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曼:四季詩意生光輝

2020-11-20 網易新聞

2020-11-20 05:21:16 來源: 江西日報

舉報

  開欄的話:

  他們,或延續文脈,讓經典綻放;或潛心學術,讓智慧傳承;或鑽研技藝,為匠心彰顯……

  本版即日起推出【走近名家】專欄,用文字+圖片+視頻的融媒體形式,與名家面對面,聆聽他們經歷的如煙往事,揭示他們的人生故事、文化感悟,用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方式留住精彩瞬間,感悟經典文化,領略思想交鋒,磨礪精神品格。讓我們一起走近名家,感受文化的力量。

  蒙曼熱情開講

  □本報記者 祝芸生 張 衍 文/圖

  四季輪迴,流年漫漫。11月14日,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歷史學者、中國詩詞大會評委、百家講壇主講人蒙曼做客省圖書館贛圖大講堂,與我省讀者相談於詩歌的國度裡,尋一腔雅致,無塵無瀾,在四季詩意中,體會人生五味,拾起生活中的另一種美麗。

  「江西物華天寶、人傑地靈,一談到它,我就想到兩個群體,第一個是臨川才子,另一個是江西老表。臨川才子是中國古代的文化群體,為中國文化做出過莫大的貢獻;江西老表特別淳樸、厚重,也對中國歷史做出過巨大貢獻。」甫一開場,蒙曼便直抒胸臆,表達自己對江西的喜愛。

  蒙曼笑稱,這兩個群體其實就是讀書人和農民。江西盛產農民,其實就是物華天寶,這地方有大江大河,是魚米之鄉,所以農業自古就發達,經濟發達,自然孕育出人文氣息,「富而好禮」之後才會有所謂的臨川才子出現。緊接著,蒙曼話鋒一轉,「農民和才子是對天時非常敏感的人,為什麼這麼說呢?農民的工作節奏隨著四季走,才子的心情跟著四季走,所謂『傷春悲秋』,江西人對四季有很深切的感受。」

  在緊接著談到的「四季」話題時,她說:「有兩種東西特別能夠代表四季的變化和心情變化,一個是花,一個是酒,花代表人和自然之間的關係,就是外部。酒代表什麼呢?就是人和自己心靈的對話,喝酒的時候,你喝的是一份心情,酒是一個內在的東西,代表人自身心情的流淌。」

  古典詩詞是很多國人的文學啟蒙,是我們深入骨髓的文化基因。蒙曼以幽默、生動的講解方式,講述了古典詩詞裡農民、畫家、僧家、文人以及花、酒、人等的冷暖四季;並結合實例詮釋「喜、怒、哀、樂、怨」五種人生情感,解讀中國古典詩詞中「物我兩忘,情景交融」的境界。

  「信手拈來」「接地氣」,是蒙曼講座的最大特色。她用春之嬌羞、夏之熱烈、秋之成熟、冬之盡頭,來形容人生四季,尤其是女性成長。

  譬如,白居易的《採蓮曲》中寫道:「菱葉縈波荷颭風,荷花深處小船通。逢郎欲語低頭笑,碧玉搔頭落水中。」意思是說,菱葉隨著水波飄蕩,荷葉在風中搖曳;荷花深處,採蓮的小船輕快飛梭。採蓮姑娘碰見自己的心上人,想跟他說話卻低頭羞澀微笑,哪想頭上的玉簪掉落水中。蒙曼說:「這時的女孩初長成,情竇初開,就好似春天的花骨朵含苞待放,懵懵懂懂,充滿了嬌羞的少女感。」

  再如,朱慶餘的《近試上張籍水部》中寫:「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意思是說,新婚臥室昨夜花燭徹夜通明,新娘等待拂曉去堂前拜見公婆。裝扮好後輕聲詢問夫君:我的眉畫得濃淡可合時興?蒙曼解答:「女孩長大後,就要嫁作他人婦。新婚之情可謂是濃烈的、熱情的,為了吸引愛人的心,女孩也會用心裝扮自己的妝容,這是女孩盛開的時節,就像是夏天的火熱。」

