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曼:歷史講臺上的巨人

2020-11-17 二狗子侃歷史

2007年11月19日,歷史文化類欄目《百家講壇》迎來了開播以來最年輕的一位主講師-蒙曼。這位32歲就成為中央民族大學歷史系副教授的才女,無論是在講臺上還是在螢屏前能做到從容不迫,侃侃而談,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這位才女,尋求她的身上有哪些值得考究的地方。

01

1975年蒙曼出生於河北的一戶書香家庭,身為教師的父母,自小就對蒙曼和哥哥在文學素養上的培養十分重視,讀書學習是一輩子的大事,蒙曼也沒有辜負父母的期望,小小年紀就能在學習之餘開始自覺地拿起書本仔細閱讀,蒙曼在參訪中曾說「因為父母都是文學出身,在他們的耳聞目染下,自己也開始對文學產生濃厚的興趣。」

蒙曼的家庭條件並不算很好,但是每個月父親還是會拿出一大半工資為家裡買書,直到後來蒙曼進入中央民族大學讀書,父親還會給她指定書單陳列出必讀書目,雖然有的書在圖書館借不到但是父親還是會不辭辛苦託人打聽買來寄給她。

蒙曼說當時家裡珍藏的四大名著,可以稱得上是她走上研究歷史的啟蒙對於我個人而言,文學和歷史是分不開的。因為《水滸傳》表面上講的是宋朝起義但實際上作者是要批判明朝的腐敗;《三國演義》是歷史上最受關注的魏蜀吳爭霸;《紅樓夢》又開始講起清朝;神話《西遊記》又怎麼不是明朝的鏡子呢?」

但是真正讓蒙曼走上研究歷史的契機最初並不是因為愛好,1996年蒙曼大學畢業,她對未來充滿了迷茫,父母告訴蒙曼歷史專業並不是熱門專業,眼看著就業壓力越來越大不如考個研究生繼續深造。於是,聽從父母建議的蒙曼又開始了自己求學之旅。

隨著歷史研究的深入,蒙曼也愈發平靜,她每天在成堆的史書文獻中沉溺進去,研究生的生活很快結束。這時中央民族大學向蒙曼拋去了橄欖枝他們希望蒙曼可以留在歷史系工作,但是此時的蒙曼卻還想繼續學習,「我是喜歡教師這一職業的,就算是小學老師我也沒有二話,但是我目前還不想工作。」

每每提到這裡蒙曼就很感激父母對她在學業上的支持,「當時身邊的人都在勸我爸媽,他們覺得女博士的前景並不樂觀,不如讀完研究生就快些找工作結婚生子穩定下來。」蒙父蒙母只是坦然一笑,蒙曼的哥哥已經大學畢業參加工作了,家庭的經濟負擔也不重,再養一個博士也不是供不起。

他們甚至安慰蒙曼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步調,先不要考慮後果,儘管去做,學業和愛情並不對立,做到最後不後悔就可以。

在父母的支持下,蒙曼考取了北京大學的博士,得以繼續在歷史的海洋中徜徉。在博士畢業後,蒙曼仍然選擇回到中央民族大學任教,父母為了讓她可以在更好的北京安定下來,老兩口拿出所有的積蓄替女兒在工作周邊付了一套房子的首付,可以說沒有父母做蒙曼堅實的後盾,就沒有現在的蒙曼。

02

就是這樣一位身材嬌小,其貌不揚的女孩子,以幽默輕鬆的課堂氛圍吸引了無數學子前來聽課,在中央民族大學的校園裡,只要是蒙曼老師的課就必定場場爆滿。這一盛況也引來了《百家講壇》導演魏學的注意,「其實我收到《百家講壇》欄目組邀請的原因是我的學長孟憲實在參加完欄目後嚮導演推薦的我。」

後來那位魏學導演就來到民族大學,讓蒙曼找幾個學生再當眾上一次課後才敲定她成為《百家講壇》新一期的主講人。

但是此時的蒙曼對於《百家講壇》的了解僅限於這是一檔歷史欄目,身性低調的她起初想過拒絕,後來魏學導演告訴她《百家講壇》的宗旨其實是建立起一個學者和大眾之間的橋梁,這就與蒙曼的初衷不謀而合,因為在蒙曼看來無論是歷史也好,文學也好,所有的人文學科都必須具有社會價值,如果脫離了這一價值,只把它當做是學者之間的遊戲來講,任何學科都只能是一個沒有生命力的事物。

