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丹之後,又一國學大師「跌落神壇」,網友質疑:這也算是大師?

2020-12-23 子曰書院

「黃金無足色,白璧有微瑕。」

這句詩後來被總結成兩個成語:金無足赤,白璧微瑕。

它們指的都是——些微的缺陷並不應該影響對一個人的評價。

一、國學大師

原來的北大經濟學教授薛兆豐在「得到」上開設了專欄課程,不久之後,因為他通俗易懂的講解經濟學原理,專欄訂閱人數激增,相應的,薛教授成了年收入超過3000萬的學者。

這是一件好事。

文化學者能憑藉自己的學問獲得與明星藝人同樣的收益,這是對文化的認可。

《管子》裡說: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當物質水平發展到一定的階段,越來越多的人就開始注重精神層面的提升。

這時候,文化學者就成了一個新的「偶像群體」。

於是,我們就見到了從《百家講壇》裡走出來的各位教授:王立群、易中天、於丹等。

除了他們,其實還有一位,被稱為「《百家講壇》最年輕的主講人」——蒙曼教授。

「有關武則天這個女人,有許許多多的謎團,需要我們來一一揭開。」

從這句開場白開始,《百家講壇》迎來了中央民族大學歷史系副教授蒙曼講述的「武則天系列」。

就像所有《百家講壇》上的學者們厚積薄發、侃侃而談一樣,蒙曼在臺上的講解深入淺出,引人入勝,不久就吸引了大批粉絲。

其實所有在人前展示出的成就都一定有在人後咬緊牙關的努力。

能夠有如此的表現,一方面在於蒙曼教授紮實的史學基本功,她出生在「一個「教師家庭」:父親是語文老師,母親是英語老師,在父母的影響下,蒙曼從小就對傳統文學有著濃厚的興趣。

在大學期間,蒙曼選擇了歷史專業作為自己的主攻方向,在完成博士學業後,她也成了一名老師。

能夠在《百家講壇》的舞臺上侃侃而談,得益於她多年的教育實踐,在學校裡,她是很受學生歡迎的歷史老師,她的講課幽默生動,把歷史講成了評書。

接到邀約以後,她登上央視而舞臺,同樣因為精心準備,她從《百家講壇》中脫穎而出,一下子成了眾人眼中的「國學大師」。

隨後,蒙曼老師參與了另一檔文化節目——《中國詩詞大會》。

也是在這個節目中,讓她「跌落神壇」。

二、「跌落神壇」

提起《中國詩詞大會》,我們會想起氣質如幽蘭一般的主持人董卿,會想起才女武亦姝,但同時,也會想起蒙曼教授的「翻車」。

在《中國詩詞大會》第五季中,作為嘉賓的蒙曼講評了唐詩《憫農》: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在蒙曼教授的講解中,她認為這是農民在播種時的情形。

有一些耕種常識的人都知道,「鋤禾」指的是給農作物鋤草,而且播種大多是在春季,詩中描寫的很明顯是夏季的場景。

因為這一次失誤,很多人開始質疑蒙曼教授的專業水平與詩詞基礎。

另外,還有網友找出了其他例子:

比如蒙曼教授講解劉禹錫的《烏衣巷》時,「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被她解讀為「百姓之家」即「和美之家」,這首詩呈現出一股富貴氣象。

這樣的解讀,與我們從詩中讀出的感覺的確相差太遠。

唐詩之美,在於它能傳遞情緒,《烏衣巷》這首詩讀起來讓人倍感沉重,其中是一種物是人非的滄桑。

蒙曼教授在《中國詩詞大會》上的「翻車」,讓人不禁疑慮:或許她也會步於丹教授後塵吧。

三、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面對蒙曼教授的失誤,很多網友表示質疑:這也算是大師?

也有另一些網友,他們認為:蒙曼教授專業方向在歷史方面,所謂術業有專攻,對唐詩的解讀出現偏差其實是可以被理解的。

這樣的解釋,其實大可不必。

所謂「文人氣度」,其中包括的就有「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即使在自己熟悉的領域出現失誤也可以被理解,但如果為這種失誤做開脫那就失了氣度。

