歴史 | 日本「國師」朱舜水

2021-02-13 雲南188網站

1644年,明朝雖然宣告滅亡,但在南方仍然有許多忠臣義士們起兵反抗,他們打起「反清復明」的大旗,抵抗清兵南下。在這場戰爭中湧現除了許多可歌可泣的人物,比如李定國、鄭成功等。其中還有一位鮮為人知的文人,他用另一種方式,書寫了一部自己的傳奇人生,那麼他到底是誰呢?

此人就是明末清初之際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朱之瑜,此外他還有一個廣為人知的名字——朱舜水!朱舜水出生於明朝萬曆二十八年,浙江餘姚人。雖然朱舜水也姓朱,但跟明朝皇室並沒有直接的血緣關係。朱舜水年輕時隨大哥寄籍於松江府,拜知名學者為師,研習經書。

朱之瑜的名字鮮為人知,但朱舜水的名號卻為更多的人所熟知。他是一位明朝遺民,也是一位東渡大儒,他在日本廣收弟子,傳播儒家學說,被尊為「國師」,他的學說對三百年後的明治維新成功起了重要作用。

朱之瑜(1600年11月17日~1682年5月23日),明清之際的學者和教育家。字楚嶼,又作魯嶼,號舜水,漢族,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人,明末貢生。因在明末和南明曾三次被皇帝特徵,未就,人稱徵君。

清兵入關後,流亡在外參加抗清復明活動。南明亡後,東渡定居日本,在長崎、江戶(今東京)授徒講學,傳播儒家思想,很受日本朝野人士推重。著有《朱舜水集》。

其學特點是提倡「實理實學、學以致用」,認為「學問之道,貴在實行,聖賢之學,俱在踐履」,他的思想在日本有一定的影響(水戶學)。朱之瑜和黃宗羲、王夫之、顧炎武、顏元一起被稱為「明末清初中國五大學者」。並與王守仁、黃宗羲、嚴子陵稱為餘姚四先賢。

朱之瑜是明朝遠支宗親,世代為書香之家,但他的家族有著不入世的基因,祖父和父親都曾多次拒絕朝廷徵召,朱之瑜也繼承了這種基因,多次逃避當官,與那些拼命鑽營的世俗文人形成了鮮明對比。他「崇禎十七年,特徵不就。弘光一年,復徵不就。授江西按察副使,兼兵部職方清吏司郎中,監方國安軍,復不拜。」由於他屢次不聽徵召,當時被人稱為「不徵君」,也因此受到御史彈劾,說他「不奉朝命,無人臣禮」,朝廷下令抓他。朱之瑜聞訊逃到舟山,以貿易為生。

當時的舟山守將是魯王朝廷中的兵部侍郎王栩,也是朱之瑜的好友,他也因此投身抗清事業,但仍不做官,只負責籌措軍餉。一次,他在前往日本籌餉途中,被清軍截獲,逼著他削髮投降,但他神態自若,誓死不降,清將劉文高也是降清不久的原明朝將領,感佩於他的氣節,偷偷把他放走了。

弘光元年(1645年)五月,清兵攻陷南京,弘光帝出走,方國安、阮大鋮投降清軍。弘光帝敗亡後,明室產生了兩個領導力量,即明紹宗隆武帝(唐王朱聿鍵)政權和魯王監國(朱以海)政權。不久,清兵攻取福建,殺了隆武帝。此時,魯王率領部下進佔南澳島,然後攻取了舟山群島。這時候,朱之瑜首次赴日本籌餉,想借日本援兵資助舟山守將、兵部左侍郎王栩,以恢復中原。由於日本實行海禁,不許外人停留,只得返回舟山。永曆四年(1650年),朱之瑜再次飄浮東海去日本,不料被清兵發現。清寇白刃合圍,逼他髡髮投降,但他談笑自若、誓死不降,劉文高等人被他的義烈所感動,偷偷駕舟將他送回舟山。次年,朱之瑜又去日本,後由日本到安南。當他正要起程返回舟山時,舟山和四明山寨都被清兵攻陷。魯王走避廈門,朱之瑜的最好師友王翊、朱永佑、吳鍾巒等人,先後為國殉節,尤以王翊死事最慘。朱之瑜在海外聞知後痛言「中秋為知友王侍郎完節日,慘逾柴市,烈倍文山。僕至其時,備懷傷感,終身遂廢此令節。」

