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遺民不願做清朝人,東渡日本,靠學問徵服了日本統治者

2021-01-11 天涯看點歷史

滿清入關之後,雖然漢族人士為了抵抗異族入侵奮起反抗,但是實在架不住內訌和漢奸的破壞。南明歷經了十八年三位皇帝和兩位監國,史可法、李定國、鄭成功、張煌言等人為恢復大明王朝鞠躬盡瘁,但是最終也無能為力,清朝取代明朝已經成為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

明末形勢圖

對於士子或者讀書人來說,這是他們最難熬的時期,儒家的忠義思想、華夷之辨讓他們不可能心安理得的投靠滿清政府,可是他們又沒有足夠的力量去反對清朝的統治,所以他們只能選擇遠離俗世,去做自己的學問,成為大思想家,比如黃宗羲、顧炎武等,或者遠離世事、遁入空門、以僧服去掩蓋自己那顆儒心,比如方以智等人。

顧炎武像

但是有些人做得更加決絕,他們不滿足於僅僅在事務上與滿清政府劃清關係,他們甚至連清朝佔領的土地都不願意待,連一個普普通通的清朝人都不願意做,連一口清朝的飯都不願意吃,頗有一點上古時期伯夷叔齊「不食周粟」的風骨。

伯夷叔齊不食周粟

如果不呆在中國,那麼只能選擇去周邊的日本、安南(今越南)、暹羅(今泰國)等地了,而緬甸、暹羅等南方氣候與中原地區相差太大,且風俗文化大有不同,所以日本成了當時很多遺民的最佳選擇,曾經被稱為「日本孔子」的大儒朱舜水就是其中一位。

朱舜水,名之瑜,浙江餘姚人,因看清晚明政治的黑暗,不願從政,但是清朝入關之後,他卻積極參加抗清運動。先參加魯監國政權抗清,後又與鄭成功並肩作戰,多次赴日本求援,但是日本當時閉關鎖國,未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朱舜水先生像

隨著抗清形勢的不斷惡化,南明的主要人物永曆帝、李定國和鄭成功等人的被殺或者病逝,復明大業已經無望,無奈之下的朱舜水選擇東渡日本,在日本友人安東守約的幫助下才得以在日本長崎安定下來。

在日本的頭幾年,朱舜水並不為人所知,後來日本政府下令尋求碩德耆儒,朱舜水才因為其學問和才華被發現。於是,朱舜水被水戶藩主德川光國聘為賓師,在水戶講學,這位德川光國可不是普通人,他是德川幕府初代將軍德川家康的孫子,有著極高的家世。但是德川光國對朱舜水十分尊敬,不僅執弟子禮,而且還不敢直呼先生名諱,求朱先生取一號以便稱呼,所以朱先生以家鄉之水「舜水」為號,這就是朱舜水這一稱呼的來歷。

德川光國像

在被尊為賓師之後,德川光國經常向朱舜水先生請教國家大政、禮樂制度和文化學術等問題,通過十幾年的講學,朱舜水深深的影響了日本的學術界,最後形成了著名的「水戶學」,而水戶學又以德川光國主持編纂的《大日本史》為中心,這本書後來甚至影響了日本的明治維新,為日本走上了快速近代化提供了思想基礎。

日本明治維新

除此之外,多才多藝的朱舜水還教日本人學習中華建築學,教他們如何種地,甚至連衣服裁製都有所涉及,可謂影響了日本的方方面面。

1682年,朱舜水先生於日本逝世,他一生以反清復明為己任,卻獨木難支,難以阻擋歷史潮流,但是其旅居日本期間,卻無疑推動了日本思想界的發展,甚至包括農業、建築業、手工業等行業的發展。朱舜水先生實現了他不做「清朝人」的目標,也順帶推動了日本的發展,可惜最後日本卻不領情啊。