我們相信,蒙曼教授能受到那麼多觀眾和學生的喜愛,是因為她真的帶給我們一種「文化上的愉悅」。

當然,對於她的失誤,無論是不是專業問題,作為文化學者,都是應該繼續加強學習的。

我們希望在這個社會上,能看到越來越多的文化學者,畢竟,這才是文化復興的一個標誌。

相關焦點

  • 於丹之後,又一國學大師「跌落神壇」,網友質疑:這也算是大師?!
    於丹之後,又一國學大師「跌落神壇」,網友質疑:這也算是大師?! 「黃金無足色,白璧有微瑕。」 這句詩後來被總結成兩個成語:金無足赤,白璧微瑕。 它們指的都是——些微的缺陷並不應該影響對一個人的評價。
  • 國學大師於丹,跌落神壇後"摯友"避之不及,唯有老公相伴左右
    在她跌落神壇後,許多曾經的"摯友"都對於丹避之不及,唯有丈夫一如既往的支持陪伴她,讓於丹漸漸走出困境,找回自我。許多網友抨擊在於丹解讀經典的時候理解不到位,偏離了經典真正想要表達的意思,更有甚者認為於丹這種"與眾不同"的解讀經典的方式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不尊重,是一種譁眾取寵的行為。不久之後,網絡上又相繼曝光於丹盛氣凌人,高傲自大,甚至還有網傳壓榨博士生的惡劣行為。
  • 同樣是「國學網紅教授」,為何於丹跌落神壇,而王立群卻一直很火
    可時至今日,當時大火的「國學網紅教授」們境遇各不相同,尤其是於丹與王立群,一個跌落神壇,而另一個則依然大火。一、於丹的「封神」與墜落之路於丹,1965年6月28日出生於北京一個知識分子大家庭。於丹後來能成為一名國學大師,與她的家庭有很大關係。
  • 從於丹與蒙曼,國學大師的「遮羞布」被扯下,人大教授:誤人子弟
    於丹連續七天的《論語心得》節目,一度在大眾文化之間形成了一種「於丹現象」,這種在大眾之間普及的文化現象極其罕見,而於丹作為領軍人,自然而然的成為了人們口中的「國學大師」,她對國學的趣味性解讀,加上談吐不凡的口才,贏得一片掌聲。
  • 從國學大師到被轟下臺,55歲無人問津的於丹,到底做錯了什麼?
    著名的國學大師、作家於丹,同樣是經歷了很多蛻變,才在當年讓大家看到一個不一樣的於丹所以大家都會莫名的崇拜這一類國學大師,甚至在極具影響力的國際舞臺上依然能夠看到於丹的身影結果卻在她發展最好的時候,竟然有了跌下神壇的經歷。有一次於丹被推上輿論的高潮,原因是有人在網上寫了一篇帖子,然後大家對她的印象、對她的評價一下子就跌落谷底。
  • 從國學大師到萬人唾罵,被北大才子趕下臺的於丹,到底經歷了什麼
    國學指的是對中國學術的簡稱,大師則是指的在學問或者是藝術上有很深造詣的尊稱。國學大師說的就是學問在國學研究範圍內出類拔萃的人,在中國人的印象中,國學大師也不僅看的是學問,還要看人品和道德,也就是說看他的文品和人品是否一致。像章太炎、錢鍾書就是近現代的國學大師,而現代有一個人曾經也被認為是國學大師。
  • 那個被北大學子轟下講臺的「國學大師」於丹現在過得怎麼樣呢?
    以為她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國學大師」,雖然也靠螢屏打響了名氣,但她並不是那些考顏值生存,而是肚裡確實有才華。提起於丹這麼名字,相信很多人都知道,當年的《百家講壇》成就了她,當然也可以說是她捧火了這檔節目。正因為於丹的演講,百家講壇這檔節目迅速在國內掀起了一股國學熱的浪潮,她本人在07年也是一度登上作家富豪榜的第二,觀眾和粉絲更是給其冠以「學術超女」的稱號。
  • 聚焦於丹的家庭背景,於丹在跌落神壇後,生活究竟怎樣?
    於丹與《論語》 由于于丹的講述方式深受萬千觀眾的喜愛,慢慢的走進了大眾的視野,一旦出名了之後,背後的質疑聲隨之而起,有的人質疑她曲解《論語》的中心思想、歪曲歷史事實,從而把大家往錯誤的道路上去引導,對大家了解歷史造成很大的阻礙。
  • 餘秋雨和於丹跌落神壇,有何相似之處?
    餘秋雨和於丹兩者都曾是集大成者,也是通過了三大境界考驗的學者,雖然他們的領域不屬於同一類,但他們的出現也都引起了一陣文學浪潮,風靡一時的他們,現如今卻杳無音訊,亦或者是聲名狼藉,那麼餘秋雨和於丹跌落"神壇"有何相似之處?原因又有何為?
  • 國學女大師於丹,蒙曼,誰沽名釣譽?專家:文化小丑,都不足稱道