因為理念相同,蒙曼來到拍攝現場進行試講,當時節目已經由孟憲實教授講到了「玄武門之變」「貞觀之治」學長希望她應該接著講下去,所以蒙曼就選擇了「武則天」作為授課題目。

雖然第一次上電視有些緊張,但是蒙曼依舊選擇堅持自我的上課風格,她認為只要用最簡答的方式向大眾講述歷史就可以了,至於怎麼講述因人而異,萬變不離其宗就可以。

出乎眾人意料的是,在第一期《武則天》播出以後欄目取得了巨大的反響,很多觀眾都成為了蒙曼的歷史迷,她有時在小區遛彎時也會被鄰居認出,但蒙曼表示沒有壓力,因為她覺得這些人通過《百家講壇》認識她,就說明大眾都在關注歷史,這是一件好事。而且蒙曼坦言知名度的擴大並沒有給她的日常生活造成困擾,在課堂上她依舊會對學生教學嚴厲,蒙曼從來沒有變過。

作為於丹老師後第二位登上《百家講壇》的女性主講人,年輕的蒙曼自然會被觀眾拿出來和前輩比較,甚至有段時間「小於丹」的名號就跟隨著蒙曼形影不離,但是蒙曼卻很樂呵呵的回答這種現象在2007年她第一年登上《百家講壇》的時候比較常見,蒙曼是很理解的。

畢竟除了於丹老師外只有自己一位女性,觀眾一定會將二人進行聯想,比較出她們二人相似的地方。但是蒙曼表示大眾對一件事物的認知永遠是從同變異的過程。這種言論只持續了一年就消失不見,就是因為大眾在對我深入了解後發現了我和於丹老師在風格上的不同。

03

《百家講壇》的播出拓展了蒙曼的社會知名度,在歷史低迷的今天,蒙曼開始用實際行動呼籲大眾關注歷史,了解中華傳統文化。在一度頻繁上熱搜的詩詞文化類欄目《中國詩詞大會》裡,我們看到主持人董卿的腹有詩書氣自華,也看到了選手們的出口成章,作為評委的蒙曼也再次向大眾展示了她的錦繡才華,原來蒙曼教授不僅在歷史方面研究深入在文學詩詞方面也有深厚的造詣。

文學和歷史是互通的,蒙曼雖然頻繁登上詩詞類節目,但她對歷史的初心並沒有改變,「我永遠喜歡歷史,我迫切的想讓大眾知道歷史,改變他們對一些歷史的錯誤認知。」在一個提問環節中,我們了解到蒙曼的媽媽其實是一位滿族人,所以主攻隋唐歷史的她對清朝也頗有研究。蒙曼認為大眾一味的拿近代屈辱的歷史來否定仇視清王朝統治是不對的。

在她看來清朝本身是沒有過大問題,只是落後腐朽的制度讓它在西方先進文明下不知所措,蒙曼還表示清朝有著封建社會最勤勉的帝王,它對中國疆土的開拓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倘若將明王朝置身於相同的情況下,後果將不堪設想。但就是因為大眾對歷史知之甚少,在某些層面我們產生了錯誤的認知。這麼多年來,蒙曼一直肩負著讓歷史具有社會價值讓更多人知道歷史的責任前行。

身為歷史學教授,蒙曼一直都在力行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的道理。我們不難看出蒙曼在《百家講壇》中所講述的歷史人物都是類似於「武則天」「太平公主」這樣的女性人物。在談到如何選擇題材的時候,蒙曼的初衷是覺得隋唐與當下是有許多相似之處的,我們可以通過了解這一時期的歷史來為當今社會的發展提供啟示。

蒙曼表示任何國家的興盛與衰落都不是依靠男女一方可以決定的,在古代那種對女性壓迫強烈的環境中依舊可以湧現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的女皇帝,就說明女性在歷史進步中的價值,那麼環境相較於輕鬆的當今社會女性應該有更加燦爛的光景。

每當我們提問到關於歷史的問題時,蒙曼總是兩眼放光,對著你滔滔不絕,當你問道隋唐有哪些好處時蒙曼第一個蹦出來的話就是「唐朝以肥為美,女孩如果到了隋唐就不用減肥了。」

說完她就有些害羞的衝著鏡頭笑,我想歷史對於蒙曼而言是一個可以反應生活的朋友,她可以在方方面面裡找出史實來告訴你應該如何做,通俗易懂的教學語言,幽默風趣的教學風格,許多觀眾在蒙曼的影響下愛上了歷史,成為了她的忠實粉絲。