相關焦點

  • 日本儒生:假如孔子率軍威脅日本,他們該怎麼辦?以孔子之道行之
    不像豐臣秀吉以徵服大陸的方式尋求正統,德川統治者認定,鎖國政策才是捍衛他們政權的最佳手段。正如我的一位同事所說,他們為自己的國家選擇了自願的單獨監禁。 江戶幕府關心的是國家的穩定和安全。據德川家族取得勝利的持續一個多世紀的大名亂戰顯示,放任外國的物資和武器流入可能再次導致亂世。
  • 日本波多野結衣家族和徐福息息相關,避禍是徐福東渡日本的目的
    現在日本帶秦姓或者帶波多、羽田、波田、有福、畑、畠等字的姓氏和地名,皆與徐福的子孫或與徐福一起東渡的秦人子孫有關。徐福,字君房,齊地琅琊人,是秦朝著名的方士。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為了鞏固統治,秦始皇開始了巡遊,他巡遊的另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求仙藥,秦始皇經歷過那2件邪事後,便開始追求長生。
  • 徐福東渡,帶去的童男童女真是當今日本人的祖先嗎?
    這至今仍然是一個未解之謎,而最流行普遍的推論是徐福當年東渡,帶著一船人去了日本,最後在日本列島繁衍生息,形成了現今的日本人,在五代後周時期,開元寺和尚義楚在其所著的《義楚六帖》中稱:「日本國亦名倭國,東海中。秦時,徐福將五百童男五百童女止此國。」那麼徐福當真去了日本嗎?
  • 鑑真東渡日本傳播佛教,十年間第六次才成功,第五次最悲壯
    其中,日本派來了大量的人才來學習。而唐朝的高僧鑑真(688-763年)東渡日本,也傳播了我們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公元742年,已經在唐朝完成了學業的日本學問僧榮睿和普照拜訪鑑真。因為當時的日本佛教戒律不完備,僧人不能按照律儀受戒。他們二人在唐朝國內遍訪高僧,最後決定邀請鑑真前往日本傳播佛教。鑑真為傳播佛教而欣然應允,並立即造船備糧,準備次年開春動身前往日本。
  • 徐福東渡,於是有了日本人?丨歷史八卦諮詢處
    看見徐福就想吃徐福記的實習編輯 / 馬馬馬徐福東渡日本?這就意味著,在中日兩國熱鬧了上千年的「徐福東渡」,其實既沒有準確的歷史記載,也沒有確鑿的考古證據,無法證實,無法證偽,可信度和一個臉上長麻子的老阿姨發明了麻婆豆腐差不多。所以,歷史有可能是這樣的:徐福出海後不知所終,對中國心懷仰慕的日本人看見《史記》等的記載,認為本國的幸福生活一定是徐福帶來的。
  • 日本第一天皇就是徐福,中國拿出四大鐵證,日本人曾親口傳唱!
    日本天皇是日本君主的稱號,是日本的最高統治者。
  • 福岡天滿宮見日本學問之神 日本遊記
    這幾年由於日元貶值,從中國來日本旅遊和購物的人也越來越多。而坐郵輪來日本遊玩的人,則大多會經過韓國再到日本。從韓國濟州島郵輪出發後在海上漂泊了一個晚上,一大早就到達了日本的福岡。一路上的日本本地遊客也很多,許多人都帶著孩子一起來遊玩,看來日本的父母也是為孩子的學習操碎了心呀。
  • 東渡帶了3000名童男童女的徐福,是不是日本的祖先
    日本人到底是不是徐福帶去的童男童女的後代呢?在司馬遷的《史記》裡面確實有記載過。但這到底是不是事實,還是很令人深思的。秦始皇登記以後的第二年開始第一次東巡,而這次東巡最主要的就是尋找長生不老之藥。十年後,秦始皇人也老了,身體越來越差,對找長生不老藥的想法也漸漸失去耐心了,徐福知道這個時候,再不想辦法掩飾自己的死期也就臨近了,憑自己三寸不爛之舌,徐福又再一次騙了皇始皇。
  • 他把心思放在了做學問上,日本人反而很崇拜他的書法
    有些事情說來也很奇怪,有的人不想要什麼,反而倒是啥都來了,而有的人啥都想要,結果什麼也得不到。就拿當代一些書法家來說,寫了幾年字,就想在一些協會、書院混個一官半職,在這些人眼裡,只要有了職務,名氣就大了,書法水平也高了,求字的人也就多了,最後會是名利雙收,功成名就。
  • 歴史 | 日本「國師」朱舜水
    朱舜水出生於明朝萬曆二十八年,浙江餘姚人。雖然朱舜水也姓朱,但跟明朝皇室並沒有直接的血緣關係。朱舜水年輕時隨大哥寄籍於松江府,拜知名學者為師,研習經書。朱之瑜的名字鮮為人知,但朱舜水的名號卻為更多的人所熟知。他是一位明朝遺民,也是一位東渡大儒,他在日本廣收弟子,傳播儒家學說,被尊為「國師」,他的學說對三百年後的明治維新成功起了重要作用。
  • 古代扶桑和日本是一個國家嗎?才不是!徐福東渡到的也不是日本!!
