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因百家講壇紅極一時的國學大師蒙曼,後來是如何跌落神壇的?

2020-11-20 騰訊網

「金字塔的頂端」是大多數人都嚮往的地方,站在頂端享受著眾人膜拜。不過,「高處不勝寒」,站在高處未必是一件好事!有時候,自身能力不足,卻被眾人推到高處。那麼一旦摔下,這將會是沉重的一擊,能夠徹底把人打入谷底!

蒙曼便是一個典例,站在高處,看得是遠了。不過,自身的能力不夠,終究還是陷入了輿論之中。

蒙曼被國學愛好者所推崇,是人們學習的對象。然而,蒙曼後來也成為了國學愛好者批評的對象,從膜拜到批評,打敗蒙曼的不是別人,而是一首唐詩。說來說去,最終也只能怪她自己。

圖片:站在頂端享受眾人膜拜劇照

《中國詩詞大會》是一個很火熱的詩詞類綜藝節目,能夠讓人受到傳統國學文化的薰陶,讓人感受到詩詞文化的魅力。不過,在第五季節目播出時,蒙曼鬧出了天大的笑話。

在一期節目中,蒙曼「曲解」了眾人耳熟能詳的《憫農》,其中有一句是「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原句要表達的意思是「烈日炎炎,農民頂著驕陽為莊稼鋤草,汗水一滴一滴地落在泥土上」。

然而,蒙曼卻理解成了「農民正為播種而忙活」。要知道,播種是在春季時節。可詩詞中明明描繪的是夏季的情景,很明顯,蒙曼的理解出現了極大的錯誤,因而引來了眾人的質疑。

很多網友認為蒙曼的詩詞文化水平並不高,不知道是怎麼一步步混到今天這個位置的。

圖片來源於網絡:《憫農》

此外,北京大學的研究員孫紹振先生也認為,蒙曼的詩詞基礎水平有問題,她的詩歌理解能力簡直就是在「褻瀆詩聖」。當然,空口無憑,孫紹振先生也列舉出了實例。

一個是劉禹錫書寫的《烏衣巷》,原作描繪的是一副滄桑之景,而蒙曼的解讀卻與主流的學術解讀背道而馳。蒙曼認為,《烏衣巷》描繪的是一副富貴之景,其中「家」指的是「和氣之家」。如此一來,蒙曼理解的意境與學術主流相差甚遠,因而遭到了巨大的質疑。

第二個例子則是唐朝大詩人杜甫寫下的《春夜喜雨》,其中有一句是「曉看紅溼處,花重錦官城」。對此,蒙曼表示她從這句詩中聞到了一股濃鬱的火鍋味。

可實際上,杜甫在寫下這首詩時已經找到了安頓的地方,雖是成都一小屋,但好歹有了住處,心裡是一種平和安穩之感。春雨落地,喚醒了大地的生機,此時表現的是杜甫的喜悅之情,而非蒙曼所說的「火鍋辣味」。

圖片來源於網絡:《春夜喜雨》

從這兩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到蒙曼「學藝不精」,沒有達到那種境界,卻自詡為高人。不過,早前蒙曼的勢頭正盛,因其名氣之大,所以當時網友們對孫紹振先生的評論都不予理睬,認為蒙曼是「別出心裁」,以另一個角度表達了詩人的情感和意向。

直到憫農這首詩蒙曼再出現理解失誤時,大眾才恍然醒悟,原來蒙曼根本不是什麼別出心裁,而是真的能力不足,造成理解失誤。

在2007年時,蒙曼逐漸走進大眾視野,在《百家講壇》中做主題演講,向電視機前的觀眾朋友們講述了武則天的一生。當時,蒙曼的語言質樸,通俗易懂且不失幽默,所以大眾很快就對她產生了好感,對她也加深了印象。當時的蒙曼僅有三十二歲,是《百家講壇》中年紀最小的演講者。

圖片:《百家講壇》蒙曼資料截圖

蒙曼得到眾人的認可之後,開始更頻繁地出現在電視機前。例如蒙曼應邀參加了《中國謎語大會》,還有《中國成員大會》等等,幾乎都是與文化有關的。

正因此,蒙曼在人們心中成為了一個非常有文化的國學大師,她就是權威,她就是正統。剛開始只是一小部分有這樣的想法,隨著蒙曼名氣慢慢變大,越來越多的人產生了這種想法,故而蒙曼偶爾曲解詩歌時被人們當成了別出心裁。