  …………

  蒙曼稱,正是因為研究歷史,才讓她愈發熱愛詩歌。「知人論詩,知詩論世,知世又看人。」四季本是人間世,看透這一切卻依然歌詠著歲月,方是詩歌的本質。

  江西是朱熹的故鄉,蒙曼說,如果用一句詩代表宋朝的詩詞,那就是朱熹的「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源頭活水就是指念書,念書才會有精神的源頭活水,源源不斷注入心靈,洗滌心靈,讓你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具有反思精神的思維。

  講座現場,蒙曼親切幽默,妙語如珠,引得聽眾們笑聲不斷。談到「中年人如何讀詩」的問題時,蒙曼勉勵在場的中年人,或許他們在記憶力方面不及兒童,但勝在有生活經歷,能與更多的詩中情境產生共鳴,往往能讀出更深的況味。中年人讀詩,更重要的是體悟。大多數讀者應當將讀詩當作業餘愛好,不必過於功利,可以把它看成一種情趣,在柴米油鹽之外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少年的時候是記全篇的,理解的也記,不理解的也記;到中年之後就記最打動您的東西,最打動您的,說明是理解最透徹,跟心靈契合度最高的,記住了就忘不了,記住了就用得上。」蒙曼坦言。

  「向外發現自然,向內發現深情。」蒙曼最後用美學大師宗白華的名言作結講座內容。四時之詩輪迴不止,詩詞之美生生不滅。她堅信,詩歌到了現代,依然離我們不會遙遠。她笑稱自己是一個「藥引子」,從歷史跨行講詩,就是為了驅散大家對詩歌「高深晦澀」的成見,吸引各式各樣的人走近詩歌。「詩無達詁,我講的也是一家之言,只要大家能跟我一起喜歡詩歌,愛上詩歌,我這『藥引子』就足夠了。」蒙曼如是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著名歷史文化學者蒙曼:踏雪尋梅詩意年
    這在蒙曼看來,正如同「你站在橋上看風景,可是,人家把你也當成風景來看了」。唐太宗李世民愛好文學,就曾作詩詠《元日》為自己治理的貞觀大唐點讚「穆矣薰風茂,康哉帝道昌」,並抒發他「巨川思欲濟,終以寄舟航」的新年暢想。
  • 四時之詩:蒙曼品最美唐詩
    四時之詩:蒙曼品最美唐詩作者(編者):蒙曼 著出版單位:浙江文藝出版社出版時間:2018-04定價:45ISBN:9787533951665作者(編者)簡介:蒙曼,歷史學者、中國詩詞大會評委、百家講壇主講人、中央民族大學歷史系教授,北京大學歷史學博士。
  • 【好書推薦】蒙曼的女性詩詞課
    蒙曼,全國婦聯副主席(兼),歷史文化學院教授。著名學者蒙曼,講述趣味橫生的歷史,揭示大唐盛世不為人熟知的前夜。 《蒙曼說唐·長恨歌》 作者蒙曼為你開啟大唐盛世的錦繡華章;再現玄宗一生的起伏跌宕;吟唱帝王愛情的盪氣迴腸。
  • 蒙曼:讀四時之詩,品人生五味
    過得詩意反倒成了奢侈,被人嘲笑不接地氣。 那麼,嘈雜的生活裡,讀詩尚有用否? 生活本就是充滿著離亂與溫暖,當一地雞毛成為不可避免的日常,保留著初心的嚮往與詩意的安放,便顯著尤為彌足珍貴。 其實,古人是認認真真過日子,不經意把平凡過成了詩,讀詩就是讀生活,讀詩就是讀人生,詩意並不遙遠,詩心就在眼前。
  • 國學女大師蒙曼:從百家講壇火到詩詞大會,為何最後栽在憫農上?
    蒙曼:從大學講師到國學大師,《百家講壇》開講以來最年輕的主講人蒙曼在自己擅長的古代史方面,有著不可忽視的成就,她所寫的史學研究論著,雖不等身,卻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大家覺得蒙曼的講解風格幽默、通俗,聽她的課跟聽評書一樣過癮,所以對她評價非常高,對她在文學上的學識也非常肯定。
