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講壇》蒙曼,失誤遭質疑,網友猜測:會不會成為第二個於丹

2020-11-17 騰訊網

「若有詩書藏在心,歲月從不敗美人」,一個女人的容顏或許會因為時間的流逝而消失,但是她的才情她的氣質卻會因為時間的沉澱而愈發迷人。

自古以來在中國歷史上留下姓名的女子,她們或是紅顏薄命或是一生不幸顛沛流離。她們之中有的以美貌聞名,譬如我們所熟知的四大美人;有的以權勢留史,如武則天、慈禧;但也有女子以自己的才情留名,譬如詠絮之才謝道韞,又或是著名才女李清照等等。

今天我們要講的主人公是蒙曼教授,她是擁有有書香氣質的才女,或許初見時你會忽視她,但是當你再次見到她時,你便會被她的才情打動。

出身書香門第,對歷史有著一顆赤誠之心

說起蒙曼,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她曾多次登上央視的舞臺,作為嘉賓為大家講解歷史知識。節目中的她才華橫溢出口成章,尤其是她對歷史的獨到見解,讓我們瞬間就喜歡上了她。

1975年,蒙曼出生於河北的一戶書香家庭中,她還有一個哥哥。她的父母都是教師,夫妻二人對蒙曼兄妹的培養十分重視,經常督促他們好好學習。也因為父母的教導和影響,蒙曼在小小年紀便養成了閱讀的好習慣

蒙曼的家庭雖然並不富裕,但是父親每個月都會花大半的工資去買書,而對於蒙曼來說,當時家中的珍藏的書籍,可以說是她走上歷史研究道路的啟蒙,蒙曼老師曾說過「對於我個人而言,文學和歷史是分不開的」,每個朝代的文學作品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反映了當時那個時代的問題。

蒙曼大學畢業後父母建議她繼續攻讀研究生,聽從了父母建議之後,蒙曼又開始了自己的學習。而隨著對歷史研究的深入,蒙曼的內心愈發平靜,她內心對歷史的熱愛也逐漸顯露出來,於是她決定繼續深造,學習更多的知識。就這樣蒙曼懷著對歷史的赤誠之心,不斷在歷史的海洋中遨遊。

節目中嶄露頭角,受到很多人的喜愛

蒙曼自小學習成績優異,1997年考上了中央民族大學歷史系,在這裡攻讀了學士、碩士學位,1999年的時候又在北京大學讀博士,這些在我們看來都是妥妥的學霸經歷啊。之後在中央民族大學大學歷史系任教,發表了一系列的著作和論文。之後又出現在央視的《百家講壇》《中國詩詞大會》的舞臺上,受到很多人的喜愛。

蒙曼雖然沒有傾國傾城的容貌,但是她通過才華氣質來不斷提升自己。蒙曼老師說,她每個月至少讀五十本書,正是她的堅持與自律才有了今天的成就。

蒙曼在中央民族大學開設的課程場場爆滿,她幽默風趣的講解和豐富的歷史專業知識吸引了無數學子。 當時在《百家講壇》擔任講師的孟憲實教授向節目組推薦了蒙曼,而節目組在親自聽課體驗之後,向蒙曼發出了邀請,蒙曼在通過了試講之後就順利地成為了《百家講壇》的一名主講人

2017年11月19日年僅42歲的蒙曼就這樣登上了《百家講壇》,而她當時也是《百家講壇》歷史上最年輕的主講人,她講述的內容是《武則天》。儘管是第一次錄製節目有些緊張,但是蒙曼依舊選擇了自己平時的上課風格,用最簡潔的方式向大家講述歷史,用自己的語言的向觀眾們展示歷史的魅力

出乎意料的是,第一期的《武則天》播出之後取得了很大的反響,蒙曼因此嶄露頭角,吸引了很多的歷史迷,而因為她的短髮造型和講解方式和於丹比較像,大家都親切的稱呼她為「小於丹」。之後,她又講了《大隋風雲》、《長恨歌》等課程,都獲得了較高的反響。《百家講壇》的編導張長虹誇讚她,說她錄製節目的時候從未返工,這在《百家講壇》的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之後蒙曼登上了央視《中國詩詞大會》的舞臺上,這個節目比《百家講壇》的受眾更廣,蒙曼也憑藉她風趣幽默的講解吸引了更多粉絲,有了更多人的關注。儘管已經成名,但是蒙曼說,她只想做一個好老師,將更多的歷史知識傳播給更多的人。

