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4年,明朝雖然宣告滅亡,但在南方仍然有許多忠臣義士們起兵反抗,他們打起「反清復明」的大旗,抵抗清兵南下。在這場戰爭中湧現除了許多可歌可泣的人物,比如李定國、鄭成功等。其中還有一位鮮為人知的文人,他用另一種方式,書寫了一部自己的傳奇人生,那麼他到底是誰呢?
此人就是明末清初之際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朱之瑜,此外他還有一個廣為人知的名字——朱舜水!朱舜水出生於明朝萬曆二十八年,浙江餘姚人。雖然朱舜水也姓朱,但跟明朝皇室並沒有直接的血緣關係。朱舜水年輕時隨大哥寄籍於松江府,拜知名學者為師,研習經書。
朱之瑜的名字鮮為人知,但朱舜水的名號卻為更多的人所熟知。他是一位明朝遺民,也是一位東渡大儒,他在日本廣收弟子,傳播儒家學說,被尊為「國師」,他的學說對三百年後的明治維新成功起了重要作用。
朱之瑜(1600年11月17日~1682年5月23日),明清之際的學者和教育家。字楚嶼,又作魯嶼,號舜水,漢族,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人,明末貢生。因在明末和南明曾三次被皇帝特徵,未就,人稱徵君。
清兵入關後,流亡在外參加抗清復明活動。南明亡後,東渡定居日本,在長崎、江戶(今東京)授徒講學,傳播儒家思想,很受日本朝野人士推重。著有《朱舜水集》。
其學特點是提倡「實理實學、學以致用」,認為「學問之道,貴在實行,聖賢之學,俱在踐履」,他的思想在日本有一定的影響(水戶學)。朱之瑜和黃宗羲、王夫之、顧炎武、顏元一起被稱為「明末清初中國五大學者」。並與王守仁、黃宗羲、嚴子陵稱為餘姚四先賢。
朱之瑜是明朝遠支宗親,世代為書香之家,但他的家族有著不入世的基因,祖父和父親都曾多次拒絕朝廷徵召,朱之瑜也繼承了這種基因,多次逃避當官,與那些拼命鑽營的世俗文人形成了鮮明對比。他「崇禎十七年,特徵不就。弘光一年,復徵不就。授江西按察副使,兼兵部職方清吏司郎中,監方國安軍,復不拜。」由於他屢次不聽徵召,當時被人稱為「不徵君」,也因此受到御史彈劾,說他「不奉朝命,無人臣禮」,朝廷下令抓他。朱之瑜聞訊逃到舟山,以貿易為生。
當時的舟山守將是魯王朝廷中的兵部侍郎王栩,也是朱之瑜的好友,他也因此投身抗清事業,但仍不做官,只負責籌措軍餉。一次,他在前往日本籌餉途中,被清軍截獲,逼著他削髮投降,但他神態自若,誓死不降,清將劉文高也是降清不久的原明朝將領,感佩於他的氣節,偷偷把他放走了。
弘光元年(1645年)五月,清兵攻陷南京,弘光帝出走,方國安、阮大鋮投降清軍。弘光帝敗亡後,明室產生了兩個領導力量,即明紹宗隆武帝(唐王朱聿鍵)政權和魯王監國(朱以海)政權。不久,清兵攻取福建,殺了隆武帝。此時,魯王率領部下進佔南澳島,然後攻取了舟山群島。這時候,朱之瑜首次赴日本籌餉,想借日本援兵資助舟山守將、兵部左侍郎王栩,以恢復中原。由於日本實行海禁,不許外人停留,只得返回舟山。永曆四年(1650年),朱之瑜再次飄浮東海去日本,不料被清兵發現。清寇白刃合圍,逼他髡髮投降,但他談笑自若、誓死不降,劉文高等人被他的義烈所感動,偷偷駕舟將他送回舟山。次年,朱之瑜又去日本,後由日本到安南。當他正要起程返回舟山時,舟山和四明山寨都被清兵攻陷。魯王走避廈門,朱之瑜的最好師友王翊、朱永佑、吳鍾巒等人,先後為國殉節,尤以王翊死事最慘。朱之瑜在海外聞知後痛言「中秋為知友王侍郎完節日,慘逾柴市,烈倍文山。僕至其時,備懷傷感,終身遂廢此令節。」
後來,朱之瑜再次赴日本籌餉,而後又從日本去了安南,在安南時,他接到魯王的詔命,要他回國效力,這次他不再清高,準備即刻啟程。但安南國王看中了他的才華,強留他當官,他堅決不從,安南王逼他下拜,他直立不拜。安南王讓人在地上寫了一個「拜」字,他立刻在「拜」字旁寫了一個「不」字,安南王當著他的面殺了幾個人,他毫不屈節。為了紀念這段經歷,他寫下了《安南供役紀事》。
同為反清義士的黃宗羲、顧炎武等人雖然不和清朝當局合作,但顯然已經放棄「反清復明」鬥爭,剃髮易服,做了清朝統治下的「順民」。朱舜水深受儒家傳統思想的影響,他誓死不食清粟,於是作出了一個艱難的決定,背井離鄉,東渡日本,以實現蹈海全節!