圖片:蒙曼參加節目資料截圖

蒙曼除了在電視節目中活躍之外,在校園中也是一位非常受歡迎的師者。蒙曼畢業於北京大學,在獲取博士學位之後便回到了中央民族大學擔任教師。

當時,蒙曼對教師事業非常認真,通常都會備課到很晚,第二天也能精力充沛地為學生講課。蒙曼的歷史課很有趣,深受學生歡迎。

不少學生都表示,「蒙曼老師的課很有新意,根本感受不到是在上課,仿佛就像是在聽故事一樣,故事講完了,歷史脈絡也都理清楚了」。

蒙曼的每一堂課幾乎都是滿座,而且還會有其他系的學生來旁聽。雖然蒙曼的歷史課上得很好,但是不可否認,在詩詞方面蒙曼還是有所欠缺的。

蒙曼喜歡詩詞最早是受家庭的影響,蒙曼出生在書香世家,父母都是人民教師。因父母都喜歡讀書,蒙曼在很小的時候也喜歡上了閱讀。

圖片來源於網絡:蒙曼講課

大概在七八歲之時,蒙曼對傳統詩詞產生了極大的興趣。當時,她的父親告訴她詩詞中唐詩是最受歡迎的。於是,蒙曼便一頭扎進了唐詩的海洋中,感受唐詩的魅力。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蒙曼讀了成千上萬首唐詩。

可以說,蒙曼父母對她的教育是非常成功的。每天寫完學校布置的作業之後,蒙曼必須要花費兩個小時的時間來讀書。剛開始蒙曼是厭煩的,不過堅持了一段時間之後她就發現了閱讀的魅力,而後愛上了閱讀,成為了一個小書迷。

因為閱讀的緣故,蒙曼的語文和歷史非常好,在這兩個學科中非常優異,最終考入了中央民族大學,學習歷史系。後來,因努力用功,蒙曼又考上了北京大學,繼續研讀博士學位。

圖片來源於網絡:中央民族大學

從整體上來看,蒙曼一直沒有輕視學習,而且一直都在閱讀的路上,而且蒙曼一直深入研讀的都是歷史,所以她的歷史學生毋庸置疑。不過,「術業有專攻」,蒙曼沉迷歷史,同樣也醉心古詩。只不過,她花費在古詩上的時間遠低於歷史。所以,她古詩方面有所欠缺也是可以理解的。

其實,蒙曼並沒有想過要站在詩詞界的頂端,只不過是眾人將她推向了那個高位,她不得不接受。等真正站到了高處,等待她的就是更多的考驗了。所以,一旦有所差錯,必然會引起軒然大波。

文章作者:大慧

整篇圖文由大咖說史工作室團隊製作!