    "於丹是虛偽的說教,蒙曼是居於知識分子的良心在認真講課,與金錢無關。"對於當代兩位實力相當的國學才女,知名媒體評論人梁宏達曾這樣評論與對比她們。在學術研究上,究竟是誰更勝一籌呢?這在當今學術界裡也是眾說紛紜,觀點不一。
  • 沉寂多年後的於丹:微博人氣不如小網紅,曬的文水平卻不輸餘秋雨
    「繁華過後總是空,洗盡鉛華方為真」,這句話用來形容於丹或許再合適不過了。對於許多70後,80後來說,當年眼看著她由《百家講壇》走紅,又眼看著她被北大學子趕下講臺,最後在眾人的質疑聲中跌落神壇。此後,文壇上她的身影少了,但「江湖上」卻留下了一段關於她的傳奇。
  • 國學大師蒙曼:因解讀錯「鋤禾日當午」跌落神壇,她真實水平如何
    蒙曼對這句詩詞的解釋是「農民伯伯在田間播種莊稼」,網友們紛紛嘲笑蒙曼被拉下神壇 與此同時,還有很多人跳出來說蒙曼出過的錯不止這一樁,比如說她曾經解釋「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為「富貴氣象」「和氣之美」,然而王家和謝家曾經是顯赫的家族,燕子不再在他們堂中盤旋了,實際上指的是世事變遷,這兩個貴族已經敗落。那麼蒙曼究竟是不是真的如大家所說這麼沒水平呢?
  • 從文化偶像到跌下神壇,被北師大開除的於丹,到底經歷了什麼?
    在高曉松見評論留言全在謾罵自己後,不顧舉辦方的勸阻,嚇得倉皇而逃,從此跌落神壇,隨著高曉松被謾罵,網友們紛紛又扒出曾經和高曉松一樣,因一句話徹底跌落神壇的「文化偶像」百家講壇》,受人敬仰的她為何也會遭受謾罵,還為此跌落神壇?
  • 奶奶相貌不輸國學大師於丹,風度超過電影名星鞏琍,是農民的典範
    略微打扮一下,真點像國學傳播大師於丹。她的臉有點瘦,沒有於丹那麼豐滿。膚色有些黝黑,沒有那麼白淨。但是其風度和韻味不輸電影明星鞏俐。假若讓她出演一部反映農村生活的影視劇,絕對會一炮走紅。因為她是農民的典型代表。只不過於丹專注於國學研究和傳播或者讓國學平民化。
  • 曾經因百家講壇紅極一時的國學大師蒙曼,後來是如何跌落神壇的?
    那麼一旦摔下,這將會是沉重的一擊,能夠徹底把人打入谷底! 蒙曼便是一個典例,站在高處,看得是遠了。不過,自身的能力不夠,終究還是陷入了輿論之中。 蒙曼被國學愛好者所推崇,是人們學習的對象。然而,蒙曼後來也成為了國學愛好者批評的對象,從膜拜到批評,打敗蒙曼的不是別人,而是一首唐詩。說來說去,最終也只能怪她自己。
  • 於丹原來因兩件事而跌落神壇,人人要警醒!
    如果說國內著名的「心靈雞湯大師」,第一個你會想到的人是誰,小編腦海裡第一個想到的是於丹。據說在於丹最紅的時候,有企業邀請她講座是以時間來計算費用的,的確,那個時候的於丹很紅,她的身份給了她無數的榮耀,走到哪都是光環照耀,一度會讓你覺得她是最有文化的文化女知識大師。
  • 國學大師蒙曼:只因解說「鋤禾日當午」跌下神壇,真實水平如何?
    國學大師蒙曼也有著非常傲人的履歷,畢業於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專業,歷史學博士,自2007年以來,五次登上央視百家講壇,向觀眾主講了隋唐五代史以及中國女性史,名氣曾一度高過於丹老師
  • 陳丹青評價於丹是個「神父」,於丹和易中天真是二三流學者嗎
    首個原因是它的收視率曾經一度達到0.69%;再者那些登上過講壇的大師,如今全部都是家喻戶曉的大腕,比如馬未都、於丹、易中天、紀連海、袁騰飛、王立群等等。只要是稍微喜歡一點文史的朋友,想必對那些大師級人物都不陌生。
  • 從於丹到蒙曼,國學大師淪為"雞湯大師",沽名釣譽註定不會長久
    至此,於丹的心靈雞湯徹底成了心靈毒雞湯,而她甚至被網友直接斥責為"精神霧霾"的集大成者。於丹之所以會翻車,就在於對經典的解讀和理解,處處添加上了自己心靈雞湯式的解讀標籤。而且本身站在鎂光燈下,自己不謹言慎行,往往採取用自我的方式,試圖像過去那樣對網友和大眾形成影響,並且還期望再引發共鳴,這種想法未免已經想當然了。
  • 於丹被北師大免職!跌落神壇全因這兩件事,人人要警醒
    於丹老師曾經是許多人的偶像。因為她生動地、深入淺出地解說,普通大眾,尤其是文化程度不高的老百姓對《論語》的認識和理解邁入了一個新的臺階。原來在大家的意識裡,像這類經典古書都是艱澀的、高端的、難啃的。但是通過她的通俗化理解,讓我們重新認識了中國古代名著名篇獨特的文化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