  • 45歲不婚,卻堅持追尋白頭偕老的婚姻,蒙曼老師有理性的女權主義
    對於百家講壇的忠實觀眾來講,"蒙曼"這個名字,一定都是不陌生的。蒙曼是中央民族大學的歷史教授,平時在學校,就是一位講課十分風趣的老師。到了百家講壇這個節目上,也是一樣的風趣。後來2017年《中國詩詞大會》的成功,更是將蒙曼老師推向了「女性國學大師」的位置之上。成為了一名文化界的「網紅」。但俗話說的好,「人紅是非多」。在對蒙曼老師文化素養以及其學術態度的誇讚之中,總有那麼一些不和諧的聲音出來。其中最多的,便是將蒙曼老師至今已經45歲還未婚的事情拿出來說。
  • 這首不可多得的離別詩,竟是春天最美的離別,蒙曼的講解驚豔全場
    聽完蒙曼老師的講解,瞬間感覺美炸了。在《中國詩詞大會》第五季第二場中,選手李晶抽到的一題很美,便是這句「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而後蒙曼老師的講解更美。蒙曼老師在講解之前,先用選手李晶來解釋這個不尋常的比喻,當我們見到李晶時,會用「面如冠玉,目似朗星」來形容他的外貌,一般的比喻都是這樣,拿人的眉眼和外在事物比。
  • 國學大師「蒙曼」,從書香中走來的才女,卻被自家老爸「瞧不起」
    對於走紅,蒙曼老師自己卻認為:我只是在做自己的事情,所有的角色身份都源於我是名老師。從書香中走來的才女其實,蒙曼老師之所以有如今的成就,離不開她那充滿文化氣息的家庭。蒙曼老師是一個典型的書香門第,父母親都畢業於天津外國語大學,也是河北省平泉縣的兩名教師。
  • 蒙曼:歷史講臺上的巨人
    011975年蒙曼出生於河北的一戶書香家庭,身為教師的父母,自小就對蒙曼和哥哥在文學素養上的培養十分重視,讀書學習是一輩子的大事,蒙曼也沒有辜負父母的期望,小小年紀就能在學習之餘開始自覺地拿起書本仔細閱讀,蒙曼在參訪中曾說「因為父母都是文學出身,在他們的耳聞目染下,自己也開始對文學產生濃厚的興趣。」
  • 才女蒙曼:從百家講壇大火,卻在詩詞大會翻車,多年才學遭到質疑
    當時的蒙曼可謂是風光一時,她的所長在她的專業領域發揮到了最大,而她也通過節目的方式,獲得了更多的關注,也讓更多的人了解到了中國的歷史和文化。作者是想借用這首詩來表達農民的辛苦,所以這首詩的背景是在夏季的正午,農民在烈日下耕地鋤草,這樣更加突出了農民在烈日下暴曬的辛苦,絕不會是蒙曼所說的在春天播種。所以在節目播出後,大家一時間眾說紛紜,蒙曼的才女形象也就此倒塌。
  • 蒙曼錯誤理解「舊時王謝堂前燕」,犯低級錯誤,她水平被高估了?
    那麼,蒙曼究竟是確有真才實學,還是徒有虛名呢?一切還得從最初說起。 最重要的是,作者寫詩憑弔的地方是烏衣巷,而烏衣巷正好是東晉時王謝等世家門閥居住之所,可見燕子並沒有喜新厭舊,另找「和美富貴」的尋常人家落腳,只是曾經的鐘鳴鼎食之家已經蕩然無存,烏衣巷也變成成了尋常百姓的居所,蒙曼所言,明顯與詩意相違背。
  • 專訪「詩詞大會」蒙曼 | 詩詞無用的年代,為何我們還要讀詩?
    評委蒙曼說:中國人的「詩心」一直存在,只不過被壓抑太久了。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從2007年開始,蒙曼五上《百家講壇》,先後擔任《漢字拼寫大會》《中國成語大會》《中國詩詞大會》等節目的點評嘉賓。蒙曼生在一個崇尚讀書的年代,又非常幸運地生在一個讀書人家。小時候,連新華書店的人都知道這家人肯買書,「書店進了新書,會直接拿著書單到我們家讓我父母勾選,然後把書送來。」
  • 若有詩書藏於心,歲月從不敗美人:蒙曼、楊雨兩位才女煉成記