    也有人說徐福去後統一了那裡的土著,這個我們後面會詳細說一下,先說我們古籍中關於日本的記載。  《後漢書·世祖本紀》中有記載:  中元二年春正月,東夷倭奴國王遣使奉獻。  我們看這裡的記載就會發現,這裡已經明確叫成了東夷,而在後面的記載中,一直都稱做東夷,比如《梁書》中是直接為其立了傳的,但《梁書》中的東夷傳可不是只記載某個國家,而是一個統稱。
  • 清朝統治者究竟愚昧到什麼程度?看明朝人繪製的世界地圖,就懂了
    我們如此廣袤的土地,那麼多的人,最後怎會淪為敵寇的盤中餐,任意瓜分?尤其是面對日本,在當初慘敗究竟是為何?通過明朝的繪製的地圖便可知其中緣由,也可見,這大清的失敗和最後的滅亡,不過就是事情發展的必然罷了。
  • 鑑真:六次東渡日本的唐朝和尚,你不知道他一生的磨難有多大!
    鑑真,年少成名的佛界律宗泰鬥,六次不避生死東渡日本。當他65歲踏上這座海島時,雙眼卻已近乎失明。無數次危難關頭:遭人誣告、毀船墜海、眾僧死散...,鑑真究竟有沒有看到佛光普照?688年,武則天忙著誅殺李唐宗室,萬千新生兒忙著啼哭出世。
  • 資訊|本宮宏志新連載,徐福東渡日本傳說改編為漫畫
    日本的漫畫中有很多都是取材於中國的歷史或者傳說,前後一百來年的中國三國歷史已經被日本 ACG 作品作為題材玩了 N 年,《
  • 日本發動的5次侵華戰爭中,中國4勝1敗,為何只有清朝會輸?
    日本這個國家一直對中國虎視眈眈,曾經發動過5次侵華戰爭,在這些戰爭中,中國4次贏得勝利,有一次戰敗,為何只有清朝的時候,輸得那麼慘呢?在這次慘敗中,清政府代表中國籤署馬關條約,硬生生的賠償2億銀元,如此奇恥大辱,令幾乎所有的百姓,都恨得咬牙切齒,也進一步滋生了日本人的野心,讓他們對整個中國更加垂涎。從歷史的背景來看,封建時期的中國儘管時強時弱,但是總體實力,一直都比日本要強。
  • 甲午戰爭繼續打,清朝勝算多大?日本籤約時其實很心虛,再打躺贏
    此戰後,大清朝的腐朽無能暴露在全世界面前,前後持續30年的洋務運動也沒能富國強兵。列強本來以為清朝已經崛起,沒想到這4萬萬人的大帝國還是那麼不堪一擊。於是,西方列強再次雲集東亞,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當時的日本,又對下一步侵略中國有何計劃呢?一、從朝鮮到中國清朝和日本的關係在明治維新之後就不斷惡化,日本先把魔爪伸向琉球王國,要吞併這個島國,清朝雖然一直表示反對,但是又無力抗衡。和清政府只防著西洋人不同,日本人其實早就蓄謀已久跟中國一決雌雄。
  • 「畢竟一衣帶水 總有鑑真精神」 大型原創歌劇《鑑真東渡》日本演出載譽歸來
    12月28日,京都羅姆劇場,大型原創歌劇《鑑真東渡》日本演出的最後一站,順利收官。作為「感知中國·江蘇文化日本行」系列活動之一,由中日友好協會、中日友好21世紀委員會中方委員會、江蘇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省對外文化交流協會、省演藝集團有限公司承辦的江蘇原創史詩歌劇《鑑真東渡》,此前已經在東京、奈良與京都演出四場。
  • 青年2014.3日本遊記42--東渡12天的戰利品(本季遊記完)
    【作者:青年老師】好喲,終於喲,終於寫到「漫無止境的2014年3月東渡之旅」遊記最終篇嘍!在上一篇,長達12天的行程已經連載完。在東渡結束回到家後的那個周末,我把這次東渡的戰利品們都拍攝了精美的紀念照。於是本篇作為最終章,把相關寫真分享出來,同時以回顧的形式,為這次長達6年的遊記連載,做一個最後總結。
  • 清朝在甲午戰前的國際地位如何?亞洲一流強國,日本敬畏的榜樣!
    沒有人摸得清這個東方巨人到底有多厲害,就像寓言【黔之驢】中驢眼裡的老虎一樣。在滿清統治者心中,自己還是亞洲老大,滿滿的都是自信,這也是為什麼滿清敢有恃無恐敢在後來跟日本過招的原因。滿清統治者的高傲和自信也並非毫無根據,國際上對中國的敬畏也不是無緣無故。在鴉片戰爭後到甲午戰爭前的幾十裡,中國發生了三件大事,是體現清朝國力的標誌性事件,大清的國力從中可見一斑。
  • 剝解日本性奴文化
    之所以有很多年輕人被當代的日本流行文化所徵服,甚至淪為精日分子,不是因為日本文化有多麼的強大,而是因為他們在文化上過於虛弱。以至於被別國文化乘虛而入的結果。 第一,日本文化的演變,可以分為幾大階段。在吳國滅國,泰伯的部分後人東渡日本之前,日本是太平洋土著原始人文化。在泰伯之後東渡日本後,日本才開始有了真正意義上的文化。