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大儒朱舜水

2021-02-13 黃檗文化促進會

      朱舜水又名朱之瑜(1600--1682年),字魯璵,舜水是他在日本取的號,意為「舜水者敝邑之水名也」,以示不忘故國故土之情。朱舜水是浙江餘姚人,明末思想家,文學家,史學家。


      朱舜水曾參加抗清活動,南明滅亡後,不願降清,東渡日本。於日本和水戶光國接觸,其遺臣性格與儒家思想讓水戶光國深感敬佩,朱舜水著有《朱舜水先生文集》、《安南供役紀事》、《陽久述略》、《釋奠儀注》等文集,更對水戶學擁有不可磨滅之影響。。



      朱舜水出身望族,自幼博聞強記,精研史、書、六經。崇禎末和南明朝弘光年間,幾次下詔徵他去做官,他都因「世道日壞,國事日非」堅辭不就,其潔身自愛、淡泊名利的精神令人敬佩。 

      明亡後,清兵長驅南下,他就投入缺清復明鬥爭,與浙東抗清義師首領王翊相佐,圖據舟山為抗清根據地。與抗清名將鄭成功、張煌言等一起,北伐長江,往返於兩軍之間,親歷戰陣,進行反清復明活動。兵敗後,朱舜水見大勢已去,於1659年復至日本,開始他二十四年審日講學生涯。

      朱舜水講學時,許多年老的日本人都扶著拐杖前去聽講。朱舜水和黃宗羲、王船山、顧炎武、顏元一起,被人稱為明末我國五大學者。他在日本抑著「僕之視貴國同為一體,未嘗有少異於中國也」的精神,以中國的治學之方,簡牘之式,科試之制,用字之法,通過講學,大力傳播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朱舜水在講學的同時,還將中國當時先進的農業、醫藥、工程建築、手工工藝、從圖樣到製法,傳授給日本民眾,親自加以指導和實踐。朱舜水以自己的崇高品格和淵博常識,給日本社會帶來了深遠影響。後來的日本學者評價說:「天佑以還,儒學以經世治民為要道,不力空理虛論,皆舜水所賜也……不惟後來明治維新受此良好之影響,即於朱氏學說本身發揚而光大,其功亦偉矣!」梁啓超在評論朱舜水時也說:「中國儒學化為日本道德基礎,也可以說由舜水造端。」「舜水人格極為高尚嚴峻,所以日本知識階層受其感化最深。」

      朱舜水在日本講學二十餘年,栽培了眾多有識之士,對日本的教育作出過很大貢獻,他的思想奠定了日本社會的道德基礎。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四月十七日,朱舜水病逝於日本,享年82歲。



     作為朱舜水家鄉的餘姚人民,也始終把朱舜水作為先賢而倍受敬重。清朝年間,餘姚人民在餘姚城老西門外姚江邊。先後為朱舜水,連同其他三先賢:嚴子陵、王陽明、黃宗羲建立「先賢故裡本報特約記者亭」,解放後遷至龍泉山。在「明徵士朱舜水故裡」碑亭,刻有楹聯「東海蹈曾甘家老遜荒千載斯文歸後死」「南天擎獨苦臣心如水一江終古屬先生」。橫額「勝國賓師」。著名學者樓適夷在《朱舜水先生逝世三百年獻詞》裡,對朱舜水的生平事績作了這樣的概述:「大哉先生,吾鄉巨哲。生當季世,陽九逢厄。滿清入關,傾我社稷。一介儒生,志士廣結;力挽狂瀾,奮起抗擊。跨海東瀛,乞師千急。扶桑流寓,江戶講席。交流文化,弘宣聖葉;胡運不盡,終老秉節。懿行殊勳,後世永式。三百周年,今逢祭日,兩國俊彥,勝會吾邑。紀念前賢,顯彰遺德。以後學,仰止先哲。羈身北國,適感小疾。鄉老寵召,欲行未得,舜水悠悠,龍山靄靄。遙瞻盛曲,馳恩無極."1660年(永曆十四年),這位為民族解放奮鬥多年的老人已經「飲泣十七載,雞骨支離;十年嘔血,形容毀瘠、面目枯黃」,堅決不做滿清的奴隸牛馬,就流寓日本,以保存民族正氣。他的初衷只想「暫借一枝,棲息貴邦,衣粗茹藿,操婢僕之役,所冀天下稍寧,遄歸敝邑。」自稱「亡國之遺民,來此求全……」,自誓「非中國恢復,不歸也」。


      朱舜水雖流亡在外,但對祖國的思念,對復明的希望卻一天也沒有消失過。在日本的幾十年,他一直穿明朝服裝,並於每月的初一、十五早早起來,掃堂設幾,展毯,備香燭,披道服,戴包玉巾,東向而拜。他的門徒、日本友人安東省庵看在眼裡,曾作詩讚曰:遠避胡塵來海東,凜然節出魯連雄。歷忠仗義仁人事,就利求安傘俗同。昔日名題九天上,多年身落四邊中。鵬程好去圖恢復,舟楫今乘萬裡風!