相關焦點

  • 於丹之後,又一國學大師「跌落神壇」,網友質疑:這也算是大師?!
    於丹之後,又一國學大師「跌落神壇」,網友質疑:這也算是大師?! 「黃金無足色,白璧有微瑕。」 這句詩後來被總結成兩個成語:金無足赤,白璧微瑕。 它們指的都是——些微的缺陷並不應該影響對一個人的評價。
  • 於丹之後,又一國學大師「跌落神壇」,網友質疑:這也算是大師?
    一、國學大師原來的北大經濟學教授薛兆豐在「得到」上開設了專欄課程,不久之後,因為他通俗易懂的講解經濟學原理,專欄訂閱人數激增,相應的,薛教授成了年收入超過3000萬的學者。這是一件好事。於是,我們就見到了從《百家講壇》裡走出來的各位教授:王立群、易中天、於丹等。除了他們,其實還有一位,被稱為「《百家講壇》最年輕的主講人」——蒙曼教授。「有關武則天這個女人,有許許多多的謎團,需要我們來一一揭開。」
  • 國學大師蒙曼:因解讀錯「鋤禾日當午」跌落神壇,她真實水平如何
    蒙曼對這句詩詞的解釋是「農民伯伯在田間播種莊稼」,網友們紛紛嘲笑蒙曼被拉下神壇 與此同時,還有很多人跳出來說蒙曼出過的錯不止這一樁,比如說她曾經解釋「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為「富貴氣象」「和氣之美」,然而王家和謝家曾經是顯赫的家族,燕子不再在他們堂中盤旋了,實際上指的是世事變遷,這兩個貴族已經敗落。那麼蒙曼究竟是不是真的如大家所說這麼沒水平呢?
  • 國學大師蒙曼:從百家講壇大火,卻因三首唐詩錯誤解讀被打回原形
    前言:隨著我們祖國的不斷繁榮昌盛,中國的傳統文化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喜愛,眾多關於國學,關於文化知識的節目也應運而出,同時也使許多學者成為了廣受追捧的對象,蒙曼就是其中之一。《百家講壇》與蒙曼《百家講壇》這個節目大家並不陌生,自從國學熱度上升以來,這個節目就已經成為了代表性節目,在眾多專家學者充實了這個節目的同時,《百家講壇》也將許多高校教授變成了明星,比如紀連海、於丹、蒙曼等。當於丹講論語講的火熱之時,蒙曼還沒有成名,而當於丹的論語被人詬病為"無用的心靈雞湯" 後,蒙曼迎來了大紅大紫的機會。
  • 從於丹與蒙曼,國學大師的「遮羞布」被扯下,人大教授:誤人子弟
    《百家講壇》 《百家講壇》便是由此應運而生,作為一檔以國學為主的節目答案並沒有像國學中所說的「不好名者,斯不好利」那樣,於丹的國學品讀書籍被人指出沒營養,完全是歷史解讀,在《百家講壇》上講述的內容,也被一些專家指出有誤。
  • 國學女大師蒙曼:從百家講壇火到詩詞大會,為何最後栽在憫農上?
    蒙曼:從大學講師到國學大師,《百家講壇》開講以來最年輕的主講人蒙曼在自己擅長的古代史方面,有著不可忽視的成就,她所寫的史學研究論著,雖不等身,卻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大家覺得蒙曼的講解風格幽默、通俗,聽她的課跟聽評書一樣過癮,所以對她評價非常高,對她在文學上的學識也非常肯定。
  • 從百家講壇火到詩詞大會,國學女大師蒙曼被一首唐詩打回「原形」
    從較早的《百家講壇》到近年來比較受大眾歡迎的《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等等,都很好的弘揚了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而在這些節目中,大家都喜歡那些才氣過人的選手及導師,蒙曼就是其中的一位。她素有"國學女大師"之稱,但是在第五季的《中國詩詞大會》中卻被一首唐詩打回了「原形」。
  • 同樣是「國學網紅教授」,為何於丹跌落神壇,而王立群卻一直很火
    在這樣的背景下,人們突然發現在國學中可以找到慰籍心靈的「良藥」,於是在全國上下就颳起了一股國學風。中央電視臺抓住這個熱潮,在《百家講壇》推出了一系列有關國學的講座,因此也讓一些待在象牙塔中的教授迅速走紅,成為「國學網紅教授」。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就是於丹、蒙曼和王立群等。
  • 國學女大師蒙曼:百家講壇一炮而紅,卻因為一首唐詩被打回原形
    研究古代文化詩詞到達一定高度的人我們可以把它稱作為大師,可是現在的大師兩個字卻成為了貶義詞。正所謂「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往往站得越高,別人就越關注你,在這個時候你越不能出錯,一旦你出錯,你就會淪為別人的笑柄,就像蒙曼。
  • 國學女大師於丹,蒙曼,誰沽名釣譽?專家:文化小丑,都不足稱道
    各有千秋、難分高下對於蒙曼,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她就是在中國詩詞大會上圈粉無數的點評嘉賓,以其通俗幽默的講解風格收穫了許多觀眾的喜愛。同時她還曾經五次被邀請到百家講壇為我們講述歷史故事,她的講述別出心裁、引人入勝。
