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無足色,白璧有微瑕。」
這句詩後來被總結成兩個成語:金無足赤,白璧微瑕。
它們指的都是——些微的缺陷並不應該影響對一個人的評價。
一、國學大師
原來的北大經濟學教授薛兆豐在「得到」上開設了專欄課程,不久之後,因為他通俗易懂的講解經濟學原理,專欄訂閱人數激增,相應的,薛教授成了年收入超過3000萬的學者。
這是一件好事。
文化學者能憑藉自己的學問獲得與明星藝人同樣的收益,這是對文化的認可。
《管子》裡說: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當物質水平發展到一定的階段,越來越多的人就開始注重精神層面的提升。
這時候,文化學者就成了一個新的「偶像群體」。
於是,我們就見到了從《百家講壇》裡走出來的各位教授:王立群、易中天、於丹等。
除了他們,其實還有一位,被稱為「《百家講壇》最年輕的主講人」——蒙曼教授。
「有關武則天這個女人,有許許多多的謎團,需要我們來一一揭開。」
從這句開場白開始,《百家講壇》迎來了中央民族大學歷史系副教授蒙曼講述的「武則天系列」。
就像所有《百家講壇》上的學者們厚積薄發、侃侃而談一樣,蒙曼在臺上的講解深入淺出,引人入勝,不久就吸引了大批粉絲。
其實所有在人前展示出的成就都一定有在人後咬緊牙關的努力。
能夠有如此的表現,一方面在於蒙曼教授紮實的史學基本功,她出生在「一個「教師家庭」:父親是語文老師,母親是英語老師,在父母的影響下,蒙曼從小就對傳統文學有著濃厚的興趣。
在大學期間,蒙曼選擇了歷史專業作為自己的主攻方向,在完成博士學業後,她也成了一名老師。
能夠在《百家講壇》的舞臺上侃侃而談,得益於她多年的教育實踐,在學校裡,她是很受學生歡迎的歷史老師,她的講課幽默生動,把歷史講成了評書。
接到邀約以後,她登上央視而舞臺,同樣因為精心準備,她從《百家講壇》中脫穎而出,一下子成了眾人眼中的「國學大師」。
隨後,蒙曼老師參與了另一檔文化節目——《中國詩詞大會》。
也是在這個節目中,讓她「跌落神壇」。
二、「跌落神壇」
提起《中國詩詞大會》,我們會想起氣質如幽蘭一般的主持人董卿,會想起才女武亦姝,但同時,也會想起蒙曼教授的「翻車」。
在《中國詩詞大會》第五季中,作為嘉賓的蒙曼講評了唐詩《憫農》: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在蒙曼教授的講解中,她認為這是農民在播種時的情形。
有一些耕種常識的人都知道,「鋤禾」指的是給農作物鋤草,而且播種大多是在春季,詩中描寫的很明顯是夏季的場景。
因為這一次失誤,很多人開始質疑蒙曼教授的專業水平與詩詞基礎。
另外,還有網友找出了其他例子:
比如蒙曼教授講解劉禹錫的《烏衣巷》時,「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被她解讀為「百姓之家」即「和美之家」,這首詩呈現出一股富貴氣象。
這樣的解讀,與我們從詩中讀出的感覺的確相差太遠。
唐詩之美,在於它能傳遞情緒,《烏衣巷》這首詩讀起來讓人倍感沉重,其中是一種物是人非的滄桑。
蒙曼教授在《中國詩詞大會》上的「翻車」,讓人不禁疑慮:或許她也會步於丹教授後塵吧。
三、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面對蒙曼教授的失誤,很多網友表示質疑:這也算是大師?
也有另一些網友,他們認為:蒙曼教授專業方向在歷史方面,所謂術業有專攻,對唐詩的解讀出現偏差其實是可以被理解的。
這樣的解釋,其實大可不必。
所謂「文人氣度」,其中包括的就有「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即使在自己熟悉的領域出現失誤也可以被理解,但如果為這種失誤做開脫那就失了氣度。
我們相信,蒙曼教授能受到那麼多觀眾和學生的喜愛,是因為她真的帶給我們一種「文化上的愉悅」。
當然,對於她的失誤,無論是不是專業問題,作為文化學者,都是應該繼續加強學習的。
我們希望在這個社會上,能看到越來越多的文化學者,畢竟,這才是文化復興的一個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