      綜觀朱舜水的一生,雖沒有驚心動魄之舉,卻表現出潔身自愛的難得品質及堅忍不拔的反抗意志。也許正是這品質與意志,鼓舞和激勵了後人。梁啓超先生在朱公年譜的附錄中說得明白:「我做朱舜水年譜在他死後還記了若干條,那是萬不可少的。他是明朝的遺臣,一心想驅逐滿清。他曾說過:滿人不出關,他的靈柩不願回到中國。他自己做了耐久不壞的靈柩,預備將來可以搬回中國。果然那靈柩的生命,比滿清還長,至今尚在。


相關焦點

  • 歴史 | 日本「國師」朱舜水
    朱舜水出生於明朝萬曆二十八年,浙江餘姚人。雖然朱舜水也姓朱,但跟明朝皇室並沒有直接的血緣關係。朱舜水年輕時隨大哥寄籍於松江府,拜知名學者為師,研習經書。朱之瑜的名字鮮為人知,但朱舜水的名號卻為更多的人所熟知。他是一位明朝遺民,也是一位東渡大儒,他在日本廣收弟子,傳播儒家學說,被尊為「國師」,他的學說對三百年後的明治維新成功起了重要作用。
  • 明末清初教育家朱舜水和明宗室的關係
    鑑於他這種激烈的舉動有些人會十分的疑惑朱舜水是明宗室嗎?要不然他為何如此抵抗清朝呢?那麼朱舜水是明宗室嗎?    朱舜水雕像  關於朱舜水是否是明宗室在歷史上也有著一些記載,其實完全可以從他的家世和出身來回答這個問題。
  • 高羅佩所記朱舜水琴事辨正
    朱舜水把他帶來的一張明益王製作的古琴以及一些中國琴譜贈與了他的日本弟子安東省庵。這些琴譜收藏在安東省庵家中,後來村井琴山對它們進行了研究。(此處據宋慧文等譯文,中西書局,2013年9月,第244頁)這裡完全沒有提到安東省庵的琴譜來源,肯定不是張斐,「邃庵公」也不過「訂古譜之誤,辨指法之要」罷了,朱舜水更不知依據何在。只有兩點可以肯定:其一,得到益王琴後,安東省庵曾經「借看琴譜」來學習辨別斷紋真偽(《琴譜訂要序》);其二,從《琴山琴錄》刊出的安東所傳九曲來看,全部可見於東皋禪師所傳琴譜,據村井琴山比勘,只有極少數指法出入,可見也是東皋琴學一脈。再來看朱舜水的琴藝。
  • 為有源頭大儒朱熹水
    大型人文歷史紀錄片《大儒朱熹》研討會,在朱熹出生地福建省尤溪縣舉辦,各路專家學者雲集如群星璀璨,共鑑共品了大儒朱熹的千秋風範。福建省人大常委會黨組副書記、《大儒朱熹》總策劃梁建勇,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院長、中華朱子學會會長、《大儒朱熹》總顧問陳來,福建省廣播影視集團董事長、《大儒朱熹》出品人曾祥輝,全國朱子學研究專家,《大儒朱熹》主創團隊成員,以及人民日報等
  • 人文歷史紀錄片《大儒朱熹》以影像表達哲思
    11月1日,大型人文歷史紀錄片《大儒朱熹》學術研討會,在朱熹出生地福建省尤溪縣舉辦。福建省人大常委會黨組副書記、副主任、《大儒朱熹》總策劃梁建勇,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院長、中國哲學史學會會長、中華朱子學會會長、《大儒朱熹》總顧問陳來,華東師範大學終身教授、中國歷史文獻研究會榮譽會長、《大儒朱熹》總顧問朱傑人,省政協秘書長陸開錦、省廣播影視集團黨組書記、董事長、《大儒朱熹》出品人曾祥輝,全國朱子學研究專家,《大儒朱熹》主創團隊成員,以及人民日報、人民日報海外版、光明日報等20餘家媒體記者出席了本次研討會
  • 大型紀錄片《大儒朱熹》研討會召開 打造教科書式文獻片
    福建省人大常委會黨組副書記、副主任、《大儒朱熹》總策劃梁建勇,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院長、中國哲學史學會會長、中華朱子學會會長、《大儒朱熹》總顧問陳來,華東師範大學終身教授、中國歷史文獻研究會榮譽會長、《大儒朱熹》總顧問朱傑人,省政協秘書長陸開錦、省廣播影視集團黨組書記、董事長、《大儒朱熹》出品人曾祥輝,全國朱子學研究專家,《大儒朱熹》主創團隊成員,以及人民日報、人民日報海外版、光明日報等20餘家媒體記者出席了本次研討會
  • 「滾滾長江東逝水」,大儒楊慎被「大禮議」事件劈為兩半的戲劇人生