後來,朱之瑜再次赴日本籌餉,而後又從日本去了安南,在安南時,他接到魯王的詔命,要他回國效力,這次他不再清高,準備即刻啟程。但安南國王看中了他的才華,強留他當官,他堅決不從,安南王逼他下拜,他直立不拜。安南王讓人在地上寫了一個「拜」字,他立刻在「拜」字旁寫了一個「不」字,安南王當著他的面殺了幾個人,他毫不屈節。為了紀念這段經歷,他寫下了《安南供役紀事》。


同為反清義士的黃宗羲、顧炎武等人雖然不和清朝當局合作,但顯然已經放棄「反清復明」鬥爭,剃髮易服,做了清朝統治下的「順民」。朱舜水深受儒家傳統思想的影響,他誓死不食清粟,於是作出了一個艱難的決定,背井離鄉,東渡日本,以實現蹈海全節!

1659年,朱舜水渡海來到日本,居住在長崎,他很快憑藉著深厚的學問,得到了日本學界的重視。當時的柳川藩儒安東省庵非常仰慕朱舜水的人品學識,以師禮事之,用自己俸祿的一半來供養朱舜水。很快朱舜水的名聲傳遍整個日本,得到了德川家一位重要人物的賞識。

朱舜水像

此人名叫德川光國,是日本德川幕府建立者德川家康的孫子,時任水戶藩藩主。水戶藩是「御三家」之一,藩主是幕府的「副將軍」。因此可以說德川光國是當時日本的第二號人物,況且當時的幕府將軍德川家綱還是他的侄子。德川光國非常喜歡中國儒家思想,於是派人聘請朱舜水。

後來德川幕府將軍的叔父,德川光國十分敬仰朱之瑜的學問,邀請他到江戶去講學,並執弟子禮聘他為「國師」。德川光國因為老師年高德詔,不敢稱其名,於是請他起一個號,以示尊重。朱之瑜遂以故鄉小河舜水為號。

在德川光國的影響下,日本學者和顯貴將他視為聖人,稱他是日本的孔子,紛紛拜倒在他門下。德川光國還邀請他指導編纂了鼓吹「尊王一統」學說的《大日本史》,其影響直至三百年後的明治維新。

朱舜水鑄主張學以致用,知識應該具有實用性,而不是玩弄華麗辭藻,他對明朝科舉的八股取士深惡痛絕。他自己也擁有工程建設方面的實用技術,日本的學宮就是在他指導下建成的。建造過程中,他對營造技術的專業和熟悉程度,連日本工匠都自嘆不如。他還專門為此事寫下《學宮圖說》,為以後日本的學宮建造提供了參考和樣板。後來的日本學者評價說:「儒學以經世治民為要道,不務空理虛論,皆舜水所賜也……不惟後來明治維新受此良好之影響,即於朱氏學說本身發揚而光大之,其功亦偉矣!」

朱舜水道德高尚,一生忠君愛國,推崇文天祥、蘇武等人的偉大人格,這一點也通過他的學生深深地影響了日本人,為日後明治維新時的「尊王攘夷」運動奠定了思想基礎。梁啓超說:「中國儒學化為日本道德基礎,也可以說由舜水造其端。」「舜水人格極為高尚嚴峻,所以日本知識階層受其感化最深。」

朱舜水在日本雖備受尊崇,但他卻敢於直言批評日本人心胸狹窄、「量窄意偏」,道出了日本人性格乖張,行為偏執的特點,預見其日後必「為禍中華」,目光可謂遠大。

永曆三十五年(公元1681年)朱之瑜因水土不服而致病,全身遍生疥瘡,臥床不起。明年(永曆三十六年,公元1682年)四月,即顧炎武辭世三月後,朱之瑜在日本大阪逝世,享年83歲。安葬在歷代水戶藩主的墓地瑞龍山(茨城縣常陸太田市)。為了紀念他不忘故國,墳墓特建為明朝式樣,碑文題「明徵君子朱子墓」,私諡「文恭先生」。他的臨終遺言為「予不得再履漢土,一睹恢復事業。予死矣,奔赴海外數十年,未求得一師與滿虜戰,亦無顏報明社稷。自今以往,區區對皇漢之心,絕於瞑目。」在日本,朱舜水幾乎是家喻戶曉的人物,而在中國卻鮮為人知。另外日式拉麵的出現和朱舜水有關。

朱之瑜死後,德川光國派人整理了他的遺稿,日本正德五年(公元1715年)刊行了《舜水先生文集》全28卷。東京大學農學院內至今立有「朱舜水先生終焉之地」(朱舜水先生臨終之地)的石碑。日本漢詩長老小野湖山在青年時代訪水戶謁朱舜水墓時曾作過一首《朱舜水先生墓》:

安危成敗亦唯天,絕海求援豈偶然。

一片丹心空白骨,兩行哀淚灑黃泉。

豐碑尚記明徵士,優待曾逢國大賢。

莫恨孤棺葬殊域,九州疆土盡腥羶。


免責聲明:以上圖文來源於網絡,感謝原創作者!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告知我們刪除!