04

雖然蒙曼在事業上節節開花,但是蒙父蒙母依舊為女兒的終身大事憂心不已,如今的蒙曼已經邁入40大關,但是在感情生活中卻一直沒有任何動靜。隨著蒙曼的知名度越來越大,老兩口開始頻繁的在出席活動中為女兒徵婚,他們不要求女兒的另一半有多高的學歷,只要兩人合得來就沒有問題。但是,依舊有許多人對這朵高嶺之花望而卻步,兜兜轉轉蒙曼至今還是獨自一人。

不同於父母的焦急,蒙曼個人對自己的感情生活十分淡然,她認為正如當初自己上《百家講壇》一樣,凡是都講究一個因緣際會。

當下的她十分享受單身生活,認為感情的事兒最是強求不來,許多人都因為自己的優秀不敢上前,蒙曼覺得女孩子優秀是沒有錯的,她也從不後悔自己當初的選擇,愛情本來就是眾裡尋他千百度,可遇而不可求的事情,說不定自己的良人正在燈火闌珊處等著她驀然回首呢。

在女兒的安慰下,蒙父蒙母也對她採取了放任的態度,感情的事最強求不來,他們都不希望蒙曼因為世俗的言論草率的決定了自己的婚姻大事,這不僅是對自己的不負責任,對於兩個家庭來講都沒有好處。父親告訴蒙曼他和媽媽並不會逼他,只要順其自然,屬於蒙曼的靈魂伴侶總會出現。

05

蒙曼的成功我認為是必然的首先在家庭環境中我們能看出原生家庭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當蒙曼想要做任何與世俗標準不同的事情時,她的父母都給予孩子高度的信任與支持,他們雖然將蒙曼領上了文學的道路,但是並沒有過多地幹涉女兒選擇自己的人生,蒙曼選擇讀博士不想工作,他們支持;蒙曼因為環境惡劣不能專心投入工作,父母就盡力幫她安定。

最後蒙曼選擇單身至今父母也從來沒有逼過女兒。在無數次的採訪中,蒙曼都表達了自己對父母的感激,如果沒有父母給予她力量,自己很難在人生的交叉路口選擇一道正確的道路。

其次,在蒙曼身上我們看到了一種純粹。在找到自己的愛好後能不顧一切的扎進去研究學習,並且能抵擋住一些物質的誘惑守住本心,雖然近年來蒙曼的曝光度較高,但是她的職業軌跡並沒有偏離,依舊在三尺講臺上堅守

最後,蒙曼具有極強的社會責任感,她接受採訪時稱70後是受改革開放影響最大的一代人,他們伴隨著祖國的成長,也開始尋找祖國發展的目標是什麼,隨著越來越多人追憶中國歷史,蒙曼開始思考我們的祖先究竟創造了怎樣的業績,真正的歷史是什麼樣子。所以她選擇學習歷史,來為祖國的建設做出貢獻。無論是《百家講壇》還是文化類綜藝,蒙曼還是在積極探索搭建學者與大眾的橋梁

生活得必有失,蒙曼感情生活的空缺,依舊沒有阻擋她對生活的熱愛,擁有可愛的學生從事著自己喜愛的事業,蒙曼的精神生活並不匱乏,她是新時代女性的代表,也是我們每個人學習的榜樣。