    但作為一代大儒,他被後世所樂道與評說的,則更著力於其坎坷詭異的後半生——自「大禮議」之後的貶謫佚事。在明代有雜劇《簪花髻》,專寫楊慎貶謫至雲南後的古怪故事。在清代有《議大禮》雜劇,專寫楊慎在「大禮議」事件中的表現及結局。到了民國,除了有董康重印的《盛明雜劇》,更有楊慎十三世孫楊崇煥重刊抽印的本子,又將楊氏後半生的「微言大義」重新拈提了一番。
  • 明末工程師(完整,全文)免費
    明末工程師全集(全免/完本)明末工程師免費 明末工程師全本明末工程師完整版,明末工程師全文完結   二十一世紀的工業設計師李植穿越到明末。沒有錢?搞個飛梭織布機來,立刻賺到盆滿缽滿。不習慣明末的差勁衛生?發明個肥皂牙膏來讓明朝洗得煥然一新!農民起義?亂世人命賤如狗?水泥混凝土的稜堡保護您的生命安全!...
  • 如果穿越到古代,你是否能成曠世大儒?
    近日,小編在知乎熱榜上發現了一個引起熱議的話題「是否今天任意一個小學生穿越到古代都可直接成為曠世大儒?」如果你喜歡看穿越類的小說的話,你就會發現當女主或者男主穿越到古代時,那麼他們往後的人生就如同開掛般生活的風生水起,會有無數人追捧著他們;同樣,如果你看一些含有穿越因素的電視劇或者網劇,他們同樣會用自己在現代學習的知識在古代生活的很好。
  • 從抗拒 到崇拜——《大儒朱熹》第四集《春風化雨》編導手記
    雖然兩位領導在談話中多番強調《大儒朱熹》紀錄片的重要性,但是說實話,剛接到任務時我心裡是有點抗拒的。因為從小到大的教育都在告訴我們,程朱理學是」封建統治」的工具,而作為理學集大成者的朱熹,在我們這代不少人心裡,從來就不是一個「正面形象」。
  • 百家講壇《天地大儒王船山》節目即將開播
    為紀念偉大思想家王船山先生(1619——1692)誕辰400周年,由衡陽市委宣傳部和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聯合策劃的六集紀念片《天地大儒王船山
  • 明末愈演愈烈的黨爭
    這些同地域之間的官員團結到一起,久而久之就形成朋黨,就如明末其實除了閹黨和東林之外,實際上還有齊楚浙黨。經過時間的洗禮,它們變得非常自私,黨同伐異,置國家大事於不顧,楊漣、熊廷弼、袁崇煥均是死於黨爭,導致明末局勢迅速糜爛。
  • 從抗拒 到崇拜 ——《大儒朱熹》第四集《春風化雨》編導手記
    雖然兩位領導在談話中多番強調《大儒朱熹》紀錄片的重要性,但是說實話,剛接到任務時我心裡是有點抗拒的。因為從小到大的教育都在告訴我們,程朱理學是」封建統治」的工具,而作為理學集大成者的朱熹,在我們這代不少人心裡,從來就不是一個「正面形象」。
  • 關學人物|李二曲是陝西和西安的驕傲 ——在周至尋訪關學大儒李二曲
    李二曲是陝西和西安的驕傲——在周至尋訪關學大儒李二曲關學大儒李二曲,是周至文化圈公認的豐碑式人物。9月10日是第36屆教師節,記者特意前往周至就李二曲採訪了當地多位文化人。
  • 【三賢文苑】王曉飛 | 寫作《大儒牛兆濂》餘墨
    我正式動筆寫大儒牛兆濂先生的時候,首先努力去想像牛先生的樣子,清癯的面容,瘦長的手掌拄著一根竹杖,長袍及腳。先生有著澄明如水的眼睛,有微微蹙起的雙眉,緊抿的嘴巴形成向嘴角拉下的弧線,給人一種堅毅果敢又有些倔強的感覺。他作為陳忠實先生小說《白鹿原》中「朱先生」的人物原型,作者在他的身上有著諸多承載,我如何展開他人生更重要的情節呢?
  • 與儒同行——紀錄片《大儒朱熹》第二集《源頭活水》採訪手記(二)
    不少重點學者還先後訪問多次——得虧專家們對大型紀錄片《大儒朱熹》的重視、對導演團隊的信任,給予我們極大理解與耐心配合。實際上,頻繁的聽會與採訪,不但能為紀錄片在結構、立意等方面逐漸爬梳、積累,也成了導演組成員極為重要的學習途徑:你自己首先要對朱子入門、有感,然後才有紀錄片對這位曠世大儒的講述與再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