一時失誤引群嘲

可以說《中國詩詞大會》讓蒙曼的名氣達到了頂峰,但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在詩詞大會第五季的節目中蒙曼犯了一個錯誤,在節目播出之後,引發了網友們的群嘲,大家質疑她的專業水平

在詩詞大會第五季第二場的節目中蒙曼在解讀「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這句耳熟能詳的詩句時,她將其解讀為農民耕種莊稼的過程,一時間引起熱議,觀眾和網友們認為她講得毫無道理,有網友說這兩句是在講農民除草,而且詩中講的季節應該是夏天而不是耕種的春天。也因此,有網友和業內學者開始質疑她的專業水平,還有一些網友在猜測蒙曼會不會成為第二個於丹。

大家都知道於丹最初和蒙曼一樣都是通過《百家講壇》走紅的,蒙曼剛開始甚至被叫做「小於丹」。於丹講解過《論語》之後,迅速走紅,甚至成為了心靈雞湯的代言人,但是之後卻被人質疑學術水平。於丹在2012年在北大演講的時候被觀眾轟下臺,從此跌落神壇

蒙曼的專業知識通過《百家講壇》、《中國詩詞大會》以及她的著作和論文中就可以看出,可能她對一些詩詞的理解有誤,但是她的歷史專業知識和素養還是值得肯定的,她不會成為第二個於丹。

其實,在我看來,詩詞這些東西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理解,因為它畢竟是古人寫的,時至今日,誰也不能說自己的解釋就一定是對的。正所謂:「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關於詩詞,我們不必拘泥於一種解釋。

一個人的才華不會因為時間的流逝而消失,反而會如美酒一般,時間越久越醇厚,會變得愈發迷人。所以,努力學習,不斷地提升自己,相信「腹有詩書氣自華」,未來,我們會發現我們讀的每一本書都沒有浪費。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號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文章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