    當今符合這個條件的,莫過於蒙曼和楊雨。一、都是學霸級人物1、蒙曼,1975年生,河北承德平泉縣人,因為母親是滿族,所以蒙曼是滿族人。蒙曼自稱演講風格不會簡單地按照時間線索去講述,也不會平鋪直敘地介紹,而是帶著問題講,用懸疑去吸引觀眾。2、楊雨,2011年起在「百家講壇」欄目講述《俠骨柔情陸放翁》、《納蘭心事有誰知》、《端午時節話屈原》、《詩歌愛情》第一、第二部、《楊雨話中秋》、《詩歌話清明》、《詩歌裡的春天》、《新春史話》、《詩意新春》。
  • 蒙曼、陳果、顏寧:我選擇不結婚,也不欠任何人一個解釋
    蒙曼、陳果、顏寧是女性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她們是獨立女性,見識過人,對婚姻都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蒙曼:她要為愛而結婚,絕不將就蒙曼今年45歲了,他是北大歷史系的博士,對中國古代女性史也頗有研究。這種種頭銜跟光輝更加證實,蒙曼有資格替獨立女性發表一下對婚姻的看法。好像只有達到了社會定義的成功,說出的話才更有信服力。蒙曼就屬於這種人。蒙曼對婚姻有自己的執著。她覺得愛是一切的基礎。是奠定婚姻的基石。沒有愛一切都是空談。她最反感那句說是,在對的時間就應該做對的事情。
  • 蒙曼:用「勤勉」詮釋最好的自我
    ——蒙曼 (無損版音頻可到酷我音樂平臺收聽)《武則天》《太平公主》《大隋風雲》.經常收看百家講壇的朋友,對蒙曼老師的名字一定不會感到陌生,恰到好處的幽默和程度得當的解讀,令很多觀眾對她印象頗深。枯燥的史實在蒙曼老師的解讀之下,通常會變得清晰易懂。很多觀眾笑稱,絕對不能在睡前聽羅曼老師的節目,因為一定會越聽越精神。作為一名教師,蒙曼老師深知勤勉的重要性。儘管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扮演著不同的角色,但想要詮釋好自己的角色,勤勉一定是最踏實、最穩妥的途徑之一。
  • 古詩七律,燦爛長空如北鬥,光輝四季似南薰
    燦爛長空如北鬥,光輝四季似南薰。老夫不屬歌功派,只是由衷難忘恩。
  • 國學大師蒙曼,在詩詞大會犯低級錯誤,誤解古詩被認為褻瀆詩聖
    因此,《百家講壇》、《中國詩詞大會》、《中國成語大會》等央視舉辦的節目應運而生。一個節目,不僅需要觀眾,也需要主講人。參加這些節目的嘉賓,也因為節目受到民眾的廣大歡迎而火了,蒙曼就是其中之一。蒙曼是滿族人,出生在河北承德一個書香門第,父母都是老師。她畢業於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專業,是歷史學的博士。從2002年7月開始,一直在中央民族大學歷史系任教。
  • 老教授怒斥學術明星:蒙曼胡亂解讀詩詞,康震一味吹捧古人作品?
    之後各種弘揚唐詩宋詞的節目,又喚醒了流淌在國人血液中的詩意。 康震、蒙曼、王立群等等,他們用最貼切的語言,將那些凝練的詩詞,解讀得優美而又容易領會。觀眾通過這些解讀,跨越了千百的時空,感受到了詩人內心的情感世界。所以,對於這些學術明星,觀眾也是十分敬佩,對於他們的解讀,基本也是信服的。
  • 蒙曼:長養詩心看遠方
    其中蒙曼解讀唐詩的作品《唐詩之美》,位列候選書單之中。  這本《唐詩之美》,是繼《四時之詩》《人生五味》之後,蒙曼講解唐詩的第三部作品。在這一系列作品中,蒙曼帶領讀者品味唐詩中的韻律、意境、哲理、人情之美,品味唐朝人的生活美學,將詩歌中的精神營養汲取而出,適用於現代生活,深受讀者喜愛。
  • 蒙曼:事事關心,人人盡力
    今天,中央民族大學蒙曼教授登上了「學習強國」平臺,帶來公開課《事事關心,人人盡力》。 這堂課,蒙曼教授引經據典,金句頻出,以「家國天下」開篇,用「愛國報國」作結,鼓勵青年學子專業報國、健康報國、盡忠報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