相關焦點

  • 蒙曼:用「勤勉」詮釋最好的自我
    ——蒙曼 (無損版音頻可到酷我音樂平臺收聽)《武則天》《太平公主》《大隋風雲》.經常收看百家講壇的朋友,對蒙曼老師的名字一定不會感到陌生,恰到好處的幽默和程度得當的解讀,令很多觀眾對她印象頗深。枯燥的史實在蒙曼老師的解讀之下,通常會變得清晰易懂。很多觀眾笑稱,絕對不能在睡前聽羅曼老師的節目,因為一定會越聽越精神。作為一名教師,蒙曼老師深知勤勉的重要性。儘管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扮演著不同的角色,但想要詮釋好自己的角色,勤勉一定是最踏實、最穩妥的途徑之一。
  • 詩詞「藥引子」蒙曼:帶你領略中國文化之美
    2007年,32歲的蒙曼成為《百家講壇》最年輕的主講人,先後講述《武則天》《太平公主》《長恨歌》《大隋風雲》等,並出版相應圖書,被喜愛她的觀眾親切地稱為「歷史女王」;2016年,她成為中國詩詞大會節目常駐評委,因其淵博的學識和幽默詼諧的點評,深受關注。
  • 蒙曼入駐抖音:帶你領略中國文化之美
    越是在柴米油鹽醬醋茶的世俗生活中,越需要詩2002年,博士畢業後的蒙曼走上了夢想已久的三尺講臺。臺上的蒙曼總是顯得輕鬆而自信。但正如那句老話: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蒙曼說,在講課或者錄節目前,自己會先對著牆講3遍,並且給自己定下5分鐘講清楚一件事的硬性要求。這意味著在5分鐘的時間裡,要有主題和思想,還得加入例子,得出結論。而這種刻意的訓練,就是為了讓學生或者聽眾能在最大程度上有所收穫。
  • 歷史學者蒙曼寄語廈門 一個想讀書的城市是有雄心的
    直播開始前,蒙曼接受了本報記者連線採訪。她說,如果要送一句詩給廈門,那一定是「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願鷺島越走越好。 閱讀之美,就是讓人不寂寞 這場直播的主題是「閱讀之美與詩歌的精神力量」。在蒙曼看來,閱讀之美就是讓人不寂寞。
  • 蒙曼把「舊時王謝堂前燕」都解釋錯,低級錯誤,如何評價她的水平
    通過《百家講壇》吸引了大批粉絲的蒙曼是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2007年第一次錄製,當時32歲。 《武則天》、《太平公主》、《長恨歌》等系列都是蒙曼在《百家講壇》中的作品,並出版了相應的書籍。條理清晰、功底紮實、引人入勝、深入淺出,是聽眾對她的評價,在傳道授業方面,蒙曼是非常負責任的。
  • 著名歷史文化學者蒙曼:踏雪尋梅詩意年
    著名歷史文化學者蒙曼教授帶領大家一同穿越歷史,走進唐詩探一探當時的春節風貌和花樣年俗。除夕「守歲」 把酒言歡  盛世大唐,春節活動的娛樂性和歡樂性遠勝於前朝。然而在除夕這天,無論是騰達的族人還是落魄的親朋,都會相聚在一起守歲過年,必喝上一杯「椒柏酒」,以藥酒祛病、互敬健康。白居易則寫過多首關於春節的詩,他描寫過年要喝「三杯藍尾酒」,也就是屠蘇酒。這種酒是先從年輕人開始喝,最後才是年長者。寫詩時的白居易已年過七旬,笑談「除卻崔常侍,無人共我爭」,妥妥地最後一個來喝這杯寓意返老還童的美酒,蒙曼詮釋「這就是一個樂呵呵的老人的心態。」
  • 蒙曼談女性精神:不太願意輕易地跟任何人湊合在一起
    成都是一座審美的城市45歲的蒙曼先後就讀於中央民族大學、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專業,後留任中央民族大學歷史系,主要研究隋唐五代政治軍事史和中國古代婦女史。2007年,32歲蒙曼成為《百家講壇》最年輕的主講人,由她主講的武則天、太平公主、唐玄宗等「隋唐演義」大獲好評,將她從講臺推到了大眾面前。
  • 國學大師「蒙曼」犯低級錯誤,遭質疑「假詩聖」,內行人:你不懂
    但是,如果是受人尊重的國學大師,在知識的輸出上發生點什麼錯誤,那就難免引起觀眾的議論,這種尷尬的情況,真的發生了,發生在了國學大師蒙曼的身上。在《中國詩詞大會》第五季第二場的比賽舞臺上,蒙曼老師在給大家講解耕織圖的時候,很感慨地說參賽的選手是在城市長大的孩子,不懂得農村的農事。
  • 【好書推薦】蒙曼的女性詩詞課
    蒙曼,全國婦聯副主席(兼),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好書推薦 《了不起的中華文明》珍藏版 這是一套系統介紹中華民族文明史上十大類可以稱之為
  • 蒙曼:四季詩意生光輝
    蒙曼熱情開講  □本報記者 祝芸生 張 衍 文/圖  四季輪迴,流年漫漫。11月14日,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歷史學者、中國詩詞大會評委、百家講壇主講人蒙曼做客省圖書館贛圖大講堂,與我省讀者相談於詩歌的國度裡,尋一腔雅致,無塵無瀾,在四季詩意中,體會人生五味,拾起生活中的另一種美麗。
