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舜水又名朱之瑜(1600--1682年),字魯璵,舜水是他在日本取的號,意為「舜水者敝邑之水名也」,以示不忘故國故土之情。朱舜水是浙江餘姚人,明末思想家,文學家,史學家。
朱舜水曾參加抗清活動,南明滅亡後,不願降清,東渡日本。於日本和水戶光國接觸,其遺臣性格與儒家思想讓水戶光國深感敬佩,朱舜水著有《朱舜水先生文集》、《安南供役紀事》、《陽久述略》、《釋奠儀注》等文集,更對水戶學擁有不可磨滅之影響。。
朱舜水出身望族,自幼博聞強記,精研史、書、六經。崇禎末和南明朝弘光年間,幾次下詔徵他去做官,他都因「世道日壞,國事日非」堅辭不就,其潔身自愛、淡泊名利的精神令人敬佩。
明亡後,清兵長驅南下,他就投入缺清復明鬥爭,與浙東抗清義師首領王翊相佐,圖據舟山為抗清根據地。與抗清名將鄭成功、張煌言等一起,北伐長江,往返於兩軍之間,親歷戰陣,進行反清復明活動。兵敗後,朱舜水見大勢已去,於1659年復至日本,開始他二十四年審日講學生涯。
朱舜水講學時,許多年老的日本人都扶著拐杖前去聽講。朱舜水和黃宗羲、王船山、顧炎武、顏元一起,被人稱為明末我國五大學者。他在日本抑著「僕之視貴國同為一體,未嘗有少異於中國也」的精神,以中國的治學之方,簡牘之式,科試之制,用字之法,通過講學,大力傳播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朱舜水在講學的同時,還將中國當時先進的農業、醫藥、工程建築、手工工藝、從圖樣到製法,傳授給日本民眾,親自加以指導和實踐。朱舜水以自己的崇高品格和淵博常識,給日本社會帶來了深遠影響。後來的日本學者評價說:「天佑以還,儒學以經世治民為要道,不力空理虛論,皆舜水所賜也……不惟後來明治維新受此良好之影響,即於朱氏學說本身發揚而光大,其功亦偉矣!」梁啓超在評論朱舜水時也說:「中國儒學化為日本道德基礎,也可以說由舜水造端。」「舜水人格極為高尚嚴峻,所以日本知識階層受其感化最深。」
朱舜水在日本講學二十餘年,栽培了眾多有識之士,對日本的教育作出過很大貢獻,他的思想奠定了日本社會的道德基礎。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四月十七日,朱舜水病逝於日本,享年82歲。
作為朱舜水家鄉的餘姚人民,也始終把朱舜水作為先賢而倍受敬重。清朝年間,餘姚人民在餘姚城老西門外姚江邊。先後為朱舜水,連同其他三先賢:嚴子陵、王陽明、黃宗羲建立「先賢故裡本報特約記者亭」,解放後遷至龍泉山。在「明徵士朱舜水故裡」碑亭,刻有楹聯「東海蹈曾甘家老遜荒千載斯文歸後死」「南天擎獨苦臣心如水一江終古屬先生」。橫額「勝國賓師」。著名學者樓適夷在《朱舜水先生逝世三百年獻詞》裡,對朱舜水的生平事績作了這樣的概述:「大哉先生,吾鄉巨哲。生當季世,陽九逢厄。滿清入關,傾我社稷。一介儒生,志士廣結;力挽狂瀾,奮起抗擊。跨海東瀛,乞師千急。扶桑流寓,江戶講席。交流文化,弘宣聖葉;胡運不盡,終老秉節。懿行殊勳,後世永式。三百周年,今逢祭日,兩國俊彥,勝會吾邑。紀念前賢,顯彰遺德。以後學,仰止先哲。羈身北國,適感小疾。鄉老寵召,欲行未得,舜水悠悠,龍山靄靄。遙瞻盛曲,馳恩無極."1660年(永曆十四年),這位為民族解放奮鬥多年的老人已經「飲泣十七載,雞骨支離;十年嘔血,形容毀瘠、面目枯黃」,堅決不做滿清的奴隸牛馬,就流寓日本,以保存民族正氣。他的初衷只想「暫借一枝,棲息貴邦,衣粗茹藿,操婢僕之役,所冀天下稍寧,遄歸敝邑。」自稱「亡國之遺民,來此求全……」,自誓「非中國恢復,不歸也」。
朱舜水雖流亡在外,但對祖國的思念,對復明的希望卻一天也沒有消失過。在日本的幾十年,他一直穿明朝服裝,並於每月的初一、十五早早起來,掃堂設幾,展毯,備香燭,披道服,戴包玉巾,東向而拜。他的門徒、日本友人安東省庵看在眼裡,曾作詩讚曰:遠避胡塵來海東,凜然節出魯連雄。歷忠仗義仁人事,就利求安傘俗同。昔日名題九天上,多年身落四邊中。鵬程好去圖恢復,舟楫今乘萬裡風!
綜觀朱舜水的一生,雖沒有驚心動魄之舉,卻表現出潔身自愛的難得品質及堅忍不拔的反抗意志。也許正是這品質與意志,鼓舞和激勵了後人。梁啓超先生在朱公年譜的附錄中說得明白:「我做朱舜水年譜在他死後還記了若干條,那是萬不可少的。他是明朝的遺臣,一心想驅逐滿清。他曾說過:滿人不出關,他的靈柩不願回到中國。他自己做了耐久不壞的靈柩,預備將來可以搬回中國。果然那靈柩的生命,比滿清還長,至今尚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