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知識是珍貴寶石的結晶,文化是寶石放出來的光澤。——泰戈爾
在中國古代是一個文化空前繁榮的時代,在那些時代當中文人騷客百家爭鳴,為我們留下了很多優秀的詩篇。這些文人騷客向我們展現了語言的藝術和語言的美。你根本想像不到,她們用極其簡單的文字卻能營造出讓人心頭一震的美景。到現在很多的學者專家也在積極地研究古代的詩詞。這些事實是我們中華民族文化的見證,也是一個時代的結晶。
研究古代文化詩詞到達一定高度的人我們可以把它稱作為大師,可是現在的大師兩個字卻成為了貶義詞。正所謂「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往往站得越高,別人就越關注你,在這個時候你越不能出錯,一旦你出錯,你就會淪為別人的笑柄,就像蒙曼。
完全不同的解讀
詩詞是一個非常小眾的項目,因為研究它需要一定的文化底蘊,為此,央視也推出了一檔節目叫《中國詩歌大會》,在這裡,她們把詩詞變得不那麼高端,把她們大眾化。而這裡的專家也為我們解讀詩詞當中不一樣的故事。
在《中國詩歌大會》第五季播出的時候,蒙曼卻因為一句耳熟能詳的詩,遭到了諸多人的質疑。「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這是我們從小就會的一句詩詞,當時蒙曼向大家解讀說這句詩詞是形容播種時候的樣子,可是這首詩詞寫的卻是夏天除草時候的場景和播種沒有太大關係。
也正因為這件事,讓很多人質疑蒙曼的專業水平。本以為解讀憫農只是一個非常特殊的例子,但是蒙曼在解讀《春夜喜雨》的時候又出了一個岔子。這首詩中有兩句詩「曉看紅溼處,花重景觀城」。蒙曼對這兩句詩詞解讀是詩人杜甫聞到了景觀城內火鍋的味道。
當時杜甫所在的季節是春天,正是下春雨的時候。杜甫也結束了顛沛流離的生活,有了能夠棲身的屋子。面對著被春雨喚醒了大地,杜甫突然有感寫下了這首詩。這首詩可以說是形容杜甫此時的心情,而不是杜甫在景觀城內聞到火鍋的味道,種種解讀出錯也讓孫紹振認為,蒙曼就是在褻瀆詩詞。
最年輕的講演者
在之前,公眾非常反對孫紹振,因為公眾們認為蒙曼所表達的古詩詞非常具有創意性,可是對於蒙曼來講,她對古詩詞研究根本不深入,她的解釋往往也是曲解。曾經有很多人維護她,但是直到中國詩歌大會第五季的時候,蒙曼人設徹底崩塌。蒙曼也並不是最近才火起來,早在2007年她就已經火了,這一切的緣由,都源自於百家講壇。
「於今腐草無螢火,終古垂楊有暮鴉」經歷了時代的變遷,讓我們對歷史的發展有著無限的好奇,而百家講壇就是來為我們講解歷史的節目,自從節目播出之後,收視率居高不下,因為在這裡講的歷史非常的生動,不晦澀難懂。
當時年僅32歲的蒙曼就在百家講壇中向大家講述了關於武則天的歷史。原本非常生硬的歷史讓她講得極其生動,蒙曼用幽默的語言徵服了聽故事的觀眾。之後蒙曼的名氣越來越大。隨後,蒙曼也被諸多節目邀請。因為她的幽默風趣,她也積累了很多的粉絲。再後來,蒙曼創立了一欄節目叫蒙曼品最美唐詩。這段節目在當時也是爆火,上線十天就收穫了超過300萬的播放量。
受歡迎的蒙曼老師
蒙曼的真實工作其實是一個大學老師,而且在大學裡蒙曼非常的受歡迎。蒙曼在零二年就已經獲得了北大歷史學博士學位,在畢業之後,她回到了任歷史系的老師。當時蒙曼為了能夠教好自己的學生非常認真,對於蒙曼來講,備課到凌晨是常有的事情,她甚至會把每個知識點細分到什麼時候講,就這樣蒙曼在中央民族大學裡慢慢的成名。
在大學當中,很多老師都擔心自己的學生會逃課,會不上課,但是蒙曼完全不擔心,因為她講課通俗易懂,幽默風趣。基本每堂課都會滿員,甚至有很多專業來旁聽的。有的人不知道蒙曼老師是誰,她們只知道在歷史系有一個老師。個子不高,眼睛比較小,但是講課異常生動,這就是學生對蒙曼的形容。
備受爭議的蒙曼
很多人因為《憫農》的事情質疑蒙曼老師的專業實力,實際上,蒙曼確實對一些詩詞會理解偏差,但是她的專業實力還是非常好的,要不然她也不可能在大學當中當老師,再到百家講壇做最年輕的表演者。如果說蒙曼能有現在的成就,其實很大程度上是跟她的家庭有關,蒙曼出生在書香門第,她的父母非常喜歡讀書,這也造就了她從小愛讀書的習慣。到了現在,她把這個習慣一直保持了下去,每個月發工資之後,最大的開銷可能就是買書。
蒙曼的一生是非常努力的。在很多人還是天性愛玩的時候,蒙曼就已經堅持看書。這樣的能力也為她以後打了很好的基礎,因為從小非常喜歡語文。所以她就選擇了歷史系,到後來蒙曼進入了北大讀歷史系的博士。到最後,飲水思源回到了自己的母校教書。中國的詩歌絲毫不誇張地講,有幾萬首,就算蒙曼是歷史系出身,她也很難讀遍全部,偶爾犯一次錯也是非常可能的。
蒙曼的這次事件讓她置身於風口浪尖當中,但是作為歷史系的博士,她應該有著自己對詩句的理解,看一件事的角度,我們應該從多方面切入,唐詩也是如此,很可能同一首唐詩在不同人的眼中有著不同的意義。
對於同一件事沒有人的意見是完全一樣的,如果全部統一思想,文學也不會這樣的繁榮。我們也不能因為這樣一個錯誤來否定蒙曼的專業能力。我們應該努力去看到和學習其她人身上的閃光點。這樣我們才能不斷的進步。
參考文獻
《水調歌頭》《隋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