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鶯啼燕語報新年」,即將迎來春節闔家團圓的時刻,唐詩一句「鄉心新歲切」把我們的似箭歸心刻畫得入木三分,亦令我們與古人的過年思鄉之情心意相通。而在沒有網絡直播、沒有春晚的唐朝,當時的人們會是如何過春節?
著名歷史文化學者蒙曼教授帶領大家一同穿越歷史,走進唐詩探一探當時的春節風貌和花樣年俗。
除夕「守歲」 把酒言歡
盛世大唐,春節活動的娛樂性和歡樂性遠勝於前朝。在「李白鬥酒詩百篇」的年代,不僅是文人豪邁不羈愛飲酒,有詩云「人歌小歲酒,花舞大唐春」,守歲、喝酒更是不可或缺的過年傳統。
「守歲阿戎家,椒盤已頌花」就是詩聖杜甫記載自己到堂弟杜位家團聚過年的故事。杜位是唐朝大宰相李林甫的女婿、官場得意,而杜甫在當時卻頗為失意。然而在除夕這天,無論是騰達的族人還是落魄的親朋,都會相聚在一起守歲過年,必喝上一杯「椒柏酒」,以藥酒祛病、互敬健康。
白居易則寫過多首關於春節的詩,他描寫過年要喝「三杯藍尾酒」,也就是屠蘇酒。這種酒是先從年輕人開始喝,最後才是年長者。寫詩時的白居易已年過七旬,笑談「除卻崔常侍,無人共我爭」,妥妥地最後一個來喝這杯寓意返老還童的美酒,蒙曼詮釋「這就是一個樂呵呵的老人的心態。」
「舊曲梅花唱,新正柏酒傳」,在孟浩然的詩句中也記載了他與親朋的守歲宴席上,聽歌女唱曲、行酒令的遊樂活動。再配著咬春的「五辛盤」(春盤),和「一碟膠牙餳」(麥芽糖),可謂是把酒言歡、人生幾何。
「元日」朝會 火城舞儺
唐朝時使用農曆立法,大年初一稱為「元日」,在古人的時間序列中具有著濃厚的象徵意味。有趣的是,皇帝也會給臣子們放「春節七天假」,也就是按元日前後各三天放假。在蒙曼眼中 「元日前有一個準備時間,元日當天迎來一個歡慶的高潮、之後是歡樂的延續,當時的放假安排還挺人性化的。」
所謂「大國禮樂備,萬邦朝元正」,元日這天文武百官、番邦使節都要趕著入宮向皇帝朝賀,全城火燭通明,就形成了獨特的「火城」景觀。皇帝在接受臣民朝拜和貢奉之後,還會賜「柏葉」給百官回去泡酒,以其綠葉長青之特色,寓延年益壽的祝福之意。
「驅儺」是唐朝過年的民俗,太常卿會帶著一千多人組成的驅儺隊伍,進宮給皇帝跳儺舞。當時的貴族公子哥們還經常喬裝打扮、身穿彩衣混進舞儺的隊伍。有意思的是,達官貴人在看舞儺,人家這些舞儺的人也在看他們。這在蒙曼看來,正如同「你站在橋上看風景,可是,人家把你也當成風景來看了」。
唐太宗李世民愛好文學,就曾作詩詠《元日》為自己治理的貞觀大唐點讚「穆矣薰風茂,康哉帝道昌」,並抒發他「巨川思欲濟,終以寄舟航」的新年暢想。
倒有一個民間習俗與今天略有不同,那時嫁出去的女兒們會在元日、即初一這天回娘家,「蠻榼出門兒婦去,烏龍迎路女郎來」,她們通常還會捎上一種南方所造的「蠻榼酒」作為拜見娘家人的禮品。
「胡風」融合 大戲拜年
歷史上的唐朝是一個民族大融合時期,有「胡風為美」的傳統。「潑寒胡戲」就是從波斯傳來的節日慶典,蒙曼形容這就是在初唐盛行一時的「唐朝潑水節」。從臘月就開始舉行,人們唱歌跳舞、潑水乞寒,希望寒冷更快一些降臨大地,以祈求驅邪除病,保佑來年身體康健。這項活動備受唐朝老百姓喜愛,可因為活動中的人們要坦身露體、有礙觀瞻之嫌,並且耗費較大資源物力,之後就被逐漸廢除了。
而在當時,有還入唐求法的日本圓仁和尚所著的《入唐求法巡禮行記》中有記載,他在節慶之時來到一個新羅人聚集的廟宇裡,發現新羅人互賀拜年的吉祥話,已入鄉隨俗和當地的唐朝人一樣了。不過當時拜年的內容與今天略有不同,除了「求富貴」,還會對長者「拜長壽」,對小孩「鞭聰明」,也頗有趣。
踏雪尋梅 詩意過年
懷古感今,蒙曼教授也分享了她童年時期過春節的經歷,親手做小冰燈、鏤刻貼花、跟著父親寫春聯,都是她心頭最念念不忘的年味。而如今人們常說年味漸淡了,還有什麼方式可以讓我們的春節能過得別具意義呢?
「踏雪尋梅,可能是最優雅的過年方式。」蒙曼向我們娓娓道來:「我覺得踏雪尋梅,有時尋的不僅僅是梅花,是一種趣味;是那種人能戰風雪,抗嚴寒,而且保持心情樂觀、心靈純淨的一種作派。如果冬天你有幸踏雪也好,冒雨也好,乘著風也好,去看任何一個平時可能沒有時間去看的東西,那本身都有踏雪尋梅的意境。」
最後,蒙曼以一首唐代孟郊的《登科後》作為新春寄語送給廣大網友:「昔日齷齪不足誇,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文章轉自環球網 作者代玉)
恭祝網友們過年大吉
以踏雪尋梅之心境
詩意歡度己亥春節!
識別二維碼
或
閱讀原文
賞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