1659年,朱舜水渡海來到日本,居住在長崎,他很快憑藉著深厚的學問,得到了日本學界的重視。當時的柳川藩儒安東省庵非常仰慕朱舜水的人品學識,以師禮事之,用自己俸祿的一半來供養朱舜水。很快朱舜水的名聲傳遍整個日本,得到了德川家一位重要人物的賞識。
朱舜水像
此人名叫德川光國,是日本德川幕府建立者德川家康的孫子,時任水戶藩藩主。水戶藩是「御三家」之一,藩主是幕府的「副將軍」。因此可以說德川光國是當時日本的第二號人物,況且當時的幕府將軍德川家綱還是他的侄子。德川光國非常喜歡中國儒家思想,於是派人聘請朱舜水。
後來德川幕府將軍的叔父,德川光國十分敬仰朱之瑜的學問,邀請他到江戶去講學,並執弟子禮聘他為「國師」。德川光國因為老師年高德詔,不敢稱其名,於是請他起一個號,以示尊重。朱之瑜遂以故鄉小河舜水為號。
在德川光國的影響下,日本學者和顯貴將他視為聖人,稱他是日本的孔子,紛紛拜倒在他門下。德川光國還邀請他指導編纂了鼓吹「尊王一統」學說的《大日本史》,其影響直至三百年後的明治維新。
朱舜水鑄主張學以致用,知識應該具有實用性,而不是玩弄華麗辭藻,他對明朝科舉的八股取士深惡痛絕。他自己也擁有工程建設方面的實用技術,日本的學宮就是在他指導下建成的。建造過程中,他對營造技術的專業和熟悉程度,連日本工匠都自嘆不如。他還專門為此事寫下《學宮圖說》,為以後日本的學宮建造提供了參考和樣板。後來的日本學者評價說:「儒學以經世治民為要道,不務空理虛論,皆舜水所賜也……不惟後來明治維新受此良好之影響,即於朱氏學說本身發揚而光大之,其功亦偉矣!」
朱舜水道德高尚,一生忠君愛國,推崇文天祥、蘇武等人的偉大人格,這一點也通過他的學生深深地影響了日本人,為日後明治維新時的「尊王攘夷」運動奠定了思想基礎。梁啓超說:「中國儒學化為日本道德基礎,也可以說由舜水造其端。」「舜水人格極為高尚嚴峻,所以日本知識階層受其感化最深。」
朱舜水在日本雖備受尊崇,但他卻敢於直言批評日本人心胸狹窄、「量窄意偏」,道出了日本人性格乖張,行為偏執的特點,預見其日後必「為禍中華」,目光可謂遠大。
永曆三十五年(公元1681年)朱之瑜因水土不服而致病,全身遍生疥瘡,臥床不起。明年(永曆三十六年,公元1682年)四月,即顧炎武辭世三月後,朱之瑜在日本大阪逝世,享年83歲。安葬在歷代水戶藩主的墓地瑞龍山(茨城縣常陸太田市)。為了紀念他不忘故國,墳墓特建為明朝式樣,碑文題「明徵君子朱子墓」,私諡「文恭先生」。他的臨終遺言為「予不得再履漢土,一睹恢復事業。予死矣,奔赴海外數十年,未求得一師與滿虜戰,亦無顏報明社稷。自今以往,區區對皇漢之心,絕於瞑目。」在日本,朱舜水幾乎是家喻戶曉的人物,而在中國卻鮮為人知。另外日式拉麵的出現和朱舜水有關。
朱之瑜死後,德川光國派人整理了他的遺稿,日本正德五年(公元1715年)刊行了《舜水先生文集》全28卷。東京大學農學院內至今立有「朱舜水先生終焉之地」(朱舜水先生臨終之地)的石碑。日本漢詩長老小野湖山在青年時代訪水戶謁朱舜水墓時曾作過一首《朱舜水先生墓》:
安危成敗亦唯天,絕海求援豈偶然。
一片丹心空白骨,兩行哀淚灑黃泉。
豐碑尚記明徵士,優待曾逢國大賢。
莫恨孤棺葬殊域,九州疆土盡腥羶。
免責聲明:以上圖文來源於網絡,感謝原創作者!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告知我們刪除!
本文來自網絡媒體,不代表雲南188網站的觀點和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