  • 國學大師於丹,跌落神壇後"摯友"避之不及,唯有老公相伴左右
    然而人性有時候又是美好的,於丹,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在百家講壇節目上解讀論語、莊子而意外走紅,得到國民的熱捧。好景不長,網絡上不時傳來於丹的負面消息,逐漸的於丹從紅極一時變成臺下噓聲一片。在她跌落神壇後,許多曾經的"摯友"都對於丹避之不及,唯有丈夫一如既往的支持陪伴她,讓於丹漸漸走出困境,找回自我。
  • 國學大師蒙曼,在詩詞大會犯低級錯誤,誤解古詩被認為褻瀆詩聖
    因此,《百家講壇》、《中國詩詞大會》、《中國成語大會》等央視舉辦的節目應運而生。一個節目,不僅需要觀眾,也需要主講人。參加這些節目的嘉賓,也因為節目受到民眾的廣大歡迎而火了,蒙曼就是其中之一。蒙曼是滿族人,出生在河北承德一個書香門第,父母都是老師。她畢業於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專業,是歷史學的博士。從2002年7月開始,一直在中央民族大學歷史系任教。
  • 才女蒙曼:從百家講壇大火,卻在詩詞大會翻車,多年才學遭到質疑
    在《百家講壇》大放光芒,收穫了眾多的迷弟迷妹看過《百家講壇》的觀眾應該都會對那個留著短髮卻頗有氣質的蒙曼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在節目中講解的《武則天》系列,以她獨特的風格和見解在網絡上爆紅,更是讓眾多的觀眾成為了她的粉絲。
  • 國學大師蒙曼:只因解說「鋤禾日當午」跌下神壇,真實水平如何?
    國學大師蒙曼也有著非常傲人的履歷,畢業於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專業,歷史學博士,自2007年以來,五次登上央視百家講壇,向觀眾主講了隋唐五代史以及中國女性史,名氣曾一度高過於丹老師
  • 國學大師「蒙曼」犯低級錯誤,遭質疑「假詩聖」,內行人:你不懂
    國學大師「蒙曼」犯低級錯誤,被質疑「假詩聖」,內行人:你不懂隨著近幾年國學風氣的流行,中國的傳統文化逐漸的走進了大家的視野,全面迎來「文化熱潮」。隨之湧現出來的還有很多在此方面有成就的大師。作為《中國詩詞大會》的評委,中央民族大學的教授的蒙曼,因其深厚的傳統文化積澱和較高的文學修養,以及在各種文學節目中一語道破的點評,非常的受人歡迎。然而這位國學才女卻在一檔節目中,因一首幼兒園的古詩被「打回原形」,實力遭到觀眾的質疑。
  • 《百家講壇》蒙曼,失誤遭質疑,網友猜測:會不會成為第二個於丹
    之後又出現在央視的《百家講壇》《中國詩詞大會》的舞臺上,受到很多人的喜愛。 蒙曼雖然沒有傾國傾城的容貌,但是她通過才華氣質來不斷提升自己。蒙曼老師說,她每個月至少讀五十本書,正是她的堅持與自律才有了今天的成就。
  • 「小於丹」蒙曼:因「燕子」惹爭議,父母為其徵婚,任婦聯副主席
    最終,在北大學長、中國人民大學博士生導師孟憲實的推薦下,32歲的蒙曼抓住了這次難得的機會,成為《百家講壇》最年輕的學者。一夜之間,「國學大師」蒙曼名聲大噪,開始走紅。5次登上央視《百家講壇》,講解隋唐的宮廷史,並擔任中央電視臺《漢字聽寫大會》《中國成語大會》《中國詩詞大會》等文化節目的點評嘉賓。
  • 百家講壇最成功的主講人之一「蒙曼」老師
    第一次聽蒙曼老師講課是在2010年年初,當時正在成都旅遊。由於我非常喜歡中國歷史,百家講壇也是我非常喜歡的電視節目。在此之前最迷的就是易中天老師的品三國了。所以每天晚上休息之前我都習慣性地打開中央十頻道去看百家講壇的回放。
  • 才女蒙曼:因百家講壇走紅,45歲還未婚,父母為其買房苦苦徵婚
    蒙曼很小的時候,父親就經常交給她背詩,張口就來的詩句,在蒙曼的腦海中逐漸刻下烙印。自幼便受到家人的薰陶,蒙曼開始喜歡讀書。面對一書櫃的知識,蒙曼像是打開了一個全新的世界,每天一放學就鑽到書海中。嗜書如命的蒙曼來說,看書已經成為了習慣,一次趁父母不注意的時候,將箱子砸壞,從裡面找到了一本《紅樓夢》,斷斷續續的將這部經典看完。父親看到這樣的蒙曼,只好和蒙曼商量每天讀2個小時的課外書。蒙曼不僅讀一些歷史文學名著,還將一些古詩詞熟背於心。
  • 國學大師「蒙曼」,從書香中走來的才女,卻被自家老爸「瞧不起」
    而節目中的點評嘉賓也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其中蒙曼老師算得上是最受觀眾歡迎的導師了。這位貌不驚人的才女,32歲就登上了央視的《百家講壇》,憑藉著旁徵博引、出口成章而名滿天下。蒙曼老師知性優雅,舉手投足都散發著"腹有詩書氣自華"的氣質,她在節目中的點評更是生動而又充滿著風趣,總能給人一種很舒服的感覺。就這樣,這個從書香中走來的才女悄悄的走紅了,甚至被網友譽為"國學女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