本文來自網絡媒體,不代表雲南188網站的觀點和立場。

相關焦點

  • 明朝的一個貢生,為何被日本尊為「國師」?不只是開創水戶學
    當然我們最熟悉的可能就是隋唐時期日本的"遣唐使"了,從公元630年開始,當時的"大和朝廷"陸續向唐朝派遣了十多批使團,從社會的各個層面全方位的學習唐朝。要說日本這個國家,確實善於學習其他國家的優點,在長達千年的時間裡,日本一直受中華文化影響,而到了工業文明時代,日本又果斷選擇"脫亞入歐"選擇學習西方,並且因此成長為今天的世界經濟強國。
  • 明末大儒朱舜水
    朱舜水是浙江餘姚人,明末思想家,文學家,史學家。      朱舜水曾參加抗清活動,南明滅亡後,不願降清,東渡日本。於日本和水戶光國接觸,其遺臣性格與儒家思想讓水戶光國深感敬佩,朱舜水著有《朱舜水先生文集》、《安南供役紀事》、《陽久述略》、《釋奠儀注》等文集,更對水戶學擁有不可磨滅之影響。。
  • 明末清初教育家朱舜水和明宗室的關係
    他曾先後七次東渡日本,最後終因抗清復明無望、又不願做清朝的順民,流寓日本二十餘年,講學以終。朱舜水的德行、學問,得到日本學者的禮遇和敬重,被尊為"勝國賓師"。他在日本的大批學生,日後都成了研究中國文化的著名學者。以"舜水學"為宗旨的"江戶學派",深深地影響了明治維新,為日本社會的進步和繁榮作出了較大的貢獻。
  • 日本葬著一個中國人,中國子孫前去掃墓,德川家族全程親自陪同
    隨著朱舜水安定下來,他帶來的明末儒學也在日本逐漸蔓延;因此朱舜水受到了日本當地人的尊重。公元1665年,德川光圀因為敬佩朱舜水的才學派人前去進行拜訪,並且表達了想要聘請朱舜水為日本國師並希望他傳授中國儒學。德川光圀行弟子禮接待,甘願自降身份拜入朱舜水的門下;幕府上下受到德川光圀的影響都將朱舜水視為上賓。
  • 中國儒學「日本化」:一位浙東文人改寫的日本史
    三百多年來,中日之間雖是恩怨不斷,但朱舜水在日本一直備受崇仰,墓地至今保存完好。比起在中國,朱舜水的名號在日本更加廣為人知。朱舜水畫像朱舜水何以寓居日本朱舜水半生顛沛流離,歷盡坎坷。當時滿清入主中原已成大勢,為了保全名節,朱舜水乘坐日本商船逃往長崎,從此他就一直生活在日本直到去世。日本居之不易。朱舜水流亡到日本時,日本鎖國已經近半個世紀。為了應對西歐國家越來越頻繁地進入東亞,同時防備東北亞 「韃靼」來襲,日本實行鎖國政策,本國人不得出國,已經出國的不得回歸,更禁止外國人定居日本。長崎是唯一可以對荷蘭、中國和朝鮮貿易的港口。
  • 日本人最崇拜的中國人是誰?這5個人在日本近乎於神
    在歷史上,日本和中國有過緊密的聯繫,他們也曾深深地被中國文化影響過,不少來自中國的歷史人物在日本享有盛名,今天我們要說的就是5位在日本近乎於神的中國歷史人物。
  • 梁啓超:舜水之學不行於中國,是中國不幸;行於日本,是人類之幸
    中國明清交替時,一批中國文人留居日本,他們的學問和人格頗受日本知識界的尊重,從而樹立了中國文人的君子形象,其中對日本思想文化影響最大者當屬朱舜水。在日本期間,朱之瑜著力傳播「經世致用」的儒學思想,對當時日本的教育、文化、社會風氣產生深刻的影響,有「日本的孔夫子」之稱。
  • 探史尋梅水戶行
    其中有號稱日本第一陣太鼓的大陣太鼓、《大日本史》的手稿和江戶時代最大的炮彈。從這些展品中,二位藩主的政績可見一斑。 他拜朱舜水為師,學習傳播中國文化。朱舜水是明末清初的著名學者和教育家,後因戰亂東渡日本,定居在長崎。德川光圀得知朱舜水學識淵博,善理儒政,請至江戶拜為師,協助管理藩政。他接受朱舜水的建議,以儒家禮儀,制定藩規;重實學,實行勸農政策;興教育,廣招賢士;設寺院,進行宗教改革;在朱舜水的指導下,編撰了一部在日本可以和《史記》相提並論的史書,這部史書就是《大日本史》。