相關焦點

  • 國學大師蒙曼:從百家講壇大火,卻因三首唐詩錯誤解讀被打回原形
    前言:隨著我們祖國的不斷繁榮昌盛,中國的傳統文化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喜愛,眾多關於國學,關於文化知識的節目也應運而出,同時也使許多學者成為了廣受追捧的對象,蒙曼就是其中之一。《百家講壇》與蒙曼《百家講壇》這個節目大家並不陌生,自從國學熱度上升以來,這個節目就已經成為了代表性節目,在眾多專家學者充實了這個節目的同時,《百家講壇》也將許多高校教授變成了明星,比如紀連海、於丹、蒙曼等。當於丹講論語講的火熱之時,蒙曼還沒有成名,而當於丹的論語被人詬病為"無用的心靈雞湯" 後,蒙曼迎來了大紅大紫的機會。
  • 於丹之後,又一國學大師「跌落神壇」,網友質疑:這也算是大師?!
    於丹之後,又一國學大師「跌落神壇」,網友質疑:這也算是大師?! 「黃金無足色,白璧有微瑕。」 這句詩後來被總結成兩個成語:金無足赤,白璧微瑕。 它們指的都是——些微的缺陷並不應該影響對一個人的評價。
  • 於丹之後,又一國學大師「跌落神壇」,網友質疑:這也算是大師?
    於是,我們就見到了從《百家講壇》裡走出來的各位教授:王立群、易中天、於丹等。除了他們,其實還有一位,被稱為「《百家講壇》最年輕的主講人」——蒙曼教授。「有關武則天這個女人,有許許多多的謎團,需要我們來一一揭開。」
  • 為什麼都從央視走紅,蒙曼成了眾人口中的才女,於丹卻遭受質疑?
    於丹在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文化視點》等欄目,通過《論語心得》《莊子心得》等系列講座普及、傳播傳統文化,一時之間於丹也成了當時有名的學者,之後的她多次開設講座,宣傳國學文化,甚至還被冠上了「雞湯大師」、「國學大師」的名號,被人們所推崇、喜愛,但是盛名之下,如果高臺是虛構的,一定會頃刻坍塌。
  • 百家講壇最成功的主講人之一「蒙曼」老師
    第一次聽蒙曼老師講課是在2010年年初,當時正在成都旅遊。由於我非常喜歡中國歷史,百家講壇也是我非常喜歡的電視節目。在此之前最迷的就是易中天老師的品三國了。所以每天晚上休息之前我都習慣性地打開中央十頻道去看百家講壇的回放。
  • 國學女大師於丹,蒙曼,誰沽名釣譽?專家:文化小丑,都不足稱道
    各有千秋、難分高下對於蒙曼,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她就是在中國詩詞大會上圈粉無數的點評嘉賓,以其通俗幽默的講解風格收穫了許多觀眾的喜愛。同時她還曾經五次被邀請到百家講壇為我們講述歷史故事,她的講述別出心裁、引人入勝。
  • 曾經因百家講壇紅極一時的國學大師蒙曼,後來是如何跌落神壇的?
    可詩詞中明明描繪的是夏季的情景,很明顯,蒙曼的理解出現了極大的錯誤,因而引來了眾人的質疑。 很多網友認為蒙曼的詩詞文化水平並不高,不知道是怎麼一步步混到今天這個位置的。 第二個例子則是唐朝大詩人杜甫寫下的《春夜喜雨》,其中有一句是「曉看紅溼處,花重錦官城」。對此,蒙曼表示她從這句詩中聞到了一股濃鬱的火鍋味。 可實際上,杜甫在寫下這首詩時已經找到了安頓的地方,雖是成都一小屋,但好歹有了住處,心裡是一種平和安穩之感。
  • 從於丹與蒙曼,國學大師的「遮羞布」被扯下,人大教授:誤人子弟
    《百家講壇》 《百家講壇》便是由此應運而生,作為一檔以國學為主的節目的命運,成名後的於丹,像娛樂明星一樣上各種節目,憑藉賣書更是賺得盆滿缽滿,一度登上「2007第二屆中國作家富豪榜」,在名利的漩渦中,還能有專研學術的本心嗎?
  • 才女蒙曼:從百家講壇大火,卻在詩詞大會翻車,多年才學遭到質疑
    在《百家講壇》大放光芒,收穫了眾多的迷弟迷妹看過《百家講壇》的觀眾應該都會對那個留著短髮卻頗有氣質的蒙曼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在節目中講解的《武則天》系列,以她獨特的風格和見解在網絡上爆紅,更是讓眾多的觀眾成為了她的粉絲。
  • 「百家講壇」7大學霸級才女,個個都是教授級,你覺得誰最厲害
    《百家講壇》是中央電視臺十頻道2001年7月9日開播的一欄「讓專家、學者為百姓服務」的講座式節目。欄目通過在專家、學者和百姓之間架起「一座讓專家通向老百姓的橋梁」,從而達到普及中國傳統文化的目的。十多年來,眾多專家學者給我們帶來了豐富的精神食糧。這其間,不乏眾多「巾幗」的身影,更是湧現了於丹、蒙曼等極具才氣的學霸級學術達人。
  • 從百家講壇火到詩詞大會,國學女大師蒙曼被一首唐詩打回「原形」
    從百家講壇火到詩詞大會,國學女大師蒙曼被一首唐詩打回「原形」蒙曼從小出生於書香門第,她的爸爸和哥哥都是教師,因為受家庭教育的影響,蒙曼小的時候便嗜書如命。有一次,央視《百家講壇》的編導魏學來專門來 「蹭」蒙曼的課,而那堂課便講的是武則天。對於武則天,蒙曼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她之所以選擇這個主題,就是希望自己能用一種獨特的方式去講解武則天,把枯燥乏味的歷史講得生動有趣。