  • 若有詩書藏於心,歲月從不敗美人:蒙曼、楊雨兩位才女煉成記
    歷史上美女如雲,大多就像夜空中的流星,一划而過,留下的是浪漫。如果「美女+才女」,就是另外一番風韻。在中國華夏五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也有一些能夠名垂史冊的「才女」,才華橫溢、德才兼備、蘭心蕙質、鍾靈毓秀、知書達理、溫文爾雅,這是人們對她們的另外一種欣賞,人們多的是敬佩。人類不缺美女,缺的是才女。才女留給我們的是時空的仰望。
  • 百家講壇最成功的主講人之一「蒙曼」老師
    第一次聽蒙曼老師講課是在2010年年初,當時正在成都旅遊。由於我非常喜歡中國歷史,百家講壇也是我非常喜歡的電視節目。在此之前最迷的就是易中天老師的品三國了。所以每天晚上休息之前我都習慣性地打開中央十頻道去看百家講壇的回放。
  • 45歲依然單身的蒙曼老師,婚嫁並不是女人的任務
    (一)腹有詩書氣自華蒙曼老師是北大歷史系的博士,畢業之後在中央民族大學從事歷史學科的教學工作和學術研究,現任中央民族大學黨委委員、全國婦聯副主席(兼)、國古代史碩導組長、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研究生導師。她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才女。
  • 蒙曼:長養詩心看遠方
    目前,投票活動正在封面新聞app上火熱進行中。其中蒙曼解讀唐詩的作品《唐詩之美》,位列候選書單之中。  這本《唐詩之美》,是繼《四時之詩》《人生五味》之後,蒙曼講解唐詩的第三部作品。在這一系列作品中,蒙曼帶領讀者品味唐詩中的韻律、意境、哲理、人情之美,品味唐朝人的生活美學,將詩歌中的精神營養汲取而出,適用於現代生活,深受讀者喜愛。
  • 蒙曼現身《謝謝了,我的家》自曝兒時「竊」書經歷
    ,每一代人都會產生不同於上一代人的信念和想法。青年張宇製作泥塑提起蒙曼,大部分人最先想到的是《百家講壇》上侃侃而談的歷史學者。自2007年以來,蒙曼先後5次登上央視《百家講壇》,將自己研究的隋唐歷史用充滿故事性的語言講述出來,風趣幽默的表現深受觀眾喜愛,甚至有不少人將她稱作「歷史女王」。而在《中國成語大會》《中國詩詞大會》《中國謎語大會》等文化節目中,蒙曼對於歷史、文學的獨到見解和廣博知識也贏得了不少觀眾的讚美。
  • 曾經因百家講壇紅極一時的國學大師蒙曼,後來是如何跌落神壇的?
    不過,在第五季節目播出時,蒙曼鬧出了天大的笑話。 在一期節目中,蒙曼「曲解」了眾人耳熟能詳的《憫農》,其中有一句是「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原句要表達的意思是「烈日炎炎,農民頂著驕陽為莊稼鋤草,汗水一滴一滴地落在泥土上」。 然而,蒙曼卻理解成了「農民正為播種而忙活」。
  • 著名學者蒙曼走進平遙古城,快來偶遇吧
    蒙曼帶你遊古城蒙曼老師在市樓下介紹平遙古城蒙曼老師帶你走進中國錢莊博物館蒙曼老師講解票號文化攝影/侯俊濤平遙古城位於山西省中部平遙縣內,是一座具有2800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平遙古城是中國漢民族城市在明清時期的傑出範例,在中國歷史的發展中,為人們展示了一幅非同尋常的漢族文化
  • 蒙曼、陳果、顏寧:婚姻並非人生必選題,不結婚並不欠誰一個解釋
    蒙曼:真誠擁抱現在的生活蒙曼,1975年出生於河北承德,從北京大學畢業,現在在中央民族大學擔任教授,可謂是當之無愧的才女。相信看過中國詩詞大會或者百家講壇的人一定對於蒙曼不會感到陌生。"氣質美如蘭,才華馥比仙",這是蒙曼給觀眾的最大的感覺。
  • 《百家講壇》蒙曼,失誤遭質疑,網友猜測:會不會成為第二個於丹
    節目中的她才華橫溢,出口成章,尤其是她對歷史的獨到見解,讓我們瞬間就喜歡上了她。 1975年,蒙曼出生於河北的一戶書香家庭中,她還有一個哥哥。她的父母都是教師,夫妻二人對蒙曼兄妹的培養十分重視,經常督促他們好好學習。
  • 國學大師「蒙曼」,從書香中走來的才女,卻被自家老爸「瞧不起」
    而節目中的點評嘉賓也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其中蒙曼老師算得上是最受觀眾歡迎的導師了。這位貌不驚人的才女,32歲就登上了央視的《百家講壇》,憑藉著旁徵博引、出口成章而名滿天下。為了給孩子們營造一個好的成長環境,他們花了大量的時間在陪孩子和讀書上。受父母的影響,蒙曼自幼飽讀詩書,是人盡皆知的"書蟲"。正是她打小就涉獵群書,長大後對歷史才有如此濃厚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