了10個公,52個侯,3個伯。這些為大明江山立下卓越功勳的人,最後竟大多被處死,甚至滅族,能夠善終者寥寥。 洪武三年(1370年),分封了6位公爵,號稱開國6國公。
  • 張獻忠殺掉的明朝四大藩王,死法一個比一個慘
    來源 | 頭條號半狂書生、科技生活快汛明朝開國初期這些朱姓親王世代傳承,與國同休,有明200餘年間,他們作為凌駕於整個社會體系之上的特權階層,享盡了榮華富貴,也積累了驚人的巨額財富。明末天災人禍交織,民不聊生,被逼到生死邊緣的貧苦農民,決定用刀劍和獻血為自己拼出一條生存之路,農民起義如驚濤駭浪席捲天下。這些分封在各地的朱姓親王,他們顯赫的皇家身份,王府中堆積如山的財富,使他們首當其衝成為農民軍最有興趣的獵物。
  • 農村俗語:「豪不過三,富不過六,窮不過九」,是什麼意思?
    俗話說,三窮三富過到老,十年興敗誰知曉。功名富貴,其興也勃焉,其敗也忽焉。一個人的人生軌跡尚且如此充滿變數,何況幾代人的運勢,更是很難一成不變的。歲月滄桑,跌宕起伏,坎坎坷坷,自然是再尋常不過了。「富不過六」也不難理解,意思是說家資萬貫的富裕家庭,若是傳承不當,家風欠缺,哪怕是金山銀山留給後世子孫,也難給他們帶來什麼福報,甚至可能招致災禍橫生。司馬光家訓有道:「積金以遺子孫,子孫未必能守。積書以遺子孫,子孫未必能讀。不如積陰德於冥冥之中,以為子孫長久之計」。
  • 明朝16位皇帝,為什麼北京皇陵卻叫做十三陵?剩下三個去了哪裡
    不過,不少細心的朋友可能發現了一個問題,明朝自明太祖朱元璋算起,一共有16位皇帝,但為何明皇陵卻是「十三陵」呢?剩下的三位又在哪呢?這三位沒有葬入北京十三陵的皇帝,分別是開國皇帝朱元璋、建文帝朱允炆,以及明代宗朱祁鈺。
  • 明朝為什麼能圈粉無數?
    課程目錄1、朱元璋單排上王者-赤膊天子朱元璋是怎樣一步步成為開國皇帝?-為什麼說朱元璋的軍事頭腦堪稱「無敵」!2、明朝高考的一次慘烈「翻車」-朱元璋建立的明朝,是如何大力發展教育的?-精心制定的考試流程,為何翻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