  • 北大才女24歲讀博,32歲上《百家講壇》主持,今45歲仍單身
    2007年11月19日,《百家講壇》迎來了歷史上最年輕的一位講師——32歲的蒙曼。只有32歲的她,已經成為了中央民族大學歷史系的副教授,可以說是青年才俊。她在《百家講壇》上的初次亮相,就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從容優雅,落落大方,侃侃而談的樣子,一下子吸引了眾人的目光。
  • 國學女大師蒙曼:從百家講壇火到詩詞大會,為何最後栽在憫農上?
    蒙曼:從大學講師到國學大師,《百家講壇》開講以來最年輕的主講人蒙曼在自己擅長的古代史方面,有著不可忽視的成就,她所寫的史學研究論著,雖不等身,卻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大家覺得蒙曼的講解風格幽默、通俗,聽她的課跟聽評書一樣過癮,所以對她評價非常高,對她在文學上的學識也非常肯定。
  • 曾經名氣超過於丹的女教授,卻因解讀古詩名句被推下神壇
    提到國學教授大家一定會想到一檔央視節目,叫做《百家講壇》。這檔節目被大家喜愛了許多年,其中講授的教授也成為了大家敬仰的人物,我們熟知的易中天、於丹就是從這檔節目中,被大家熟知的。在這些女教授中,於丹可以說是紅得發紫,但是她有些解讀被大家質疑,比如說《論語》的「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於丹認為其中的「小人」是指小孩子,引發了許多爭議。其實還有一位女教授,她的名氣一點都不比於丹小,甚至比於丹更加紅,她也引起了大家的許多爭議甚至嘲笑,這位教授就是蒙曼老師。
  • 康震、王立群、於丹、蒙曼,誰的傳統文化根底深?答案一目了然
    康震、王立群、蒙曼、於丹這幾位都是古代文學的大咖。尤其是康震、蒙曼和王立群幾位老師,更是在《中國詩詞大會》中做點評嘉賓,他們四位也都在《百家講壇》做過節目,都能顯示出過人的文化底蘊,看得出都有很厚的積累,厚積才能薄發嘛! 這幾位老師,誰的文化根底更深一些?我覺得非康震莫屬。
  • 國學女大師蒙曼:百家講壇一炮而紅,卻因為一首唐詩被打回原形
    在《中國詩歌大會》第五季播出的時候,蒙曼卻因為一句耳熟能詳的詩,遭到了諸多人的質疑。「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這是我們從小就會的一句詩詞,當時蒙曼向大家解讀說這句詩詞是形容播種時候的樣子,可是這首詩詞寫的卻是夏天除草時候的場景和播種沒有太大關係。也正因為這件事,讓很多人質疑蒙曼的專業水平。
  • 從於丹到蒙曼,國學大師淪為"雞湯大師",沽名釣譽註定不會長久
    《百家講壇》平臺,完美地實現了從文化的角度進行變現的可能。至此,於丹的心靈雞湯徹底成了心靈毒雞湯,而她甚至被網友直接斥責為"精神霧霾"的集大成者。於丹之所以會翻車,就在於對經典的解讀和理解,處處添加上了自己心靈雞湯式的解讀標籤。而且本身站在鎂光燈下,自己不謹言慎行,往往採取用自我的方式,試圖像過去那樣對網友和大眾形成影響,並且還期望再引發共鳴,這種想法未免已經想當然了。
  • 於丹、陳果的心靈雞湯,從受人追捧到無人問津,蒙曼卻乘勢而起
    於丹、陳果的心靈雞湯,從受人追捧到無人問津,蒙曼卻乘勢而起心靈雞湯原本是一個褒義詞,多指勵志樂觀的段子,對心靈有安慰的作用。事實上,心靈雞湯起源於美國,在國內的流傳開來,得益于于丹的《論語心得》。於丹是個能人,把《論語》講出了心靈雞湯的味道,可謂是十全大補湯。
  • 國學大師「蒙曼」犯低級錯誤,遭質疑「假詩聖」,內行人:你不懂
    這句話出自《憫農》,這首詩基本上是我們每個人最早會背的古詩詞之一,對此詩的理解也是比較透徹的。網友認為,播種應是在春天進行的,而詩中描述的時節應是夏季,因此她對於詩句中"播種莊稼"的解釋按照這樣的分析是不成立的。
  • 「醜女」蒙曼:從百家講壇到詩詞大會,有才華的女性最有魅力
    「醜女」蒙曼:從百家講壇到詩詞大會,有才華的女性最有魅力蒙曼,歷史學者,北京大學歷史學博士,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自2007年以來,五次登上央視百家講壇,並出版相應書籍。蒙曼在《中國詩詞大會》上的點評,也是神來之語,畫龍點睛。既是出口成章,又是恰當好處,毫無嬌柔做作的學者之風。看到蒙曼不疾不徐之間對名家名作如數家珍,歷史典故信手拈來,也真是一種精神的享受,這也就難怪被網友稱為「人淡如菊才出眾,縱橫螢屏耳目新」,圈粉無數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蒙曼因為顏值的問題,以前一直不被人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