  • 明末遺民不願做清朝人,東渡日本,靠學問徵服了日本統治者
    南明歷經了十八年三位皇帝和兩位監國,史可法、李定國、鄭成功、張煌言等人為恢復大明王朝鞠躬盡瘁,但是最終也無能為力,清朝取代明朝已經成為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伯夷叔齊不食周粟如果不呆在中國,那麼只能選擇去周邊的日本、安南(今越南)、暹羅(今泰國)等地了,而緬甸、暹羅等南方氣候與中原地區相差太大,且風俗文化大有不同,所以日本成了當時很多遺民的最佳選擇,曾經被稱為「日本孔子」的大儒朱舜水就是其中一位
  • 真的是朱舜水發明了日本拉麵嗎?
    日本第一位中國廚師是朱舜水?為了了解諸如朱舜水這樣的中國儒家學者,對日本產生了怎樣的影響,我們需要抽絲剝繭地解開影響中日政治關係,從而影響到日本麵食演變的複雜歷史之網。為了達成這一目的,我們必須深入研究現代社會為水戶黃門這一真實歷史人物塑造出的固定形象。
  • 花鳥風月|日本的森林
    今天,我們跟隨日本的文化根源《花鳥風月》學習日語,了解日本。
  • 白蛇緣起國師為什麼捕蛇原因背景 白蛇緣起國師結局怎麼死的
    白蛇緣起國師為什麼捕蛇原因背景  國師捕蛇是為了修煉邪術,國師想要通過修煉妖術長生不老,蛇就是修煉妖術的必備之物,所以國師下令讓全國人民捕蛇,上交可以抵稅,這樣一來國師動動嘴就能得到無數條蛇,用來修煉邪術。  唐朝末期,皇權衰弱,國師一人獨攬大權,在朝中呼風喚雨,沒人敢阻攔。
  • 神鵰俠侶殺——金輪國師
    除了稱號外,劇情也有修改,比如增加了郭襄與金輪國師之間的互動,國師對郭襄疼愛有加,如親女般對待,見其跳崖,更是傷心落淚。最後襄陽之戰中,還捨命救了郭襄。在卡牌取名時,為了與卡牌稱號「蒙古國師」不重字,我還是用了舊的名稱——金輪法王。
  • 吳飛 | 儒家文化在日本的傳播和實踐 —評周逢年的《朱舜水思想在日傳播研究》
    我對朱舜水當時在日本的活動,基本上來自於這部專著以及作者的陳述。一、撰寫該著作的時代背景及其意義公元七八世紀,日本曾模仿中國唐朝都城長安建造起奈良,那時,日本主要向中國學習。1543年(天文12年)一艘葡萄牙船第一次漂流到九州的種子島,為日本帶來了鐵炮,史稱「鐵炮傳來」。
  • 【文化】在日本和韓國!中國古裝劇在國外究竟有多火?
    日本は韓流ステマに苦しめられている。偽物のブームに嫌気がさす。でも華流の方が良いのは良いんだけど、時代物の作品で漢服が日本の和服に寄せているのが気になる…。中國は伝統を大事にしたほうがいい。>>>日本の著物も呉服っていうくらいだから元は中國なんだろうけど、ドラマの衣裝は確かに安易に日本の著物っぽかったりする。
  • 《鬼滅之刃 無限列車篇》將於本周超越《千與千尋》登頂日本影史票房冠軍!​
    《鬼滅之刃 無限列車篇》上映66天票房311.6億日元,將於本周末超越《千與千尋》登頂日本影史票房冠軍!
  • 悟達國師與人面瘡的真實故事
    唐朝懿宗皇帝時,有一位高僧悟達國師,當他還沒有顯達的時候,在京師邂逅一位病僧,那病僧身患惡疾,瘡口流膿流血,十分骯髒,且臭味薰人,人人皆不敢接近。唯獨悟達國師對他禮遇有加,毫無厭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