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早春,雨水格外多,3月17日的周六也不例外。然而綿綿細雨並未打消我們一行人的興致。水戶,這個久仰的江戶名城,我們帶著對歷史的好奇和對梅花的嚮往踏雨而來。
到達水戶參觀的第一站是常磐神社的義烈館,這是一座為紀念水戶藩第二代藩主德川光圀(義公)和第九代藩主德川齊昭(烈公)而建的紀念館。這座規模不大的紀念館可以說是此次水戶之行的引子,因為接下來的行程基本圍繞這兩位藩主為後人留下的文化遺產展開。木造的紀念館樸素而莊重,館內陳列著兩位藩主在文化、醫學、軍事及民俗藝術各方面的代表作品。其中有號稱日本第一陣太鼓的大陣太鼓、《大日本史》的手稿和江戶時代最大的炮彈。從這些展品中,二位藩主的政績可見一斑。
提到水戶,腦海裡首先浮現的詞語就是水戶黃門。沒錯,水戶黃門正是水戶藩的第二代藩主德川光圀。因為他老年隱居水戶時接受將軍賞賜的「中納言」官職,地位相當於中國唐代的「黃門監」,所以世人人稱他為水戶黃門。如想像中一樣,水戶黃門的名氣不容小覷,歌頌他週遊各地行俠仗義的電視劇《水戶黃門漫遊記》拍攝了2774回,從1969年開播延續至今已有43年的歷史,堪稱是電視劇史上的一個奇蹟。
德川光圀在位期間功績顯著,例如修繕水道、編集醫書等。他拜朱舜水為師,學習傳播中國文化。朱舜水是明末清初的著名學者和教育家,後因戰亂東渡日本,定居在長崎。德川光圀得知朱舜水學識淵博,善理儒政,請至江戶拜為師,協助管理藩政。他接受朱舜水的建議,以儒家禮儀,制定藩規;重實學,實行勸農政策;興教育,廣招賢士;設寺院,進行宗教改革;在朱舜水的指導下,編撰了一部在日本可以和《史記》相提並論的史書,這部史書就是《大日本史》。《大日本史》中所體現的主要思想就是尊王思想和儒教思想,這種思想後來被稱為水戶學。水戶學在日本文化思想史上產生了重大影響,成為日本民族的精神財富之一。到今天,《大日本史》和朱舜水的木雕像還被一同陳列在義烈館中。可以看出,當地人民對這位從中國遠道而來的學者持有的尊敬和緬懷之情。
時光推移到水戶藩第九代藩主德川齊昭時期。德川齊昭是一個多才多藝的藩主,精通書畫之道又善於研發兵器。而留給後人重要的財富就是我們接下來要參觀的偕樂園和弘道館。德川齊昭根據孔子在《禮記》中的 「一張一弛」理論, 開弘道館以便藩士文武雙修,闢偕樂園以供修行之餘休閒放鬆。
偕樂園名稱出自《孟子》「古人與民偕樂為樂」,創建時就以向平民開放為宗旨,現在也是日本三大名園中唯一免費開放的公園。諧樂園以梅花著稱於世,種有100餘種,3000株梅樹。提到梅,宋代詩人盧梅坡在《雪梅》中描繪的雪白梅香情景最被人熟知,今天我們雖然沒有看到梅雪爭春的生動畫面,但雨中賞梅卻也別有一番風味。一進梅林,便被眼前的美麗驚呆,煙雨濛濛中或是新紅或是淺粉,一簇簇梅花像一片片晚霞飄過山頭。近看上去,朵朵梅花探著粉嫩圓潤的小臉似在微笑,似在訴說,好不惹人憐愛。梅林深處,一位位端莊秀麗的賞梅大使身著豔麗和服,手撐花油紙傘向遊人們介紹梅花,正可謂雨打梅花點點紅,風搖竹影顯妖嬈。梅為歲寒三友之一,中國人愛梅,自古梅花就是文人墨客的最愛之一,在傳統文化中,梅花代表著凌寒不懼、堅貞不屈和孤傲高潔。公元4世紀,隨著中國文化傳入日本,梅花也開始在日本廣為種植,日本人賞梅遠早於賞櫻,士紳文人們還根據中國晉武帝司馬炎「好文則梅開,廢學則梅謝」的故事,賦予梅「好文木」的別稱,拿我們今天的話來說,梅是樹木中的文藝青年。德川齊昭也獨愛梅,並因果實可充飢頗具實用性而廣泛種植,還專門在梅林中蓋了一座「好文亭」,與臣下及蕃民們一起賞梅。當天,我們登上好文亭樂壽樓,置身千樹萬樹梅花從中,花香襲人,如醉如痴,遠眺煙雨中的千波湖,頗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的感覺,不禁要為日本遷客騷人享受美景之極致而折服。
與偕樂園相呼應的弘道館是作為水戶藩的藩校而建造的,重視文武兼修,文館學習儒學、禮儀、歷史、天文、數學等,武館修習劍術、槍、柔道、馬術等多項科目,相當於現代的一所綜合性大學。在一百多年前的水戶有這樣一所完備的學校是出乎我們意料的,但更讓我們驚訝的是弘道館內還有一座孔子廟,常年供奉著孔子的牌位,而且牌位是由藩主親自書寫的。由於前一段時間地震的影響,孔子廟的幾處牆壁、瓦礫有所脫落,本不對外開放,可是聽說我們是中國大使館來的訪客,才特別允許我們參觀。每個人戴一頂安全帽在導遊帶領下小心前行,因為遊客稀少,顯得格外靜謐,只有一株梅花在院落一角靜靜的開放。古式的建築給人一種錯覺,仿佛孔子曾經在這裡生活過,傳播過他的儒家思想,所以這裡的一切看起來都那麼典雅,那麼和諧。
此次水戶之行感慨頗多,最重要的收穫是重溫了儒學在中日兩國的傳播和交流的歷史。孔孟創立的儒學在中國具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但由於戰亂和佛教興起等原因,一直未被統治階級重視,真正被奉為「正「正統」和「國學」要到宋元以後,宋代的程朱理學、明代的王陽明心學等等,他們將孔孟學說的精髓進行整理並發揚光大,逐漸使儒學滲透到國家統治和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日本學習中國文化也經歷了一個與時俱進的過程,最早大規模學習中國文化始於隋唐,但那時佛教在中國方興未艾,國家制度、建築、美術、社會生活等都帶著佛教的烙印。直至儒學在中國社會的地位不斷提高,日本也逐漸認識到儒家文化不同於佛教文化的深邃內涵和教育啟迪意義,在形成自己獨特文化的過程中注意吸收借鑑儒家文化的精髓。水戶這個看似平凡、不甚知名的城市對儒學的崇拜就是其中的縮影。在當代日本,儒家文化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日本許多重要命名都從儒家經典中尋找根據,企業管理培訓班講授《論語》,日本國民在各種場合始終不忘禮儀和謙讓也體現著孔孟之道。
中日兩國不僅在地緣上相近,在歷史和文化上更有著千絲萬縷的相似性。我相信,在文化和歷史中尋找認同,求同存異,增信釋疑,中日兩國一定可以找到更多的共鳴,攜手創造屬於明天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